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509300000001

第1章 前言(1)

世纪之交,回望来路,新中国军旅文学所走过的50年历程,与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脉络大体合拍。如果省略其基本停滞乃至荒芜的“文化大革命”10年(1966—1976年),并以文学生态环境的转换更迭来作区划的话,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即“文化大革命”前17年(1949—1966年)、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新中国军旅文学的繁衍昌盛和冷热沉浮,或深或浅地记录了人民军队和人民共和国成长壮大的艰辛步履;或明或暗地反映了中国军人50年的光荣与梦想,亦从诸多侧面折射出了当代中国社会和当代中国文学的演进轨迹。它是中国当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显著的地位和不可替代的价值。

在全面回顾之前,首先需要对“军旅文学”的称谓略作辩证。一般看来,这只是个题材范畴,它指的是以战争和军旅生活为主要反映对象的一类文学,世界上较通行的说法叫“战争文学”。但是,在当代中国,“战争文学”的说法反倒较少采用。原因在于当代中国尤其是近20年来的军旅文学,其描写对象更多的是相关的军旅生活而非直接的战争内容,套用“战争文学”一说,显然既不全面也不准确。因此,较长时期以来,在指称这一领域的文学时,常常是“军事文学”和“军旅文学”乃至“战争文学”(多是针对纯粹战争题材作品而言)三种提法交叉并用。三者之间,若以历史论,“战争文学”一说最为资深,纵可以追溯到古代战争文学,横可以旁涉及俄苏战争文学;“军旅文学”一说出现最晚,但后来者居上,当属新时期中国军旅批评家的成功创造;“军事文学”一说亦属中国特色,具体出自何时何人何文也不易考,但早于“军旅文学”则是无疑的。而三者之间的消长则与当代军旅文学“三个阶段”的嬗变呈现出某种对应关系。

第一阶段即“文化大革命”前17年,最活跃的军旅作家基本上都是战争年代入伍,他们经历过炮火的洗礼,和年轻的共和国一道成长,多以自己亲历的战争生活作为主要素材来进行文学创作,而且通常采用的体裁并获得重大成就的主要是长篇小说。譬如杜鹏程的《保卫延安》、吴强的《红日》、曲波的《林海雪原》、刘知侠的《铁道游击队》、刘流的《烈火金刚》、冯德英的《苦菜花》、李英儒的《野火春风斗古城》、雪克的《战斗的青春》、罗广斌、杨益言的《红岩》等等。此外,一些著名短篇小说也多取材于战争年代,譬如王愿坚的《党费》和《七根火柴》,茹志鹃的《百合花》、石言的《柳堡的故事》、峻青的《黎明的河边》、徐光耀的《小兵张嘎》等等。再加上收获于朝鲜战场的诗歌《把枪给我吧》(未央)、散文《谁是最可爱的人》(魏巍)、小说《团圆》(巴金)、《三千里江山》(杨朔)等一批声名卓著的战争题材作品,战争文学成了此一阶段军旅文学的“主流”。上述诸作由于发行巨量,或搬上银幕、舞台,或进入中、小学课本,都影响深广,有的甚至达到了家喻户晓人人皆知的程度,成为了“前17年”的经典之作。应该说,此一阶段是新中国战争文学的繁荣期,笼统冠之以“战争文学”也是比较贴切的和名副其实的。但是,恰恰因为它的过于突出,不仅是军旅文学的“主流”,而且也是整个当代文学的“主流”,至少以庞大的数量和巨大的影响支撑了“前17年”文学的半壁江山,或者说在诸多方面还代表了当时文学的最高水平,所以人们反而不把它从当代文学中单独划分出来,作为“战争文学”予以特别的观照。换言之,在“前17年”的中国文学研究中,“战争文学”有其“实”而无其“名”,它作为一个独特的文学门类还没有“自立门户”,对它异于它类文学的规律性的认识与研究也还没有真正开始。

