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庚申,時厲一流于免,太子幼,相和協共理國事十四年。厲王崩,乃立太子,是為宣王。
宣王
元年甲戌,在位四十七年。
四十三年丙辰,老君降于渭川,告宣王以歲星北遷,言周將衰。後二年而幽王立。今渭側有伯陽川,是其處。見《地理志》。時有探薪行歌者,人莫能識,以問老君。老君日:此活國人,修習無上正真之道也。唐《歷代應見圖》。
幽王
元年庚申,在位一十一年。
第二年辛酉地動,涇、渭、洛皆震,老君言周將亡矣,不及十年,數之紀也。後果為犬戎所滅。出《史記》。
平王
元年辛未,在位五十一年,東遷洛邑。
三十三年癸卯十二月,老君復出關,開化諸國。遂至西海流、麟等洲,考校群仙。事訖復還中國。出《西昇經》。
威王
元年壬戌,在位三十三年。
莊王
元年乙酉,在位一十五年。
九年癸巳四月建卯初七日夜,釋迦佛生。釋氏《瑞應經》云:四月八日夜半生。此用周正也。又《過去見在經》云:二月八日生。此用夏正也。老君時年六百一十四歲。釋迦生於周莊王九年,乃《春秋》魯莊公之七年,當夏四月,常星不見,夜明是也。至魏武定八年,凡一千二百三十七年云。出《魏書釋老志》及《隋書經籍志》。《頭陀寺碑》云:周、魯二莊,親昭夜景之鑑。見梁昭明太子《文選》齊王巾作。梁邵陵王上表云:常星不見,周鎰娠徵,滿月圓姿,漢感宵夢。見唐僧《法苑珠林》。
僖王
元年庚子,在位五年。
惠王
元年乙巳,在位二十五年。
襄王
元年庚午,在位三十三年。
項王
元年癸卯,在位六年。
匡王
元年己酉,在位六年。
四年壬子,佛入涅槃。釋氏《金光明經》云:壽命短促,方八十歲是也。
定王
元年乙卯,在位二十一年。
王問老君以在世神仙,老君對以中嶽有古先生,即予是也。出望祠宮張僧鑑、《潯陽記》。
簡王
元年丙子,在位一十四年。
靈王
元年庚寅,在位二十七年。二十一年庚戌十月二十一日,孔子生。
景王元年丁巳,在位二十五年。
悼王立五月。
敬王元年壬午,在位四十三年。
十七年戊戌,孔子謂南官敬叔日:吾聞老聘博古該今,通禮樂之原,明道德之歸,則吾師也。今將往矣。明年遂與敬叔俱至周,見老子。按《莊子》云:孔子行年五十,乃南之沛,見老子。計是此年也。其問禮及藏書等事,雖見《禮記》、《孔子家語》及《史記》而皆不繫年月,故莫知其先後也。然《家語》所載子夏問於孔子日:商聞易之生人及.萬物,各有奇偶,氣分不同,惟達德者能原其本也。天一地二人三,三三為九,九九八十一,一主日,月數十,故人十月而生。八九七十二,偶以從奇。奇主辰,辰為月,月主馬,故馬十二月而生。其餘各從其類也。鳥魚生陰而屬陽,故皆卯生。魚進於水,烏遊於雲。故立冬燕雀入海化為蛤介,鱗夏食而冬勢,此吞者八竅而卯生,齟齲者九竅而胎生,四足者無羽翼,戴角者無上齒,晝生類父,夜生類母,敢問其然乎。孔子日:然吾昔聞之老恥,亦如所言。由此觀之,則孔子謂老恥博古該今,故無所不就學焉,何止問禮及五行五帝而已乎。
