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474100000069

第69章

知北遊第三

東郭子問於莊子曰:所謂道,惡乎在?莊子曰:元所不在。東郭子曰:期而後可。莊子曰:在螻蟻。曰:何其下邪?曰:在梯稈。曰:何其愈下邪?曰:在瓦臂。曰:何其愈甚邪?曰:在屎溺。東郭子不應。莊子曰:夫子之問也,固不及質。正獲之問於監市履稀也,每下愈況。汝唯莫必,元乎逃物。至道若是,大言亦然。周褊咸三者,異名同實,其指一也。嘗相與遊乎元何有之宮,同合而論,元所終窮乎!嘗相與元為乎!澹而靜乎!漠而清乎!調而問乎!寥已吾志,元往焉而不知其所至。去而來不知其所止,吾已往來焉而不知其所終;彷徨乎馮閎,大知入焉而不知其所窮。物物者與物元際,而物有際者,所謂物際者也;不際之際,際之不際者也。謂盈虛衰殺,彼為盈虛非盈虛,彼為衰殺非衰殺,彼為本末非本末,彼為積散非積散也。

郭註:舉其標質,言元所不在,而復問此,斯不及質也。夫監市之履豕而知肥瘦者,愈履其難肥之處,愈知豕肥之要。今問道之所在,而每況之下賤,明道之不逃於物也。必謂元之逃物,則道不周,若遊乎有,則不能周徧成也。同合而論,然復知道元不在,斯能曠然元懷而遊元窮,此皆元為。寥然空虛,志寥然,則元所往;故不知其所至;有往,則理未動而志已驚矣。但往來不由於知耳,不為不往來也。往來者,自然常理,其有終乎!馮閎,虛廓之謂。大知遊乎寥廓,恣變化之所如,故不知也。物物者元物,而物自物,故冥!也。物有際,故相與不冥,真所謂際也。不際者,雖有物物之名,直明物之自物。而物物者,竟元物,際其安在?既明物物者元物,又明物之不能自物,則為之者誰乎?皆忽然而自爾。

呂註:螻蟻有知而至微,梯裨元知而有生,瓦號元生而有形,屎溺有形而臭腐者也。若是而為道,則道元不在可知。期道在乎四者,乃其質也;以為愈下而復問,是不及質矣。履稀者,每下愈況,則期道愈下,豈不愈非其質邪?而乃必欲逃物以為元,非所以為元不在也。前四者雖不同,而元不具道之體,猶言之有周徧咸其指一也。遊乎元何有之官,而得其同合者,則焉有四者而非道邪?萬物雖並作,而嘗相與於元為,則澹漠調間者,莫不復歸其根,寥然而已。吾志不逐物,則元往焉而不知其所至,去而來亦不知其所止,往來而又不知其所終,此則道之未嘗有物,而物之元非道也!故彷徨馮閔,大知入焉,而不知所窮。由是知物物者,與物元際,小大不得而倪之。物有際者,所謂物際,則非物物者也。不際之際,際之不際,猶不形之形,形之不形。盈虛,物也;為盈虛者,道也。彼為衰殺本末積散,亦猶是也。然則為梯牌螻蟻為瓦號屎溺者,誰歟?

疑獨註:貴而上者,去道愈遠;賤而下者,取道愈近。世人常忽其下賤者,而不知求道為最近。禪家所謂佛在糞堆頭,與此意合。市正名獲問監市履豕之法,愈履難肥之處,愈知履豕之要。今問道所在,而況之下賤,明道之不逃乎物也。若謂道必逃乎下賤之物,則道不周矣。至道散而在物,則為理;大言散而在人,則為教。周則不缺,徧則不偏,咸則元私,以喻道元不在,三名雖異,其實則一。澹而靜,言其體合於心;漠而清,言其心合於氣;調而間,言其氣合於神;寥已吾志,神合於虛也。若是則元往而不知,其所至自至也;去來不知其所止,自止也;吾已往來而不知其所終,此自然之理也。是以彷徨馮閡乎虛曠之野,大知入焉而不知其所窮,此能物物者也。能物物者,與物一體而元際矣。際者,岸畔。物有際者,所謂物之際也。

釋氏云:前際後際,是已不際之際,物物者能之,故雖有際,與不際同,際者同物,不際者處己,既明物物者元際,又明物不能自物,則為之者誰乎?皆忽然而自爾。盈虛衰殺,本末積散,皆在彼者,我何與焉!虛心以觀陰陽之變而已。

