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696800000009

第9章

《伤寒论》云∶“太阳之为病脉浮。”又云∶“浮则为风”《灵·邪气脏腑病形篇》云∶“滑者阳气盛,微有热。”又《素·平人气象论》云∶“脉滑曰病风。”阳盛则阴虚,故阴脉濡而弱也。)湿温之脉,阳濡而弱,阴小而急;(湿热伤阴,故阳脉则无气而濡弱,阴脉则邪盛而小急也。)伤寒之脉,阴阳俱盛而紧涩;(寒邪中人,营卫皆伤,故阴阳俱盛紧者,阴脉之象。《伤寒论》云∶“脉阴阳俱紧者,名曰伤寒。”又云∶诸紧为寒。涩者,血气为寒所凝,不和利也。《灵·邪气脏腑病形篇》∶“涩者多血少气,微有寒。”)热病之脉,阴阳俱浮,(阳气盛,故脉俱浮。《金匮要略》云∶“浮脉则热”。浮之而滑,沉之散涩;(浮之,谓浮取之;沉之;谓沉取之也。滑则阳盛于外,散涩则阴衰于内也。)温病之脉,行在诸经,不知何经之动也,各随其经所在而取之。(言温病所中之经不一,病在何经,则脉亦见于所中之经也。)伤寒有汗出而愈,(汗出,谓发其汗也。)下之而死者;有汗出而死,下之而愈者,何也?然∶阳虚阴盛,汗出而愈,下之即死;(滑氏《本义》引《外台》语“谓表病里和”为阳虚阴盛,邪在表宜发汗,若反下之,引邪入里,诛伐无过,故死。)阳盛阴虚,汗出而死,下之而愈。(滑氏谓“里病表和”为阳盛阴虚,邪入里宜急下,若反汗之,兼虚其表,故死。)寒热之病,候之如何也?(寒热,指忽寒忽热者言。候之,言候其病在何处也。)然∶皮寒热者,(寒热在皮。邪之中人最浅者也。)皮不可近席,(邪气在皮,不能着物也。)毛发焦,鼻囗,(一作槁,下同。)不得汗;(肺主皮毛,开窍于鼻,故皮有邪,则毛发焦干而鼻枯槁不泽也。不得汗,营卫不和也。)肌寒热者,(皮之内则肌肉也。)皮肤痛,(肌肉之邪由皮肤而入故痛。)唇舌囗,无汗;(脾主肌肉,开窍于口,故肌有邪,则唇舌皆受病也。)骨寒热者,病无所安,(骨受邪,则病最深,故一身之中,无所得安也。)汗注不休,齿本囗痛。(肾主骨,又主液,齿为骨之余,故骨病则肾液泄而为汗,齿枯槁而痛也。)五十九难曰∶狂癫之病,何以别之?然∶狂疾(一本无疾字)之始发,(始发,未成之时也。)少卧而不饥,(狂属阳,阳气盛,不入于阴,故少卧。阳气并于上,故不饥。)自高贤也,自辨智也,自倨贵(一本作贵倨)也,(三者皆狂之意也。)妄笑好歌乐,妄行不休是也。(三者狂之态也。狂属阳,阳性动散而常有余,故其状如此。)癫疾(一作病)始发,意不乐,(癫之意也。)僵仆直视。(一本作直视僵仆。癫之态也。