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536200000011

第11章 雪中送炭(5)

江隆基还不了解这一情况,奇怪怎么会没有供暖,问那怎么过冬。严仁赓解释说,就他所知,现在北大的教室、学生宿舍、办公室都是集中供暖,住宅有暖气的就东头51号到66号那十几套,西头这边我这50号以前都是平房,临时安装的小锅炉,要自己买煤烧,一个冬季十几吨,雇人烧的还要支付锅炉工的工资。

“那不是问题,你能烧我也能烧。”江隆基说,“不过长期这样也不是办法,好端端一个燕南园浓烟滚滚,未名湖里养的鱼都能叫熏死。回头我找总务长了解一下,看能不能尽快集中供暖?”

这样一谈,江隆基又给自己添了一项新的工作任务。

“团团转”换房的设想很好,剩下就是“家庭关”。

虽说是革命伴侣,但作为家庭的一员,总还有对家庭应尽的义务和责任。家庭生活的内容是实实在在的,房子炉子、妻子孩子,加上票子算“五子登科”,来不得半点虚假。延安和西安都是供给制,夫妻都有自己的工作,自己吃小灶,妻子吃中灶,孩子免费上保育院,除星期天全家团聚搞点吃食外,从不为柴米油盐操心。来北京后实行工资制,国家把工资发给你,吃喝穿戴全由自己解决,不再大包大揽干部的生活。这是一大进步。但再大的进步也有个适应过程。来北大时宋超已有孕在身,不久生下第三个女儿,西北人都把女孩叫妮子,又生在燕南园,所以取名燕妮;叫开后才发现马克思的女儿也叫燕妮,夫妻俩会心一笑,这样也好,让孩子从小知道马克思。长子江开暄已经结婚,夫妻俩星期天必来燕南园家中;长女江开旸已经来北京在海淀区一所中学读书,吃住在家;老父亲也要接来北京住一段时间。这样,他这个由历史造成的复杂大家庭,节假日将近十口人吃饭,一桌坐不下。以这样的家庭拖累提出换房,妻子宋超能不能同意,他心里没有底。住房问题上的摩擦是很容易伤害家庭关系的。在未想出万全之策以前,他窝在心里不对家人说,妻子只当他工作太累而闷闷不乐,压根儿没想到。

因为工作繁忙,江隆基常常至晚方归。丈夫不回去,妻子也不先吃,在家等着;国人传统的恩爱夫妻大都是这种模式。

这天江隆基回家很晚,瘫坐在沙发上时,占据满脑子的还是几项棘手的又是很重要的工作。妻子送上茶水问他吃过了没有,他似乎没听见。见他沉默不语,再没多问,就去厨房备饭了。

江隆基没有特别的业余爱好,不知道何以排遣解忧,让大脑得到休息。他唯一的办法是在鬓角上擦清凉油,让脑门获得一点凉意。抹到凉飕飕了,就想继续工作。

妻子端来饭食,陪他吃饭,替他解闷,找些话头儿说。

“看你成天绷着个脸,大家都怕你呢。”

“小超,我工作太多,你要体谅。”

“我倒是能体谅,可不是人人都体谅。见你那么严肃,人家都躲着。”

“嗯?有这事?什么事?”

“你办公室有个年轻干部今天结婚,没请你吧?”

“没有,谁?”

“你明天一上班就知道了。我问过,他们说你是领导,忙,不敢请,看你这个领导当的?”

他边吃饭边向妻子保证:“啊,有这事?小超你提醒得好,这是我的不足之处,以后……以后……”

江隆基是那种思考大于言谈的干部,而他思考问题的方法往往是从小处着眼向大处生发引申,借着这个小插曲,他意识到今晚可以谈谈“团团转”换房的事了。

饭后并肩坐在客厅里,丈夫关心地问起妻子的工作情况。妻子敏感地想到刚才的事,便问:“隆基,是不是我搬弄是非啦?”

