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587300000008

第8章

尊者法救造

宋天竺三藏僧伽跋摩等译

修多罗品第八

已说定。修多罗今当说

一切智所说  修多罗妙义

我今当少说  修行宜善听

知一切故说一切智。一切者。谓十二入。于彼自相共相一切悉知。所说者。一切智人亲自演说。妙义者。谓甚深性相微妙义也。此微妙义是修多罗说故言修多罗妙义。今者。谓此论。少说者。以牟尼所说无量无边故言少说。修多罗者。凡有五义。一曰出生。出生诸义故。二曰泉涌。义味无尽故。三曰显示。显示诸义故。四曰绳墨。辨诸邪正故。五曰结鬘。贯穿诸法故。如是五义。是修多罗义。虽义不在说而因说显现。故言说义。谓因说名转因名显义。善听者。宜一其心决定善听。问世尊说施戒修。彼一一有几种。答

惠施持净戒  是各有四种

修禅则有二  说名为功德

畏三种畏。欲方便令度三畏故。世尊略说此三种功德。彼畏贫穷畏者方便令度是故说施。畏恶道畏者方便令度是故说戒。畏生死畏者。方便令度是故说修。问何等为施性。答

无贪相应思  俱起同一果

众具处所生  此则是施性

无贪善根相应思。施物处所生。及随转身口业。是五阴施自性。以说色香味等具足故。言思愿等非施者不然。何以故。于物说施名世尊开发施主心故令思愿坚牢故。于物说施名即是施物处所生。问前说四种施。何等为施种。答

所谓自摄受  亦复摄受他

或有二俱摄  或二俱不摄

有自摄故施。有摄他故施。有摄自他故施。有报恩故不为摄自他施(谓阿罗汉供养佛为报恩故不为自他)。彼自摄者

若未离欲者  供养于支提

及凡夫离欲  是名自安施

圣人未离欲。及凡夫离欲。供养支提。则自摄施。以施受欲界报故。谓未离欲者生欲界故。凡夫虽离欲生色无色界。后还受欲界后报及不定报。是名自摄不摄他。何以故。支提非众生故

离欲非凡夫  除其现法果

施与诸众生  是名为摄他

若阿罗汉。若阿那含。除起现法果施。若余施为众生者。是名摄他非自摄。阿罗汉生非分故。阿那含虽受生在色无色界。而不受施果。以因果断故建立界

未离欲界欲  已离欲凡夫

施与诸众生  当知二俱摄

谓圣人未离欲。及离欲凡夫施与众生。当知二俱摄

离欲非凡夫  除其现法果

供养于支提  是则俱不摄

若阿罗汉。若阿那含。除起现法果施而供养支提。此非自摄亦非摄他。阿罗汉无生故。阿那含虽有生而欲界非分故不自摄。支提非众生故不摄他。彼忆念本恩。为报恩故佛虽般涅槃犹供养支提。复次

或有为摄他  供养于支提

无量众见闻  皆生随喜心

或供养支提亦为摄他。以幢幡花盖烧香散花供养支提。令无量众生见者随喜生天解脱因。是故世尊修多罗说。于未曾立处建立支提能生梵福。以摄无量众生故名梵福。问齐何当言梵福。答有说。除近佛地菩萨。诸余一切众生能生大富大力等增上果业。是梵福量。复有说者。世界成时一切众生。器世界生。此能生器世界业。是名梵福量。又复此施

谓彼希望等  七种施非上

第八庄严心  是名最胜施

世尊说八种施。谓希望施。怖畏施。反报施。期报施。家法施。生天施。求名施。为庄严心为调伏心为顺修行为得最上义故施。希望施者。选择福田欲求多果故施来求者。施来求者施是旧阿毗昙说希望施。怖畏施者。方于亡失施故施。谓见有失想宁施不失。反报施者。曾得彼利云何不报。期报施者。若施于彼期彼还报。家法施者。习先人施非自信施。生天施者。求生天故施。求名施者。为称誉故施。此七种施。慧所鄙故非上。不求生死乐施是名庄严心施。此道方便施故于财施中最为第一。是名上施。已说施。施果今当说

寿色力安乐  辩才等五种

施报百千等  施主之所获

布施如上说。五种如世尊施五德修多罗中说。食已寿非不食。是故施寿。乃至辩才亦复如是。相似因生相似果。谓得长寿乃至辩才报。如种外种随类收实。此亦如是。寿者。谓人天非恶趣。此以持因故说施寿。如说。离杀生修习多修习得长寿。此以招引因故说。譬如二种母。生母及养母。离杀生者如生母。施食者如养母。施畜生五种报得百倍福。谓和合者得。如是广说。见道中虽不食而能受施。已说施及果。谓即施即果今当说

慈无诤灭定  见道及无学

从彼正受起  施者得即果

慈心无诤三昧。灭尽三昧。见道阿罗汉果从此起已。若有施者得即果。何以故。于无量众生以安饶益相。是慈以慈熏身故。从此起已施者得即果。无诤三昧令无量众生烦恼不起。以广摄功德熏身故。从此起已施者得即果。灭尽三昧以广功德熏身故。似涅槃故。从此起已施者得即果。见道所断结永尽。以圣道熏身故。从此起已施者得即果。修道断结永尽心得自在住阿罗汉果。从此起已施者得即果。已说即果大果今当说

父母若病人  及与说法师

近佛诸菩萨  施者得大果

施此五种人得大果。何以故。父母长育生身恩故施者得大果。病者无所依怙增悲心故施者得大果。说法者增长法身故示人善恶故施者得大果。近佛地者积集功德广摄众生故施者得大果。问为思愿胜令施清净。为福田胜耶。若思愿胜者。何故世尊赞叹福田。若福田胜者。何故施一福田而果不得等耶。答思愿胜故施清净。福田因力故。是故先说思愿及眷属名布施福。以淳净心离身财求随智慧行。如是施者则获大果。若异者彼求名称施胜福田。非大人施。若以田力生罪福者。不成田力等。应得无间业而不得故。当知思愿力也。功德福田能起胜思愿。是故世尊赞叹福田。问已知长养生身施。长养法身施复云何。答

善说诸经法  远离诸颠倒

不谤于牟尼  是说为法施

于修多罗毗尼阿毗昙。真实分别不著名利广摄众生。是名法施。彼虽无想着而颠倒说。诽谤如来真实因缘。而作异想。当知此则乱心因缘。虽说不颠倒而心染着。如彼商人。是故偈说。不知牟尼说。如刀火及毒。于此善分别犹如食甘露。复次三种颠倒。谓法颠倒。人颠倒。时颠倒。法颠倒者。如有说。修习净想断贪欲。人颠倒者。谓贪欲者而为说慈。时颠倒者。人根未熟为说真谛。如是比与此相违名不颠倒说法。已说法施。无畏施今当说

