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要给上述原平工业经济的改换天地找一个注脚,却是一则吕日周与农村干部的故事——
1985年春,原平县城以北30公里的大营镇大营村街头。
若干不大像干部模样的人走着,观看着,和村民交谈着。满眼民居几乎都是危房,街上的村民几乎没有一个穿着新衣服。他们看到的是一片贫穷萧索,听到的是满耳的不满、消极。
于是,数位客人寻到了支书陈某人家,支书的宅院却把他们吓了一跳,高大门楼、钢筋水泥大房,这是在原平城里也挑不出几所的豪华住宅!
支书接待的客人,正是吕日周等县委领导。
一场严肃的谈话进行在这所大营村里鹤立鸡群的大屋——
“我们发现大营村人很穷,住房都是危房了。你谈谈贫穷的原因。”吕日周用尽量平静的声调问。
“人懒,不听话!”支书顺口答道。
“还有吗?”
“……乡里、县里也没有支持帮助,村干部没办法。”
“你要求乡里县里怎么支持帮助?支持帮助了你怎么干?你有思路吗?你把你的思路汇报过几次?”
“………”
“我看办法有的是,你这个人不是个没本事的人嘛。”吕日周环顾一眼支书的大屋,变了声调。
“……”支书瞧一眼吕书记的眼色,低下头发起汗来。他妻子正在炒向日葵籽,炒锅激烈地响着,拿炒匙的手剧烈地抖着。
吕日周命令道:“你三天之内给我交上检查。一检查你工作失职,认识你在大营人民贫穷问题上的责任;二检查你自己是如何盖起这高门楼大瓦房的;三提出自己改正错误的想法。如有经济问题,立即召开群众大会公开退赔。”
吕日周带人离开了大营村。在回县城的路上,吕日周一者愤慨,二者思索……在大营街上,他捕捉到一些信息,他在启动着一个思路。
第二天,大营村陈支书前来县委上交检查。他承认自己的失职和经济问题,“……今天贪点这,明天占点那,只顾自己盖房,忘记带领大伙脱贫致富的责任……”
向上检查后,陈支书紧接着召集了全村群众大会,主动检查错误,并退出一笔现金,又在后来以实物方式陆续退出自己不该占有的利益。他的行动,得到了村民的谅解。
第三天,吕日周主持,在大营村召开了大营镇村镇两级干部现场会。大会主题有二:一是各村干部尽快拿出带领村民脱贫致富的思路与方案,凡是有经济问题的,要像大营村支书一样主动退赔,争取群众谅解。二是充分肯定了大营村支书主动认识错误和勇于改正错误的行动,鼓励他当好党支书,积极为村民办好事。
会后的一个星期时间,大营镇又有6位村干部主动退赔多吃多占款物共1.9万元。全乡各村干部都提出了相应的致富发展打算。
需要请读者特别注意的是滚天雷声响过之后,那一阵细小的毛毛雨——会后,吕日周离开大营村前,与陈支书圪膝对圪膝,有一段引发大营范围后来的沧桑巨变的简短谈话。吕日周说:“我第一次来村就听上年纪的人讲,这村过去有老财人家打井打出过‘热水井’;群众还说,这村风土气候适宜发展水果林木。你设法探明温泉,引导村民多种果树,切实走出富路来。”
就这样,陈支书拿出他多年来从未使过的劲头,实实在在地把大营人脱贫致富的责任承担起来,奔波在共同致富的道路上。他第一件办理的具体事,就是自费请水文地质队前来探明温泉。
如通常情况一样,陈支书经历了很多曲折,这且按下不表。
却说他最终探明,大营村地下果然有一股品位极高、流量也很大的温泉!三个月后,在支书的工作基础上,村、乡、县共同努力,大营村西部开凿了三眼温泉深井。据测定,温泉水温44℃,水中含有氟、硼酸盐、硅酸盐、氡气等。可以治疗皮肤病、粘膜伤口和溃疡、牛皮癣、湿疹、痒疹、炎症及银屑病等,高氟地下热水可以使人体某些免疫能力增强。
吕日周继续关注,协调指导,打开了大营温泉开发利用的局面。首先是村集体和原平县供销社投资,建起一座游泳池和宾馆。其后,大营村人围绕温泉兴建了小型商店饭店等各类服务设施,这些设施和原平县供销社的设施至今都在为大营村人受益。
