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犁2002年7月11日逝世的时候,起先好像只是《文艺报》刊登了一条简短的消息。给人们的印象大有“时过境迁,石沉大海”之嫌。难道说这个社会竟变得如此的无情无义了吗?我于寂寞之中,感觉到了深深的悲哀。看到大大小小的报刊每闩依旧充满了新贵与大款、明星们的消息和商业广告,心中便又觉得,无声无息也罢,这种身后的悄然,也许正是孙犁先生自己的愿望。生前已是销声匿迹,大有同世俗人间一刀两断的气量,又怎会计较身后的声名呢!然而,这种肯定是许多人同时都感觉到了的“寂寞”又像一块不断变大着的巨石,压在了人们的心头。作为孙先生的一位忠实的读者和坚定的崇拜者,我便作一首小诗默默地悼念这位恩师。也许是由于生前行政级别实在太低,大约正式任过的职务只是《天津日报》文艺部的一位副刊编辑吧,因此便很难在别的报刊上刊登正式的讣告或纪念性的文字,于是,由于一位作家的去世而在几代读者心中激起的反响,终于化做了一朵一朵的小花,在世纪之初的金色秋季里开放着了。《文艺报》不知是出于怎样的考虑,终于在并不显眼的版面上为人们提供了一块园地。尽管这张发行量很有限,且读者群也很有限的报纸社会反响并不十分广泛,但有这样一张专业报纸的声响,也总算在寂寞的山野上开放出了一片惨白凄婉的小花,这使得爱戴和尊重孙犁先生的人们,感觉到了几分可怜的欣慰。作为孙犁先生的一位普通的读者,我愿自己的怀念之情也化做一朵小花,开放在于无声处不断扩大着的那一片怀念的花丛中。像许多的读者一样,我也没有见过孙犁,只是通过他的作品认识他的。
是在很小的时候就听说了他的名字。以后又读了《荷花淀》、《芦花荡》和《山地笔记》与《铁木前传》。孙犁先生的文章之美是刻骨铭心的。一个人在少年时期便有幸读了孙犁的作品,那便终生受益无穷。
他的作品,字里行间无不洋溢着美的激情,传达着美的信息。一个少年,读孙犁的作品,就是最好的美育。那种质朴与清纯,那种雅致与高贵,从平凡普通的生活溪流中流淌出来,注人你的心田,滋润着美的种子。这是终生受益,终生享用无穷的。不仅仅培育美感和孕育美的心灵,而且启发心智,奠定理想的基石。我对于文学的热爱正是读了孙犁作品引发的。那种语言的质朴之美、意境的幽雅之美和笔下人物灵魂的纯清之美令人百读不厌。
是孙犁先生用他的创作把“文学”提升到了一种美不胜收的极致,使人突然之间意识到了一个真正作家的崇高与伟大。以后的人生道路上无论从事什么职业,扮演着一个什么样的社会角色,我都自觉不自觉地把对于文学的热爱置于生活的第一需求。每逢提笔为文,总要读一读孙犁的作品,往往能捕捉住语言的基调,寻找到切人生活的一个角度或某种“灵感”一类的东西。《孙犁文集》八卷(珍藏本)出版之后,我一次便买两套,一套送友人,一套自存。说老实话,对于个人多卷本的文集,我一遍又遍认真通读过的在中国作家中惟有三人,一是鲁迅,二是毛泽东,三是孙犁3鲁迅的尖锐深刻,毛泽东的渊博通达和孙犁的简约奇美,是我所格外敬仰崇拜的。大约从少年时期开始学习写作,我即反复阅读鲁迅、毛泽东著作,越读越发感到其味无穷。而孙犁先生的作品,则是置于案头,每每提笔为文,总要翻阅一两篇,寻找一种冲动和感觉。孙犁的著作几乎成为我创作的“护身符”,须臾不可分离。以后随着阅历的不断扩大,对于鲁迅、毛泽东、孙犁之书又有新的认识。深深感到分别作为文豪、领袖、大师而言,他们三人的著作可谓各领风骚。鲁迅是深刻的思想家,他的著作引导我们进入博大精深的思想的渊源,以展开思考的翅膀。毛泽东作为革命家,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之典范,他的著作指引我们学会辩证思维,找到变革社会和推动社会前进的钥匙。而孙犁先生的作品则教会你如何辨认和发掘普通人和事物之中的美的矿藏,以及通过怎样的方式把那些纯真朴素之美拂去尘灰展现其动人风采。思想、哲理与诗情画意,此三人之长,恰恰组合成文学艺术全部的审美要素。这或许正是笔者挚爱三人著作的奥秘所在。鲁迅是不朽的,毛泽东是不朽的,孙犁也是不朽的。思想、哲理和诗情画意是有生命的,这些要素一经在作品中形成,便是永恒的。作品的速朽与传世的分水岭也正在于此。孙犁的心灵是孤独的,是那种清醒者的孤独。
他同孤独的德国作家卡夫卡一样,洞察了人类的昨天、今天和明天,感知到了常人无法感知的那些令人痛苦,甚至足以毁灭人类自身的逆流和潜流的存在。
他不是站立在某一阶级的层面上看待问题,而是面对整个人类的高度上审视人寰。
他发现了那些不该发生却已经发生和正在发生且无法阻止的一切。但他却把那刺穿心灵的痛苦深深地埋藏在自己的心田,而高唱出理想的颂歌。
他是用歌颂真善美来鞭挞假恶丑的。孙犁的含蓄在这里,孙犁的深刻在这里,孙犁同卡夫卡的区别也在这里。孙犁生活在自己的哲学之中,他的激情来自孤独,他的才气来自孤独,他的幸福也来自孤独。没有孤独,便没有天才的孙犁。孤独不同于孤单。
他拥书而自强,他博学而丰富,他情思飞扬,兴趣广泛,生活得心安理得,有滋有味。直到晚年,他仍然读书不止,笔耕不綴。
他的耕堂读书笔记,他的耘斋小说,都是文坛精品,弓青壮年时期的作品相比,非但毫不逊色,而且更具风采。
他的情愫和语言,那淡雅与朴素,完全达到了极致。一句普通的话语,由他的笔端流淌出来,就有了生命的灵气,有了感染的力量。那种和善的亲切,那种恬淡的高古,是多么的耐人寻味啊。
他的漫长又短暂的一生,就如同一条溪流,就这么于风风雨雨、曲曲折折中流淌过来。经历过那么多的沧桑变故,却不曾丝毫地污染浑浊,依旧像《山地笔记》中那可以淘米煮饭、洗手洗脸的清流一样,清泠泠地澄澈见底。孙犁的可爱也正在于此。已经是博大精深,却并不自满。已经是根深叶茂,却并不自大。已经是气象万千,却并不自命高深。这是大山的品格,这是大海的品格,这才是大师的品格。一座山矗立在那里,是不需要哪个人来评价和颂扬的。
他耸立在那里,他就是一个客观的存在,就有风雨生出,就有云雾兴起,就有气象升腾。这样的人,生前身后,不需要人们说长道短,品头论足。孙犁是这样的人,一切对人类文明和进步有巨大贡献者都是这样的人。
他们像恒星一样闪烁在人类历史的星空中,时间越是久远,光彩越发动人。2003年1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