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669100000005

第5章

五明三种念处成三种罗汉者。一若单修性念处。成慧解脱罗汉。二共念处。成俱解脱罗汉。三缘念处。成无疑解脱罗汉。所以者何。性念处即是缘理之智慧。念处相应发真无漏。即成慧解脱罗汉也。共念处共善五阴。成就背舍乃至超越三昧愿智顶禅。如此助道共正道令发真无漏。即得三明六通具八解脱。成俱解脱阿罗汉也。若缘念处。即是缘佛言教所诠一切阴入界。性共二种念处。能观所观名义。若在禅定观此名义。即发四无碍辨。名为无碍解脱大阿罗汉也。问曰。慧俱之名。乃是昙无德部非数家所用也。答曰。三藏教同俱用无咎。复次杂心偈云。慧解脱当知不得灭尽定。若得灭尽定。当知俱解脱。此偈明时不时有慧俱不同也。问曰。不应别说无碍解脱。九种罗汉无此名目。答曰。此出智度论。明欲结集法藏集千罗汉。皆得共解脱无碍解脱也。如辟支佛出无佛世。虽得缘觉道具三明八解脱六通变化。以不闻佛说法。故不得四无碍辨。若欲报信施之恩。但现十八变化。何况罗汉不闻佛说三藏教。而能自发四辨无碍。解释佛法无碍滞也。六明念处观法者。念处观法有三种。一性念处者。大智度论云。性念处是智慧性。观身智慧是身念处。受心法亦如是。解者不同。有但取慧数为智慧性。即是性念处。若南岳师解。观五阴理性名性念处。故杂心偈云。是身不净相。真实性常空。诸受及心法亦复如是说。观别想性念处。破四颠倒有二种。一破爱。二破见。一破爱性念处者。夫有生之类。无不爱着果报五阴。及外依报也。一身念处观者。观此内身有五种不净。一生处不净。二种子不净。三自相不净。四自性不净。五究竟不净。一观生处不净者。女人胎内生熟二脏之间十月住也。二种子不净者。揽他精血合为种子也。三自相不净者。身诸垢腻九孔流溢也。四自性不净者。观身不净。如明眼人开仓见谷粟观。三十六物不净充满也。五究竟不净者。此身若死。膖胀烂坏虫脓血露甚可厌患。若见五种不净破净颠倒。名内身念处。观外身内外身亦如是。二受念处观内有六根外有六尘。根尘合故生六识。六识生三受。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观苦受是苦苦相。观乐受是坏苦相。观不苦不乐受是行苦相。若意根生三受同皆苦。即破乐颠倒名内受念处。外受内外受亦如是。三心念处。观此意识是有为属因缘故无常。先无今有今有后无。刹那念念生灭故无常。即破常颠倒。名内心念处。外心内外心亦复如是。四法念处。观内想行二阴因缘和合无有自性。起唯法起灭唯法灭。无人无我众生寿命。十六知见皆不可得。破我颠倒名内法念处。外法内外法亦复如是。此如成实大智度论明。是为性念处之初门也。二破见性念处者。即是观身边二见污秽无记五阴。即阴我离阴我。阴中有我我中有阴。捡我不可得。破二十种身见名之圣行。次别观边见五阴。所言性身念处者。即是色性也。色若粗若细悉是不净。粗色即是人身世界。细色极于邻虚。细尘若是粗细色常。是见悉依色。若见粗细色无常。亦常亦无常。非常非无常。是见悉依色常即有见。无常即无见。亦常亦无常。即亦有亦无见。非常非无常。即是非有非无见。如是等四见。悉依色即是四边见色阴。若不知是边见色阴。生解执着戏论。诤竞从见起诸烦恼结使。亦因结使作起诸恶业。或因结使起诸善业。结业流转三界二十五有生死无际也。云何名为不知边见色阴之相。若是外人盲冥故。自不识边见污秽之色。各云是事实余妄语。计为涅槃常乐我净。此不足及言。但末代佛法学问坐禅之人。亦多迷此边见色。所以者何。如阿毗昙师言。