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580900000003

第3章 商人的儿子

我父亲从小在他伯父开的一家鱼行里当学徒,因此没有继续捕鱼,而变为卖鱼。鱼行开在镇上新桥附近的柳树巷口,面对河宽水碧的饶河。沿河多商家,往来商船不断,有点繁荣景象。

父亲从小过继给他的伯父当儿子。父亲的伯父行大,他自己有儿子,但不务正业,更不会经营。上世纪20年代,花了点钱捐了个小官,弄了个屠宰局的差事。穿上屠宰局的制服,背个斜皮带,好像做了什么大官。后来江西军阀垮了,那个屠宰局的差事也没有了,白花了一笔钱。我的祖父看着自己的儿子太不争气,就把自己弟弟的儿子,也就是我的父亲过继在他的名下。这样,我的父亲从小就离开管驿前到镇上鱼行里当学徒。

我那位捐钱弄个屠宰局差事的伯父,随着军阀混战结束,屠宰局换人,也就“罢官”回家。回来后,他曾经开过一个教几个学生启蒙的私塾书馆。几张桌子,十来个小小学生,教《三字经》、《百家姓》之类的东西。因为学塾就在他自己家的后院,我也曾在他那里混过几个月。我看他的文化水平也高不到哪里,略识之无而已。快到老年,不知什么样的机缘改变了年轻时的游逛习惯,他突然对信佛怀有了一种狂热。家里弄了一个佛堂,他经常坐在佛堂前念经。念的什么我也不懂,更不记得,只记得他终日坐在佛堂前念经的模样。不知是忏悔年轻时的荒唐,还是老来寂寞突然觉得人生无味。他的内心世界是一个孩子无法懂的。他死时,我还记得是按和尚“待遇”处理的——火化。火化,这在当时是不寻常的。如果他不留话,是无人敢做主火化的。

父亲闲谈时对我说过,他的伯父也就是他过继的父亲死时,家里很困难,鱼行生意不景气,几乎要倒闭。他临死前对我父亲说,只有把担子交给你啦。我父亲苦苦经营,幸好遇上一位在鄱阳开钱庄的叫四海的安徽人,他看我父亲诚实,有点出息,不像我那伯父,很信任他,同意在他的钱庄里可以用两千块额度的信贷。当时都是用银元,两千元据说是一笔不算小的数目。从这以后,鱼行维持下来了,而且不断发展。我父亲曾经无数次讲到四海这个人如何好、如何好,四海死后多年,他说起四海仍然是一种感激涕零的样子,真可谓终生难忘。一直到我父亲年老,住在我这里的时候,闲聊时还常常提起这件事。他们那辈人是知道感恩的,多少年过去,仍念念不忘。

你知道鱼行是做什么买卖的?不是卖鲜鱼,而是卖鱼货。到鱼汛期,一船船各种各样的鲜鱼由渔民送来,收购以后,由女工把鱼一条一条剖开,然后由伙计们用盐水浸泡,变成咸鱼。经过反复晒,变成干咸鱼,打成一包包的咸货。每包至少重百十来斤,卖到一些专门收购的南货店。都是整批发货,整批收购。我估计交易双方都是多年的往来户,银钱是事后结算的。我从小就看惯了一人一把刀的剖鱼的女工、腌鱼的师傅,闻惯了奇臭无比的卤水味道。收购活鱼季节很是热闹。整船的鲜鱼送来,女工们围着堆积成山的鱼,一条条剖开。灯火通明,人声嘈杂。当时没有电灯而只有一种汽灯,灯里装的是煤油,有个纱罩似的东西作为灯管,打足气后燃烧照明。当时这种汽灯是最明亮的灯,没有别的比它更亮的照明工具。

卤水味是很臭的,这是对付国民党兵的最好武器。每当国民党的兵要号民房驻军,我父亲就让师傅们把腌鱼的卤水不断搅动。并排几十口一人高的大缸中的卤水,一起散发出来的味道,臭气逼人。国民党的兵也受不了这个味道,往往过门而不入。