陈支书打出温泉后,主动辞去支书一职,带头承包了村里的一个小水库,首次养鱼成功,做出又一个致富示范。
大营温泉引起了各级关注,当时的副省长霍泛,省委常委、宣传部长张维庆先后前来参观,他们为大营温泉题了词,高度赞赏当地各级干部带领群众脱贫有方,致富有路。
至1988年底前,原平县委对于大营温泉的发展,采取的是巩固、稳定和引导的思路。
到1992年后,山西省、忻州地区、原平县很多单位纷纷投资,大营温泉范围兴建了如林的设施。〖这里,作者提请读者注意,大营温泉与大营村此后的局面如何,不在本书表述范围。
下面,故事南出原平,登堂入室——
原平县大营温泉开发后,吕日周向地委建言:开发顿村温泉!调查研究是他之所爱,他之所长。他每事总是预先掌握着必要的第一手材料。他提出一系列数据和具体情况,指出:位于忻州城北的顿村,有着比原平大营温泉条件更好的温泉水源,开发它,对整个忻州的经济发展和知名度提高,都将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吕日周向地委的建言传到民间,顿村两名干部在数日后寻到原平。在吕日周办公室,村长说:“好吕书记哩,你给原平办好事了,你也给我们想想办法。”见吕日周面有踌躇之色,支书马上用意良深地跟话:“你又不单是原平的书记,你也是忻州地委的委员嘛。”
一个月后,吕日周出差趁便,牺牲探亲时间,联系到两位太原老板,不久,领送到顿村。就是这两位老板——石明明、王朝中,开启了后来闻名遐迩的、成为全国旅游度假胜地的顿村温泉的大开发、大建设。在今天广袤而繁华的顿村温泉区,石明明、王朝中建设的设施无人不知。当然,也有不少人还知道:在这两个名字的后面,还有本辖区以外一个县委书记的名字。
当滚滚温泉水在大营村流淌成致富的方向之时,吕日周又动员云中河流经原平县区域的38个农村,引云中河水种莲养鱼。新事物面前,为了带动民众,县委动员并支持民兵预备役打了前锋。书记吕日周不止一次亲身指挥那些铲土机干在挖鱼塘的劳动中。苦战半年后,原平的黄土地上,出现了278个鱼池,养鱼水面积2910亩,投放鱼苗65万尾,到1987年,年鱼产量可达8万公斤。一塘一塘,水波荡漾,莲荷香飘,鱼跃虾游。世代耕作的北方农民,自兹破天荒吃上了自己养的鱼,自己种的莲藕。今天,我们在原平市城里所见的水产经销点,有一多半是本地产的鱼。38村人为自己的土地而欣喜,为自己亲爱的县委书记而欣喜。
一则关于功与过、赏与罚的故事,伴随着一个县委书记的名字和一个村支书的名字,从温泉水边流到云中河岸。
温泉水永远滚热,云中河永远流淌,好故事常说常新。
施肥打赌,邢一民送粮
1985年3月24日,吕日周下乡了解农民春耕情况。各项扶农、助农措施都已安排,传统的农业意识在农民的头脑中还严重存在,他要抓落实,最是不放心科学种田的落实。
这天,他来到王家庄乡的永兴村的田野,碰见一个农民,他们开始了一番对话——
“你叫啥名儿?”
“我叫邢一民。”
“你这块地今年是要种高粱了吧?”吕日周观察着,又问:“你这施什么肥?一亩施多少?”
“就是高粱。一亩施百十来斤磷肥。”
“一亩留苗多少?”
“……留苗多少不知道。”邢一民想了想说。
吕日周叫邢一民停下耕作,与他详细谈起来。他问邢一民为什么不敢多施肥,邢一民说是多施也不增产,浪费。吕日周就给他分析计算了一番地力与高粱株距与施肥多少的关系,鼓励他再多施一些。吕日周说:你这地是水地,照这地力你应该每亩留苗12000株,施肥要施200斤,其中碳铵150斤,硝铵50斤,保你比上年增产。
看到邢一民心存疑虑,吕日周笑着提出:“咱俩打个赌怎样?”
邢一民一听,县委书记要与他打赌,直起腰爽快地同意。吕日周说:“就照我说的这样种,要是减产了或是浪费化肥了,我负责赔你损失;要是增产了,你负责向全县农民宣传这条经验。如何?”
