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振武
洋县,古称洋州,位于陕西省南部,汉中盆地东缘,北依华夏龙脉之秦岭,南屏灵秀纤丽之巴山,汉江泛波,朱鹮翔集,钟灵毓秀,物华天宝。
洋,在古代是个吉祥用字,《尔雅·释诂》中说“洋,多也。”其义又引申为“广”、“水盛”,《诗经》中有“万舞洋洋”(《诗·鲁颂》)、“牧野洋洋”、(《诗·大雅》)、“河水洋洋”(《诗·卫风》)等诗句。庄子在其《南华经》秋水篇中说“望洋向若而叹”,这里的“洋”指的是水多恣肆,浩荡不羁。由此可见,“洋”,代表着阔大恢宏,广盛丰茂。
确实,洋县的人文历史极为悠久,早在7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期,已有先民在这里定居。西晋泰始三年(公元267年),正式设置洋州,管辖包括今镇巴、西乡、佛坪、太白等县在内的广大区域。此后,洋州一直和汉中平原西部的梁州,呈两峰并立之势。明洪武三年(1370),朝廷才将洋州降州为县。周秦汉唐的辉煌灿烂,无疑也在一山之隔的“山南道”洋县留下了星罗棋布的文化遗存,造纸术作为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首,最先在洋县酝酿成熟;蜀道中最为便捷的傥骆道,长240公里,从周至的西骆谷进入,穿山越涧,出于洋县县城以西的傥水河口。此道开凿于两汉,兴盛于唐宋,唐代曾有两位皇帝为避祸乱,从长安经此道逃往汉中。华阳镇,是傥骆道上的重要驿站,官员往来,驿卒驰奔,商贾贸易,人烟辐辏,自古以来就为大秦岭的第一古镇。开明寺舍利塔,耸立城南的开明广场,皇家禅林智果寺,珍藏御赐佛经数千卷,元代建筑良马寺皇觉殿,飞檐翘角,气象森然……全县类似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多达19处。
自隋唐起,大批往来于秦蜀两地的文人墨客,无不在洋县驻足观光,杜甫、岑参、白居易、苏轼、文同等名士留下许多吟咏佳作、书画墨宝。北宋熙宁年间,文同来洋州做了知州,他喜竹成痴,每日筼筜谷中,观察临摹,其劲节虬枝、风貌神韵,无不了然于胸。临画时,振笔直遂,兔起鹘落。文同的画竹技艺名噪一时,在北宋画坛独树一帜。苏轼称其画竹“得成竹于胸中”,身以竹化,竹出自我,磊磊风神,维妙维肖。后来文同知于湖州,随其学画者甚众,遂被画派称为“湖州竹派”,其实文同的竹艺是在洋州大为进境的。人们耳熟能详的成语“胸有成竹”,即诞生在筼筜谷内,直到现在它仍然对文学艺术的创作具有指导意义。
自古以来,洋县就以物产富饶、人文昌盛而著称于世,但真正为洋县带来声誉的是朱鹮。在上个世纪70年代以前,朱鹮在洋县非常普遍,江河溪流,库塘堰坝,凡是有水的地方,都有朱鹮活跃的身影。然而时间不久,似乎不经意间,朱鹮已从我们的视线里悄然消失了。
1981年5月,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的刘荫增教授率领朱鹮专题考察队抵达洋县,通过有线广播、放映幻灯片等形式,发动广大干部群众,寻找朱鹮,报告线索。听到国家在寻找朱鹮,群众的热情很高,每天来报告消息的人很多,但绝大多数都是误把白鹤、青桩之类的涉禽当作了朱鹮,惟有洋州镇孤魂庙村的何丑旦信誓旦旦地说他曾在四郎乡北部的靳家河一带多次看到过朱鹮。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何丑旦报告的情况引起刘荫增等人的极大兴趣,考察队当即决定前往四郎靳家河一带查看虚实。谁也没有想到这一去,不但在马道梁见到朱鹮,而且一路跟踪北进,最后终于在八里关乡的姚家沟发现了尚存于世7只朱鹮!
