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512100000011

第11章 两层楼的鸡窝(2)

与浏阳河同屋住的还有个叫郭寅正的中学语文教员,他也是入了另册的。因为,他喜欢古典诗词,又因为爱之乎者也地泛酸,便被学校喻为“有病”“思想不健康”,于是,便被责令下来劳动改造。帮我往厨房里拉麻包的就是他。

我右面的小屋里住的是一个被人叫做“扁脸”的消防队员,听说是个坏分子。他怎么坏,我不便打听,也不想打听;不过此君在农场也很没人缘儿,见谁跟谁打,脾气暴躁得厉害,永远是处于六亲不认的状态。后来,“扁脸”很快被开除遣返回农村了,我就一直没见过他,也没听过他任何消息。

但我总怀疑此君在精神上有毛病。

农场位于三门峡库区,这里有上百万亩的肥沃平整土地,是人称白菜心的关中八百里秦川重要的产粮区。夏是麦子,秋是棉花和玉米,间或还有油菜和杂豆,这些肥得流油的上好良田从来不会闲着。后来,因为修建三门峡水库,每年夏季水库蓄水时这里就会被淹,政府从1958年开始,到1962年,用4年的时间将库区内的28万人分批分期迁移到河西走廊及其他地方,这就是有名的库区移民。当然,跟以后的三峡大移民相比难免小巫见大巫,但在当时,可是一件牵动上上下下的事情。

老百姓搬走了,大水漫上来了,这儿就成了一片汪洋。然而,库区涨水的时间毕竟有限,一年也不过两三日,水很快就退下去了。涨水并不影响收庄稼,相反,被河水浸润过的土地反而更松软、更有沙性,非常适合于种花生等一些经济作物。

我们就是利用这空隙来种地的,这里有华阴、大荔、朝邑等好几个国营农场,解放军及西安的不少大单位在这里也有地盘。望不见边的平整土地上,几乎完全是现代化农机设备在耕作,联合收割机轰隆隆开动起来,跟电影里演的“大丰收”的情景一样,很壮观、很能让人豪情满怀。

我所在的农场在渭河与罗敷河的汇合处。

渭河是陕西境内最主要的一条河流,它源出甘肃渭源县的鸟鼠山,进入陕西后变宽变缓,冲刷出了肥沃的渭河平原,使得陕西关中有了充盈的粮仓,有了旱涝保收得天独厚的优势。渭河河渠纵横,自汉至唐,皆为关中漕运要道。明清以后,水土大量流失,河道淤积,才不见了行船。渭河从我住的小房后面自西向东流过,水流至此,河面已有数百米宽阔,河水中的泥沙量不比下面的黄河少,凝重沉缓,无声无息,仿佛驮着多么沉重的负载,怀着多么苦闷的心情。罗敷河是一条南北向的清水河,从秦岭东部的罗敷峪流出,欢腾跳跃,带着华山的峻美与清秀,在我们这里与渭河相遇。黄的渭河与绿的罗敷河,两股颜色分明的水流出十余里也混不到一块儿去。这条美丽的花带子河,携手奔向前面不远的潼关,奔向那水天一色、气势磅礴的黄河,东流而去。我躺在自己的床上,能闻到屋后河水的泥腥,也试着站在床上从小窗户往外看过,除了天,什么也看不见。

渭河对岸是朝邑境界,那里有著名的丰图义仓,是清光绪年间朝邑人户部尚书阎敬铭倡议修建的。义仓修建历时4年,动银三万余两,修好后,西太后朱批为“天下第一仓”。光绪二十六年,这里有过大旱,多亏丰图义仓赈济灾民,活人无数。所以,后来朝廷表彰阎敬铭说:“尝以烦疴给假,闲居养白傅之年,乃逢旱魃为灾,当路设黔敖之食。”

我很想看看那“天下第一仓”,但我不敢轻举妄动。我的活动范围至多就是罗敷河附近和农场范围的大田里。我不能远走,连星期天去农建师41团的团部买卫生纸也要请假,要限定时间。

罗敷河的水很清、很凉,两岸水草茂密,晚上无人之时,我常常到河里去洗澡。在我的心里,我把她看成了一条女性化了的河流。这大概是受了古乐府《陌上桑》里“秦氏有好女,自言名罗敷”的影响,罗敷河很美,想必罗敷女也很美,否则,采桑于陌上的罗敷,不会使登于台上的赵王产生“见而悦之,因饮酒欲夺焉”的非分之想。罗敷不为权势所动,“乃弹筝,作陌上歌以自明焉”。会弹筝的罗敷女当然也不会是一般人,不会是李白后来所描述的“秦地罗敷女,采桑绿水边”的那种单纯的农家女……总之,罗敷河让人想到了罗敷女,罗敷女使人想到了不畏权贵的峥峥硬骨,想到了恬静与美好。

