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543800000005

第5章 怀丝念缕(4)

冯忠莲先生在古画临摹上的代表性成就,是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也由此造成了她与故宫的缘分。50年代末,故宫博物院出于保护珍贵文物的需要,也开展了古书画的摹制工作,准备复制一批高水平的摹本代替原作进行展览,其中就有《清明上河图》。1960年初,荣宝斋接受了这项重要的任务,要求临摹工作在一年内完成,因为临摹作品将承担为1961年“七一”建党四十周年献礼的重任。荣宝斋是驰誉我国书画界的百年老店,其临摹水平在国内可谓首屈一指。它的编辑室聚集着很多知名画家,但即使拥有这样的实力,要在一年内完成临摹《清明上河图》的任务,依然是不可想象的。荣宝斋的领导经过反复研究,始终不能确定临摹的最佳人选,最后经理侯恺做出了一个决定:“比较之下冯忠莲最为合适,因为她很刻苦,也没有其他的奢望。”历史的重任就这样落在了冯忠莲的肩上。1962年冯忠莲正处于才思焕发的黄金时期,她接受了被誉为“中国第一画”的《清明上河图》的临摹任务。

《清明上河图》是我国历史上不朽的绘画珍品。它是一幅社会风俗设色绢本长卷(高24.8厘米,长528.7厘米),描绘的是北宋都城汴梁(今开封)早春时节汴河两岸数十里的繁华热闹景象。全图规模宏大,结构严谨。画中人物五百五十多个,牲畜六十多匹,木船二十多只,房屋楼阁二十多栋。如此丰富的内容,为历代古画所罕见。可贵的是画中每个人物、景象、细节都安排得合情合理,疏密繁简、动静聚散的关系处理得恰到好处,繁而不杂,多而不乱。这对后世临摹者来说,不啻一项巨大的工程!要将这幅举世罕见的作品临摹下来,对临摹者的画功、眼力和悟性都有极高的要求。张择端画成《清明上河图》后的几百年间,有很多著名的画家都曾临摹此画,但普遍与原作存在较大差距。冯忠莲先生虽然当时已经成为荣宝斋的业务骨干,但要临摹《清明上河图》这样的千古名品,仍然是一次巨大的挑战。她深知这一任务的分量,全力以赴,每天早出晚归,不论刮风下雨,酷暑严寒,从不间断。不料很快就遇上了十年动乱,被迫停工。1972年10月,冯忠莲先生调入故宫博物院做古书画临摹工作。直到1976年才得以继续临摹《清明上河图》,这时她已年近花甲,患有高血压和眼底血管硬化症。而且经过十年岁月,绢素、色彩以及自己的臂力都有很大变化,但她克服重重困难,使摹本保持了前后的一致,丝毫看不出衔接的痕迹。1980年9月,终于大功告成。摹本的艺术效果和古旧面貌,与原作极为相似。同时,她还努力为故宫培养古画临摹人才,不但无私地传授技艺,还传思想,传作风,真正做到严肃认真,为我院培养了一批古书画临摹复制工作者。如今这十多人都成了中坚力量,他们正在不断努力,专力揣摩原作,于形处入神,于神处得画,继承着先人做的事业。据了解,从他们现在在这一专业上的水平和总体架构来看,在全国乃至世界可以说是顶尖的了,因为,大多博物馆没有或没有这么多位古书画临摹工作者,也没有像我院这样能够临摹难度大、技法高的皇家藏品。目前,他们正在抓紧临摹清代丁观鹏的十七幅《罗汉像》。但这些学生如今也大多到了相继退休的年龄,这一门类又出现了青黄不接的状况。

冯忠莲先生曾任辅仁大学美术研究会顾问、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画研究会会员。1988年6月,冯忠莲先生的学术专著《古书画副本摹制技法》由紫禁城出版社出版。12月,冯忠莲先生被聘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为当时仅有的两位女馆员之一,另一位是老舍夫人胡絜青。1991年9月,中央文史馆馆员书画展在香港举行,她有十七件作品参展,备受赞誉。见过冯忠莲先生绘画的人常常感慨说:以冯先生的笔墨功力,如果一生从事国画创作,其成就将是不可估量的。而冯忠莲对自己早年的抉择却一点也不后悔,她说:“文物保护是造福子孙的事业,我能用我的画笔为她奉献一份力量,我觉得心里很踏实,没有虚度此生。”当时接受香港《文汇报》记者采访时,冯忠莲谈到了三十多年从事古画临摹的感受:“在此期间,有机会欣赏其他人难得一见的历代珍品,亦磨炼了国画的基本功夫,熟悉了历代绘画不同特征,只可惜是要忠于真迹,绝不能带半点的发挥。”恰是通过三十年来对名家精品书画的临摹,汲取各家的精髓,使她的创作也笔墨更加精练,也使她的眼界更加开阔。