以离等受说  安慰诸恐惧

是名无畏施  能坏贫穷怖

若见众生今世后世及俱恐怖。以离受戒。说慈心安慰言。众生勿怖。我当为汝所作。令得无畏。是名无畏施。彼恐怖如贫穷。与彼真实对治名无畏施已。说无畏施。大施今当说

普于群生类  等受戒律仪

功德流增广  是则为大施

世尊说五戒为大施。摄无边众生故。起无边乐故。财施者。不能摄一切众生。唯受戒则能。已受持五戒已。于一切众生尽形寿。念念中得十二种未曾得律仪(三善根二起身口作无作)。彼戒流注相续不断。问已知四种施。前四种戒云何。答

欲界及禅生  无漏戒律仪

断律仪从二  是说律仪种

四种律仪。谓别解脱律仪。禅律仪。无漏律仪。断律仪。别解脱律仪者。谓七众所受戒。禅律仪者。谓有漏随生戒。无漏律仪者。谓学无学戒。断律仪者。谓离欲界欲九无阂道随生戒。若有漏是禅戒。若无漏是无漏戒。此律仪。业品已说。已说四种戒。谓余四今当说

或以希望受  或以恐怖持

有顺菩提支  及与清净戒

有四种戒。所谓希望戒。恐怖戒。顺觉支戒。清净戒。希望戒者。谓求生天及余处故持戒。恐怖戒者。畏自责畏他责畏罚畏恶趣畏不活畏恶名故持戒。顺觉支戒者。为庄严心故为方便众具故求最胜义故持戒。清净戒者。谓无漏戒。离垢故。问云何净持戒。答

根本眷属净  不为觉所坏

摄受于正念  随顺般涅槃

有五因缘。戒清净。所谓根本净。眷属净。不为觉所坏。摄受正念。正向解脱。根本净者。离越根本业道。眷属净者。离杀生等方便。不为觉所坏者。离欲恚害三觉恼乱。摄受正念者。摄受佛法僧念。以是故亦离诸无记心。正向解脱者。为解脱持戒。不为身财及余所作。是故亦说随顺觉支。此五因缘。戒清净。世尊说得大果。离一切恼乱故。问已知一切正行所依戒如天德瓶。云何二种修。答

禅无色无量  得修及习修

不净安般念  二修义亦然

此诸禅等功德熏心。如熏衣如花熏麻如融金。是故如是说。如熏衣修。如熏麻修。如融金修。现在者习修。未来者得修。现在者用故。未来者起故。现在者作所作。未来者当作。现在者生故。未来者得故。现在者现前分。未来者成就分。禅无色无量。定品已广说。不净观者无贪性。贪对治故。又对治四种贪故复说四种。谓断威仪贪故修死尸观。断色贪故修青瘀等观。断触贪故去皮肉修骨琐观。断处所贪故修骨节分离观。此不净观复有四种。谓退分住分胜分决定分。退分者。住彼则退。住分者。住彼不进不退。胜分者。住彼必升进。决定分者。住彼顺圣道。界者欲色界。地者十地。欲界禅中间根本四禅及四眷属。依者欲界行者非行。缘者缘欲界。念处者身念处。智者等智。非三昧受生故三根相应堕三世。过去者缘过去。现在者缘现在。未来者若生法缘未来。若不生法缘三世。是善缘无记。是非学非无学缘非学非无学。是修道断缘修道断。当言缘义。问为方便得离欲得。答亦方便得亦离欲得。若离欲界欲得初禅。乃至离三禅欲得第四禅。后方便现在前。问不净观云何方便。答彼修不净观者。至冢间极善取彼相。取已还至坐处洗足安坐。柔软其身心离诸盖。取彼外缘以方己身。系心在足骨胫骨[跳-兆+專]骨髀骨臗骨膫骨脊骨胁骨手骨臂骨肩骨颈骨颐骨牙骨齿骨髑髅骨。若系心眉间。若乐略观者。先从身念处度。若乐广观者。从眉间观髑髅乃至足骨。从此一座一房一堂一僧伽蓝一村一乡一国。若但从想起者。非有是处。若周遍大地至眼光者。能观彼处白骨充满。若复略者。次第还至眉间系心眉间。是名不净观成。或有不净观。缘少非自在少。作四句。缘少非自在少者。谓于自身数数入不净观。自在少非缘少者。谓周满四海大地不净一时观察不能数数入不净观。缘少亦自在少者。谓一时观察自身不净而不能数数入不净观。非缘少亦非自在少者。周满四海大地不净亦能数数入不净观。复次不净观。缘无量非自在无量。作四句。缘无量非自在无量者。谓周满四海大地不清净而不能数数入不净观。自在无量非缘无量者。谓于自身数数入不净观。缘无量亦自在无量者。谓周满四海大地不净亦能数数入不净观。非缘无量亦非自在无量者。谓于自身不能数数入不净观。已说不净观。安般念今当说。安那者持来。般那者持去。亦名阿湿波裟婆湿波裟。念者忆念。于安那般那审谛系念心不虚妄。修习彼念故说修。安般念是慧性。于彼品念增故说安般念。如念处如念宿命。初起者。于母胎中脐处所业生风起。或向下或向上。向下者。造下身分身诸毛孔。向上者。造上身分身诸毛孔毛孔成已出息最初。乃至命终出息最后。正受亦尔。谓出初入定入初出定。六因缘得六种安般念。所谓数随止观还净。数者。修行者巧便系念数出入息。无一出入息而不觉知。若心乱者。或时减数。或时增数。或时乱数。减数者以二为一。增数者以一为二。乱数者出作入想入作出想。心不乱者名为等数。五出息五入息。此名十数。若修行者数时于十中间心乱者。还从一数起。若十数满已。若乱不乱。要还从一起。畏心散故不过十。畏心聚故不减十。于上无未曾数故。随者。出入息去无所行。而随为长为短耶。为遍身耶。为在一处耶。入为远为近。齐何转还耶。止者。随心所乐于身一分。系心令住而观察之。彼息于身为益为损为冷为暖。如是等。观者。修习极修习。如忆自己名。随其所欲而现在前。还者。若依欲觉者少行依出离觉者勤行。净者。净诸盖。彼修行者于出入息作一想。观身如竹筒。观息如穿珠。出入息不动。于身不发身识。是名安般念成。有说。亦起身识但不伤于身。又修行者于出入息以极微坏。是名身观。受出入息是名受即观。彼受是名受观。识出入息是名识即观。彼识是名识观。想出入息是名想即观。彼想是名想观(谓极微坏色色尽灭尽然后以喜及想识起令现前便即观彼三以为三念处方便种子)。非入息未灭而有出息生。非出息未灭而有入息生。是名因安般无常行度。入息逼迫故出息灭。是名苦行度。此名得方便无愿解脱门种子。出入息生住灭不自在。是名因出入息无我行度观。出入息离常等因彼故空行度。是名得方便空解脱门种子。于出入息生厌心向涅槃。是名得方便无相解脱门种子。依彼软三三昧中依中增。如是次第暖法乃至尽智无生智。问世尊说界。此云何。答

