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802100000018

第18章

非远非近文为三。一总标境智。二别释。三结成。观者中道观智也。一切法者十法界境也。若单论智。智无所观。故举一切以显皆空。如实去别释也。二边三谛无一异名如。非七方便故名实。以实为相故言如实相。不颠倒者无八倒也。不动者。不为二死所动也。不退者。心心寂灭入萨婆若海也。不转者。不如凡夫转生死。不如二乘转凡圣。如虚空者。但有名字字不可得。中道观智亦但有字求不可得。无所有性者。无自他共无因等性也。一切言语道断者。不可思议也。不生者。惑智理皆不生也。不出者。如来所治毕竟不复发也。不起者。诸方便皆寂灭也。无名者。名不能名也。无相者。相不能相也。无所有者。无二边之有也。无量者。非数法也。无边者。无方所也。无碍无障者。遍一切处也。但以因缘有者结也。上直明中道观慧。今明双照二边。理性毕竟清净如上所说。非解非惑。而从惑因缘生生死。从解因缘生涅槃。又因缘有有于涅槃。从颠倒生者生于生死。此则双照意显也。常乐观如是等法者。即三谛等法也。又但因缘有从颠倒生者。结不思议三谛境也。故说者不思议教也。常乐观者。结不思议三观也。又观一切法空如实相。标观体。不颠倒去九句释观相。不为二边八倒所动。名不倒不动。不堕二乘凡夫二地。故云不退不转。此二句明智用理非未来故不生。非过去故不出。非现在故不起。释论五十一云。如虚空无入无出无住相摄大乘亦尔。无未来入处。无过去出处。无现在住处。第四十三云。因边不起名不出。缘边不起名不生。凡有十九句。初一句总。后十八句对大品十八空。如实相即第一义空。不颠倒即内空。内无六入我我所。不颠倒不动即外空。外不为六尘流动也。不退者即内外空。十二入空故。故言不退。不转即空空。空破诸法。诸法是所破。空是能破。无复诸法唯有空在。此空亦空故言空空。空既空故无复能转。故言不转也。如虚空即是大空。执方计破故言如虚空。无所有性即毕竟空。诸法无遗余故。名毕竟空。以毕竟空故。无所有性也。一切言语道断即一切空。一切空不可说故言语道断。不生即有为空。有为是因缘和合。既不合即不生。不出即无为空。无名出离。出离法空故名不出。不起即无始空。求原初不可得故无起。无名即性空可解。无相即相空。实无所有即不可得空。无量即有法空。有法即有量。有量既空故言无量。无边即无法空。无法则是边表。今空故则无边。无碍即有法无法空。二不可得故言无碍。无障即散空。妨障不可得故言无障。十八空皆是中道正慧。皆名为空。随十八种境故言十八耳。大经云。如来常修十八空义故。故用十八空。用释十八句也。偈有二十八行三句为三。初一行颂标章。次二十二行颂修行。后五行三句明行成。长行行近别释。偈中合颂。正言意同开合互现。广略之解弥复可依。上行近二文各有三。今偈合颂不复次第。初应入行下十四行。颂事远近。上有十种远离。颂中略不次第。在文可见。亦是颂人空行处。取意即兼颂近处三意。故偈云是则名为行处近处。常离国王者。比丘亲近国王有十非法。一阴谋王命。二王诛大臣。三典藏亡宝。四宫人怀妊。五王身中毒。六大臣诤竞。七二国交兵。八王吝不施民。九敛民物。十多疾疫。谓比丘行咒。有此十事。一切臣民谓是比丘所作。作此谤比丘。即谤法亦谤佛。故佛不令亲近王也。外道梵志者。摩蹬伽经云。初人名梵天造一韦陀。次名白净变一为四。一名赞诵韦陀。二名祭祀。三名歌咏。四名禳灾。一一各三十二万偈。合成一百二十八万偈。有一千七百卷也。次名弗沙。有二十五弟子。各于一韦陀能广分别。遂有二十五韦陀。次有人名鹦鹉。变一韦陀为十八。次有人名善道。有二十一弟子。变为二十一韦陀。如是展转变为千二百六韦陀也。毗陀论此云智论。婆耶娑造。凡四种。一信力毗陀。明事火灭罪。二耶受毗陀。明供养婆罗门得福。三娑摩毗陀。明和合二国。四阿陀婆毗陀。明斗战。读此四论自称一切智人。毗伽罗此名记论。婆尼尼造。明种种经书并诸杂语。卫世师论优留佉造。此翻最胜。出世八百年明六谛。