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623500000072

第72章

二通教三。初標。

次明通教者。

【註】四教義一(二)云。此教明因緣即空。無生四真諦理。是摩訶衍之初門也。(遠通常住故)正為菩薩。傍通二乘。(通機)故諸大乘方等。及諸般若。有二乘得道者。為同稟此教也(通部)。

【記】此釋通教所通之義。如云因緣生法。我說即空。當體無生。而上通但不但中道理。乃此教所遠通也。菩薩二乘而分傍正。乃此教所通機也。此教正為菩薩學般若至佛地。遠通別圓。而有已辦支佛二乘之機。故曰傍為。方等般若有二乘稟教得道者。乃此教所通部也。大品云。欲得聲聞乘。當學般若。欲得緣覺乘。當學般若。欲得菩薩乘。當學般若。如曰三乘同稟般若。是此教所通部也。有師標云。華嚴不共。阿含唯藏。法華開顯。唯方等般若為共。節義云。因緣即空句。是傍影大論。無生四諦句。是傍影大經。四教皆先提此宗本。

【註】問。何故不名共教。答。共名但得二乘近邊。不得遠邊。若立通名。遠近俱便。言遠便者。通別通圓也。

【記】此亦四教義文。料簡立通教名之所以也。問中以三乘共學此教。故云何不立名為共。答中先明立共不便。次明立通之名俱便也。

二釋四。初釋名二。初互通前後。

通前藏教。通後別圓。故名通教。

【註】此望前望後。獨就菩薩釋通教名。

【記】此標釋立通教之名。獨就菩薩。通前所以對通後而立也。二乘雖有通前之義。而不通後。則無所望。故并不得名通前也。

【註】釋籤九(二十)云。通近同三藏。通遠如別教。

【補】然通教既是遠通常住。當云通遠如圓教。今籤曰如別教者。以別教證道同圓。體是同故。有師標曰。通前三藏。云何亦就菩薩釋名。答。正指當教佛。亦同三藏佛歸於灰斷。然此佛豈二乘所成耶。故就菩薩釋。

【註】四念處二(句)有三通義。一因果俱通。通當教是。二因通而果非通。即被接者是。三通別通圓。即藉通開導人是。謂別圓用通而為方便。但成別圓因果人也。此三通義。唯在菩薩。

【記】此證釋獨就菩薩立名之所以也。如四念處云。通義有八。謂教理智斷行位因果。教者。同稟無生之說。理者。同緣即色是空。智者。諸法不生般若生。斷者。須陀洹若斷。同是無生法忍。行者。同乘摩訶衍乘。位者。同是乾慧地乃至佛地。因者。同學般若波羅密。果者。同到薩婆若海。三人八義不殊。故名通也。復次通有三義。一因果皆通者。如上八義。近通偏真四枯拙度。二因通果不通者。乃是別果來接通因。得見佛性。成四榮雙樹。三通別通圓者。別圓因果。皆與通異。藉通開導。得入別圓。因成非枯非榮雙樹之果也。然三通義。唯就菩薩而論。

【補】如因果俱通一義。而二乘應有。唯在菩薩者。以二乘雖有前之一義。而無後之二義。故并不受因果之名也。

【註】今文通後別圓者。下文釋出。雖但被接。意亦該於藉通開導也。

【記】蓋通教機雜。若受別圓來接。欲成別圓之人。必當藉通開導。雖通人被別圓所接。但別圓亦藉通教預為開導。故通為大乘之初門者。良有以也。所言藉通開導者。拾遺記云。即於乾慧及性地中。聞體法空。不但空于二十五有。亦乃空於涅槃。此人須藉通教談空開導其心。而了此空體是中道。乃以別圓內外凡觀。同於二乘。歷乾慧地。及後諸地乃至十地。即成別圓初地初住八相之佛。是乃通教通別圓之義也。則知後文雖出被接之機。其意必該乎藉通開導也。

