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君降世,居河陽,號尹壽子。唐紀云:有虞氏之王天下也,我太上談無為之理,講離合之經,三苗克恢,四罪咸服,百揆時序,五典饉微,懷明神之珠,賜照華之玉。按《孔子家語》季康子問日:舊聞五帝之名而不知其實,請問何謂五帝。孔子日:昔丘也聞諸老聘日:天有五行水火木金土,分時化育,以成萬物,其神謂之五帝。古之王者易代而改號,取法五行。五行更王,終始相生,亦象其義。故其為明王者,.死配五行。是以太嗥配木,炎帝配火,黃帝配土,少嗥配金,顓帝配水也。康子日:太嗥之始以木,如何。孔子日:五行用事,先起於木。木,東方也,萬物之.初出焉。是故王者則之,而首以木德王天下,其次則以所生之行轉相承也。康子日:吾聞勾芒為木正,祝融為火正,專收為金正,玄冥為水正,后土為土正,此五行之主而不得稱日帝者,何也。孔子日:凡五正者,五行之官名。五行佐成上帝囗而稱五帝,太嗥之屬配焉,故亦云帝,從其號也。少嗥氏之子日重,為勾芒。曰該,為專收。曰修及熙,為玄冥。顓頊氏之子日黎,為祝融。共工氏之子日勾龍,為后土。此五者,各以其所能業為官職,生為上公,死為貴神,則稱五祀,不得同帝也。康子日:陶唐、有虞、夏后、商、周獨不得配五帝,意者德不及上古耶,將有限乎。孔子日:古之平治水土及播植百穀者眾矣,維勾龍氏兼食於社,而棄為稷神,歷代奉之無敢易者,明不可與等也。故自太嗥以降,逮為顓頊,應五行而王數非從五而配五帝,是其德不可以多也。宋朝劉道源《通鎰外紀》於舜紀叔曰:《六經》皆不稱三皇五帝三王,《易下繫辭》日:庖犧氏沒,神農氏作。神農氏沒,黃帝、堯、舜氏作。繼世更王而無三五之數。或以庖犧至舜為五帝,孔子未嘗道者,不可附會臆說也。《管子》稱明一者皇,察道者帝,通德者王j謀得兵勝者霸。孔穎達謂《管子》書或是後人所錄,非本書也。或謂《莊子》《列子》皆寓言誕妄,秦漢學者宗其文辭論議,故競稱三皇五帝,而不知古無其人。其論辮雖若可取,然考之實故,亦未為通論。又其所載帝王世數歲月,考之歷代紀傳及長曆,皆抵捂不合,推之甲子又參差,抑傳寫者之誤與,其固欲求異於人與,抑第究其大體而不暇計其細與,特未可知也。且如宰我問孔子以上世之傳,孔子猶日略聞其說而已,況去古逾遠而才不逮聖人者乎。至於季康子五帝之問,則對以昔聞之老聘云,未嘗敢謂古無其人也。此亦見聖人信而好古之意。唯司馬遷《帝紀表》日:學者多稱五帝,尚矣,然《尚書》獨載堯以來,而百.家言黃帝,其文不雅馴,縉紳先生難言之。孔子所傳,宰予問《五帝德》及《帝繫姓》,儒者或不傳。余嘗西至崆峒,北過涿鹿,東漸于
海,南浮江淮矣,至長老皆各往往稱黃帝、堯、舜之處風,.教固殊焉,總之不離古文者近是。予觀《春秋》、《國語》,其發明《五帝德》、《帝繫姓》彰矣,願第弗深考,其所表見皆不虛。書缺有問矣,其軼乃時時見於他說,非好學深思,心知其意,固難與淺見寡聞者道也。夫太史公博極群書,歷訪古透,其為良史宜矣。
夏禹
姒姓,金德,元年戊戌,建寅正月。子孫相承共四百三十二年。