迦毗罗此翻黄头。亦云龟种。造论名僧佉。僧佉此云无顶。因人名论故言迦毗罗。说二十五谛。小乘三藏学者。佛在波罗柰。最初为五人说契经修多罗藏佛在罗阅只。最初为须那提说毗尼藏。佛在毗舍离猕猴池。最初为跋耆子。说阿毗昙藏。五百罗汉初夜集阿毗昙藏相续解脱经此为三藏学也。深着五欲欲相者。四天下人龙须轮四天王皆根相到。忉利天以风为事。炎天相近为事。兜率相牵为事。化乐天相视为事。他化自在心念为事。上天皆离欲。寡女处女者。阿难问佛。如来灭后见女人云何。佛言。勿与相见。设见勿共语。设共语当专心念佛。及诸不男。彼名般吒者。此翻黄门。黄门者。有男女形不能男女。入里乞食者。杂阿含云。有一羊往粪聚饱食。还群贡高我得好食。比丘亦如是。得四事已起染着欲想不知出要。设不得恒生想。设得向诸比丘贡高毁篾他人。我得彼不能得。是为羊比丘乞食。师子王遇大兽即啖。不味不着。得小兽即啖。不鄙不薄。比丘亦尔。得四事供养不起染着无有欲想自知出要。设不得利养。不起乱念无增减心。是为师子王比丘乞食。乞食行役病四事。而前后八时明八精进八懈怠。乞食前作是念。为修道补饥疮。乞虽未得不废念行。乞食得已为报恩念道不辍。前后两时倍加精进。余三事前后亦如是。反此名八懈怠。宝云经明乞食作四分。一分奉同梵行。一分与丐人。一分施鬼神。一分自食。又复不行下。第二八行颂非远非近理远近处。若有比丘下。第三五行三句明行成又三。初一行半标行成。事成外仪无失。理成内心无滞。故云无怯弱也。次菩萨有时下。第二三行。行成而得安乐。后一行一句。颂长行总结。菩萨入静室下。释安乐之因。因修禅定止于过恶。得人无我外则不损因修智慧离诸取着。得法无我内无颠倒。是则心不怯弱。不怯弱名安乐也。文殊下。第三一行一句。颂长行总结也。第二口安乐行。亦长行偈颂。长行为二。一标章。二释行法。标章如文。若口宣说下。释行法又二。谓止行观行。止为四。一不说过。二不轻慢。三不叹毁。四不怨嫌。初不乐说人经过者。人听有过法有何过。七方便法是佛随他意语。名不了义。若过其法则恼其人。非安乐行相也二亦不轻慢者。不倚圆篾偏。重实轻权也。三不说他人长短者。初不说一切人。次别举声闻。夫人恶闻其失故不谭短。面誉对毁故不称长。亦不约张说赵长。赵谓以他长讥己短寄彼讽此。亦不得向张说赵短。背毁于彼亦复背毁于我。为此义故善恶俱止也。又不说长短者。日藏第一云。初中后夜减省睡眠。精进坐禅诵经修道。背舍生死向涅槃路。不称他短不说己长。谦下卑逊不自憍高。衣食知足头陀精进不放逸行。系念思惟心不驰散于一切众生起慈悲心。又如修多罗所说空行。自读诵教人读诵。不谤他不说他过不称己长。于声闻人又根性不定。若叹二乘或令彼退大取小。若毁呰二乘。或令其大小俱失两无所取也。四不生怨嫌心者。若谓其人法妨害我道即是怨心。谓其鄙劣即是嫌心。心机一动声说即发。杜说过之源故不生怨嫌也。善修如是下观行门也。观诸法空无所取着心不苟执。不逆人意不违法相。则不说小乘法答。但以大乘答者。若见无大机而说小得方便益。若不见无大而说小妨其大缘。等是不见但说大无咎。偈有十六行半为三。初二行颂标章。次九行半颂前行法。后五行明行成。初二行颂上住安乐行。上总称应住。颂中别出行相。行相者有三。安隐说法者半行。欲令前人得安隐道及果。即入室义。清净地等半行。即坐座义。油涂身等一行。即着衣义。三法导口业名安乐行。安处法座下九行半。颂行为二。初五行半颂止行。次四行颂观行。上止行有四。今具颂。初随问为说半行颂不轻慢。慢则不随。若有比丘至随义答。二二行半颂不说长短。但依义不谭人好恶。若有难问随义答者有二。一可答。二不可答。问答相难诘相上下。若胜负则自知。是为智者语。是放恣敢有违者诛之。是为王者语。长短是非皆不知。唯觅胜而已。是为愚者语。因缘譬喻去至入于佛道。三一行半追颂不乐说人法过。若说人过生人毒念。今不说过故。使发心入佛道。佛道从喜生也。除懒惰意。四一行颂无怨嫌。怨嫌心起则懈懒忧恼。今以慈心说法无怨嫌者。精进无忧。上长行皆约止善说。颂中皆约行善也。