二十说欲界  色界或十六

无色界有四  处所次第说

二十说欲界者。谓八大地狱畜生饿鬼四天下六欲天。此二十说欲界。此诸众生以欲受身众具及第二。是故说欲界。色界或十六者。谓梵身梵富楼少光无量光光音少净无量净遍净无阴福生果实无烦无热善见善现色究竟。此十六处说色界。有欲令十七如前十六及大梵。彼众生受色身。非众具非第二。是故说色界。无色界有四者。谓空处识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此处众生不受色身。离色欲故名无色界。问云何立三界。为爱断故。为处所故。若爱断者应有九。谓欲界爱断欲界。如是初禅乃至非想非非想处。若处所故立者。应有四十。如前说。答总爱断故说。谓欲界爱断欲界。如是色界爱断无色界爱断无色界。欲界不定故一使。色无色界定故不一使。问云何建立界。答处所次第说。有说。从下次第上。谓最下无择地狱。次大热地狱。如是次第乃至色究竟。色究竟上复有无择地狱。次第乃至色究竟。若离一欲界欲。则离一切欲界欲若得初禅神足。能到一欲界及一梵世。复有欲令周遍傍立界。问世尊说七识住。此云何。答

善趣在欲界  及色界三地

无色三亦然  是说为识住

欲界善趣。谓天及人。色界前三地。无色前三地。此七地说识住。有色众生者成就色身。种种身者种种形。种种想者苦乐不苦不乐想。是名初识住。复次种种身者如前说。一想者染污想。彼梵身天初生作是念。我从大梵天生。大梵天作是念。我能生彼尊卑处所故及觉观识身故。梵天有种种身。是名第二识住。一身者色身形处量等。种种想者乐及不苦不乐想。根本喜疲厌眷属舍根现在前。舍疲厌已喜复现在前。是名第三识住。一身一想者。一身如前说。一想者乐。是名第四识住。无色众生者不成就色身。离色欲故。度一切色想者。行离色故说。以色想眼识相应故。若离初禅欲度欲爱行。离第四禅欲度行色行。以是义故。说灭有对想。五识身相应故。不念种种想者。彼种种想。谓第四禅地普散以缘种种入故。若染污者缘十入。不染污者缘十二入。离欲扰乱故说。不念无量者。无量行故方便思惟空入。空正受故说空处入。空处入成就者。得成就彼地四阴。是名第五识住。方便思惟识入识处。是名第六识住。无量行非分故说无所有处。是名第七识住。问何以故。立七识住。答若识于彼乐住故说识住。恶道苦逼迫故识不乐住。净居天向涅槃故识不乐住。无想众生无心故。余第四禅或求无色或求净居或求无想故识不乐住。第一有不捷疾故识不乐住。复次若彼有坏识法故不立识住。恶道者苦根坏故。第四禅无想三昧坏故。第一有灭尽三昧坏故不立识住。问九众生居云何。答

第一有无想  是说众生居

谓有漏四阴  是说四识住

第一有无想是说众生居者。前说七识住及无想天第一有是说九众生居。问恶道何故不说众生居耶。答乐住非分故多苦故不乐住。净居天疾向涅槃故不乐住。余第四禅如前说。问四识住云何。答谓有漏四阴是说四识住。除识阴余有漏四阴说识住。有说。众生数阴说识住者不然。何以故。依行缘相应分义故名为住(依者识所依缘者能缘非所缘分者胡音云何婆他耶义云流注谓受生胎分相续过去未来虽非众生数亦有此五义故得为识住乎)。无漏法亦说。识住者不然。何以故。坏染污识故不立识住。识阴非识住。二非分故。先后不俱故。不顾自性故。自分识住自分阴。谓欲界住欲界如是比。不异界不异地不异身。问何故自分阴说识住非不自分。答以自分阴摄识故。问不自分心阴及非心阴云何名识住(他界心住时名非自分心阴无心法住时名非心阴)。答得相故。彼亦识住相成就。若彼自分识生者。彼则随转。彼有住识义。中间因缘碍故识不生非识住非分。问世尊说缘起。彼有何相。答

烦恼及业事  彼随次第生

当知是有支  众生一切生

三分缘起支。谓烦恼业事。此烦恼业及事。于彼彼生次第起名缘起支。当知是缘起支

此诸分建立  谓众生受生

过二及未生  中间说于八

此诸分建立。谓众生受生者。于此三分缘起说十二支。问此云何。答过二及未生中间说于八。彼过去生时诸烦恼分说无明。过去生时业说行。现在相续说识。彼相续已六入分未满说名色。诸根满分说六入。未能分别苦乐不苦不乐根尘识合说触。分别苦乐分齐而未能分别。烦恼分齐说受。乐受于可爱不可爱。若离若合愚爱生说爱。现在广生烦恼说取。更生后有说有。现在有种未来阴生说生。未来阴熟说老。未来阴舍说死

三有支烦恼  二业事则七

七名前有支  五则说后分

三有支烦恼二业事则七者。谓无明爱及取三有支。是烦恼行。及有二支是业余支说事。七名前有支五则说后分者。当知从无明至受七支。是名前缘起。余五支说后缘起

前支五说果  余二则为因

后支三说因  余二则为果

前缘起从识乃至受是果。无明行是因。后缘起前三支说因。后二支说果。问有支前后得展转合耶。答得。此云何

前痴后爱取  行有合亦然

名色入触受  是说同老死

谓初受身识  是则未来生

问已知有支。前后展转相摄。彼云何起。答

烦恼起烦业  彼业转生事

事亦生于事  亦复生烦恼

缘烦恼生烦恼者。谓缘爱生取。缘烦恼生业者。谓缘取生有。缘业生事者。谓缘有生生。缘事生事者。谓缘生生老死。缘事复生烦恼者前说名色六入触受即是后支老死。以是故说缘受生爱。亦说缘老死无明。是名为无始有轮。问有四种缘起。何等为四。答

