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 找
裘山山
缘 起
吴缘的事业就是找人。
一个叫吴缘的人,每天都在寻找和他有缘的人。我觉得这很有意思。而且这些人的平均年龄都在八十五岁以上,有一半还超过了九十岁,更有数位已近百岁,这就更有意思了。
我说的这些人,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抗战老兵。
七十年前,在那场壮怀激烈的伟大的反***战争中,有超过三百万的中国军人为国捐躯,还有数百万的军人受伤致残。然而,由于历史的原因,他们中的许多人没有得到应有的荣誉和尊重,反而饱受磨难,历尽坎坷,甚至有不少老兵到晚年生活贫困。
吴缘和伙伴们的事业,就是要找到他们,找到这些散落在全国各地的抗战老兵,给予他们应有的关怀和温暖,应有的荣誉和尊重。在中华民族最危险的时刻,是他们怀揣一腔热血走上战场,奋不顾身,杀敌报国,如果让这样的英雄晚景凄凉,是我们后人的耻辱。
今年春天,我见到了吴缘。
吴缘是杭州“我们爱老兵公益网”的专职志愿者,这个“我们爱老兵公益网”,是由杭州图森木业有限公司于二〇一三年春建立的,它开宗明义地宣称:“联合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为幸存的抗战老兵尽一份子孙孝心,同时给予生活困难的抗战老兵必要的生活、医疗救助。”
这“孝心”二字让我动容。与其他公益组织不同的是,该网站所需的资金,完全由图森木业公司提供,不向社会募捐,大部分志愿者就是公司员工。截止到我写此文时,他们已经找到了一千一百一十五位健在的老兵,并一一登记,给予定期的关怀和资助。公司经理裘黎阳告诉我,公司每年要从利润里拿出三十万来做这件事,他认为很值。他本人就是网站的负责人,很多时候也亲力亲为地参加关爱老兵的志愿者活动。
他们是如此尊重老兵,我是如此尊重他们。
自认识吴缘后,我看到他无论在微博上,还是在微信朋友圈,每天发布的消息和图片,都是关于抗战老兵的:为老兵寻找家人,为家人寻找老兵,帮助有困难的老兵,慰问孤寡的老兵,请医生给老兵治病,为老兵过生日,还有,为去世的老兵送行……
关爱抗战老兵,成了他生活的全部内容。
不过吴缘并非图森公司的员工,之所以跻身于“我们爱老兵”公益组织,并成为这个组织的专职理事,是由于特殊的家庭背景。
说来有趣,虽然我和吴缘都是杭州人,却是由远在深圳的龙越基金会负责人孙春龙介绍认识的;虽然我和裘黎阳都是嵊州崇仁的裘氏后代,却是经吴缘介绍才认识的。因为无论是孙春龙、吴缘还是裘黎阳,他们都是关爱抗战老兵的志愿者,为着一个共同的目标走到了一起。孙春龙告诉我,吴缘很值得采访,他的父辈很值得写,四伯和父亲都是抗日战争中的英雄。
我一下子被吸引了,于是约见吴缘。
吴缘个子高大,肤色微黑,说一口地道的杭州话。他祖籍福建,却比我这个祖籍浙江的更像浙江人。他穿了一身迷彩,戴着一顶有飞虎队标志的帽子,谈话过程中不断接听电话,全部是关于抗战老兵的事。就在我们会面的第二天他就前往绍兴,和其他志愿者一起去看望抗战老兵了。他现在的每一天,所做的事都与此相关。你若跟着他走,可以见到许多抗战老英雄。
我见他像个赳赳武夫,熟知抗战史,又如此热爱老兵,就问,你当过兵?他说没有当过。又叹了一声,我这样的人,怎么可能当兵?