毗昙是见有得道。折色至邻虚细尘。不可破尽。见此细尘有理即得道也。今谓此犹是边见有见污秽之色。若因有见生解。起诸结业流转生死。事同前说何关道也。故智度论云。若不得般若方便。入阿毗昙即堕有中。又诸成实论师皆云。见邻虚细色有者。此是调心之观。不能得道。若折此邻虚细尘空。得实法空。以见空故即能得道也。今云若见邻虚色空。只是空见边见污秽色阴。若见此生解起诸结业。流转生死事同前说。何关道也。故智度论云。不得般若方便。若入空门即堕无中。昆勒说。见邻虚尘色亦有亦无入道。过同前说。论既不来此土。无论可弘。无繁具出。但智度论云。若不得般若方便。即堕有无中也。但脱诸三论师。或云。道非有非无。何必毗昙见邻虚细色有得道也。成论复那忽云。见邻虚细色空得道也。今问若尔。见非空非有是得道不。若言得道。中论何故云。若言非有非无此名愚痴论。此是非有非无边见污秽之色。何关道也。答曰。用非有非无。破有无有无既破。岂有非有非无之可存。正道毕竟清净无说无示也。问曰。尔。与长爪及老子。明不可说何殊。今一家明性身念处不尔。若不见非有非无污秽之色阴。四谛之理名愚痴论。若知此是污秽之色。名性身念处。即开三念处门四念处门。开三十七品门。因三十七品。门见生灭四谛得寂灭涅槃。即是见有得道。是名于诸见而不动。而修三十七品。若知非有非无污秽之色。如幻如化毕竟不可得。本自不生。即是摩诃衍明身念处。具足一切佛法。如大智度论说也。此经云。于诸见不动。而修行三十七品。是为宴坐。复何须舍非有非无。以尽净不可说为得道也。故思益经云。譬如有人欲舍虚空终不离空。欲又远觅虚空终不得空。若不得见非有非无中半满之道。亦不知尽净不可说中半满之道。虽复解慧分明。终是世智辨聪。不免结业流转生死。同前所说。若知身边二见四见六十二见。皆是污秽色阴。即是观色不净破净颠倒。名身念处也。二受念处。若观受是常。是见依受。受无常。亦常亦无常。非常非无常。是四见悉依受。即是四边见受阴。一受各有三受。三受皆苦破乐颠倒。是名受念处。观三心念处。若观心是常。是见依识。心无常。亦常亦无常。非常非无常。是见悉依识。即是四边见识阴。四种见识阴四种见皆是无常破常颠倒。是名心念处。四法念处。若观想行二阴。常是见依想行无常。亦常亦无常。非常非无常。是见悉依想行。即是四边见。想行二阴。四种见。想行二阴皆无我。破我颠倒。是名法念处观。此性四念处观。果报五阴身边二见单复具足。乃至不可说污秽无记五阴。若破四颠倒。即破十四难。伏六十二见八十八使。及因见所起一切善不善。二十五有生死之业。又此诸见未必悉是外人所起。若佛法中学问坐禅。发种种知见是非诤论。皆是身边二见污秽五阴。起如是等诸见戏论。破于慧眼不见真实。若不觉不知。不能用性念处观。观此五阴破四颠倒。则起见便作诸。恶业。或用见心修善。即是外道。此意难见佛法。学问坐禅定人当好思之。若能觉知用性念处。如前观察破四颠倒能生暖法。故智度论云。若有为法中不得正忆念。能生暖法无有是处。有为法中得正忆念。不生暖法无有是处。诸长爪梵志聪明博学。谓一切法可转。一切论可破。无一法可得。自言得诸法实相。尚迷此念处。是故如来用别想性念处往问。即破其爱慢得法眼净。当知别想性念处。入道之要门。若利根人修此性念处。观解分明即能发真无漏。故佛劝诸比丘。依念处修道。若末世坐禅讲说学此义。即毗昙见。有得道其意申也。若其迷此者。设言非有非无毕竟不可说。皆是愚痴论。事同上说。长爪之过意在此也。问曰。若性念处如此玄绝经论。何意不作是说也。答曰。佛在世时人根猛利。去世之后。正像法中犹有得道之人。经论何须言。取其耳冥诸其掌也。复次西土经论悉度来耶

