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中等者鎮國曰三乘之果非究竟故是故要須迴入一乘方有果證正是今章分相之意也首明義大是佛究竟果法也離普法外餘乘無成佛之義故演義曰前四因中則有至果全無又云約果則會三乘之因同歸一果故則知三乘無果故說三車虗指也。
以是意所標趣故。
以是意等者稟教造修志求果故。
【科】問二乘各得小果何以界外更索耶。
二乘志期羅漢既已出界各證小果理不應索今云何索。
【科】答依小乘云有教有行果今依大乘云昔日但有言教無實行果故故云三車空無。
阿含經等依彼自宗則云有所稟之教依以起行以行趣果得二涅槃今依法華了義大乘等經則云昔日但有善誘之空言不能如實修四無量故無實行所得非真故無實果故云三車空無也法華云以佛教門出三界苦故云但有言教且法華經者宗意在於一乘吾祖止有判屬漸教以約五時漸說故鎮國云華嚴之圓是頓中之圓法華之圓是漸中之圓漸頓之義二經則異圓教化法二經不殊今章與搜探孔目問答圓覺華嚴等疏盡皆判為同教一乘通教一乘等。
【科】若望自宗並皆得果若不得者如何出世今言俱不得者以望一乘故是故以實映權則方便相盡故皆無得也。
本求出界今既出已非不得也仍在所引之中故皆無得望一乘也映者隱也實現而權自隱矣方便隨宜巧便施設引歸一實一實既顯假相亡矣故云方便相盡。
【科】為欲迴彼三人入一乘故是故大乘亦說迴也。
為欲等者謂有義云昔既有實會二歸一義則明矣今謂隨機引導權設三乘三皆無體是故大乘亦說迴也。
【科】若不爾者彼求牛車人既出界外不同凡夫非求羊鹿不同二乘未得露地大白牛車不同一乘若非三中大乘更是何色人也。
若不等者已出三界固非凡夫退非二乘進非一乘求牛車者當知是彼大乘人也。
【科】以至自位究竟處故後皆進入別教一乘。
自位者三乘自所得位也究竟處修因所至之處也後皆進入果車住處既皆空無則當等賜大白牛車無盡普法是圓果故探玄云共教菩薩於彼教中多時長養深解窮徹行布教源即當得此普賢法界以離此普法更無餘路得成佛故故云入也。
【科】問臨門三車為實不實耶。
實不實者據自宗則得果望一乘則空無就彼三車為實不實。
【科】答實不實。
實不實答也。
何以故。
何以下釋所以。
是方便故由是方便引子得出非不實由是方便引故非是實此二無二唯一相也。
是方便故者總示由是方便引得出在三乘而非不實也由是方便引故望一乘而非是實也雖有二義而無二法故實不實唯一相也。
【科】二教義差別。
教者因大也義者果大也因果不同故言差別。
以臨門牛車亦同羊鹿但有其名以望一乘俱是教故。
界內具許三車出門不上牛車同索故云但有其名俱是教者望彼一乘但是因故果虗指故下文云三乘為教一乘為義故知差別。
【科】是故經云以佛教門出三界苦。
【科】亦不可說以佛教言但約二乘以經不簡故彼求牛人等尋教至義亦同二乘俱不得故。
義如前釋。
【科】三所期差別以彼一乘非是界內先許三是故界外四衢道中授諸子時皆云非本所望。
以彼一乘四十餘年秘而不說故非界內所許三車直至法華方始開顯等賜大車故云四衢道中授時非望也四衢即諭界外如四達通衢不同火宅內也。
【科】是故經云是時諸子各乘大車得未曾有非本所望【科】亦不可說非本所望但約二乘以經不簡故聖言無失故。
一一作此遮者為彼宗固執不可迴故。
【科】良以門內所許今皆無得露地牛車本非悕冀故今得之言非本所望也。
【科】四德量差別謂宅內指外但云牛車不言餘德而露地所授七寶大車謂寶網鈴等無量眾寶而莊嚴等此則體具德也又彼但云牛不言餘相此云白牛肥壯大力其疾如風等用殊勝也又云多諸儐從而侍衛等行眷屬也。
宅內等者但云羊鹿牛車不言餘德不同七寶大車寶等莊嚴也則彼三乘行用體德皆悉不具故與一乘差別二宗異也若爾豈彼無行解位地等耶孔目曰又諸三乘經論所明位地及差別次第法相等並約信解門中作如是說又曰行解亦入解門是故今章約行德勝用揀彼不具也。
【科】此等異相並約同教一乘以明異耳。
約同教者未顯無盡故非別教如善財見三千大千界塵數知識探玄判云同教者義同此也同者同前諸教三乘故名同也。
【科】又彼三中牛車唯一以彼宗明一相方便無主伴故此則不爾主伴具足攝德無量是故經云我有如是七寶大車其數無量無量寶車非適一也此顯一乘無盡教義廣說如華嚴中。
