五泄傷寒第十四首
五十七難曰:
泄凡有幾?
泄,利也,不知有幾般。
皆有名不?
皆有其名目否。
然:泄凡有五,其名不同。
五般泄利,而令則不同。
有胃泄。
胃經泄利。
有脾泄。
脾經泄利。
有大腸泄。
大腸泄利。
有小腸泄。
小腸泄利
有大癥泄,名曰後重。
痕,結也。小腹有結,而欲下利也。後重者,腰下沈重也,故名腎泄。
胃泄者,飲食不化。
風入於腸,土#1需於胃,泄所食之物,先出而不消化。
色黃。
脾屬土,泄利色黃。
脾泄者,腹脹滿。
雨淫腹疾,脾土惡濕,二氣之勝,故腹肚膨脹充滿。
泄注#2。
注者,無節度也。濕勝則濡瀉,濕氣內攻於脾,則水穀不分,故泄利無度。
食即嘔吐瞇。
脾胃,飲食之藏府。脾病不能化水穀,故食則嘔吐。
大腸泄者,食已窘迫。
窘迫,急也。大腸氣虛,所以食訖而急欲昏鳳#3,迫急不可止也。
大便色白。
白從肺色。
腸嗚切痛。
腸內虛嗚,如刀切其腸之痛。
小腸泄者,搜而便膿血。
小腸,心之府。心生血,故便血。
小腹痛。
小便處在小腹,故痛。
大底泄者,裹急後重。
裹急者,腹中痛也。後重者,大便處疼痛也。
數至圖而不能便。
囿,廁也。腎開竅於二陰,惟氣虛,故數思鳳,及至廁,後重不能便。
莖中痛。
痛引入前陰莖中。
此五泄之法也。
此是五泄受病法度。
五十八難曰:
傷寒有幾?
中傷寒邪,還有幾般。
其脈有變不?
脈息還變遷不同否。
然:傷寒有五。
有五般傷病#4。
有中風。
中傷風邪。
有傷寒。
冬謂之傷寒,諸嚴寒之時,為寒所冒,其之時而病,頭痛身疼,肌膚而惡,故名五#5傷寒。
有濕溫#6。
其人嘗傷於濕,因而中風,寒熱相傳#7,則發濕溫#8病,苦兩經逆,為胸多汗,頭目痛,妄言。
有熱病。
冬傷於寒,因而氣發為熱病,發熱惡寒,頭痛身疼。
有溫病。
春夏月#9寒清時,秋冬有暄暑時,人感疫癘之氣,故一歲之中,病無長少,卒相似者,此則時行之氣,俗謂之大#10行是也。
其所苦各不同。
其證候所苦害不同。
中風之脈,陽浮而滑,陰濡而弱。
肌肉之上,陽脈所行,輕手按之,狀若太過。肌肉之下,陰脈所行,按之不足,謂之弱。此者是按之不足,舉之有餘,故知中風也。
濕溫之脈,陽濡#11而弱,陰小而急。
肌肉之上#12陽脈所行,濡弱者,是濕氣所勝火也。肌肉之下,陰脈所行,小急者,是土濕之不勝木也。
傷寒之脈,陰陽俱盛而緊澀。
寸尺俱盛極而緊澀。
熱病之脈,陰陽俱浮。
熱病之脈息,尺寸俱浮。
浮之而滑。
浮者,輕手按之而滑,是心傷熱豚。
沈之散澀。
沈者,重手按之而散澀,是津液虛少。
溫病之脈,行在諸經,不知何經之動也,各隨其經#13而取之。
溫病自有鬼癘之氣散行諸經,不可預知,其何經之所受,爻俟其病而診之,始可次所在治之。
傷寒有汗出而愈,下之而死者,有汗出而#14愈者,何也?
傷寒病有汗之而安愈,下之而死之者;有汗之而死者,下之而安愈者如何。
然:陽虛陰盛,汗出而愈,下之而死。
陽虛則外寒,陰盛則外寒,寒毒爭於榮衛之中,叉發熱而惡寒,尺寸俱浮大,內叉不躁。設有微煩,其人飲食欲溫,而惡玲也,為陽虛陰盛,汗·之則愈,誤下則死。
陽盛陰虛,汗出而死,下之而愈。
陽盛則內熱,陰虛則內熱,寒毒相薄於榮衛之內,陽盛陰衰,極陰變陽,寒盛生熱,陽熱之氣盛而入裹,熱毒居胃,水液乾涸,燥糞結聚,其人外不惡寒,鈴蒸蒸發熱而燥,甚則譫語,下之則愈,誤汗則死。
寒熱之病,候之如何也?