二當教得名。

又從當教得名。謂三人同以無言說道體色入空。故名通教。

【註】此通就三乘釋通教名。若三藏。諦緣度三法分三乘。今通教三乘。同觀無生四諦。同體假入空。觀十二因緣。同觀六波羅密見第一義。而分三乘之別者。但總相別相等智。斷結。侵習。自行化他。根性不同耳。言說是事。即空故無。

【記】三人同以無言說道句。四教義。四念處。廣解。四教義問。菩薩可修六度。二乘何得同觀亦修六度耶。答。涅槃經云。福德莊嚴有為有漏。是聲聞法。何處有慳貪聲聞。破戒瞋恚放逸散亂愚癡羅漢辟支佛耶。但二乘不能徧行其事。成就眾生。何曾不同修六度。第一義諦。無言說道而斷結耶。而今所以分三乘之別者。四教義云。三乘同秉通教。見第一義諦。同斷三界見思。得一切智。同求有餘無餘涅槃。此義既同。而分三乘者。聲聞。總相體法入空。智慧力弱。但斷正使。根性不同。亦有慧俱二種解脫。如前三藏教中分別。緣覺。福德利根。能少分別相。體法入空。生無佛世。不因聞法。時至道熟。自然曉悟見第一義。斷三界結使盡。侵除習氣。是名辟支佛乘。根性不同。亦有二種。一者小辟支迦羅。二者大辟支迦羅。已如前說。若菩薩。具修總相別相智慧。體因緣即空。起大悲誓願。以修諸行見第一義。斷界內煩惱。用誓願扶習。還生三界。用道種智。遊戲神通。淨佛國土。成就眾生。三乘善根湻熟。即坐道場。用一念相應慧。斷煩惱習盡。得一切種智。名之為佛。轉生滅無生二種法輪。化三乘眾生。入無餘涅槃。是為大乘。則知分三乘之別者。但約總相。別相。等智。斷結。侵習。自行。化他。根性不同故耳。又妙玄云。通教聲聞。總相一門。達俗即真。緣覺能於一門總相別相。達俗即真。菩薩能於四門總相別相。達俗即真。又能遍四門出假。教化眾生。籤云。聲聞緣覺於一門總相別相者。總。謂但作苦集觀耳。別謂觀苦七支。集五支。以自行故。但依一門。菩菩為化他。故於四門。然七地前約自行邊。亦但一門。入假方便。亦須徧習。正此意也。所言總別相等智者。經云。初以分別諸法智慧。後用涅槃智慧。分別諸法。是別相。涅槃智慧是總相也。而三人隨力用之。末二句。釋無言說道。

【註】輔行六上(十六)云。通人既觀諸法如幻幻本不生。今無所滅。名之為體。(文)謂體六凡依正之色。如幻如化。當體即空。而入真理也。

【記】體色入空者。四教義云。今約無生四諦。信無生苦諦者。信陰入界不生。如夢幻響化。水月鏡像。畢竟空無所有。解苦無苦。不為苦所苦。而有真諦。無生集者。了一切煩惱業行。如夢幻等。空無所有。無和合相。知無所有。不為結業流轉。解集無集。而有真諦。無生滅者。知一切生滅法不可得。設使有法過於涅槃。亦如夢幻。本自無生。今亦無滅。若不知無生無滅。生滅終不自滅。若知無生無滅。生滅自滅。而有真諦也。無生道者。信一切至涅槃道。皆如夢幻。無有二相。若見有二。有通不通。則成壅塞。若知不二。不見通與不通。任運虗通。入第一義。是則知道而有真諦也。釋當教得名竟。

二顯位二。初原當教因果列十階級四。初略標。

依大品經乾慧等十地。即是此教位次也。

【記】四教義四云。通教三乘。同觀二諦。二乘雖觀二諦。一向體假入空。用真斷結。至無學果。菩薩亦觀二諦。始從乾慧終至見地。多用從假入空觀。從薄地。學游戲神通。多修從空入假觀。從辟支佛地。學二觀湻熟雙照二諦。入菩薩地。自然流入薩婆若海。(文)問。若爾。何得此中第九菩薩地。方云從空入假耶。此文亦與四教義同。蓋前之七地。但明三乘共意。未及別顯菩薩。第八支佛地。亦與緣覺共明。至此第九菩薩地。方別明菩薩事也。此乃總敘之詞。非謂菩薩至此方入假也。讀者詳之。先以圖示之。