第二阶段即20世纪80年代,套用一个政治性的概念即“新时期”,具体说来就是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末。在这个阶段中,固然有“复出”的成名于“前17年”的前辈作家如刘白羽、魏巍、徐怀中、李瑛、石言、黎汝清、叶楠、白桦、彭荆风等人的活跃身影,但比他们更为活跃而且人数更为庞大的则是一个突然崛起的以李存葆、朱苏进、周涛、莫言、刘亚洲、海波、刘兆林、乔良、钱钢、周大新、朱秀海、简嘉、苗长水等人为代表的青年作家群体。这批人出生于新中国成立前后,步入文坛时年龄多在30岁上下。他们带来了新的文学观念和表现手法,更带来了新的表现对象和题材。他们普遍缺乏战争经历,除了七八十年代之交深入“南线”收获少量的战争题材(如《高山下的花环》等)之外,主要的描写领域则是他们自己的军旅人生历程,即和平时期的军旅生活。这个领域的全方位打开,对于军旅文学来说是一次空前的开拓和极大的丰富,使人们无不惊讶于在战争之外,军旅文学还有一方如此辽阔的天空。以反映天南海北的五彩缤纷的和平时期军营生活的《天山深处的“大兵”》、《最后一个军礼》、《兵车行》、《敬礼,妈妈》、《雪国热闹镇》、《女炊事班长》、《秋雪湖之恋》、《将军吟》、《射天狼》、《凝眸》、《山中,那十九座坟茔》、《啊,索伦河谷的枪声》等一批优秀小说从新时期最初的几次全国评奖中脱颖而出,引起了全社会的普遍兴味和热切关注。它们与出自前辈作家之手的《东方》(魏巍)、《足迹》(王愿坚)、《湘江一夜》(周立波)、《我们的军长》(邓友梅)、《追赶队伍的女兵们》(邓友梅)、《西线轶事》(徐怀中)等获全国奖的战争题材小说相映生辉,构成了新时期之初文学园林中一道壮丽的风景线。这时候,无论是出于研究的目的,还仅仅是宣传的需要,对它们都有一个“命名”的问题。何以名之呢?战争文学?显然不妥。此时的军旅文学已非“前17年”可比,其题材的广阔与丰富已远非“战争”二字所能涵盖。于是乎,一个比照“农村题材文学”、“工业题材文学”而来的行业性称谓——“军事题材文学”出现了。“军事题材”当然包括“战争题材”,当然也大于“战争题材”,它可以泛指一切和战争与军事相关的领域,比如军队,比如军营,比如军人,比如非战争状态下军营的日常生活和军人的军旅生涯,如此等等,无所不包。“军事文学”从“军事题材文学”简化而来,它是对前此“战争文学”的发展与丰富,此一提法的出现并盛行,标志着富有中国特色的包含了战争和非战争的军旅题材的军旅文学形态的基本完成。

第三阶段即20世纪90年代,“军旅文学”的提法开始四处蔓延,尤其是在研究领域和业内人士的书面表达中(囿于惯性作用,相当一部分人在口头表达中仍然沿用“军事文学”),颇有取“军事文学”而代之的趋势。很能说明它的影响力和合理性的一个现象是,由此衍生出来的一批子概念和相关概念在各种媒体不胫而走,甚为活跃,譬如“军旅作家”、“军旅小说家”、“军旅诗人”、“军旅批评家”、“军旅小说”、“军旅散文”、“军旅诗”乃至“军旅歌唱家”、“军旅戏剧家”、“军旅摄影家”、“军旅美术家”、“军旅音乐”、“军旅戏剧”、“军旅美术”等等,而且读来听来悦耳悦目。相反,如果将“军旅”二字置换成“军事”二字,则多有别扭之感乃至不通之虞。譬如“军事作家”,则首先容易让人想起军事理论家或从事军事研究的写家,而很难想到作家。稍加辨析词义,我们将会发现,二者之间确有明显差异。“军事”指“一切直接有关武装斗争的事”,而“军旅”指“军队”,“也指有关军队及作战的事”。(1)前者指“事”;后者指“军队”——武装集团——从事武装斗争的人群,——军人,引申义隐隐指向人。(2)前者仅止于“事”;后者同时“也指有关军队及作战的事”,包含了“军队”和“战争”两个方面,正与我们所理解的包含了战争和军旅全部内容的“军旅文学”贴切吻合。(3)从字面上感觉,“军事”一词生硬、呆板,更具行业色彩;“军旅”一词软性、活泛,更具文学意味。