2005年10月10日,北京故宫博物院迎来建院八十周年生日。“《清明上河图》专题展——宋代风俗画展”在延禧宫古书画研究中心隆重举行,与《清明上河图》真迹同时展出的,还有六件仿本和一件临摹本,这件唯一的临摹本就是冯忠莲所绘。

纵观冯忠莲先生的一生,是艺术的一生,是淡漠名利、甘当无名英雄的一生,是传承祖国古老文化的一生。正如2001年8月31日《人民日报》刊发的题为“冯忠莲同志逝世”的新华社通稿中所说的,她“在临摹复制古代书画方面有相当成就和影响”。我们将永远铭记,不能忘怀。

2008年10月31日在故宫博物院举办的

纪念冯忠莲先生诞辰九十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

周绍良的藏墨

周绍良先生是学术大家,也是收藏大家,而且是善于把收藏与研究结合起来的成果卓著的大家。

周先生的学术研究,徜徉于中国古典文学、佛学、古文献学、红学、敦煌学等诸多领域且颇有造诣。他勤于著述,出版专著二十多部,发表学术论文数百篇,其学术思想和研究方法独树一帜,影响甚大。先生亦以收藏闻名于世,他有着独特的收藏视角,多着眼于藏品的历史文化内涵,而未走一般正宗正统的“古物”、“古董”收藏的路子。周先生搜求的许多藏品,当时似乎并不怎么名贵,但到今天,亦为难得的珍品,使人不能不佩服其目光的敏锐。在学术研究上,周先生继承和发展了乾嘉学派的研究方法,注重考据,这就使他把收藏与做学问结合了起来,做到寓学于藏。丰富的收藏品往往成为他学术研究的对象,因了研究的深入又致力于进一步的收藏,学与藏促进,相得益彰。例如,《红楼梦》的各种版本的收藏与研究,古籍善本的收藏与研究,清墨的收藏与研究等等,俱成就斐然,为世称道。

先生在清墨的收藏与研究上,别树一帜。笔墨纸砚是中国传统的书写工具,被称为“文房四宝”,其中墨更为中国所独有。它因文化交流的需要应运而生,在其发展过程中良工辈出,日趋精良。又因文人、官府除使用外,还参与古墨设计、制造及收藏,出现了大量的精品墨,许多流传至今,成了极为珍贵的文物。周绍良先生谈到自己的藏墨时说过:“我过去对于墨的收集,是相当有兴趣的,一则由于它不独具有实用价值,而且还具有艺术性,它体现了传统的木刻艺术,也体现在造型方面的艺术。如一些制墨家所制,不独在造型方面异彩纷呈,并且烟质细润,为书写者增加不少兴趣。其次是一些读书人甚或一些达官名宦,都各自有自用墨,颇具历史性。”可见先生收藏墨,是着眼于其艺术性与历史性;而收藏的重点,则是清代有干支纪年及具有名款之品。经过几十年的不懈努力,先生收藏了一千余笏、二百多种年号墨(其中大多是名人自用墨),其中尤以雍正年间制墨和道光御墨最为珍贵。先生收藏的道光御墨填补了清墨研究、特别是御墨研究的空白。雍正年间制墨甚为稀少,藏墨大家寿石工只有一两块,张子高仅有一块,而先生藏有九块,不同年份者达八品,不同墨作者达六七家之多,当时的藏家无出其右。