【記】然支佛不立分果。此中何故亦有位次。蓋支佛雖無分果。而斷惑亦有次第。故有位次。斷惑修行。雖從淺至深。若證果位必至第八。是知前七祇屬於因。非分果也。又菩薩佛地名異二乘。而言共者。以名雖有異。同是無學應供。得二涅槃。共歸灰斷。證果是一故也。

【註】此是三乘共位。

【記】此判圖義。大品經文云。從乾慧地。至菩薩地。皆行皆學。而不取證。佛地。亦學亦證。故知三乘共位也。止觀云。乾慧地。正是三賢位。一五停心。二別相念處。三總相念處。通是外凡。故言乾慧地也。性地者。即四善根位。以總相念處力。發善有漏五陰。名為煖。增進初中後心。得入頂忍世第一法。通名內凡。故言性地也。此二位共伏見惑。八人者。八忍也。從世第一轉入無間三昧。故言八人也。見者。見真諦理。斷三界見惑八十八使皆盡也。薄者除欲界思惟六品也。離欲者。除欲界九品盡也。已辦者。除色無色七十二品盡。如火燒木為炭也。辟支佛者。福慧深利。功德力大。而除習未盡。故名為侵也。菩薩地者。從空入假。道觀雙流。斷習氣色心無知。得法眼道種智。遊戲神通。淨佛國土。學佛十力四無所畏等。殘習將盡。如餘少灰也。佛地者。大功德力資利智慧。得一念相應慧。習氣永盡。如劫燒火。無炭無灰。此即三乘共十地而斷思惑之位也。或問。輔行謂通教二乘。七地已前與菩薩共。名共聲聞。若爾。八地以上過二乘地。何故亦名共菩薩耶。答。以初名後。從本立名。不同別圓始終別故。三藏教中。雖有二乘。菩薩行遠。始終伏惑。永異二乘。故不名共。不聞別理。復非不共。又問七地思惑已盡。何故六地名共聲聞。八名支佛地。何故七地名共支佛耶。答。通位從容故也。節義云。當教共位。出大品燈炬深奧品。大論七十五卷委明通十地行相。

【備】集註問答。支佛八地所侵。乃見思家習。菩薩九地進侵。乃指出假塵沙家習。至佛十地。兩家習盡。

【註】若明三借等義者。一三乘共借別教始終位次。二單借別教十地亦三乘共。三別為菩薩借別一教。又別為菩薩立忍名。別明菩薩燋炷十地。大品更說十地菩薩為如佛。併圖於後。

【備】通教機廣。上明三乘共位。是通三乘總判。今所列三乘借別等。皆別判內三乘借別。及單借別地。三者係三乘共。別為菩薩借別教。又別為菩薩立忍。菩薩燋炷十地。更說十地如佛。四者專指通菩薩論。止觀輔行六卷三卷中詳列。

【補】十地菩薩如佛句出大品大論。

【備】今此一圖。與集註所列少異者。依辨訛改正。辨訛曰。圖中須將別歡喜地等置下。通乾慧地等列上。方妥。如二果是薄地。二向豈亦可云薄地耶。若改轉。則不妨薄地中含有二向二果。餘可例知。