診候寒熱之病如何。
然:皮寒熱者。
肺主皮毛,與大腸為表裹。藏病即寒,府病即熱。
皮不可近席。
手三陰三陽法天,天動故病,即不欲辟近席。
毛髮焦,鼻槁。
下有心火,燥熱之為病,故毛髮焦枯,鼻又桔槁。
不得汗。
凡有此病,不得汗之,汗之叉死,下之則愈。
肌寒熱者。
脾主肌肉,與胃為表裹,藏病主寒,府病主熱。
皮膚痛。
脾主土,土主濕,濕流關節,故病痛。
唇舌槁。
脾之精在唇四白,其津液外泄,故槁。
無汗。
此病燥濕之所致,無以汗之,汗之則腸胃不通,下之則泄注,宜溫中調氣。
骨寒熱者。
腎主骨,一與膀胱為表裹,病在陽即身熱,熱#15體重惡寒,在陰即寒。
病無所安。
病在身不得安。
汗注不休。
腎生液,入心為汗。注者,無節度也,汗出不止。
齒本枯痛。
齒乃骨之餘,腎之液外泄,故齒本枯槁而疼痛。
五十九難曰:
狂癲之病,何以別之?
狂癲自是兩般,何所辮別。
然:狂之始發也。
重陽者狂,病在三陽而反汗之,陽盛發狂。
少外不饑。
不欲眠外,不知饑餒。
而自高賢也。
妄自高大,以稱其賢。
自辯智也。
獨自強,不稱其智明。
自貴倨也。
自為尊貴,娛傲怨人。
妄笑,好歌樂也。
無事嬉笑,但好樞歌,自以為樂。
妄行不休是也。
登高逾垣,凡所上之處,皆非其所素能者,全無休止。
癲疾始發。
癲,顛也。重陰者,癲始發時。
意不樂。
意思不樂。
直視僵仆。
眼目直視,不能行立而倒仆。
其脈三部陰陽俱盛是也。
寸口是陽部,尺是陰部,三部脈皆盛。
六十難曰:
頭心之病,有厥痛,有真痛,何謂也?
厥者玲也。有厥頭痛,有真頭痛,有厥心痛,有真心痛,是如何。
然:手三陽之脈受風寒,伏留而不行者,則名厥頭痛。
風玲之氣入於三陽之經,伏留而不行,則壅逆而衝於頭,故名厥頭痛。
入連在腦者,名真頭痛。
腦為髓海,風玲之氣入於泥九官,是邪循風府入於腦,痛甚,手足玲至肘膝者,令真頭痛。
其五藏氣相干,名厥心痛。
諸經皆屬於心,若一經有病,其豚逆行,逆則乘心,乘心則心痛,故日厥心痛。是五藏氣衝逆致痛,非心家自痛也。
其痛甚者在心,手足青者,即名真心痛。其真心痛,日一發夕死,夕發旦死。
詳見十六難。
神聖工巧第十一#16
六十一難曰:
經言望而知之者謂之神。
瞻望以知其病,謂之神。聞而知之者謂之聖。
所聞以知其病,謂之聖。
問而知之者謂之工。
未診先問,最為有準,叩問而知病,謂之工。
切脈而知之者謂之巧。
訊切者息#17以知其脾#18,謂之巧。
何謂也?
四知如何。
然:望而知之者,望見其五色,以知其病。
假令肝病,見青色者,肝自病;見赤色者,心乘肝,肝亦病。故見五色,以知其病也。
聞而知之者,聞其五音,以別其病。
五音者,官商角徵羽也,以配五藏。假令病人好哭者,肺病也;好歌者,脾病也。
問而知之者,問其所欲五味,以知其病所起所在也。
問病人,云好辛者肺病也,好酸者肝病也,好甜者脾病也,好苦者心病也,好鹹者腎病也,好食玲物內熱也。
切脈而知之者,診其寸口,視其虛實,以知其病,病在何藏府也。
診候寸口,豚息弦者肝;輕手取之而豚弦者,病在府也;重手取之而脈弦,聽聲者,病在藏也。餘放#19此。
經言以外知之曰聖。
視脈初脈#20切脈,皆在外而知之。
以內而知之曰神,此之謂也。
知之於心,乃內也,謂之神。
六#21十二難曰:
藏井榮有五,腑獨有六者,何謂也?
