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766000000047

第47章

夫已上是引台教明定慧二法安心。次依华严宗释。华严经云。于眼根中入正定。于色尘中从定出。示现色性不思议。一切天人莫能知。于色尘中入正定。于眼起定心不乱。说眼无生无有起。性空寂灭无所作。疏释云。定慧虽多。不出二种。一事。二理。制之一处。无事不办。事定门也。能观心性。契理不动。理定门也。明达法相。事观也。善了无生。理观也。诸经论中。或单说事定。或但明理定。二观亦然。或敌体事理。止观相对。或以事观。对于理定。如起信论云。止一切相。乃至心不可得为止。而观因缘生灭为观。或以理观。对于事定。此经云。一心不动入诸禅。了境无生名般若是也。或俱通二。此经云。禅定持心常一缘。智慧了境同三昧是也。或二俱泯。非定非散。或即观之定。但名为定。如观心性名上定是也。或即定之观。但名为观。如以无分别智观名般若是也。或说双运。谓即寂之照是也。所以局见之者。随瞩一文。互相非拨。偏修之者。随入一门。皆有克证。然非圆畅。今此经文。巧显无碍。略分五对。第一对。根境无碍。谓观根入定。应从根出。而从境出者。为显根境。唯是一心。缘起无二理性融通。是故根入境出耳。境入根出亦然。第二对。理事二定无碍。谓分别事相。应入事定。而入理定。欲观性空。应入理定。而入事定。以契即事之理而不动故。入理即是入事。制心即理之事。而一缘故。入事即是入理。而经文但云。入正定。不言事理。及乎出观。境中即云分别色相。斯事观也。根中即云性空寂者。理观也。亦合将根事对于境理。以辩无碍。第三对。事理二观无碍。谓欲分别事相。应从事观起。而反从理观起。以所观之境。既真俗双融。法界不二故。分别事智。即是无生之智。二观唯是一心故。亦应将境事理。对根事理以辩无碍。第四出入无碍。以起定即是入定故。起定而心不乱。若以事理相望。应成四句。谓事入事起。事入理起。理入理起。理入事起。若以根境相望。又成四句。谓根事入。境事起等。一一思之。皆有所由。又或以理观对于事止。谓契理妄息也。或事观对于理寂。谓无念知境也。或事观对于事寂。谓观于一境。心不动摇也。或理观对于理寂。亡心照极也。如百门义海云。明出入定者。谓见尘性空。十方一切真实之理。名为入定也。然此见尘无性空理空时。乃是十方之空也。何以故。由十方之心。见于一尘。是故全以十方为尘。定亦不碍事相宛然。是故起与定俱。等虚空界。但以一多融通。同异无碍。是故一入多起。多入一起。差别入一际起。一际入差别起。皆悉同时一际成立。无有别异。当知定即起。起即定。一与一切。同时成立。出入无碍也。第五对。二利体用无碍。谓于深根起。定心不乱。是体也。自利也。而不碍理。舒于广境。是用也。人天不能知。利他也。良以。体用无二故。自利即是利他。此上十义。同为一聚法界缘起。相即自在。菩萨善达。作用无碍。又经且约根境相对。亦应境境相对。谓色尘入正受。声香三昧起。复应根根相对。谓眼根入正受。耳根三昧起等。云色性难思等者。即色等总持。是色。陀罗尼自在佛等。亦应云。分别眼性难思。有眼陀罗尼自在佛等。又眼中云。性空寂灭。即眼之度门。眼等本净。亦应云。色等度门。色等本净。不唯取相为染。无心为净而已也。又以智论三观束之。分别色相等。是假名观也。性空寂灭。是空观也。此二不二色性难思。中道观也。三无前后。皆是一心。上来无碍。深妙难思。始学之流。如何趣入。今当总结。但能知事理无碍。根境。一如。念虑不生。自当趣入。是以事中即理。何曾有碍。心外无境。念自不生。如是则入宗镜之一心。成止观之双运。方能究竟定慧庄严。自利利他。圆无尽行。又若心不安人。在三界内。未入止观门。非习学之者。情牵万境。意起百思。投五欲旋火之轮。未曾略暇。陷五浊狴牢之处。何省暂离。尘网千重。密密而常笼意地。爱绳万结。条条而尽系情田。耸高阜于慢山。横遮法界。汹长波于贪海。吞尽欲流。若蚁聚蜂攒。攀缘役役。如鼠偷狗窃。结构营营。八苦之焰长烧。二死之河恒没。轮回生灭。苦恼萦缠。皆是不能自安心耳。今为于生死长夜。无明尘劳。三界大梦之中。独觉悟人。割开爱网。欲透苦原。将求如来大寂灭乐者。如前所述安心之门。直下相应。无先定慧。定是自心之体。慧是自心之用。定即慧故。体不离用。慧即定故。用不离体。双遮则俱泯。双照则俱存。体用相成。遮照无碍。此定慧二法。修行之要。祖佛大旨。经论同诠。所以法华经云。以禅定智慧力。得法国土。又云。定慧力庄严。以此度众生。华严经颂云。众生惑见恒随缚。无始稠林未除翦。与志共俱心并生。常相羁系不断绝。但唯妄想非实物。不离于心无处所。禅定境排仍退转。金刚道灭方毕竟。大涅槃经云。定慧等学。明见佛性。又云。先以定动。后以智拔。大智度论云。禅定为父。智慧为母。能生一切导师。又云。以业力故入生死。以定力故出生死。故云禅非智无以穷其寂。智非禅无以发其照。何者。谓禅无智。但是事定。若得智慧。观于心性。即为上定。若智不得禅。乃为散善分别。慧若有定。如密室灯。寂而能照。