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看下面的故事:
“白金”(环志为左白右绿,LwRg)是1990年出生的雄鸟,当年秋天遇见了与它同龄的雌鸟“蓝儿”(环志为左白右蓝,LwRb)。它们似乎一见如故,从此双栖双飞,密不可分。翌年4月,工作人员再次在汉江河畔看到了它们,它们一起在和煦的阳光下洗浴嬉戏,偶尔还有拟交现象,颇有点私定终身的味道。这种关系一直持续到秋天。天有不测风云,1991年出生的雌鸟“红儿”(环志为左黄右红,LyRr)的到来中止了这桩美好的姻缘。它似乎对“白金”有着更大的吸引力,从此“蓝儿”遭到了无情的冷落。“白金”与它不即不离,忽冷忽热。“蓝儿”并不甘心,它试图挽回这尴尬的局面,曾一度对“白金”纠缠不清,经常与“白金”和“红儿”搅和在一起。不料“白金”心如铁石,对“蓝儿”的一片痴心无动于衷。无奈间“蓝儿”只好接受这残酷的现实,愤然离去。但结局同样令人欣慰,“蓝儿”并不因此自暴自弃,它很快与比它大3岁的“黑子”(环志为左黑,Lba)喜结良缘,并于1992年生儿育女。
从朱鹮配对的年龄组合看,雄性总要比雌性大1~2岁,甚至更多。相对丰富的生活经验有助于雄鸟在以后可预防自然界潜在的危险。
从形式上看,多至94%的鸟类都实行一夫一妻制,它们需要承担生养后代的责任。但是生物学家采用基困技术发现,任何鸟巢中有三分之一甚至更多的小鸟都是来路不明的野种。长期以来被认为是忠实守信,为了生养后代需要彼此相守的一些生灵,原来也不过是一些背信弃义的负心汉和蛇蝎女。但这些不忠行为却为雌鸟提供了更多的基因品种,健康的雄性也会因此将自己的种子撒得更远。从进化论的角度讲,这些“放荡”行为有助于动物种群的繁荣昌盛。
由此看来,朱鹮种群逐日走向衰亡,既可归罪于人类的猎杀和环境的恶化,又可归罪于它的墨守成规,忠贞不渝。——它们不仅不会放荡不羁、红杏出墙,而且为了表现彼此忠诚,还经常在公众视角内进行着频繁而又无谓的拟交。因此,与其他种类动物相比,朱鹮后代没有机会获得更多、更健康的基因遗传。它们的邻居白鹭则不然,常常有数千只的大群集中在一片树林里营巢。卧巢孵卵的雌性经常会遭到其他雄性个体的非礼。虽然这种鬼鬼祟祟的行为会招致对方配偶的严厉攻击,但每只雄鸟都不会因此安分守己,它们总是蠢蠢欲动,乐此不疲。
与其他行为一样,鸟类羽毛颜色的变化也是多姿多彩,无奇不有。一方面,它们要在发情交配期换上引人注目的婚装以博得异性的青睐,另一方面,又要模仿环境的色彩——保护色,来消除天敌的伤害。
一般来说,鸟类羽毛的着色方式有换羽、羽毛前端磨损、尾脂腺脂肪着色、羽毛色素的自身变化和外界异物附着5种方式。而朱鹮黑灰色婚羽的形成采用的却是一种从来不为人知的全新类型——朱鹮型。每年寒冬快结束时,也就意味着一年一度繁殖季节的到来,朱鹮体内生理上的变化也悄悄地开始了。
首先,这种变化体现在它们的颈部,颈部有一环状、上下延伸10厘米左右的黑色皮肤,它会分泌出一些极微小的黑色颗粒状物质。在水中沐浴之后,朱鹮会用色素部位与背、肩部频繁地用力磨擦。经过数次戏水涂抹,这些黑色的微小颗粒就粘附在羽毛上了,于是肩、背部便着上了淡淡的黑灰色。随着这种行为的不断重复,身体的黑灰色会越来越浓。所有的朱鹮,不论雄雌老少,到了早春二月末大都披上了婚羽,做好了繁殖前的准备工作。
为什么朱鹮不分年龄大小和性别,都要披上黑褐色的婚礼装呢?鸟类的繁殖羽色除了炫耀和争夺配偶外,还有恐吓和迷惑天敌的作用。朱鹮天性温文尔雅,属于没有强抵御能力的鸟儿,它只能躲避天敌的追杀伤害。冰雪溶化后,大自然的白色背景消失,如果这时披上黑褐色的上衣,无论是在田野活动或是安卧巢中,不会轻易地被天敌发现,最大程度地发挥迷惑、保护的作用。使这也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繁殖期过去后,朱鹮又通过羽毛的脱落和更换变为白色。在人们未意识到这种变化的本质之前,鸟类学家们为此喋喋不休地争论了近200年。