癫属阴,阴性静结而常不足,故其状如此。)其脉三部阴阳俱盛是也。(此总上二者而言,狂则三部阳脉皆盛,癫则三部阴脉皆盛也。)六十难曰∶头心之病,有厥痛,有真痛,(厥,逆也,气逆而痛也。厥痛,厥头痛、厥心痛也。真痛,真头痛、真心痛也。)何谓也?然∶手三阳之脉,受风寒,伏留而不去者,则名厥头痛;(手三阳,小肠、大肠、三焦也。《素》∶“手之三阳,从手走头”,故风寒留滞,则头痛也。)入连在脑者,名真头痛。(入连在脑,邪进入于脑也。不在经而在脑,故曰真。)其五脏气相干,(相干,谓脏有偏胜,邪乘于心也。)名厥心痛;其痛甚,但在心,(但在心,言无别脏相干也。)手足青者,(手足青,寒邪犯君火之位,血色变也。)即名真心痛。其真心痛者,(滑氏《本义》谓真字下当欠一“头”字)旦发夕死,夕发旦死。(心为君主之官,故邪犯之即不治也。《灵·邪客篇》∶“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其脏坚固,邪弗能容,容之则心伤,心伤则神去,神去则死矣。”即此义也。)六十一难曰∶经言望而知之谓之神,(望,谓望病患之五色而知其病之所在,如《素·五脏生成篇》、《灵·五色篇》所云是也。神,圣而不可知之谓。)闻而知之谓之圣,(闻,谓闻病患之声也。如《灵·九针篇》“心主噫,肺主咳”;《素·阴阳应象大论》肝“在声为呼”,心“在声为笑”,及下文五音之类是也。圣,谓艺之至于至极者也。)问而知之谓之工,(问,谓问病患之所患及其爱憎喜怒也。如《灵·九针篇》∶“肝恶风,心恶热”,“气并肝则忧,并心则喜”之类是也。工,专精之谓。)切脉而知之谓之巧,(切脉之法,详《灵》、《素》及前诸难中。巧,心智灵变也。)何谓也?然∶望而知之者,望见其五色,以知其病。(五色,五脏所现之色。)闻而知之者,闻其五音,以别其病。(五音,五脏所发之音也。又五脏之音属宫、商、角、征、羽,详《灵·五音五味篇》。)问而知之者,问其所欲五味,以知其病所起所在也。(一本无也字。五味,五脏所喜之味。《灵·师传篇》∶“临病患问所便。”所起,病之所由生;所在,病之所留处也。)切脉而知之者,诊其寸口,视其虚实,以知其病在何脏腑也,(别其何脏腑之脉象,则知其病在何脏腑也。)经言以外知之曰圣,以内知之曰神,此之谓也。(外,视色、闻声也。内,问欲、切脉也。)六十二难曰∶脏井、荥有五,腑独有六者,何谓也?(五,谓井、荥、输、经、合也。六,谓井、荥、输、原、经、合也。其穴详《灵·本输篇》。)然∶腑者,阳也。三焦行于诸阳,(诸阳经也。)故置一俞,一作囗)名曰原。(俞,穴也。

