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579400000014

第14章 非常时期的旧金山(5)

这是一个非常繁忙的邮局,每天要处理上百万封邮件。在10月曾经发现有炭疽病菌,分拣邮件的四台机器进行了多次消毒,然而后来又发现了炭疽病菌。这个邮局马上被关闭了。

在过了2002年元旦之后,炭疽菌仍然在美国不断出现,扰乱着人们的情绪和正常生活。

2002年1月3日,在美国参议院多数党领袖达施勒办公室再一次发现一份炭疽菌可疑信件,部分邻近办公室的工作人员被紧急疏散。

炭疽菌这“冷血杀手”挥之不去,成了非常时期美国的心腹之患。

忙中添乱的恶作剧

非常时期的美国,非常新闻层出不穷。

2001年11月9日,美国国家堕胎协会宣布令人震惊的新闻:“美国二百多家实施堕胎的诊所先后收到恐吓信,信中含有类似炭疽菌白色粉末的可疑物质!”

二百多处都收到“炭疽菌信”,这还得了?!

这些信是由美国联邦快递公司投递的,有些内装署名右翼组织“上帝军”的信件,还声称信件已被炭疽菌污染。

美国国家堕胎协会理事长萨波塔在声明中说:“反堕胎的极端分子通过最新的炭疽菌威胁,恐吓提供堕胎手术的诊所以及保障妇女堕胎权的人,加大了赌注。”她又说:“这显然是那些支持恐怖主义以实现其政治企图的人干的。”

经过化验,那些信件并没有炭疽菌。不言而喻,这是一幕扰乱社会、扰乱人心的恶作剧!

这一案件很快被侦破。作案者名叫瓦格纳,原本被关押在伊利诺伊州德威特县的一所监狱,正等候终审判决。他已被判决犯有非法拥有枪支罪和跨州倒卖被盗摩托车等罪行。依据法律,他有可能面临入狱十五年甚至终身监禁。但在判决结果公布之前,他已于2001年2月越狱。潜逃后,他又涉嫌数起银行抢劫案。就是这么个罪恶累累的家伙,居然又“导演”了这幕以炭疽菌进行恐吓的恶作剧。他之所以选择提供堕胎服务项目的诊所作为恐吓对象,与他曾是反堕胎“勇士”有着直接的联系。

美国司法部指出,瓦格纳的恐吓和恶作剧行为已严重触犯美国联邦法律,他将受到严惩!尚在潜逃中的瓦格纳,被美国联邦调查局列为全国通缉的十名要犯之一。

据《华盛顿邮报》报道,美国国会大厦一个名叫皮克特的警察,在2001年11月7日把一些白色粉末放在警局安全处,并留了一张匿名字条,声称这是“国会大厦的培训课程,请大家吸入这些粉末,并希望大家都能通过这次培训考核。”

这位拿炭疽菌开玩笑的警察被指控妨碍警方办案,在2002年1月11日遭到起诉。如果皮克特被判有罪,三十五岁的他有可能被判入狱五年,并被罚款二十五万美元。

这种“炭疽菌恶作剧”也在俄罗斯“上演”。

布什总统非常坚决地说,将把那些制造混乱的“假炭疽菌”恶作剧者跟散发炭疽菌信件的罪犯,同样严惩!

橡胶手套和防毒面具成了时尚

神秘兮兮的“炭疽菌信件”使得美国人心惶惶,加上又有那么多“假炭疽菌信件”忙中添乱,使得美国人变得紧张兮兮。

纽约24岁的大学生阿密特·阿吉哈说,自从听说炭疽菌袭击美国之后,他再也不敢乘坐公共汽车,“太可怕了!这种东西没有气味,你根本就无法知道自己会不会感染上。”

有的美国人吓得连报纸都不敢看,生怕沾上炭疽菌。这不由得使我记起,在20世纪初,电报刚刚传入中国的时候,有人不敢用手去接电报,而是用一双筷子去夹电报,因为生怕电报有电,会电死人!

后来,美国科学家向公众演说,坚决排除了报纸传染的误解:

“如今的印刷流程已经大大不同于以往,完全是通过数据的电子传输和远程遥控印刷设备完成的,所以根本不存在阅读报纸就会感染上炭疽菌的可能性。”

专家还指出,感染炭疽菌的途径主要是吸入式或接触式两种,仅仅接触一张报纸或一份杂志就感染这种病菌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这么一来,总算使一些美国人打破顾虑,敢于看报纸,也敢于看杂志了。

不过,还有许多美国人“见信色变”。

我的一位朋友住在美国东部的新泽西州,那是“炭疽菌”信件频发的“危险地带”。美国联邦调查局曾经对新泽西州进行仔细搜索,因为寄往美国国会的几封“炭疽菌信件”都盖着新泽西州的邮戳。那位朋友在“炭疽菌风声”最紧的日子里,每天戴着手套非常紧张地打开家门口的信箱,然后连看都不敢看,便把信付之一炬!