我家商号的名称是“陈万集鱼行”,在我们县算是有点名气的商家。我父亲是个好强的人,也是一个善于经营的人。等到抗日战争结束后,家里似乎比较富裕。虽然继续用悬挂在大门门楣上的“陈万集鱼行”这块招牌,其实已经不做鱼货生意,而是变成既自己坐庄也做行庄的商家。来收购的客户称为水客,吃住都在我家,因此每天吃饭的人很多。由行里伙计下乡代购,赚取佣金,类似中介。自己也把鄱阳特产,如米、豆、芝麻等派店员押运到上海、武汉、广州等地去卖,再运回当时本地缺少的洋货。这个生意一直做到临新中国成立。我父亲看鄱阳没有发展前途,于是只身到南昌,与人合伙开了一家“六丰公司”,仍然是做杂粮生意。后来统购统销,接着公私合营,从此没有生意做。1956年我父亲被安排在一个粮站当职员,专门管发粮票、收钱之类的事。具体做什么我也不十分清楚,因为此时,我在北京工作,很少有机会回家。

“文革大革命”中,我父亲也在劫难逃。他在鄱阳时曾担任过县商会副会长之类的职务。商会本来是商人的行会组织,属于民间组织,可国民党为笼络和控制商会,商会中的人都要集体参加国民党。就因为这么一档事,父亲在一个不足四人的小粮站就算大批斗对象。经过反复调查,没有查出什么劣迹,后来就下放劳动。父亲要求回老家劳动。我家本非农民,又不在农村,他就联系下放到窑头陈家。窑头陈家,是管驿前陈姓中的一支,不知猴年马月哪代祖宗开始迁到窑头,成为另一支,但仍然属于同姓同宗,我父亲就借住在旧相识的一位陈姓农民家的灶房中。自己做饭,下地时与妇女在一起做点轻微的劳动,看看打谷场,轰轰鸡鸭。落实政策后又回到原单位粮站,因为已过退休年龄,没有继续工作。1976年父亲退休,由我最小的妹妹顶替。

父亲退休后来过北京几次,和我们同住。可我们当时住房也很紧,他住在朝北的一间小房子里。世面他见过,钱曾经有过,大房子也住过。这些对他都无所谓,能和儿孙住在一起,他也很满足。他心情是很矛盾的。我们家世世代代是渔民,不要说大学生,连识字的人都很少。我父亲只读了几年书,可他写得一手好字,自己又粗通中医,家中或亲戚中有人生病,他也会开个方子让试试。他总笑我:“你还是大学生,字像鬼画符。”他老说一笔字很重要,像一个人穿件好的长衫一样,肚子里有没有学问谁知道,可穿在外面的长衫一眼就看到。我父亲极爱干净,在我家总要弄得整整齐齐。他看不惯我满桌零乱,衣服不整,经常说我,但我积习难改。我与他不一样,父亲从小当学徒,起床第一件事就是扫地,下门板,把桌子抹得干干净净。他的童年受苦,而我的童年享福。

我父亲常说,送儿子读书是卖儿子。因为上了学再也不会回到原来的小县城去。我与父母也是聚少离多。从高中毕业出来到上海上大学,后来到北京,拖儿带女,回去的机会不多。父亲也不愿意儿子没有出息,回到原地,过他一样的生活。何况新中国成立后他自己的生活也变了,他原有的一切都化为泡影,日渐老去。由原来精明能干的商人,变成依靠儿子的不起眼的老头儿。我妹妹的儿子现在是个大地产商,是新时代的富翁。他老说像外公这样精明的人,要是年轻时碰到现在这个环境一定能“弄出个响声”,意思是比他强。父亲谈起往事总是说,其实家里并没有多少钱,做生意的人是过眼钱,都是善用别人的钱。看起来红火,架子大,大多是空的。可他在我祖父死后把一个身负债务濒临倒闭的鱼行,弄成当地名声很响的商行。即使是过手钱,也还是要有点经营之道,才能玩得转。

