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日周在朔州》
王宝国《吕日周在朔州》一书,即将出版。书稿转来,我停下手中的工作,仔细阅读一过。
本书记述了吕日周在原平县委书记、朔州市长任上时的故事,从中可以较为清晰地看到吕日周亲民、勤政和思想超前、矢志改革等特点。
书稿把我带入深深的回忆和久久的思索中,心情很不平静。
我是在1980年代我国改革开放刚刚拉开序幕的时刻做了新华社记者的。这时,我带着解放思想、推进改革的思考走下基层,在山西各地,时常听到一位刚刚前来调研过的省委政策研究室干部:吕日周。经深入了解,我发现年轻干部吕日周勤于调研、精于思考,具有超前思维、大胆改革的意识,是那个历史时期难得的思想资源的体现,我怀着对新型干部的热爱,对他进行了适时的报道。正是这次报道,使我加深了对历史的思考与把握。
转眼是1983年底。根据中共中央胡耀邦总书记的指示,我和总社记者邹爱国受命采写山西省一位年轻干部,因之而会见了省委书记李立功。李立功书记还热情地给我们介绍了另一位年轻有为的好干部,要求我们给予宣传,这就是已就任原平县委书记的吕日周。
此后,吕日周在原平县进行综合改革,创造了引起中央领导与众多学者肯定与高度重视并轰动全国的“搭台唱戏”富民经验,为推动我国改革开放,在实践上和理论上作出重大贡献。对于吕日周的成就,新华社总社在研究报道计划时曾指示我们给予报道倾斜,先后派《瞭望》杂志记者何砚平作了深入报道,摄影记者周树铭进行跟踪采访;《光明日报》记者林玉树等主要媒体记者都采访报道过吕日周。此期间,我也作过报道,在新华社发了通稿。
六年后的1989年,吕日周调来朔州,任市政府筹备组长,数月后当选市长。原平县是当时全省综合改革试点县,在中央和省委的直接支持下,吕日周得以发挥才干,取得卓著成就。来到朔州,他又提出朔州市要实行“小政府,大社会”服务模式,得到省委肯定,他又参与了一个试点市的领导工作。在朔州,建制新生,他积极谋求与美国友人合作进行城市建设,并筹划申报单列市;农村改革,他提出并部署了“发动千家万户,创办千园万场(厂);组织千万干部,治理千沟万壑”农村经济战略;教育改善,他发动捐款、集资近588万元兴建和改善了农村教育的基础设施……吕日周在朔州工作仅14个月就被调离,成为他个人和朔州乃至山西政治史上的一个特例,被称为“雁门悬念”。
除了他的施政大略正在施展或即将施展外,吕日周在朔州留下了亲民、勤政、改革的足迹与思考,产生了和老百姓在一起的大量故事。
我以一个新闻工作者的方式,走过了中国改革开放的20多年历程。20多年中,我接触了自改革开放以来历届中共领导人和国家领导人、各级各地领导和各界人士。在改革开放大潮里如星河般的人物中,吕日周以其独特、鲜明的色彩,给我留下了极深的印象。尤其是在我回到故乡朔州的时期,耳听吕日周的故事和言论,事属经常。从故乡人民对吕日周的讲述中,我听出了民众的意愿,听出了社会文化的倾向,也听出了历史的主旋律。因此,我时常被触发一个想法:采写一部吕日周言行录。我想,做这件事至少有三个意义:一是弘扬正气,树立楷模,以为人们增强前进的信念;二是伸张民意,探索文化,从而探寻并把握政权与民众之间的真实纽带;三是纪录历史,立此存照,以供今人与后人研究。
就是在我这样思考着并计划着的时候,王宝国送来这部书稿。
王宝国奔走各地,访官问民,历时三年,厥成其著。全书分序部、正部两部分,分别记述吕日周在原平和朔州的故事与政略。王宝国的情形很是独特,他不在国家干部行列,不领任何单位的工资福利与补助,却长年以个人形式坚持民间采风写作。他的采写立意是围绕民心、侧重社会、强调历史,其方式与风格兼有记者和作家的特色;他出版的作品都带有强烈的民间的、古典的气息,有一股无法取代的韵味、鲜味、风味,使人读之欲罢不能。由王宝国担当了吕日周故事的采写,也正是历史的似乎有意的一个安排,这个“安排”很合“天意”(“天意”就是“民意”——吕日周语)。
由于作者的历史观念和民间意识,他这本书恰好体现了我的上述几方面思考。
从本书的选题与风格,我再次发现一个道理:分析、审视任何历史人物与历史事件,都要站在历史的角度上,站在国家、民族的立场上。这样,才能摆脱种种狭隘的世俗的观念的限制,得出正确的结论,获取有益的反思。因此,我认为吕日周在朔州时间上虽然仅只一年多,但他留下了亲民导向、超前思维、改革思想等精神财富。他的这一段悬念式的朔州历史,和他那段如浪潮般的原平历史一样,也是一个历史存在。两个紧相连接的历史存在,为作者所看到,他特意紧相连接地呈现在一本书中,这个意味不能忽略。从某种意义上讲,吕日周的这段朔州历史别有一番意境。从历史的高度俯视一切,任何官场荣辱、个人得失都将是过眼烟云。只有那些真正为了人民幸福,为了民族进步,为了国家富强而努力的每一个人、每一个细节,都将是植根于历史大花园里的花木。
合上这部书稿,我联想到一位哲人的话,和一位退下来的中央领导的话。哲人说:
“政治人物一定要活在大众心里,更要活在历史上!”
那位退下来的中央领导前不久对吕日周说:
“你是一滴水,从你身上映照出中国的一个时代。”
读这本书,就是横观时代,纵探历史。
二〇〇五年十二月二十二日,于朔州七里河畔
(作者系新华社高级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