四十一年建壬戌,孔子卒。見《孔子家語》及《左氏傳》。老子時年八百二十四歲。
北王
元年乙丑,在位八年。
正定王
元年癸酉,在位二十八年。
-表王
立三月。·
思王
立五月。
考王
元年辛丑,在位一十五年。
威烈王
元年丙辰,在位二十四年。
安王
元年庚辰,在位二十六年。
十八年丁酉,秦獻公立。
夷烈王
元年丙午,在位七年。
二年丁未,老君還秦。秦獻公授館政禮,問於歷數,老君遂出散關。出《史記》。
顯王
元年癸丑,在位四十八年。
八年庚申,秦孝公立。老君束還,遊赤城、蒙山,重過扶朵,較集群仙。已而隱于景山、太室、少室。出王子年《拾遺記》。
慎觀王
元年癸丑,在位六年。
赧王
遷都西周,元年丁未,五十九年乙巳,盡獻其邑於秦,西周遂亡。
九年乙卯,秦昭王立。老君與尹喜諸仙西遊女几、鷂頭、天柱,復出散關,遂昇崑崙,還紫微上官。昭王聞之,乃於老君所經遊處為置城邑,以表聖跡,故立老君停驛、尹喜城。饉按《老君本記》并諸史傳記並云:老子以商武丁庚辰生於亳,尋乘白鹿而昇天。後一百八年帝辛丁卯,降于岐周。今以長歷推之,武丁元年壬申九年即庚辰也。傳記云:老君以周文王時為守藏史,武王時遷柱下史。推武王以癸酉囗受囗囗商自武丁庚辰至此癸酉,几一百七十四年也。傳記云:老子以周昭王癸丑五月壬午將去周,七月十二日到函谷關,度尹喜。推昭王元年辛卯,二十三年癸酉,自癸酉至癸丑,几一百有一年,通前几二百七十四年,乃西度也。傳記云:老子甲寅年四月,於樓觀昇入太微。次年乙卯,分身生於蜀。後二年丁巳,與尹喜會於青羊之肆,遂同往西域。至穆王元年,復還中夏,束過扶桑大帝之所,較集群仙。自昭王二十三年癸丑,至穆王元年辛巳,几二十八年,則老君化胡訖,復還中夏之時也。《史記》云:周幽王二年辛酉,三川震,老子言周鈴亡。自穆王辛巳至此辛酉,几二百二十年,通前几五百二十二年也。平王二十三年癸卯,老君復出關,遊西海,較集諸仙。《魏書釋老志》云:釋迦生時當周莊王九年,《春秋》魯莊公七年四月辛卯,常星不見是也。按莊王元年乙酉,即九年癸巳也。自幽王辛酉至此癸巳,九十二年,通前几六百一十四年,而後佛生,至匡王四年壬子入滅。周靈王二十一年庚戌冬十月二十一日庚子,孔子生。自莊王癸巳至此庚戌,几一百三十七年,通前几七百五十一年也。景王十五年辛未,南官敬叔生,時孔子年三十五歲。敬王十一年壬辰,魯定公即位,始命敬叔為大夫,辭以先人.遺命使事孔子。至定公七年戊戌,孔子年五十,乃南之沛,見老子。即老君應化諸方訖,復還中夏之時也。自靈王庚戌至此戊戌,几四十九年,通前几七百九十九年也。傳記云:秦昭王聞老子過,為散關修城邑。據昭王立五十一年乃滅周,推周赧王元年丁未、九年乙卯,乃秦昭王即位之歲,是時老君將昇於崑崙還紫微之時也。自敬王戊戌至此乙卯,几一百九十七年,通前計九百九十六年也。老君應感無方,變化莫測,或昇或降,莫能究悉。今考傳記并長曆,推計自商武丁庚辰至周赧王乙卯,几出入隱顯綿歷九百九十六年,在商一百七十四年,在周八百二十二年,正與史傳及諸經典相符。魏明帝讚云:為周柱史,經九百年。