父亲不是理论家,当然不懂大道理,他们旧时代商人的结局是时代的必然。尽管他们不是坏人,也不是罪人,但他们必然是新时代的弃儿。新时代需要新一代的商人,并不是因为个个能干,而是生逢其时。有的发财手段并不咋样,可照样属民营企业家,比资本家光彩多了。我想我父亲至死也弄不明白这个理儿,他只读过几年私塾,哪能弄懂改革开放这个大道理。

父亲有一套养生方法,在旧社会,商人不嫖、不赌,没有不良嗜好,是很难做到的。我小时候,家中厅堂里也不时有人打麻将,这是当地的绅商联系的方法。无论输赢,我父亲绝不打到通宵,总是半路由别人接手。他喜欢走路。下放劳动时已经六十多岁,每逢进城回镇,差不多三十里,来回都是走。当然不走也没有别的方法,没有公交,也没有其他交通工具。下放养成走的习惯,即使来北京住在我家仍然不改。我儿子和外甥跟爷爷一道游颐和园、圆明园,也是走来走去。孩子回来往床上一躺,不断喊累。老人一点事也没有,笑他们还不如老头儿。

父亲没读过多少书,可他弥留时的那种安详,比哲学家还哲学家。我姐告诉我,父亲这次生病前似有预感。过去只要有病,哪怕是点小病,一定上医院。我二妹洁涛和妹夫仕云都是大夫,看病方便,住院也不难。可这次不同,他感到不舒服,自己先到南昌八一大桥桥头拍了个全身相,还去澡堂洗了澡。回来后,几天没有起床,吃得也很少。姐妹们一定要他去医院,他说不用看,休息休息就行。就这样,在床上躺了几天后,守在床边的姐妹问要不要叫我回去,他摇摇头,闭上眼睛,安详地去世了。父亲去世后我们整理遗物,发现个笔记本,上面把我寄给他的钱,钱数、时间,一笔一笔写得清清楚楚。他从不亏欠别人,包括自己的儿子。这大概是商人的习惯,账目清清楚楚。

也许他由一个学徒跻身商界翘楚,由老板变为粮站的办事员,由给别人发工资变为只靠几十元退休金为生,不时要靠儿子接济,他一生在贫困与富裕中翻滚,享受过生活也吃过苦头,看透了一切无所留恋;或许是他期盼能与小儿子在地下相见,这是他多年来的隐痛,他乐意到另一个世界。他死时的安详,令我不解。父亲生于1905年8月28日丑时,殁于1998年7月15日晨4时15分,走完了他九十三年的人生旅程。

我妈是另一类型。旧式家庭妇女,小脚,大字不识。既不懂买卖上的事,也从不过问父亲的事。她很仁慈,也很迷信。吃花斋,每逢初一、初八、十五、二十三,要吃素。经常会给庙里、尼姑庵里送点油钱,捐点香火钱,保一家平安。我外婆家比较穷,我外公以卖鱼为生,每天挑着鱼盆到镇上卖鱼。当时县里最热闹的地方叫东门口,鱼盆就放在地上等候买鱼的。卖完鱼准时会来我家看我母亲,看看外孙。我母亲总是事先沏好一杯茶,等他。喝完茶,歇歇脚,坐一会儿就走了。很少见过他在我家吃饭。我现在猜想,大概是我家吃饭时乱哄哄的,前后屋很多桌,他不愿人家看见他在我家吃饭,有损女儿的脸面。旧时代的人很古板,很讲面子。女儿就是女儿,儿子就是儿子,他们思想上界限很清楚。

母亲最疼我,总护着我。我因为太淘,有时被父亲罚跪,时间长了,她会偷偷要别人说情。最难忘的就是母亲每晚塞在我被子里的梨。我的儿女们一定不懂,梨算个啥,要我吃我都不吃。可在我们那个年代,七十多年前,在一个小小的县镇里,可不是人人能吃到梨的。梨是送来的。卖梨的人手挽装梨的篮子,用块白布蒙着,上面还放张红纸,说是送梨。不是说卖,说送。卖是不能上门的,送是来客,仿佛走亲戚。没有价钱,也不会开价,看着给,当然只能多,不会少。这是一种卖梨的方法,约定俗成。晚上睡觉,掀开被子,会发现被子里塞个梨。梨好像是专给我一人的赏赐品。当时以为理所当然,毫无感谢之意。母亲逝世以后,我想起这些旧事,心中愧疚得很。

