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507700000002

第2章 迷雾中的村庄(1)

在很多人眼里,我是一个异类,讨厌吞云吐雾,不爱走马斗鸡,一辈子孑然一身,身居高位多年却从未有过一次灯红酒绿的经历。我承认,在某些方面我确实是一个很古怪的人,不过,我也有自己的业余爱好:喝茶和讲故事。

退休后,我开了一家茶庄,和茶客们一起品着茶、聊着天、讲着故事,一天就过去了。不知道这样悠闲惬意的生活什么时候会走到尽头。

说实话,当初开茶庄的时候,我没想到喝茶和讲故事这两大爱好能通过我的茶庄很好地结合在一起。更没想到随着时间的推移,讲故事竟然成了茶庄的一个招牌,越来越多的客人来茶庄喝茶的主要目的就是听我讲故事。

作家辛酉就是茶庄的常客,他出版的小说《一张可怕的照片》里有很多鬼故事就是从我这里听到的。

2014年这个马年是从漫天的阴霾开始的,不过,外面的天气绝对不会影响到茶庄里的人气。今天早上一开门,茶庄里就来了三个客人。走在最前面的是钟浩权,是我在公安局时的老部下,也是我的老伙计。前年从局里退了下来,闲暇时也会来找我喝喝茶,有时也会带着朋友来到茶庄,专门听我讲故事。

这次,他又带来了两个年轻的小伙子,看样子都是三十出头的年纪。高个的那位长得虎背熊腰,五官在一脸赘肉的挤压下显得格外紧凑。另外那个矮的则完全相反,瘦得像一根竹竿儿似的,戴着一副夹鼻眼镜,长相倒是斯文儒雅。

“老领导,给你带两个人来,别看他俩年轻,可都是讲故事的高手,今天专门来听您老讲故事,向您老学习来啦。”钟浩权笑盈盈地说道,头上不多的头发被风吹得七零八落地耷拉在“地中海”上。

“我来介绍一下,这位就是我的老领导,马老。”钟浩权指着我介绍道。

“这位是小杜。”

“马老,您好。”矮个子的年轻人赶忙上前向我问候,同时伸出了右手。我微微颔首,轻轻握了一下。

“这位是小高。”

“马老,您好。”高个子的年轻人也同时伸出手,与我轻轻相握。

“欢迎你们,请坐吧。”

四人落座后,我从桌子侧面的抽屉里拿出一盒安溪铁观音,同时打开了电茶壶,身旁的小杜开口道:“马老,我和高儿都不好茶,今天来主要是听您老讲故事的,您老就不用麻烦了。”

我笑笑没有看他,继续着手上的动作。

“年轻人,别着急,到我的茶庄里来岂有不喝茶的道理。你放心,我的故事一定会让你们满意的。”我缓缓说道。

小杜还想说什么,钟浩权在一旁向他使了个眼色,也便不再作声了。

我继续道:“想当年乾隆爷禅位给嘉庆时,一位老臣向乾隆跪地痛哭道:‘国不可一日无君。’乾隆爷答曰:‘君不可一日无茶。’年轻人喝点茶还是好的,我喝了近50年茶,最爱喝的就是这安溪铁观音,‘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很快,水烧开了,钟浩权主动伸手过来:“我来弄吧。”我摆了摆手,示意自己来,钟浩权只好又把手缩了回去。

随后,我旁若无人地按照功夫茶所需要的18道程序,一步一步地进行着茶艺展示。我的动作很慢,就像在进行一项神圣而又庄严的仪式一样。“韩信点兵”后4个精致的紫砂品茗杯里斟满了金黄色的液体,一股浓浓的香味也慢慢弥散开来。

我把3个品茗杯分别送到钟浩权他们三个人跟前,然后拿起剩下的那杯轻轻地啜了一口,我没有把茶水喝下去,而是含在舌尖上,让茶水和舌尖慢慢地融合在一起。

品过茶后,我微笑着对小高和小杜说:“刚才老钟一进门就介绍说你们二位也都是讲故事的高手,还是先听听你们俩的精彩故事吧。”

钟浩权附和着说:“对对对,你们先讲吧。”

小高和小杜对视了一下后,小杜先开了口:“那好吧,马老是讲惊悚类故事的高手,今天我班门弄斧,也讲一个恐怖故事………”