井、俞、榮、經、合,此五藏有五也。六府卻於井、俞、榮、經、合#22之外,又有所過為原,如何。
然:府者陽也。
六府屬陽。
三焦行於諸陽,故置一俞名日原#23。
三焦者,臣使之官,位應相火,宣行君火命令,行於諸陽經中,故置一俞名日原。原者,元也。
府有六者,亦與三焦共一氣也。
六府是陽,三焦亦是陽,故云共一氣。
六十三難曰:
十變言,五藏六府榮合,皆以井為始者,何也?
五藏六府,井、榮、俞、經、合卻皆以井為始者,如何。
然:井者,東方春也。
春者,仁也。在五常,仁乃法木,謂仁道至大。在歲春為首#24,在月甲為首,在經脈井為首。
萬物之始生。
萬物初生,皆由於春。
諸岐行喘息。
葭飛灰動,墊蟲始振,所以歧蟲行,喘蟲息。
絹飛蠕動。
絹乃井中蟲,賴蟲飛,蠕蟲動。
當生之物,莫不以春而生。
凡當生之物,皆因春氣而生。
故歲數始於春。
正月為歲首,故一歲之始在春。
月數始於甲。
東方甲乙木也,正月與甲乙皆屬於春,故十二月之始則在甲。
故以井為始也。
惟因歲與月,故知井為始。
六十四難曰:
十變言,陰井木,陽井金。
井者,谷井也,非掘作之井,山谷之中泉水初出之處,名之曰井。同一井也,陽則木,陰則金#25。
陰榮火,陽榮水。
泉水既出,留停於近,榮污#26未成大流也,名之曰榮。榮者,小水之狀。同一榮也,陽則水,陰則火。
陰俞土,陽俞木。
留停既深,便有射注輪人#27之處,名之日俞。同一俞也,陰則土,陽則木。
陰經金,陽經火。
經者,徑也,經營之義也。委積逐流,經歷而成渠徑也。同一經也,陰則金,陽則火。
陰合水,陽合土。
合者,會也,留停既深,便有指射輪人#28之處也。同一合也,陰則水,陽則土。
陰陽皆不同,其意何也?
陰陽迥然不同,則其意是如何。
然:是剛柔之事也。
五藏為陰、為柔,六府為陽、為調#29。孤陽不生,孤陰不長,夫婦剛柔相因而成。
陰井乙木,陽井庚金。
乙為陰,屬木;庚為陽,屬金。凡所剋者為妻,故以陰井乙木,配陽井庚金。乙與庚金,正夫婦之義。
陽井庚,庚者乙之剛也。
庚為剛,為夫,為陽,故庚是乙之夫。
陰井乙,乙者庚之柔。
乙為柔,為婦,為陰,故乙是庚之婦。
乙為木,故言陰井木也。
東方甲乙小#30,乙陰也,所以乙為木。
庚為金,故言陽井金也。
西方庚辛金,庚陽也,金剋木,所以陽井金。
餘效此也。
陰榮火,陽榮水,壬水為剛,丁火為柔,丁與壬合。陽俞木,陰俞土,甲木為剛,己木#31為柔,甲與己合,陰經金,陽經火,丙火為剛,辛金為柔,丙與辛合。陰合水,陽合土,戊土為剛,癸水為柔,戊與癸#32合。
六十五難曰:
經言所出為井,所入為合,其法奈何?
經豚所出為井,所入為合,其法度如何。
然:所出為井。
人之陽氣隨四時而出入,井乃陽氣初生之時。
井者,東方春也。
東乃四方之始,春乃四時之始,井乃經水之始,故井者東方春也。
萬物始生,故言所出為井也。
萬物始生於春,故言經水所出為井。
所入為合。
合乃經水會合也,陽氣伏藏實似之。
合者,北方冬也。
北乃四方之終,冬乃四時之終,合乃經水之終,故合者北方冬。
陽氣伏藏。
陽氣至冬至北退,入而伏藏。
故言所入為合也。
故言經水所入為合。
六十六難曰:
經言肺之原,出於太淵。
太淵在右手魚際下,是脈之大會,手太陰之豚動也。
心之原,出於太陵。
在掌後兩筋問陷中,是心包絡之原。
肝之原,出於太衝。
在足大指本節後二寸。
脾之原,出於太白。
在足內側核骨下。
腎之原,出於太谿。
在足內踝後根骨閒。
少陰之原,出於兌骨。
五藏皆陝俞為原。少陰,真心豚也,亦有原,在掌後兌骨端陪中,一名神門,一名中都。前云心之原出於太陵,是心包絡豚也。凡云心病者,皆在心包絡豚,真心不病,故無俞。今有原者,外經之病,不治內藏也。
膽之原,出於丘虛。
在足外踝下微前。
胃之原,出於衝陽。
在足附上五寸,骨問動脈。
三焦之原,出於陽池。
在手小指次指本節後陷中。
膀胱之原,出於京骨。
在足外側大骨下,赤白肉際。
大腸之原,出於合谷。
在大指次指問虎。內。
小腸之原,出於腕骨。
在手小指腕骨內。
十二經皆以俞為原者,何也?