“不是不是,你提醒得好,我确实不注意这些小事。上下级之间、同事之间,一些小事能影响相互关系,相互关系又影响到工作。”

妻子点头承认,又想起在西北教育部时发生的一件事:那时她在西北教育部初教科工作,有一天,也是晚上回家后,她向丈夫反映一个干部工作作风不好、主观武断的情况,说:“这个干部怎么这样啊?群众有反映,你这个当领导的也不管一管啊?”不料隆基严肃地批评自己:“你如果确实看到他的缺点,就应该当面对他进行帮助或在党员生活会上提出。不能听到一些人没有调查研究的反映,就直接对我讲人家这样那样,这样对干部没有益处,对我和干部的关系也会产生不好的影响。”又说,“在党内干部关系、工作关系上,只能按照党的组织原则去处理,不能掺杂个人感情。身为领导干部的家属就更不能不经调查证实就进行评论。”从那以后,不打听自己不该知道的事,不过问自己工作范围以外的事,就成了这对夫妻之间的一条铁律;而且约定,除非万不得已,夫妻不在一个单位工作。来北大后为照顾宋超生育,将其安排在宣传部任干事,但俩人说好是暂时的,以后找机会调动。

想到这,宋超便觉得有件家庭大事不妨一问:“隆基,有件事我想问问你,不知该不该问?”

“看哪个方面的?能告诉的可以告诉你,问吧?”

“听说有个文件,关于工农速中的,要把工农速成中学附设在高等学校,有人说北大也要办,不知……”

“哦,这个啊,有,去年教育部发的,同时发了两个文件,一个是《对于工农速成中学附设于高等学校的决定》,一个是《工农速成中学分类教学计划的通知》。要求在全国省会一级的城市都开办工农速成中学,招收相当于小学六年级国文和小学四年级算术文化水平,具有供给制身份的优秀工人、农民和军人,让他们通过三至四年的学习,达到高中水平。人民大学开办了第一所实验速成中学,大家熟知的高玉宝、郝建秀就在那里学习。咱们北大的也办起来了,就在沙滩红楼老北大的地方,负责人是咱们这边派过去的解才民同志,北大毕业,1947年的地下党员。哎,小超,你怎么想起问这个?”

有门!正是她想知道的。“隆基,我想调那边去工作。咱们不是早就说好避免在一个单位嘛,像现在这样,你当领导,我在你眼皮底下,人家要发表点什么看法,得先看看我的眼色,我不习惯,也不适应……”

丈夫沉住气想了想:“原则上我同意,应该这样,但有实际困难,就是妮子太小,才刚断奶……”

妻子扑哧一笑:“难为你细心,还能顾及这些。我早打听好啦,西城区南魏胡同有个洁如幼儿园,是王光美的母亲用她的名字办的,咱们把妮子送出去全托,小召不是也在北海幼儿园全托嘛,只在节假日把两个接回来全家一起热闹热闹。这样,平时家里吃饭的,就你和开旸、小曼,学校给咱们物色的这个保姆马阿姨人挺好的,保定人,认我是老乡。所以我去城里上班,家庭生活基本不受影响。”

“那也是,但路远着哩,交通问题怎么解决?我的车可不能送你。”

“啊呀,谁要坐你的车哪。你也是,大概太忙没注意,校门口就有开沙滩的公共汽车,北大两头跑上班的都坐这路车,人家能坐我也能坐嘛。”

他拍着她的肩头诚恳地说:“那好,我同意,家庭这一关就算过了。不过你得按人事调动程序办,写个请调报告交上去,等候批复。”

她依靠在他胸前,想起了1943年他写在日记上的话:“夫妻感情一定要建立在相互信任、相互了解的基础上。”

他和她都感受到了信任的力量。

“可以谈了,但怎么提出呢?”他顿住想了想,问了个也许她早知道的问题,“你知道咱们这房子原来是谁的吗?”

“不知道,反正够宽敞。”

“办公室没有人告诉你?”