离动分别。成实慧故。若定慧双运。动寂融通。则念念入三昧之门。寂寂运无涯之照。如上种种开示。种种证明。如是调停。如是剖析。削繁简要。去伪存真。以无数万亿诸方便门。皆令一切含生。尽入此宗镜。如囊中有宝。不探示之。谁有知者。犹室中金藏。未遇智人。何由发掘。若珠蔽内衣里。弗因亲友所示。争致富饶。似穷子之家珍。非长者之诱引。曷能承绍。设或明了信入无疑。更在当人。克己成办。炼磨余习。直取相应。一切时中。不得忘照。自量生熟。各逐便宜。此是修定时。此是修慧时。若掉散心。须行三昧。若惛沈意。宜启慧门。若处见修位中。此是行时。非是证时。若居究竟即内。此是证时。非是行时。不可如二乘匆匆取证。沉实际之海。溺解脱之坑。又不可效无闻比丘。妄指无生求升反坠。似苦行外道。唯投见网。期悟遭迷。斯定慧门。是真修路。照宗门之皎日。泛觉海之迅航。驾大白牛车之二轮。升第一义天之两翼。等学而明见佛性。庄严而可度众生。为法国土之王。因兹二力。出生死海之底。全假双修。散妄乱而似风吹云。破愚闇而如日照世。动邪见之深刺。拔无明之厚根。为大觉海之阴阳。作宝华王之父母。备一乘之基地。坚万行之垣墙。以此相应。能入宗镜。前据台教。明五百番安心法门。皆为逗机。对病施药。今依祖教。更有一门。最为省要。所为无心。何者。若有心则不安。无心则自乐。故先德偈云。莫与心为伴。无心心自安。若将心作伴。动即被心谩。法华经云。破有法王。出现世间。净名经云。除去所有。唯置一床。即是除妄心之有。外境本空。以心有法有。心空境空。故起信论云。是故当知。一切世间境界之相。皆依众生无明妄念而得建立。如镜中像。无体可得。唯从虚妄分别心转。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故。是以但得无心。境自不现。既无对待。逆顺何生。以逆境故。生嗔恼强贼干怀。以顺境故。牵爱情华箭入体。能令心动。故称不安。今若无心。坦然无事。则万机顿赴而不挠其神。千难殊对而不干其虑。所以阿难执有。而无据。七处茫然。二祖体无。而自安。言下成道。若不直了无心之旨。虽。然对治折伏。其不安之相。常现在前。若了无心。触途无滞。绝一尘而作对。何劳遣荡之功。无一念而生情。不假忘缘之力。又无心约教有二。一者澄湛令无。二者当体是无。澄湛令无者。则是摄念安禅。蠲消觉观。虚襟静虑。渐至微细。当体是无者。则直了无生。以一念起处不可得故。经云。一念初起。无有初相。是真护念。宝藏论云。夫离者无身。微者无心。无身故大身。无心故大心。大心故。则智周万物。大身故。则应备无穷。是以执身为身者。则失其大应。执心为心者。则失其大智。故千经万论。莫不说离身心。破于执着。乃入真实。譬如金师。销矿取金。方为器用。若有身者。则有身碍。有身碍故。则法身隐于形[穀-禾+卵]之中。若有心者。则有心碍。有心碍故。则真智隐于念虑之中。故大道不通。妙理沉隐。六神内乱。六境外缘。昼夜惶惶。无有止息矣。夫不观其心者。而不见其微。不观其身者。而不见其离。若不见其离微者。则失其道要。故经云。佛说非身。是名大身。心亦如是。此谓破权归实。会假归真。譬如金师。销矿取金。方为器用。灭相混融。以通大冶。大冶者。谓大道。此大道冶中。造化无穷。流出万宗。若成若坏。体无增减。故经云。有佛无佛。性相常住。所言混融相者。但为愚夫。着相畏无相也。所以说相者。为彼外道。着于无相畏有相。所以说中道者。欲令有相无相不二也。此皆破执除疑。言非尽理。若复有人。了相无相。平等不二无取无舍无彼无此。亦无中间。则不假圣人言说。理自通也。如上所述。皆为有心成障。若乃无心。自然合道。即是离其妄心。真心不动。如释摩诃衍论云。离心缘相者。心量有十。一者眼识心。二者耳识心。三者鼻识心。四者舌识心。五者身识心。六者意识心。七者末那识心。八者阿赖耶识心。九者多一识心。十者一一识心。如是十中。初九种心。不缘真理。后一种心。得缘真理。而为境界。今据前九作如是说。离心缘相。本有契经中。作如是说。甚深真体。非余境界。唯自所依缘为境界故。楞伽经云。非心之心量。我说为心量者。谓以非心量。为遣心量。若以非心量为是。斯即心量。今谓非心量即不思议之心量者。不碍心量故。如华严经云。菩萨住是不思议。即非心量。于中思议不可尽。即之心量。以二相即夺故。思与非思俱寂灭。又云。于非心处示生于心者。人多误解。情作非情。非情作情。若执于非心处示生于心。是非情为情者。既言示生。非真无情为有情矣。大宝积经云。佛言。文殊。汝入不思议三昧耶。文殊师利言。不也世尊。我即不思议。不见有心能思议者。云何而言。入不思议三昧。我初发心。欲入是定。而今思惟。实无心相而入三昧。如人学射。久习则巧。后虽无心。以久习故。箭发皆中。我亦如是。初学不思议三昧。系心一缘。若久习成就。更无心想。恒与定俱。又先德云。一念妄心才动。即具世间诸苦。如人在荆棘林。不动。即刺不伤。妄心不起。恒处寂灭之乐。一念妄心才动。即被诸有刺伤。故经云。有心皆苦。无心乃乐。当知妄心不起。始合法身寂灭乐也