母亲在北京住过些时候,帮忙带孙子。当时工资很少,我没有孝敬过她,也没有想到尽孝这件事。怪不得我们老家有句谚语:眼泪是往下流的。一代一代都是这样,看看我老伴对待我的儿女、孙辈,我才真正体会到这句话。尽孝要趁早。我现在的经济条件、生活条件,能够尽点孝心,可子欲养而亲不待,为时已晚。所有年轻人都体会不到这一点,所有能体会到的老人都错过了孝亲的机会。

母亲本来身体不错,因为人胖,行动不便,有一次从竹床上摔了下来。竹床是用像床板似的竹片架在两条长的木板凳上。摔得很重,老年人不经摔,大腿骨折。虽经治疗,终因年老,不能下床,躺了几个月并发肺炎在医院中去世。母亲生于1905年农历正月初六,殁于1988年阳历9月9日晚约8时左右。比我父亲寿短,活到八十三岁,正好是我现在这个年龄。

我父母葬在南昌昌北一个公墓里,没有埋葬在老家鄱阳。家里的祖坟山早没有了,很多坟都平了,变成公路。我姐妹们都在南昌,葬在鄱阳也没有多大意思,清明连扫墓的人都没有。我的溺水而死的弟弟的墓,也从鄱阳迁来葬在我父母的合墓边,在阴间陪伴他俩。

我良心至今不安的是,在父母生前我与他们聚少离多,没有尽过孝,他们逝世时,我也未在床前送终,全是我的姐妹料理。我三妹夫兴焰出力尤多。我父亲生前常说,送儿子读书就是卖掉儿子。确实如此。想想当今的空巢老人,儿女们出国留学,有的在国外风光得很,可家中的父母牵肠挂肚,年节时不过一个越洋电话而已。即使如此,父母还是愿意儿女在外面闯世界,不愿他们一事无成。我的父母何尝不是如此。我并没有出国,只是在北京,也是聚少离多。我虽然弄了教授、博导之类帽子,与他们何关,能就近照顾的还是文化水平不如我高的女儿。老人们至死也不愿麻烦儿子,没有得到我任何实际的回报,可说起儿子在北京当教授,仍然高兴得很。只有自己老,才能体会什么叫老;只有自己当父母,才知道什么叫父母。经验无法传授,只能一代一代老去,一代一代留下回忆与惭愧。没有人敢说,自己对父母的爱,能与父母对自己的爱相比。人到老年都会留下永久的悔,悔年轻时聚少离多,不懂父母的心:

虚名何能解亲愁,别多聚少六十秋。

宁守空巢盼展翅,唯恐鸟倦归林投。

长年思念增白发,春去冬来扳指头。

遥望南天心愧疚,我今年老感同受。

同类推荐
  • 章太炎家族:革命元勋文化遗民

    章太炎家族:革命元勋文化遗民

    他是开创民国的革命元勋。一生七被追捕,三入牢狱,未有惧色。他学问深湛,在高人林立的晚清民国,被公推为大师。几经世变,这位国学巨公,从早岁的激越,渐变为晚年的苍凉,他的离去,也把世人赠予他的“颓唐”,留给了他所热爱的民国。
  • 我的人生之路:陈先达自述

    我的人生之路:陈先达自述

    本书是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陈先达老先生的自述,追忆了八十几年的人生历程,记载了儿时的欢乐和懵懂,成年后的人生高潮和低谷,老年时对师长、朋友的怀念和感恩,同时书中还体现了一位老人对政治和社会问题的敏锐目光和真知灼见,体现了他关心国事民生的胸怀。在文中,作者有时轻轻带过,有时浓墨重彩,对人生中的光彩和落魄都勇于直面,能够比较真实地坦诚地还原个人历史,陈老的叙述能够让年轻一代的读者尽可能地捕捉整个时代的印象,其人格魅力也有积极影响。
  • 名人传记丛书:巴赫