“没有。我是江校长夫人,人家不多说闲话的。”

“我可以告诉你,是司徒雷登的。”

“啊!”妻子惊得睁大了眼睛,“就那个……毛主席写文章……”

“是啊,还能是哪个?我的看法,司徒雷登是个失败的外交家,却是个成功的教育家。他亲手创办燕京大学,当了三十三年的校长,一直住在这里。”

“原来是这样啊……做梦也没梦过能住这么好的房子,刚来那会儿,还真不适应。”

“现在呢?”

“现在适应了。小曼常带她的小朋友来家玩,都夸咱家的房子好。”

该切入正题了,丈夫想。于是他就从对孩子的教育谈起,说环境变了,但革命老区的优良传统不能丢,艰苦奋斗的精神不能变,接着说到这次换房的起因、经过、设想以及换的好处不换的弊端,入情入理地娓娓道来,说给妻子听。妻子没有当面表态,他也只有耐心等待。

于是入睡。辗转反侧都没睡意,许久,妻子问:“那……严仁赓那边,叶逸芬什么态度?”

“当然同意啦。你和叶逸芬那么好,还不了解她?”

“真是个好女人,可惜……年龄不算大,不知能不能生一个……隆基,无论何时何地,我都支持你的工作,换吧。”

他高兴地将妻子揽进怀里,感受到革命伴侣的珍贵!

不久,宋超调沙滩红楼北大附设工农速成中学工作,担任分党委书记兼副校长,每天早出晚归,坐公交车上下班。

不久,中文系一位教师在临湖轩举行婚礼,江隆基拉上马校长一起去祝贺。校领导的出现为婚礼升了格,也增添了气氛。婚礼主持人请领导讲话。推辞不过,江隆基先讲,无非是一篇互敬互爱、白头到老之类的现成话,有掌声而无笑声。轮到马寅初讲时,老先生一开口便妙趣横生:“我想请新娘放心,我们当领导的也放心,因为根据新郎的大名——良夫,他必定是位优良的丈夫。”

一语逗得满堂大笑。在这方面,江隆基自叹弗如。

又不久,“团团转”换房顺利实现,冯友兰搬进了先司徒雷登后江隆基住过的燕南园57号院。1954年是冯友兰先生生命历程中最为辉煌的一年,可称里程碑。这一年,北大为他配备了一名年轻助教当助手,重新评定为教授一级,在哲学系试开中国哲学史纲,主讲先秦部分;还被任命为北大校务委员会委员、学报编委会委员、科学院哲学所筹备委员会委员(次年被聘为学部委员);年底,又以特邀委员的身份出席了全国政协二届一次会议。

冯友兰老先生所以能活到九十五岁高龄、写完七卷《中国哲学史新编》的最后两个字后挥手辞别人世,是否与20世纪50年代中期的舒畅心情有关?或可另当别论,然而江隆基倾注在这位学者身上的心血是有目共睹的。

又不久,周恩来总理得知“换房”消息后,在一次会议上讲:“北大解决老知识分子的困难有创造性。”讲话传达到北大,冰释了马寅初、周培源、侯仁之们的疑虑,江隆基也从这件事中获得深刻的感悟,要把北京大学办成一流的高等学府——

它需要一种“眼光”:现实的和未来的眼光;中国的和世界的眼光。

它需要一种“定功”: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懂得高等教育规律。

它需要一种“动功”:不仅“雪中送炭”,还要“锦上添花”。

同类推荐
  • 易安而后见斯人:沈祖棻的文学生涯

    易安而后见斯人:沈祖棻的文学生涯

    沈祖棻(1909—1977),诗人、作家、学者。1931 年,在南京中央大学课堂上的一阕《浣溪沙》,为23岁的她赢得了民国词坛上“沈斜阳”的美誉;其后因与丈夫程千帆的诗旅婚姻而被誉为“古之赵李今程沈”;其于战乱流离之际写的《涉江词》,曾随烽火流传,并被谱曲传唱;在珞珈山下,她虽饱经苦难,但仍教书育人数十载,桃李满天下……
  • 植物之诗:植物学家吴征镒

