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灭。公甚异之。归奏于朝。真平王闻之。遣使征迎。宿示卧妇床而寝。中使陋
焉。返行七八里。逢师于途。问其所从来。曰。城中檀越家赴七日斋。席罢而来
矣。中使以其语达于上。又遣人检檀越家。其事亦实。未几宿忽死。村人舆葬于
耳岘(一作刷岘)东。其村人有自岘西来者。逢宿于途中。问其何往。曰。久居此
地。欲游他方尔。相揖而别。行半许里。蹑云而逝。其人至岘东。见葬者未散。
具说其由。开冢视之。唯芒鞋一只而已。今安康县之北有寺名惠宿。乃其所居云。
亦有浮图焉
释惠空。天真公之家佣妪之子。小名忧助(盖方言也)公尝患疮滨于死。而候慰填
街。忧助年七岁谓其母曰。家有何事宾客之多也。母曰。家公发恶疾将死矣。尔
何不知。助曰。吾能右之。母异其言告于公。公使唤来。至坐床下。无一语须臾
疮溃。公谓偶尔。不甚异之。既壮。为公养鹰。甚惬公意。初公之弟有得官赴外
者。请公之选鹰归治所。一夕公忽忆其鹰。明晨拟遣助取之。助已先知之。俄顷
取鹰。昧爽献之。公大惊悟。方知昔日救疮之事皆匹测也。谓曰。仆不知至圣之
托吾家。狂言非礼污辱之。厥罪何雪。而后乃今。愿为导师导我也。遂下拜。灵
异既着。遂出家为僧。易名惠空常住一小寺。每猖狂大醉。负篑歌舞于街巷。号
负篑和尚。所居寺因名夫盖寺。乃篑之乡言也。每入寺之井中。数月不出。因以
师名名其井。每出有碧衣神童先涌。故寺僧以此为候。既出。衣裳不湿。晚年移
止恒沙寺(今迎日县吾鱼寺谚云。恒沙人出世。故名恒沙洞)时元晓撰诸经疏。每
就师质疑。或相调戏。一日二公沿溪掇鱼虾而啖之。放便于石上。公指之戏曰汝
屎吾鱼。故因名吾鱼寺。或人以此为晓师之语滥也。乡俗讹呼其溪曰芼矣川。瞿
旵公尝游山。见公死僵于山路中。其尸膀胀烂生虫蛆。悲叹久之。及回辔入城。
见公大醉歌舞于市中。又一日将草索绹入灵庙寺。围结于金堂与左右经楼及南门
廊庑。告刚司。此索须三日后取之。刚司异焉而从之。果三日善德王驾幸入寺。
志鬼心火出烧其塔。唯结索处获免。又神即祖师明朗新创金刚寺。设落成会。龙
象毕集。唯师不赴。朗即焚香虔祷。小[这-言+苑]公至。时方大雨。衣袴不湿。
足不沾泥。谓明朗曰。辱召懃懃。故兹来矣。灵迹颇多。及终。浮空告寂。舍利
莫知其数。尝见肇论。曰。是吾昔所撰也。乃知僧肇之后有也。赞曰
草原纵猎床头卧 酒肆狂歌井底眠
只履浮空何处去 一双珍重火中莲
慈藏定律
大德慈藏金氏本。辰韩真骨苏判(三级爵名)茂林之子。其父历官清要。绝无后胤。
乃归心三宝。造于千部观音。希生一息。祝曰。若生男子。舍作法海津梁。母忽
梦星坠入怀。因有娠。及诞。与释尊同日。名善宗郎。神志澄叡。文思日赡。而
无染世趣。早丧二亲。转厌尘哗。捐妻息。舍田园为亢宁寺。独处幽险。不避狼
虎。修枯骨观。微或倦弊。乃作小室。周障荆棘。裸坐其中。动辄箴刺。头悬在
梁。以祛昏瞑。适台辅有阙。门阀当议。累征不赴。王乃敕曰。不就斩之。藏闻
之曰。吾宁一日持戒而死。不愿百年破戒而生。事闻。上许令出家。乃深隐岩丛。