从昼夜常说无上道教去。第二四行颂上观门。上云但以大乘答。颂云说无上道。上云令得一切种智。颂云愿成佛道。我灭度下。第二五行偈。明口安乐行成。初一行标行成。次无嫉下。第三二行明内无过则外难不生。如无臭物蝇则不来。次智者如是下。第三一行明内有善法所以行成。如我上说者。若内无过如长行中说。若内有善如偈中说。次其人功德下。第四一行格量功德如文。第三意安乐行。亦长行偈颂长行亦为三。标章释行结成。释中亦先止后观。止中有四。一不嫉谄。二不轻骂。三不恼乱。四不诤竞。夫二乘欲速出生死先除贪欲。菩萨先除嗔见。嫉是嗔垢谄是见垢。嫉忌违慈悲之心。非化他之法。谄诳乖智慧之道。非自行之法。智慧被障将何上求。慈悲苟妨将何下化。安乐行菩萨最须弃之。亦勿轻骂下。不应以圆行呵别。知机可责不知勿骂。容有退善根义。比丘下。不应以圆呵通。其本无大机强以圆呵乖心成恼。通既被呵圆复未解。前疑后悔大小俱失。去道纡回名甚远。此恼别行人。沈空取证名不得。此恼通人。厌生死名懈怠。悲花明小乘者为懈怠。起大悲心去明观行亦为四。约前四恶而起于行善。一于一切起大悲违于嫉谄。二于如来起慈父心违于轻骂。凡求佛道即是学人。敬学如佛不得轻骂。诸者通三世。此即未来如来也。三于菩萨起大师想违于恼乱。理论三乘皆是菩萨。有化训德皆众生师。应起师想。勿言其短。四平等说法违于诤论。平等破偏执诤也。不多不少量器利钝也。文殊下结行成又二。一由止恶恶不能加。故云无能恼乱。二由观行故胜人来集。得好同学也。偈有六行。初五行颂上止观二行各有四意。后一行颂行成。第四誓愿安乐行有二。初长行。次偈颂。长行又二。初明行法。次叹经。就行法为三。标章行法结成。标章如文。行法为三。初在家出家去。明标誓愿境。二从应作是念去。明起誓愿之由。三从我得去正立誓愿。初明慈誓境。通取曾发方便心者。而未出三界名在家。断通惑尽名出家。此摄得两种二乘三种菩萨。此辈亦具无明。亦应是大悲境。但其皆曾发心。与慈誓相应。须与其圆道圆果之乐。故言生大慈心耳。悲境者非菩萨人。通取未曾发方便心者。名非菩萨。全不归向方便况复真实。此悲境摄得一切三界内者。此等亦须与乐。但其流转无际。正与悲誓相应。宜拔其罪因罪果。故言生大悲心耳。从应作是念至随宜说法者。即起慈之由。由诸乐小执佛方便以为真实。不会圆道故言大失。大失是慈誓之由。从不闻不知去。是悲誓之由。由未发偏圆心不闻偏圆二道故。以不闻偏道无闻慧。不知者无思慧。不觉者无修慧。又无圆三慧。何者不问故不闻。不信故不知。不解故不修。偏圆三慧权实皆无。甚可怜愍。起悲之由。从其人虽不问不信此经去。正发誓愿。彼虽不问不信偏圆二道。菩萨不约偏发誓。但欲与其圆道三慧。故言虽不问不信此经我得三菩提引令得入也。誓愿菩提智慧神通。皆约安乐行得。何者深观如来座。故得智慧力。四辩庄严能以慧拔也。深观如来室如来衣。得大善寂力。不起灭定现诸威仪。神通福德庄严先以定动也。从文殊去。是结行成为三。初总结无过失则是行成。行云何成。以其立大誓愿故。入如来室行成。以其知四众失圆道故。即如来座行成以其誓制其心不懈怠故。如来衣行成。三行具立故言行成。无过失者。慈悲成故无嗔垢失。如来衣成故无懈怠。如来座成故无谄曲也。常为比丘下。第二别结慈悲行成。以慈成故摄得四众人天供养听法。誓愿成故感佛神通诸天作护。如来座成听者欢喜。所以下。第三释誓行成。三世佛尚守护。况诸天耶。从文殊至是法华下。第二叹经难闻又二。法说譬说。法说又二。一昔未曾显说故昔不得。二今日乃得。譬说亦二。一不与珠譬。譬昔未曾显说。二与珠譬。譬今日得闻二譬各有开合。不与珠譬为六。一威伏诸国。二小王不顺。三起兵往罚。四有功欢喜。五随功赏赐。六而不与珠。轮王譬如来化世。降伏诸国譬阴界入诸境。二小王譬烦恼等。未得无漏调伏。名不顺其命。三起种种兵。譬七贤中方法为前军须陀斯陀中方法为次军阿那阿罗汉中方法为后军。所破者是三毒等分八万四千之寇盗。能破者是八万四千法门之官兵。王见兵下。第四有功欢喜。随功赏下。第五随功赏赐者。