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世纪90年代初期,张胜友的创作重心转向影视政论作品以来,他先后撰写了《力挽狂澜》、《十年潮》、《基石》、《人口纵横》、《商魂》、《历史的抉择》、《石狮之谜》、《海沧:中国热土》、《2000奥运:光荣与梦想》、《海南,中国大特区》、《中国公务员》、《让浦东告诉世界》、《海之恋》、《崛起的海峡西岸经济区》和《珠江,东方的觉醒》等25部。在这一新的艺术园地里,张胜友将改革风云系于笔端,从大众关注的重大社会问题中撷取题材,选择独特的视角,大笔挥毫泼墨,谱写一支又一支响彻寰宇的时代壮歌畅曲,展示了极为广阔的思想艺术天地。具有不同凡响的气势美,是张胜友影视政论作品最突出的特点。西方文论家在论及19世纪欧洲浪漫主义诗歌创作时,赞美其口气大、力气大、才气大,借用这样的评语来评价张胜友影视文学创作,我想并不为过。恰如苏轼在诗中所言:直视无前气吐虹,五湖三岛在胸中。
上个世纪90年代问世的电视政论片《历史的抉择》中,张胜友正是以极大的政治勇气和艺术魄力驾驭过那种富于历史意蕴的大题材,正面解读了中国为什么选择改革开放,以及如何实现改革开放的成功起步等重大的历史话题,赢得了上下一片喝彩。新近创作的《珠江,东方的觉醒》,全景式地追溯中华民族100多年来的强国之梦和不懈探索的伟大历程。作品所叙写的,都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重大事件,如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一直到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面对这样富于历史意蕴的大题材,要求作者有开阔的视野和历史眼光,要求作品配以大的结构框架来容纳和消化极其丰富的内容。而这一方面,正是作者所长。面对百年鸟瞰,卅载观照,作者以时间流程为经线,以人物活动为纬线,勾勒、交织成一幅中华民族舍生忘死、百折不挠地求生存求发展的百年历史画卷,又一次展示张胜友创作一以贯之的气势美,即大视野、大架构、大场景,兼之以大口气、大力气、大才气。
力避单线发展,搭架复式结构,这是张胜友影视政论作品的结构特色。缔造复式结构,不仅可以增强作品的层次感,还为扩大思想容量、加大作品气势开辟空间。《十年潮》是一部总体观照中国十年改革开放历史进程的作品,题材分量大,内容涵盖面宽。作者以时间为序,从纵向写人民要求变革,揭示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必然性;又以空间转换为线索,从横向写国际形势,来表现处于世界新格局中的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有出路的总趋势。这种纬横经纵的网络结构方式,适应大题材创作的需要,也为影视画面大跨度转换和作者思想的自由驰骋提供了广阔的天地。新近推出的《珠江,东方的觉醒》,是献给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的电视大片。比起《十年潮》,它的题材分量更重,时间跨度更大。作者量体裁衣,设计了以时间为纵向主干,在特定的时间节点适当进行横向延伸扩展,这种布局既无节外生枝之嫌,又能突出重大历史事件。随着时间的快速推移,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蜂拥而至自然形成飞瀑直下的恢弘气势。讲到作品结构,不能不再次提及《历史的抉择》。邓小平同志1992年的南巡讲话,作为我国政治生活的一件大事,使众多采写者趋之若鹜,也点燃了张胜友创作欲望之火。面对这样一个大题材,为了更好地表现创建经济特区以带动全国的改革开放,既是天才人物的伟大发现,又是历史的必然选择这样的主题,《历史的抉择》构建立体式放射型结构:以邓小平同志1992年亲临深圳视察之日作为放射点,由此牵引出去的三条射线成为贯串整部作品的基本脉络。这三条射线是:以邓小平同志两次南巡活动为主线提领整部作品,其次叙写深圳特区的创建和发展,最后写深圳改革的示范作用以及在国内外的辐射效应。这种结构方式具有时空背景大、内容覆盖面广、主次分明、经纬清晰和收放自如等优长,同时便于大场景的描写和议论的层层推进,以造成势如破竹的大气势,显出不同凡响的艺术效果。
壮阔、雄浑、豪迈是张胜友全力追求的境界。在政论作品那开阔宏大的艺术结构里,作者将六合之大万类之广、上极苍苍下极林林的社会万象置于自己的视野之内,充分发挥政论的文体优势,尽情地指点江山直抒胸臆,坦率地指陈社会利弊,刀大斧阔,淋漓酣畅,使作品具有泰山压顶的强大力量,形成高瀑直下的强劲气势;兼之以激扬奋励的大口气、粗旷雄伟的大形象和汹涌澎湃的思想感情大潮流,整个作品呈现一种极有力度的壮阔之美与阳刚之美,给人崇高庄严的审美感受。论其视野,如广宇无涯,上下千年,纵横万里,气象万千;论其结构,如大梁巨石,缔构大厦,上栋下宇,户牖悉周;论其笔力,如长桥新构,铁骑夜渡,雄震威猛,矫健有力;论其气势,如大川决堤,一泻千里,冲飙激浪,势不可挡。