问。本自无心。妄依何起

答。为不了本自无心名妄。若知本自无心。即妄无所起。真无所得

问。何故有心即妄。无心即无妄

答。以法界性空寂。无主宰故。有心即有主宰。有主宰即有分剂。无心即无主宰。无主宰即无分剂。无分剂即无生死

问。无心者。为当离心是无心。即心得无心

答。即心得无心

问。即心是有心。云何得无心

答。不坏心相。而无分别

问。岂不辩知也

答。即辩知无能所。是无心也。岂浑无用。始是无心。譬如明镜照物。岂有心耶。当知一切众生。恒自无心。心体本来常寂。寂而常用。用而常寂。随境鉴辩。皆是实性自尔。非是有心方始用也。只谓众生。不了自心常寂。妄计有心。心便成境。以即心无心故。心恒是理。即理无理故。理恒是心。理恒是心故。不动心相。心恒是理故。不得心相。不得心相故。即是众生不生。不动心相故。即是佛亦不生。以生佛俱不生故。即凡圣。常自平等法界性也。纯一道清净。更无异法。当知但有心分别作解之处。俱是虚妄。犹如梦中。若未全觉。所见纤毫亦犹是梦中事。但得无心。即同觉后绝诸境界。但有一微尘可作修证不思议解处。俱不离三界梦中所见。经云。无有少法可得。佛即授记。无生义云。不退转天子言。此佛土未曾思惟分别于我见与不见。我亦不思惟佛土见与不见。故知诸见从有心而生。佛土无心。故不见天子。天子有心而不生念。故言不见佛土。便成不异。故知有心无心俱空。融大师云。镜像本无心。说镜像无心。从无心中说无心。人说有心。说人无心。从有心中说无心。有心中说无心。是末观。无心中说无心。是本观。众生计有身心。说镜像破身心。众生着镜像。说毕竟空破镜像。若知镜像毕竟空。即身心毕竟空。假名毕竟空。亦无毕竟空。若身心本无。佛道亦本无。一切法亦本无。本无亦本无。若知本无亦假名。假名佛道。佛道非天生。亦不从地出。直是空心性。照世间如日