我把罗敷河当作了我的朋友,当作了我精神的依托。

库区还有一大自然景观就是刮风,刮旋风。直立于天地间的粗壮而巨大的旋风在空空荡荡的田野里旋转着前进,将草屑树枝卷上天空,随风而舞,轰轰烈烈,十分壮观。我从来没见过这么大、这么多的旋风。小时候听家里人讲故事,那些旋风往往是和鬼连在一起的,所以,我就想,空旷的库区,怎么会有那么多鬼呢?而且都是粗粝的大鬼。因为,那么大的大旋风,小鬼无论如何是驾驭不住的。从鬼自然就想到了离此不远的潼关,想到了那千古不歇的古战场。汉献帝建安十六年,这里打过一场大仗,曹操与马超曾在此遭遇。据《三国魏志》载,当时是“万人杀来,矢如雨下”,其情其景可想而知。又有李白成率义军在此的毁灭性的突围,小仗则更无计其数。“河水萦带,群山纠纷。黯兮憔兮,风悲日熏……此古战场也,常覆三军,往往鬼哭,天阴则闻。”我望着那无端而起的大风,望着那翻卷腾挪的大柱,想及苍苍庶民,谁无父母,谁无手足,谁无夫妇,“生也何恩,杀之何咎?其存其没,家莫闻之”的感慨,心里竟满是悲凉;联系到自己的境遇,更是有说不出的酸楚。我默默地向那一个个失落的旋风投去关注同情的一瞥,和它联上一条穿透时空的线,在与旋风相交的刹那,我甚至能听到兵器的撞击和他们粗重的喘息,感到了他们怦怦的心跳与灵魂的战栗,看到了他们惊异又熟悉的眼神。他们在风的夹裹下也看着我,默契与理解在无言的对视中已心领神会,彼此心神为之一动,一切都无须再多说了。

这种在别人看来带有精神病性质的无聊游戏只属于我一个人,在我兴致勃勃地追逐旋风与旋风对话的时候,思想里不知又萌生了多少“反革命”成分在其中,当然不敢让别人知道,不然那罪名该大得很呢!

我们的农场其实没有几个人,除了五六个“牛鬼蛇神”以外,只有一个领导,就是“青面兽”。“青面兽”以外还有拖拉机驾驶员、炊事员、保管员、会计员、出纳员等等。后来农活不忙了,“反动诗人”们也获得了解放,回了大城市,我也破格升级,当上了饲养员。这是组织上对我的信任,他们不怕我把圈里的四头猪药死,足见已经把我看成了“自己人”,这使我有一种受宠若惊的喜悦,有一种扬眉吐气、翻身当家做主人的幸福之感。我至今仍怀念和猪们在一起度过的难忘时光,想念那些由我亲手喂大的通人性的猪们。

农场的“场部”(就是我们居住的地方)有个很大的土围子,在当初是村庄的大围墙,是为了防水、防匪而垒的。老百姓走了,库区的水漫上来,围内的房屋已全部倒塌,被泥土掩盖,曾经是一个充满活力的人欢马叫的村庄,如今只剩下一片黄土,几丛野蒿了。“日光寒兮草短,月色苦兮霜白”,以往那红火的日子已随着移民而走远了,连点余音都没有留下。

我们所住的房子都是用土坯垒起来的屋,这种土坯陕西人把它呼之为“胡基”。名字十分古朴文雅,不是用泥,而是用干土,将土搁在一个固定的木框里,用石锤砸,用脚在上面跺,脱出一块块宽一尺,长一尺半的土坯,待它干透,就可以盖房了。大约也只有陕西略带胶性的黏土才可以这么做,就好像我小时候在北京特意搞来的胶泥瓣儿,非得用这种泥才能用模子磕出各种各样的泥饽饽来,其他的泥不行。我们用土坯盖的房简陋至极,顶上一层油毛毡,用砖压着,在接缝处糊几条泥,有时风大,会把房顶也揭了去,我们要追出几里地才能把它追回来。追赶房顶的情景很有意思,几个人在旷野奔跑,那旋风好像是诚心逗我们,故意把油毡卷得有几层楼房高,有时又在地上盘旋,眼瞅着抓到手了,又把它呼地一下扬上天去。逢有谁家的房顶被风掀了,必得全体出动,一个人很难把它追回来。