也正因为这样,美国电视中关于如何应对“炭疽菌信件”的节目,收视率甚高。

我在旧金山,曾经从电视中见到美国著名的反生化恐怖主义专家阿利比克科教授,教人们如何对信件进行消毒……

他的方法是把收到的信件放到微波炉里,用微波炉加热之后,可以杀死炭疽菌。他说,家家户户都有微波炉,用这种方法消毒信件,又简便又易行。

我一边收看,一边充满了“新鲜感”,因为收到信件之后先要在微波炉里转几圈,这真是闻所未闻!

我当时所担心的是,倘若信件中有炭疽菌,把信件放进微波炉,说不定由此污染了微波炉,而微波炉正是平常加热食品的用具,会不会造成对于食品的污染呢?

美国是一个经常能够听到不同意见的国家。不久,我就在电视节目中见到有人出来反驳。

反驳者也是专家。他是美国密歇根大学微生物学教授、炭疽病专家汉纳。他以为,阿利比克科教授的“微波炉法”不符合科学!

汉纳教授指出,究竟是什么令炭疽成为一种可怕的病菌呢?因为炭疽菌是以孢子的形式传播的。这些几乎无生命的东西藏在硬硬的外壳里面,无论是严寒还是高温对它都丝毫不起作用。它们只是在那里等候时机,然后摇身一变,成为致命的病菌。

汉纳教授说,用微波炉给信件进行高温“消毒”的方法无济于事。根据微波炉的工作原理,它在给物体进行加热时主要是对物体中的水分起作用,而炭疽孢子中根本没有水分,这就像你在微波炉里面放了一个空的咖啡杯子,它是不会变热的。就算是有水,炭疽孢子在沸水中也可以存活。所以用微波炉无法杀死炭疽菌。

反生化恐怖主义专家阿利比克科教授还曾向电视观众讲授用“电熨斗法”进行信件消毒:收到信件之后,打开家中的蒸汽熨斗,对信件进行熨烫,可以杀灭炭疽菌。

这种“电熨斗法”,又是闻所未闻!我这个外行人所担心的是那熨斗的蒸汽会不会使信件的字迹变得模糊,或者把信件烤焦?

然而,汉纳教授从理论上反驳,显得比我有力得多。他指出,蒸汽熨斗效果不会比微波炉好。蒸汽熨斗所能达到的温度的确可以杀死炭疽孢子,但是需要很长时间,而且在你杀死病菌之前,你的邮件可能已经被熨斗烧着了。如果信封里充满了蒸汽,蒸汽很可能从信封中跑出来,将炭疽孢子带到空气中,反而弄巧成拙!

汉纳教授说得很干脆:“如果你的邮件不是十分可疑,但你只是不想打开它,那你干脆就一把火将它和可能夹在信封里的炭疽孢子一起烧掉。”

这么说来,我那位新泽西州的朋友,早就在按照汉纳教授的“烧信法”处理信件。不过,这一烧了之固然痛快,可是万一信中有重要文件或者重要信息,全被烧掉了,怎么得了?!何况,谁收到信“不想打开”呢?

汉纳教授只是说了把“不想打开”的信一烧了之,但是没有说对于那些“想打开”的信该怎么处理!

两位教授在电视屏幕上的争论以及所谓“微波炉法”、“电熨斗法”、“烧信法”,莫衷一是,令人无所适从,真是一头雾水,一桶糨糊!

终于又从美国的电视节目中传出佳音,说是许多公司在非常时期努力开发新产品,制造了专供邮局消毒信件的机器。

谢天谢地,这么一来扔进家家户户信箱里的信件,全部已经由邮局消毒过的,谁都不必在自己家中再对收到的信件进行消毒。这样,那些“微波炉法”、“电熨斗法”、“烧信法”都不必使用了。

美国邮政部从一家公司购进了8台“电子光束检测机”,每台价值500万美元。这种机器原本是用来为医疗设备消毒和除去食品生产中的病菌。该机器生产商Titan公司称,机器中的高能光束可以有效地杀死炭疽孢子。从11月开始,这些机器对每天来往的信件进行“杀毒”。据说,“杀毒”的效果相当不错。

问题在于美国有着成千上万个邮局,倘若每个邮局都用“电子光束检测机”武装起来,该花多少钱?!