智论问曰。若知心不可见。佛何以故说如实知不可见心

答曰。有坐禅人。忆想分别。见是心如清净珠中缕。观白骨人。中见心次第相续生。或时见心在身。或见在缘。如无边识处。但见识无量无边。破如是等虚妄故。佛言。如实知众生心。众生心自相空。故无相相。复次佛以五眼观此心不可得。肉眼天眼缘色。故不见。慧眼缘涅槃。故不见。初学法眼。分别。知诸法善不善有漏无漏等。是法眼入实相中。则无所分别。如先说。一切法。无知者无见者。是故不应见。佛眼观寂灭相。故不应见。乃至不如凡夫人忆想分别见。复次五眼。因缘和合生。皆是作相。虚诳不实。佛不信不用。是故言不以五眼见。又问曰。舍利弗知心相常净。何以故问。答曰。以菩萨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深入深着故。虽闻心毕竟空。常清净。犹忆想分别。取是无心相。以是故问是无心相心。为有为无。若有。云何言无心相。若无。何以赞叹是无等等心。当成佛道。须菩提答。是无心相中。毕竟清净。有无不可得。不应难。舍利弗复问。何等是无心相。须菩提答。毕竟空一切诸法无分别。是名无心相。此无心相。是即心无心。非待断灭。如经云。若有众生。能观一切妄念无相。则为证得如来智慧。又且无心者。不得作有无情见之解。若将心作无。此即成有。若一切处无心。如土木瓦砾。此成断灭。皆属意根强。知妄识边事。是以称不思议定者。以有无情见不及故。又澄湛是事。当体是理。事有显理之功。亦有覆理之义。理有成事之力。亦有夺事之能。各取则两伤。并观则俱是。何谓显理。若妙性未发。须假事行助显庄严。如水澄清。鱼石自现。何谓成事。若功行未圆。必仗理观引发开导。何谓覆理。若一向执事坐禅。反迷己眼。未识玄旨。徒劳念静。何谓夺事。若天真顿朗。如日消冰。何须调心收摄伏[打-丁+柰]。故经偈云。若学诸三昧。是动非是禅。心随境界流。云何名为定。是以不可执一执二定是定非。但临时随用。圆融得力。自谙深浅。若也归宗顺旨。则理事双消。心境俱亡。定慧齐泯。如永嘉集云。以奢摩他故。虽寂而常照。以毗婆舍那故。虽照而常寂。以优毕叉故。非照而非寂。照而常寂故。说俗而即真。寂而常照故。说真而即俗。非寂而非照故。杜口于毗耶。斯则不唯言语道断。亦乃心行处灭。所以圆觉经云。有作思惟。从有心起。皆是六尘。妄想缘气。非实心体。已如空华。用此思。惟辩于佛境。犹如空华。复结空果。展转妄想。无有是处

问。既不得作有无之解。如何是正了无心

答。石虎山前斗。芦华水底沈

问。前标宗不言法相。云何已下。更用广说诸识种现。熏习差别义理。瑜伽唯识。百法五位事相法门

答。祖佛大意。唯说二空。证会一心真如本性。所以百法论云。如世尊言。一切法无我。云何一切法。所谓心法。云何二无我。所谓人无我。法无我。若一切众生。但得人法俱空。知一切法。即心自性。复更有何异法而敷演乎。如瑜伽论。是无著菩萨。请弥勒所说。论云。无著菩萨。位登初地。证法光定。得大神通。事大慈尊。请说此论。理无不穷。事无不尽。文无不释。义无不诠。疑无不遣。执无不破。行无不修。果无不证。正为菩萨。令于诸乘境行果等。皆得善巧。勤修大行。证大菩提。广为有情。常无倒说。乃至瑜伽中行观无少法。欲令证得。及欲现观。或说究竟清净真如。名为瑜伽理中最极。一切功德共相应故