我们在土围子里还盖了一座宽敞的砖砌的高台阶的仓库,以保证在库区的水漫上来的那几天,打下来的粮食可以安然无恙,不遭水淹。土围子的大门坐北朝南,我们住的一排土房紧贴北墙,房前偌大的空地是打麦场,西面是不长菜的菜地,菜地中有一口没有遮栏的井,是当年村民的遗留。我们吃水、洗衣,全是靠这口井。井水浑浊,并不清澈,水质也不好,咸而涩,喝在嘴里牙碜。

我到农场的第二天,“青面兽”就给我派了活儿,说农场准备从朝邑买回50只小鸡,鸡小的时候可以在屋里养,大点了必须得有个窝才行,他让我在仓库的东山墙边给鸡们盖一个窝。并且言明,一定要砖木结构的,泥坯不行。第一,泥坯抵不住水淹;第二,挡不住黄鼠狼。我认为他说得很有道理,但是,我不知道到哪儿去买砖。

他说:“砖还用买吗?”

我寻视了一下一览无余的“场部”,没有看见一块砖的痕迹。我不知道“青面兽”是不是要让我烧砖,那年月,什么样的奇迹都可能发生。

同类推荐
  • 挑剔文坛:孙绍振如是说

    挑剔文坛:孙绍振如是说

    从激情澎湃的诗人到深刻睿智的学者,从当初宏观体系的建构(“新的美学原则”、“变异论”、“错位说”等)到今天微观部件的磨洗(“如是说”、“挑剔文坛”等),孙绍振的每一步都在创造。《挑剔文坛》便是其十多年来执着于建构理论大厦之余的一些“微雕”。书分二辑:“挑剔文坛”和“文苑探幽”。无论是“挑剔”还是“探幽”,无不体现着作者对艺术奥秘的深刻体悟,无不呈示着作者对艺术创造力的深刻同情。
  • 窗台上的一抹春色

    窗台上的一抹春色

    在这里收集的50多篇文章,以时评、调研、随笔的形式,记录了近些年我对一些事情、问题、现象的观察、分析、思考。每篇文章后边有在报纸杂志上发表的时间或者写作的时间,是其时的心境与事件、环境和背景在文章里的融合。文章所涉猎的内容包括经济、社会、政治、文化、民生方方面面。所叙述的事情,件件都是小事,但事小理大,件件都关乎国计民生,正像一位伟人说的,中国没有小事情。任何事情,只要乘以13亿,就成了大事情。能够通过这些事情,启发人们多角度、多层次、多方位的独立思维能力,促进社会和人类发展,正是附文于此的宗旨。
  • 我的舞台我的家

    我的舞台我的家

    这是一位资深文学组织工作者自叙一甲子文学生涯的纪实散文集。本书视野开阔,材料翔实,感情真挚,文风质朴,是一本不可多得的纪实佳作。本书从作者个人的视角,真实、生动地记述了中国作家协会的人和事。从书中你可以清晰听到作者在文学舞台跑龙套尝到的酸甜苦辣,和在文坛风风雨雨中的独特遭际、命运。你也可以真切了解作者所熟悉、敬重的文坛前辈、名家的精神风貌和他们对文学的真知灼见。书中收入的有关作家协会重要文学活动、文学组织工作、儿童文学工作的演讲、访谈、述评、报道等,有助于读者从一个侧面了解、研究当代文学史,特别是中国作协的历史,是弥足珍贵的第一手材料,具有史料价值和文献意义。
  • 你是那人间四月天

    你是那人间四月天

    本书收录了林徽因主要的诗歌、散文和小说作品。她的诗歌玲珑剔透,感情细腻,风格婉丽,具有新月诗派典型的韵律感;她的散文和小说注重抒发真情实感,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现实。其中诗歌《你是人间的四月天》,散文《窗子以外》,小说《九十九度中》堪称其代表作。林徽因也因其创作上的天赋和成就被胡适誉为一代才女。
  • 外国文论研究的学术历程

    外国文论研究的学术历程

    《外国文论研究的学术历程》是《中国外国文学研究的学术历程》总12卷之第3卷。全书总分为五章,其中解放前的文论研究为一章,解放后的文论研究分为四章。按照系列套书的统筹规划,该卷秉承套书的总体要求,注重原生态,竭力走进国外文论引介与研究的历史,以欧美文论、日本文论、马克思主义文论、俄苏文论为经线,以学人、学说、学刊为纬线,细数百年来中国学人在引介和研究外国思想家的学说的道路上所做的努力,同时也见证了外国文论在中国的旅行印记。本书在梳理中反思当代中国的外国文论引介路径与接受格局上的现实问题,探索我国未来的外国文论引介的战略规划,研究当代中国文学理论的实践。
热门推荐
  • 幸存者回忆录