复次上所引经论文。之非佛菩萨意也。次明共念处观。大智度论若观身为苦因缘生道。若有漏若无漏。受心法念处亦如是。解者不同。有师解云。共善五阴诸善心数法。合明心念处。若南岳师解。即是九相背舍胜处。诸对治观门助正道。开三解脱故名为共念处。故经云。当念空法修心观不净。是名诸如来甘露灌顶药服者。心无忧恼得至涅槃岸。此即是共念处之明文也。空法者。毗昙有门。止观生空名为空。修心观不净者。即是初背舍。不坏内外色相。以是不净心观外色。是名初背舍。从初背舍习不净观。不净观有二种。一小不净观。二大不净观。破净颠倒。内无色相入二背舍。乃至成就八背舍。八胜处。十一切处。九次第定。狮子奋迅超越三昧。观欲界入初禅。皆是见不净破净颠倒。是名共身念处观。受心法念处亦如是。次明缘念处观者。智度论云。一切色法名之为身。十八及一入少分名之为身。六种受为受。六识为心。想行二阴及三无为名法。解者不同。有师解。通一切所观境界。皆名缘念处观。有言。十二因缘境界。有言。慈悲所缘境界。若南岳师解。缘佛说教所诠。一切阴入界。四谛事理名义。言语音词因果体用。观达无碍能生四辨。于一切色法心无所碍。成无碍解脱。是缘念处观二明别想四念处位者。有三种根性不同。若慧解脱根性别想四念处。但修性念处观若俱解脱根性。修性念处亦修共念处。若无碍解脱根性。俱修三种念处。成别想念处。若能于别想念处中。生四种精进名四正勤。修四种定名四如意定。五种善法生名之为根。善法增长遮诸烦恼。名之为力。分别道用名七觉分。安稳道中行名八正道。若入八正道。即能观四谛成别想四念处也。三明总想四念处位者。有人言。共念处即是总想念处。今谓不尔。应作四句分别。一者境别观亦别。二者境别而观总。三者境总而观别。四者观总境亦总。初境别观亦别。正是别想性四念处位。次境别观总境总观别。此二即是总想四念处之方便。四境总。观总此观若成即是总想四念处之位。今明境总观总。即是总上所明性念处所观五阴。作一身念处。观此身污秽不净及苦无常无我。破净颠倒及三颠倒也。是名总想性身念处。观总身念处观。或总二阴。或总三阴。或总四阴。或总五阴。具解释受心法念处亦如是。总想共念处。总想缘念处。亦如是类之可解。是名总想四念处位。此位亦有三种根性。类别想念处可知。若有方便。即入总想念处位。若无方便即非总想位也。如何有方便。若于总想念处之中。具足修总想。正勤如意足根力觉道。皆如性四念处中说。但以总想善法深细为异耳。若安稳八正道中行。即能观四谛是时得性法念处。故能生于暖法。故智度论云。八正道中行。初得善有漏五阴。名为暖法。当知有方便者。已得三十七品也。问曰。八正见道七觉修道。今何得念处位中说耶。答曰。毗婆沙论云。若八正在前七觉在后。决定是无漏。若七觉在前八正在后。通有漏无漏也。此三贤人位并名干慧地。未得善有漏五阴相似理定水。定水未沾故名为干。而悉有观行能伏诸见。故名为慧。住持能生善法。名之为地。故名干慧地。亦名外凡人。四明暖法者。是善五阴是智慧性。生圣智火故名暖法行者。因有善方便总想四念处。性共缘法念处依六地定。瞿婆娑说。暖法亦依七地。初发善有漏五阴等知似解。得十六智火之气分。名之为暖。亦四正勤也譬如攒火暖气若发即有烟相。用念处观攒五阴境发智慧暖烟起正勤暖故名暖法也。又如冬冰。春阳气动则有消融之相。暖法解发。身边六十二见冰执渐觉消融也。故涅槃经云。得暖法观人七十三人。