唐大學博士吳楊昊亦云:老君變通,靈應難測,既生商日,又仕周時,計其始終,乃立千載。此皆舉其成數也。《史記》稱或百六十歲,或云二百歲者,是據孔子時人斟酌老子之歲數云爾,不能知其實,是以每事言蓋言或也。又《列仙傳》云:去入大秦。又云:與尹喜俱遊流沙,莫知所終。皇甫謐云:西之流沙,作《浮屠經》以化戎俗。《文始內傳》云:老子出關,周遊八十一國,後至屬賓化胡。劉向讚日:德合元熙,壽同兩儀。據諸傳記說雖不同,莫不讚其長壽,蓋儒者以長生昇天之說為怪誕,故但云莫知所終,說其未嘗死也。唐尹文操論云:老君乃積劫得道之大聖人也,故能寄惠人間,和光幽顯,千變萬化,今古常存。惟莊子假設秦失參號之說,將以逆蕩几淺執生者耳。而梁武帝遂以老君為尸解之仙,謬矣。遍尋老子始終,竟無解蛻之進,而莊周獨云爾者,亦猶雲將、鴻濛之類,並傲史之寓言。若以為實,則孔子見盜坏亦可為實事耶。按王子年《拾遺記》云:老子至周之末,居于景室之山,嘗云我常在人問,不去須央。或為凡,或為聖,但流俗之人不知之。人行善惡,各有罪福,如影之隨形,響之應聲,若能思真念善,自可與我相遇。以此詳之,尤明其不死審矣。又按《龍踏經》云:老子於大羅天明霞觀中告九天丈人日:吾今應相,境界通身,上顯諸天,下應萬象,歷劫演化,開度兆人,有道上賢,降為師授,或生下界,與物混冥,託質通凡,浮況莫辮,與道通化,應接有緣,潛行救度,不恃有恩。既其神通自在,世世隨機降應,何生死之能累乎。兒曹以管窺天,果不足怪。或云老子受學於容城,或問道於常樅,此蓋至人好賢樂善,以多問寡,亦將造端於師資以垂世立教耳,豈真有所授受耶。舊傳記其子孫顯仕繼世不絕者,此又至人不欲索隱行怪以驚世駭俗,故示幻進以和光同塵耳。今慮後世貴縱之夫,認幻為真而託道為姦者,將授以藉口,故皆刪之。至十六變之說,事述隱晦,亦無迷焉。
秦始皇帝
元年乙卯,在位三十六年,庚辰初并天下為皇帝。
二十八年壬午,封禪泰山,乃建老君祠於樓觀之南,躬行饗祀。老君降于祠,授帝以《鬼林經》策使鬼神之符。出《樓觀傳》。
前漢文帝
元年壬戌。
老君先降于陝河之濱,號河上公,亦曰河上丈人,帝親訪之,老君授以《道德經》也。今陝州府北有河上廟并文帝望仙臺存焉。出《史記》及抱朴子《神仙傳》。或作景帝,誤矣。
成帝
河平元年癸巳。
河平二年甲午,老君降于琅琊郡曲陽淵,授干吉《太平經》。出《後漢書》。
後漢明帝
佛法初入中國。
章帝
元和元年甲申。
元和二年乙酉,老君再降,授干吉真人一百八十戒。
安帝
永初元年丁未。
永初三年己酉,老君降于泰山,召江夏史劉圖較定天下簿籍,因示罪福報應之事。見唐《記聖賦》及《應現圖》。
順帝
永建元年丙寅,後六年改元陽嘉,又四年丙子改永和,又六年壬午改漢安,又二年甲申改建康。
漢安元年壬午,老君降于蜀之鶴嗚山,授天師張道陵《正一盟威秘錄》。五月再降,賜《秦清中經》九百三十卷、符文七十卷。建康元年甲申,老君再降于閡州雲臺山,授天師三洞眾經及超度九祖齋直之法。見《天師傳》及《蜀圖經》
桓帝