田即三昧宅即智慧。聚落初果二果。邑即三果城即涅槃。衣服即惭忍善法。严身之具助道善法也。种种七宝即七觉等。象马车乘即二乘尽无生智也。奴婢即神通。得有漏善法如人民。唯髻中下。第六而不与珠。有出分毁机为小功勋。有出变易之机为大功勋。惊怪者。未有大勋忽赐髻珠。诸臣皆怪。譬众生大机未动忽说此经二乘疑惑菩萨惊怪。合六譬一一如文。文殊如轮王下。与珠譬又二。一有大勋。二与珠。明珠者。明譬中道智圆譬于常。在顶者。极果所宗。髻中者。实为权所隐。解髻即开权。与珠即显实。合亦二能令至于一切智。智即果名是行一也。第一之说者。是教一。秘藏是理一。兼得人一也。偈有十四行半为二。初四行颂上行法。次十行半颂上叹经。初颂行法又二。初一行超颂行成。上总明行成今颂别显。常行忍辱颂着衣行成。哀愍一切颂入室行成。乃能演说颂坐座行成。次后末世下。第二三行颂修行法。上有三境由誓等。偈具颂。次譬如强力下。第二有十行半。颂上叹法难闻。上有法譬合。今但颂譬合。颂譬有二。初三行颂不与珠。次如有勇下。第二一行颂与珠。次如来亦尔下。第二合譬初三行半颂合不与珠次既知众生下。第二三行颂合与珠。其中细开(云云)。我灭度后下二十三行。是品之第三总结行成感征之相。以劝修行为三。初一行半结劝四行。次二十行半举三报以劝。亦名三障清净。后一行总结也。三障净转现生后世恶业尽。即得现生后胜报也初一行无忧恼。是报障转转现报。二半行不生贫穷。是业障转转生报也。三众生乐见下十九行。烦恼障转转后报也。今初读是经一行灭现世忧恼。即除苦受之报。此转现报心。无病痛等即转报色也。不生贫穷下。第二半行转恶业也。恶业因应感恶果。经力转恶因得好果。即转生报也。不生即无恶生业。现在持经不作贫穷业。来世不生卑贱也。众生乐见下十九行。明后报转。转三烦恼障也。为二。初三行别明三烦恼障转。二十六行总明一切障转也。初又三。初众生乐见下一行。别明贪障转。多欲者则人忽慢。又障生梵天。欲障转故人所乐见。天童给使也。刀杖不加下。第二一行半别明嗔障转。舍嗔则除内刀箭。入阵则外刀不伤。智慧光明下半行。三别明愚痴障转。若于梦中梦见妙事下。第二有十六行。总明一切烦恼障转也。亦是后报转。持经现感此相。当知过去久已成就。今藉缘而发耳。又有成佛因果等相。并是后报故。于梦中见未来后报之相。百千万劫事在一念梦中。用表妙法不可思议一中无量无量中一。是相前现后当克果。又为六。从初信心乃至妙觉八相成佛。皆如来庄严而自庄严。即忍辱报。约初三行梦入十信又二。初二行半慈悲报。次半行正见无痴报。次又见诸佛下。二六行半梦入十住。次又见自身在下。三三句梦修十行。次证诸实相下。四一句梦悟十回向。次深入禅定下。五半行梦入十地。次诸佛身金下。六五行梦入妙觉。既云证不退智即为授记者。当知得入初住无生得记之位也。又见自身在山林。知是十行修习善法也。证诸实相。知是十回向。正观中道位也。深入禅定。即第十地中无垢三昧。入金刚定诸佛皆现。摩顶受职也。梦八相佛以知妙觉。此中或是初住能八相成佛之相。仍前次位寄谭极觉耳。若后恶世一行。总结行成也。信根者。于三宝得坚固信。一切不能沮坏。精进根者得四正勤。念根得四念处观。勤方便调伏贪忧。定根得四禅。慧根是得解四谛。如实知也。又信根于如来。发菩提心所得净信心。精进根于如来所。发心所起精进。念根于如来。发心所起念。定根于如来所。起三昧。慧根于如来所。起智慧。八正是沙门道。亦是沙门法。成就贪嗔一切烦恼尽。是沙门义四果是沙门果。梦者。从须陀洹至支佛悉有梦。唯佛不梦。无疑无习气故不梦。从五事故有梦。如偈说。以疑心分别。学习因现事。非人来相语。因此五事梦。又是所更闻见及诸患。为七事故有梦。现在意识尚不见色。云何梦中意地见色。答皆是曾见曾闻故想耳。又是吉不吉相耳。梦中无通无宿命智。云何能见未来世事。答此非愿智境界乃是比知。诸人曾有如是梦如是果。今以比知耳。问谁眠。答五道及中阴皆有眠。在胎诸根具者亦是眠。乃至佛亦眠。问眠是愚是盖。此云何通。答佛起现前欲调身故眠。非盖非愚眠也

