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506700000007

第7章 新贵:权在手来把令行(1)

中国是个人情社会,皇宫中也不例外。人情的本质,在于血缘关系的亲疏紧密,并由此带来利益分配中的差别有序。由于世代久远,有些亲王的爵位虽尊,但未必能进入权力的中心,而与皇室血缘接近的极少数亲贵,反而能一步登天,进入决策的最高层。

1.新君继位:

为什么是溥仪

慈禧太后钦定溥仪继位的消息传到醇王府后,众人反应各不相同:有惊喜交加的,也有惊诧不安的,更多的是奔走相告。整个醇王府就像炸了锅一样,乱作一团。最有意思的是,载沣的母亲刘佳氏,也就是溥仪的祖母,听到这个消息后当场就晕了过去。

不过,别以为她是高兴得晕过去的。老太太一醒过来,她不是庆贺自己孙子要做皇上了,而是大不敬地对慈禧太后破口大骂:“先杀了人家的儿子,又来抢人家的孙子!当个皇帝的虚名,还不是终身监禁!”

有人或许会问,老太太这是怎么了,孙子当了皇上,还不是天大的喜事嘛,怎么还骂上了?奇了怪了。

这事说来话长。老醇亲王奕譞与福晋去世后,载沣母亲刘佳氏开始掌管王府大小事务。或许因为出身的缘故,刘佳氏对政治了无兴趣,但宫中的那个“老佛爷”偏屡屡干涉王府家事。譬如两次强迫出继自己的亲生子(载洵与载涛),刘佳氏因此略染疯疾。后来,载沣的婚事也是一波三折。最开始载沣与某满洲贵族之女订婚,不料庚子之变中遭遇不测。刘佳氏之后又给载沣另定了一门亲事,不料慈禧太后横插一刀,非要将荣禄之女指配给载沣。之前亲事,只能告吹。刘佳氏脸面尽失。慑于慈禧太后的淫威,刘佳氏虽然在背后千百遍地咒骂皇宫里的那个老妖婆,但也只能让儿子按照她的意旨完婚。

刘佳氏不是光绪的亲生母亲,但她很清楚光绪在宫中的不幸遭遇,而这次又轮到了自己的孙子——这天上掉馅饼的事,到底算是命运的眷顾,还是命运的捉弄?至少在刘佳氏看来,溥仪进深宫未必有什么好处,弄不好和光绪一样,那就太凄惨了。

老太太这边刚消停,“小皇帝”那边又闹起来了。溥仪当时三岁不到,根本就不懂事。宫里派来的太监来抱他,他是连哭带打,死活不肯。随行大臣和太监们都拿眼看载沣。载沣抱又不是,不抱又不是,急得只知道点头。这时,乳母王妈看小孩子哭得可怜,便拿出奶来喂他,溥仪这才止住哭叫。没办法,最后只能由乳母哄着,等到溥仪困了睡了,这才在载沣的陪同下,乳母抱着半睡半醒的“小皇帝”进了宫。

溥仪进宫第二天,光绪撒手西去,慈禧太后也于次日紧随而去。整个皇宫弥漫在一种肃穆不安的气氛当中。光绪病逝后,灵柩停在乾清宫,慈禧的灵柩则停在皇极殿,两丧并祭。在大人的摆弄下,三岁“小皇帝”一会儿到光绪灵前磕头,一会儿又到慈禧灵前哭祭。作为一个刚刚离开自己家庭的小孩子,在这种哀声丧气的空气里,溥仪也是被吓得日夜啼哭,惊恐万分。

半个多月后,紫禁城内为小皇帝准备了庄严的登基大典。只可惜溥仪不像康熙小时候那么英武,好好的一个庆典被这个大哭大闹的小朋友弄得十分尴尬,大煞风景。

原来皇帝登基必须要经过一道道繁琐的程序,先要在中和殿接受内务府大臣及侍卫们的叩拜,紧接着要到太和殿去接受文武百官的朝拜,等等,一个都不能少。小孩子的注意力有限,他经不起这样来回的折腾。还没等接受正式朝拜,溥仪早已是鼻涕眼泪直流,哭着嚷着要回家(回自己的家——醇王府)。