1835年,荷兰莱顿博物馆的馆长Temminck根据Siebold从日本采回的朱鹮标本正式确立了这一新种的存在。尽管朱鹮在地球上已经存在了数千万年,但人类真正认识它也只不过是近二百年前的事。这只在日本采集的标本是白色的,当时的命名人以及几乎所有的鸟类学家并不知道朱鹮的羽色还会发生令人难以置信的神奇变化。
果不其然,1872年,大英帝国的传教士David在浙江省发现了繁殖期身着灰色婚羽的朱鹮,并将其命名为另一新种。而Oustalet在对比了它们的标本之后,发现除了羽色之外,这些个体完全相同,并认为David所确立的新种属于中国的地方种类。
受上述争论的影响,1920年德国学者Hartert认为朱鹮存在两种色型,即生活在中国秦岭、朝鲜半岛和日本的朱鹮为白色型,生活在西伯利亚东部乌苏里江流域的朱鹮为灰色型。当时有相当数量的学者都持相同的观点,他们仅仅是单纯地注意所发现个体的羽色,而没有注意标本采集的时间和个体羽色的年周变化。
1884~1887年问,Berezovskvi随俄国地理学会派遣的中国西部探险队在我国甘肃省南部进行鸟类的生态调查和标本采集。在近3年的时间里,通过野外观察和标本采集,发现了朱鹮颈部的色素产生部位。结合过去文献中所有的羽色记录,他客观地阐明了朱鹮羽色变化和季节的关系,即朱鹮在秋冬季为白色,春夏繁殖期灰色。中国、乌苏里地区和日本都是如此。
遗憾的是,Berezovskvi的这些珍贵记录并未引起鸟类学界的注意,被埋没了。各方学者又继续为此争执不休。一直到了20世纪50年代,日本石川县的村本义雄先生从1957年开始,花了5年的时间,收集了3800枚不同季节朱鹮的羽毛,并于1969年将这些羽毛赠给了日本山阶鸟类研究所。与此同时,日本新泻县佐渡朱鹮饲养中心的近荦宏归等人将珍贵的未发表资料、标本、照片等一并提供。基于这些大力的支持和协助,内田康夫于1970年发表了“朱鹮羽色变化机制”的重要论文,这才结束了长期以来人们争论不休的话题,揭开了朱鹮羽色变化之谜。
营造温馨家园
大多数鸟类在出生后一年便可达到性的成熟,多数鸣禽及鸭类不足一岁就达到了性成熟,鸥类性成熟需用3年以上。鸟类在性成熟后就可开始繁殖行为。
鸟类在繁殖期间交配、筑巢和育雏等大多有一定的活动区域,称为巢区。当雄鸟来到繁殖地点后,首先选择一块合适的地方作为巢区。以后便整天呆在这个区域里,且常鸣叫着,这种鸣叫是招引雌鸟和拒绝同种的其他雄鸟进入巢区的信号;一旦有雄鸟侵入,便立即进行顽强抗争,以捍卫巢区。这样做的目的,是保证营巢鸟类在距巢最近的范围内能获得充足食物,也可减少疾病的传染和其它鸟类活动的干扰等。巢区的大小取决于鸟类的种类及食性、食物丰富程度和取食方式。
建巢垒窝,是鸟类小家庭生活的开端。选择建巢地点的第一要素是安全,其次是便于觅食,这是鸟类的天性,不用过多的学习和效仿便会完成得很好。
选择什么样的环境作为巢区,选择什么地点来营巢,以及建成什么样子的巢,这在鸟类中是千奇百怪,各不相同。
我们常见的麻雀,喜欢钻到屋檐下或墙壁缝隙中做窝,乌鸦、喜鹊愿在高大的树上筑巢,山雀、啄木鸟则钻进树洞里,画眉喜在深山灌木丛中做窝,百灵鸟安居在大草原上,仙鹤选择沼泽地,翠鸟常营巢于土崖坡坎的砂土隧道中,有时还用废弃的兔洞作巢。家养的虎皮鹦鹉等经人工驯化后,还可以把窝建在鸟笼中。
中国有1200种鸟,它们各有自己的筑巢工程学,还有不少至今倘没有完全了解清楚,等待我们去揭示与研究。
朱鹮多选择光照充足、通风良好的山脊部、山腰的阳坡或半阳坡作为巢区。它对营巢的树木,青睐的只有栓皮栎(青)、马尾松和板栗。这三种树,主干挺直,树冠明显,侧枝横生,密度适中,既利于朱鹮营巢,又便于停歇,还能使亲鸟保持开阔的视野。由于树叶的遮挡,即使在酷热的夏季中午也不会使巢中的雏鸟轻易被天敌发现。巢树所在及相邻的山谷底部有分散居住的农户和小块分布的水稻田。这是出于两个方面的愿望,一是希望依靠人的活动来避免遭到来自地面青鼬和空中猛禽的危害,——因为朱鹮的天敌都不愿意在太接近人居的附近活动;二是离农户稍远,避开人类活动的干扰。基于这两方面的原因,秦岭山中一些僻静的小山村就成了朱鹮理想的营巢地。