谓彼相续转  刹那与连缚

及前谓分段  此则说缘起

相续转者是无始义。因果展转相缚故说缘起轮犹如满月始不可知。是故修多罗说。有爱本际不可知。应说无不应说不可知自有。有而不可知者不然。何以故。无言说因故。言说无者。若有问言。何故无则不容言说因说言不可知者。若问何故不可知。则答言无何等如满月轮始不可知。如是因缘相续缘起。满月轮始不可知。是故言不可知。一刹那顷一切有支现在前故说刹那。如识身论说于庄严事。无知故起贪。无知者是无明。贪者是行。于事知者是识识共起四阴是名色。名色建立诸根是六入。六入所著是触。触随觉是受。受所喜乐是爱。爱俱生缠是取。受当来生业是有。未来阴起是生。阴熟故是老。舍阴是死。展转相缚故说连缚因缘。根本展转久远义。非唯十二支说缘起。若生若所生一切有为法说缘起。尊者富那耶舍说。或缘起非已缘起者。谓未来法。已缘起非缘起者。谓过去现在阿罗汉命终五阴。缘起已缘起者。除过去现在阿罗汉命终五阴。诸余过去现在法。非缘起非已缘起者。谓无为法。分段间可得故说分段。彼过去生时烦恼。分说无明余如前说。问世尊说生及趣。为生摄趣为趣摄生耶。答

生摄一切趣  非趣摄于生

谓生中阴增  当知非趣摄

生摄趣非趣摄生。问何故。答谓生中阴增。中阴者。生所摄非趣摄。以到故说趣。中阴者。是去非到。是故非趣。生者谓四生。卵生胎生湿生化生。欲界具四生。色无色界一切化生。地狱化生。畜生四种。饿鬼化生。亦有胎生。人四种天化生。化生最广。以全二趣三趣少分故此亦最胜。问若最胜世尊何故不化生耶。答时不俱故。若有化生时则无佛出。佛出世时则无化生人。复次一切胜故。世尊一切胜所生种性于一切众生最胜。说法信受故。及断种性贡高慢故。趣者五趣。谓地狱畜生饿鬼人天。不可乐故说地狱。身横行故说畜生。从他希求故说饿鬼。意寂静故说人。光明故说天。有欲令阿修罗与天同趣。是故说言。汝先是天。问若然者何故不见谛耶。答谄曲所覆故。有说。是大力饿鬼。天趣不说故。问若尔者。释天云何与相习近耶。答贪色故。负多究槃荼勒叉。亦饿鬼趣摄紧那罗毗舍遮醯鲁娑迦阇罗颇求罗。畜生趣摄。问世尊说六界。此云何。答

所谓四大种  及诸有漏识

亦色中间相  此界说生本

所谓四大种及诸有漏识亦色中间相者。四大五识身及有漏意识亦色中间。谓眼所受是空界数。是名六界。问已说十八界。何故别说六界耶。答此界说生本。此界说士夫数建立生根本故。是故无漏法不立六界中。四大如界品说。问谛有何相。答

谓性果诸行  有漏是说苦

因性则为集  灭谛众苦尽

谓性果诸行有漏是说苦者。一切有漏行有因及缚性故说苦。因性则为集者。此有漏行是因性者说集谛。是故苦集是一物。因果故立二谛。灭谛众苦尽者。一切有漏法究竟寂灭。是说灭谛

若无漏诸行  是说为道谛

此二因缘故  粗细次第现

若无漏诸行是说为道谛者。一切无漏行说道谛。有相违故。问何故说名谛。答此二因缘故。有二因缘说谛。谓自性不虚及见。彼得不颠倒觉。虚空非数缘灭虽自性不虚。无记故无漏故不说谛。若法是苦。苦因离苦。苦对治故彼立谛。彼无漏故非苦非苦因。无记故非离苦。无为故非苦对治。是故说四谛病。病因无病药亦如是说。问圣谛有何义。答圣于此诸谛起真实觉及显示他故说圣谛。此逼迫相说苦。生相说集。寂止相说灭。出离相说道。问应前因后果。何故世尊前说果耶。答粗细次第现。虽如是。以随顺无间等故前说果苦粗故先无间等。如是比。灭虽微非道先施设说谛求灭粗非道。复次易度义故。从粗次第立粗者。欲界苦彼先无间等。后色无色界苦。色界苦虽粗。非无色界定故不定故是一无间等。问真谛无间等云何。为自相为共相耶。答谛故自相。阴故共相。问世尊说四沙门果为几事。答

圣果事有六  最胜在九地

第三在六地  二种依未来

圣果事有六者。六事说沙门果。谓无漏五阴及数灭。圣道说沙门。彼是此果。沙门果择品当广说。问此果何地摄。答最上在九地。阿罗汉果九地摄。谓未来中间根本四禅及三无色。第三在六地者。阿那含果六地摄。除无色。二果依未来者。须陀洹斯陀含果依未来。未离欲故。问道有何相。答

随信行行法  离烦恼迟相

随法行行法  离烦恼速相

随信行行法离烦恼迟想者。随信行所行无漏法。软根品所摄故当知是迟。若随信行所受当知信解脱时解脱。亦受同软根故。随法行行法。离烦恼速相者。随法行所行无漏法。利根品所摄。当知是速道。若随法行所。受当知见到不时解脱。亦受同利根故

根本禅地中  当知是乐道

减及难得故  当知是说苦

根本禅地中。当知是乐道者。谓根本四禅地软根法及利根法说乐道。止观等故。彼地道乐行。减及难得故。当知是说苦者。依余地道说苦道。以减故。谓未来中间止道减。无色定观道减。是以方便难得故说苦。非圣道是苦受性。亦非苦受相应。虽苦尽道亦无量分别。此地及根建立故说四。彼根本禅地。若利根说乐道及速道。若钝根说乐道及非速道。余地道。若利根说苦道及速道。若钝根说苦道及非速道。正升进故说道。正向解脱故说道。问云何不坏净。答

佛及声闻法  解脱亦余因

清净无垢信  圣戒谓决定

佛及声闻法解脱亦余因清净无垢信者。若于佛所得无学法起无漏信。是名于佛不坏净。若于僧所行学无学法起无漏信。是名于僧不坏净。若于涅槃起无漏信。除前所说法。谓于余苦集谛及菩萨无漏功德辟支佛无漏功德起无漏信。是名不坏缘法不坏净(别缘法宝故定不坏缘也)。若于佛法辟支佛法声闻法起无漏信。是名坏缘法不坏净(杂缘三宝故曰坏缘也)。圣戒者无漏戒。是四大净(信是心净戒是四大净也)。问何故无漏说不坏净。答谓决定故。真实智俱生无漏信。戒决定有漏信。为不信所坏。有漏戒为恶戒所坏。无漏者经生不坏。是以决定故无漏立不坏净。此义择品当广说