释从地踊出品

师严道尊鞠躬只奉。如来一命四方奔踊。故言从地踊出品。三世化导惠利无疆。一月万影孰能思量。召过以示现。弘经以益当。故言从地踊出品。虚空湛然无早无晚。或者执迹而闇其本。召昔示今破近显远。故言从地踊出品。寂场少父寂光老儿。示其药力咸令得知。故言从地踊出品。文云。是从何所来。以何因缘集。今以诸义释品。显四悉檀因缘之解。故言从地踊出品。此下是大段。第二开师门之近迹。显佛地之远本。其文为三。一从此下。至汝等自当因是得闻。序段也。二从尔时释迦告弥勒下。至分别功德品弥勒说十九行偈。正说段也。三从偈后下十一品半。流通段(云云)。序文为二。一踊出二疑问。踊出为三。一他方菩萨请弘经。二如来不许。三下方踊出。他方菩萨闻通经福大。咸欲发愿住此弘宣。故请为之。如来止之凡有三义。汝等各各自有己任。若住此土废彼利益一。又他方此土结缘事浅。虽欲宣授必无巨益二。又若许之则不得召下。下若不来迹不得破远不得显。是为三义。如来止之。召下方来亦有三义。是我弟子应弘我法。以缘深广能遍此土益。遍分身土益。遍他方土益。又得开近显远。是故止彼而召下也。从佛说是时下。是第三下方踊出为二。一经家叙相。二明问讯。两段各五。初五者。一踊出二身相三住处四闻命五眷属。住处者常寂光土也。常即常德。寂即乐德。光即净我。是为四德秘密之藏。是其住处。以不住法住秘藏中。下方者。法性之渊底。玄宗之极地故言下方。在下不属此。空中不属彼。非此非彼即中道也。出此不在上不在此下。不上不下住在空中。亦是中道也。来之由者。闻命故来。弘法故来。破执故来。显本故来。皆如上说。所将眷属者。若人情往望。谓领六万五万恒沙者为多。领三二一者为少。单己者只独。若依文往寻。六万五万者为少。单己者为多。文云单己独处者。其数转过上。若依法门者。一一皆是导师德。能引众人至于宝所。当知一己非独六万非多。一即一道清净。二即定慧。三即戒定慧。四即四谛。五即五眼。六即六度。一一度具十法界。一一界各有十。十即有百百即具千。十善即有万。一度具万。六度即六万法门。多不为多一不为少。非多非少而多而少(云云)。是诸菩萨从地出下。第二问讯为五。一三业供养。二陈问讯之辞。三佛答安乐。四偈颂随喜。五如来述叹。就初三业供养。经五十小劫谓如半日。四众遍见。此乃隐长而现短。借其神力令狭而见广。俱是不可思议也。拜绕是身赞法是口瞻仰是意。五十小劫与半日者。此是时节不可思议。如来所见不以二相。下方菩萨常面称扬。如来默然常受其赞。解者即短而长。谓五十小劫。惑者即长而短。谓如半日。斯为本迹而作弄引。如来未说闇本而执迹。佛若开显悟近而达远。亦知不思议一也。四众遍见菩萨者。亦是不思议也。夫肉眼天眼所见不远。而今所睹充满虚空。见雨猛知龙大。见花盛知池深。见应满虚空。则知真弥法界也。初标四导师。次陈问辞。问又二。长行偈颂。长行有二。一问如来安乐。二问众生易度(云云)。但举四人者。欲拟开示悟入四十位耳。如华严但举法慧德林金幢金藏说四十位(云云)。三如来具答。安乐易度两事相成。易度则安乐。安乐则易度。易度为两。一根利德厚。世世已来常受大化。