碧虛註:固不及質,言所問失其宗本,故引監市履稀以喻之,腕下有肉則知上肥矣。道體虛元,何處元之,元既不逃乎物,物亦不逃乎元,道則淨穢元間,言亦粗妙俱通,是以周匝太清,褊及萬物,咸被其化育,猶希、夷、微之不可致詁,混而為一也。遊乎元何有之官,有則不周矣。同合而論,元所終窮,窮則不褊矣。嘗相與元為乎,為則不咸矣。澹漠調問,皆為道者日用,寥空其志而已,不知其所至周也,不知其所止褊也,不知其所終咸也,以至於彷徨馮閎而不知其所窮,則非知識思議可及也。道體元際,化物亦元際,有際在物,不在道也。不際者元際,故能容一切之際;若其有際,不能容元際之物矣。道有盈虛之名,而元盈虛之實;物有衰殺之進,而元衰殺之理。道化有本末,而體元本末;物形有積散,而性元積散。由是知道物未嘗相逃,妙用元乎不在也。

膚齋云:質,本也,汝問不及其本,故吾所言愈下也。汝元固必之心,則物之至理皆元所逃。周、褊、咸三字,以喻物元精粗,其理一也。元何有之官,志已見而元固必之意。同合而論,元有精粗,安有終窮哉!澹靜、漠清、調問,皆形容元為之妙,能講究至此虛一之旨,則吾之志願足矣,故曰寥已吾志,已讀同矣。既元往矣,安有所至!雖有去來,而元所止。我既往來而又不知其所終,但見其彷徨入於大知之中,而不知其窮極。大知,即道與物元際,則與俱化,所謂不物者乃能物物也。與物未化,則有際有窮,所謂物際者也。窮而至於元窮,則為不際於物之際,得其不際者,則際之不際也。物之盈虛、盛衰、本末、聚散,皆若有進而不可窮,此即不際之際,際之不際者也。道之在天下,猶水之在地中,而其體性周褊法界。此云道在瓦號梯榫,指其至下者言之,觸類而通,則知褊一切處,何物不具此道,但人品不同,見有差別,聖人見道不見物,凡人見物不見道,蓋因物以障之,非道有存亡也。今所問固陋,不及道之真質,反不若履豕者得其豕肥之要也。汝若謂道之逃乎卑下之物,則不能周褊咸矣。混三者而遊於元何有之鄉,安有所窮極邪?所謂澹靜、漠清、調間者,終歸於寂寥而已。吾志元往焉,而不知其所至,謂神遊八極,舉意即到,以至不知所止,不知終窮,皆形容此道用之元盡。物物者,道也。與物元際,通生萬物之謂也。而物有際者,謂物各有限量,是所謂際也,道何有際哉?不際之際,道散而為物也。際之不際,物全而歸道也。道散為物,則易從,源趨流出乎自然也。物全歸道,則難反,流還源出於使然也。若悟夫為盈虛者非盈虛,為積散者非積散,則安知使然之極,不歸於自然者乎!

蚵荷甘與神農同學於老龍吉。神農隱凡闔戶晝暝,坷荷甘日中套戶而入曰:老龍死矣!神農隱凡擁杖而起,曝然放仗而笑,曰:天知予僻陋慢訑,故棄予而死。已矣夫子!元所發予之狂言而死矣夫。禽綱弔聞之曰:夫體道者,天下之君子所繫焉。今於道,秋毫之端萬分未得處一焉,而猶知藏其狂言而死,又況夫體道者乎!視之元形,聽之元聲,於人之論者,謂之冥冥,所以論道而非道也。於是泰清問乎元窮曰:子知道乎?元窮曰:吾不知。又問乎元為。元為曰:吾知道。曰:子之知道亦有數乎?曰:有。曰:其數若何?元為曰:吾知道之可以貴,可以賤,可以約,可以散,此吾所以知道之數也。泰清以之言也問乎元始日:若是,則元窮之弗知與元為之知,孰是而孰非乎?元始日:不知深矣,知之淺矣;弗知內矣,知之外矣。於是泰清中而歎日:弗知乃知乎!知乃不知乎!孰知不知之知!元始曰:道不可聞,聞而非也;道不可見,見而非也;道不可言,言而非也。知形形之不形乎!道不當名。元始曰:有問道而應之者,不知道也。雖問道者,亦未聞道。道元問,問元應。元問問之,是問窮也;元應應之,是元內也。以元內待問窮,若是者,外不觀乎宇宙,內不知太初,是以不過乎崑崙,不遊乎太虛。