    植物之诗:植物学家吴征镒

    为了实现中国植物学本土化,他的脚印几乎印在了中国的每一片土地,他对中国植物学的研究,几乎涵盖了整个中国植物学界。着作等身,成果累累,这样的评价对吴征镒来说,是毫不过分的。他用科学的语言抒写着一首植物之诗,科学之诗,也用诗的语言写下他对祖国,对人民,对真理,对科学的追求和热爱:我愿意默默地深深地崇拜。
  • 孔祥熙全传(上)

    孔祥熙全传(上)

    自称是孔子的第七十五代裔孙的孔祥熙,青年时期经贸有术,在家乡山西太谷拥有一定资财。1927年4月投靠蒋介石集团,并促成蒋介石宋美龄联姻,从此官运亨通,历任工商、实业、财政等部部长和行政院副院长、院长等要职。孔主管财政达11年之久,对币制改革、支持西安事变和平解决以及支撑抗战财政,有过一定的贡献。但孔以权谋私、贪污腐败,一再受到舆论的指摘,1944年11月即被迫去职,从此离开政坛。
  •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作者以一个身残志坚的柔弱女子的视角,告诫身体健全的人们应热爱生活,珍惜生命。本书系统而完整地介绍了作者丰富、生动、真实而伟大的一生。在文中,作者希望在这假想的三天时间里,能看见自己的老师、朋友;能去参观自然史和艺术博物馆;能看看纽约城和日常世界;最后还要去看一场戏剧。三天的活动,内容涉及生活的各个方面,既表现了作者对生活中美的追求,也表达了作者对人类创造的高度赞美。她还以自己的痛苦经历和美好渴望,劝诫世人要珍惜光明,珍惜光阴。《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是自传,采用了白描的手法,无论是对往事的回忆,还是对自己内心的表白, 都是极平常的话语,真实而亲切,自然而流畅。
  • 过往红尘:八个女人的人生解读

    过往红尘:八个女人的人生解读

    作者品评的八位女性,均在上个世纪留下过深刻的人生印记。她们以各自不同的人生姿态和生存际遇,仍让今天的我们萦怀于心。顺着作者的笔触,品读她们的命运和人生,竟会是如此的苦涩而又温馨,仿佛有干愁百结,欲罢不能。
热门推荐
  • 禅林宝训笔说

    禅林宝训笔说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去冉庄看地道

    去冉庄看地道

    苏建设没时间琢磨老朱怪异的行为,他现在只是在想薛大夫,他清楚,他和薛大夫今后肯定不是朋友了,二十多年的友谊因为一个女人肯定要结束了。而这个女人余琼,还有他身后的那个男人周证券,却是这样不可思议,无论是与他们的接触还是来自老朱的介绍,都不可捉摸,搞不清楚他们说的话和做的事,是真还是假,他们的行为实在令人怀疑!苏建设在屋里像一头驴一样转着圈,想起这次去冉庄的纷乱之行,他在心里说,搞不准在余琼和他丈夫的背后还真有一条隐蔽的地道,而这条地道,说不定就是他们夫妇俩共同开挖呢……苏建设感到浑身发冷。就在这时,他的手机响了,来电显示竟是薛大夫。苏建设拿手机的手都在颤抖,他搞不清楚薛大夫找他会说什么事,他也想不好是接还是不接。
  • 战国第一纨绔

    战国第一纨绔

    公元前361年,战国时代,大争之世。这一年,一个满心壮志的年轻人孙膑刚刚告辞了师傅下山,准备去魏国安邑投奔自己的师兄庞涓。这一年,庞涓还是魏国的大将军,位高权重。霸主魏国威震天下的时代已经持续了六十二年,看起来还将持续下去。这一年,秦孝公刚刚颁布了招贤令,商鞅尚未入秦,还是魏国相邦公叔痤的家臣。这一年,田因齐尚未继位成为那位青史留名的齐威王,还在魏国之中苦逼充当一名质子。也是在这一年,吴杰穿越到了一个魏国纨绔子弟的身上。“我本来只想好好的当一个纨绔,但时代要我成为一位注定要载入史册的精英,我也不想的啊。”——《华夏史·吴杰世家》QQ交流群:672482759
  • 催命痨

