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白了,我以为,只是在时间上比过去拉长了,内容却显得庞杂、累赘,节奏上稀松。当然,有了新的面孔,有了一些更多的生活资讯、出行指南、文化简讯类的东西,这些也多是些零散的。说句不好听的话,鸡零狗碎不足以支撑一个面貌全新的大厦,也不能满足人们所期待的所谓“新闻大餐”。不是在内容上出新,而仅在形式上弄点花样,就不见得有效果。其实,新版的一些所谓出新,也无非是在过去的基础上的小小变化,比如过去的面对面、百姓故事、专题访谈、现场热点、时事新闻类的节目,在这新版中也多见其身影——有的是在时间顺序上换位,有的是在主持方式上略作修改。要说稍有大的动作的是,过去的报刊文摘,改成传媒链接,新的变化是由一个人的播报,变为四人联播,由读或念新闻,变为聊天式说或谈新闻,刚开始的改革,磨合得不好,新闻的快节奏不适应,有时冷场了,有时抢着说,这也是配合中的不熟练,但是,这种把新闻以聊天式的出现,放在早晨的节目中,无形中就把时间拖长了,是不明智的。新闻的快节奏,精短简洁,最忌讳一些无谓的解释,观众并不需要知道这个新闻的意义、背景,在有限的时间里,告诉更多的新闻,而且是有价值的新闻,点到为止的新闻,这就够了。否则,本来新闻就少,如果再加评点,如清汤寡水,没有味道。
还有一点是,改版后,一些杂七杂八的节目,挤占了宝贵的新闻时间,十分可惜。如果名之为“时空”,那就是以即时性的新闻,横向性的空间发生的事件,为这个节目的压轴戏,其他的东西都让位于此。按人们的欣赏习惯,早上的人们对陌生的事物最感兴趣,也就是说这时候的人关注点是在新闻上,那么点可用的时间,打开电视是想看新闻,大事小事,都有了,而一些生活类的文娱类的服务性的内容,在这个忙碌的早晨并不显重要,而现在改版后有不少类似杂拌式的节目,挤占了新闻的时间,所以两个半小时,就缺少新闻主线,没有节目的魂。
改版的本意是好的,增加新闻的信息量,改变一些新闻的播报方式,可是,用两个半小时的时间长度来规划现在的新闻节目,显得“力不从心”。而没有新闻的“时空”节目,无论如何难以吸引更多观众的目光。也就是在看央视这档节目的时候,我有时也见异思迁地看北京电视台的“北京你早”节目。不知不觉地感到两家电视台都是让早新闻走进平常百姓家,可是没有新闻的早上电视是不会吸引观众的。我曾经注意过,央视的节目有很大的影响力,同是在北京,看电视节目,总觉得地方台总是地方台,除了一些节目活一些,往往就爱学大台,亦步亦趋的,让你觉得十分的好笑,小家子气。比如,央视新闻联播完后,打字幕结束,播音员在字幕徐徐的出现时,拿着笔摘下耳机,互相对说几句,可在北京台自己的新闻节目完后也出现这样的镜头,也是字幕隐退之时,播音者在摘耳机、翻稿子,真是一样的模式,难道就没有别的法子,即便是不出这个所谓最后的图像不行吗,难道就那样怕有错,怕越雷池半步?这次中央电视台改成说新闻了,而北京台搞不好也会来个男女声同说,弄个早上新闻时段拼盘板块,如是那样的话,我真不知北京这么大个文化城市,我们还能看到什么不同的电视新闻,真是怕这种说新闻的病成为流感。不知有什么办法给那些爱模仿别人的地方台们说说。我真是担心。
话还是说回来,其他的小台出现了我所不愿的东西,可以行使自己的遥控权,可是对于我们有兴趣的央视呢,我们只有被动地接受。唉,说了半天,我以为,改版的这档节目,并不获我心。
一是过去的那点新闻类的东西,还是那样,而过去的简洁精练却没有了。二是让好多早上没早起习惯的人没法再关注这档节目,从半截子看,没有完整的感觉。三是新闻拿来聊或谈,费时费力,并不讨好。要我说,还是怀念过去的那个“时空”节目。
由这种改版,让人想到现在的文化求新求变的思路,本是不错的,可就是更多的时候,是自以为是,自说自话,尤其是一帮自以为是的人,占着受人宠有人爱的便利,也在那里唱着高调,说着为改革计的大话,也有打着“为民请命”的旗号,而实际上并不被看好,也不被大众所接受。文化人的自大情结,启蒙和救世主的意识,往往不自觉流露。当然,说改版后的“时空”不太为我所爱,上这样一通子的纲和线,大可不必,也可能是曲解或武断,但愿我是偏激之语,也但愿仅我这样一个烘冬老朽者有这样的想法。因为,真正的好看不好看、受不受欢迎,电视的节目最终还是内容所决定,老是一些枯燥的乏味的过时的冗长的高高在上的不食人间烟火的东西,在那里向听众观众灌输,只有吓跑观众和听众,最后连我这样提意见的人都没有了,那恐怕是这些正当红火的电视人所不愿看到的。