早春时节,一对对情投意合的朱鹮离开群体,来到早已择好的营巢地附近飞来飞去,不时落在即将成为它们“婚房”的大树上嬉戏谈情,还不时用嘴扳折细枝,或把折下的树枝啣来传去。这是做巢的前兆,也在向周围公示,它们将占有这一繁殖区域。朱鹮夫妻还会奋力抗拒有来此做巢企图的其他朱鹮,这种占据一定空间,并抵抗同类前来筑巢的行为,就被动物学家称为“领域性”。
朱鹮在繁殖期占据一块地盘的特性对其幼鸟的生长与成活是至关重要的,是适应食物需求而形成的,如果大家都集中在一个区域,食物竞争就会激烈,这一点不难理解。
朱鹮的繁殖领域是以巢树为中心,半径为50米左右的圆形区域。仅用来完成营巢、交配、孵卵和育雏,少数领域涉及觅食地。因受地形条件限制,朱鹮巢址大都距觅食地较远。秦岭中山区的水田零星分布,任何繁殖个体不可能占据一个足够大的领域来获得全部的食物。因此领域防御中似乎很少存在觅食地的成分,从此意义上看,它属于仅供完成交配等繁殖活动的领域。
朱鹮雄性和其他鸟类的雄性一样,在领域防卫中起主导作用。诸如喜鹊、金眶鸻等种类的领域防卫都是以雄性为主,雌鸟的攻击频率强度相对要弱得多。朱鹮的领域防御方式有其特殊的一面。当入侵者到来之时,雄鸟并不立即发动攻击,而是与雌鸟一起进行一系列引人注目的诸如拟交、相互梳羽、营巢等亲昵行为的表演,似乎在向入侵者显示炫耀配对的存在和稳定程度:“这里是我们的地盘,我们夫妻关系亲密无间。知趣点,快离开!”它们主要是通过这种温和的自我炫耀方式迫使入侵者自动放弃,而且效果也十分明显。在入侵者当中当然也不乏执迷不悟的顽固派,当领域占领者说服性的表演失败后,在领域防御中扮演主角的雄鸟就会发起猛烈的攻击,它们挥舞着镰刀状的长嘴,气势汹汹地飞扑到入侵者身前,啄击甚至用双翅扑打对方,并发出嘶哑的恐吓声。尤其当入侵者是对配偶关系威胁最大的雄性单身汉时,领地内的雄性便会醋劲十足,攻击的程度也会更加猛烈;若是适值芳龄的单身雌鸟无意闯入,看家的雄鸟只会在妻子面前装装样子,以示清白,但攻击的程度要弱得多。偶尔也会有其他巢区的配偶来此串门,此时双方会各自进行一系列繁殖行为表演,仿佛都在向对方显示配偶关系的存在及稳定程度。两对鸟的鸣叫声汇成一片,颇有点门庭若市的感觉。因为领地占有者没有主动进攻的意思,这样的表演能持续l~2个小时。
保持了“领域”的完整、安全后,朱鹮就开始了辛苦的建巢工程。
朱鹮就地取材,把巢建在大树的三分之二以上的侧枝基部分叉处。巢呈盘状,结构十分简陋,用树木枝条和藤本植物搭成松散的多层巢架。内垫物主要由禾本科干草、草根、树叶及及蕨类等组成。枝条和内垫物的采集次数分别占52%和48%。可见因亲鸟、雏鸟的不断踩踏和坐卧,内垫物的消耗很大,亲鸟消耗了与采集枝条几乎相等的时间和精力。
在营巢中,雌雄亲鸟分工明确,巢材多为雄鸟叼回,雌鸟负责枝条的安置和内垫物的填充。雄鸟叼材数量占总体的77.5%,其中枝条43%,内垫物占34.5%;雌鸟叼材数量仅占22.5%,枝条和内垫物各占7%和15.5%,即雌鸟叼材数量少且以内垫物为主。
筑巢工程,进展缓慢,以至巢未完工,雌鸟便产卵了。这时的巢穴还相当小,所叼巢材数量仅占总数的57.4%;在孵化期,巢材增加30.2%,巢的容积不断扩大。随着幼鸟的出壳发育,朱鹮夫妻再次叼回枝条加固巢穴,有时会出现频繁的连续叼材。出于保暖的需要,也为了给幼雏准备良好舒适的生长环境,巢内内垫物的比例一直攀升,最高时超过了枝条所占比重。鸟巢的维修加固扩大保暖,其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保证幼鸟的出飞成功!
相聚一处说邻居
朱鹮在繁殖季节里的“领域性”,多是防范同类前来叨扰,对于其他种类的鸟儿而言,朱鹮的领域是毫无效力的。但是朱鹮不会阻挠其他鸟类进入领地范围,相反它甚至欢迎某些鸟儿前来建巢作伴,开展各项活动。例如喜鹊、穴乌、鹭类,都是朱鹮的近邻。这些鸟统称为朱鹮伴生鸟,有了众多的伴生鸟,朱鹮的安全感显著增加,一旦发生什么危险,邻居们就会迅速发出警报,采取应对措施,互帮互助,互惠互利,邻里之间彼此都落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