我弟子有外道则无。以佛法有别想总想四念处观。能破一切诸见颠倒。故得暖法。十八种六师。虽各称一切智人。戏论破慧眼。不见于真实相。故法华经云。深着虚妄法。坚受不可舍。我慢自矜高谄曲心不实。于千万亿劫不闻佛名字。亦不闻正法。如是人难度。是故舍利弗。我为设方便。说诸尽苦道。当知外人。如此执见罪障深重。岂得生暖法也。末法多有学问坐禅之人。不能如是修习念处。执着诤竞者。亦同外人之过。尚不能生暖法之善。大乘功德终不发也。略说暖法位竟。五明顶法位者。亦是善五阴。亦智慧性在暖法之上名之为顶。证暖法已用正方便正忆念。勤修增进暖法善根。依六地定亦依七地。若暖法增长。次生善根名为顶法。缘四谛十六行得四如意足定。见四谛分明。如登山顶观胆四方。悉皆明了故名顶法。若生法爱即顶堕也。六明忍法位者。亦是善五阴亦智慧性。于四谛堪忍欲乐。名忍法位。于顶法位用正方便。勤修增进顶法善。依六地定。若顶法善根增进。即生柔顺忍。亦缘四谛十六行。尔时信等五种善法。并得成根。以慧根故于四圣谛。堪忍欲乐故名忍法。忍法有三品。下忍于十六行依法谛观。比谛观中忍十番缩观。上忍但观欲界苦下四行。随观缘一行。若下中二品忍。虽起烦恼恶业而不受三涂报。由受人天百千生报。若上品忍成。但有人天七生业在。增上一刹那。即入世第一法也。问曰。暖顶亦堪忍。何故不名堪忍。答曰。若通论四善根。亦名四忍但忍法不退别受忍名。若暖法遇恶因缘退。能造五逆谤方等经。作一阐提堕无间地狱。若顶法退遇恶因缘退。虽不断善根犹作五逆等罪也。今此忍法智慧强惑弱。诸恶所不能动。以忍力大故。一切恶心非数缘灭。如狮子王群兽远避。问曰。若暖顶退者。云何名性地。答曰。此人虽造恶堕地狱。一入受罪竟终不重入。有性地善根故能得圣果。是故经云。宁为调达。不为郁头蓝子调达造于三逆罪堕于地狱。出生于人中得辟支佛。诸根猛利过舍利弗。七明世第一法位者。于凡夫所得最胜善根。名为世间第一法也。亦是善有漏五阴。亦智慧性。上忍一刹那依六地定。以生一刹那最胜善根。名为世间第一法。此一刹那具足五力。苦下四行随缘一行一刹那不住。故似见道。所以者何。行人有二种。一爱行。二见行。爱行有二种。我慢行。懈怠增。见行亦二种。谓我及我所。着我慢者。修无常行入世第一法。懈怠增者修苦行入。着我者修无我行入。着我所者修空行入。彼修总想念处次第生决定心。世间善有九品。下下下中下上名暖法。中下中中名顶法。中上上下上中名忍法。上上名世间第一法。若观五阴无常等善根名暖法。观三宝功德名顶法。观察圣谛名忍法。观苦圣谛次第圣道。名世间第一法。暖法若退法舍若命终舍。若度界地舍。顶法亦如是。忍法无退法舍。余二舍同上。世第一法一刹那无舍。复次是四善根人。皆用性共缘法念处。修道亦是四念处之异名也。即一得不失。更受胜名之义也。毗婆沙解释世第一法。遂有数十家异释不同。七贤名义无量。岂凡夫所知也。问曰。七贤之位。前浅后深。何故偏释干慧地。不委分别性地。答曰。干慧地最浅。如上分别。已自难知非世能测。正是初心所学邪正分派。一切佛法行人。即自匆用一切学问坐禅之人所迷没处。须略分别也。若入性地解慧目生。非凡能所测。多言妄说何可承信。所以一家讲读说法。必须委释初心。若贤圣深位但点章而已。其坐禅者。略知佛法大意。即须觉悟无常忏悔行道。岂可驰逐不急之言。其欲称说利物。得此正意分明名相。有所不达更自寻访。略说七贤位竟