邢一民同意,吕日周说:“那好,秋后我再来看你。”
秋后,吕日周还没有来得及到永兴村,邢一民来县委了。他扛着一袋高粱来向吕日周认输。还没见着吕书记,他对县委办公室的同志们说:“我和吕书记打的赌,我输了——照吕书记的意见留苗施肥,我今年比去年每亩增产了160来斤。”邢一民高兴过后,又为难地说:“可是照打下的赌,让我向全县宣传,我实在是没法。”所以邢一民想送县委这一袋高粱,顶了输债。吕日周闻报,哈哈一笑,对县委干部说:“当然是我们替他宣传了。高粱背来了,就送到食堂,按粮站的价格给他结算了。”
但是邢一民说什么也不要钱,他把高粱背着送到食堂,扭头就走。邢一民边往外跑边大笑着说:
“我打的赌输了,可是我种的地赢了。”
纳谏发奖,吕日周认错
在原平内外对县委与县委书记吕日周如潮的颂扬声中,作者也寻找到了一个出错、认错的故事——
那是1987年,县委根据某位领导的提议,为了更加美化县城环境,决定实施引阳武河水进城的工程。工程开工后,县委收到一封反对该工程的群众来信。
说到这封信,有一个简短的背景:县委搞政务公开,开通着一个社情民意的通道。一是鼓励全县干部群众大胆给县委提意见,提建议;二是要求各级各部门任何人不得阻挠上访或隐匿信件。
吕日周打开了这封来信:“……县委提出把阳武河水引进县城,美化环境。我认为这是劳民伤财的错误决定……”来信摆出四条理由后,又痛切地说:“请领导三思,确实不要不顾时间、地点、条件,绝对地、孤立地、静止地看问题,挫伤全县人民已经高涨起来的积极性!”吕日周认为来信反映的意见是正确的,而县委的这项决策是错误的。他把这封信拿到常委会上,代表县委作了自我批评。根据吕日周的意见,常委会决定停止这一工程,并向全县人民公开道歉。
1988年春,县委在县城的红旗礼堂召开全县干部大会,当场宣布刚刚开工的引阳武河水进城的工程停工,并当场发给写信人——县检察院办公室主任吴克勤建议奖30元。
这场认错事件后,县委的威信不但没有降低,反而赢得人民群众更大信赖。原平群众说:“过去长官意志,往往是张书记的工程李书记填,现在吕书记自挖自填,高!”
三、是是非非听实践
公费医疗:国家黑洞谁来补
“公费医疗是国家体制中的一个黑洞,是一个难补的黑洞,黑洞之上的盖子,除我们原平人以外,从未听说有人揭起过!”
从原平市政府和卫生系统干部们的激情讲述中,我们领略到了什么样的难度、意义、水平?我只感到这已经远远不是一篇故事,而是一个世纪的传奇(本篇的来源,与其它篇章恰好相反,是先听干部讲述,后请群众核实的)!
1986年,原平县方方面面的改革、建设进入了纵深,这时,县委又要攻克一个国家性的难题:公费医疗制度的改革。
那是干部人均工资150元的时代,而公费医疗中时常爆出的故事却是另一个水平:某老干部一副中药报销8000元,一对干部夫妇,没有得什么大病,一年要报销医药费3万元。“一人公费,全家吃药”的现象非常普遍;每年的公费医疗数额,占全县总财政的一个惊人的比例!
一个原平县,全县吃公费医疗的人数近1万人(其中离休人员700人),以现有医疗费报销额度计,原平老百姓每年要为此负担近100万元!而且,人数在不断增长,报销额度也在不断提高。县委算过本县的帐,又算了一笔全国的大帐:全国公费医疗每年要吃掉一个辽宁省的财政。
想改革吗?上无政策,旁无先例。脱离了具体规定而根据精神改革,实在是少有勇者。创造过“搭台唱戏”大改革经验的原平县委,敢为天下之先,下决心要打一场公费医疗制度的改革之战。
在这一历史使命上,吕日周和县委首先投射出人事视线。1986年底,薛孤乡党委书记任先艇调任县卫生局长,立即着手制定以公费医疗制度改革为中心的卫生体制改革的总体方案。原平县女副县长王芷芳是个“在朝”的扈三娘,卫生体制改革这场“战争”开始后,乃至今天,人们公认,王芷芳的力度,就是吕书记的力度。
1987年,经充分的民主讨论,广泛征求意见,原平县卫生系统体制改革方案出台,报经县委同意后正式以红头文件下发。其中公费医疗制度,在原来吃财政人员医疗费全部实报实销的制度基础上,进行了大幅度改革。改革方案公布如下:
离休干部与二等以上残废军人仍然实行实报实销(为防止虚报,需经党支部讨论通过)。
二、建国后参加工作的干部,根据医疗实际情况,分层按比例报销:第一层,凡患有癌症的,报销住院治疗费90%。第二层,凡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的,报销住院治疗费80%。第三层,一般疾病未住院的,按工龄长短,以人头和年度为单位,给付定额医疗补助;其中,25年以上工龄的,发给60—70元;15—25年工龄的,发给45—60元;1—15年之间工龄的,发给20—45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