俞,謂井榮俞經合,非者#33俞也。十二經皆以俞為原如何。
然:五藏俞者,三焦之所行,氣之所留止也。
三焦由此俞以通行氣,亦於此俞以流止。
然#34臍下腎問動氣者。
注見八難。
人之生命也。
腎乃人生性命根本。
十二經之根本也。
注見八難。
故名曰原。
三焦合氣於腎,故名日原。
三焦者,原氣之別使也。
注見三十八難。
主通行三氣。
人之二#35焦,法天地三元之氣,所以通行三氣。
經歷於五藏六府。
上焦在心肺問,中焦在脾胃,下焦在肝腎,經歷常周遍。
原者,三焦之尊號也。
原者,元也。元氣者,三焦之氣也。其氣尊大,故原乃其尊號。
故所止輒為原。
氣所留止,輒以為原。
五藏六府之有病者,皆取其原也。
藏府有病,皆取其原,故治之。
六十七難曰:
五藏募皆在陰。
腹為陰,五藏之募皆在腹。肺之募,中府二穴,在雲門下一寸,乳上三肋問。心之募,巨闕二#36穴,在鳩尾下一寸。脾之募,章#37門二穴,在季脅下直臍。肝之募,期門二穴,在不容兩傍一寸五分。腎之募,京門二穴,在腰中季脅。
而俞皆在陽者。
背為陽,五藏之俞皆在背。肺俞穴,在第三椎下,兩傍相去同身寸一寸五分。心俞穴,在第五椎下,一寸五分。肝俞穴,在第九椎下,兩傍相去一寸五分。脾俞穴,在第十一椎下,兩傍相去一寸五分。腎#38俞穴,在第十四椎下,兩傍相去一寸五分。
何謂也?
募陰俞陽如何。
然:陰病行陽,陽病行陰。
內藏有病,則出行於陽,陽俞在背也。外體有病,則大#39行於陰,陰募在腹也。
故令募在陰,俞在陽也。
所以令募在於陰,俞在於陽。
六十八難曰:
五藏六府各有井、榮、俞、經、合。
肝井大敦,榮行問,俞大衝,經中封,合曲泉。肺井少商,榮魚際,俞大淵,經經渠,合尺澤。心井少衝,榮少府,俞神門,經靈道,合少海。腎井涌泉,榮麗#40谷,俞大谿,經復溜,合溜谷#41。脾井隱白,榮大都,俞大白,經商丘,合陵陰泉。心包絡井中衝,榮勞官,俞大陵,經問使,合曲澤。此五藏各有井、榮、俞、經、合也。膽井竅陰,榮俠谿,俞臨泣,經陽輔,合陽陵泉,原丘虛。大腸井商陽,榮二問#42俞三問,經陽谿,合曲池,原#43合谷。小腸井少澤,榮前谷,俞後谿,經陽谷,合小海,原#44腕骨。胃井厲兌,榮內庭,俞陷谷#45經解谿,合#46三里,原衝陽。膀胱井至陰,榮通谷#47,俞束骨,經崑崙,合委中,原京骨。三焦井關衝,榮液門,俞中都,經支溝,合天井,原陽池。此六府各有井、榮、俞、經、合,之外有原也。
皆何所主?
井、榮、俞、經、合,各何所主。
然#48:經言所出為井。
山谷之中,泉水所出之處為井。
所流為榮。
泉水既出,榮迂未成大流為榮。
所注為俞。
停留既深,使有注射為俞。
所行為經。
流行經歷而成渠徑為經。
所入為合。
經行既達,會合於海為合。
井主心下滿。
井法木#49以應肝,脾泣在心下,今邪在肝,肝裹脾,故心下滿。今治之於井,不令木乘土也。
榮主身熱。
榮為火,以法心。肺屬金,外主皮毛。心火灼乎肺金,故身熱,謂邪在心也,故治之於榮,不令火之乘金則身熱又愈。
俞主體重節痛。
俞法土,應脾,今邪在土,主#50必刑水,水者腎,腎主骨,故病則節痛,邪在土,土自病,則體重,宜治俞穴。
經脉主喘咳寒熱。
經法金,應肺,今邪在經,則肺之為病,得寒則咳,得熱則喘。今邪在金鈴剋木,木者肝,肝在志為怒,怒則氣逆,故喘。何以然,謂肝之支別,從肝別貫膈金不刑於木。
合主氣逆而泄。
合法水,應腎,腎氣不足,傷於衝脈,則氣逆而裹逆,腎主開竅於二陰,腎氣不禁,故泄注。邪在水,水必承火,火者心,法不受邪,肝木為心火之母,為腎水之子,一憂母受邪,二憂子受刑,肝在志為怒,憂則怒,怒則氣逆,今治之於合,不令水之乘火,則肝木不憂,故氣逆止,邪不在腎,則無注泄。
此五藏六府其井、榮、俞、經、合所主病也。
以上井榮俞經合之生#51病,各依四時而調治之,謂四時之邪,各奏榮俞中留止也。
用針補瀉第十二#52
六十九難日:
經言虛者補之。
藏府虛弱者補之。
實者瀉之。
藏府充實者通利之。
不虛不實,以經取之。
諸藏皆不相乘,初無偏虛偏實之患,止得就本經次補瀉之法。
何謂也?