洋县还有朱鹮的消息,很快就传遍了国内外。一个偏居西北内陆、默默无闻的小县,以她宽广的胸怀容纳、保留下了一个稀有物种的基因,因此,洋县的知名度似乎一夜之间名闻大江南北。那时候我正在华阳区工作,八里关乡作为华阳区下辖的一个乡镇,保护姚家沟的朱鹮自然成为区上的重点工作。区党委、区公所,针对朱鹮数量稀少,所避居环境脆弱的特点,为确保该地的生态环境不再受到任何伤害,就颇有针对性地制定了“十个不准”,具体内容包括:不准伐木,不准割竹,不准烧炭,不准砍耳棒,不准毁林,不准开荒,不准打猎,不准开石放炮,农田不准施放化肥和农药。除此而外,区上还多次指示八里关乡和大店村(姚家沟所在村),要全力配合国家科研组织搞好朱鹮相关的调查、科研和保护工作,并派专人深入姚家沟朱鹮巢区了解当地村民生产生活方面所存在的实际问题,促使他们以良好的心态和积极的行为参与朱鹮保护。随着朱鹮专门保护机构的成立,朱鹮的保护、科研、繁育,走上了一条科学、健康、有序的发展之路。洋县人民对朱鹮很有感情,在朱鹮活动区,不放鞭炮,不上坟烧纸,不养狗打猎;野外发现伤病朱鹮,自觉救护,向上报告。
经过科学工作者的辛苦努力和全县人民的精心呵护,30年后的今天,朱鹮种群数量已达到1000余只,大大缓解了其濒临灭绝的状态。这在世界范围内的动物保护史上不能不说是个奇迹,是个典范!除了国内的陕西、北京、河南、浙江等四个省份拥有朱鹮外,日本和韩国的天空上,也有洋县血统的朱鹮在飞翔。
华夏龙脉在秦岭,秦岭之魂在华阳。洋县北部的华阳、茅坪、窑坪、关帝、八里关等乡镇,位居秦岭南麓,是整个大秦岭的精华精魂之所聚,这里千峰竞秀,万壑争流,林莽叠翠,云雾飘拂。神奇土地衍化孕育出的国宝何止朱鹮,大熊猫、金丝猴、羚牛三大国宝不期而遇,相聚于此,为国家的动物基因库保留下了一份宝贵的根脉!拥有朱鹮和长青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洋县,已成为地球上同纬度生态最好地区的有力佐证。
随着文化旅游事业的兴起,随着华阳景区的盛大开园,越来越多的游客涌向秦岭深处的华阳古镇,亲近自然,休闲度假,观光游览。景俊海副省长曾在去年华阳景区开园仪式上指出要“突出山水特色,做足‘四宝’文章”。秦岭四大国宝在洋县繁衍生息,集中展现,全国罕见,这无疑是景区最大的特色和靓点,宣传、介绍它们,可以招徕更多的游客。在此,我无不遗憾地说,我们在动物保护方面的宣传工作做得还很不够,洋县作为野生朱鹮的唯一栖息地,迄今为止,以朱鹮保护为题材的电影没有,戏剧没有,电视剧没有,书籍也没有。打上“洋县”烙印的朱鹮尚且没有,遑论其它三个国宝。平时见诸报刊的只是些零星、琐碎、片断的东西,没有系统、概括、全景式的文学艺术力作。
没有文化底蕴的旅游,必然是无本之木,无根之水,纵然一时兴盛,断难以持久。秦岭四宝,既是洋县的镇县之宝,也更是洋县对外宣传的一张名片。宣传朱鹮、大熊猫、金丝猴、羚牛四大国宝,其间接也就宣传了洋县的文化旅游事业,吸引八方游客参观游览,领略古洋州灿烂悠久的文化魅力。
就在广大游客关注四宝、探寻四宝之际,杨石珊不失时机地奉上新作《秦岭四大国宝》,这是一本全面介绍朱鹮、大熊猫、金丝猴、羚牛四种动物的科普读物,资料真实可靠,语言简洁生动,里面穿插了许多故事、趣闻,图文并茂,老少皆宜,使人读起来轻松愉悦,寓知识性、可读性、趣味性于一体,既增长了动物保护方面的知识,也提醒我们要更加保护生态环境,更加热爱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
杨石珊是个志虑忠纯、爽直淳厚、慎言敏行的文化人,自从调到党校任副校长以来,他以弘扬洋县悠久的地方文化为己任,利用工作之余,不畏艰辛,调查研究,搜集资料,整理提炼,秉笔疾书,成果颇丰,先后出版了《引酉壮歌》、《山溪弯弯》、《人文洋州》、《华阳名胜与传说》等书,为宣传、推介洋县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为了宣传秦岭四宝,去年10月以来,他苦心孤诣地搜集整理与“四宝”相关的文章资料数据,重新撰写后,再求证于专家学者,最后形成了《秦岭四大国宝》一书。这是一本不可多得的科普读物,同时又是一册推介“四宝”的宣传资料,相信读者阅读后,会有所得所感!
《秦岭四大国宝》的出版发行,是洋县地方文化建设上所取得的又一成果,也是纪念稀世珍禽朱鹮发现30周年的献礼之作,可喜可贺!
最后,衷心祝愿石珊同志,勤谨精进,更上层楼!是为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