我一下子有些后悔。因为此前我已看过一些他们家的资料,知道他父亲曾坐牢二十年,父亲母亲是在监狱结婚的,他和哥哥就是典型的“小萝卜头”,从小在监狱的环境里长大。他不仅不能当兵,连一份像样的工作都很难找。前几十年里做过这样和那样的职业,都只是养家糊口而已。不过现如今,年近花甲之年的吴缘,反倒开启了他此生最好的事业,公益事业。
我说,吴缘的事业就是找人,其实这份事业,是从他家里开始的:他先是帮父亲找人,寻找救命恩人;然后又帮他的堂兄找人,寻找堂兄父亲的遗骸。与此同时,他开始了更广泛的寻找,为我们这个民族,寻找幸存的抗战老兵,寻找远去的英灵。
默默无闻的英雄
十年前的二〇〇五年,某一天,杭州一条小街上,一位骑自行车的老人被一辆吉普车撞倒了,当时老人刚从图书馆出来准备回家。开车的小伙子万分紧张,下车扶起老人,问他有没有受伤?老人摆摆手说,没事,你走吧。小伙子忐忑不安地留下了姓名和电话,走了。老人爬起来,拍拍身上的灰,推上自行车回家了。大街上车流滚滚人头攒动,谁也没注意到这个极为普通的个子略微有些高的老人。
几天后,老人忽然在家中昏倒,被送往医院,一查,原来是那天摔倒后颅内一直出血,导致中风。因为老人身体好,所以扛了那么多天才出状况。在医院住了半个多月后,老人出院了,但身体状况却大不如前,行动变得很迟缓。家人不准他再骑自行车,甚至不准他单独外出。毕竟,他已经八十七岁高龄了!一个八十七岁的老人自己骑自行车去图书馆,恐怕全世界也找不出几个,真算得上奇人。
而老人真正被称为奇人,还不是因为这个,是因为他传奇的一生:他曾是一位飞行英雄,在抗日战争中驾机飞行八百多个小时,与日军浴血奋战;他驾驶的战斗机曾三次被日军击落,三次身负重伤死里逃生;他曾亲临日军投降仪式现场,见证了抗日战争取得最终胜利的伟大时刻!同时,他又是一位历经磨难、在牢狱中度过二十年生涯的老人,出狱后靠踩三轮养活家人。曾经一度,网上盛传一张照片,我也见到过,一位老人蹬着一辆装满货物的三轮车,说明文字是:最后一名飞虎队员靠踩三轮为生。
他就是吴缘的父亲,吴其轺。
吴缘首先告诉我,父亲名字里那个“轺”读“瑶”。很多人不认识(包括我)。因为他本名吴其瑶,少年时觉得此“瑶”过于女性化,遂自己改为“轺”。我好奇地查了一下字典,发现“轺”就是车的意思,而且是开道车。不知是不是因为这一改,将他的命运一并改了?
吴其轺一辈子与“车”相连:前半生驾空中战车,激战蓝天;后半生蹬三轮车,穿街走巷。
驾空中战车时,他机智勇敢,曾五次击落敌机,四次飞越著名的驼峰航线。在奇袭日军汉口机场的战斗中,吴其轺驾驶战机超低空飞行,一次就炸毁了停在机场跑道上来不及转移的十几架日机,为打击日本侵略者夺回制空权立下卓越功勋。二次世界大战胜利后,吴其轺获得了盟军总部授予的“飞行优异”十字勋章和“航空奖章”。
蹬三轮时他已年过花甲,拖着一条伤残的腿,依然像个英雄,他可以在三轮载满货物的情况下,以极快的速度驶过狭小的街巷,让路人目瞪口呆。他还会把一个后轮翘起来,变成两轮车飞快行驶,还可以反坐在车上往前蹬,将一辆三轮玩于股掌。修三轮什么的,更不在话下。
我总觉得,人与人的差异,或者说普通人和英雄的差异,不是表现在他成功的时候,而是表现在他落魄的时候。
命运常常捉弄人。就在吴其轺因摔倒而中风的那年,二〇〇五年,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一起,隆重纪念反***战争暨抗战胜利六十周年,吴其轺获得了由中国政府颁发的抗日勋章。同时,他还接到了一封特殊的邀请函,是由湖南省政府、中国对外友协、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联合会联袂发给他的,邀请他作为飞虎队的幸存者,参加在湖南芷江举办的国际和平节,并参观新建在芷江的飞虎队陈列馆。
直到这个时候,吴缘和家人才知道,父亲竟然是一位抗日英雄,是一位赫赫有名的飞虎队队员!在此之前,父亲一直对自己的身世三缄其口。
比家人更震惊的是媒体。一时间,中外媒体纷至沓来,据吴缘回忆,最多的时候,一天就有一百二十六家媒体采访!吴缘不得不辞去工作,回家专职照顾年迈的父亲。
寻找恩人
然而,面对突然到来的喧哗与荣耀,吴其轺却越发沉默,他常常一个人望着窗外,或者默默地翻看着发黄的日记本。几十年来,他记下了六十本日记,几乎每个本子上都画着飞机,飞机上,还有他服役过的美国飞虎队第五大队的标志,下面用铅笔写着三个小字:俱往矣!