老君降世,居商山,號真行子。唐紀云:夏后氏之王天下也,我太上克匡王道,爰作帝師,談德行之經,行為國之法。
商湯
子姓,水德,元年庚戌,建丑正月,在位一十三年。子孫相承共六百一十三年。
老君降世,居于潛山,號錫則子。唐紀云:成湯之王夭下也,我太上權離左極,下為王師,說長生之經,體自然之道。
以上事逃,互見于《帝系譜》、《帝王世紀》、《洞神大有經》、《玉歷經》、《出塞記》、《地理志》、譙周《古史考》、《神仙傳》、《郡國圖經》云。老君雖分身下降,隨世立教,事竟則隱,故在世未有誕生之透。
外丙元年癸亥,在位二年。
仲壬元年乙丑,在位四年。
太甲元年己巳;在位三十三年,號太宗,亦號祖甲。
沃丁元年壬寅,在位二十九年。
太庚元年辛未,在位三+五年。
小甲元年丙午,在位一十七年。
雍己元年癸亥,在位一十二年。
太戊元年乙亥,號中宗,在位七十五年。
仲丁元年庚寅,在位一十一年。
外壬元年辛丑,在位五年。
河直甲元年丙午,在位九年。
祖己元年乙卯,在位二十一年。
祖辛元年乙亥,在位一十六年。
沃甲元年辛卯,在位二十二年。
祖丁元年癸丑,在位二+二年。
南庚元年乙亥,在位二+九年。
陽甲元年甲辰,在位一十八年。
十七年庚申,老君自太清境分神化熙,託孕於玄妙玉女。
盤庚元年壬戌,在位二十九年。
小辛元年辛卯,在位二十一年。
小乙元年壬子,在位二+年。
武丁元年壬申,在位五十九年,號高宗。九年庚辰二月建寅十五日,商之二月望,今之上元節也。《通鑑外紀》云:自夏之前,皆以建寅之月為正月。湯革、夏命,乃以建丑為正月也。老君降生。自陽甲十七年託孕,至此八十一年。劉向《列仙傳》云老子生於商時。嵇康、皇甫謐云生商末。唐朝以生日為真元節。樂朋龜記云:商高宗御極.之世,周文王演易之初,神光流入於瓊胎,瑞彩結成於金骨,不拆不副,誕彌於八十餘齡,降世降生,過期者二萬餘晝。四十三年甲寅,老君降,乘白鹿,登庭檜之杪而飛昇。今有昇天鹿迸在亳州太清官。
祖庚元年辛未,在位一十七年。
祖甲元年戊子,在位一十七年。
直辛元年乙巳,在位六年。
庚丁元年辛亥,在位二十一年。
武乙元年壬申,在位四年。侮慢上天,暴雷擊死。
太丁元年丙子,在位四年。
帝乙元年庚辰,在位二十七年。
辛紂元年丁未,在位二十七年,終癸酉。
二十一年丁卯,老君降于岐山之陽,號燮邑子。周文王為西伯,召為守藏史。世本云:老子在商為柱下史。鄭玄注《論語》云:老彭,商之賢大夫也。孔穎達疏:言老是老聘。
周武王
姬姓,木德,建子為正月,起癸酉,滅商,即位九十六年。子孫繼立者八百六十五年。
遷老君為柱下史。《史記》及劉欽《七略》皆云為周守藏史。葛洪及《內傳》云:文王時為守藏史,武王時為柱下史。唯劉向《列仙傳》云:生於商時,為周柱下史,轉為守藏史。既生於商,其為兩史,故當在文王之世。然或先或後,特未定爾。按揚雄《方言》云:嘗聞伐輯軒之史,秦籍之書·皆藏於周、秦之室。又《莊子》云:孔子將西藏書於周室,子路謀日:由聞周徵藏史有老聘者,藏室云者,皆考證於老子,故日徵藏。夫子欲藏書,則試往因之。蓋仲尼將藏書,以老子嘗為史官,請知藏室,前言往行,故先訪之也。