三者如何。
然:虛者補其母。
春得腎脈為虛邪,是腎虛不能傳氣於肝,故補腎,腎有病則傳之於肝,肝為腎子,故日補其母。
實者瀉其子。
春得心脈為實邪,是心氣盛實,逆來乘肝,故瀉心。心平則肝氣通,肝為心母,故云瀉其子。
當先補之,然後瀉之。
母能令子實,補其母者,不可不先。子能令母虛,瀉其子者,不可不後。
不實不虛,以經取之者,是正經自生病,不中它邪也,當自取其經,故言以經取之。
不實不虛,諸藏不相乘也。春得弦多,及但弦者,是肝藏自病也,於足厥陰少陽之經而補瀉焉。當經有金木水火土,隨時而取之也。
七十難曰:
經言春夏刺淺。
春夏刺井榮,從肌肉淺薄之處。
秋冬刺深。
秋冬刺經合,從肌肉深厚之處。
何謂也?
淺深如何。
然:春夏者,陽氣在上,人氣亦在上,故當淺取之。
春氣在毫毛,夏氣在皮膚,陽氣與人氣皆在上,故用針以刺毫毛皮膚之淺處。
秋冬者,陽氣在下,人氣亦在下,故當深取之。
秋氣在分肉,冬氣在筋骨,陽氣與人氣皆在下,故用針以刺分肉筋骨之深處。
春夏各致一陰。
春夏,陽也。致者,到也,及也。春夏養陽,叉政一陰之氣以養陽,慮其成孤陽。
秋冬各致一陽。
秋冬,陰也。秋冬養陰,鈴致一陽以養陰,慮其成孤陰。
何謂也?
四時所致不同如何#53。
然:春夏溫,必致一陰者。
春夏病行於陽,故引陰以和陽。
初下針,沉之至腎肝之部得氣,引持之陰也。
人之肌膚,皆有厚薄之處,皮膚之下為肝腎之部,陰氣所行,故用針沉手內針入皮五分,至肝腎之部,得氣,引時#54陰氣以和其陽。
秋冬寒,必致一陽者。
秋冬病行於陰,故內陽以和陰。
初內針,淺而浮之,至心肺之部,得氣,推內之陽也。
皮膚之上為心肺之部,故用針浮淺,入皮三分,心肺之部得氣,推內針入,引持陽氣以和其陰。
是謂春夏必致一陰,秋冬必致一陽。
再繳上文。
七十一難曰:
經言刺榮無傷衛。
針刺榮血,無傷衛氣。
刺衛無傷榮。
針刺衛氣,無傷榮血。
何謂也?
二者如何。
然:針陽者,外.而刺之。
衛為陽,故針陽者,入皮二分,病在衛,用針則淺,故低針而刺之,恐其深傷榮氣也。
刺陰者,先以左手攝按所針榮俞之處,氣散乃內針。
榮為陰,刺入皮五分為榮氣,故先按所針之穴,待氣散乃內針,恐其深傷衛氣也。
是謂刺榮無傷衛,刺衛無傷榮也。
再繳上文。
七十二難曰:
經言能知迎隨之氣,可令調之。
迎,逆也,取也。隨,順也,補也。衛氣逆行,榮氣順行,能知此者,可令調之。
調氣之方,必在陰陽。
調攝榮衛之方法,叉在於陰陽虛實。
何謂也?