问修定有何相。答

初禅若有善  说名现法乐

谓得生死智  是说名知见

初禅若有善说名现法乐者。净无漏初禅现法安乐住。是名修定得现法乐。当知第四禅亦如是。初禅亦说后世乐住。然不一切。若退若生上地若般涅槃。后世乐不定故世尊说现法现法安乐住。谓得生死智是说名知见者。生死智通是名修定得。知见如力处说尽当知

当知分别慧  方便生功德

金刚喻四禅  是名为漏尽

当知分别慧方便生功德者。若方便生诸功德。从善法欲闻思修三界善及无漏。是一切说名修定得分别慧。金刚喻四禅是名为漏尽者。金刚喻定名最后学心相应。依第四禅。是名修定得漏尽。此世尊自已说第四禅一切菩萨无所有处爱尽。依第四禅超升离生乃至漏尽。问如意足何等自性。答

善有为诸法  方便之所起

佛说如意足  是亦说正断

善有为诸法方便之所起佛说如意足者。前所说方便所生功德。彼一切如意器故说如意足。自心自在起种种功德故说如意。彼如意足故说如意足。足支俱同一义。问何者是。答谓三昧。彼复四种增上分别。若欲增上起三昧名欲定。精进心慧增上起三昧亦如是。彼先欲故欲增上。欲生已求成故精进增上。精进方便已随顺求故心增上。于欲精进心正向如意足究竟故慧增上。若无慧者余则失。问何等为如意。何等为足。答定为如意。欲等为足。虽有受等诸法生。但取此生定故说此为足。此义杂品当广说。是亦说正断者。即此诸功德说正断。以正智火烧诸烦恼草故说正烧。此亦断诸烦恼故说正断。复次灭烦恼最胜故说正胜。彼过恶功德舍离长养。若防若增堪能故说正断。彼复四种。事分别故。如一刹那灯作四事。谓烧炷油尽器热破闇。如是一刹那精进现在前。作四事已生恶法等。如修多罗广说。息烦恼种道根断过去未来烦恼得。烦恼得断说过去灭未来不起。虽断一切有漏。以恶法极恶故。圣道相违故。唯说恶法断生。一果故说恶生。二果故说不善。已生善法相续住故说住。软中上增长故说重修增广。阿罗汉虽无不善法及断对治。而有坏对治(毁呰呵责是坏对治)持对治远分对治故。亦说四正断。色无色界亦如是

此说四念处  四圣种亦然

如其增上生  是皆随名说

此说四念处者。谓前说功德亦说念处。谓身受心法。内外俱自相共相随顺观故说念处。如贤圣品说。四圣种亦然者。谓前所说功德亦说四圣种。圣以此为种故说圣种。圣从彼生故说圣种。问圣种何等性。答无贪善根性。若眷属是五阴性。四种爱取对治故说四因。衣生爱因。乞食因。床卧具因。有无有生爱(无有爱者爱断灭上三及此也余爱总名有爱也)。随彼次第对治立四圣种。衣乞食摄药故。又不一切不一切时故药不别立圣种现在境界起故。知足立圣种非少欲知足于现在处起少欲于未来处起现在不取一钱难非未来转轮王圣种者。于出家者有二种胜。谓希望及受用。在家者唯希望。种者是故持义。是故别解脱律仪以无作为圣种。非作色无色界。虽无衣食然有圣种。谓无漏律仪。问何故此诸功德说如意足乃至圣种耶。答如其增上生。是皆随名说此诸功德。定增上生故说如意足。精进增上生故说正断。念增上生故说念处。知足增上生故说圣种。问世尊说三十七觉品有几种性。答

净信精进念  智慧及喜猗

觉品相应舍  思戒三摩提

如所说十事。余觉品分悉入其中。此云何。谓信是信根信力。精进是正断精进根精进力精进觉支。正方便念是念根念力念觉支。正念慧是念处慧根慧力择法觉支正见。喜是喜觉支。猗是猗觉支。舍是舍觉支。思是正思惟。戒是正语正业正命。三摩提是如意足定根定力定觉支正定。鞞婆娑欲令戒有二种身口业不坏故说十一事。问何故此诸法多种建立。答

处方便自在  软及利亦然

见道亦修道  故说三十七

处者正缘。处建立故说念处。方便者正方便故说正断。自在者自在功德故说如意足。软者信等五法软者说根。及利亦然者。此诸根若增上者说力。是故增上义说根。难伏故说力。问何者是根云何次第。答信精进念定慧。是根次第者。信因果能为一切善法根本。是故前说信。信已舍恶修善故精进方便。精进方便已心于境界念住。心住已于缘不乱。不乱已堪能观察。复次于法观察已心定。心定已随正念住。正念住已正堪能。正堪能已信业果。是说逆次第。问云何立五根。答地故建立彼初业地信修。导一切胜法故。见地精进修见道速进故。薄地说念。修念住令贪恚痴薄故。离欲地说定。修定修根本禅故。无学地说慧。修慧永离无明故。说力亦如是。见道者。见道道支修见道速进故。正见乃至正定。彼于法显示自相共相故说正见。思量正义故说正思惟。邪命所不摄口四恶行数灭离故说正语。邪命所不摄身三恶业数灭离故说正业。邪命数灭离故说正命。正方便堪能故说正方便。正念缘不忘故说正念。执正一心念故说正定。次第如修多罗说。正见者。彼正见是道亦道支。余者是道支非道。如定是禅亦禅支。余者是禅支非禅。如说。定八种亦如是。修道者。修道觉支修道所断烦恼种九品断顿极觉故。以觉义故说觉支。彼择法觉是觉亦觉支。余者是觉支非觉。次第如修多罗说。问何故喜猗舍立觉支非道支。正思正语正业正命立道支非觉支。信俱非耶。答随顺觉故。乃至知缘常生喜。乃至生喜常生觉。谓息一切事及舍常生觉。于进不随顺故非道支。进去是道义。喜者不去。乐住处故。猗舍与去一向相违故不说道支。戒者于道轮为毂故立道轮支非相应故非觉支。正思策正见故于进去随顺非觉故。立道支非觉支。信者始习度。觉道者已度。是故俱不立。是说三十七者。此十法各别。事分别故世尊说三十七。彼初业地说念处于身等分别修故。暖法说正方便。生圣智火暖故。顶法说如意足。得顶法功德自在故。忍法说根。彼于进增上故。世间第一法说力住。彼势不可伏故。见道说道支。速进故。修道说觉支。觉悟故。以数渐增故。先觉支次道支。四乃至八。此诸觉品