是以智者大师。于净名疏中问云。今依龙树之学。何意用天亲之义

答。龙树天亲。岂不同入不二法门乎。今本为佛教。随义有所开而用释。何得取舍定执也。若分别界外结惑生死。及诸行名义。当细寻天亲所作。若观门遣荡。安心入道。何过龙树。若不取地论。摄大乘论。相映望者。他或谓于非义理。多端强说也。故知菩萨制作。一一关于圣典。故非出自胸襟。广引证明。令生闻慧。宗镜纂集。大意亦同。若不先明识论。天亲护法等。剖析根尘微细生死。又焉得依龙树观门遣荡。如无差别。无可圆融。若不先胗候察其病原。何以依方施其妙药。只如净名居士。位临等觉。尚有原品无明实因疾未尽。现受后有生死实果疾犹存

如净名疏问。实报无障碍土。何得犹有烦恼四分之因疾

答。开菩萨自体法界缘集。即有四分。所以然者。取自体一实谛。即是贪爱。舍二边生死。即是嗔断。迷一实谛。无明未尽。故犹有痴也。三分等取。即是等分。此即是根本之三毒。故请观音经云。净于三毒根。成佛道无疑。何况业系凡夫。分段生死之病。然今时多不就已子细推寻。及广披圣典。教观俱昧。理行全亏。唯尚随语依通。一时遣荡。拂迹而迹不泯。归空而空不亡。以不出法尘。全为影事。殊不识心王心所。种现根随。微细根尘。生灭起处。心心流注。念念现行。如醉如痴懵无知者。智灯既闇。定水全枯。未审何门能得清净。但学成现高茆之语。名标众圣之前。都无正念修行之门。迹陷群邪之后。今普使知病识药。令得服行。净三毒之根。见一心之性。且如马鸣龙树。皆是西天传佛心印。祖师。马鸣制大乘起信论。广说阿赖耶等。三细识六粗相。一心真如生灭二门。龙树制摩诃衍论。引一百本大乘经。证说八识心王。性相微细等义。云何末学。不绍先贤。可谓绠短而不勾深泉。翅弱而弗能高逝。又若不先论其事相之表。何以辩其体性之原。如世间法。未见其海。争识其波。未见其山。宁谙其土。今欲总别双辩。理事具陈。不达事而理非圆。不了理而事奚立。故云理随事现。一多缘起之无边。事得理融。千差涉入而无碍。又从总出别。因别成总。不得别而何成总。不因总而岂称别。则理事总别。一际无差。只为今时。但唯执总滞理。见解不圆。法眼将明而不明。疑心欲断而非断。皆是理事成碍。总别不通。故四弘誓愿云。法门无边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何乃虚掷寸阴。顿违本愿。守愚空坐。辜负四恩。若愚痴人。不分菽麦。似牛羊眼。罔辩方隅。现今对境。尚不圆明。临终遇缘焉能甄别。直须达事通理。彻果穷因。无一法而不明。无一尘而不照。则见闻莫能惑。境界不能拘。故法华经云。佛所成就第一希有。难解之法。唯佛与佛。乃能究尽。诸法实相。所谓诸法。如是相。如是性。如是体。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缘。如是果。如是报。如是本末究竟等。故知一心实相。悉是诸法。诸法所生。皆从现行善恶熏习。第八识含藏种子为因。发起染净差别报应为果。若不微细剖析。问答决疑。则何由到一心总别之原。彻八识性相之际。古德云。提纲意在张网。不可去网存网。举领意在着衣。不可弃衣取领。若秖集而不叙。如无纲之网。若秖叙而不集。如无网之纲。故知理事双明。方通圆旨。教观齐运。始达一乘。且如等觉菩萨。妙果将圆。却入幻网门。倒学凡夫事。习世间三昧。具工巧神通。今之所宗。且明大旨。须先立后破。以洗情尘。然即破立同时。而无所破。不同权教定执教相之有门。宁比小乘唯证析法之空理。今则以别成总。将偏显圆。别成总而一际无差。偏显圆而万法齐旨。开合自在。隐显无方。若执之成万有之疮疣。若定之为四魔之根蔕。此百法明门。大乘菩萨初地方了。乃至十方诸佛。本后二智。俱证俱缘。若不证唯识之性。不成根本智。无成佛之期。若不了唯识之相。百法明门。不成后得智。阙化他之行。此唯识百法者。乃是有为无为真俗一切法之性相根本。所以经云。若不证真如。焉能了诸行。若不证唯识真如之性。焉能了唯识百法之行相。故云根本智。证百法性。后得智。缘百法相。大乘起信论云。信成就发心。略说有三。一发正直心。如理正念真如法故。二发深重心。乐集一切诸善行故。三发大悲心。愿拔一切众生苦故