7.文化的世纪挑战
时光荏苒,逝者如斯。翻开日历,我们跨入一个新的世纪门槛。在不经意中,一个新的世纪和年代与我们握手了,我们即将送走一个过去的年代,面临着一个新的世纪之交,迎来一个充满“光荣与梦想”的百年纪元。
尽管离这个时刻还有些日子,可我们已闻到喜庆的气息;尽管这个年代与世纪之交的当口是缓缓而来,但在这个星球上,性急的人们都在翘首期待。这是一个全球性的节日,一个世界性的庆典。人们盼望新的世纪,带来好运。人们以各种方式迎接它的光临。记得,一年半以前,参观巴黎埃菲尔铁塔,看到的是同它一样伟岸高大的倒计时标志,老远就能看到它与那个被雨果称之为“庞然怪物”的铁塔一道,成为参观者欣赏的胜景,尤其是晚上,近处纳塞河的波光灯影中也映衬着这万人瞩目的倒计时标记,真正让人感受到我们生活在一个伟大的时间巨人的注视中。
想当年,屈子的羲和之鞭策,是一种何等的气势啊。这个日子里,“世纪”、“年代”,恐怕是时下最频繁的用语了。
我们是否被世纪的期待吊足了胃口?我们为这个伟大的时刻来临而祝祷。
并不是每一个人都有这种殊荣的。人生苦短,生命百年的历程中,在惯常的年代之交又幸逢新世纪的交汇,真是三生有幸。
在一个以“十年计年代、以百年计纪元”的时代到来之际,可以说,这是一个风云际会的历史时刻,在这样的一个不平常的年代里,我们遥想(遐想)这是一个怎样的时刻呢!
面对着新的历史年代,我们的文化,将以什么样的姿态迎接一个新的时刻?
这是一份并不清晰的答案,但又是一个令人兴奋的话题。
前尘旧影,回首过去的百年纪元,一串串沉实的脚印记载了一个世纪的辉煌和深重:20世纪的文化,有过理性高扬,有过哲人智者辈出,有过精神学理的新生;在文化的每一领域内,世纪的奋发创造,树起了一个又一个的丰碑;不胜枚举的大师级文化巨人的产生,标志着时代文化的辉煌,也昭示了人类精神的薪火相传;但是战乱的频仍和日益剧增的全球性的社会问题,在过去的年代里使文化背负着沉重的包袱,人类文化的光辉蒙上淡淡的阴翳。在文明与愚昧的对抗中,在启蒙与发展的整合中,文化行进得异常艰难。但是,伴随着现代后工业革命的物质发展,文化高扬着世纪精神,产生着与时代相吻合的世纪文化风景。20世纪中,那踔厉风发的巨人精神,深邃缜密的经典传统,峻奇沉郁的理性意识等等,标示着新的世纪灿烂的文化坐标。如果我们稍作具体的回顾,无论是文明的进程,科技和文化,器物和精神,都可以说星汉灿烂,大师辈出,于此,推助着人类不断的发展进步,文明的进程跨出有力的步伐。人类历史的大厦将永恒地镂刻着20世纪文明的丰碑。
然而,在世纪之交,文化面临着新的挑战。
我们的双脚走在了世纪之交的历史关口,我们的文化却蹒跚趔趄,踟蹰不前。环顾我们周围,泱泱中华文化,如何秉承起五千年的优秀传统,高扬时代文化的世纪风范?如何从世界文化的发展中,找到中华文化的精神支点?如何从新生的文化因子同传统文明的结合中,找到新世纪文化的“弹着点”……是当前亟须重视的急务。我们容易习惯地继承文化遗产。我们驾轻就熟地吃着先祖的老本。面对着新的文化风景,我们的创获与建没显得多么的重要。反观当代中国,我们的文化与新的世纪的时代风范、时代标格,无论是在规模上,还是在品质上,都有着不可回避的缺失。我们从“文革”的文化禁锢中走出后,不可忽视文化的断层带来的负面影响。
面对社会、经济的急剧发展,我们的文化仍然在寻找与社会经济发展的整合之路。当我们汲汲于文化的急功近利,当流行文化、快餐文化大行其道,当我们鄙夷传统经典、数典忘祖,当我们崇尚商业的世俗,当我们在狭小的封闭的泥淖里卖唱自得,当我门漠视哲理、张扬感性,当我们失落了人文精神重心,却孜孜于假象、欺瞒和媚俗,当我们热衷于用良心和责任去换取廉价的势利……我们的小家之气、顾影自怜、浅近短视、重心偏失,与时代的磅礴气象、大众的期望,显得多么不相称,与我们深厚的文明传统多么的不谐和,与世纪这一神圣的的要求又是多么的有差距。
新的世纪和年代的文化,拒绝平庸,摒弃媚俗,唾弃无聊;将是从时代的精神中“吸取诗情”,有天风荡荡的胸怀,有大江东去的气魄,有对时代和人民的富有激情的关爱。
还有,一个世纪的文化是以一大批巨人的出现,一大批精神体系的诞生为其标志的。我们时代具备了丰沃的土壤.理想的主义、崇高的精神、磅礴的工程,是我们时代文化的主流,我们面临着一个前无古人的盛世大业,我们的文化也最终受到洗礼。
新的文化曙光有如天幕上高悬的一轮喷薄欲出的旭日,犹如历史的大海汪洋中见到桅杆的一只航船;历史的机遇与挑战并存。作为躬逢盛世的文化人,面对时代的呼唤,我们准备好了吗?