《澄斋日记》里记载了溥仪登基的这样一出滑稽戏:在中和殿时,内务府大臣们刚开始行三跪九叩礼,溥仪已经放声啼哭,声音还特别高,特别尖。空荡荡的大殿本就有扩音的效果,弄得那些大臣们拜也不是,不拜也不是,哭笑不得,最后只能匆匆行礼完毕,再由太监们强行抱到了太和殿。

太和殿里,文武百官济济一堂,场面庄严肃穆。小皇帝从来没有见过那么多人,吓得哭着直往外跑。这时,摄政王载沣赶了过来。他在大臣们的众目睽睽之下,抱着溥仪哄了半天,才算把小皇帝哄到了那高大的宝座之上。为防意外,载沣侧身半跪在小皇帝的旁边,以防止他从宝座上溜下来。待到溥仪坐定后,载沣连声叮嘱,别乱动,一会就好了。

偏偏小皇帝不听,哭着嚷着喊:“我不在这儿,我要回家!我要回家!”大臣们不知所措,不知道是拜好,还是不拜好。载沣在一边也是急得满头大汗,连忙命太监上来按住小皇帝,然后招呼大臣们赶紧行三跪九叩礼。

正到大臣们开始拜时,小皇帝因为身体被按住,动弹不得,更是放声大哭。堂堂太和殿内,充斥的全是小皇帝的哭叫声。载沣也觉得这样实在不成体统,只好低声劝慰儿子说:“不要哭了啊,一会就完了,快完了啊!”载沣连说了好几遍,小皇帝这才被哄住收声不哭,登基大典也就这样草草收场。

事后,大臣们私下里议论,说摄政王载沣怎么能在皇帝登基时说什么“快完了”这样的话——未免也太不吉利了!

从历史上看,清朝入关后的10位皇帝中,有半数为小皇帝登基(如顺治6岁登基、康熙8岁登基),而近代以来的最后三位,均为幼年践临帝位(同治5岁登基、光绪4岁登基、宣统3岁登基)。小皇帝的背后,是清朝历史上最著名的两位太后,即孝庄太后与慈禧太后,两个女人一前一后,扶持了清朝近一百年的历史。不同的是,孝庄太后开创了康雍乾盛世的辉煌,而慈禧太后面对的却是一个风雨如磐的晦暗年代。她的运气与能力也远不能与孝庄太后相比。

“国无长君,妇人执政;国运已堕,事不过三”。在慈禧太后长达近半个世纪的执政生涯中,三次传位,三次危机,三次都是小皇帝。如果说同治的继位是理所当然,光绪的继位系权变之计,那溥仪的继位,恐怕就只剩下无可奈何了。

据说,慈禧太后临终前头脑仍旧很清醒。她在与诸军机大臣商议帝位承续之事时,有人提出与其让载沣摄政,不如径立载沣为帝,以免再次发生“国无长君”的局面。慈禧太后听后沉吟再三,但最终还是否决了这个意见。她的理由是:同治、光绪二朝都是兄弟相继,假如再立载沣的话,则三代皆为兄弟相承,可谓是史无前例,大不相宜。最后她还是坚持了自己的决定:立溥仪为帝,摄政王载沣为监国。

曾有这样一种说法,说慈禧太后之所以不立长君,原因是她认为自己不会早死,而载沣生性懦弱,顺从听话,这样她就可以在背后继续操纵朝政。但人算不如天算,第二天她就发现自己大限将至,结果埋下了三年后清朝覆亡的苦果……

以最坏的动机揣测历史的替罪羊,固然道貌岸然,然而与历史的事实毕竟相去甚远。如果放宽历史的视角,我们或许可以清晰地看到,在清末帝位的承续问题上,慈禧太后并没有跳出固有的圈子。那就是:她始终围绕着自己的丈夫即咸丰的近支家族做文章,而从未越雷池一步。

这里有必要介绍一下道光和他的儿子们。道光皇帝的子嗣不济,长子、次子、三子均在他生前或去世或夭折。直到他中年以后,才生下第四子奕詝。值得宽慰的是,在之后的几年时间里,道光陆续有了第五子奕誴、第六子奕訢、第七子奕譞、第八子奕詥、第九子奕譓。在这六个儿子中,第四子奕詝被立为皇帝(即咸丰),而其他五子分别被封为亲王或郡王(惇亲王奕誴、恭亲王奕訢,醇亲王奕譞、钟郡王奕詥、孚郡王奕譓)。