二禅三十六  未来亦复然

三四及中间  是悉三十五

二禅三十六者。除正思地无思故。未来亦复然者。未来禅亦三十六。除喜难起故(未来难生喜)。三四及中间是悉三十五者。第三第四及中间禅三十五。除喜及正思

初禅说一切  无色三十二

最上二十二  欲界亦复然

初禅说一切者。初禅具三十七品。无色三十二者。三无色三十二。除喜正思正语正业正命。最上二十二者。非想非非想处无道支及觉支。道支虽有漏在觉支后说。当知是无漏。是故修多罗说。三十七觉品一向无漏故。如修多罗说。修不净观俱念觉支。彼以不净观调心故。然后觉支现在前。欲界亦复然者。欲界二十二。问四食在何地有何性。答

诸食中抟食  欲界说三入

识食思及触  是食说有漏

诸食中抟食欲界说三入者。抟食是欲界中三入处。谓香味触。事则有十三。谓十一触及香味。随其所应彼或以草或以木或以根或以果或以五谷或以汁或以香或以温暖。如是比。识食思及触是食说有漏者。谓识思触若有漏者。持生相续及招有故。是故说食。无漏触等虽摄持诸根四大而不招有。断有故。是故非食。问何故色非食。答色粗故非食。坏色故不名食。色不能极摄诸根四大。摄义是食义。此义择品当广说。问三三昧一一有几行转。答

无愿有十行  二行是空定

四行说无相  是说为正行

无愿有十行者。无愿三昧十行转。所谓无常行苦行集四行道四行。二行是空定者。空三昧空行及无我行转。四行说无相是说为圣行者。无相三昧灭谛四行转定品已广说。问四颠倒云何。断何等性。答

谓彼四颠倒  当知见苦断

三见自性增  见实者分别

谓彼四颠倒当知见苦断者。一切四颠倒不远寻根本故苦处起故见苦断。毗娑阇婆提欲令有十二颠倒。所谓无常常倒想倒见倒心倒。余亦如是。彼八种见道断无常无我六(此二各有心想见故六也)。苦有乐见倒不净净见倒四。见道修道断苦。及不净想倒心倒(乐净见一向见谛断乐净想心见道修道断以见谛者见断而想心不尽)。如是说者此义不然。何以故。颠倒是见性故。想心为见所乱故。说想心颠倒受等。虽为见所乱非世所傅故不说。若问须陀洹云何染著者。烦恼不断故。如在家须陀洹我倒断。犹起男女结。非法想起男女结彼亦如是。三见自性增见实者分别者此四颠倒。是三见自性但说少分。见真实者所建立。问何故。答以增上故。若彼见增上分建立颠倒。谓如身见中立我见是倒。非我所见边见中立常见是颠倒。非断见见取中立乐净见是倒非余(计恶为好计劣为胜如是一切不立倒也)。悉是见取但以轻故。问何故余见不立倒。答三事故说倒。所谓决断妄置一向倒(一向倒谓正反如转下为上)。谓彼邪见及边见所摄断见。虽决断及一向倒。而非妄置。从坏事生故。戒取虽决断及妄置。不一向倒。谓少实于少实处起故。阿毗昙说。身见见取全倒。无始久习倒。烦恼断已。须陀洹斯陀含犹染着境界。问世尊说多见何见摄。答五见摄。问此云何。答

诽谤于真实  此见是邪见

不实而妄置  是二见及置

诽谤于真实此见是邪见者。若见诽谤真实。谓无有(无有谤施戒等)无苦等是说邪见。不实而妄置是二见及智者。于阴不实妄置我我所是身见。妄置乐净是见取。若于余处所不实而妄置士夫等。如是一切是邪智非见

非因而见因  是说为戒取

若摄受边见  依断灭有常

非因而见因是见说戒取者。谓于彼无因而见因。是戒取。如为自在天故。断食等求生天。能辨性及士夫得解脱性者(世性谓能知世性与士夫异者得解脱也)。若摄受边见依断灭有常者。若相似相续隐覆无常行而见常是常见。不识因果分相续而见断是断见。除此五见更无余见。是故说一切见五见摄。问此见云何断。答

诽谤及妄置  因见及二边

于此诸事转  或见彼则断

诽谤者。说邪见若谤苦。当知见苦断苦处起故。见集等亦如是。如见灭道断见取戒取异处生见异处断。以此义故欲界上缘烦恼亦如是说。不实而妄置者说二见。彼身见苦处起故见苦断。见取者若于果不实而妄置者见苦断。于因起者见集断。于见灭所断起者见灭断。见道所断起亦如是。非修断决断故。戒取者非因见因。若于有漏处起者见苦断。若见道所断处起者见道断。断常见见苦处起苦者见苦断。问世尊说二十二根彼云何。答

谓眼等四根  身根有三种

意根及与命  是根生死依

谓眼等四根者。如界品说。身根有三种者。身根说三种。谓身根男根女根。意者意根前已说。以意界即意根故。及与命者。寿说命根。是根生死依者。此诸根生死依故立根。问根有何义。答

增上是根义  五根说四种

当知余四根  各有二增上

增上是根义者。彼增上义是根义。端严义是根义。胜义是根义。上义是根义。主义是根义。虽一切有为法各各增上。然或劣或胜。当知胜者立根如人主天主。问增上义有几种。答眼等四种增上。谓眼等五根四种增上缘。所谓令身端严。导养己身。依生识不共事。彼眼根令身端严者。若眼根不具人不喜见。多所憎恶不为增上。导养己身者。若眼见安危去危就安令身久住。依生识者。依眼生眼识及相应法。不共事者。唯眼见色非余。耳根令身端严导养己身如前说。依生识者。依耳生耳识及相应法。不共事者。唯耳闻声非余。余根令身端严如前说。导养己身。此三根通抟食令身久住。依生识者。此三根各各生自分识。不共事者。各行境界。当知余四根各有二增上。男根女根有二事增上缘故胜。谓众生别相别始者。一众生二根生已。众生别及众生相别。复次烦恼清净故。谓此二根具足能作不律仪。乃至能作五无间业断善根。清净者。谓受律仪得果离欲种三乘种子。若无形二形不能起如是善恶。命根者。种类相续及持。意根者。续当来有自在随转。有相续者。如所说香阴有二心展转现在前。若爱若恚自在者。如所说心牵世间。如是广说

受或烦恼分  信等依清净

九根若无漏  此三依于道

受或烦恼分者。苦乐喜忧舍受。随顺烦恼分。为增上缘。谓受熏诸烦恼。以受乐着故。烦恼乐着。复次受为烦恼清净增上缘。烦恼分者。如所说乐受贪使。苦受恚使。舍受痴使。清净分者。如所说乐己心定因。苦集信依六出离。舍行信等。信等依清净者。随顺清净故。信等五根修清净分。九根若无漏是三依于道者。信等五根喜乐舍及意根。此九根有漏无漏。若无漏者。依道故立三根。若随信行随法行道所摄。是未知根。若信解脱见到道所摄。是已知根。若无学道所摄。是无知根。已说诸根。余因缘择品当说。问此诸根何界系。答