    名人传记丛书:巴赫

    名人传记丛书——巴赫——超越时空的“现代音乐”之父:“立足课本,超越课堂”,以提高中小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的,让中小学生从课内受益到课外,是一生的良师益友。
  • 走过荒原

    走过荒原

    徐传化是陆亚芳近作《走过荒原》的主人公,这位从沙地走出来的农民企业家,做过年,扛过活,跑过腿,十五六岁从老家逃难出来,在钱塘江边搭个草棚住下来,什么活都干,三百六十行几乎干了个遍。这个吃苦耐劳、心灵手巧的老农民,一直在寻找另一种生活方式。终于有一天,他嗅到了春的气息,感受到了改革开放的春风,凭自己的胆识与气度,找资金,找人才,找地方,开始了由两千块钱、一只缸起家的小作坊向一个民营企业王国的进发。上点年纪的人都知道徐传化,他是沙地里长出的一棵参天大树,是沙地里盛传不衰的神话。陆亚芳用的不是笔而是自己的心写这个活生生的人物,从外表写到内心,渗透了她的智慧和热情。
  • 帷幄奇谋:刘基

    帷幄奇谋:刘基

    刘基(1311~1375),浙江青田人,元明之际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军事家,被明武宗誉为“渡江策士无双,开国文臣第一”,是朱元璋最重要的谋臣,并对明初的制度建设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刘基博学多识,学究天人,其诗被允为“一代之冠”,其文《郁离子》、《卖柑者言》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对明代文坛影响至深。其“盗天”、“措用”的认识论思想以及教育、人才观念仍具有现代价值。刘基因博识与卓越而受到后人的崇信与神化,成为至今在民间文化中具有广泛影响的历史人物。《中国文化知识读本·帷幄奇谋:刘基》生动介绍了历史文化名人刘基的传奇一生。
热门推荐
  • 名门小户之闺色商途

    名门小户之闺色商途

    夏小钱做了个春梦,梦里的小贼笨手笨脚对着她上下啃咬。一觉醒来,竟是真的。小贼成了相公,她成了对等于几头牛的超级大母猪。二弟说:你就是用几头牛买来的,就得帮着大哥生崽子!生好些崽子!三弟说:我家的牛都没了,你不能让咱们亏了。可怜巴巴的小弟又来了:嫂子,咱家没肉了。相公说:我不是诚心的坏你身子的…以后我对你好,你这辈子就当我媳妇儿行不?————夏小钱懵了,这家儿太穷了,这村子太坑了。娘家无人,婆家落魄,还有个聋哑的瞎子娘要照顾,一家上下大人小孩五六口,还仅剩一头残牛要养活…夏小钱说:我帮你挣钱,帮着你养家,你能别用强,别暴力不?谁知,块头相公既没用强也没暴力,反而当宝贝似的供着,就差上柱香。————家境渐好,日子很温馨,可夏小钱不干了。因为:二弟说:嫂子,你放心,你这身子弱,大哥是个强劲的,绝不能让他乱来。三弟说:嫂子,我会叫大哥让着点。幼弟说:我心里最重要的是嫂子!大哥要是敢欺负你我就不要他了!反应迟钝的相公又来了:媳妇儿,他们说了,你的家不在这,不能弄个崽子拖累你,你不要,我不给。————夏小钱气着了,一坛子烈酒,一根长麻绳,将这块头相公绑了。夏小钱还说:我富得流油,你笨的可以,从此以后,我让你往东你不准往西,我让你上山你不准下地,就算我能下得了钱、下不了崽子,你也不能弄个小妾让我窝气!块头相公,嘴一咧眼一眯:就等着媳妇儿让我山沟子种地,下不了崽子也疼你。—————【总结版正经简介】她是无依无靠的孤女,一朝穿越,上得了厅堂下得了厨房赶得了牛羊。他是蒙尘的玉石,不求权势大握,不求高人一等,只求做她老实巴交的块头相公。夫妻同心,兄弟合力,打造一世安稳,世人荣华。—————【娘子当家,才得一世贵福;名门小户,携手闺色商途。】本文一对一,温馨宠文主打。
  • 儿科醒