始见我身即禀华严入如来慧。果熟易零。是众生易度。二根钝德薄。世世已来不受大化。为是人故须开钝说渐。三藏方等般若而调伏之。亦令此人今闻法华入于佛慧。比前虽难于佛甚易佛识其宜方便得所。薄须涂熨慧悟是同。今略举十意释之。第一始见今见。第二开合不开合。第三竖广横略。第四本一迹多迹共本独。第五加说不加说。第六变土不变土。第七多处不多处。第八斥夺不斥夺。第九直显实开权显实。第十利根初熟钝根后熟。第一始见今见者。初成道时名始见。法华座席久后真实名今见也。日照高山即说于顿。不开不合为不入者开顿说渐。五味调伏令渐归顿。顿直竖入入于法界故言竖广。不历方便故言横略。今历五味即是横广。得入佛慧亦是竖广。一台故本一。千叶故迹多。迹与众经同故言共。本与众经异故言独。加四菩萨说四十位。自说开示悟入不加于他。花王世界故言不变。二变土田故言变土。七处八会是为多处。耆阇崛山远处虚空故不多处。灭化城改客作故言斥夺。无如此事故不斥夺。行大直道名直显实。决了声闻法。名开权显实。根利缘熟始入佛慧。根钝后熟今入佛慧。缘宜不同略为十异。种智法界等无差别。故文云。始见我身闻我所说。即皆信受入如来慧。除先修习学小乘者。今于此经入于佛慧。明文在兹不须疑也。诸师见其缘异。逐缘异解迷不知反去道转远。若识理同千车共辙。佛慧则无殊也。旧云。华严了义满字常住。法华不了义非满非常。今以此文并之。若始入是了义。今入不了义者。始入是佛慧。今入非佛慧。若佛慧既齐了义亦等。满字常住悉然(云云)。地人呼华严为圆宗。法华为不真宗。今亦用此文并之。第四菩萨领解随喜。能问者。即是华严中四大士。法华中身子三请俱是能问也。所问者。即是问佛智慧也。第五如来述叹者。与问硕异。问家随喜能问人皆是菩萨。及所化人闻已信行我等随喜。如来述叹能化人生随喜者。此义云何。然能问者皆是古佛。汝能随喜即是如来。菩萨随喜其迹。如来述叹其本。此亦密表寿量(云云)。尔时弥勒及八万大士下。第二疑问序。自寂场已降。今座已往。十方大士来会不绝。虽不可限我以补处智力悉见悉知。而于此众不识一人。然我游化十方觐奉诸佛。诸佛大众快所谙知。就履历之处亦所不识。若来若去如是推之皆所不识。又彼诸大士是前进先达。弥勒是后番末学。后不知前故所不识。又彼等大士。本实相底应现十方。别头教化所有真应。非弥勒境界是故不识。又佛托弘经召诸大士。大士闻师命故来密闻寿量。非时众所知故言不识。此约四悉檀。释疑问序也(云云)。疑问为二。一此土菩萨疑。二他土菩萨疑。此土疑又二。初长行疑念。次偈。十九行半偈正问。又为五。初一行一句间何处来。次何因缘下。第二一行三句。问何因缘来。次一一诸菩萨下。第三九行叙其数量。次是诸大威德下。第四两行问其师谁。次如是菩萨神通下。第五五行半。结请又五。初两句结叹。次四方地下。第二两行请答来处。次我于此众下。第三一行请答来缘。次今此之大众下。第四一行半大会同请。次无量德下。第五二句请答师主(云云)。二他方菩萨疑者。分身眷属横在十方。与弥勒同疑。二土俱不知本地。欲显成道甚久。各各陈疑已佛佛皆抑待弥勒(云云)

