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514100000010

第10章 和新中国一起歌唱——新中国三十年诗歌创作的回顾之一(2)

自1949年的《我的短诗选》,到1978年的《清明》,田间解放后出了至少二十部诗集。应当说,包括取材于神话传说的题材在内,田间的诗作,都是为现实生活服务的。田间无疑是在表现新的时代和新的生活。但是田间今天的诗作和过去那些鼓点般的诗句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那时候,尽管已经露出了某些形象与生活距离较远的迹象,如在红毯上:你的玉蜀黍,好似大虎伏在那里(《贺刘万诚》久伹并没有成为主要的倾向。主要的倾向是闻一多说的鼓舞你爱,鼓动你恨的那一片沉着的鼓声。解放后,田间的艺术更加老练成熟了,这当然与他在艺术创造中的追求目标有关。他说过:我愿意做最艰巨的工作。不愿意在每一首诗里,偷巧地放上几个美丽的字眼,来表示自己的立场和倾向。他不愿意用太直接的简单化的办法来表明诗人对现实的态度和思想倾向,他希望把这表达得曲折一些、间接一些和更考究一些。他说:我们是为真理歌唱,不是为事实简单地照一个相。他的诗有了更多的象征意味,他更注重于给人以暗示,让人品味诗中的含意,而不是如过去那样浅白地说明。这样,尽管田间的语言素朴而不华靡,但由于刻意要和生活保持距离,他的诗变得更加不易懂、不那么顺口,显得有些生涩。

那边有一群白鹤,落到我们这一边。它路过我们的竹楼,喝下了几口甜水。这里有一片山湖,湖边长满了芭蕉树。树上的露水晶亮,湖里的清水香甜。这是田间的《给白鹤》。他的笔墨并没有去具体描写中缅边境人民联欢的盛况,也没有直接宣传两国人民友好的历史,在《给白鹤》里,他不把笔墨投向现实本身的说明,而是通过象征意义的白鹤、露水、山湖、太阳花来让你联想起现实生活的实际。这是田间的追求。这样的追求,已经进行了近三十年。这三十年,田间没有停过笔墨,他是勤奋的。但应当说,从《赶车传》以后,尽管他的不越由的探索花了极大的精力,但是他的诗离开了太具体而走入太抽象,离开了太写真实而走人太与真实生活脱节。他用明快的呼喊而换来了艰涩的比附,这代价未免太大。

笼统地责备田间离生活远了,并不能令他心服。田间始终对生活保持着热情,只是他着意于不把生活表现得那么逼真,他要让读者在宝石和星,剑和鲜花中看到人间的生活、艰苦的奋争。田间的追求乃是属于正确处理诗与生活关系的有益探索,不过是,在田间,这种探索的成果不很理想。他不想把诗和生活粘得太紧,结果是艺术的表现与生活实际离得太远。

艾青和他的人民一起欢呼这辞别了严冬的祖国的春天。这个喝了大堪河的乳汁长大的诗人,从小就感染了中国人民的忧伤。新时代给他以新的情怀,他要为新的日子歌唱。艾青热爱这新的生活,但他的笔在新生活面前却不能自如,他是一个不善于刻画具体生活情状的诗人。1953年写的《藏枪记》杨家有个杨大妈,她的年纪五十八,仿佛不是艾青的声音。写农村现实的组诗《播谷鸟》亦失之纤弱,至于夜行八百,日行一千,逛的是大街,住的是客店的《女司机》,很难说是写出了新时代气质的草原新骑士。艾青规避用诗来描状具体的生活,他很少写那些机械配合中心任务的作品(《欢呼集》中有一些)。他严格信守诗对题材的选择。1954年他去舟山群岛,看的是现实生活的生动情景,写的是超脱生活的充满神话色彩的《黑鳗》,这是一种规避。长诗男女主人公生活在黑牢般的黑浪山上,苦难使他们不能到达那仙境般的宝石山,最后他们在火中成了水神,月明之夜可以听到宝笛之音。当时有人据此责备艾青。他的确没有用诗更多地写出现实生活的变革,艾青在思索如何使自己适应现实的发展而不至于落伍。在某种程度上艾青的远离生活土壤,未必不是他的过错,却也未必不是他的求索。如果公平些说,艾青作为一个新中国的诗人,他是属于世界的,他的目光早已飞越重洋,为世界和平和人民友谊歌唱,这正可补偿他在其他方面的缺陷。