仅仅以宏大的架构去描绘中华民族百年历史,显然是不够的。要真正形成史诗或史诗般的品格,必须写出厚重的内涵、历史深度和思想、艺术力度。19世纪下半叶至21世纪以来的若干年,对中华民族来说,是一个旋干转坤的历史时期。在这里,必须描绘出百余年中,维新变法、革命战争、和平建设和改革开放给予中国人民灵魂的震动和命运的影响。与此同时,作者还溯源而上,将其笔锋延伸到中华民族历史、文化深处,力求让这部作品拥有厚重的历史感和浓郁的文化意蕴。《珠江,东方的觉醒》以开阔的艺术视野、精选的历史镜头、宏大的叙事结构、深刻的解读论述,全方位地向观众展示全球视野下的中国发展道路之抉择和民族复兴之画卷。从这个意义上说,这部作品的审美文化架构具备了史诗的雏形。
大题材不易驾驭,不少作者望而却步,张胜友却知难而上。大题材创作像峻岭,他勇攀高峰;大题材创作像大海,他敢涉深水。在这山高海阔、天包地容的创作领域,他以高天俯瞰的政治眼光和深邃的历史洞察力,观照历史,考察现状,展望未来,向读者和观众展现中国人民全力以赴求生存求发展的一幅幅气势恢弘的改革画卷。像《历史的抉择》这样的艺术精品,作者的艺术追求绝不止于博采以实现面上的拓展,而是不遗余力地深掘以求得点上的突破。他的这类作品,通常并不以表层的绚丽、细节的生动和人物命运的曲折取胜,而是以深刻的理性思考、强烈的思辨色彩、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厚重的历史感见长。为了避免让纷繁的画面和过多的信息干扰读者的思考,以利于导引读者更快地进人哲理感悟的天地,他不再以花俏的东西取悦读者,而是运用特别节省、特别简约的笔法去拨动读者的情思意绪。故而,作品中往往特意留下许多无言的空白,须由读者去填补,由此创造出韵外之致、味外之旨的空灵美。张胜友影视政论作品的思辨性具有高度概括的特点。他既不忽视微观的刻画和点染,又总是迅捷地跳离微观情境,从微观走向宏观,表达他对经济、政治、社会、历史、文化和价值观的总体思考。他拓宽一般作家惯常的观察和思维空间,将议论评述的范围,由个人、家庭、单一社会现象扩展到整个社会,进而从人类文明发展史的高度来观照和考评现实问题;同时,由个体活动和群体活动浅表层面的观测,深入到人与人、人与社会、自然与社会、社会与社会、历史与未来之间关系的探视和哲学思考。毫无夸张地说,到目前为止,在我国影视政论作品创作中,尚未有人像张胜友那样将笔触探及如此深入的理论层面,从而表现出作者勇猛精进的理论探索精神。
说理是政论片的基本特征,也是其力量之所在。然而,影视政论片创作,首先应当是艺术创造。要使说理真正具有力度,就必须实现说理的艺术化,做到说理与审美融为一体。一个不容否认的事实是,越来越多的专题片、政论片陷入教条主义和形式主义的泥沼,往往用信手拈来的画面加上口号式的议论来搪塞观众,致使说理不能服人,反而让人们产生腻烦情绪乃至逆反心理。可见,政论片极易流于空洞的说教而削弱以至丧失说理的力量。可是,在张胜友笔下却别有洞天:这里既有气势恢弘的整体美,又有细致人微的细节描写;既有由桩桩实例和凿凿数据构成的雄辩力量,又有人们心灵意绪起伏状貌的妙笔点染;不仅着意展示历史事件的壮阔场景,而且刻意描画社会生活的细微变化。这种包罗万象的思想艺术视野和千姿百态的表现领域,在丝丝入扣的作品结构经纬网中各就各位,进而编织成一幅幅浓淡相宜、疏密有致的艺术彩绘。在此基础上,加以透彻深刻的论述、富有思辨色彩和哲理意蕴的说理,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因此,使得作品平添一种别样丽质,这便是理趣美。张胜友对于理趣的审美追求往往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力求做到议论具体化。电视是声画结合的艺术。电视最突出的特点是具有形象生动的画面,画面的主体性是毋庸置疑的,而解说词作为语言的艺术,作为政论片的灵魂,其重要性又是不可低估的。为了兼顾二者,张胜友在文字写作中,时时考虑电视画面的形象、状态和特点,往往通过具体的人物、具体的细节、具体的故事展开议论或者代替议论。二是力求做到论述信息化。在张胜友笔下,论述不再是纯粹的论述,而是携带着历史信息进行的。例如《珠江,东方的觉醒》第三集《深圳破冰》,在论述经济特区每前进一步,都是对传统与习惯的挑战和超越的时候,为了强化说理力量,作者列举一系列标志性事件作为论据,例如利用国际资本、出租土地、预售商品房、取消购物票证,等等。丰富的信息流,使得作品中的说理更为自然、更具力度,也使作品内容更为充实而丰满。所谓理趣美,实际上便是对直白的说理进行美学包装,或者通过艺术手段使生硬的议论变成水中盐、蜜中花,无痕有味,又像羚羊挂角,无迹可求引自《沧浪诗话》。张胜友式的议论,笔者称之为含蓄的议论或暗示性评论,它往往隐含在描写和记叙之中,多半不是作者直接站出来慷慨陈词的。这种议论方式,因为是含蓄、暗示性的,其功能主要是引导而不是灌输,使得那些深刻而独到的思想见解如同泉水汩汩流淌出来,水到渠成,润物无声。这种传播方式的优点在于,受众获取心灵冲击和思想震撼的审美感受的时候,并不觉得是在聆听说教布道,倒象是在鉴赏扣人心弦的历史剧,轻松愉悦,如坐春风。也有人将这种传播方式称为诗化处理,它能够有效地软化本来硬邦邦的议论,从而增强说理力量。诗化处理不仅仅是形象化手法,而是涵盖整个作品,无所不至,它可以存在于谋篇布局之中,也可以渗透到字里行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