同类推荐
  • 不变的印记

    不变的印记

    如今,有人把描写民工题材的文学与诗歌,统称为打工文学或日诗歌一一他们以在外地打工的写作者为界定。这种称谓是否科学,至少是值得商榷的。我始终固执地认为,诗就是诗,它可以是打工者写的或反映打工者的生活的,却非要加上什么“打工诗”的符号,难免别扭和有些牵强附会。而且,对于创作打工题材的诗作者而言,似乎他们的创作成就之被关注,仅仅是因为打工者的身份,这对于相当数量的写作者而言,似乎有人格不平等之嫌。这个话题似乎远了些,笔者也将会另外撰文探讨,在此,暂且按下不表。
  • 白马湖文谭:浙东新闻学丛刊《我们》

    白马湖文谭:浙东新闻学丛刊《我们》

    本书分为三辑: “俊逸风骨: 《我们》散话”“独标高格: 悦读白马湖派散文家”“艺术的闲谈: 白马湖文派”, 收录了《〈我们〉的缘起与价值》《三等车的文学“滋味”》《白马湖新绿: 现代散文“白马湖派”》等文章。
  • 巴山红旗:红四方面军川陕纪实

    巴山红旗:红四方面军川陕纪实

    本书以纪实的笔法,真实形象地描述了1932年至1935年间红四方面军进入四川、建立川陕苏区、发展壮大红四方面军和川陕苏区、最后迎接中央红军并进行战略转移、北上抗日的全过程,满怀深情地颂扬了红四方面军的丰功伟绩,生动有力地刻画了“智勇坚定、排难创新、团结奋斗、不胜不休”的伟大红军精神。
  • 徐志摩文集3

    徐志摩文集3

    《徐志摩文集:扫荡着无际的青空》收录了徐志摩经典力作,分为散文、书信和诗歌三部分。
  • 醍醐茶

    醍醐茶

    本书是作者根据多年的工作、生活经验总结出的散文随笔集,其中浓缩了丰富的人生智慧。内容分为“阐幽明微”、“人性之光”、“悦目赏心”三个板块,既有作者的经历感悟,也有名师大家的智慧分享,还有艺术作品的观读感想。作者举例贴近现实,娓娓道来,能让读者开卷得益,在生活中多一份理性,在遭遇挫折时多一份自信,在取得辉煌时多一份低调,在人生的道路上多一些绿灯。
热门推荐
  • 续刊上海竹枝词

    续刊上海竹枝词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帝国总裁快认栽

    帝国总裁快认栽

    “慕少斯!你混蛋!”“是是是,我混蛋。”“这孩子下辈子你来生!”“好好好,下辈子我尽力。不不不,我生我生。”“痛死我了!”“嗯,这孩子不乖,等他出来我教训他!”………………“慕熤尘,慕熤淮,叫我叫我姐姐不许叫妈妈!喏,他,叫他大爷,不许叫爸爸!懂了没!”“嗯,那你再怎么着也得喊我一声叔叔吧!”“那算了,你们还是叫我奶奶吧,这样他就得管我叫妈了。”…………………………“吕千慕,我都怀疑是不是你主动的!”“是,是啊,是你坏了我的好事,行了吧!”“是吗?那种类型你也下得去口,那陪我不是更好!”
  • 唐太宗十讲