再说,还有人提出质疑:如果在邮包里放了未曝光的胶卷,用“电子光束检测机”杀毒时,会把这些胶卷也“杀”掉!

看来,这种昂贵的“电子光束检测机”,最多只能应用于白宫或者国会的邮件处理中心,跟普通百姓距离太远。

美国洛克希德·马丁公司旗下的Sandia国家实验室生产出了一种环保的净化泡沫,可以用来杀死炭疽菌孢子。该公司发言人称:“净化泡沫中的一种成分能有效地打开炭疽孢子的外壳,而另外一种成分则在外壳打开后,进入内部杀死病菌。”

问题在于所有的信件都要用这种“净化泡沫”处理,该花多少钱?更何况这些“净化泡沫”能否渗进信封里面杀菌、会不会使信纸上的字变得模糊以至也被“净化”呢?

看来,邮件的“消毒”是个令人头疼又不容易解决的问题,因为自从世界上有了邮政局以来,从来没有遇到要对邮件进行消毒、杀死炭疽菌这样的问题。真是“老革命遇上新问题”,无从下手!

中国科学家及时研究推出了一种新型电子束设备,用来消灭邮件中的炭疽菌,引起美国的注意。

这是中国核技术专家推出的用于邮件消毒灭菌的新型电子加速器,是一种自屏蔽的台式设备,体积不到两立方米,放置在普通房间就能工作。

这种自屏蔽的电子加速器,能够产生强流高能电子束,杀死包括炭疽菌在内的所有生物细菌。只要把待处理的邮件通过传输带输运到电子束辐照区,就能进行辐射消毒灭菌处理。一台这种新型的电子加速器,在一天内能完成一至二万封信件的消毒灭菌工作。该设备不会对人体有任何伤害,经过处理的信件也不会产生放射性核反应。

炭疽菌恐怖信件的出现,无意之中促使人们更多地使用E-mail。在美国,电脑已经相当普及。在“9·11”事件之后,美国的E-mail用户激增。又快捷,又不会沾上炭疽菌,正在取代传统的邮寄信件。

据统计,美国的“积极”电子邮件用户,已经上升至8700万人。现在有一半以上的美国人每天都用电脑收发电子邮件。

当然,电子邮件用户的增多对美国邮政来讲是一大打击。“9·11”事件之后,美国邮政局的普通邮件处理量已经呈现大幅下降趋势。美国邮政系统每年承担2080亿份邮件或包裹的邮送业务。据美国总审计局称,普通邮件服务在1999年为美国邮政局带来了310亿美元的收入。然而,在2001年,这一数字要大打折扣。

如果说,对信件进行消毒是第一道防线,那么人体的自我防护则是第二道防钱。

橡胶手套、塑胶手套,一下子成为美国的畅销商品。这是很容易理解的,家家户户从自己的信箱里取信、拆信,戴上橡胶手套或者塑胶手套是比较安全的。因为万一遭遇可疑信件,毕竟已经戴了手套,那白色粉末不会直接沾在人的皮肤上。

橡胶手套如今已经“时髦”到这种地步,连德国政府在统计选票时,也把工作人员的手“套”了起来!

这是因为德国在选举时,政府担心有人在选票上故意沾上炭疽菌。为了预防这种炭疽菌袭击,德国政府一下子就给选票统计人员发了3000副橡胶手套。

德国政府还给计票人员发了防毒面具,因为炭疽菌孢子会在空中飘扬,一旦被人吸入,就会得吸入型炭疽病。

戴橡胶手套,这没有什么。戴防毒面具计票,透过面具上的玻璃片看票很不方便,而且戴起来之后使呼吸不甚顺畅,很多计票员不愿意戴。德国政府赶紧声言,戴不戴防毒面具悉听尊便。

这种戴防毒面具和橡胶手套统计选票,堪称“9·11”事件之后的绝妙一景。

防毒面具如此得到“钟爱”,以至2001年10月31日,出席好莱坞举行的“万圣节”游行的人们不戴传统的鬼怪或者动物面具,而是戴起了防毒面具或者口罩。

大约正因为赶上美国的“时代节拍”,我们从中国带去的防毒口罩,受到了美国朋友的欢迎。

在美国电视中,出现了教人们如何正确佩戴防毒面具的节目。因为在海湾战争中,一些以色列平民由于错误佩戴面具,出现了窒息事故。

另外,电视节目主持人也再三提醒人们,购买防毒面具时,一定要注意观看上面所标明的生产日期。因为防毒面具中所装的活性炭是有时效性的,过期将失去防毒功能。千万不能贪便宜去买过期的防毒面具。