此理如何。
然:所謂迎隨者,知榮衛之流行,經脈之往來也。
惟知榮衛之流行,經豚之往來,故不容不迎隨補瀉。
隨其逆順而取之,故曰迎隨。
衛氣逆行,榮氣順行,隨其榮衛之逆順而補瀉,故日迎隨也。
調氣之方,必在陰陽者。
陰虛陽實,則補陰瀉陽;陽虛陰實,則補陽瀉陰。或陽并於陰,或陰并於陽,或陰陽俱虛,或陰陽俱實,皆隨病所在而調其陰陽,則病無不已。
知其內外表裹。
察豚之浮況,識病之虛實,以內知外,以外知內,視表知裹,視裹知表,故知虛實。
隨其陰陽而調之。
各隨其病在何陰陽豚中而調治之。
故日調氣之方,必在陰陽。
再繳上文。
七十三難曰:
諸井者,肌肉淺薄,氣少不足使也,刺之奈何?
諸井在手足指梢,肌肉淺薄,血氣尚少,不可使針刺之如何。
然:諸井者,木也;榮者,火也。
井為木,是火之母;榮為火,是木之子。
火者,木子之子,當刺井者,以榮瀉之。
肝木實,實則瀉其子。榮者,火也,木之子,故當瀉之。春刺於榮,此乃休王未畢,火奪木王,法日實邪,故瀉榮。假令肝自病,實則取肝中火瀉之,虛則取肝中木補之。
故經言補者不可以為瀉,瀉者不可以為補也。
當補者不可瀉,當瀉者不可補。
七十四難曰:
經言春刺井。
井屬木,春刺之。
夏刺榮。
榮屬火,夏刺之。
季夏刺俞。
俞屬土,季夏乃六月刺之。
秋刺經。
經屬金,秋刺之。
冬刺合。
合屬水,冬刺之。
何謂也?
四時所刺不同如何。
然:春刺井者,邪在肝。
無令肝木邪害於脾土,故刺諸井。
夏刺榮者,邪在心。
無令心火邪害乎肺金,故刺諸榮。
季夏刺俞者,邪在脾。
無令脾土邪害乎腎水,故刺諸俞。
秋刺經者,邪在肺。
無令肺金邪害乎肝木,故刺諸經。
冬刺合者,邪在腎。
無令腎水邪害乎心火,故刺諸合。
其肝心脾肺腎,而繫於春夏秋冬者,何也?
五藏繫於四時如何。
然:五藏一病,輒有五者。
五聲、五色、五味、五香、五液。
假令肝病。
舉肝一藏以為例。
色青者肝也,躁臭者肝也,喜酸者肝也,喜呼者肝也,喜泣者肝也。
注見三十四難。
其病眾多,不可盡言也。
疾病最多,雖言不能盡。
四時有數,而并擊於春夏秋冬也。
四時有一定之數,并繫於此。
針之要妙,在於秋毫者是也。
用針微妙之理,即秋毫之細微。
七十五難曰:
經言東方實,西方虛,瀉南方,補北方,何謂也?
東方肝實,西方肺虛,瀉南方心火,補北方腎水如何。
然:金木水火土,當更相平。
金勝木,木勝土,土勝水,水勝火,火勝金,五藏五行更相平伏,宜憑其補瀉以調治之。
東方木也。
東方屬木。
西方金也。
西方屬金。
木欲實,金當平之。
金勝木,肝氣強實,肺氣虛弱,木反陵金,金家不伏,欲來平木。
火欲實,水當平之。
心氣強實,腎氣虛弱,火反陵水,水家不伏,欲來平火。
土欲實,木當平之。
脾氣強實,肝氣虛弱。土反陵木,木家不伏,欲來平土。
金欲實,火當平之。
肺氣強實,心氣虛弱,金反陵火,火家不伏,欲來平金。
水欲實,土當平之。
腎氣強實,脾氣虛弱,土反陵水,水家不伏,欲來平土。
東方肝也,則知肝實;西方肺也,則知肺虛。
邪氣盛則實,真氣奪則虛,木實謂木有餘,則土淫畏之,土畏之則金無所養,而致金虛也。
瀉南方火,補北方水者。南方火,火者,木之子也。北方水,水者,木之母也。水勝火。
舉肝一藏以為例。火者,木之子。若不瀉火,火叉盛而鑠金,金反仇偉於木,金木相勝,而致兩相刑剋。水者,木之母。若不補水,水爻弱,而不能生木。
子能令母實,母能令子虛。
子能令母充實,母能令子虛弱。
故瀉火補水,欲令金不得平木也。
用針瀉,須診其候,則瀉其心,心氣既通,肝氣既復,又補於腎,腎家得氣,相傳以養肝,肝氣已定,則肺不復來平肝。
經古。不能治其虛,何問其餘,此之謂也。
肺虛在於肝實,則要瀉火補水,若不得治虛之要,何必問其餘。
七十六難曰:
何謂補瀉?