    幸存者回忆录

    世界终于被人类毁灭。一个中年女人独居于一幢清冷的公寓。有一个陌生人出现在客厅,将一个女孩和一只丑陋的狗扔给了她。一天,她公寓的墙竟自动敞开,她走进去,目睹了女孩的过去和一个神奇的空间……《幸存者回忆录》是诺贝尔文学奖作家多丽丝·莱辛著名的幻想小说,甚至被科幻迷们列入他们的书单。然而作家自己却说,这是一部“狂妄的梦中自传”。
  • 守棺人

    守棺人

    传闻得六祖慧能舍利者得天下权势,八方钱财,隐匿在现今社会中沉睡了上千年的‘豺狼虎豹’,因舍利的再度现世早已蠢蠢欲动,二十一世纪里一场不见硝烟的舍利争夺战即将拉开序幕……
  • 大盗窃清

    大盗窃清

    曾剃头想拉他入伙,慈溪,慈恩求他别造反,女匪要抓他压寨子。富千金自掏私房钱给他做聘礼。他到底是个怎样的人?晚清末年第一次工业革命结束,第二次工业革命即将上演。华夏能否在大船掉头?他的爱人、朋友仇人是如何评价他的?伍浩官家的掌上明珠是这样评价他的,“他脾气不好,总是动手打人..嘤嘤嘤...”清流领袖李鸿藻是这样评价他的,“他脾气不好,总是动手打人..呜呜呜...”和东瀛人去谈判的伍廷芳是这样评价他的,“他脾气不好,总是动手打人...嘶...”同治皇帝是这样评价他的,“他脾气不好,总拉着我一起动手打人...”曾国荃是这样评价他的,“这小子都不错,就是胃浅,总吐...”
  • 解放锦州(百城百战解放战争系列)

    解放锦州(百城百战解放战争系列)

    本书经纪实手法纪录了锦州攻坚战中,林彪指挥大挖交通壕:国民党明堡、暗垒逞淫威。蒋介石亲临葫芦岛督战,对拿下塔山信心十足。会战老城区解放军31小时全歼守敌十万,活捉范汉杰,锦州得解放……
  • 路人的反攻

    路人的反攻

    程川川是个普通的女孩,告白失败后第一次喝酒,喝的半醉从桥上翻了下去。她死了...不能投胎也就算了还被一个系统拉去给它打了不知多少年的黑工。......
  • 暗示心理学

    暗示心理学

    不管你的意识做出任何的假设和默许,你的潜意识都会接受,并且会实现这样一个意向。在合理的范围内,我们头脑中的一切想法都能转化成实现。如果你的想法足够强烈——通过心理暗示,它就会变成现实。
  • She

    She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征战之战神纪

    征战之战神纪

    一人一枪为人族保住了最后一点希望。且看萧君然如何带领人族走向百族之主,一龙二使三废人四仙五马六金刚七圣八尊九天君,三十六定天,七十二镇地,一百零八擒乾坤
  • 优秀员工最爱读的感恩美文

    优秀员工最爱读的感恩美文

    感化员工心灵的良药,加强企业凝聚力的源泉。这是一些至真至美的心灵文字,它告诉你:感恩可以让工作洋溢着人情味,激发斗志,在一连串的职业精神效应中追求卓越,成就生命高度,沉淀人生智慧。在美文中共悟感恩精神,在感悟中汲取行动能量。
  • 谁来买单:走进经济学聊天室

    谁来买单:走进经济学聊天室

    我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与过去相比简直是飞跃一般的进步,但是人们却“端起碗来吃肉,放下筷子骂娘”;政府机构年年精简,但是却不断地变得更加臃肿;很多个人的小公司渐渐地发展成了巨人,而有些巨人般的大企业却在不知不觉间轰然倒地……这都是为什么呢?用轻松幽默的笔调,为你解答了本书生活工作中这些令人困惑的问题。本书没有刻意追求经济学严谨的逻辑性,而是通过寻常百姓的饮食起居、开销用度、求职谋生、投资办店等活生生的生活故事和真实案例,将以往“高深”的经济学的原理变为浅显的生活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