问。一切众生。一切诸法。皆同一法界。无有二相。据理但应正念真如。何假复修一切善行。救一切众生

答。不然。如摩尼宝。本性明洁。在矿秽中。假使有人。勤加忆念。而不作方便。不施功力。欲求清净。终不可得。真如之法。亦复如是。体虽明洁。具足功德。而被无边客尘所染。假使有人勤加忆念。而不作方便。不修诸行。欲求清净。终无得理。是故要当集一切善行。救一切众生。离彼无边客尘垢染。显现真法。起信疏云。一直心正念真如法者。即心平等。更无别岐何有回曲。即是二行之根本。二深心者。是穷原义。若一善不备。无由归原。归原之来。必具万行。故言乐集诸善行故。即是自利之行本也。大悲心者。是普济义。故言欲拔众生苦故。即是利他之行本也。又此初一直心。唯正念真如之法。是宗是本。因此起深重心大悲心是行。又开此直心为十心。一广大心。谓誓愿观一切法。悉如如故。二甚深心。谓誓愿观真如。要尽原底故。三方便心。谓推求简择趣真方便故。四坚固心。谓设逢极苦乐受。此观心不舍离故。五无间心。谓观此真理。尽未来际不觉其久故。六折伏心。谓若失念。烦恼暂起。即便觉察。折伏令尽。使观心相续故。七善巧心。谓观真理。不碍随事巧修万行故。八不二心。谓随事万行。与一味真理融无二故。九无碍心。谓理事既全。融通不二。还令全理之事。而相即入故。十圆明心。谓顿观法界。全一全多。同时显现。无障无碍故。即此十心。理行具足。且无理不能导行。无行不能成理。可谓即真如之理。成真如之行。无有一法能出唯识之性相矣。是知一心为万法之性。万法是一心之相。相即性之相。是一中之多。性。即相之性。是多中之一。若不了性。亦不了相。其相即妄。若不识相。亦不识性。其性即孤。应须性相俱通。方得自他兼利。如首楞严经云。幻妄称相。其性真为妙觉明体。是以若偏执相而成妄。定据性而沈空。今则性相融通。真妄交彻。不堕断常之见。能成无尽之宗。故知若欲深达法原。妙穷佛旨者。非上智而莫及。岂下机而能通。所以法华经偈云。如是大果报。种种性相义。我及十方佛。乃能知是事。又见解圆明是目。行解相应是足。目足更资。理行扶助。可趣涅槃之域。能到清凉之池。若定慧未熏。如摩尼之匿矿。性相不辩。犹古镜之未磨。欲望雨宝鉴容。无有是处。若意珠既净。心。镜才明。更以万行熏修。转加光洁。如华严经云。佛子。譬如金师。善巧炼金。数数入火。转转明净。调柔成就。随意堪用。菩萨亦复如是。供养诸佛。教化众生。皆为修行清净地法。所有善根。悉以回向一切智地。转转明净。调柔成就。随意堪用。然虽万行磨练。皆是自法所行。如先德云。一切佛事无边化门。皆依自法融转而行。即自心中有真如体大。今日体解。引出法身。由心中有真如相大。今日了达。引出报身。由身中有真如用大。今日修行。引出化身。乃至十波罗蜜一切尘沙万行。但是自心中引出。未曾心外得一法行一行。若言更有从外新得者。即是魔王外道说