组诗《南美洲的旅行》和《大西洋》都是力作。他的视野很开阔,他的诗心不为现实生活的原样所羁绊,而能在生活的空间自由地翱翔。他能从美元上的自由字样想到:有了它,就有了自由;没有它,就没有自由。谁的钱越多,谁的自由也越多;谁一个钱没有,谁一点自由也没有。(《自由书》)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现实作了概括而又透辟的解剖。他还从一个黑人为她的小主人唱的催眠曲中,听到了资本主义世界最悲惨、最不公道的歌唱:

一个是那样黑,黑得像紫檀木;一个是这样白,白得像棉絮。一个多么舒服,却在不住地哭;一个多么可怜,却要唱欢乐的歌。

(《一个黑人姑娘在歌唱》)

在这里,黑与白、紫植木与白棉絮的鲜明对比,描画出剥削者与被剥削者的差别。他不是亦步亦趋地临摹生活,他的诗不是生活原样的传声筒,他是在酿造生活。到此为止,艾青尽管受到他缺乏反映现实生活的作品的批评(这批评是对的),但是由于他执拗的坚持,他在某些题材的表现上取得了成功。

最有争论的诗例,莫过于他的《在智利的海岬上》了。现在,我们撇开对他所描写的具体人物的评价,只考虑他的诗的表现:

房子在地球上,

而地球在房子里,

这诗把我们带进一个新的意境。这里的表现方式是很特殊的,要是我们不用奇特的或新颖的这样词汇的话,我们不能说它不是生活的反映,但它的确不是如实再现生活的原样。它很抽象,却让人从中悟出具体。它让人去猜想这语言外壳包裹着的神秘而又不很确定的内涵。《在智利的海岬上》这首诗初出来时,有各不相同的反映。有人认为从全诗的布局上,从形象的概括的深度与个性化的统一上,从语言的明洁上,从体现深刻思想的巧妙上,都可看出这首诗对于艾青说来,是新的。又有人认为,这并不新,它的晦涩和朦胧正是资产阶级的颓废派诗歌的特点,艾青应当抛弃这种表现方式。由于当时的气氛,不可能对此展开自由平等的讨论,现在应当对此作出心平气和的评价。

中国新诗到了50年代后期,除了偶尔出现以夸张为基本手法的某些民歌,对现实生活的描摹越来越成为主要倾向,大胆的或绮丽的想象越来越少,而作为诗的语言基本特征的暗示,却被过于明白和透彻的乏味的语言所代替,令人厌烦的一览无余俯拾皆是!《女神》式的狂歌,《死水》般的吟叹,不仅不可复睹,而且成了不可思议的异物。

诗有点失魂落魄。诗味越来越薄,其淡如白水,当然不是所有的诗都如此。造成这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诗为现实服务应当提倡,但不能要求一无例外地机械配合某一阶段的某一中心任务。诗的思想性不能以诗中是否出现众多的革命词藻、豪言壮语为衡量标准,标语口号的堆砌并不意味着思想性的加强;同时,具体和真实也不能成为诗的评判的唯一标准。这一诗歌发展阶段留给我们的基本教训是:诗应当反映现实,也应当为现实服务,但诗与生活的关系并不是,至少并不主要是直接的和如实的。直接和如实的反映,只是呆板而单调的镜子,并不是诗的基本反映方式。基本方式应当是生活的折光,这种折光,犹如太阳光之在三棱镜中泛出异彩一般,可以把生活反射得瑰丽而奇妙。

我们的很多流弊,根源在于把诗和生活的关系以及诗在生活中的作用理解得太简单、太直接,以为有什么样的生活,就该有什么样的诗;生活是什么样子,诗就应该是什么样子;表现了重大意义的生活的诗的意义一定是同样重大;表现了重要内容的诗的地位必定同样重要。反之亦然。这种眼光短浅的准则,必然导致鼓励那些苍白的标语口号式的作品,以及那些故作豪言壮语的虚假作品,那些内容空虚并无真情实感的以赶浪头为主要特征的作品,如众多的节日应景诗之类。

新时代的诗歌,无疑要表现这个时代,要求它具有现实的意义。但是诗的时代性和现实性的取得,决不是以取消诗人的抒情个性的代价换取的。恰恰相反,无论哪个时代的诗,总是通过诗人的自我抒情达到为时代歌唱的目的,总是通过诗人自己的抒情个性自然地流露出观点和倾向。它可以是直接的、更允许间接地表示诗人的主张和抗议,这是诗的个性。在中国新诗的今日,诗与现实斗争关系日益密切,现实性在加强,但是诗的个性却在削弱。诗变得越来越被用作记录生活,而不是用作歌唱生活。其实,诗歌创作与现实的关系远不是那么简单的。一首看来不过是友朋应酬之作的诗篇,同样可以反映时代,而不必借助什么政治术语。这是肖三的《自题照片赠老柯》:

休看我饱经风霜模样。

一辈子不失赤子心肠。

这时代说什么老当益壮?