【補】止觀云。借別教名。名通位者。外凡三賢是乾慧。名十信。內凡四善根是性地。名十住。十行。十向。八人見地是須陀洹。名歡喜地。薄地是斯陀含。有向有果。向為離垢地。果為明地。離欲是阿那含。有向有果。向為炎地。果為難勝地。已辦是阿羅漢。有向有果。向為現前地。果為遠行地。辟支佛為不動地。菩薩地為善慧地。或以菩薩後心。為法雲地。或以佛地。為法雲地大品云。十地菩薩為如佛。得作此釋也。輔行釋云。通教地前。無位可論。故借別教內外凡位。但名通教初地二地。通教地後亦無復位。故借別教法雲佛地。以名通教九地十地。從容不定。故有或言。大品既云十地如佛。當知即是別名名通。楞伽云。遠行善慧。法雲佛地。是佛種性。餘者悉是二乘種性。此亦別名名通位也。若是別位。豈遠行已前屬二乘耶。近代釋位。地前伏惑。正是此列。

【記】四教義云。約名別義通辨位者。即十信三十心十地之名也。鐵輪位。即乾慧地伏忍。三十心。即性地柔順忍。八人地。見地。即歡喜地得無生忍。大品云。須陀洹若智若斷。是菩薩無生法忍。薄地向果。向。即離垢地。果。即發光地。大品云。斯陀含若智若斷。是菩薩無生法忍。離欲地向果。向。即炎地。果。即難勝地。大品云。阿那含智斷。是菩薩無生法忍。已辨地向果。向。即現前。果。是遠行大品云。阿羅漢智斷。是菩薩無生法忍。辟支佛。是第八不動地。侵除習氣也。大品云。辟支佛智斷。是菩薩無生法忍。菩薩地。即第九善慧地。佛地。即第十法雲地。當知如佛坐道場時。以一念相應慧。斷煩惱障法障習氣盡。化一切有緣眾生竟。入無餘涅槃。如薪盡火滅。八相成道。是則用別教名。以辨通教位也。

【補】通教名借位者。指南集云。初借位之意。佛教被機。機樂別位名通。佛說義通名別。旨蘊秘結。古執有情。勞我天台。申通經論。七地齊於羅漢。別義難收。四地斷惑證真。通無此語。四善屬於行向。伏惑在於地前。二教不收。諸部奚判。故立借別名通。以為通經法式。二借位所依。問。雖曰通經。憑於何典。答。仁王四地斷見。大品十地如佛。楞伽種性有無。輕毛六心退等。此等經文。位名在別。義乃屬通。若非借別名通。為何教收耶。集註問。藏通三乘。同斷見思。既可借別名通。安知非借別名藏耶。答。通屬大乘。原有通後之義。且三乘共行。故借於可借耳。藏一向是小。無通後義。三乘差別。而菩薩因不斷惑。何可借耶。

(單借十地。既乾慧斷見。何位伏惑。如輔行六上八云。彼此地前通為伏惑。通雖無位。即未斷惑不入地故。文意指地前修觀伏惑也。妙樂二(二十一)云。或指地前假立七賢(文))。

同类推荐
  • Jeff Briggs's Love Story

    Jeff Briggs's Love Story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The Clouds

    The Clouds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Novel Notes

    Novel Notes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太上宣慈助化章

    太上宣慈助化章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原机启微

    原机启微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热门推荐
  • 龙族之神传

    龙族之神传

    毛小方凭借高深道法独闯阴阳以众生安危为己任留下一代侠骨英名流颂千古
  • 神遗之子起源

    神遗之子起源

    地球面对外来生物的入侵,以及末世般的神秘自然现象,人类只能蜷缩在暗无天日的地下残喘。难道人类是宇宙中的孤帆吗?难道人类的起源只是宇宙中潮汐之匙下巧合而诞生的吗?海潮退去,被水掩盖的东西终于裸露出来,不过短暂的宁静后会不会发生猛烈的海啸呢?这一切终将会揭开......
  • 与凤行

    与凤行

    上古神殒,世间只余最后一个神君——行止。传言,这位行止神君数万年来独居天外天,无情无欲。仙魔大战中,他以一己之力力挽狂澜,此后更是杜门却扫,神踪难觅。数百年不过弹指间。身为魔界衔珠而生的女王爷,在她千岁诞辰之际,政治联姻的魔爪劈头盖脸地挠过来。逃婚路上,沈璃被打回凤凰原形,负伤坠落人间。重伤昏迷之际,凡间小贩将她当作肥鸡,拔光了全身的毛,关在笼中待售。沈璃醒来后被此情形气了个仰倒,却又无计可施。正蔫头耷脑之际,一个青衣白裳的清秀男子路过,若有所思地盯了她许久,随即笑道:“我要这只。”两人的命运被一场看似不经意的交易紧紧地扭结在了一起。
  • 徐渭:不入牢笼