咸丰的运气很不好,在位时正好遇上太平军起义及英法联军侵华。他31岁驾崩时,只留下一个子嗣,即同治皇帝载淳。载淳19岁驾崩时没有子嗣按儒家宗法制度,慈禧太后只能在近支中为同治选择嗣子。咸丰的长兄隐志郡王奕纬21岁去世时无子嗣,后由乾隆十一子永瑆的孙子载治入嗣。其与咸丰这支已经相去甚远,因而载治之子溥伦被排除在外。咸丰的八弟钟郡王奕詥及九弟孚郡王奕譓均无子嗣。五弟惇亲王奕誴在咸丰即位前已入嗣嘉庆第三子绵恺为嗣,也失去了承续资格。

恭亲王奕訢当时倒是有两个儿子,长子载澄16岁,次子载滢13岁。但是,慈禧太后虽然依靠奕訢主持朝政,但又对这个精明能干的小叔子多有猜忌,因而,也不愿意考虑。醇亲王奕譞就不一样了,其福晋是慈禧太后的亲妹妹,而且其子载湉不满4岁,正好可以收入宫中抚养。二十多年后,慈禧太后又认为光绪“忤逆”并无子嗣,于是在庚子前一年以载漪之子14岁的溥儁为“大阿哥”(即“已亥建储”)。

载漪为惇亲王奕誴的次子,后过继给瑞亲王绵忻为孙,袭贝勒爵位;1894年慈禧太后60大寿时被封“瑞郡王”,诏书错写成了“端郡王”,后来就因错就错,改称“端郡王”。之所以选载漪之子为“大阿哥”,据说是因为他的福晋系慈禧太后的弟弟桂祥之女(另一说是慈禧太后的养女)。但这次的“立储”,最终也因为庚子之乱而废储出宫。

有人或许会说,既然都是亲兄弟,醇亲王、惇亲王两家都获得了一次承袭帝位的机会,那这一次该轮到恭亲王家了吧?不,这次还是醇亲王家。

摄政王载沣在当天日记中记载:“面承懿旨:前因穆宗毅皇帝未有储贰,曾于同治十三年十二月初五日降旨,大行皇帝(即光绪)生有皇子即承继穆宗毅皇帝为嗣。现在大行皇帝龙驭上宾,亦未有储贰,不得已以摄政王载沣之子溥仪承继穆宗毅皇帝为嗣,并兼承大行皇帝之祧。钦此!”

穆宗毅皇帝即同治,大行皇帝则是刚去世的光绪。慈禧太后在谕旨中说得很清楚,溥仪承袭的是同治之嗣而兼承光绪之祧,亲疏之别是明显的。不过,这都是虚的,关键还是醇亲王府落了好处。

也有人说,慈禧太后对醇亲王府同样是心存忌讳,《方家园杂咏纪事》中就记载了这样一件事:甲午年后,帝后失和,内务府大臣英年乘间献媚于慈禧太后,说醇王园寝有古白果树一株,高十余丈,树阴数亩,形如翠盖,罩在墓上,风水上看有帝陵之象;而且,白果的“白”字,加于“王”字之上,明明就是个“皇”字,这于大宗不利,应请旨速伐此树云云。慈禧太后听后大怒,说:“我就命你等伐之,不必告他。”慈禧太后说的“他”,指的就是光绪皇帝。内务府诸臣领了懿旨,不敢轻举妄动,于是奏闻皇帝。光绪听后不允,并下严谕:“尔等谁敢伐此树,请先砍我头!”僵持月余后,光绪皇帝听太监说,太后已于黎明亲自带内务府的人前往妙峰山醇王园寝。光绪得信后急忙命驾出城,还没到就遥见亭亭如盖的白果树失了踪影,不禁号啕大哭。到园后,太后已去,只见树身倒卧,数百人正围着砍树根,周围还挖了十余丈的深池,用千余袋石灰加入水灌其根,以防止复生芽蘖。目睹了这一幕后,光绪默然无语,顿足拭泪而归。