郭註:起而悟夫死之不足驚,故還放杖而笑。自肩吾以下,皆以至言為狂而不信也。夫體道者,人之宗主,而道非言所得,在乎自得耳。冥冥而猶復非道,明道之元名。凡得之不由於知,乃冥也,故默成乎不聞不見之域而後至焉。形自形耳,形形者竟元物。有道名而元物,名之不能當也。不知故問,不應則非問所得,故終不聞。元問元應,是絕學去教,歸於自然之意;而強問之,所謂責空,實元而假有以應者外矣。若夫婪落天地,遊虛涉遠,以入乎冥冥者,不應而已矣。

呂註:夫體道者,天下君子之所繫,則聖生王成,莫不繫於此。今於道,秋毫萬分未得一,則其精至於不可分,所謂致一也。而猶知藏其狂言而死,又況體道而萬化未始有極者乎?夫老龍吉之藏其狂言而死,凡以道之為物,非視聽所及人之論者,謂之冥冥,而非言可論,所以論道而非道也。泰清聞論道而非道,以為足以求之於元窮,而元窮不知也。元為非本元為,知其元足為而元為,是以知之也,不然,則玄同矣。知道之可貴可賤,可約可散,則不免乎數也。元始則極乎始之所自,是以知不知為深,知之為淺;不知為內,知之為外也。泰清中而嘆曰弗知乃知,元窮是也。知乃不知,無為是也。孰知不知之知則元始而已。夫道不可聞見言,則聞聞見見言言者;誰邪?有形而後有名,知形形者不形,此道所以不當名也。則聞聞者不聞,見見者不見,言言者不言可知。有問而應,不知道也。雖問道者,亦未聞道。道元問,以問者不可得也。問元應,以應者不可得也。凡以其未始有物而已,元問問之是問窮,則不知其元窮而元以問為也。元應應之是元內,則未得其未始有物於內也。以元內待問窮,若是不觀乎宇宙,不知乎泰初,則非時與方之所攝也。不過乎崑崙,不遊乎太虛,則不知形之高,而天地萬物畜乎其中矣。

疑獨註:體道則與道為一,非學道知道者比。元形元聲,曰夷曰希是也。人之論者謂之冥冥,以是論道,猶非道也。夫可以貴賤約散者,道之數;不可以貴賤約散者,道之體。不言不知,則見其本矣,故曰孰知不知之知。夫道元聲元色元名,故不可見聞言;而有聲聲色色名名者存,知形形不形,則道不當名。是以問者固非,而應者亦未是;問道者猶未知道,況應之者乎?問窮元內,不若不問不應之為愈也。以不應之應,答元問之問,其神矣乎!故外不觀乎宇宙之廣,內不知乎泰初之妙,不過乎崑崙,則脫乎地,不遊乎太虛,則離乎天,非至神孰能與於此?

碧虛註:天下君子所繫,言道為百王師。今於道得之秋毫尚知隱祕,況其全備者哉!窈冥者,耳目所不及。論道則窈冥亦非,故泰清問元窮,元窮答以不知。知則有窮矣。又問元為,元為知其得道則貴,失道則賤;守之則約,舒之則散;此道之數也。不知深矣內矣,是元名常道,理之妙也;知之淺矣外矣,是有名可道,事之繳也。有問則涉述,豈能知妙?故問道者未聞道,聞則不問矣。元問元應,猶淄澠之水易論,而甘苦之味難言。不知而問,謂之元問。元問問之,是為理屈。不知而應,謂之元應。元應應之,是元內。照以元內,照之應待理屈之問,猶與瞽者議齡散,聾者論官商也,又奚識宇宙之廣,泰初之寥,崑崙之崇,太虛之邈哉?