○尔时释迦牟尼佛告弥勒下。第二正说文为二。先长行次偈颂诫许。后正说长行先述赞。次诫。诫勿乱勿怠勿退。次许标果智。果智者如来知见。知见妙果也。次开化教者宣示也自在神力者。过去益物也。师子奋迅者。现在十方分身所被之处也。或云奋迅将前之状也。此表未来常住益物之相也。大势威猛者。未来益物也。或以此为现在。震动十方随人意用耳。幸依文次第者好。又私谓。如来自在者我也。神通者乐也。师子奋迅。奋迅除垢净也。大势威猛。未来益物即常也。此点四德意也(云云)。四行偈。初三句颂三诫。后三行一句颂许。初一句颂标智慧果。次三行颂三世。尔时世尊下。第二即正说段也。文为三。此去尽寿量品。正开近显远。二分别品初。总授法身记。三弥勒总申领解。初又二。先略开近显远动执生疑。次广开近显远断惑生信。略又二。一略开。二因疑更请。就略开有长行偈颂。此中但答二问。不答何因缘集。由不答故所以重请。长行双答双释如文。释下方空中住者。释论明有底散三昧。应作四说。有者三有也。底者非想非非想也。以深胜故为底。又有者名相也。底者空也。以空寂故为底。又有者二边俗也。底者边际智满故为底。今经以下方空为底。不是上界不是下界。表中道为底。此是约教分别(云云)。于诸经典下释也。师知弟子备智断两德。初是双修智断。次双证智断。于经典分别是修智。正忆念是修断。不乐在众是证断。勤行精进是证智。从不依止人天而住。是释处也。人天是二边。不住不着也。深智无碍者。依不思议智也。乐于佛法者。乐不思议境也。境智甚微非近行菩萨也。偈八行半。初五行半颂答两问。下三行颂双释(云云)。尔时弥勒下因疑更请。有长行偈颂。长行为二。一疑二请。闻上菩提树下乃教化之今皆住不退。又闻我从久远来教化是等众。闻此二说动执生疑。白佛下腾疑更请又二。一法二譬。法说为三。初即白佛下。一疑成道近所化甚多。执近而疑远也。次世尊此大菩萨下。第二所化既多行位深妙。执远而疑近也。次世尊如此之事下。第三结请。譬说有开合。开为三。色美发黑譬上成道近意也。指百岁人去。譬上所化甚多意也。淮北诸师以譬释譬。父服还年药。貌同二十五。子不服药形如百岁。若知药力不疑子父。不知者怪之。如来横服垂迹之药。示伽耶始生。诸菩萨直论本地。久发道心今住不退。若佛及佛快知此事。自下不达不得不疑。是事难信下结譬也。初合近譬如文。从而此大众下合远譬。观此菩萨久种善根。非止伽耶发心。善入出住者。九次第定是善入。师子奋迅是善出。超越是善住。通藏意也。从初地至十地名善入。十地入重玄门。倒修凡夫事名善出。妙觉遍满名善住。别意也。毕法性三昧名善入。首楞严名善出。王三昧名善住。圆意也。次第习诸善法。据因为善习。就果为善入(云云)。善答难问者。具二庄严也。七方便之尊故云宝也。今日世尊下请答也。又三。从今日下举佛语。从我等下。第二明请意请意为二。一为现在。我虽未达信而已矣。然诸菩萨下。第二为未来。浅行喜生诽谤。新发意者谤堕恶道。不退者。虽信不谤不能增道。若为分别。谤者则生信。信者则增道(云云)。从唯然下第三请答。请答亦二。初除我等疑及未来下。第二除未来疑。偈十四行颂上法譬。五行颂法说。九行颂譬说。法说中三。初一行颂执近。次此诸佛子下。第二二行三句颂疑远。后云何而可下。第三一行一句颂结请。颂譬中。初二行颂开譬。后世尊亦如是下七行颂合譬。亦三。就初二句颂合近。次是诸菩萨等志下。第二三行半颂合远。后我等从佛闻下。第三三行颂合请答(云云)

同类推荐
  • 伤寒大白

    伤寒大白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台湾府舆图纂要

    台湾府舆图纂要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六十种曲玉镜台记

    六十种曲玉镜台记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Beasts and Superbeasts

    Beasts and Superbeasts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己酉避乱录

    己酉避乱录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热门推荐
  • 盗妃天下(完美珍藏版)

    盗妃天下(完美珍藏版)

    “我永远都不会碰你!”定亲八载,苦等四年,等来的他,却拥着另一个绝色女子。一夕之间,她由正妃沦为侧妃。侯门深深,寂寞相守,她不争宠,不承恩。原以为,她助他帮他,和他共患难比翼飞,最终会获得他的爱恋。孰料,他所作的一切,为的只是另一个女子。两个人的牵扯,四个身份的纠缠。身份双重,而缘分却又几重?她出王府、赴沧海、走草原、海上争霸勇夺海盗王、东海海战相助岛国伊脉国复国。江湖和朝野的乱局,由她开局。而那一场陷入生死和阴谋的情局,也由她破局。宫廷、江湖、权利、兵变、海战、一场场争斗、一次次缠绵、爱与恨的纠缠、冰与火的煎熬,静看那一抹素衣翩然的身影,在权谋争斗中,如花般绮丽绽放。
  • 非韩篇