補助瀉利之義如何。
當補之時,何所取氣?
當補時候,自何處取氣。
當瀉之時,何所置氣?
置者,取也,迎也。當瀉時候,自何處取氣。
然:當補之時,從衛取氣。
肺行五氣,溉灌五藏,通注六經,歸於百豚。几取氣,須自衛取氣,得氣乃推內針於所虛之經豚,淺深分部之,所以補之。
當瀉之時,從榮置氣。
邪在榮分,故內針於所實之經,待氣引針而瀉之。
其陽氣不足,陰氣有餘,當先補其陽,而後瀉其陰。
假令膽不足,肝有餘,先補足少陽,後瀉足厥陰。
陰氣不足,陽氣有餘,當先補其陰,而後瀉其腸。
肝不足,膽有餘,當先補足厥陰,而後瀉足少陽。
榮衛通行,此其要也。
陰陽有餘、不足,當先補其不足,然後瀉其有餘,故得榮衛通行,即是持針要妙。
七十七難曰:
經言上工治未病。
上工者,萬舉萬全之醫工,皆醫治未然之疾。
中工者治已病。
中工未能全解悟,故止守一藏而已。
何謂也?
其說如何。
然:所謂治未病者,見肝之病,則知肝當傳之與脾,故先實其脾氣,無令得受肝之邪也。
人之五藏,有餘者行勝,不足者受邪,見肝經有病,則知博#56其所勝之.脾土,故先預補脾氣,無令受肝之邪氣。
故日治未病焉。
繳上文。
中工#57者,見肝之病,不曉相傳,但一心治肝。
見肝有病,不曉肝傳脾之理,但一心止治肝經。
故日治已病也。
繳上文。
七十八難曰:
針有補瀉。
補者,呼則出針;瀉者,吸則內針。
何謂也?
其說如何。
然:補瀉之法,非必呼吸出內針也。
補瀉之法,非祕呼吸出納為補瀉,但以得氣出入為補瀉。
然:知為針者,信其左。
知用針法度,自左手起。
不知為針者,信其右。
不知用針法度,自右手起。
當刺之時。
當下針時。
必先以左手厭按其所針榮俞之處。
先知榮俞穴處,以左手厭按之。
彈而努之。
以右手彈其所按之處,使豚氣腹滿也。
爪而下之。
爪而下之,置針準也。
其氣之來,如動脈之狀。
其氣之來,應於左手之下,恰似動豚之形狀。
順針而刺之。
然後循針而刺之。
得氣,因推而內之。
待氣應於針下,因惟#58入榮中。是謂補。
此謂之補。
動而伸之,是謂瀉。
若得氣,便搖轉而出之,是為瀉。
不得氣。
若久留針,而待氣不至,則於衛中留針待氣;久不得,又內入於榮中久留待氣。如其三處候氣,不應於針者,為陰陽俱盡,不可復針。
乃與男外女內,不得氣,是謂十死一生也。
衛為陽,主外,男子陽氣行於外,則輕手按其穴。榮為血,主內,女子陰氣行於內,則重手按其穴。過時而氣不至,不應其左手者,皆不可刺,十死一生。
七十九難曰:
經言迎而奪之,安得無虛?
几氣始至而用針取之,名日迎而奪之。迎,取氣也;奪,瀉氣也。取而瀉之,如何不虛#59。
隨而濟之,安得無實?
隨者,自衛取氣也,補也。濟者,補不足之經也。隨而濟之,如何不虛,人其氣流注終而內針,入針出而捫其穴,名日隨而濟之。
虛之與實,若得若失。
經脈虛弱,卻與針以補實之,若得若失關焉。
實之與虛,若有若無。
經脈強實,卻與針以取虛之,有得有失關焉。
何謂也?
其說如何。
然:迎而奪之者,瀉其子也。
五藏實則瀉其子。
隨而濟之者,補其母也。
五藏虛則補其母。
假令心病。
舉心一藏以為例。
瀉手心主俞。
心為五藏之君,法不受病。受病者,心包絡也。手心主者,手厥陰心包絡豚也。手心主俞者,土也。心火也,土是火子,乃瀉其俞,此瀉子也。
是迎而奪之者也。
繳上文。
補手心主井。
心火井木,木者火之母,今補心主之井,補母也。
是謂隨而濟之者也。
繳上文。
所謂實之與虛者,牢濡之意也。
濡者為虛,牢者為實。
氣來實牢者為得,濡虛者為失,故曰若得若失也。
几欲行其補瀉,先侯五藏之豚,及所刺穴中,如氣來牢實者,可瀉之;虛濡者,可補之。若持針不能胡#60其牢濡者,故若得若失也。
八十難曰:
經言有見如入。
有見針如入。
有見如出者,何謂也?