按《周禮》王、太史、內史、外史、御史,几五史,諸侯亦有國史,故《禮記》君動則左史書之,言則左史書之。左史視禮,內史、太史為諸史之長,掌四方之志。三皇五帝之書藏之於室,故謂之守藏史。周幽王時有伯陽父,唐固注云:周柱下史老子也。烈王有太史借,脩亦老子也。太史為周下大夫,謂五史之任總之太史,記言記事,嘗在君前柱下,即史官所立之處,因為曹局之名。而韋昭云:伯陽為大夫者,謂職為太史官,即下大夫也。史記稱張蒼好書歷,秦時為御史大夫,主柱下方書。據《周禮》,御史掌贊書及贊教,几其方書及內史所掌,此秦官不與周同也。世本云在商為守藏史,在周為柱下史,蓋文王以侯服事商,未得稱一周耳,則先為守藏,後居柱下無疑矣。劉向之言,謂先聘為太史,以其靜退,卻為他史,當老子時,復更免歸。烈王之時,又為太史,一居周世,時歷數王。故亦遍參諸史,是以守藏、柱,下先後不同。班固云:老聘者,周之老史,遊於柱下,以究高年。據固之言,則為累代史官,故稱老史。隋內史薛道衡撰《祠庭頌》,其序云:爰自伏犧至於周氏,綿紀歷代,見質變名。在文王、武王之時,居藏史、柱史之職,市朝累易,容貌不改。
成王
元年戊寅,在位四十七年。
老君仍為柱下史,號經成子。授道周公,乃遊西極大秦、竺乾等國,號古先生。按《老子內傳》云:
伏犧時號鬱華子,神農時號傳豫子,祝融時號廣壽子,軒轅時號廣成子,顓帝時號赤精子,帝譽時號錄圖子,
唐堯時號務成子,虞舜時號尹壽子,夏禹時號寧真子,
作真行子商湯時號錫則子,又文王、武王,几為十二帝師。梁黃門侍郎蕭子雲撰《清虛館》碑亦云:太虛遼廓,迸絕言象,應感攸通,緣物致稱。伯陽降娠,垂髮皓素。堯曰務成,舜曰尹壽,赤精當生於顓帝,錄圖出自於神農。得一含元,王資始。又日:遨神九天之上,道百精魏闕之下,巍巍蕩蕩,莫得而名云。舊記並以老君在神農時為大成子,帝譽時為錄圖子,此碑獨謂錄圖出自神農,而《內傳》又謂神農時為傳豫子,諒未能無少誤,要當以經傳為正。抱朴子葛洪作《神仙傳》,疑歷代為帝師,謂皆見碎書,不出仙傳正經。又謂不應背澄清而入臭濁,棄天官而受人爵。且日:有天地則有道衍,道衛之士世世有之,何叉常是一老子耶。皆由晚學之徒好奇尚異,欲推尊老子,故有此說耳。唐昊天觀主尹文操嘗著論駛之日:抱樸撰傳,意在顯迷。老君起自修成,將以訓誘後人,令其勉力,故云若謂老子是得道之人,則人又勉力競慕,若謂是神靈,則非可學也。斯其臆見耳,殊不知開闢之始,因學而得道者叉有自然聖降而為師,隨機傳受焉。《定志經》云:昔天尊造大慈之初,行應自然,暗與理合,自然玄悟,本無文字,撰集成經,以教將來爾。由是觀之,則老君自然學道,而世世為師,亦何疑焉。既為大慈之父,亦何辭拾尊就卑,和光臭濁乎。老子謂關尹子日:上世以來,所更如沙塵,動則有載卻,自惟甚苦勤。《太玄經》亦云:老子積學輪轉,位登上聖,應接無方,不可稱迷。近世出化,生乎殷末。虞宣《出塞記》云:老子凝神太玄之卿,分靈散景,世世下教。鶴山崔元《瀨鄉記》云:老子應見,代代有之。葛仙公云:開闢以前,下為國師,世世不休。文始、鬼谷、張輔漢並云:老君生乎太無之先,經歷天地,不可稱載。此豈謂碎書與晚學淺見道歟。稚川特未之思耳。