    徐渭:不入牢笼

    从晚明的波澜诡谲,到民国时期的风起云涌,历史孕生出许多独具特色的人文大家。真正的时代人物面孔始终是大众读者感兴趣的题材,本套丛书以近代文化怪杰为主题,集结十位文化名人,由专家分写,详述其不同于凡俗的言行。作者深入浅出,对文化名人中的怪杰现象究分析,以故事化哲理。图书叙述通俗,笔法精彩,立意新颖的同时具有严谨考为基础。兼具可读性与收藏性。民国人物及历史图书的热度始终在持续中升温,内容概有名人轶事类、今人印象类、崇古比今类等。
  • 七位国家主席首访故事

    七位国家主席首访故事

    2013年3月22日,习近平开始了他担任中国国家主席后的首次出访,引起世界广泛关注。紧凑的行程,一系列的外交活动,展示了他的外交思路和风采,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一直以来,相比一般外交出访,领导人的首访总是被赋予更深层次的内涵,也能收获更好的外交效果。国家主席的首访,虽不能完全决定中国外交的走向,但读懂这其中的点滴故事,有益于了解新中国的外交发展脉络。习近平,一次春天的访问文/许陈静“万树江边杏,新开一夜风。满园深浅色,照在绿波中。”早春三月,一个万物复苏的季节,一个新的播种时刻。
  • 天生后养

    天生后养

    在我没有爱上你的时候,你以为我爱你,在我真的爱上你的时候你却以为我不爱你,当我确定你爱我我也无法忘记你的时候,却也该离开了。
  • 左耳失聪

    左耳失聪

    李东文, 70后。1999年开始学习写作,以小说及情感专栏为主,曾在《天涯》《长城》《十月》《西湖》《长江文艺》等杂志发表小说,作品多次被《小说选刊》《中篇小说选刊》《读者》等转载。
  • 闲王绝宠闲散懒妃

    闲王绝宠闲散懒妃

    懒人语录:生活么,就是一天又一天的过啊嫁人,不外乎换一个地食物还是要一口口吃,水还是要一口口喝,说话要一句句说闲王新娶了妻,兄弟的妹妹,闲置在一处,偶尔好奇去那走一走,走着走着,就把自己丢了。从此,懒人的生活有趣起来
  • 洛夫诗歌演诵集

    洛夫诗歌演诵集

    《洛夫诗歌演诵集》由华语诗坛泰斗洛夫先生与著名演诵艺术家胡乐民先生携手打造。演诵使诗歌在艺术上得到了升华,也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支持和喜爱。对于每一首诗,胡乐民先生都进行了演诵,并写下了演诵小记,在我们欣赏洛夫先生的诗情时,也能聆听胡乐民先生充满激情的演诵之声。《洛夫诗歌演诵集》是献给所有诗歌朗诵、演诵爱好者的礼物,更是诗歌文本与演诵艺术的一次深度探索性的结合,演诵艺术一次大踏步的前进与升华。
  • Hot Gates and Other Occasional Pieces

    Hot Gates and Other Occasional Pieces

    This is a dazzling collection of occasional writings by the Nobel Prize-winning novelist on subjects ranging from Thermopylae to the English Channel, and from Coral Island to Jules Verne. "e;A book of occasional essays which afford us many fascinating insights into Golding the man…It is highly individual yet profoundly modest; it has an unusual, slightly angular candour, full of painful knowledge and a beautiful humanity …event the slightest piece bears the mark of his rare, austere mind, his remarkable imagination…Even these occasional essays are enough to remind us that …there is not, at the moment, a writer to touch him"e;. (New Socie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