    非韩篇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世间如有白姑娘

    世间如有白姑娘

    生而为人,即是苦事,天地不仁,万物刍狗。聚散离合,人间喜乐,如光阴一刹那;英雄气短,儿女情长,才似宇宙之永恒。俯仰之间,不论过往;天涯路远,不期未来。
  • 夺情刀

    夺情刀

    为拯救媳妇,罗若愚踏上杀手之路。谁知道他媳妇是正德皇帝朱寿的私生女,为了补偿他,正德皇帝收他为干儿子和弟子。正德皇帝无子,不甘江山旁落,欲以罗若愚与公主之子为太子,行李代桃僵之计……天马行空的正德皇帝不仅是大明的皇帝,还是大明的威武大将军、镇国公,紫禁城派掌门人和中原武林的武林盟主!智斗刘瑾,勇擒宁王……且看罗若愚如何玩转正德朝和天下武林!
  • 巫族少女

    巫族少女

    也许是命中注定,一次跳伞的失误闯入了被世人遗忘的古老部族,短短数月的相处,恍若伊甸园般的迷梦,白衣少女的身影成为了内心的永恒。祭天大典,梦醒时分,巨大的石柱应声倒下,是来自上苍的诅咒还是一种成全?古老的咒语缓缓吟诵,命运的罗盘渐渐开启,谱写了一段死生契阔的旷古奇缘。
  • 鱼在金融海啸中

    鱼在金融海啸中

    初入职场之后苏小鱼因缘际会认识了金融业人士陈苏雷,陈苏雷白手起家,是典型的精英三不男。经历过一次失败的婚姻,所以在一开始的时候便向苏小鱼坦率提出只愿意尝试协议爱情,被苏小鱼当场拒绝。突如其来的一场金融风暴,让苏小鱼成为失业大军中的一员,父亲炒股失败,还欠下了大笔债务。一夜之间,她从胸怀壮志的社会新鲜人突然变成了走投无路的绝望小房奴,抱着绝不能让父母一生心血付诸东流的决心,她迫不得已,又回头找到了陈苏雷……她要走下去,可她要走到哪里去?走到他确定的终点,走到没有结果的结果里去?……
  • 邪王的金牌宠妻:天才炼药师

    邪王的金牌宠妻:天才炼药师

    瀚天大陆,杀手头子,魂穿到此?——我亦获新生,必再临巅峰!丑颜傻子,修炼废材,样样占尽?——尼玛扯蛋!我本绝世天才!贱女渣男,欺我谤我,世不容我?——无痕一出手,人渣虐成狗!北辰有王,妖孽无双,不顾劝阻,荒废国政,传言:忙着勾引此女。两国对战,敌军一夜消失?传言里,敌军将领留下一句话:擦,南昭士兵一人一颗凡品玄耐丹,我们还打个屁啊。她,惊才绝艳,水火双系炼药师,得腹黑妖孽穷追不舍,赠其一盈月光。怒急,压倒:“坑货,你告诉我月光如何握?”
  • 克服胆怯

    克服胆怯

    胆怯者没有资格担任任何重要职位。因为他缺乏肩负责任的勇气,只有当主动带头的必要性跟他无关的时候,他才感到庆幸。胆怯者总是拖延,他总是把今天能做的事情推到明天,宁愿推托掉哪怕米粒般大小的责任。胆怯的人永远都优柔寡断,做不成任何事,几乎还没等到危险决定发起攻击,他就已经败下阵来。所以,在胆怯者面前,机会的大门总是紧闭的。任何时代,永远都是无畏者的天下。胜者无畏,这是颠扑不破的成功箴言。
  • 蔡元培谈教育(名家谈教育)

    蔡元培谈教育(名家谈教育)

    共收录蔡元培关于教育和人生的文章36篇。前大部分文章均为蔡元培先生以一个教育家身份所撰写的关于教育的心得文章,主要收录了能够代表蔡元培教育思想的全部重要文章,如《美育与人生》《以美育代宗教》《美育》《学生的责任和快乐》等,也包括一些为师生做的演讲稿;后面部分的文章是蔡元培所写其他方面的文章,包括北京大学、谈文化、他读书、谈孔子等方面的文章。
  • 超神术士

    超神术士

    你对基础冥想术施放普通级提升术,基础冥想术最高等级+1,你的技能熟练度+1。你对张林施放黑铁级提升术,管理天赋+2,你的技能熟练度+2。你对老爸施放青铜级提升术,你老爸锻造术上限+2,锻造术上限+2,你的技能熟练度+4。你对魔王施放神级提升术,魔王伤势+2,伤势+2,伤势+2,伤势+2,魔王死亡,技能熟练度+8,奖励技能熟练度+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