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善人。今既實心念佛。須發願求生淨土。不可徒求福報。世人聽這一句話。未免大驚小怪。想修行原為求福。念佛得福。正是趁心滿意之事。如何反不要福報。若說淨土。豈我等凡夫可生。況功行淺薄。如何容易得生。諸善人。這等想頭大錯了。要知福報是有盡的。試看世人。或祖父富貴。子孫貧賤。或早年富貴。晚年貧賤。豈不是福報有盡。不特此也。這世修行。二世受福。二世不修。三世又受苦。或有畜生報盡。纔得人身。人道有虧。又墮畜類。升沉不定。所以名為苦海浮沉。不特此也。或有財無子。或有子無財。或有壽孤窮。或聰明壽短。或富而愚蠢。或貴而招灾。或自身無恙。眷屬凋零。或家口粗安。自身殘病。有一缺一。所以名為缺陷世界。你道福報是趁心滿意的麼。若生西方則不然。蓮花化生。身體香潔。相貌端正。其心智慧。無有煩惱。衣食自然。無病無老。隨佛自在。逍遙安養。其人之壽。又且無量。從此直成佛道。更不墮落。其餘種種快樂。說不能盡。皆是佛口親說。見於阿彌陀經。及諸大乘經。由此看來。人間富貴。轉眼成空。西方快樂。無窮無盡。還不急急發願求生。若說我是凡夫。恐不能往生。要知我佛如來。正為我等凡夫。障深慧淺。若修別樣法門。皆是豎出三界。恐一生或不能了當生死。是以特地開出念佛一法。願人往生。以滿度盡眾生之願。你為甚如此自棄。不思自奮。辜負我佛如許慈悲。若以為功行淺薄。要知萬德洪名。無善不收。無惡不滅。正是極大極深。極廣極圓的功行。所以念佛一聲。能滅八十億劫無量重罪。不可視念佛為平淡無奇。將來輕看了。又須知念佛之人。全仗阿彌陀佛。大悲願力攝受。當初阿彌陀佛。有四十八願。願願度人。第十八願云。我作佛時。十方無央數世界。諸天人民。至心信樂。欲生我剎。十聲念我名號。必遂來生。惟除五逆。誹謗正法。不得是願。終不作佛。因佛有此大願。所以一心稱念阿彌陀佛名號。西方七寶池中。即生蓮花一朵。標記此人姓名。他日於中託生。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觀音勢至二菩薩。現身接引。從古至今。往生已不可勝數。或其人預知命終日期及到其時。自說見佛菩薩遂安然化去的。或有旁人同見瑞光。同聞異香。及鼓樂音聲的。並非杳茫。都載在往生諸傳。如今念佛真切者少。所以往生不多。人因少見故不十分深信。殊不知千里一人。百里一人。這千里百里往生的。獨非凡夫麼。十年一人。五年一人。這十年五年往生的。獨非凡夫麼。這些往生。豈都有三祇功行麼。也不過能用心真切而已。阿彌陀經中明說。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乃至七日。一心不亂。即得往生極樂國土。總因阿彌陀佛。大願大力。譬如一隻大船。不論何物。但得上船。即到彼岸。不憂沉溺。所以古人云。餘門學道。如蟻子上於高山。念佛求生。似風帆行於順水。順水行船又遇順風。豈不快上加快。這就是仗佛願力的道理。諸善人。順水順風。是上船以後之事。假如你不肯上船。將如之何。所以還要自己願力專切。如今念佛人。或為病苦發心。或為保佑家室。或為現在消灾延壽。或為來生妄求富貴。少有為生死大事。求生淨土。如人往南往北。須有預定之方。預定往南。到出門時。斷不從北去。你今不發願求淨土。到命終時。如何得往淨土去也。這是不發願求生的。還有願不專切。口裏也說願生西方。心中却時時貪著物欲。雖偶然發求生之願。總不能終身如一日。得生固好。不生也罷。全無切實之功。仍與不發願一般。嗚呼。濁世眾生。貪戀繁華。甘心淪墜。不求出離。真莫如之何也已。總而言之。念佛法門。不可思議。西方快樂。無有比量。念佛求生。正合佛心。願生即生。不願不生。願不專切。還如不願。非佛不度。你無決志。若以不可思議法門。去求世間有盡的福報。如以明珠彈雀。豈不可惜。善哉善哉。真誠發願。求生淨土。
同类推荐
热门推荐
培养青少年高尚品德的故事(青少年健康成长大课堂)
世间最可敬畏的是头顶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法则,星空的可畏是因为其神秘与无限,道德的可畏是因为其来自内心的拷问;人生在世,既要无所畏惧地面对挑战,又要敬畏于高尚的道德律条,只有这样,人才不会迷失,才不会失去奋进的动力。送给青少年最好的礼物书。品性是做人的基础,德行是处世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