周绍良先生不仅收藏墨,而且对墨进行认真的研究,挖掘积淀在墨品上的历史,如他所说:“每有所获,总喜欢为它做一点记录或考证。岁月既久,积稿颇多。”积累的结果,就有一系列墨学成果问世。主要有四部著作:其一是《清代名墨谈丛》(文物出版社,1982年),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本正式出版的墨学著作,对于墨史有着相当重要的文献价值。其二是《蓄墨小言》(燕山出版社,1999年),收入《清代名墨谈丛》的全部内容,还有此书编选时因篇幅限制而未曾编入的内容。这是两部研究清代文人自用墨的著作。其三是《清墨谈丛》(紫禁城出版社,2000年),为中国制墨史和制墨人物史。其四是《曹素功制墨世家》(北京古籍出版社,2003年),曹素功墨铺是三百年来最为著名的墨铺之一,此书勾画了曹氏绵延十三代的制墨史,为第一部研究、考证墨工世家历史的著作。此外,周先生还发表了一些有关墨学的重要论文。在墨学研究上,周先生筚路蓝缕,起了开拓性的作用,做出了重要贡献。也正如他在《清墨谈丛》序言中所说:“我相信这也许是墨学的一个小结,将来未必能再有人掌握这么多资料了。”

1966年“文化大革命”兴起,周绍良先生面对横扫一切的局势,毅然将苦心收藏的清墨及书画捐献故宫博物院,使这些文化遗产得以完整保存下来。周先生捐给故宫的清代名墨共计一千件,从康熙到宣统各朝都有,均为二三级珍贵文物,其中尤以雍正年间制墨和道光御墨最为珍贵,为研究古墨发展史的重要实物资料。其所捐书画,均为清代名人作品,法书十七件,包括清代“四大家”中的刘墉、铁保以及曹寅、康熙帝玄烨等;绘画十一件,包括“扬州八怪”中的汪士慎和乾隆帝皇六子永瑢等人的作品。1998年,周先生又捐献绿头签二件(现定为资料)。

故宫博物院藏墨多达五万多件,上起明宣德(1426—1435),下至民国,以清代墨品为主,分为宫廷御墨、文人订制墨、墨肆市售墨等类别,包括一大批明清著名制墨家的作品,琳琅满目,蔚为大观。故宫藏墨,主要来自明清宫廷的遗存,但一些著名收藏家的捐献,则使故宫收藏更加丰富,周绍良先生就是其中一位。周先生捐给故宫清墨,不只是丰富了故宫墨的收藏,而且弥补了故宫收藏的缺项,使本来就十分丰富的故宫藏墨更成系列、更为完整,对于墨的研究也更有意义。正如周先生当时给故宫博物院的信中所说:“这批墨,是一批重要的文物,全部是具有年款干支的,可以说,自从有收集清代纪元干支的,我这一千锭左右可以说集大成,而且也是您馆所缺的一部分,合在一处,最可合适。”

周先生是我尊敬的一位学者,一位长者,一位仁者。他除过把藏墨及书画捐献给故宫博物院外,还把其他自己毕生收藏的文物捐献转让给国家图书馆及有些大学。通达的收藏态度,是他慈悲为怀、谦和仁厚的心田的体现。2005年8月21日,他溘然仙逝,享年八十八岁。因为多种原因,我与先生缘悭一面。8月25日上午的遗体告别会,我因公务而未能亲往,下午即到双旭花园先生家的灵堂志哀,向家属慰问。

2008年3月,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期间,全国政协常委、中国佛教协会会长一诚法师提出在中国佛教图书文物馆基础上建立中国佛教博物馆的方案,征询我的意见,我表示完全赞同,并作为第一位联名者签了名。因为我知道,这个文物馆的首任馆长是周绍良先生。周先生凭着高深的佛学造诣及认真负责的精神,搜求了大量珍贵的佛教文物。而建立佛教博物馆,亦为先生的夙愿。

先生致力于墨学研究,同时也期盼后继有人。他说:“希望将来有人汇编一本墨谱,或全面地把中国的墨写一本研究著作。”现在紫禁城出版社决定重印《清墨谈丛》与《蓄墨小言》,既是对先生的纪念,让更多人了解他的贡献,同时也为墨学研究起推动的作用。在两著出版之际,先生的女公子周启瑜嘱我作序。先生学问如海,藐予后生,岂敢佛头着粪?但从故宫博物院与先生的缘分看,似又不容推辞,遂把我对先生的一点粗浅认识写出来,权以为序。

《清墨谈丛》《蓄墨小言》序言,紫禁城出版社,2009年

此身曾是故宫人

九十五高龄的王世襄先生已离我们而去,文博界同人痛悼不已,作为侧身文博界仅十余年的我,也沉浸在对他的深深怀念之中。这十来年,特别是我到故宫博物院工作的七八年,常向先生请益,所获良多。在这里,拟结合我为先生写的几首诗词,记我与先生交往二三事,谈谈对先生的一些认识。