如果发现含有大量炭疽菌孢子的信件,即便是戴了防毒面具、全身穿了防护衣,在打开信件时也还是很危险的。

2001年11月,在华盛顿国会山,收到写给参议院司法委员会主席帕特里克·莱希的一封可疑信件,信封裹得严严实实的。

专家估计,这封信里可能含有数十亿的炭疽杆菌孢子,起码可以杀死十万人。但是如果不打开这封信,就很难找到破案的线索。

美国科学家建议,借助于一个小机器人打开这封可疑信件,这样可以减少风险。至于如何用机器人打开可疑信件,美国不愿透露细节。

西普洛是预防、医治炭疽病的特效药。在美国,西普洛成了畅销的药品。

同类推荐
  • 青年与青年社会组织

    青年与青年社会组织

    随着经济社会的深刻变革,我国青年社会组织近年来发展迅猛。青年作为社会组织发展的动力,他们已经把参与社会组织作为一种重要的生活方式。准确把握、全面了解我国青年社会组织的发展状况,深入分析青年与青年社会组织、共青团与青年社会组织之间的关系,对于共青团履行基本职责,实现新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此,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2013-2014年度的青年工作蓝皮书确定以“中国青年社会组织发展状况研究”为主题开展研究。《中国青年工作蓝皮书(2013-2014)·青年与青年社会组织:中国青年社会组织发展状况研究报告》是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青年工作蓝皮书课题的最终成果。
  • 公共危机管理与突发事件应对

    公共危机管理与突发事件应对

    《公共危机管理与突发事件应对》从构建和完善中国特色应急管理体系的大背景出发,以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系统建设为主旨,紧扣应急管理实践中的主要问题与核心任务,通过系统讲述公共危机管理与突发事件应对方面的“一案三制”和“四大类突发事件应对”,结合现实典型案例,进行中外对比,就如何加强应急管理能力建设,不断提高应急管理的科学化水平,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探索和研究。
  • 衙门逻辑

    衙门逻辑

    本书是历史作家张程评点中国古代政体得失的力作,全书共分四个部分,分别是“皇帝也疯狂”(古代帝王的奇闻轶事)、“古代的官不好当”(古代官员的生存之道)、“衙门里面怪事多”(古代官场的潜规则与显规则)、“官府与百姓有什么关系”(权力对百姓生活的影响)。作者以深厚的史学底蕴展览千年,将皇帝、官员的奇闻轶事娓娓道来,亦庄亦谐,将古代王侯布衣为得到权力、保有权力、攀附权力、避免权力对自己造成伤害而表现出来的世间百态刻画得淋漓尽致。“欲知大道,必先治史。”闲时一读,可以怡情;静心思之,足以明智。无论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都可以在本书里笑谈千年历史、淡看宦海浮沉。
  • 马克思主义与历史学:一种批判性的研究(人文与社会译丛)

    马克思主义与历史学:一种批判性的研究(人文与社会译丛)

    《马克思主义与历史学》一书是研究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经典著作,将会给马克思主义研究者带来深刻的启迪,促使马克思主义者进行理论反思。里格比在书中对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进行了全面深刻的探讨,围绕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马克思的思想遗产是模糊的,对历史唯物主义做功能解释是不能回应对它的各种质疑的,正确的解读是强调社会生产关系而不是生产力具有首要性,强调经济基础不仅包括生产关系,还包括那些发挥生产关系功能的政治和意识形态因素。在里格比看来,马克思主义具有现实意义,因为目前的社会理论和历史学尚处于前马克思主义的发展阶段。
  • 公务人员信息安全知识读本

    公务人员信息安全知识读本

    信息化是人类由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转型的必然进程。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网络化应用的快速普及,信息化已渗透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并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生产、生活和思维方式。
热门推荐
  • 初恋的借口

    初恋的借口

    初恋的美好,只是拿来作为借口去下一步的恋情
  • 触手可及的那一份温暖(连载二)

    触手可及的那一份温暖(连载二)

    温晴千里迢迢来到南京拯救小贱于水火,却也将朦胧心事的窗户纸捅开了,爱情就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吧,不管以前有怎样不耐烦甚至反感的情绪,都会在爱情的搅拌中变成甜蜜。温晴落水时陈阳不计后果的拼命相救,陈阳来看她时温晴毫不犹豫的从二楼窗口跳下来,这些都成了深情的一个侧影。可是爱情永远是浪漫主义,在现实主义成为主流的今天,温晴还是选择了更加适合结婚的对象,而小贱却心想事成,但是心想事成得令我们难过。打架,拼命,无奈,妥协,幸好有友情的陪伴,可还是绝望于感情的背叛,这是怎样一出剧目呢?我们一起来看。
  • 鸿飞集