    儿科醒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黑色佣兵团(北境三部曲)

    黑色佣兵团(北境三部曲)

    小人物,大历史,书写不一样的阴谋与宿命。如果你有勇气翻开我们的历史,记住,这个世界,没有所谓的正义必将战胜邪恶;这个世界,没有所谓的正义或是邪恶。晴天里一个霹雳击中绿玉城郊外邪兽墓,削去半边符文——怪雨天降石雕泣血飞鹰逃窜青藤枯萎,接二连三的异相将原本暴动不断的南方港城一步步推向内战深渊,受雇驻守的黑色佣兵团眼见将同当权雇主葬身此地,一艘诡异的黑色巨船悄然而至,船上,来自北方的神秘使节向佣兵团伸出邀约之手:他想雇用兵团前往北境——这,本该是根救命稻草。但当数千佣兵踏上甲板,以为躲过命中大劫,却发现新雇主与封印在北方大坟茔的古老邪魔——帝王与夫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 都市至尊龙皇

    都市至尊龙皇

    曾经遭人陷害,叶凌天背上不耻罪名受千夫所指,兄弟朋友的背叛、女友与其决裂、姐姐更是被迫为他含泪嫁人。命运齿轮转动,他,让人界武神甘心为奴!让魔界魔主俯首称臣!甚至让天界大帝胆寒颤栗!统御天下站在世界之巅的绝世龙皇,重回都市少年时代!这一世,叶凌天只手遮天、神挡杀神!必让这天下为之颤抖!
  • The Rise and Progress of Palaeontology

    The Rise and Progress of Palaeontology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法华文句记

    法华文句记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朱门嫡影

    朱门嫡影

    她是相门嫡女,却因命中带煞被弃之如敝屣。最后惨死于爱人之手……她是现代女高材生,受人指点却一朝穿越,寻找命中眼带朱砂的男子。重生又来,她是她,亦不是她,为了他种的情根,为了改变命运一雪前耻。庶母阴险,她见招拆招,姊妹狠毒,她亦变得魔高三丈。爱意已断绝,却不料渣男竟对她情有独钟,傀儡太子、俊逸王爷、神秘公子,皆对她用情至深,是阴谋还是爱情?是重蹈覆辙,还是佳偶良缘?她寻他而来,他又会不会随她而去?命中的他又到底是何人?且看朱门嫡影为你展开一幅朱门深宅中的锦绣画卷。--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嫡女国师

    嫡女国师

    妖孽国师君修墨向她求亲,结果惨遭拒绝!第二次求亲,再次遭拒绝!妖孽男君修墨瞪着她:“月凌,你是我的!”古月凌昂了昂下巴,一脸不认帐,“谁说的?”“看,古家的订亲信物都给我了,还想抵赖吗?”“那又如何,你找那个愿意和你订亲的人就是……”他霸道,冷酷,怜她宠她成瘾;她狠毒,辣手,他是她的命,无人能夺走他!【新书《废材丹神:太子独宠小狂妃》火热连载,请继续支持楼楼作品哦!】
  • 爱情不需要谎言

    爱情不需要谎言

    原以为是最美好的爱情,原本以为真的会有王子守候在公主的身边,没想到原本的王子转身化为魔鬼,是这么的可怕。唐婉一个年轻的漂亮总裁,继承家业,每天忙碌于公司于家之间,两点一线,从未有什么感情什么生活。她一切这么纯洁,这么美好,只是在遇上这个叫李浩的男人之后,一切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枫旭,始终守护在唐婉身边的骑士,一直等待着她的回头,他的痴心最后是否会变成一片浮云,而唐婉终究会选择和谁在一起--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中国古都研究(第二十一辑)

    中国古都研究(第二十一辑)

    本缉收入的是关于郑州商都3600年学术讨论会的内容,收录38篇论文,具体内容包括:郑州大古都的年代学研究、郑州商城的建造及其性质谈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