《方家园杂咏纪事》的作者王照系戊戌变法时的礼部主事,变法失败后逃亡日本。他把这事说得绘声绘色。据说他还去现场做了调查。有村民说挖树时还从地底下钻出了数百上千条大小蛇,大的有一尺多粗,数丈长。还有人说,庚子年闹义和团,就是这些蛇精转世报仇,始作俑者英年也因拳乱而被斩杀。

故事听起来很邪乎,帝后先后出城也像是无稽之谈,但锯树一事也不完全是信口胡言。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五月初七,帝师翁同龢在日记中记了这么一条:“园寝有银杏一株,金元时物,似前月廿三事,懿旨锯去。”这条记载并没有说明“懿旨锯去”的原因,但从另一方面似乎又说明伐树一事并非是空穴来风。

人称“七王坟”的醇亲王奕譞园寝位于北京西郊的妙高峰下(今北京市海淀区北安河乡)。这里视野开阔,风景优美。据说曾是唐代法云寺的遗址,而金章宗时“西山八院”之一的香水院也位于此。园寝当中,确有一棵高十数丈的白果树(即银杏),树身八九人都抱不过来。据说是金元时期种下的古树。

1891年,醇亲王奕譞去世后,得谥号“贤”。从谥号上看,慈禧太后似乎与他没有太大矛盾,但为何要跟他园寝里的一颗白果树过不去,这个中缘由,恐不足为外人道也。

从历史上看,奕譞为人本分,谨小慎微,论才能,实不及六哥恭亲王奕訢远甚。不过,奕譞有个最大的优点,那就是懂得谦恭自抑,不像奕訢那样张扬,因而颇得慈禧太后的欢心。在儿子载湉被立为皇帝后,奕譞即退居王府,不再问政。为表示自己的谦抑,奕譞有意将王府的厅堂命名为“退省斋”“九思堂”“恩波亭”等,以示自己忠心耿耿,绝无二心。

所谓“退省”,大意是“闲可养心,退思补过”,这句话还被他刻在了书房常用的象牙镇纸上,以表明自己绝无干涉朝政之想法。“九思堂”则来自于《论语》:“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归根结底,不脱“忠义”二字。

奕譞还亲自为醇王府撰写了家训,以警示后人:“财也大,产也大,后来儿孙祸也大。若问此理是若何?儿孙钱多胆也大,天样大事都不怕,不丧自家不肯罢。财也小,产也小,后来儿孙祸也小,些许财业知自保,俭使俭用也过了。”

同类推荐
  • 这样读资治通鉴(第6部)

    这样读资治通鉴(第6部)

    青年学子亦可从中学到有别于课堂上的历史讲述,一部一直放在毛泽东床头的大书,一部曾经让毛泽东读了17遍的大书,《资治通鉴》是中国人的管理智慧。这样读《资治通鉴》,是为官者的管理智慧,是企业家的MBA教材,是奋斗者的行为指南。
  • 皇宫情殇

    皇宫情殇

    《皇宫情殇》是国内第一部突出皇家情感悲剧的图书、“妒火”燃烧的皇宫、剥夺他人情感的皇家“试婚”、皇帝和女人们的裸泳馆、中国古代最早的红灯区、皇帝的难言之隐和断袖之癖、丑恶的性贿赂和性奏疏、“采阴补阳”的火骗术、让你更深层次地认识封建社会。
  • 历史教会我们的爱与痛

    历史教会我们的爱与痛

    这本书是青年学者、百家讲坛最年轻主讲人魏新的第一本文集。第一部分主要讲古代的各种事,有帝王将相的得失,也有才子佳人的爱恨。第二部分是一些神怪笔记,风趣幽默,又对今人有所启示。第三部分是作者对文化现象的追忆和对往事的回忆。第四部分是对社会现象的评判。总的来说,这本书是一个怪咖作者的黑色幽默,如果你是重口味读者,不可错过这本让人捧腹大笑的“恶趣味”合集。
  • 帝国行

    帝国行

    新书《陛下的CEO》已开坑,欢迎大家收藏。
  • 马关议和中之伊李问答:戊戌前后的痛与梦

    马关议和中之伊李问答:戊戌前后的痛与梦

    本书记录了光绪二十一年(1895)春,因甲午战败,清政府派遣大臣李鸿章与日本全权大臣伊藤博文在马关议和时的五次往复辩难。
热门推荐
  • 从马克思到凯恩斯的十大经济学家