又彼等至相曰在一乘則圓明具德處三乘則一相孤門故知二乘宗不同今約之以弁一相方便者下文云隨機少說一相一寂一味等理非窮盡說孔目云三乘終教寂照照寂一相真如乃至有為無為等宗並不同義理各別則知終教三乘等乃一相方便耳今明無量寶車具足主伴故差別也此等祖文如稻麻竹葦不可固執適者往也之也非適所謂一也此顯示所宗法也華嚴者能詮教也古人有云法華一乘意兼兩勢等其言已錯或云於此可用其言亦錯也法華宗於會三義當同教非以無盡為宗但由經文具斯二義章中引成如七八二門皆同教也。
【科】此約別教一乘以明異耳。
上四皆約法華四乘義如初門辨。
【科】五約寄位差別如本業經仁王經及地論梁攝論等皆以初二三地寄在世間四地至七地寄出世間八地已上寄出出世間於出世間中四地五地寄聲聞法六地寄緣覺法七地寄菩薩法八地以上寄一乘法。
彼經論等則以四乘寄顯諸地不同今却約諸地顯諸乘有異。
【科】若大乘即是一乘者七地即應是出出世又不應一乘在於八地是故當知法華中三乘之人為求三車出至門外者即三乘俱是出世自位究竟也即是此中四地以去至七地者是也四衢別授大白牛車者此在出世之上故是出出世一乘法即是此中八地以上一乘法也。
【科】問若爾何故梁攝論云二乘善名出世從八地以上乃至佛地名出出世既不言三乘是出世如何作是說耶答既四五二地為聲聞第六地為緣覺八地已去為出出世彼第七地是何人耶是故當知彼云二乘善名出世即大小二乘也以聲聞緣覺俱名為小故二乘名通具如下說。
二乘名通具如下說者如同教中也。
【科】六付屬差別如法華經云於未來世若善男子善女人信如來智慧者當為演說此法華經使得聞知為令其人得佛智慧故若有眾生不信受者當於如來餘深法中示教利喜汝等若能如是則為報佛恩。
於未下至得佛智慧囑一乘也若有下至示教利喜囑三乘也汝等下通示囑也。
【科】解云餘深法者即是大乘非一乘故稱之為餘然非小乘是以稱深。
餘者所未盡之謂也孔目所謂是隨一方化儀少說非無盡說者又如經云是有餘說非無上說故云即大乘稱為餘然非愚法故稱深也。
【科】亦不可說以彼小乘為餘深法以法華中正破小乘豈可歎甚深耶。
法華破小顯一故不可嘆甚深也。
【科】是故當知法華別意正在一乘故作此付屬也。
法華宗義是於一乘今雖二乘等付當知其意正在一乘也。
【科】七根緣受者差別。
根器機緣受行之者有所不同謂普別二機感普別二法各不同也。
如此經性起品云佛子菩薩摩訶薩無量億那由他劫行六波羅蜜修習道品善根未聞此經雖聞不信受持隨順是等猶為假名菩薩。
【科】解云此明三乘菩薩根未熟故雖如是經爾許劫修行不信不聞此一乘經者是人也當知是前法華經內餘深法中示教利喜者是也以望一乘究竟法是故說彼以為假名若望自宗亦真實也此文意明華嚴是別教一乘不同彼也。
言以為假名者章中明言望一故說為假名望彼自宗亦真實也探玄云假名菩薩者但依權教修行昧得一乘實行也非初地前地上若其如此則不能分二宗顯差別矣。
【科】八難信易信差別。
如此經賢首品云一切世界群生類尠有欲求聲聞乘求緣覺乘者轉復少求大乘者甚希有求大乘者猶為易能信此法甚為難。
舉三乘之信展轉猶難況於一乘明文照然權實有據。
【科】解云以此品中正明信位終心即攝一切位及成佛等事既超三乘恐難信受故舉三乘對比決之。
信位終心者即十信滿心勝進分上得一切位及佛地等故云成佛等事此是實成非變化成非三乘境界設有聞者必難信受至今有謂但名字觀行即耳非究竟即也經恐難信故以三乘對決顯二宗不同也問前明果德絕於說相云何十信終心即具佛果德用若十信同果德者即果德是可說之相何名不可說耶答因位弁果德者欲彰果德是不可說是故歎德文言菩薩在於一地普攝一切諸地功德也。
【科】九約機顯理差別。
如此經第九地初偈云若眾生下劣其心厭沒者示以聲聞道令出於眾苦若復有眾生諸根少明利樂於因緣法為說辟支佛若人根明利有大慈悲心饒益諸眾生為說菩薩道若有無上心決定樂大事為示於佛乘說無盡佛法。
諦緣度等為三乘皆是一方化儀有限說也非是無盡佛法故云差別。
【科】解云此明一乘法門主伴具足故云無盡佛法不同三乘一相一寂等法以此地中作大法師明說法儀軌是故開示一乘三乘文義差別。