粮粒不恤。时有异禽。含果来供。就手而喰。俄梦天人来授五戒。方始出谷。乡
邑士女。争来受戒。藏自叹边生西希大化。以仁平三年丙申岁(即贞观十年也)受
敕。与门人僧实等十余辈西入唐。谒清凉山。山有曼殊大圣塑相。彼国相传云。
帝释天将工来雕也。藏于像前祷祈冥感。梦像摩顶授梵偈。觉而未解。及旦有异
僧来释云(已出皇龙塔篇)又曰。虽学万教。未有过此文。以袈裟舍利等付之而灭
(藏公初匿之。故唐僧传不载)藏知已蒙圣莂。乃下北台。抵大和池入京师。太宗
敕使慰抚。安置胜光别院。宠赐频厚。藏嫌其繁。拥启表入终南云际寺之东崿。
架岩为室。居三年。人神受戒。灵应日错。辞烦不载。既而再入京。又蒙敕慰。
赐绢二百疋。用资衣费。贞观十七年癸卯。本国善德王上表乞还。诏许引入宫。
赐绢一领。杂彩五百端。东宫亦赐二百端。又多礼贶。藏以本朝经像未充。乞齎
藏经一部。洎诸幡幢花盖。堪为福利者皆载之。既至。洎举国欣迎。命住芬皇寺
(唐传作王芬)给侍稠渥一夏。请至宫中讲大乘论。又于皇龙寺演菩萨戒本七日七
夜。天降甘澍。云雾暗霭。覆所讲堂。四众咸服其异。朝廷议曰。佛教东渐。虽
百千龄。其于住持修奉。轨仪阙如也。非夫纲。理无以肃清。启敕藏为大国统。
凡僧尼一切规猷。总委僧统主之(按北齐天宝中。国置十统有司卷宜甄异之。于
是宣帝以法上法师为大统。余为通统。又梁陈之间。有国统。州统。国都。州都。
僧都。僧正。都维乃等名。揔属昭玄曹。曹即领僧尼官名。唐初又有十大德之盛。
新罗真兴王十一年庚午。以安藏法师为大书省一人。又有小书省二人。明年辛未。
以高丽惠亮法师为国统。亦云寺主。宝良法师为大都维那一人。及州统九人。郡
统十八人等。至藏更置大国统一人。盖非常职也亦犹夫礼郎为大角干。金庾信大
大角干。后至元圣大王元年。又置僧官名授法典。以大舍一人史二人为司栋。僧
中有才行者众之。有故即替。无定年限。故今紫衣之徒。亦律寺之别也。乡传云。
藏入唐太宗。迎至式干殿请讲华严。天降甘露。开为国师云者妄矣。唐传与国史
皆无文)藏值斯嘉会。勇激弘通令僧尼五部。各增旧学。半月说戒。冬春总试。
令知持犯。置员管维持之。又遣巡使历检外寺。诫砺僧失。严饰经像。为恒式。
一代护法于斯盛矣。如夫子自卫返鲁。乐正雅颂各得其宜。当此之际。国中之人。
受戒奉佛。十室八九。祝发请度。岁月增至。乃创通度寺。筑戒坛以度四来(戒
坛事已出上)又改营生缘里第元宁寺。设落成会。讲杂花万偈。感五十二女。现
身证听。使门人植树如其数。以旌厥异。因号知识树。尝以邦国服章不同诸夏。
举议于朝。签允曰臧。乃以真德王三年己酉。始服中朝衣冠。明年庚戌又奉正朔。
始行永徽号。自后每有朝觐。列在上蕃。藏之功也。暮年谢辞京辇于江陵郡(今
冥州也)创水多寺居焉。复梦真僧状北台所见。来告曰。明日见汝于大松汀。惊
悸而起。早行而松汀。果感文殊来格。谘询法要。乃曰。重期于太伯葛蟠地。遂
隐不现(松汀至今不生荆刺。亦不栖鹰鹯之类云)藏往太伯山寻之。见巨蟒蟠结树
下。谓侍者曰。此所谓葛蟠地。乃创石南院(今净岩寺)以候圣降。粤有老居士。