    鸿飞集

    本书主要内容为:第1章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我和裴步高同时走进大学校门。在那个高雅圣洁又朴实无华,学风浓郁而鸟语花香的田园式的校园里,共同度过了平常而特殊的五个年头。
  • 悍女无敌:都市驱魔人

    悍女无敌:都市驱魔人

    男人遥指一肥硕中年大叔,调侃一声:“你想出名吗?想出名的话,就去陪他一个晚上!”顺着男人所指的方向看去,某女眼中闪出过一丝光亮,有妖气啊有妖气,立马点头:“好,你替我安排,我马上去陪!”闻言,男人俊脸瞬间黑如锅底,怒吼:“你就那么喜欢钱,那么想成名?”某女眼睛眨啊眨,降妖除魔乃天职,不明男人怒从何来。
  • 总裁的契约情人:女法医侦探

    总裁的契约情人:女法医侦探

    天赋异禀的夏菡,从小就梦想成为女神探,推理能力堪比福尔摩斯,无奈天生结巴,无法考取警官学校,只得改学法医。家人不希望她一直同尸体打交道,硬逼着她去相亲。一次偶然的机遇,她的相亲对象是警界高级长官裴肃,彼此了解后,她成为他的契约情人,应付他催婚的家长;他让她成为他们区的直属法医,私下里协助破案。………………国际刑警李俊楠,外籍发明家巴充,武界神偷上官鸿,日籍黑道头目百里空……,优秀男士不断聚集在夏菡身边,护花使者的裴肃能否抱的美人归?情商低的夏菡能否找到愿意真心爱她,守护她一辈子的如意郎君?敬请期待……【读者群号:254485202】
  • 红顶女商

    红顶女商

    当商业奇才穿越成宅门庶女,遇见闷骚坠夫门主,萌萌哒正太皇子,老少通吃的帅哥掌柜,风流倜傥的江湖剑客……将上演一段怎样的离奇故事?
  • 银河帝国:帝国三部曲

    银河帝国:帝国三部曲

    人类历史上超好看的系列小说——《银河帝国》系列完美收官!《银河帝国13:繁星若尘》《银河帝国14:星空暗流》《银河帝国15:苍穹一粟》,三个时代,三个故事,浓缩银河帝国一万两千年波澜壮阔的变迁与兴衰!“帝国三部曲”系列中的三个故事,分别发生在银河帝国建立早期、中期和晚期,每个故事中,主人公都经历了一场高潮迭起的太空冒险。阿西莫夫本来并未刻意将这三个小说写成三部曲,但在他重新打造“银河帝国”,决心统一“基地系列”和“机器人系列”的时候,是“帝国三部曲”帮助了他统一了自己的科幻小说世界,开创了银河帝国两万年的历史。
  • 自由的半兽人

    自由的半兽人

    意外来到大陆并且变成半兽人的白祖武为了自己的生存不断地奋斗。这个世界之中,在人类的掠夺和屠杀之下,半兽人数量极为稀少。白祖武的遭遇让他深深的同情起了这些半兽人,这些半兽人虽然头脑简单,十分好斗,但也淳朴善良。为了半兽人的自由,本是人类的白祖武却不得不与人类为敌,与人类世界展开一场生存大战。
  • 杨家将

    杨家将

    讲述了杨家四代人戍守北疆、精忠报国的动人事迹。凝聚在杨家将传说故事中的前仆后继、忠心报国的伟大精神,是千百年来中国人面对外族侵扰和西方列强欺凌,反抗侵略、保家卫国、追求和平美好希望的一种寄托。
  • 世说新语(精粹)

    世说新语(精粹)

    《世说新语》是一部记述汉末魏晋人物言谈轶事的笔记小说。原为8卷,今本作3卷,全书按内容分类编辑,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识鉴、赏誉等36门,主要记述从东汉后期到魏晋期间一些名流人士的言谈、行事,较多地反映了当时士族的思想、生活,书中名士的言论或故事有一部分出自民间的传闻,具有较多的传奇色彩。本书选录了《世说新语》中广泛流传的大部分著名篇章,按照原文、注释、译文、评析的体例,全面深入地解读了人物的个性、品行、语言等方面的特征,有助于读者了解当时士人所处的时代及政治环境,进而领略到魏晋所谓“名士”的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