有見針如出是如何。
然:所謂有見如入者,謂左手見氣來至乃內#61也。
欲刺人時#62,先以左手候其安#63中之氣,見其氣來至,然後內針。
針入。
針入穴俞。
見氣盡乃出針。
候其氣盡乃出其針,非迎隨補瀉之法。
是謂有見如入,有見如出者也。
總繳上文。
八十一難曰:
經言#64實實虛虛,損不足而益有餘#65。
注見十二難。
將是寸口脈耶?
問寸詠如此。
將病自有虛實也?
問病自有虛實如此。
其損益奈何?
其喊損補益之法如何。
假#66令肝實而肺虛。肝者木也,肺者金也。金木當更相平,當金平木也。
詳見七十五難。
假令肺實。
且如肺氣強實。
故知肝虛微少氣。
故知肝氣虛弱,細微而少。
用針不補其肝,而反重實其肺。
用針者,不補肝氣之虛,反去補肺,是使之重實。
故曰實實虛虛,損不足,益有餘,此是中工所害也。
此是中工,所以實實虛虛,損不足、益有餘。
黃帝八十一難經慕圖句解卷之七
#1土:疑當作『上』。
#2注:原作『吐』,據《本義》改。
#3食訖而急欲昏廁:《集注》五十七難虞注作『食畢而急思廁』。
#4病:據文義似當作『寒』。
#5五:據文義當作『日』。
#6濕溫:原作『溫濕』據《本義》改。
#7寒熱相傳:據文義疑當作『濕熱相薄』。
#8濕溫:原作『濕濕』,據文義改。
#9月:疑當作『有』。
#10大:疑當作『天』。
#11濡:《本義》作『浮』。
#12上:原作『五』,據文義改。
#13經:《集注》此下有『所在』二字。
#14而:此下《本義》有『死下之者』四字。
#15熱:疑衍。
#16十一:此下《集注》有『凡一首』三字。
#17觀切者息:文義未屬,疑誤。
#18脾:疑當作『病』。
#19放:疑當作『仿』。
#20視脈初脈:《集注》六十一難楊注作『視色聽聲』。
#21六:此前《集注》有『藏府井俞第十二,凡七首』十字。
#22合:原作『今』,據文義改。
#23原:原作『俞』,據《本義》改。
#24首:原作『皆』,據文義改。
#25陽則木,陰則金:據原文當作『陽則金,陰則木』。
#26榮污:六十八難『所出為榮』注作『榮迂』。
#27人:《集注》六十四難楊注作『文』。
#28人:疑當作『文』。
#29調:疑當作『剛』。
#30小:疑當作『木』。
#31木:疑當作『土』。
#32癸:原作『己』,據文義改。
#33者:疑當作『皆』。
#34然:此下《集注》有『三焦所行之俞為原者何也』十一字。
#35二:疑為『三』之訛。
#36二:疑當作『一』。
#37章:原作『草』,據文義改。
#38腎:原作『賢』,據文義改。
#39大:《集注》六十七難楊注作『入』。
#40麗:疑當作『然』。
#41溜谷:疑當作『陰谷』。
#42二間:原作『三問』,據文義改。
#43原:原作『俞』,據文義改。
#44合小海,原:原作『合經小海』,據文義改。
#45陷谷:原作『隱谷』,據文義改。
#46合:原脫,據上下文例補。
#47谷:原作『容』,據文義改。
#48然:原作『榮』,據《本義》改。
#49木:原作『水』,按井穴屬木,故改。
#50主:《集注》六十八難虞注作『土』。
#51生:疑當作『主』。
#52十二:此下《集注》有『凡十三首』四字。
#53何:原作『同』,據文義改。
#54時:下對應之注文作『持』,或是。
#55外:此下《本義》有『針』字。
#56博:疑當作『傳』。
#57中工:此下《集注》有『治已病』三字。
#59虛:據原文似當作『實』。
#60胡:《集注》七十九難丁注作『明』。
#61內:此下《本義》有『針』字。
#62人時:《集注》八十難丁注作『人脈』。
#63安:《集注》八十難丁作『穴』。
#64言:此下《集注》有『無』字。
#65餘:原脫,據《本義》補。
#66假:此前《本義》有『然是病非謂寸口脈也,謂病自有虛實也』十六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