世襄先生是文博名家,研究门类涉及多个领域,而且又是著名的收藏家。他的收藏,除舅父、先慈所作书画及师友赐赠翰墨文物外,大都掇拾于摊肆,访寻于旧家,人舍我取,似微不足道,但他却敝帚自珍。他珍藏的目的是用于研究、赏玩。正如他所说:“其中有曾用以说明传统工艺之制作,有曾用以辨正文物之名称,有曾对坐琴案,随手抚弄以赏其妙音,有曾偶出把玩,借得片刻之清娱。”他由此悟得人生价值,不在据有事物,而在观察赏析,有所发现,有所会心,使其上升成为知识,有助于文化的研究与发展。他把这些藏品集中整理,印成《自珍集》,风行一时。按先生的说法,“自珍”二字,也包括他与夫人在备受磨难中所坚守的一种人生态度,即规规矩矩、堂堂正正做人。2003年4月,我收到先生所赠《自珍集》,从中可看到他的收藏史及情趣。同年6月,我曾以《贺新郎》一阕,感谢先生赠书:

同类推荐
  • 解放海口(百城百战解放战争系列)

    解放海口(百城百战解放战争系列)

    本书以纪实手法描述了解放战争中,为解放海南,中国人民解放军浴血奋战,纪录了他们可歌可泣的英勇事迹,再现了解放战争的悲壮场面……
  • 改变人生的一杯水

    改变人生的一杯水

    《改变人生的一杯水》精心选辑了作者近年来创作的故事精品,书中的故事,多为励志故事、真情故事、传闻逸事等。这些故事,情节生动,引人人胜,让大家在轻松阅读的同时,感受到读故事的快乐,并能从中体悟故事作品中人物乐观、向上的情感。这是一本励志、有趣的故事书籍,十分适合青少年朋友阅读。
  • 萤火时代的闪电:诗歌观察笔记或反省书

    萤火时代的闪电:诗歌观察笔记或反省书

    本书以新世纪以来诗歌的热点现象和焦点问题为切入口,具有说服力地辨析和反思了诗人与语言、技艺、现实以及时代的复杂共生关系。这是一个对诗人的精神难度和写作难度提出了更高要求的时代,这个时代需要精神闪电的照彻。作者通过对代表性诗人的精神征候分析和文本细读呈现了整体性意义上的诗歌场域的多层性构成。从碎片化、电子化、浮躁化、活动化的诗歌生态出发,作者对诗人心态以及诗歌的写作、阅读、传播和评价予以厘清和定位以及准确的评骘。与此同时诗人与空间尤其是精神远方的关系在本书中得到深入探讨,城市化时代的“乡愁”“记忆”和“地方性知识”已然成为诗人绕不开的写作路径。
  • 敌营十八年

    敌营十八年

    一九四九年四月二十九日,古都北平,风和日丽,艳阳高照。上午九时,一辆黑色伏尔加小轿车悄然无声地驶进新华门,在一栋古色古香的房子前停了下来,从车上走下一位一身戎装的青年。“哦,时雨同志,好精神啊!”中国共产党的第二号人物——中共中央五大书记之一、中央军委副主席刘少奇紧紧握着这位身材高大、姿容英俊的青年人的手,感慨不已道,“我在中央北方局当书记和在新四军当政委时,经常得到你的重要情报。每次你都干得很出色。我曾对陈老总说过,你一个人顶三个师。在敌人心脏整整战斗了十八年,今日得以凯旋,这可不是简单的事,我看是个奇迹。
  • 世界最具欣赏性的优美散文(5)

    世界最具欣赏性的优美散文(5)

    我的课外第一本书——震撼心灵阅读之旅经典文库,《阅读文库》编委会编。通过各种形式的故事和语言,讲述我们在成长中需要的知识。
热门推荐
  • 腹黑娇宠:清清河边有校草

    腹黑娇宠:清清河边有校草

    【一次幼稚的冲突,两个魔王的结缘,从此千山万水,与你同行】天赋异禀,骨骼清奇的关心在武林高手的道路上一去不返高贵优雅,身体孱弱的顾嘉黎为了成功致胜只得苦练心计当暴力老虎遇上腹黑狐狸,一文一武,谁输,谁赢“小爱心,无论何事,有我在,只要你想做,无需顾虑太多。”顾嘉黎一脸宠溺地拥住关心。“是啊,从小我就知道的”关心将头轻轻倚在他的肩上。正因如此,世事多艰,因为有你,我无所畏惧。
  • 风雨黄昏:李宗仁和胡友松的生死之恋