建和元年丁亥,後三年庚寅改和平,又一年辛卯改元嘉,又二年癸巳改永興,又二年乙未改永壽,又三年戊戌改延熹,又九年丁未改永康。
水壽元年乙未,老君降于成都,授天師北斗削死注生之法。今成都府玉局化即其地。又降于鹿堂山,授以制六天斬邪文。見《天師傳》及《蜀圖經》。延熹八年,帝遣使詣陳祀老君,命邊韶撰碑文,九年,帝親祀老君於濯龍官,用郊天樂。並見《後漢記》。
靈帝
建寧元年戊申,後四年壬子改嘉平,又六年戊午改光和,又六年甲子改中平。
光和二年己未,老君降于天白山,授仙人葛玄《上清》、《靈寶》、《大洞》等經及三錄七品齋法、《勸戒法輪》、《轉神入定》等經。見《天台山記》及《太極仙舫傳》。
魏陳圖王#3
咸熙元年甲申#4,老君降于隴右臨洮郡,謂王始日:天下不久當太平。見《晉書》。
晉安帝
隆安元年丁酉,後五年壬寅改元興,又三年乙巳改義熙。
元興元年壬寅,姚秦洪始五年也。老君下降,按行山嶽,至華山,敕仙人成公興,令移居嵩山,仍賜以仙藥。見《後魏書》。
後魏明皇帝
永興元年即位,十五年改元神瑞,又二年改元泰常。
瑞二年乙卯,晉安帝義熙+一年也。老君降于嵩山,授道士寇謙之《雲中音誦新科之戒》。泰常二年丁巳,老君再降,賜寇謙之符錄七十卷。見《後魏道釋志》。
太武皇帝
太平元年,老君降于嵩山,命寇謙之授帝以太平真君之號,遂改元太平真君。出《魏書》。
隋煬帝
太業元年乙丑。
太業十三年丁丑,老君降于終南.山,語山人李淳風以唐公受命之符。出《金鎖流珠記》。
唐高祖
武德元年戊寅。
武德二年己卯,老君降于羊角山,語吉善行,令奏聞云:我帝祖也,今唐得聖治,社稷延長。出《唐記》。瓦年壬午,老君再降于廟所,告以破賊之期。出《唐記》。
高宗
永徽元年庚戌,後七年丙辰改元顯慶,又五年辛酉改元龍朔,又三年甲子改元麟德,又二年丙寅改元乾封,又二年戊辰改元總章,又二年庚午改元咸亨,又四年甲戌改元上元,又二年丙子改元儀鳳,又三年己卯改元調露,又一年庚辰改元永隆,又一年辛巳改元開耀,又一年壬午改元永淳。
龍朔二年壬戌,帝幸洛陽官,建清廟於北鄧治,以祠老君,設醮慶讚。老君降于殿上,二真人夾侍,光耀階壇,眾咸瞻仰。官闈令權大力等列狀奏聞,照依所見圖寫為瑞像。見《洛陽錄事》楊護師奏狀。
乾封元年丙寅,帝封岱嶽,駕至亳,朝謁老君,御製冊文,上尊號日玄元皇帝,聖母為先天太后。出《唐書》。
儀鳳三年戊寅,帝敕建齋於陽清廟。時老君降于壇上,祥光照映,乘白馬,履壇石,皆有跡,眾所瞻仰,登時奏聞。賀表云:金相玉毫,彩奪夜明之景。白駒丹鬣,跡留天駟之誕。見朝散大夫孫瑞奏狀。
則天武后
嗣聖元年甲申,二月改元文明,九月又改光宅。攝位二十二年,乙巳改元神龍,元一十八年。
文明元年甲申。,老君降于號州皇天原,命鄗元宗,令傳言武后,不可草命。出《唐書》。景龍四年庚戌,為平內難疑央,老君為白衣老父,賣卦於春明門外。象日:宜取天下,吉。利在三日內。後於其處立廟。出《洛中記異》。
玄宗明皇
開元元年癸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