主伴具足等者如此經中一一結通一切時處皆說此法又一一法門皆說十者欲顯無盡故或名無盡修多羅海與彼三乘不同一相一寂即一事一理所謂三乘終教一相真如也而言等者孔目云并初教門染淨即空愚法小乘苦諦之教所詮實法有為無為等宗並不同義理各別也下文云若依三乘種性差別略有三說一約始教二約終教三約頓教今就彼終教以揀明知此章通揀諸教三乘無足疑者以此下示經意也。
【科】十本末開合差別。
如大乘同性經云所有聲聞法辟支佛法菩薩法諸佛法。
所有下至諸佛法本末分異也諸佛法是本餘法是末故二宗差別也。
【科】如是一切諸法皆悉流入毗盧遮那智藏大海。
如是諸法是前二乘并菩薩法也皆悉流入者會前三乘之末歸遮那之本法也經文甚顯。
【科】此文約本末分異仍會末歸本明一乘三乘差別理耳。
本末分異前分四法也仍會末歸本即如是下會一切三乘法歸第四諸佛法也章語如揭日月而行也何其惑哉智藏大海即諸佛十地中第十名也。
【科】此上十證足為龜鏡。
龜者定吉凶鏡乃別妍媸以喻聖言能判二宗也。
【科】其別教一乘所明行位因果等相與彼三乘教施設分齊全別不同廣在經文略如下辨縱無教證依彼義異尚須分宗況聖教雲披煥然溢目矣。
所詮差別具明行位等相二宗分齊不同故云略如下辨尚須分宗者文中雖但云三一差別意兼小乘明有三宗一小乘宗二三乘宗三一乘宗然此三宗寄於五教則有二說一依此章并孔目等則以後為一乘宗中間三教為三乘宗初一為小乘宗探玄云謂小乘三乘一乘智論既將此經為不與二乘共故名為不共即是一乘大品等諸教為通三乘同觀得益故名為共即是三乘四阿含經不共菩薩即是小乘亦名不共依此三位梁論第八善成立有三種一立小乘二立三乘三立一乘下章云是故當知三宗各別理無疑也清涼亦曰或唯後一為不共也二依圓覺華嚴等疏初一為小乘宗次一為三乘宗後三為一乘宗今當前義至文更釋。
【科】二駭攝門者。
駭攝者若但明分相則唯彰權實不同義非絕待豈知一外無三獨一圓極今備駭諸權駭攝一切方盡圓融無礙之大宗也。
【科】一切三乘等本來悉是彼一乘法。
一切三乘本來是一乘良以三乘無體攬一成故則經云於一佛乘分別說三祖曰普法所成故既無自體全攬一成故本來是一浮石曰且約印像以明六相示一乘三乘主伴相成顯法分齊總相者義當圓教別相者義當三乘教如六相不即不離不一不異常在中道一乘三乘亦復如是主伴相資不即不離不一不異雖利益眾生而唯在中道主伴相成顯法如是昔說三乘派總為別今言即一攬別成總乃成普法也吾祖復曰一切即一者會別歸總故顯一甚深故一外無三方稱圓極也。
【科】何以故。
前曰三一不同何以復說悉是故徵也。
【科】三乘望一乘有二門故謂不異不一也。
由有二門故說別而復說即也。
【科】初不異亦二一以三即一故不異二以一即三故不異。
三一互即故云不異。
【科】問若據初門三即一者未知彼三為存為壞若存如何唯一若壞彼三乘機更依何法而得進修。
三即一而唯有一者且普別二機各得自法吾祖云若彼別機稱自根器但各見己所見聞自所聞皆不見他所見不聞他所聞若壞彼三如何進修若存彼三如何唯一進退不可故須問以通釋。
【科】答有四句一由即一故不待壞二由即一故不礙存三由即一故無不壞四由即一故無可存由初二義三乘機得有所依由後二義三乘機得入一乘由四句俱即一故是故唯有一乘更無餘也。
一由即一不待壞既即是一將待何壞二既已即一何礙其存三既其即一復何不壞四既其即一復何可存初二三存故得有所依後二三即是一無可存壞汝等所行是菩薩道故得入一乘也。
【科】二以一乘即三明不異者隱顯四句反上思之是故唯有三乘更無一也此如下同教中辨。
一乘即三而不異即下攬實成權門也隱顯反上者一由即三故不待隱二由即三故不礙顯三由即三故無不隱四由即三故無可顯由四句俱即三故唯有三乘更無一也此如下同教辨者非此門意故指如下即攬實成權也四句之中或唯三乘即三乘宗耳問何以不作問及結語耶答一乘隱顯者對別機小智說也以彼不見他所見不聞他所聞隱彼無盡法也故圓融本法法爾常然本無隱顯一異等普賢等機具獲十眼無所不見無所不聞吾祖又曰此普賢機見一切所見聞一切所聞皆盡盧遮那能化分齊故不可作此問結也。
【科】二不一者此即一之三與上即三之一是非一門也。
是非一門者普別二機所得不同也。
【科】是則不壞不一而明不異。
一異二門相即也。
【科】又此中不一是上分相門此中不異是此駭攝門也。
文處可見。
【科】二同教者於中二初分諸乘後融本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