我笑着点了点头,做了个请的手势。

“有朝一日离开这儿,狠跺三脚不回头!”这是京巴埋藏在心底多年的愿望。

1975年2月3日,京巴总算实现了这个心愿。他终于被抽调回城了,同时和他一起回城的还有二毛和解方远。下乡快七年了,当初一起来的知青一共有17人,如今只剩下他们三个。一大早,三人就到队部办完了回城的最后一道手续,随后告别了老乡,坐上了大队安排的拖拉机,“突突”地向县城火车站挺进。

一路上,拖拉机刺耳的噪音丝毫没有影响到三个人的好心情,二毛甚至引吭高歌起来:“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命运把我抛向远方,一个窝头一碗菜汤,生活就是这样……”

二毛这个名字是绰号,源于二毛那深鼻阔目的长相和头顶上微微发黄的卷卷毛。旧时在东北的俄国人很多,大家都把俄国人叫老毛子,把老毛子和中国人生的后代叫二毛子。二毛的父母都是正宗的汉族人,往上追几代都没有和异族通婚的历史,至于二毛为什么长成了那副样子,恐怕只能用基因突变来解释了。

京巴自然也是一个根据相貌得来的绰号,他和二毛还有解方远都是街坊,三个人从小一起长大。

走了没有一里地,拖拉机忽然停了下来,驾驶的老赵头试了几次都没发动起来,下车一检查发现是水箱被冻住了,如果修好至少需要一个多小时。时间不等人,经过三人一合计,决定徒步两三个小时,到镇上之后再搭汽车去火车站,希望在天黑前能够赶上回大连的火车。虽然速度可能不及坐拖拉机快,但他们要的是一种状态,一种一直朝家的方向迈进的状态,只有这样他们心里才踏实。

老赵头本来就不太愿意跑这趟小长途,象征性地推让了一番后,就势任由三个人而去。三人就这样又踏上了回家的征途,虽然都穿着厚厚的棉袄,肩上背着沉重的行李包,但脚下却不慢,走了半个小时就来到了三公里外的方青屯。二毛突然停下脚步,像是在思忖着什么,东北的二月依然十分寒冷,二毛大口大口地喘着粗气,从嘴里呼出来的哈气像雾一样弥漫在空气里。

京巴见状也停了下来问道:“怎么不走啦?”

二毛说:“要不,咱们去丰阳看看家述吧?”

邹家述当年和解方远、二毛他们一起从大连下乡,1972年娶了丰阳大队周会计的二丫头满枝,在丰阳落了户。说起邹家述和满枝的结合还有一段小插曲。那是1971年夏天的某一天,解方远、邹家述、二毛等几个大连知青在丰阳大队和当地的十几个鞍山知青打群架,鞍山知青人多势众,还是主场作战。打着打着,邹家述就落了单,被几个鞍山知青追着打。慌乱中,邹家述躲到满枝家的猪圈里藏了起来,可那儿哪是藏人的地方,很快,邹家述就被几头猪给拱了出来。眼见鞍山知青已经追到眼前,就在这时,满枝出现了。她把邹家述推进屋里,转身把鞍山知青挡在门外,任凭那几个鞍山知青如何叫喊就是横在门前不让进门。

从那以后,邹家述和满枝就对上眼了,也可以用一见钟情来定义他俩的关系。后来只要一有空,邹家述就往丰阳跑,一来二去,两人就到了谈婚论嫁的地步。

起初,他俩的婚事遭到了双方老人的坚决反对,邹家述虽说是从大城市来的,但因为家庭出身不好,在那个年代颇不受待见。满枝就不一样,她根红苗正,老爸还是大队会计,在当地很有背景,所以满枝家坚决反对她和邹家述的婚事。而邹家述家里也有反对的理由,那时已经陆续开始抽调知青回城,一辈子留在农村的命运出现了转机。只要不在当地结婚落户,一切都还有希望。可是,深陷爱河的两个人哪顾得上这些,既然双方老人不同意,那就先把该办的事给办了。等知道满枝怀孕的时候,周家老爹是气也好恼也好,都无济于事,只能无奈地接受了这个现实。

以往每到冬闲的时候,京巴他们就会到丰阳邹家述家住上几天,只是渐渐地去的人一次比一次少,因为大家都被抽调回城。到了1974年冬闲,就只剩下解方远、二毛和京巴三个人了。

想到自己马上就要离开这个穷山沟,而好兄弟邹家述却要永远留在这里,一阵酸楚涌上京巴的心头,也觉得二毛说得有道理。这一别不知道何年何月再相见,就算绕路去看望一下兄弟也不为过。

