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子曰:“回也其庶乎①!屡空②。赐不受命③,而货殖焉④,亿则屡中⑤。”
【注释】
①庶:庶几,差不多。
②空:贫穷且没有生计。
③不受命:不安于本分。
④货殖:经商,聚集财货经营生利。
⑤亿:通“臆”,揣度。
【译文】
孔子说:“颜回的学问和道德差不多了,只是贫穷且没有生计。端木赐不安于本分又去经商,而货财不断增加,猜测行情常常能猜中。”
【原文】
子张问善人①之道,子曰:“不践迹②,亦不入于室③。”
【注释】
①善人:指本质善良但没有经过学习的人。
②践迹:迹,脚印。踩着前人的脚印走。
③入于室:比喻学问和修养达到了精深地步。
【译文】
子张问做善人的方法。孔子说:“如果不沿着前人的脚印走,其学问和修养就不到家。”
【原文】
子曰:“论笃是与①,君子者乎?色庄者乎?”
【注释】
①论笃(dǔ)是与:论,言论。笃,诚恳。与,赞许。意思是对说话笃实诚恳的人表示赞许。
【译文】
孔子说:“听到人议论笃实诚恳就表示赞许,但还应看他是真君子呢,还是伪装庄重的人呢?”
【原文】
子路问:“闻斯行诸①?”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②,故退之。”
【注释】
①诸:“之乎”二字的合音。
②兼人:好勇过人。
【译文】
子路问:“听到了就行动起来吗?”孔子说:“有父兄在,怎么能听到了就行动起来呢?”冉有问:“听到了就行动起来吗?”孔子说:“听到了就行动起来。”公西华说:“仲由问‘听到了就行动起来吗’,你回答说‘有父兄健在’,冉求问‘听到了就行动起来吗’,你回答‘听到了就行动起来’。我被弄糊涂了,敢再问个明白。”孔子说:“冉求总是退缩,所以我鼓励他;仲由好勇过人,所以我约束他。”
【原文】
子畏于匡,颜渊后。子曰:“吾以女为死矣。”曰:“子在,回何敢死?”
【译文】
孔子在匡地受到当地人围困,颜渊最后才逃出来。孔子说:“我以为你已经死了呢。”颜渊说:“夫子还活着,我怎么敢死呢?”
【原文】
季子然①问:“仲由、冉求可谓大臣与?”子曰:“吾以子为异之问,曾②由与求之间。所谓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则止。今由与求也,可谓具臣③矣。”曰:“然则从之④者与?”子曰:“弑父与君,亦不从也。”
【注释】
①季子然:鲁国季氏的同族人。
②曾:乃。
③具臣:普通的臣子。
④之:代名词,这里指季氏。当时冉求和子路都是季氏的家臣。
【译文】
季子然问:“仲由和冉求可以算是大臣吗?孔子说:“我以为你是问别人,原来是问由和求呀。所谓大臣是能够用周公之道的要求来侍奉君主,如果这样不行,他宁肯辞职不干。现在由和求这两个人,只能算是充数的臣子罢了。”季子然说:“那么他们会一切都跟着季氏干吗?”孔子说:“杀父亲、杀君主的事,他们也不会跟着干的。”
【原文】
子路使子羔为费宰。子曰:“贼夫人之子①。”
子路曰:“有民人焉,有社稷焉。何必读书,然后为学?”
子曰:“是故恶夫佞者②。”
【注释】
①贼:害。
②恶:厌恶。佞:有口才,能说善道,多用作贬义。
【译文】
子路让子羔做费邑的长官。孔子说:“这是坑害别人的儿子。”
子路说:“有老百姓在那里,有土神谷神在那里,为什么一定要读书,然后才算学习了呢?”
孔子说:“因为这我才讨厌那些能言善辩的人。”
【原文】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①。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②:‘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③?”
子路率尔而对曰④:“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⑤,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⑥,由也为之,比及三年⑦,可使有勇,且知方也⑧。”
夫子哂之⑨。
“求,尔何如?”
对曰:“方六七十⑩,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赤,尔何如?”
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点,尔何如?”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三子者出,曾晳后。曾晳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唯求则非邦也与?”
“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唯赤则非邦也与?”
“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注释】
①曾晳:孔子弟子,名点。
②居:平时,平常。
③何以:何用,何为。
④率:轻率。
⑤摄:夹处。
⑥饥馑:灾荒,收成不好。
⑦比及:等到。
⑧方:义。
⑨哂:微笑。
⑩方六七十:指六七十里见方。
如:或。
俟:等候。
端:玄端,古代礼服之名。章甫:古代礼帽之名。这里都用作动词。
相:赞礼之人,即司仪。
希:“稀”的古体字。
铿:象声词。
作:站起来。
撰:述。
莫:“暮”的古体字。
春服:夹衣。
冠者:成人。古人二十岁开始戴冠,行冠礼,以示成人。
童子:指成童,年十五以上,二十以下。
沂:水名。在今山东省境内。
舞雩:雩:祭天求雨。雩祭有歌舞,所以称舞雩。
与:赞同。
唯:句首语气词,无义。
安:疑问代词,怎么。
之:其。
【译文】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陪坐在孔子旁边。
孔子说:“因为我比你们年长一些,不要因我而感到拘束。你们平日里总是说:‘你不了解我啊!’如果有人了解你们,那么会怎么样做呢?”
子路轻率地回答说:“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局促地处在大国之间,外有军事威胁,国内又发生灾害饥荒,我去治理它,等到三年,可以让民众勇敢有力,而且明白道理。”
孔夫子微微一笑。
孔子问:“冉求,你怎么样?”
冉求回答:“国土纵横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小国,我去治理他,三年以后,可以让百姓富足。至于礼乐教化,有待君子来推行。”
又问:“公西赤,你怎么样?”
公西华回答说:“不敢说能干什么,愿意学习。宗庙祭祀的事,或者外交会见的仪式,穿好礼服戴着礼帽,愿做一个小司仪。”
又问:“曾点,你怎么样?”
曾晳正在弹瑟,瑟声渐渐稀落,铿的一声,放下瑟站起来,回答说:“我的志向不同于前面三位所讲的。”
孔子说:“有什么妨碍呢?也不过是各自说出自己的志向。”
曾晳说:“暮春时节,春服已经穿好,会同五六个青年,六七个年少,在沂水里洗澡,在舞雩坛上吹吹风,然后唱着歌归来。”
孔夫子长叹一声说:“我赞赏曾晳的志向。”
子路、冉有、公西华三人出去了,曾晳留在最后。曾晳向孔子问道:“他们三人的话怎么样?”
孔子说:“也不过是各自说出自己的志向罢了。”
曾晳问:“老师为什么笑仲由呢?”
孔子说:“治理国家需要礼让,他出言一点也不谦让,所以笑他。”
曾晳说:“难道冉求讲的就不是国家吗?”
孔子说:“怎么见得国土纵横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就不是国家呢?”
曾晳说:“难道公西赤讲的就不是国家吗?”
孔子说:“有宗庙祭祀,有外交会见,不是诸侯国的事又是什么?公西赤只做个小司仪的话,谁还能做大司仪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