来来来,我和你大声歌唱!

这诗题材很小,场面不大,主题也并不雄伟,它只是题写在赠友的照片背后的四行戏谑文字。讲的虽只是自己的模样、心肠,但它连老当益壮都否定了,他只想到大声歌唱。一个老诗人有这等精神面貌,可以想见这是多么了不起的盛明之世、前途光明的时代!以此推论,那些健康优美的爱情诗,那蔡其矫式的轻柔的新山水诗,以及悠扬的牧歌般的郭风的叶笛,都可以反照出我们时代的侧影来,它们在伟大时代的雄壮交响乐中,可以而且应当和进军号并存!

我们的新诗,歌唱了人民共和国的伟大诞生及其成长,诗已被光辉地记载入共和国的编年史。生活的确是在不无曲折的、但又是一往无前地前进着。我们已经前进。我们的前进还不理想。中国新诗应该有更为伟大的未来,这当然要由老一代的诗人和新一代的诗人共同创造。可喜的是,我们已经望见。

二、天边涌出灿烂的星群

先是,我们的眼前飘起一朵云。共和国一个普通的早晨,我推开窗子,一朵云飞进来,带着深谷底层的寒气,带着难以捉摸的旭日的光采。(公刘:《西盟的早晨》)

这朵升起在祖国西南边疆的云,它以鲜明而富有边疆特色的形象,引起了人们的关注。这确是一朵带给人以清冽明净的寒气和充分想象的泛着难以捉摸的光采的云。公刘的诗,最初给人以如上的印象。他的第一本诗集《边地短歌》中的作品,存在着明显的不凝练和缺乏剪裁,他还不能全部摆脱被动的关于情节的叙说交待。到了《黎明的城》,已经表现出雍容自如地驾驭题材、独特地构成形象、以及拥有以具有个人特色的抒情来表现斗争生活的能力。我们从《山间小路》这座山是边防阵地的制高点,而我的刺刀则是真正的山尖中看到:公刘没有辜负哺育了他的生活。真正的山尖是他在生活中的真正的发现。而且这山尖也没有辜负他的苦心,它简括地勾出一个真正的英雄造型来,寓于形象中的,则有边防军战士的豪情。到了《在北方》,公刘的诗作显得成熟了。他能从平凡的《剑麻》中炼出不平凡的诗意:它是哨兵的活刺刀,它是祖国的绿算笆;然而对和平的客人,它捧上碗大的鲜花。诸如此类,普通的生活,在公刘的笔下都显得不普通;他用诗意益然的眼光看生活,生活因之而闪出诗的光芒。一把巨剪似的上海关的钟,沙漠上驮着柳枝的路蛇,半个世界站在阳台上观看的北京的五一节,乃至于给肥皂写的广告诗《我们是擦洗世界的肥皂》,公刘总能使这些不只一次被表现的题材现出全新的面容和全新的寓意。他的诗,节奏自由又有规律,读起来总是那么清亮动听,这从《边地短歌》到《在北方》是一贯的特点。

一朵金色的云,

落在银色的雪山顶,

素馨兰在凤尾竹下眨小眼,

英格花在虎尾松上笑吟吟……

(白桦:《金沙江的怀念》)

这里又有一朵云升起来。这是描写金沙江人民怀念贺龙将军的诗篇。白桦的这朵云,虽然没有公刘的那份奇幻,但却显得清丽,尽管它们都是升自西南边疆那一片开花的土地上,而且都富有少数民族地区特有的风貌。公刘和白桦都吸收了少数民族诗歌的丰富营养,看来白桦更为显著。长诗《孔雀》,直接取材于召树屯和喃穆鲁娜这一傣族古老传说。长诗《鹰群》则以鲜丽的藏族民歌风格歌唱了贺龙部队长征路过滇康发生的故事,那些火塘边的歌唱和迷人的藏族青年男女的茶会,把我们带人了一个新鲜的生活中去。篝火像一朵鲜红的山茶花,在银夜里怒放,巡逻兵小队露营在雪山上,下有冰雪和枯枝编成的毛毯,上有繁星和雪树织成的篷帐。这是白桦的《露营在雪山上》,生活是豪迈的,诗风却是纤丽的。银夜里怒放的红山茶,这是白桦早期诗作的风格。