庸齋云:有體道之人,則天下君子皆歸宗之。今神農於道未有所見,亦知老龍之死為藏其狂言,況體道而與老龍同者乎?狂,猶大也,盖謂道在不言,藏其言者所以為道。夫道元形聲,不可視聽,若論說於人,以冥冥名道,亦非道也,即言者不知之意。形聲有也,冥冥元也,知有之為元,不若併與元而元之。盖謂神農此言亦未為道也。貴賤合散,皆道之可以歷數者。不知之知,乃不可名言之妙。形形之不形,即不物乃能物物。道不當名,不當對也。有道之名,則名與道對立,離其本然之真矣!道本元問,問而答之,我已離道,彼之問者亦非道矣。問窮者,所見至於問而窮,謂泥言語求知見也。元內者,中心未得此道,得此道,則不應之矣。

此章明道至大,不可以問答盡。聖賢於此,沒身而已。人處萬物之中,不啻豪末之在焉。體其於道也,亦然。故老龍死而神農興欺,套綱弔所謂體道者正指老龍,隱而顯之耳。世人以視聽莫及為合道之冥冥,非知道也。特見道之无,而未能无无也。秦清問无窮,无窮不知也。又問无為,无為知道之數而已。乃問无始,无始定知與不知之淺深內外,即篇首黃帝云不知真是,忘之次之,知之終不近也,於是泰清中而欺日知不知之知,謂不必求知而有自然合道處。无始乃悟道之不可以聞見言也。形形之不形,猶云生生者生,則道不可得而名也。故問者應者,皆未聞道,聞則不問,亦不應矣。道无問而強問,是因問而窮道。无應而強應,是无主於內,又安足以知至大至先至高至廣者哉!中而欺,說之不通,義當是印,《詩》:瞻印昊天,與仰同,傳寫之誤。

同类推荐
  • 念佛三昧宝王论

    念佛三昧宝王论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蜀轺纪程

    蜀轺纪程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读书后

    读书后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斯文变相

    斯文变相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大圣天欢喜双身毗那夜迦法

    大圣天欢喜双身毗那夜迦法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热门推荐
  • 洪荒之我是大巫

    洪荒之我是大巫

    一个地球人进入洪荒之后,才知道传说与真理等等一系列的故事,
  • 愿你的选择配得上你的苦

    愿你的选择配得上你的苦

    愿你一生有梦可依,有树可栖。人生有时忧伤,所幸,我们升起了炉火,又烹煮了食物,还有一壶热辣的酒,最重要的,是你我心中始终有彼此。 每一个人心里都有一个不愿轻易言谈的故事,让你的情绪、你的思念、你的追悔莫及、你的遗憾一点一点淤积于心。只是,人生有时候需要放下。对于过去的抉择,无论是好是坏,今天的我们,就勇敢承担吧,好好生活,向前走,走得更稳,走得更好,有一天你回头的时候,会发现,那些苦,是值得的。
  • 深层心理学

    深层心理学

    我们认为无法克服的心灵痛苦,是源于在遥远儿时耳濡目染的悲剧故事,并在不知不觉中转换为悲剧故事中的主角,无法自拔。而这种微妙与隐形地转换,又是源于与母亲的身心分离,对述事者的妥协。社会的喧嚣,使得人们总是容易忘记,在母亲地怀抱中,是如何好奇而非沉溺地看待那些悲剧,就像听母亲讲故事一般,轻描淡写着随风而去……QQ群:833726376知乎“心灵化学”答主一对一咨询。
  • 转世之永生世界