    催命痨

    大解镇的捕头温江流在街上巡视一周后走入了一家纸扎店。纸扎铺的掌柜燕惜春是个二十出头的年轻人,此刻正一手支着下巴靠在柜台上小憩。温江流走上去,用剑柄敲了敲他的桌子,掌柜手一歪,脑袋磕到桌上,醒了。温江流笑问他大白天做生意怎么打起瞌睡。燕惜春擦擦嘴角流出的馋唾水,不好意思地笑了:“表兄。”他打了个大大的哈欠,“最近生意……哈……太好,熬夜扎了许多货,是以白日都犯困……”温江流皱皱眉,一个扎纸货的生意能好到哪里去。燕惜春从柜子下拿出一个纸扎的聚宝盆:“最近城里接连病死了不少人,有些家境不错的,从我这里订了百份纸人纸马,连阴钱都快卖完了。”
  • 大广方总持宝光明经

    大广方总持宝光明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戴望舒作品集(六)

    戴望舒作品集(六)

    一九二八年,戴望舒从法译本《西班牙的爱与死的故事》中选译十二篇小说(另有《良夜幽情曲》和《夏娃的四个儿子》二篇为杜衡所译),分别于当年九月和十二月,以《良夜幽情曲》(收入小说七篇)和《醉男醉女》(收入小说七篇)为题,分作上下两集在上海光华书局出版。上集有译者的《题词》,下集收录孙春霆所作《伊巴涅思评传》。一九五六年七月,上海文艺出版社根据译者遗留的改正稿,并作了一些必要的修润,以《伊巴涅思短篇小说选》(共十二篇)为题印行。本辑收入的十二篇小说和译者《后记》,即依据这个版本。
  • 绝宠兽妃:王爷太难缠

    绝宠兽妃:王爷太难缠

    “爱妃,你把我的心偷走了。”祈尣语表示懵逼,她怎么不记得偷心这回事。
  • 天书奇谭

    天书奇谭

    “用清水蒸,肥嫩绵软好生吞;用热油烹,爆鲜酥脆一口闷;没味须腌制,三泡三晒配菜羹……”“茉莉!这歌词太奇怪了!你的三观有问题啊!”立志改邪归正重新做人的吴解大声喊道,“我们这本书是正派的仙侠小说,不是黑暗流啊!”
  • 走进宁波

    走进宁波

    本书通过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一个个感人的故事情节和一幅幅珍贵的新老照片,集中展现了宁波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及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的发展成就和活力四射、生机盎然、潜力无限的广阔发展前景。手法新颖,独具匠心,集趣味、意味、回味于一身,集文气、大气、雅气于一体,既蕴涵了宁波磅礴发展的原动力,又体现了宁波人民的自豪感,图文并茂,具有很强的可读性。
  • 土眼洋事之万国聊斋

    土眼洋事之万国聊斋

    《点后斋画报》,它像一个巨大的橱房,既遇映射出西方的巨大投影,也反映出国人对西方文化的最初印象。人们从这份画报上可以看到有矣西方的种种事像:外国的总统和国王,贵妇与时装,天上飞的气球,地上跑的机车,水里走的轮船。当然,也有大最也不知道是谁编出来的“人咬狗”的奇闻怪事。国人也因此知道了,洋人也有男欢女爱,也有贪生怕死,也有凶杀和恶行,有一切中国人也能有的爱好和毛病。虽然,我们的画师画的无论哪一国的洋楼,都是租界的产物,画面上一股洋泾浜味。官方的战报也跟民间的战事传闻一样有着报喜不报忧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