同类推荐
  • 冬官考工记

    冬官考工记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乱龙篇

    乱龙篇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佛说苦阴经

    佛说苦阴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胜鬘师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广经

    胜鬘师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广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How the Whale Got His Throat

    How the Whale Got His Throat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热门推荐
  •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注解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注解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伤寒论类方

    伤寒论类方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从良公子傻金枝

    从良公子傻金枝

    小白领蒋涵离会见情敌时,被一道天雷劈成了糊状物,什么?劈错了?好吧,那就回到古代去享福!一纸浮名,不过是水月镜花。人生苦短,到不如纵情吟唱,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让你没命回去哭!我蒋涵离阎王殿有靠山,金銮殿有太后,想压我?别说门,窗户也没有!情节虚构,切勿模仿
  • 慈禧统治下的中国

    慈禧统治下的中国

    《慈禧统治下的中国》是英国人约翰·奥特维·布兰德和艾特豪德·拜克豪斯合写的慈禧传记。布兰德是当时的《泰晤士报》记者,而拜克豪斯出生于英国一个金融世家。由于两人长期在中国工作和生活,与上层人物多有接触,并阅读过部分“宫廷秘档”和私人信札,因此书中对官场生活乃至“宫闱内幕”,都有着比较详尽的记述。
  • 骆驼祥子

    骆驼祥子

    一部年轻人的个人奋斗史,一卷老北京的人物世情图。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翻译成17种语言,数十个版本,畅销70多年。本书包括《骆驼祥子》《正红旗下》两部京味长篇经典,老舍研究会审定。依据老舍1936年手稿还原的一字不删的“足本”。国内通行各版本因为时代等影响,部分内容都有不同程度的删节或改动。本书以近年偶然发现的老舍手稿为底本,恢复删改部分,还原本书的真实面貌。《正红旗下》是老舍偷偷写作的一部具有自传性质的长篇小说,大清末年,旧梦将醒未醒,大厦将倾未倾。一个小孩的诞生,带来浓浓的黑色幽默……这部生前没有发表,没有完成的作品,被公认为是老舍的代表作和当代真正伟大的文学巨著。
  • 女性主义者的饭票

    女性主义者的饭票

    这是一系列治愈风格的关于爱情的小故事与小领悟。每个时代男女的爱情心态,都是这个时代的图腾。全书由慧黠的短章组成,上谈文人掌故,下涉尘世生活,笔调自由出入想象与现实,轻松剖析中国当代都市生活中男与女、爱情与饭票、精神与物质等话题。文字幽默犀利,立意不落窠臼,是一个都市女子对爱情独立且不失温柔的解读。在这些属于中产阶级的小品文中,因着作者悲悯的情怀,使整本书仿佛冬日午后的阳光,在俏皮幽默中也充满了爱意。
  • 中国人应该知道的那些事(Ⅳ):人情风俗探由来

    中国人应该知道的那些事(Ⅳ):人情风俗探由来

    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以后,一些基本的人情风俗就产生了。我们今天虽然知道见面握手是一种礼貌,结婚时要遵守种种礼仪,以及全国各地的风俗迥然有别,不懂地方风俗的人甚至还会闹出笑话来,人情风俗是经过长时间的文化积累和沉淀才逐渐形成的,那么谁又是这些风俗的创始者呢?不要着急,谜底就将在本书中一一为你揭晓。
  • 武侠之父

    武侠之父

    北漂文艺混子邓铮重生了,却发现身处地球相似的平行世界,脑子里带着个搜索引擎不说,本身还是首都体育大学武术学院传统武术套路专业的一名学生。这里版权保护到位、文化娱乐产业发达,但因为历史分叉的原因,还没有形成“武侠”这种影响整个华语世界、风靡全球的独特文化。没有“金古梁温黄”等武侠名家;没有《铁血丹心》《归去来》《小李飞刀》《江湖路》等武侠名曲;没有《莲花争霸》《武林外史》《萧十一郎》《逆水寒》等武侠名剧;没有《黄飞鸿》《新龙门客栈》《笑傲江湖》《卧虎藏龙》等经典武侠电影。这里,他每行一步,都是一种前无古人的开拓……****官方正版群:453460935
  • 脉诀

    脉诀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蜜恋情深:腹黑BOSS俏娇妻

    蜜恋情深:腹黑BOSS俏娇妻

    她是集智慧和美貌于一身的国家安全局特工,扮得了羸弱美人,打得了铁汉保镖,斗得过奸诈情敌;他是最腹黑狡诈的暗夜黑帝,亦正亦邪,集酷炫狂霸拽于一身,商场和情场上的无敌神话,却唯独与她陷入了一场持续终生的你追我赶的游戏中!“女人,嫁给我,有肉吃!”“男人,惹了我,有弹吃!”————————————————某夜,女人甜甜一笑,露出两个可爱的小酒窝,“小枫枫,我美不美?”男人一脸宠溺,“美!当然美!只是——”用一根手指挫了挫她引以为傲的酒窝,“这上面怎么还有两个坑?”女人瞬间暴怒,整个别墅响起了地动山摇的惊天狂吼,“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