欲界四善八  色种根有七

心法则有十  一心三根二

欲界四者。谓男根女根苦根忧根欲界系。余色根及意根。如界品说。如意根。信等及舍根亦如是。乐根喜根。若有漏欲色界系。无漏则不系。命根杂品当说。三无漏根不断故不系。问几善。答善八。谓信等五根三无漏根。是善爱果故。命根及诸受有报果当说。余如界品说。色种根有七者。眼等七根是色。余者非色。问几性心。几性心法。几非心。几非心法。答心法则有十。谓信等五根五受根。此是心法。心相应故。一心者意根。是心自性。得心相故。命根等八。非心非心法。无缘故。三根二者。无漏三根有二种。谓心法及心。性多集故。问几有报几无报。答

于此诸根中  一及十有报

十二中是报  命根唯是报

于此诸根中一及十有报者。忧根一向有报。彼善不善有漏故。现在方便生故。非报生。非威仪。非工巧。非学习法故。亦非无漏。从烦恼生故。意根不善善有漏是有报。无漏无记是无报。三受亦如是。苦根善不善是有报。无记是无报。信等五根若有漏是有报。若无漏是无报余命根等八是无报。无记性故。三无漏是无报。问几是报几非报。答十二中是报。谓色根七有是报有非报如界品说。意根及四受或是报或非报。若善不善果是报。命根唯是报者。命根一向是报有欲令是正受果。问初生时得几根报。答

二或六七八  最初生时得

当知欲界报  色六无色一

二或六七八最初生时得。当知欲界报者。此诸根渐渐生。谓胎生卵生湿生。彼初生刹那得二根。谓身根命根。彼刹那意根。是秽污非不秽污。心相续受生故。舍根亦如是。余根亦得而不说。非报故。化生无形六。谓五色根及命根一形七二形八。此一向说欲界。色六无色一者。色界得六根。一向化生故无男女前已说。无色界唯一命根。问命终时几根最后舍。答

舍四八与九  或复舍于十

渐终及顿没  善舍各增五

舍四八与九。或复舍于十渐终及顿没者。无记心渐命终舍四根。谓身意命舍。若无形无记心一时命终舍八根。谓眼等五根意命及舍根。无记心一形九二形十。不善心亦尔。问善心舍几根。答善舍各增五。若善心命终各增信等五根。是说欲界没还生欲界者欲界没生上界者。除无形二形。离欲俱非分故。色无色界命终。随所得根亦如是说无渐命终。此说诸根现在前舍非成就舍。不隐没无记说得舍。善者于此命终即此生说行舍。若生余处则得舍。问几见断几修断几不断。答

二断无断四  六根则二种

三无漏不断  余则修道断

二断无断四者。谓意根乐根喜根舍根有三种。或见断或修断或不断。彼随信行随法行道断说见断。信解脱见到道断说修断。无漏说不断。六根则二种者。谓忧根见断及修断。信等五根修断及不断非见断。不染污故。三无漏不断者。一向无漏故。余则修道断者。谓余九根修道断。命根等八不隐没无记故非见断。堕生故非无断。苦根五识身相应故非见断。从烦恼生故非不断。问若成就根彼成就几根。答

或成就三四  五七及与八

十一与十三  是说定成就

若成就意根必成就三根。谓意命舍。余或成就。或不成就。眼耳鼻舌根若生色界必成就。若生欲界得而不失则成就。若生无色界及生欲界。处胎渐厚诸根未满及得而失则不成就。身根若生欲色界必成就。生无色界不成就。乐根生遍净天若下及圣人生上必成就。凡夫生上不成就。喜根生光音天必成就。余如乐根说。苦根生欲界必成就。生上界不成就。忧根未离欲必成就。离欲不成就。信等五根不断善根必成就。断则不成就。三无漏根随地圣人必成就(见地修地无学地也)。凡夫不成就。如意根。命根舍根亦如是。若成就身根必成就四根。谓身意命舍。余如前说若成就乐根亦成就四根。谓命意乐舍。若成就眼根必成就五根。谓身意命舍及眼根。耳鼻舌根亦如是。若成就喜根亦成就五根。谓喜乐意命舍。若成就苦根必成就七根。谓身意命四受除忧根。若成就男根必成就八根。谓前七及一形。女根亦如是。若成就忧根亦成就八根。谓身意命及五受。若成就信根亦成就八根。谓信等五根及意命舍。精进念定慧根亦如是。若成就已知根必成就十一根。谓意命喜乐舍信等五根及已知根。无知根亦如是。若成就未知根必成就十三根。谓身意命苦乐喜舍信等五根及未知根。问几根得沙门果。答

九根得初果  或获二沙门

谓以十一根  究竟第四果

九根得初果者。九根得须陀洹果。谓意根舍根信等五根未知已知根。未知根无碍道。已知根解脱道。俱有七根。或获二沙门者。若倍欲尽得斯陀含果。九根如前说。若欲爱尽得阿那含果。亦九根八根如前说。三受随所用说。若次第得斯陀含果。世俗道七。谓意舍及信等五根。无漏道八。前七及已知根。次第得阿那含果亦如是。谓以十一根究竟第四果者。十一根得阿罗汉果。谓意根及三受信等五根已知根无知根。已知根无碍道无知根解脱道。问此云何为分定为用定耶。若分定者阿那含果亦有三受。若用定者无此三用。尚无二受一时行。何况三耶。答用定身故。非刹那故。谓以乐根得阿罗汉果。于彼退已复从喜根得。若复退已复从舍根得。而阿那含果以此受得。若彼退者还从此受得非余。问世尊修多罗说六识身。此诸识识何境界。答

若取诸根义  五种心境界

若取一切法  是则说意识

若取诸根义五种心境界者。色等五境界五识所取。眼识取色乃至身识取触。受自相故。及现在境界故。若取一切法是则说意识者。意识缘一切法。共相境界故。思惟故。数数念故。此义广说如界品已说。识境界智境界今当说

欲色界诸阴  无色与无漏

有依无依八  及彼二无为

有十法欲界相应不相应。色无色界亦如是。有为无漏相应不相应二种无为善及无记。问此十法智所知一一智几法为境界。答

五法应当知  法智之境界

比智七为缘  他心境界三

五法应当知法智之境界者。谓欲界相应不相应无漏相应不相应无为善。比智七为缘者。谓色无色界及无漏相应不相应无为善。他心境界三者。谓欲色界及无漏相应心心法境界故

有漏当知十  因果智有六

解脱一道二  余二境界九

有漏当知十者。等智行一切十法。广境界故。因果智有六者。苦集智知六法。谓三界相应不相应有漏境界故。法智比智故。解脱一者。灭智缘一法。谓无为善数灭境界故。道二者。道智缘二法。谓有为无漏相应不相应学无学境界故。余二境界九者。尽智无生智缘九法。除无记无为四谛境界故。问诸使何所使。答