《灵·本输篇》以所过之穴为原,盖三焦所行者远,其气所流聚之处,五穴不足以尽之,故别置一穴,名曰原也。)所以(一本无所以二字)腑有六者,亦与三焦共一气也。(共一气,谓亦行于诸阳,非谓其气皆出于三焦也。其详备见六十六难中。)六十三难曰∶《十变》言,五脏六腑荥合,皆以井为始者,何(一本有谓字)也?(凡经穴起止,其次第先井、次荥、次输、次经、次合,故云以井为始。)然∶井者,东方春也,(《灵·本输篇》以井属木,故于时配春也。)万物之始生。

诸囗行喘息,囗飞蠕动,(囗、囗、蠕,皆虫行之状;喘息,言有气以息,俱虫豸之属,一岁一生之物也。)当生之物,莫不以春生。(此以生物之理,喻人之血气亦然也。)故岁数始于春,日数始于甲,(甲亦属木,言岁与日皆始于木,故凡物尽然。)故以井为始也。

六十四难曰∶《十变》又言,阴井木,阳井金;阴荥火,阳荥水;阴俞(一作囗)土,阳俞木;阴经金,阳经火;阴合水,阳合土。阴阳皆不同,其意何也?(脏属阴,故曰阴。腑属阳,故曰阳。阴井属木,次火、次土、次金、次水;阳井属金,次水、次木、次火、次土,皆循五行相生之序也。)然∶是刚柔之事也。(言此乃刚柔配合之道也。)阴井乙木,(乙为阴木。)阳井庚金,(庚为阳金。)阳井庚,庚者,乙之刚也;阴井乙,乙者,庚之柔也。(阳金与阴木刚柔相合,为夫妇也。)乙为木,故言阴井木也;庚为金,故言阳井金也。余皆仿此。(余,指荥、俞、经、合也。仿此,谓阴荥丁火、阳荥壬水,皆以此推之也。)六十五难曰∶经言所出为井,所入为合,(详《灵·本输篇》,如肺出于少商为井,入于尺泽为合是也。)其法奈何?然∶所出为井,井者,东方春也,(井属木,春为木令故也。)万物之(一本无之字)始生,故言所出为井也。所入为合,合者,北方冬也,(合属水,冬为水令故也。)阳气入藏,故言所入为合也。(此以时令之所属,配之经穴,以明出入二字之义,亦与前六十三难义同。)六十六难曰∶经言肺之原,出于太渊;(太渊,在手掌后陷中。)心之原,出于大陵;(大陵,在掌后骨下横文中两筋间,此手厥阴之穴也。余皆本经穴。)肝之原,出于太冲;(太冲,在足大指本节后二寸陷中。)脾之原,出于太白;(太白,在足大指后内侧白肉际陷中。)肾之原,出于太溪;(太溪,在足内踝后五分。)少阴之原,出于兑骨;(少阴,手少阴也。兑骨,即神门穴,在掌后锐骨端陷中。)胆之原,出于丘墟;(丘墟,在足外踝下如前陷中。)胃之原,出于冲阳;(冲阳,在足跗上,去内庭五寸高骨间动脉。)三焦之原,出于阳池;(阳池,在手表腕上陷者中。)膀胱之原,出于京骨;(京骨,在足小指外侧、本节后大骨下白肉际陷中。)大肠之原,出于合谷;(合谷,在手大指次指歧骨间陷中。)小肠之原,出于腕骨。(腕骨,在手外侧、腕前起骨下陷中。)十二经皆以俞(一作囗)为原者,何也?然∶五脏俞(一作囗。下同。)者,三焦之所行,气之所留止也。(十二经皆营卫为之流行,三焦者营卫之所出,营卫所留止之处,即三焦所留止之处也。)三焦所行之俞为原者,何也?(言何以三焦之所留即名为原也。)然∶脐下肾间动气者,人之生命也,十二经之根本也,故名曰原。(此即三十六难所云命门乃三焦之所本也。详三十六难中。)三焦者,原气之别使也,(言根本原气分行诸经,故曰别使。)主通行三气,经历于五脏六腑。(三气,三焦有上、中、下三者之气也。)原者,三焦之尊号也,(分言之则曰三焦,从其本而言之则曰原,故云尊号。)故所止辄为原。五脏六腑之有病者,皆取其原也。(三焦为原气别使,则三焦气所在,即原气所在,故即以原名之,而病之深者,当取乎此也。《灵·九针十二原篇》云∶“五脏有疾,当取之十二原。十二原者,五脏之所以禀三百六十五节气味也。”说最明晓。)六十七难曰∶五脏募皆在阴,而俞(一作囗。囗下有一“皆”字。)在阳者,何谓也?(募,音暮。气所结聚处也。

俞,《史记·扁鹊传》作“输”,犹委输之义也。阴,腹也。肺募中府属本经,心主募巨阙属任脉,脾募章门属肝经,肝募期门属本经,肾募京门属胆经,胃募中脘属任脉,大肠募天枢属胃经,小肠募关元属任脉,胆募日月属本经,膀胱募中极属任脉,三焦募石门属任脉,诸穴皆在腹也。阳,背也。《素·气府论》∶“五脏之俞各五,六腑之俞各六”;《灵·背输篇》云∶“肺俞在三焦之间,心俞在五焦之间,膈俞在七焦之间,肝俞在九焦之间,脾俞在十一焦之间,肾俞在十四焦之间,皆侠脊相去三寸所”,焦即椎也。其心包俞在四椎下,大肠俞在十六椎下,小肠俞在十八椎下,胆俞在十椎下,胃俞在十二椎下,三焦俞在十三椎下,膀胱俞在十九椎下,诸穴亦侠脊相去三寸,俱属足太阳脉,皆在背也)然∶阴病行阳,阳病行阴。故令募在阴,俞(一作囗。下同。)在阳也。(言阴经本皆在腹,而其俞则俱在背;阳经本皆在背,而其募则皆在腹,盖以病气互相流传,由经络本互相通贯,故其气之结聚输转之处交相会也。)六十八难曰∶五脏六腑,皆有井、荥、俞、经、合,皆何所主?(言此诸穴,刺之主治何病也。)然∶经言所出为井,所流为荥,所注为俞,所行为经,所入为合。(出,始发源也。流,渐盛能流动也。注,流所向注也。行,通达条贯也。