机会将厚爱那些有所准备有所作为的人!
8.大地、绿色、文学——为《中国土地报》副刊而作
历史教科书告诉我们,劳动创造了人类;亿万斯年,大自然的沧海桑田运动,有了宇宙洪荒的变异;天地间胚胎的蘖变,产生了生命,孕育了万物之灵——人。
人类从山林沼淖里走出来后,穿越漫长的时间隧道。在先民筚路蓝缕、开辟鸿蒙的惠泽里,人类有了文化,有了智慧,于是,混沌的宇宙点燃了文明的薪火,林莽荒原建立了文化之邦,历史的车轮划出了一道道精神的辙痕……
大地,厚德载物,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之母。在地母宽大的怀抱里,人类繁衍生命,创造纪元,收获成熟;人类结绳纪事,钻木取火,开辟历史,延续生命;人类有了文明之光的照耀。人猿相揖别,人类从蛮荒中走出来,成为文明的使者。
茫茫宇宙,迢迢河汉,亿万斯年,大地负载着万物,亘古流转,朝夕不辍,以其博大和幽深,以其无限和永恒,雄峙苍穹,造福生灵。自然界的时序更替,人世间的朝代嬗变,乾坤日月,天地玄黄,大地无言,默默承载;逝者如斯,宠辱不惊,桃李无言,下自成蹊。
大地是人类的家园。遥想当年晋公子重耳游走他乡,最后匍于大地;屈子泽畔吟哦,唱出的是狐死必首丘的眷念。羁旅怀乡,游子思亲,千百年来,对大地和故土的深挚依恋是不朽情怀。西方神话大力士安泰,是大地使他有如神助,战胜敌人。大地给予了生命,生命无论漂泊流向何方,对于大地,对于故土,是剪不断、理还乱的殷殷情怀。
因此,每一首生命的歌吟,无不是献给大地的诗篇。
于是,歌颂大地成为文学的母题和主题。“杭育杭育”,是人类唱给大自然的文学第一声。山川河流,风雨雪霜,秋韵冬景,夏虫春花……成为古今中外文学描写对象。文学从自然世界中获得灵感,获得生命。从原初意义上说,文学是从大地上绽开的精神花朵。
翻开《诗经》、《乐府》,那些托物言志的比兴诗作,开始了中国最早歌咏自然、歌颂大地的文学创作。劳动者从土地上不仅获得了物质的满足,同时也获取了精神的慰藉和自由。人类文学的萌芽,受益于与大地的亲和关系。
由于造物主的恩惠,我们脚下有了丰实的土地;春华秋实,四时佳兴,我们享用着物质的成果,然而,大地的宽大为怀,又给我们精神以滋养。人类是大地的子民,我们从大地索取,我们又从大地得到精神的启迪,尤其是对文学创作以启示。
悠悠万物,大地是厚重的,我们脚下的土地是殷实的,而我们的文学应当也是繁富和厚实的。我们面对深厚的文化传统,面对新世纪的创造者的热情,没有理由不注重文学的深沉内蕴,从历史和现实中“汲取诗情”,让当代的文学有秦汉的神韵,有盛唐的遗风,有诸子百家的绚烂……
大地是丰实的,我们理当抛弃那些凌空蹈虚的假大空式的东西,那些播弄杯水风波、咀嚼一己悲欢、津津乐道于个人私情的东西。让文学的原野葱茏繁茂、斑斓绚丽……
大地的原色是葱绿,绿色象征着生命。植根于生活大地的文学,也应是以绿色为其底色的。绿色是希望,绿色是生机。吸取了大地养分的生命是郁郁葱葱的,同样,吸取了生活养分的文学,也当是葆其青春,葆其生机,活水流长,延绵古今。
绿色的大地,孕育着常青的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