问。信入此法。还有退者否

答。信有二种。一若正信坚固。谛了无疑。理观分明。乘戒兼急。如此则一生可办。谁论退耶。二若依通之信。观力粗浮习重境强。遇缘即退。如华严论云。如涅槃经。闻常住二字。尚七世不堕地狱。如华严经云。设闻如来名。及所说法。不生信解。亦能成种。必得解脱至成佛故。何故经言。第六住心。及从凡夫信位。犹言有退。此意若为和会。解云。十信之中。胜解未成。未得谓得。便生憍慢。不近善友。不敬贤良。为慢怠故。久处人天。恶业便起。能成就大地狱业。若一信不慢。常求胜友。即无此失。若权教第六住心。可有退位。实教中为稽滞者。责令进修。如舍利弗。是示现声闻。非实声闻。所作方便。皆度众生使令进策。如权教中第六住心。可说实退。何以故。地前三贤总未见道。所修作业。皆是有为。所有无明。皆是折伏。功不强者。便生退还。若折伏有力。亦不退失。如蛇有毒。为咒力故。毒不能起。但于佛法中。种于信心。谦下无慢。敬顺贤良。于诸恶人。心常慈忍。于诸胜己者。咨受未闻。所闻胜法。奉行无妄。所有虚妄。依教蠲除。于三菩提道。常勤不息。夫为人生之法。法合如然。但不长恶而生。何须虑退。华严疏云。深心信解常清净者。信烦恼即菩提。方为常净。由称本性而发菩提心。本来是佛。更无所进。如在虚空。退至何所

同类推荐
  • 卢照邻诗集

    卢照邻诗集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明良论四

    明良论四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重刻四明十义书

    重刻四明十义书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The Island Pharisees

    The Island Pharisees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归愚词

    归愚词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热门推荐
  • 生死界

    生死界

    《生死界》的几个中篇,分别描绘了当代的城市、乡村、机关、基层官场纷繁的生活情景,塑造了几个有血有肉、极具性格的人物。从作家绘声绘色创造出的艺术境界,从作家对当今社会人类生存、官场倾轧、物欲情欲等现象客观的描摹中,读者自可透过艺术的具象去领悟那份社会生活的真实——譬如环境污染对于人类的戕害,譬如对官场“潜规则”的警省等等。
  • 亲爱的陌生人

    亲爱的陌生人

    脱口秀女王奥普拉力荐,风靡全球,被译为50多种文字,在英国再版75次,讲述一个西方大龄剩女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华兰茜?斯特灵是一个二十九岁仍孤独一人的老姑娘。她受压制于家族枯燥的礼教和传统,现实中活得唯唯诺诺、逆来顺受。一封阴错阳差的来信,使她得知自己患上了严重的心绞痛。面对只剩下一年时间的生命,她绝望了。这种绝望并不是源于她对死亡的恐惧,而是源于她在临死之前才感到自己从来没有真正活过的苦痛。于是,她开始反抗,拼命地爱,放肆地恨……站在人生的路口,我们也曾迷失,是否还记得年少的自己?如果一切都能回到旧时光,生命价值的天平又会向哪边倾斜?
  • 团队合作能力训练

    团队合作能力训练

    本书具有以下几个的特点。第一,以职业院校学生的合作能力现状为出发点,针对学生的基础和特点,介绍他们最欠缺、最需要的技能。第二,体现“职业”特色,在案例的选择和能力训练的设计上融入职场元素,如职场案例、职业情境体验,让学生提前对职场有所了解,感受职场氛围。第三,以能力训练为主,理论指导为辅,通过有针对性的训练让学生在活动中掌握相关技能,真正做到“有趣、有用、有效”。第四,采用学习目标、学习引导、能力训练、知识链接、推荐阅读、课外练习的编写体例,层次分明,可操作性强。
  • 彰化节孝册

    彰化节孝册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慈仁问八十种好经

    慈仁问八十种好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我可能是个假孩子

    我可能是个假孩子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这次不是别人家的孩子。。。。。
  • 春联对联大观(中国民间文化丛书)

    春联对联大观(中国民间文化丛书)

    本书主要介绍了以下九种对联类型:对联基础、春节对联、节日对联、婚嫁对联、贺寿对联、丧葬挽联、居家对联等。
  • 天价萌宝:腹黑总裁喜当爹

    天价萌宝:腹黑总裁喜当爹

    五年前,一场算计,他将她原本安静的生活撕得粉碎;五年里,她在阴影中挣扎,噩梦不断;五年后,她带娃归来决心复仇;她千方百计得到他的心,引他入局,只为最后让他也尝试粉身碎骨,坠入泥潭的滋味。可谁知狡猾如他,套路与反套路,究竟是谁入了谁的局,谁夺走了谁的心?
  • 大唐青龙寺三朝供奉大德行状

    大唐青龙寺三朝供奉大德行状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清微丹诀

    清微丹诀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