于是,三个人当即决定临时改道去丰阳大队,只是他们并不知道,即将开始的丰阳之行会是那样跌宕起伏,让他们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丰阳和方青屯间隔了一座棒子山,山不高也算不上陡峭,只是山路崎岖不平,尤其是冬天,路更难走。到了晌午的时候,三个人才爬到山顶。二毛和解方远把行李卷往地上一扔,直接坐在了上面休息,京巴站在一处地势较高的土堆上向丰阳远眺。

京巴的眉头轻皱:“奇怪,现在正是饭点儿,丰阳怎么没有一点炊烟?”

“我看你是饿了,赶紧过来也吃点东西吧。”解方远说着从布包里拿出一个窝头啃了起来。

每人啃了一个窝头后,也没休息便又匆匆地赶路,下午一点半刚过就下了棒子山直奔丰阳村而去。随着离丰阳村越来越近,三个人心里也莫名地忐忑起来。

今天的丰阳村有些反常,具体反常在哪里?两个字:安静。丰阳村的当地社员一共有59户,加上20多个知青,全村将近200人,虽说算不上大村子,但规模也不算小,即使是冬天也不至于像眼前这样冷清。三人来到村口,不约而同地停下了脚步。这时,从村里一前一后跑出一条黄色的土狗和一条小黑狗。

“啧啧啧。”

招猫逗狗是二毛的强项,以前知青的时候,偷社员养的鸡狗也没少干。但这次二毛却失了手,那条黄狗跑过二毛身边时根本没搭理他,直接跑远了。二毛一时有些栽面,眼看那条小黑狗也要跑远,二毛伸出一脚拦住了小黑狗的去路。小黑狗想择路而逃,却不是二毛的对手,蹲下身子刚抱在怀里,孰料,小黑狗却转身冲村里的方向狂吠,眼晴里还透着惊恐。大家都觉察到了异常,二毛也没了逗狗的心情,随手放了那条小黑狗。

三个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迟疑了好一会儿才一起蹑手蹑脚地走进丰阳村。

丰阳村呈东西走向,清一色的土坯房。正如外表看到的那样,村里一个人也没有,家家户户大门紧闭。

“真他妈的怪了,这人都哪儿去了?”解方远一边四处扫视着一边说。

三个人来到了丰阳大队的队部外,队部算是整个丰阳村最好的房子,外墙是用青砖垒的,上面规整地写着一行标语:坚决打击阶级敌人的破坏行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胜利万岁!

“哪有什么阶级敌人,什么狗屁革命。”解方远边说边狠狠地朝墙上的标语啐了一口吐沫,正好啐在“万”字上。

“哎!忘了1971年挨批的事啦?”见状,京巴朝解方远吼了一嗓子。

京巴说的是1971年秋天的时候,解方远在割高粱时和当地社员赵宝库起了争执,几欲动手厮打,幸好被大家拉开。有时候就是这样,越拉架打架的双方就越来劲,互相叫骂不过瘾,动手又够不着,解方远张口就朝赵宝库啐了一口痰,正中赵宝库的胸口,巧的是赵宝库的胸兜里装着一本毛主席语录。这下不得了了,经过一番无限的上纲上线,解方远被定性为“反对最高指示,反对毛主席”的现行反革命,被大队、公社多次开大会批斗,解方远经过反复检讨和家人的四处活动,才最终没被定罪,但回城却被耽误了,要不然凭解方远的出身和家庭背景,也不会和京巴、二毛他们一起最后一批回城。

“你就是嘴欠,记吃不记打。”二毛在一旁插了一嘴。

解方远自知理亏,吐了一下舌头没吱声。

发现队部也没人,三人又来到位于村东头的邹家述家,发现邹家述家也是铁将军把门,三个人趴在石头墙上朝院子里张望,没发现有人活动的迹象。

看出丰阳已是一座空城,京巴和二毛、解方远茫然地站到邹家述家门前,一时不知道下一步该何去何从。这时,京巴看到不远处的丰阳大队青年点的大门没上锁,急忙跑了过去,二毛和解方远也紧随其后跟了上去。

京巴拍了两下门,里面没有反应,又加大了几分手上的力量,一不小心手掌被门上的一处倒刺刮了一个大口子,在门上留下一道长长的血渍。京巴急了,顾不得手上的伤口,一脚踹开了门,可里面依然是空空如也。