    转世之永生世界

    我来自未来,我振兴家族!永生世界!我来了,嗷呜~
  • 风华夫君锦绣妻

    风华夫君锦绣妻

    前世,渣爹告诉她,“小夏呀,你母亲过世,这府上总不能没有主母持家吧?别人为父也不放心,你觉得你姨母如何?”就这样,她的亲姨母,成为了她的继母。前世,继母告诉她,“小夏呀,我听说,你舅舅的产业,竟然是被安平侯府给收入囊中了,这是怎么回事?”继妹告诉她,“姐姐,我,我说了你可千万别生气,我今日看到姐夫和娄家的小姐亲昵地很,言词间,似乎是还提及了我的那个已经夭折的小外甥。而且,还听说要娶她为平妻呢。”于是,她费尽了心思,将自己的夫君送入了牢狱,以为自己处事聪明,最终胜出一筹,哪知,意外得知,自己才是那个最蠢,且被人利用得最彻底地一个!当她再次运用了一切手段将自己的夫君救出来后,自己亲手毒死了继母继妹,已是无颜再苟活上。死后才知,原来真正的幕后推手,竟然是另有其人?怨气太重,阴魂不散!九华山上,却是意外地被人推动了命盘,将其魂魄吸纳其中,一时风云色变,时空逆转!重生后的她,温暖、娴雅、知书达理!这是表面。腹黑、阴毒、手段狠辣,这是事实!渣爹,渣妹,渣姨母?不狠狠地踩一踩,跺一跺,再辗一辗,怎么能叫渣渣?母亲尚在人世,怎能再重蹈前世覆辙?美男再度求亲,只是,前世之缘,今生如何再续?等一下,这个不知道从哪儿冒出来的美男妖孽,要不要长这么美?咦,怎么瞧着有些眼熟呢?小剧场一:繁华的街道上,某白莲花将一辆华丽精致的马车拦下,万分娇弱道,“姐姐,我是妹妹呀,您怎么能不认我了?”于是,街上行人纷纷侧目,暗自揣测,这是哪家的小姐没有良心,连妹妹都不认了?一道清冷女声传出,“这位小姐认错人了吧?我家夫人只有一弟弟,何来妹妹?”某白莲花咬着嘴唇,极为卑微道,“姐,呃,表姐,我是你表妹呀。”“表妹?我家夫人只有一兄,舅老爷膝下只得三子。不知你又是从哪儿冒出来的表妹?”某白莲花的脸色大变,再次颤抖着身子道,“表姐,我知道我的母亲是庶出的,不及姨母嫡出尊贵,可是你也不能不承认你就是我的表姐呀。”说着,嘤嘤轻泣。不想那车的帘子猛然掀起,一名侍女模样的小姑娘将其上下打量了一番后,笑道,“原来你就是那位被赶出了王家族谱的庶女的女儿呀?听说当年你母亲守寡在家,竟然是不甘寂寞,还敢勾引了自己的姐夫,宗族的族老们一怒之下,将其赶出了王家,敢问这位小姐,你又是哪儿来的表姐呀?”语毕,某白莲花顿时石化当场。小剧场二:
  • 嫡女谋:侯爷请息怒

    嫡女谋:侯爷请息怒

    她天生媚骨,是被遗忘在乡野的侍郎府嫡长女。为了给出身尊贵的妹妹腾位置,竟被家人预谋联手铲除!为了生存,她不得不和他做了一笔交易。却被卷入一个又一个的深渊之中。面对重重波折,她和他携手并进,神挡杀神,佛堵灭佛!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墨道归元

    墨道归元

    一个凋零千年的世家,一个本该万劫不复的少年。在他生命最低谷时,迎来命运的转折,他以自强不息,仗剑行千里,以百折不饶,一步步登上巅峰,成就千古。
  • 毓老师说庄子

    毓老师说庄子

    清朝礼亲王代善裔孙、末代皇帝溥仪伴读、近代传奇人物毓老师,口授心传的私家国学。《毓老师说庄子》名为《庄子》,实则以《内篇》七章及《天下篇》为主,系毓老师于1978年-1979年讲述,以录音整理而成,最能保持毓老师讲学之原汁原味。择重点解说,意在以古人智慧启发今人之智慧,强调其致用之道术,即内在身心灵的修养和外在管理人事物的学问。《毓老师说庄子》,融通儒道,依内圣外王之旨解读庄子言外之意,以《庄子》为治世之书,一洗其为衰世之书及庄子逃世之名。
  • 致我最爱的温凉

    致我最爱的温凉

    温凉离开了四年,等她再度踏上这片土地,迎来的却是霍东铭的婚礼。“温凉,我想要的人……至始至终,只有你!”洗手间内,她被逼着曲意逢迎,他不顾她的意愿,嘶哑低吼。“知不知道,你快把我逼疯了,为什么四年前你不信我?!”唐氏和霍氏联姻大喜,她这个从小被人领养的孤儿只能默然离去。四年前,四年后,她都是一样的结局。“温凉,这就是命,我也是被唐家领养的,可是,我嫁给了东铭。”这是唐欣然的声音。当大货车朝她撞来,往昔的一幕幕如电影般在脑海中闪现。“可是你似乎忘记了,唐家的亲生女儿,是我-温凉。”“你……你都想起来了?”--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九冥史

    九冥史

    年少不轻狂,何来少年一说,肉乃女儿身,心是男儿魂。我若是你的敌人,谁还会是你的友?“你愿为我出生入死吗?”“在所不辞!”“孩子,你天生命不好,都怨我”“那就让我来终结这一切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