    唐太宗十讲

    唐太宗李世民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是一位少有而独特的帝王。唐宗宋祖,历来是中国古代帝王的表率。提及唐太宗,盛世景象犹在眼前,干百年来难以消逝。唐太宗没有用权术和铁腕驾驭大臣,而是靠信任;他并不顾忌皇帝“永远正确”的面子,而是鼓励大臣进谏;他更没有搜刮天下以满足个人私欲,而是提倡以民为本,富国安民。他简直可以称得上是古代帝王的楷模,是古代帝王的道德标兵。
  • 裁员先裁什么人

    裁员先裁什么人

    《裁员先裁什么人?》主要内容:职场路上,不进则退。面对残酷的职场生存法则、日益激烈的人才竞争,如何才能成为团队里不可缺少的一份子,不被团队所淘汰?如何才能让自己与各种各样的“裁员风暴”绝缘,让自身的存在价值与工作资历同步增长?这是每个员工都应该正视的问题!这本尽职、敬业职场最佳员工培训读本,为我们介绍了世界500强企业推崇的优胜劣汰法则。
  • 天命毒妃

    天命毒妃

    原书名《医妃有毒:邪王追妻有点难》她是丞相府的七小姐,集万千宠爱有一身的千金小姐;他是金陵国五王爷,是金陵国战无不胜的战神王爷。她和他因一道圣旨走到了一起。她下山只为报仇,可他却缠着她说,她是他的媳妇;为了解自家亲哥所中的毒,她远仆南蛮,他却非要一路跟随…… 看着把俩娃丢出去的某人,苏潇灵嘴角抽了抽:“所以你是想干嘛?” “娘子!”某人眨了眨眼睛,抱着苏潇灵无良地卖起了萌:“娘子只能是我的!” 苏潇灵无语地翻了个白眼。拜托!那怎么说也是你家娃好吧!你说丢就丢!
  • 欺诈罗网

    欺诈罗网

    选择成为神明或恶魔的使徒。在欺诈与凶险的虚拟游戏中为各自的阵营而战。胜者收获金钱、地位甚至是生命,输者则堕入地狱。莫云与全班同学一起进入游戏,却发现自己竟有恶魔暗中相助。一切谜题似乎都可以迎刃而解,莫云也似乎注定成为最强玩家。但更深更可怕的谜团却在暗中悄悄接近……
  • 为了谁 依靠谁 我是谁:做焦裕禄式的好党员好干部

    为了谁 依靠谁 我是谁:做焦裕禄式的好党员好干部

    焦裕禄精神是党员、干部的一面镜子。为了让广大党员、干部更好地以焦裕禄为标杆进行对照学习,本书对以下内容进行了全面深入的剖析阐述:学习弘扬焦裕禄精神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的重要地位;焦裕禄“心中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的公仆情怀,凡事探求就里、“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的求实作风,“敢教日月换新天”、“革命者要在困难面前逞英雄”的奋斗精神,艰苦朴素、廉洁奉公、“任何时候都不搞特殊化”的道德情操;学习弘扬焦裕禄精神的关键在做。
  • 魔宠不好养

    魔宠不好养

    雨天,她捡到了一只黑猫。说好的傲娇呢?说好的听话呢?说好的正常呢?变成人这位,我不认识你。
  • 朱自清作品集(3)(中国现代文学名家作品集)

    朱自清作品集(3)(中国现代文学名家作品集)

    “中国现代文学名家作品集”丛书实质是中国现代文学肇基和发展阶段的创作总集,收录了几乎当时所有知名作家,知名作品的全部。
  • 这是我的答案

    这是我的答案

    本书展现了一对E时代男女纯粹而彻底的情感世界。习惯于慢吞吞做事而又有着细腻感情世界的处女座大学生丁一书在台北诚品书店闲晃时巧遇了他心目中的完美女孩筱柔,一头飘逸如云的秀发、温柔得令人心动的声音……而对筱柔的坎坷情史和对爱情的伤心质疑,一书用温情和行动给了她真心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