本来还打算在丰阳住一个晚上,现在看是不可能了。万般无奈之下,三人悻悻地离开丰阳村,向临近的茂阳大队的方向走去。过了茂阳村再走个5公里左右就是集市,集上有开往县里的汽车经过。京巴和二毛大致估算了一下时间,当天肯定是赶不上回大连的火车了,当即决定在茂阳找个地方住一夜,第二天再走。

三个人都没去过茂阳村,但大致的方向二毛还是知道的,京巴和解方远是天生的路盲,出门不辨东西南北,索性只能跟着二毛走。由于丰阳村空城的事情疑问太大,三个人带着疑惑各自琢磨着这件奇怪的事情,整个路上都没怎么说话。不知不觉中,三人走到一口很大的石井前。

“咦?这不是丰阳村外的那口井吗?”解方远惊奇道。

二毛上前仔细一看,果不其然,抬眼望去不远处正是刚刚他们去过的丰阳村。

天空中的太阳已经偏西,三个人走了差不多两个小时,也兜兜转转了两个小时。二毛的眉毛几乎拧在了一起,他回忆了一下刚才走过的路线,一直向东,方向肯定是没错的,可为什么又走回到丰阳了呢?二毛一时想不出个所以然来,愤愤地骂了一句:“今天真他妈的邪门。”

京巴若有所思道:“邪门也好,正门也好,看来我们今天都得进这个门了。”

同类推荐
  • 地下藏着黑金子

    地下藏着黑金子

    当年香木镇南有三个大户,三个地主都是香木镇有名的人物。一个是貌似憨厚却很有心计的樊玉玺,他是香木镇南最有人缘的大地主,有一千多垧土地。他的宅院不小,有三十六间房子,前后两院,前院十八间房子,有十四间是给长工住的。这十四间长工房的灶坑里常年燃着东山上的树根子,炕热得直烫肉皮,长工们在这房子里住,睡得暖和,睡得透,干多少活都能解乏。另有四间是车库,樊家大院有六挂大车,这些大车虽然是拉粮食的,但大车的装饰很惹眼,洋帆布围的篷盖儿,下多大的雨也进不到车厢里,帆布篷子的前面还绣着樊字。
  • 锐读(第18期·悬疑新主张)

    锐读(第18期·悬疑新主张)

    疑作品是一个社会的窗子,我们站在窗外,窥视里面的喜怒哀乐。 用有意思的悬疑作品打动人。
  • 秘密

    秘密

    《秘密》中,我们看到的是青年打工者良子偷窥城市女人的“秘密”,以及他横死的命运。在小说中我们可以看到,在打工者与城市女性之间,横亘着难以跨越的距离,只能以“偷窥”的方式建立联系,这是两个不同的世界。
  • 恓惶

    恓惶

    说是纸条其实也不是,或者又是。林秋确认这是纸条,是半小时以后的事。这半小时,林秋全用在拆解这个抽象派的物事上了。这个纸做的物事叠得非常复杂,拆解工作稍有不慎就会毁掉无法一探谜底。拆到后来,林秋忽然醒悟,谢娜叠纸的初衷是想叠个纸鹤来着,之所以最后叠成这样,估计她也是情非所愿。林秋费尽周折才展开折痕累累的纸条,看见上边写着:既见君子,云胡不夷?云胡不瘳?云胡不喜?
  • 魔术王

    魔术王

    中华魔术,古称“幻术”,盛于汉唐皇室,宋以后,逐渐兴起于民间。千百年来,魔术创作层出不穷,何止万千之数,却大多出于“手法”“丝法”“彩法”“搬运”“药法”五大门类。而魔术师必须学会“一闪即逝、妙手空空、坚如磐石、露不破相、悄无声音、声东击西,偷天换日”七种技巧。魔术并非无中生有的法术,而是化赝为真的技术。然而……技术不断超越极限,智慧不断突破自我。魔术,也在步步升级中,变的更加惊险,甚至致命。一场场光怪陆离的表演、一幕幕不可思议的奇术……令人沉迷其中,无法分清现实与虚幻的不同。魔术这处江湖,有太多不为人知的秘密,一旦进入,或许,再无退路……
热门推荐
  • 北京,1912