    从马克思到凯恩斯的十大经济学家

    本书的内容是熊彼特在1910—1950年间为各个经济学杂志(除了关于马克思的那一篇外)写的十篇经典的评述性文章,对影响世界经济学的十大经济学派的代表人物,从马克思、瓦尔拉、门格尔,到马歇尔、帕累托、庞巴维克、陶西格,再到费雪、米切尔、凯恩斯,对他们的经济学说进行了详尽的阐述和评价。
  • 三国封神系统

    三国封神系统

    东汉末年,岁月峥嵘,天下纷乱,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天下豪杰起于黄巾,盛于三国,终于一晋。历史记住了三国,记住了两晋,唯独把黄巾扫落尘埃。这是一个从黄巾开始的封神故事,纷乱的东汉终将变成黄色的海洋,而我则将成为至高神的使者,推动历史开向不可测的远方。
  • 每天都有人跟朕抢皇后

    每天都有人跟朕抢皇后

    在连续的噩梦成真后,霍端敏决心凭借自己的力量扭转乾坤。严格贯彻“三不要”原则!一不要:不要让霍家树大招风到皇上动手,谦逊低调才是正经!二不要:不要上演可以预见的九子夺嫡悲哀。娃娃教育要趁早!三不要:不要与后宫的美人勾心斗角了,其实大家都是可怜人!至于皇上什么哒,他原本就不爱她,相敬如宾好了!皇上:朕也不要……
  • 故事会(2017年3月上)

    故事会(2017年3月上)

    《故事会》是中国最通俗的民间文学小本杂志,是中国的老牌刊物之一。先后获得两届中国期刊的最高奖——国家期刊奖。1998年,它在世界综合类期刊中发行量排名第5。从1984年开始,《故事会》由双月刊改为月刊,2003年11月份开始试行半月刊,2004年正式改为半月刊。现分为红、绿两版,其中红版为上半月刊,绿版为下半月刊。
  • 漂泊中的温柔

    漂泊中的温柔

    本书主要讲述寓居于海外的华人,在异国他乡的文化碰撞中所获得的生活感悟和人生智慧,是作者多年海外生活的积累。通过《等待花开》、《古巴假期》、《凌晨4点58分》、《情人节的玫瑰》等短篇故事诠释浓烈的亲情、友情和爱情,并向读者展示在追求自由的道路上如何坚守责任。寓居加拿大多年的才女陆蔚青,带着她的多年作品回到故里,从最早的动荡不安,到现在的安之若怡,作者的内心所经历的过程,是一个人走出故里、走向外界的过程,也是一个人从外边的世界收回目光,审视自我的过程。在漂泊中守候着一份赤诚,在追寻中坚守责任,在温柔中挥洒坚强,在爱与自由的包围中释放热情。
  • 肇论疏科

    肇论疏科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追寻

    追寻

    田一波是个三无流浪者。为了生活,为了将来,十六岁的他踏上了漫长的追寻之路,在他的生命中,玛丽和燕子是最为重要的的女人,他爱她们,她们也爱他,可玛丽最终熬不过追寻路上的清苦,别择高技。良禽还择佳木而栖,更何况是人。只有善良执着的燕子,肯与他一起漂泊,一起流浪,天涯为家,直到彼此谁也离不开谁?
  • 天剑

    天剑

    剑有双刃,所以人有两面,是正是魔都是一念之间。家族的没落,亲人的去世,这些都让叶无忧快速的成长,学无止境,则武无无敌,一路风雨他终于可以顶天立地。结果可能很耀眼,过程就是百倍艰难,一剑破天,是为天剑!
  • 神道凡人

    神道凡人

    天道有缺,神道不凡,少年风宁灵脉被封,少年失忆,机缘巧合加入灵元谷,一路披荆斩棘,在这修真大道,他拥有的始终不过是一颗凡心。
  • 沁宝驾到恶魔跪地求饶

    沁宝驾到恶魔跪地求饶

    他和她在一次回国的飞机上相遇,从此以后被一个腹黑校草从此缠住。‘’沁宝过来,给本少爷捏捏肩。‘’‘’沁宝,让本少爷亲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