同类推荐
  • 戴明贤集(第六卷):九疑烟尘

    戴明贤集(第六卷):九疑烟尘

    本书收历史题材小说短篇六篇、中篇一部、长篇一部。讲述了吴汉槎、狄仁杰、秦桧、杜衍、欧阳修、米芾、龚自珍、军营歌伎严蕊、唐仲友、何腾蛟等的故事。作者有着独特的文化视角,认为过度使用小说创作的虚构权,会削弱阅读的信任感。因此本书稿中的大小故事情节,均有出处,其史料来源包括正史之外的野史、笔记等等。作者认为野史笔记中的记载,往往更接近真实,合乎情理。书稿诸多故事中只有一个虚构人物,即何腾蛟的随身护卫何七。本书保持着一种慢速、朴拙的手工感,写人、叙事、状物,针脚绵密细致,回味悠长。文学家擅长的场景和细节描写等,也使历史人物形象的塑造变得亲切感人,活生生立在纸上。
  • 痴爱:萧红情书集

    痴爱:萧红情书集

    本书收入萧红写给萧军的42封书信。其中,35封是萧红于1936至1937年间,由日本东京寄回上海和青岛给萧军的,7封是她回国后又去北京,由北京寄到上海给萧军的。记录了女作家萧红与萧军于20世纪30年代的一段过往心态和对历史往事的追忆。另外还收录了萧红致黄源、高原、胡风、许广平、白朗、华岗的11封书信。
  • 声律启蒙:弟子规

    声律启蒙:弟子规

    《声律启蒙》是一本专门训练儿童作诗、对对联、掌握声韵格律的启蒙读物。《弟子规》其体例仿《三字经》,三言成句,合辙押韵,流传范围极广,曾被列为私塾、义学的儿童必读书目。本稿对《声律启蒙》《弟子规》做了详细注解。
  • 极品人

    极品人

    古今中外举世闻名的爱情和各种艺术作品里的爱情,就是一种美丽的诱惑。正因为真正的爱情难寻,人类基于对爱情的渴望才生出许多想像,编出许多故事,无形中给爱情定出了一种标准。倘没有这个参照系,人间也许会少些爱情悲剧。实际上每个人的爱情都有自己的条件,自己的特殊性,跟谁的都不一样,尤其跟古今中外著名的爱情范例不一样,这才是你的。
  • 此高洪波非彼高洪波(外七篇)

    此高洪波非彼高洪波(外七篇)

    在足球还给国人一点希望的时候,我知道国安队有个小眼睛球星高洪波。后来,机缘巧合,又碰上了另一个高洪波。在八十年代末的一次文学界活动中,《当代》杂志的汪兆骞兄向我“严重”介绍了时任《中国作家》副主编的儿童文学作家、诗人高洪波。九十年代中期我到中国作协给《作家通讯》主编高伟送稿,正赶上时任创联部主任的高洪波在他办公室,高洪波顺口夸奖了我写的几篇文章。那时我在医疗卫生行业报当记者,白天为人道主义奋斗,晚上就做一枕黄梁文学梦。一个月后,我试探着给高洪波打电话询问可否推荐我到《文艺报》当记者,也好名正言顺地当当文学青年。他说:可以啊,总编郑伯农是我多年的老领导、老棋友。
热门推荐
  • 冷宫废后,无良邪王欺上榻

    冷宫废后,无良邪王欺上榻

    一朝穿越,千暮雪梦醒之后竟成了东凌国尊贵的太子妃。然,大婚当日皇帝驾崩。太子继位,她也成了高高在上的皇后。而她的夫君凌千夜,竟然大婚后将她视为隐形人!真是是可忍孰不可忍!既然如此,她可不想冷宫中寡度余生。于是,她开始想尽办法逃离……骨节分明的大手将她一把拽住,疼痛瞬间蔓延四肢百骸。“皇后,既嫁与我,又想去哪里?”他问,眸中带着阴沉。千暮雪咬唇忍疼,在寒冷的夜里昏死过去。原来,他并不受宠,又被逼迎娶了她。而她姐姐,竟是逼死他生母之人。他应该是恨她的吧?她自愿搬入冷宫,本以为可以躲避过这一切,而他却附身在她耳边轻笑:“皇后好手段,欲迎还拒?”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云生何处

