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我国最大的工业城市。
黄浦江畔,千帆竞发;繁华的街市、林立的楼群、巍峨的高架路,装点着这座现代化大都市。
夜阑时分。流光溢彩、缤纷斑斓的外滩夜色。衣着入时的人群流连迷人夜景。远远望去,“东方明珠”电视塔傲然耸立在黄浦江畔。江泽民主席题写的“明珠璀璨耀东方”,在夜色中熠熠闪光。
被誉为世界第三、亚洲第一的东方明珠塔高468米,仅次于多伦多电视塔和莫斯科电视塔。设计者富于幻想地将11个大小不一、高低错落的圆球从蔚蓝的天空串联到绿茵茵的草地,两个主体圆球晶莹剔透、光彩夺目,不禁使人想起白居易《琵琶行》中的名句“大珠小珠落玉盘”描述的意境。
作为上海城市现代化建筑的重要标志,东方明珠塔的建成,体现了上海改革开放、经济腾飞、科技迅猛发展和文化建设不断进取的成果。
当年设计者之一、华东建筑设计院副总建筑师张秀林把东方明珠塔的特征概括为:一是造型独特。碧珠串联的造型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二是科技含量较高。主体由三根直径9米的擎天柱支撑,突破了世界上混凝土塔惯用的单筒式结构的常规,使塔体形状变小、重心降低,抗震能力和稳定性都加强;三是主体建筑功能多。集中了广播电视发射、观光旅游、科技娱乐、餐饮商场、展览停车、宾馆和大型室外广场活动等功能。
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曾先后数次亲临上海,对浦东开发寄予深厚的希望。他提出:“上海要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
这一天,黄浦江风平浪静,小平同志兴致勃勃地参观了东方明珠塔的设计模型。听到介绍说这将是亚洲的最高塔,老人家微笑着点头赞许。春风化雨,伟人的关怀是高塔诞生的巨大动力。
历史将记住这个日子:1991年9月1日。那天,黄浦江畔人头攒动,建设者们在这里打下了第一桩。经过37个月的奋斗,1994年10月1日,东方明珠塔通体亮灯,建国45周年的庆典之夜,黄浦江畔又增添了一幅美丽的景观。
回首往事,当年的建设者们对攻关夺隘,创造多项“技术之最”,无不自豪和兴奋一吴斌强(原上海第一建筑工程公司工程师):东方明珠塔塔身垂直度误差控制在万分之一以内,它要求把高标号混凝土一次性泵送到350米高度;它要将450吨118米高的钢天线,整体安装到350米高度上……
张秀林:东方明珠塔的设计方案动用了900多名技术人员,有100多位设计师,8个方案投标……共有50多家单位参加建设。他们凭着科技智慧和胆略,克服了世界建筑业中罕见的十大技术难关,仅用37个月的时间就顺利竣工。
东方明珠电视塔无线顶端,是世界上最重最长的,它的重量是450吨,长118米。它的照明系统由438套投光灯、2套转灯、2条光带、2套探照灯、576个光导点及辅助照明设备组成,是国内独有的。塔顶的发射天线可用于数据传输和无线电通讯,设有10个调频广播台和9个电视频道,可以将信号覆盖整个上海市及邻近省市80公里半径范围。
风和日丽,透过宽敞明亮的环形玻璃幕墙,远处余山、崇明岛隐约可见,塔脚下,长桥卧波,大道纵横,车水马龙,被称为万国建筑博览的外滩景色,尽收眼底。
一队队参观的人流依次进入东方明珠塔。
底层的展览馆里展示着党和国家领导人参观的照片和题字。古巴领导人卡斯特罗写下热情洋溢的留言:“这座电视塔就好像一座伸向天空的长城,这是中国人创下的又一座丰碑。”
现在,电视塔由东方明珠娱乐总公司管理,除旅游观光外,公司还开发了餐饮、购物、娱乐等项目,在全国广播电视塔的经营管理中,率先实行股份制运作,并以其出色的经营和管理,树立了良好的企业形象,营造了浓厚的人文氛围,从而成为许多大型活动的首选地点,如1996年全国春节电视晚会上海分会场,第五、第六届上海国际电视节等等,都在东方明珠塔下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