终于有一天,吴其轺叫过儿子说,我要去找他们。吴缘问,找谁?吴其轺说,找我的救命恩人。吴缘明白了,不无担心地问,那么远的路途,你身体能行吗?吴其轺说,能行。我一定要趁着我还能走去找他们,当面谢谢他们。吴缘简短地回答说,好,我陪你去。
于是吴缘陪着父亲和母亲,离开杭州,去湖南,去四川,去他三次被日军击落、三次被百姓救起来的地方,寻找恩人。
吴缘的寻找,就是从陪父亲找恩人开始的。
二〇〇五年,在家人的陪同下,八十七岁的吴其轺回到了湖南芷江,来到了辰溪县龙头庵村。六十年前他第三次被日军击落时,就是在这里被村民救起的。
那是一九四五年四月,吴其轺和他的战友们对武昌火车站的日军地面部队进行空中打击,不幸,他的战机引擎被日军炮火击中。飞机直直地从空中向下坠落。吴其轺冷静迅速地判断了地形后,果断将飞机迫降在辰溪县境内的小溪边上。借着沙滩的坡度,让机头朝上,这才得以从机舱内脱身,捡回一条命。
当地村民看到有飞机掉下来,知道是飞虎队的飞机,连忙跑过来救援。他们把吴其轺救起来,用轿子抬回村里,还把仅有的一点腊肉拿出来炒给他吃。吴其轺住在当地坚决抗日的地主肖隆汉家里,肖隆汉担心吴其轺听不懂当地话,还特意把在长沙读书的儿子叫回来陪他。
吴其轺在乡亲们的热情关心下很快恢复了状态,两天后就离开村庄返回部队,他先是徒步走了八十多公里,然后搭上一辆货车,回到芷江基地。现存的美军档案里,还有他失踪两日的记录。
七十年后重新回到他获救的小山村,吴其轺很激动,村民们也很激动。遗憾的是,肖隆汉和那位陪他聊过天的大学生儿子,都已不幸去世。好在,肖家还有后代,两个孙子。两个孙子也都是中年人了,说起这段往事,居然还有清晰的记忆。他们说当时家里做好吃的招待这位从空中降落的奇人,按规矩不让孩子上桌,吴其轺却很和蔼地要让孩子和他一起吃饭,还给孩子夹肉吃。四里八乡的人听说有个人空降到此,都十分好奇,纷纷赶来看望,想看看这个“从天上掉下来的人”长什么样,会不会是个神仙。虽然他们见到吴其轺后感觉就是个普通人,但依然很崇拜地排队去摸他,沾沾仙气。
吴其轺开怀地笑,为当年留下的愉快记忆,也伤感地落泪,为恩人的不幸遭遇。他把肖隆汉的名字和义举,永远铭记在心里。离开村庄时,吴其轺站在路口,向着当年他被救起的地方,深深鞠躬,在那迟缓的、庄重的动作里,传达出万千感慨,无人能明白。
在芷江的飞虎队纪念馆,吴其轺把自己保存多年的一件飞行服内套、一条军裤、一个飞行旅行袋和一个用飞机机翼制成的洗脸盆,全部捐赠出来。有人劝他留一件给儿孙做个纪念。他说,国家需要还是给国家,在我的心中祖国永远是第一位的。再说我得到了纪念抗日战争胜利六十周年的纪念章,这对我的人生来说,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我吴其轺在抗日战争中为祖国流的鲜血,没有白流。
吴其轺和其他四位抗战老兵(彭嘉衡、林雨水、李继贤、尹月波)一起,来到芷江的接受日本投降的血字牌坊前,五位耄耋之年的抗日战士一起振臂欢呼:我们胜利了!
吴其轺用沙哑的嗓子,唱起了七十年前的《航校之歌》:“得遂凌云愿,空际任回旋,报国怀壮志,正好乘风飞去,长空万里复我旧河山。努力!努力!莫偷闲苟安,民族与兴亡责任担吾肩!须具有牺牲精神,凭展双翼一冲天。”
传奇的一生
一九一八年,吴其轺出生在福建闽清县一个乡绅的家里,是家中最小的孩子,他有五个兄长、四个姐姐。父亲吴銮仕是闽清县华侨公会会长,极为重视教育,故膝下孩子无论男女,都接受了很好的教育,吴其轺的哥哥姐姐都先后大学毕业。吴其轺早年的理想是当一名教师,可日本侵略者入侵中国后,他改变了理想。一九三六年,正在青岛读师范大学的吴其轺,在街上看到一则黄埔军校笕桥中央航校招生的告示,热血沸腾,立即写信给父亲:“儿只想杀敌报国,夺回东三省。”恳请父亲同意他投笔从戎。信写完等不及父亲回复,他就毅然从师范大学退学,报考了黄埔军校的杭州笕桥空军军官学校。
一九四〇年,二十二岁的吴其轺从空军军官学校毕业,编入国民党空军第五大队,成为一名战斗机师,从此踏上了九死一生的从军路。
用老话说,吴其轺是个命大的人,在他激战蓝天的生涯里,他曾三次被日军击落,三次都死里逃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