同类推荐
  • 苗宫夜合花

    苗宫夜合花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温公琐语

    温公琐语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西游记补

    西游记补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渊源道妙洞真继篇

    渊源道妙洞真继篇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鹿鸣之什

    鹿鸣之什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热门推荐
  • 题河州赤岸桥

    题河州赤岸桥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天蓝得像一页童话

    天蓝得像一页童话

    米羊和林新是同龄人,却仿佛来自两个不同世界。米羊品学兼优,家境好,诗文俱佳。当署名“米羊”的散文“荣登”当地报纸时,米羊俨然成为同学们眼中的明星。相形之下,林新则如被人遗忘的杂草,疯狂成长,野蛮滋生……父母离异是他心上永远的伤,与继母恶言相向,与同学打架斗殴,在学校旷课迟到,成绩下滑,不可救药。命运将这样两个有天壤之别的少年纠缠到了一起。就在矛盾、抵触、冲突如绷紧的琴弦一触即断之时,新乐章訇然而来……歧路少年重返阳光照耀抑或在阴暗角落默然腐烂?作家以纯净如北方碧空般澄明的文字,讲述两个少年的成长故事。故事中弥漫着郁郁葱葱的少年情怀,诗意而极富童话般美好的品质,正如本书书名。
  • 这校草真帅

    这校草真帅

    【全文完】一言不合就欺负她,他是全天下最混蛋的恶魔校草。
  • 六门陀罗尼经

    六门陀罗尼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魔野仙踪

    魔野仙踪

    渔村少年得仙缘、悟道法,千回百转中修的妙法天成、灵骨玄胎;却是回眸处,白骨嶙峋、血海滔天。修的是本,求的是真,可为何归去之时,只是轻叹一声:都是废话。
  • 问君怀抱向谁开

    问君怀抱向谁开

    沧笙歌:你在乎过我吗?千恒:过来!听话!好吗?独孤毅:我还是被被抛弃的那一个是吗?无忧子:好好听我的话不好吗?为什么非要跟我作对,你玩儿不过我的!———————————————以上内容应该会出现在文中-_-
  • 每天读点《道德经》

    每天读点《道德经》

    《道德经》(又名《老子》)一书分为81章,由“道经”和“德经”两部分组成。尽管全书只有五千余字,但从古至今,研究《(道德经》的文字已经有几千万字之多,注解《道德经》的名家也有数十家。可以说,《道德经》是世界文化史上最具原创性和启发性的著作之一。本书从《道德经》中挑选出近百个影响深远、富有哲理的句子,分为人生之道、处世之道、修身之道、成功之道、社交之道、管理之道、谋略之道、思辨之道等章节,其中既有原文、译文,还有后人评注、人生感悟,能让大家更清楚地了解老子有关治国、为人处世和个人修身方面一系列的观点。若能把它用于实践,希冀能成就自己的事业,实现完满的人生。
  • 公子倾世穆无双

    公子倾世穆无双

    他与她初遇,是命中注定?天意弄人?一个本该是快意恩仇的男子,一个本该是养在闺阁的千金,初始,他只是为了给父亲寻找解药,扮作女子潜伏在她身边,而她的父母,为求她一世平安,将她扮作男子生活了十八年。她不知他是男儿,他亦不知她是女儿。今生的错过,前世的纠缠,他与她总是擦肩而过,总是有许多的万不得已,谁也不知命运又会将他们推向怎样的结局。一生情肠,两世悲凉……
  • 布丁如你

    布丁如你

    初次见面,她卖黄牛票给他。 却不知他就是歌星本人。她大半夜给他送芒果布丁赔罪,奈何拿错盒子,给了他芥末味的布丁。 他却说“为何不将你赔给我?” 至后,他为了她买下一个又一个剧本,为的只是让她当女一!论36线开外小女星如何成为影后。 某天他把她逼至墙角,“你知道我为什么喜欢你吗?” 某女不知索然地摇头。 “谁让你和布丁一样可爱……”随后一夜烂漫。
  • 人脉

    人脉

    再后来,我用另一只手在上衣兜里悄悄摸索着,然后就取出了老奶奶当初送给我的那对玉镯。这物件在我身上已经揣了好几天了,其实早在乔雨暑假回来之前,我就合计好了,老人的这对玉镯应该原物交还给乔雨,因为我觉得只有她才配戴它们。现在,我终于鼓足勇气,将这珍贵的玉镯一只一只轻轻地套在了乔雨的两只手腕上,竟然不大不小,恰好合适。乔雨有些吃惊地盯着自己手腕上碧绿碧绿的镯子,半天跟好奇的孩子那样不停地转动着腕子。因为两只手挨得很近,玉镯会不时相碰,叮叮作响,余音清脆绵长。“怎么想起来给我戴这个了?”乔雨慢慢地抬起头看着我。我正冲她傻傻地笑着,她忽然也抿着嘴唇笑了,那笑容于我而言确实久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