自地诸烦恼  定使于自地

自种一切遍  随使于彼种

自地诸烦恼定使于自地者。彼欲界烦恼即使欲界法。乃至第一有亦如是。胜故对治故下不使上。离欲身行故上不使下。自种一切遍随使于彼种者。自种诸法自种使所使一切遍亦他种。五种境界故

若定三界法  三界使所使

二界生当知  一界亦复然

若定三界法三界使所使者。三界所摄五种法。彼三界一切使所使。如是一切法随所应说。二界生当知者。二界所摄法。二界烦恼所使随其所应。谓觉观欲。色界五种。彼欲色界一切使所使。谓意根。三界五种。彼三界一切使所使。如是一切法随其所应。一界亦复然者。若定一界法彼一界使所使。谓忧根。欲界五种。彼欲界一切使所使。如是一切法随其所应

此经牟尼说  其性已分别

识知及诸使  当知是三门

此佛所说修多罗。我已具分别。当以三门通。所谓识门智门使门。如施欲界修道断五阴性。彼七智知。除比智灭智道智。欲界故除比智。有漏故除灭智道智。三识识。谓眼识耳识意识。四入摄故。欲界一切遍及修道所断使所使戒八智知。除他心智灭智。三识识。谓眼识耳识意识。欲色界一切遍及修道所断使所使。修者不放逸性九智知。除灭智。意识识三界一切遍及修道所断使所使。一切修多罗皆如是说。随其所应。若总说义。欲知摄者当观界建立。欲知智门者当观谛建立。欲知识门者当观入建立。欲知使门者当观种建立。如是说者此则易知(修多罗品竟)

同类推荐
  • 四民月令

    四民月令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凤凰台记事

    凤凰台记事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伤寒论注

    伤寒论注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肉门

    肉门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送内弟袁德师

    送内弟袁德师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热门推荐
  • 兵猴传奇

    兵猴传奇

    沈石溪总能设计出出人意料的情节,所有的故事情节都极具传奇色彩。类似的情节设计是非常体现作者功力的,只有不一般的设计才会吸引读者,而沈石溪擅长此道。他总能设计出“陡峭”的情节,这是他动物小说的一大特点。沈石溪动物小说的第二大特点是情绪饱满、爱憎分明。动物小说本身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命题——生命意识,即通过动物的故事,体现生命价值、意义和追求。
  • 青少年礼仪教育

    青少年礼仪教育

    本书作者为成都大学教师教育培训中心教师培训办公室副主任,副教授。长期从事社交礼仪的教学与研究,对青少年素质养成有较丰富的实践经验,本书针对青少年编写,具有非常好的教育意义。
  • 肝脏病中医诊疗与调养

    肝脏病中医诊疗与调养

    随着现代医药科学的迅速发展,人类与疾病斗争的方法与手段越来越先进,不少曾经严重威胁着人类生命的烈性传染病得到有效的控制。然而,就在人类不断取得与致病性细菌斗争胜利的同时,由于生态环境的改变,以及生活、饮食的改变,酿生了不少新的疾病,或是使许多原来不甚多发的疾病而迅速蔓延开来。本丛书各分册的主编都是我校的专家,教授,他们都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丰富的临床经验,都曾主持或参加过部级或省市级科研工作,在各自的领域中对某些病证的诊疗都有良好的自己的特色的前沿知识,因此,我们相信,本丛书能给读者带来一定帮助。当然,由于时间仓促,由于科技的发展,本丛书还会有不少不足之处,敬请广大同道及读者批评指正。
  • HALO秋叶

    HALO秋叶

    基于FPS游戏HALO的同人作品,以陆战队员的角度叙述发生在2552年的地球战役以及05环带战役,方舟战役。用微观的角度阐述真实的战场与人性(滑稽)注意,这是同人作品,阅读之前请先接触HALO有关的东西
  • 图南一号

    图南一号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 青年职场塑身

    青年职场塑身

    许多青年朋友都会过这样的经历;当你起出大学校门时,明明觉得自己的能力不比别人差,但几年过后,别人升职的升职,加薪的加薪,唯独自己还在原地踏步,问题竟争出在哪里?怎样才能在职场上上春风得意?遥想当年,编者年轻时也有过以上的困惑与苦恼,随着阅历的增长,现在再反观那段起过的路时,真是面般滋味在心头。乘着让后来的青年在职场少起弯路的良好愿望,绪仔细地分析了当今青年人在职场发展的特点,提出了青年职场塑身的五个要点。求职一箭中的,工作出类拨萃,关系左右逢源,竟争陪颖而出领导得心应手。
  • 从良公子傻金枝

    从良公子傻金枝

    小白领蒋涵离会见情敌时,被一道天雷劈成了糊状物,什么?劈错了?好吧,那就回到古代去享福!一纸浮名,不过是水月镜花。人生苦短,到不如纵情吟唱,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让你没命回去哭!我蒋涵离阎王殿有靠山,金銮殿有太后,想压我?别说门,窗户也没有!情节虚构,切勿模仿
  • 罪与罚

    罪与罚

    小说描写穷大学生拉斯柯尔尼科夫受无政府主义思想毒害,认为自己是个超人,可以为所欲为。为生计所迫,他杀死放高利贷的老太婆阿廖娜和她的无辜妹妹丽扎韦塔,制造了一起震惊全俄的凶杀案。经历了一场内心痛苦的忏悔后,他最终在基督徒索尼雅姑娘的规劝下,投案自首,被判流放西伯利亚。作品着重刻画主人公犯罪后的心理变化,揭示俄国下层人民的苦难生活。
  • 太上玉清谢罪登真宝忏

    太上玉清谢罪登真宝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失眠调养:一觉睡到自然醒

    失眠调养:一觉睡到自然醒

    失眠是困扰许多现代人的问题。中国睡眠研究会调查结果显示,中国成年人失眠发生率为38.2%,高于国外发达国家的10%。其中有2000万人患有睡眠呼吸暂停症,在所有失眠患者中占七成;睡眠不良者高达5亿人,其中3亿以上在城市。职业女性中更有高达80%的人受睡眠不良困扰。在失眠患者中仅有21%就诊,求助于专科医师的人更少。失眠,中医称为“不寐”,是指睡眠时间不足或睡眠质量不佳,其表现主要是夜晚难以入眠,白天精神不振,工作和学习效率低。造成失眠的原因很多,如工作压力、感情压力、长期不正常生活习惯和疾病等。很多生理疾病都和失眠有关,如高血压、糖尿病、肥胖和风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