    云生何处

    一般穿在床上第一眼看到的男人都是男主,要么妖冶狂隽,要么柔情似水,一般出于剧情需要冷漠似冰的男主都占多数,这样才会在最后和女主尽释前嫌,相亲相爱。但不管男主是何类型,颜值上总会有个底线,最不济也是个外貌平平、气质出众的公子。但是谁来告诉左云,她眼前这个猥琐大叔到底是个什么鬼?
  • 鹿皮靴

    鹿皮靴

    下城区永远是夜晚。穿着鲜艳的人们潮水般涌到街上,在狭长的夜空下,像一只只游鱼,色彩斑斓奇形怪状,会移动会吐泡泡。我照例坐在猫鱼餐馆发呆。我叫金路,二十二岁,无业游民,下城区只有夜晚,至少对我来说是这样,每天从早睡到晚,只吃一顿饭。“猫鱼”是家便宜的日料店,门口放着一座巨型粉红招财猫,一整面墙画满了盘旋的金龙。我只吃得起最便宜的寿喜面,老板娘加赠一碗味噌汤,她心情好的话,汤里还会有个蛋。“金桑,你看着窗外在想什么呢?”我收回目光。
  • 武林风雨录

    武林风雨录

    廿年匆匆梦一场,谁料生死两茫茫腥风血雨亦曾见,何如天涯共徜徉
  • 会说话的女人运气好

    会说话的女人运气好

    一个女人,不管你生性多么聪颖、接受过多么高深的教育、穿着多么漂亮的衣服,如果你不懂得说话之道,你仍旧很难受到别人的欢迎。口才可以表现出一个女人的睿智和高雅,也可以暴露出她的愚蠢和低俗。在这样一个时代,要想成为一个受欢迎的女人,必须会说话、有口才。我们融注了诸多口才实例,为你提供了一整套打造超人说话能力的语言守则,教你做一个世界上最会说话的女人。它让你学会在关键时刻以出色的表达显示自己的魅力和个性,赢得众人欣赏的眼光。
  • 纸醉金迷

    纸醉金迷

    本书是张恨水后期最具影响力的代表作,一代文学宗师为您剖析国民性格的深层黑暗在一个充斥着一夜暴富梦想的年代,人们迷失在倒卖黄金炒作债券的金融漩涡,官员贪污、商人投机,女人做诉白党、整个社会都围绕金钱进行着最后的疯狂。官场商场物欲横流,黄金债券一掷千金六十年社会现状再次轮回直面中国社会的金色迷途。
  • 冯友兰评传(国学大师丛书)

    冯友兰评传(国学大师丛书)

    本书以冯友兰一生的学术活动为基本线索,按照历史与逻辑统计的原则,对冯友兰早期活动、留学生涯、教书生涯、著述生涯进行了客观翔实的介绍和评价。
  • 仙剑问情4

    仙剑问情4

    管平潮的《仙剑问情(4血色神魔)》讲述的是:四渎龙族的神驹被魔族掠走,张醒言乔装打扮混入魔族盛会。魔族长老一开始便知他并非魔族,却并不揭露,还以礼相待。一切反常,皆因与魔族公主莹惑的过节而起。 张醒言在偷回神驹途中暴露,灵漪儿被魔族囚困。张醒言一怒之下,无法无天地绑架了魔族公主!风波中,南海祖龙三太子孟章倏然而来,邀请张醒言往 南海同阅水军,炫耀武力。他究竟意欲何为? 南海归来,在四渎龙君提醒下,张醒言一行前往 九黎族山寨寻访水之精。九死一生之后,终唱响水精背后那段凄美动人的爱情传奇。 龙太子孟章欲霸占灵漪儿的意图终于暴露。
  • 台上迟客

    台上迟客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伐天邪皇

    伐天邪皇

    身无脉轮,他是连修炼资格都没有的废柴;放逐多年,他只当个卖媚药的小郎中!而今天,却有家族长老亲自相接,要他这个长公子弘扬家威!一把刀,杀尽邪魔妖道;一粒丹,练就奇异身法!面对族人的质疑侮辱,面对杀母仇人的无限挑衅,他又将如何伐天道、诛异类,一登异世巅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