    北京,1912

    满族青年宁伯雍留学日本六年,回国后遇上辛亥革命,听说老同学在前门外经营《大华日报》,便去求职,成为记者。从京郊到城里后,宁伯雍看到了一个日益变化的北京城。他在龙泉寺认识了梆子小花旦白牡丹,并与沛上逸民等人组织团体捧白牡丹。从此白牡丹渐渐走红,后被维二爷独占,厌弃宁伯雍等人。宁伯雍又认识了妓女秀卿。秀卿对高官富商冷眼冷语,对宁伯雍却另眼相待,两人渐生情愫。秀卿不幸患病,临死前将母亲和弟弟托付给宁伯雍……
  • 朱子治家格言

    朱子治家格言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生活中来的2000个小窍门

    生活中来的2000个小窍门

    《生活中来的2000个小窍门》全方位地为您提供了解决问题的捷径,这些小窍门就是应对生活难题的招数,区别于一般的生活常识,是经过实践难的宝贵技巧和经验,能帮助您用最有效的方法快速解决生活中的各种难题。
  • 我就是大虾

    我就是大虾

    穿梭无尽位面,只有一个任务那就是成为大侠,只是爱情公寓怎么办,,,,,,,我放弃行不行,这地下交通站又是什么鬼。
  • 论剑争锋

    论剑争锋

    山村少年,偶得奇遇。入剑道,踏修途,谁敢称雄。持慧剑,斩尘缘,立志问鼎。江山无限好,谁不竞折腰。论剑问天下,何人敢不从!(新书《人王降临》已上传,有喜欢的可以去看看!)
  • 快穿之我是猪队友

    快穿之我是猪队友

    不怕神一样的对手,就怕猪一样的队友!被猪队友坑死的万怡自从得了猪队友系统,就向猪队友转变了。万千小世界男主女主金手指比腿都粗,是不是开的太大了?不怕不怕,我这个猪队友,坑的不是爹妈,坑的是男女主。某男主咬牙切齿,想要杀了这只猪;某女主切齿咬牙,想要宰了这只猪;比腿粗的金手指:不怕一万的艰难险阻,就怕“万怡”这只猪!偶尔加更、偶尔断更,慎入! 偶尔加更、偶尔断更,慎入! 偶尔加更、偶尔断更,慎入!
  • 怨脂扣

    怨脂扣

    寂静岭,居住的死人比活人还多,坟墓比房屋还多。这个地方有一个这样的传统——夜里不宜出门。就在洛音桐、秦天健等人毕业的前夕,一连串的恐怖事件在这个偏僻的地方发生了……
  • 礼仪金说4:公关礼仪

    礼仪金说4:公关礼仪

    进入21世纪,公关礼仪在企业的公共关系、形象宣传、品牌推广和市场营销领域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 参与海湾战争的中国留学生

    参与海湾战争的中国留学生

    “1961年,国内遭受了严重的自然灾害,饥饿威胁着人们。为了求生,我从云南越过边境逃到北越;两个月后,又偷渡到南越的西贡。我在西货码头干苦力,直到1963年冬天。我本来想把赚的三百美元寄回国给你爸和你妈,但是发大财的强烈愿望,促使我用这三百美元买通了一艘西班牙货轮上的水手,他将我藏在集装箱内。偷渡进美国。”陶的叔叔沉浸在往事之中,手轻轻颤抖,“我在美国是个无户籍无居留权的‘黑人’,为了混下去,我加入了唐人街上的黑社会,在四年的时间内,打架斗殴,坑蒙拐骗,除了没杀过人.其它的坏事都做绝了。这样我四年赚了10万美元。然后,我用自残一腿的办法,退出黑社会,在纽约三十七大街开了一家餐馆。二十多年,我攒下了百万家产。当你哥哥亢还只有八岁的时候,我将他接来美国,并加入了美国国籍。我的目的,就是为了让我流血流汗掐来的一份家业,有一个继承人哪!”陶的叔叔者泪纵横,悲痛不已。
  • 格列佛游记(青少版名著)

    格列佛游记(青少版名著)

    这是一部奇书,自1726年问世后,两百多年来,先后被翻译成数十种文字;广为流传,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部不朽杰作。全书共四个部分,描写了外科医生格列佛航海漂流到小人国、大人国、飞岛国、慧马国的种种经历。小说通过虚构的情节,夸张的手法,对当时的英国社会政治、法律、议会、竞争、军事、教育、社会风尚乃至整个人类的种种劣根性都进行了无情的讽刺和抨击。“一本好书奠定一种品质”本书你将获得的品质是“幽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