方袍褴缕。荷葛篑。盛死狗儿来。谓侍者曰。欲见慈藏来尔。门者曰。自奉山帚
未见忤犯吾师讳者。汝何人斯尔狂言乎。居士曰。但告汝师。遂入告。藏不之觉
曰。殆狂者耶。门人出诟逐之。居士曰。归欤归欤有我相者焉得见我。乃倒篑拂
之。狗变为师子宝座。升坐放光而去。藏闻之。方具威仪。寻光而趍登南岭。已
杳然不及。遂殒囗而卒。荼毗安骨于石穴中。凡藏之缔构寺塔十有余所。每一兴
造必有异祥。故蒲塞供填市。不日而成。藏之道具布袜。并太和龙所献木鸭枕。
与释尊由衣等。合在通度寺。又巘阳县(今彦阳)有鸭游寺。枕鸭尝于此现异。故
名之。又有释圆胜者。先藏西学。而同还桑梓。助弘律部云。赞曰
曾向清凉梦破回 七篇三聚一时开
欲令缁素衣惭愧 东国衣冠上国裁
元晓不羁
圣师元晓俗姓薛氏。祖仍皮公。亦云赤大公。今赤大渊侧有仍皮公庙。父谈捺乃
末。初示生于押梁郡南(今章山郡)佛地村北栗谷裟罗树下。村名佛地。或作发智
村(俚云弗等乙村)裟罗树者。谚云。师之家本住此谷西南。母既娠而月满。适过
此谷栗树下。忽分产而仓皇不能归家。且以夫衣挂树。而寝处其中。因号树曰裟
罗树。其树之实亦异于常。至今称裟罗栗古。传昔有主寺者。给寺奴一人。一夕
馔栗二枚。奴讼于官。官吏怪之。取栗检之。一枚盈一钵。乃皈判给一枚。故因
名栗谷。师既出家。舍其宅为寺。名初开。树之旁置寺曰裟罗。师之行状云。是
京师人。从祖考也。唐僧传云。本下湘州之人。按麟德二年间。文武王割上州下
州之地。置歃良州。则下州乃今之昌宁郡也。押梁郡本下州之属县。上州则今尚
州。亦作湘州也。佛地村今属慈仁县。则乃押梁之所分开也。师生小名誓幢。第
名新幢(幢者俗云毛也)初母梦流星入怀。因而有娠。及将产。有五色云覆地。真
平王三十九年。大业十三年丁丑岁也生而颖异。学不从师。其游方始末。弘通茂
迹具载唐传与行状。不可具载。唯乡传所记有一二段异事。师尝一日风颠唱街云。
谁许没柯斧。我斫支天柱。人皆未喻。时太宗闻之曰。此师殆欲得贵妇产贤子之
谓尔。国有大贤。利莫大焉。时瑶石宫(今学院是也)有寡公主。敕宫吏觅晓引入。
宫吏奉敕将求之。已自南山来过蚊川桥(沙川。俗云年川。又蚊川。又桥名榆桥也)
遇之。佯堕水中湿衣袴。吏引师于宫。褫衣晒[日*良]。因留宿焉。公主果有娠。
生薛聪。聪生而睿敏。博通经史。新罗十贤中一也。以方音通会华夷方俗物名。
训解六经文学。至今海东业明经者。传受不绝。晓既失戒生聪。已后易俗服。自
号小姓居士。偶得优人舞弄大瓠。其状瑰奇。因其形制为道具。以华严经一切无
碍人一道出生死命名曰无碍。仍作歌流于世。尝持此。千村万落且歌且舞。化咏
而归。使桑枢瓮牖玃猴之辈。皆识佛陀之号。咸作南无之称。晓之化大矣哉。其
生缘之村名佛地。寺名初开。自称元晓者。盖初辉佛日之意尔。元晓亦是方言也。
当时人皆以乡言称之。始且也。曾住芬皇寺。纂华严疏至第四十回向品。终乃绝
笔。又尝因讼分躯于百松。故皆谓位阶初地矣。亦因海龙之诱承诏于路上。撰三
昧经疏。置笔砚于牛之两角上。因谓之角乘。亦表本始二觉之微旨也。大安法师
排来而粘纸。亦知音唱和也。既入寂。聪碎遗骸。塑真容。安芬皇寺。以表敬慕