康王
元年乙丑,在位二十六年。
老君復歸于周,號郭叔子,復為柱下史。
昭王
元年辛卯,在位五十年。老君去官歸亳。
二十三年癸丑五月壬午,老君西過函谷關,度關令尹喜。或謂老君出關雖在周癸丑歲五月壬午,恐非昭王時。有言幽王時者,今檢幽王庚申年立,十一年為犬戎所滅,其時無癸丑歲也。或謂宣王四十年癸丑五月十八日壬午者,推其歲月四十三年丙辰,老君在渭川,告宣王以周將衰。幽王二年三川震,老子日:周將亡。幽王即宣王之子。若宣王四十年出關,則四十三年不得尚在渭川,幽王時亦不得見三川震也。平王四十三年,歲亦在癸丑,而五月又無壬午,姚長謙《年帝記》謂景王十年丙寅為孔子師,敬王三十二年癸丑度關。夫孔子生於靈王之庚戌,至景王丙寅年方十七,未應往師老子也。況穆王西遊,已聞尹真人遇老子,得道飛昇。由是欽慕遺風,遂修樓觀,置道士,以奉祠事。則知老子度關,次不在穆王之後也。惟《內傳》之文與仙公之言符合,自餘紛紜之論,終於理義乖違,固不可摭以為實。
二十四年甲寅,老子傳道尹喜,授以《道德》五千言,即於喜宅南小山上昇天。是時有五色光貫紫微,井水皆溢。自商高宗九年至此,凡二百七十四歲也。
二十五年乙卯,老君復分身降生於蜀國李太官家。前漢劉向《列仙傳》云:老子生於商時,為周柱下史,轉為守藏史,時稱為隱君子。仲尼見之,知其聖人,乃師之。乘青牛車去入大秦,關令尹待而迎之。嵇康、皇甫謐皆云老子生於商末,葛孝先乃謂周時託神李母者,正謂降生於李太官家之時也。或為商祚將盡,周。祚已興,所以商末時生,亦何言周時託化此胎,未鈴然也。
二十七年丁巳,老君會尹喜於青羊肆,將去化胡。故唐紀云:青羊肆者,太上天皇大帝第二降生之所也。自商道否閉,周德陵夷,歷藏史以同塵,棄柱史以隱述,束離魏闕,西度函關。又云:重為千日之期,再結一時之會,將離蜀土,欲化胡風,遠適流沙,長移獷俗及身毒、屬西胡霧布纖毛為之賓之國,教煩陀、阿柱之王。又魏明帝製《老君贊》云:深憫後世,託下於陳,為周柱史,經九百年無極之際。言歸崑崙,化被胡域,次受屬賓,後及天竺,於是遂遷。又《魏略西戎傳》、《北史西域傳》並云:于闐國西五百里有毗摩寺,云是老子化胡之所也。出見《唐通典》。二十八年戊午,老君同尹喜真人降于天水啟靈山,今秦州有西昇臺、聖容殿俱存。
穆王
元年辛巳,在位五十五年,壽一百有五歲。
老君化胡已,即昇天。
四年甲申,老君復降於中國,束遊扶朵,會大帝,校集群仙。遂遊西海,至蘇鄰國,號為大光明使,尋即復昇天。穆王聞尹喜真人得道上昇,乃為修樓觀,立道士七人以奉祠事。見《穆王內傳》及《樓觀先生傳》。
共王
元年丙子,在位一十二年。
懿王
元年戊子,在位二十五年。
孝王
元年癸丑,在位一十五年。
夷王
元年戊辰,在位一十六年。
老君與玄古三師降于蜀綿竹之三學山,授李真多以飛昇之道,今號真多治。
厲王
元年甲申,在位三十六年。
二十一年甲辰,老君降于樓觀,授道士宋倫以中景之道、通真之經并靈飛六甲素奏丹符。
周召共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