    风雨黄昏:李宗仁和胡友松的生死之恋

    《风雨黄昏:李宗仁和胡友松的生死之恋》讲述了李宗仁深明大义,1965年幡然从海外回国,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欢迎和厚待。1966年3月,李宗仁先生的夫人郭德洁女士因病去世后,一位年仅27岁的护士毅然与李宗仁先生结为伉俪。75岁的李宗仁,于是开始了他生命最后三年的不寻常的新生活。胡友松孤儿出身,经历颇富传奇色彩,与李宗仁结婚后,独特的性格得到了展示;李宗仁数十年戎马生涯,政海沧桑,老有所安,性格“返朴归真”,这一结夫妇的生活颇具斑斓色彩。李宗仁与胡友松婚后不久,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席卷神州,周恩来总理对李宗仁夫妇十分关心,多方设法保护令李氏夫妇大为感激,临终时李宗仁给毛泽东和周恩来写了被称为“历史性文件”的遗书。
  • 毒圣武尊

    毒圣武尊

    以剧毒改造柔弱体质,毒圣唐元异世重生,拥有前世修炼经验的他靠吸收剧毒来提升修为。在杀戮不断的陌生世界,凭一己之力带领家族崛起,用逆天毒功独斗千万强者。看唐元如何用唐门毒功一步一步走向巅峰……
  • 较量

    较量

    共产党员张凤山带着使命从延安回到家乡文城,在码头接头时因为叛徒出卖被抓,文城地下党几乎全军覆没。在这种情况下,张凤山只好努力迷惑敌人的视线,扮作富商子弟,暗地里依然不动声色的传递信息,为保全组织作出了坚韧的努力,坚定的守住自己的使命。
  • 花美男恋人租赁社

    花美男恋人租赁社

    当穷到掉渣的贫民女生和有着王子病症候群的五大美男撞在一起会擦出怎样的火花?你敢相信有着美丽外表的贫民女生成为五大美男的狩猎目标么?恋人租赁,情书大使,美男花茶。神秘事件背后是谁在操作?丘比特之箭会降临她与谁?是腹黑到极致的他,还是摘下眼镜就变妖孽的他?
  • 遯斋闲览

    遯斋闲览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乱红颜:妃本倾城

    乱红颜:妃本倾城

    一曲菱歌,君心所系。当年那个遮着面纱的女子,如梦似烟,成了他心头一抹挥之不去的牵挂。四年匆匆,思念无矣。纵使她生得如何娇美,亦不过是一颗棋子,他甚是不屑,更不准下人提及。清梦一场,只是错过。疾步行至天牢,看着躺在地上不能说话的女子,他悔恨不已,为什么偏偏是你?凤凰涅槃,再度相遇。定定的凝视他良久,她柔声道,“人人要结后生缘,侬只今生结目前。”往事迷离,拨开云日。“前朝恩怨,锥心之痛,你当真放得下?”一语如寒冰刺痛着她的心扉,她只淡淡颌首,矮身作揖后莲步离去。
  • 历史的真相

    历史的真相

    《历史的真相》是“茅盾文学奖获奖者散文丛书”之一,这套丛书共收入了8位茅盾文学奖获得者的8部散文集,包括李国文的《历史的真相》、陈忠实的《俯仰关中》、刘心武的《人情似纸》、宗璞的《二十四番花信》、迟子建的《我对黑暗的柔情》、周大新的《我们会遇到什么》、熊召政的《醉里挑灯看剑》和刘玉民的《爱你生命的每一天》。这套丛书是国内第一次将多位茅盾文学奖获奖者的散文以丛书的形式集中呈现,反映了他们散文创作的主要成就和独特风格。书中不仅包括他们过去的散文佳作,也酌选了每人最新的散文名篇。
  • 灰烬的无限传火记

    灰烬的无限传火记

    emmm,随便看看吧,我尽量日更_(:з」∠)_
  • 红线打个桃花结

    红线打个桃花结

    遇到他之前,卜椴没觉做个神仙有什么不一样。而遇到了他,让卜椴开始庆幸自己是个神仙,因为和他在一起的时间,还有那么长……遇到她之前,凌显天君冷漠到视天地间法度之外再无它物。而遇到了她,让凌显天君的目光开始变得柔和……她不过是到人间旅游度假,却意外地,因为一条红线,系出了此生盛开的桃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