终天之志。聪时旁礼。像忽回顾。至今犹顾矣。晓尝所居穴寺旁有聪家之墟云赞
曰
角乘初开三昧轴 舞壶终挂万街风
月明瑶石春眠去 门掩芬皇顾影空
回顾至
义湘传教
法师义湘。考曰韩信金氏。年二十九依京师皇福寺落发。未几西图观化。遂与元
晓道出辽东。边戍逻之为谍者。囚闭者累旬。仅免而还(事在崔侯本传及晓师行
状等)永徽初。会唐使舡有西还者。寓载入中国。初止杨州。州将刘至仁请留衙
内。供养丰赡。寻往终南山至相寺谒智俨。俨前夕梦一大树生海东。枝叶溥布。
来荫神州。上有凤巢。登视之。有一摩尼宝珠。光明属远。觉而惊异。洒扫而待。
湘乃至。殊礼迎际。从容谓曰。吾昨者之梦。子来投我之兆。许为入室。杂花妙
旨。剖析幽微俨喜。逢郢质克发新致。可谓钩深索隐蓝茜沮本色。既而本国丞相
金钦纯一作仁问良图等。往囚于唐。高宗将大举东征。钦纯等密遣湘诱而先之。
以咸享元年庚午还国。闻事于朝。命神印大德明朗。假设密坛法穣之。国乃免。
仪凤元年。湘归太伯山。奉朝旨创浮石寺。敷敞大乘灵感颇著。终南门人贤首撰
搜玄疏。送副本于湘处。并奉书懃恳曰。西京崇福寺僧法藏。致书于海东新罗华
严法师侍者。一从分别二十余年。倾望之诚岂离心首。加以烟云万里海陆千重。
恨此一身不复再面。抱怀恋恋。夫何可言。故由夙世同因今生同业。得于此报。
俱沐大经。特蒙先师授兹粤典。仰承上人归乡之后。开演华严。宣扬法界。无碍
缘起。重重帝网。新新佛国。利益弘广。喜跃增深。是知如来灭后。光辉佛日。
再转法轮。令法久住者。其唯法师矣。藏进趣无成。周旋寡况。仰念兹典。愧荷
先师。随分受持。不能舍离。希凭此业。用结来因。但以和尚章疏义丰文简。致
令后人多难趣。入是以录和尚微言妙旨。勒成义记。近因胜诠法师抄写。还乡传
之彼士。请上人详检臧否。幸示箴诲。伏愿当当来世。舍身受身。相与同于卢舍
那。听受如此。无尽妙法。修行如此。无量普贤愿行。傥余恶业。一朝颠坠。伏
希上人不遗宿昔。在诸趣中。示以正道。人信之次。时访存没。不具(文载大文类)
湘乃令十刹传教。太伯山浮石寺。原州毗摩罗伽耶之海印。毗瑟之玉泉。金井之
梵鱼。南岳华严寺等是也。又着法界图书印并略疏。括尽一乘枢要。千载龟镜。
竞所珍佩。余无撰述。尝鼎味一脔足矣图成总章元年戊辰。是年俨亦归寂。如孔
氏之绝笔于获麟矣。世传湘乃金山宝盖之幻有也。徒弟悟真。智通。表训。真定。
真藏。道融。良圆。相源。能仁。义寂等十大德为领首。皆亚圣也。各有传。真
尝处下柯山鹘岩寺。每夜伸臂点浮石室灯。通着锥洞记。盖承亲训。故辞多诣妙。
训曾住佛国寺。常往来天宫。湘住皇福寺时。与徒众绕塔。每步虚而上。不以阶
升。故其塔不设梯磴。其徒离阶三尺。履空而旋。湘乃顾谓曰。世人见此。必以
为怪。不可以训世。余如崔侯所撰本传。赞曰
披榛跨海冒烟尘 至相门开接瑞珍
采采杂花我故国 终南太伯一般春
蛇福不言
京师万善北里有寡女。不夫而孕。既产。年至十二岁不语。亦不起。因号蛇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