窃维利害之端,相乘而不相并者也;苟除其害,利可立见。台北煤务,人尽知其害;然以愚观之,实为台湾之大利;尤不仅为台湾之大利,且能夺外人利权而还之中国者也。当日创斯议者,宏谋硕见,诚足包举众善。然善其始,尤必善其终;免其害,斯能见其利。此中措置,固在筹办得人,尤在我宪台之真知卓见,因时制宜,以全其美耳。职道今春许退煤师,委帮办,议新章,不过就局中之小害约略除之,而正本清源之至计则未也。
夫台北开煤,以中国海隅旧无大矿,驶船造器,动向外洋购煤,外人屯货居寄,独持利柄;且又觊觎基隆之煤,欲以中国所产还取中国之利。其时若不禁阻而听其开采,利权彼操,我无有也。故议以为中国之煤,中国自行开采,供中国轮船之用。其拒绝外人之意,至明且决。诚以利之所在,不得不争。
今中国之煤已自开采矣,轮船之用已有余矣,利权在我矣;然且岁耗巨帑,不见其利,转见其害者,何也?官井每年出炭一百数十万石,官中止用二、三十万石,所用之煤少,所存之煤多。用者价固廉,所省者小;存者货太多,所折者大也。虽无求于外人,而外人之利权仍未夺还中国,害未免而利不见,所谓善始犹未善终也。
或曰:『中国矿务为历代末季之弊政,今又用夷变夏而效之,是自取其害,宜乎不利』。是不揣其本而未识时务之论也。夫历代之矿,皆委之寺宦小人,利未见而害相乘矣,故为政之弊。不必远观,即台北矿可以类推矣。该矿祇开一处,每年已见煤百数十万石,能值银二十余万元,局用不过数万两;徒以存煤不销,筹销而未得其道,是以坐视上等之煤渐化为次等,次等之煤更化为下等,下等之煤一火自焚,不值一文,而更累及全埕之煤,且又添出盘弃搬运一切无名之费,指不胜屈;是本有大利,而转为大害。苟能及时运筹,分别成色,广其销路,以每年出煤之数,衡厥用款。人不负矿,矿究何负于人?所以外洋因矿而富国,不闻其害;中国因矿而耗帑,未见其利。何也?用夷变夏,皆相率而出于伪也。今通商之事既有明法,通而两利,自可救弊。若彼利而我不利,则彼长处乎胜;而我无所敌,则败矣。刻下日本、英、美各国之炭,销于上海、香港各口者数十倍于台湾。查上年上海一口,销英煤一万八千吨,日本煤四万八千吨,台湾煤八千吨。苟拘拘于用夷变夏之说,而以袭历朝之弊政为嫌,则此八千吨之利,亦为外人专之矣。且我不变夷,我终不能不用夷。今中国既有火轮,不用夷而开煤,必买夷人之煤而用之,尽我之利以予之,所谓夺外人之利以还之中国者,更无望矣。独不观乎北洋乎?北洋之矿曰荆门、曰金州、曰开平,所以孜孜矻矻惟恐弗及者,何哉?推其心,亦曰夺彼一分之利,即杀彼一分之权;我中国利权自操,则我胜,而彼不胜耳。
今台北之煤非不多也,夺彼之权非无具矣;久囤尽折,利少害多,且以不夺其权,反致于莫可如何也!然而地方官或守从前禁销之密谕,谓卖煤与洋人是赀其所利,与从前供中国轮船之用原案不符,仍不卖。便不知从前禁销,以中俄未定约也。今中俄之事已靖,仍不能不求变通,坐视漏卮而不救也。洋人行船,虽以煤为大端;从前未通商时,而洋船能来。今中国即不卖煤与之,洋船亦未必不来。何也?各国之煤多,中国之煤尚不敌其十一,彼不赖有此煤而后其船可行也。苏松刘道从前遵旨密查,谓东洋之煤价值既平,取用亦易,俄人向长崎办煤五十万元,在马而白斯洋行办煤一万吨。堂堂之论,可为明证。可见中国纵不卖煤与洋人,而洋人无所损。中国自弃其煤,而洋人且得售其煤于中国各海口,以专通商之全利,使彼胜而我馁矣!
职道位卑识浅,鳃鳃焉为国家计,或以为过虑。然台湾为职道分巡之区,利弊所关,亦属责无旁贷。缅往哲之用心,体宪台之爱国,不敢惮烦发为谬论。伏祈宪台趁此中外无事可以权宜缓急之时,将台煤不可不开,尤不可不力图畅销,与夫销路不必分别中外,不可使洋人专收通商全利情形,详细奏明;则台湾之煤可以销畅而无窒。存煤尽,新煤出,不惟可裕台湾之饷,且可协省垣之饷;不惟可协省垣之饷,并可夺还洋人利权,为中国富强之一助。至于船厂轮船之利用无穷,特其小焉耳。此善始善终之谋,非我宪台之位与权不足言之。若不然,听其囤积,而终滞数十万之赀本,终成一炬,甚可惜也。纵宪恩高厚,不以旷职责僚属,而抚躬自问,实增惭悚。理合详请宪台察核,批示祇遵!除详抚、军宪外,为此备由。
再销炭不分中外,或有奉旨禁销之时,自应遵旨停销。前此「包销总炭议」中,有『官中给价留用,非局信招之来运,不能自行发船前来』,正为此也。「包销粉炭议」中,有『限令新井不开,或暂停之事;不能为该商独开粉炭,该局祇得静候』云云,亦为此也。至于业已买运之炭与业已做砖之炭,本是商家之物,苏松刘道原有『官中广为购储或与税务司密商设法阻运』等等办法,皆有成案可依,尚不足为虑。是否之处,合并申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