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門竺僧度。少時母為聘。楊氏女。字苕華。有才貌。偶苕父母併終。度母亦卒。忽悟無常。即捨俗出家。苕服畢乃與度書。謂髮膚不可毀傷。宗祀不可頓廢。令其顧世教改遠志。曜翹爍之。姿於盛明之世。遠休祖考之靈。近慰人情之願。并贈詩五首。有云。人生一世間。飄若風過牖。清音可娛耳。滋味可適口。羅紈可飾軀。華冠可燿首。安事自剪削。躭空以害有。不道妾區。區但令君恤後。度答書曰。事君以治一國。未若弘道以濟萬邦。事親以成一家。未若弘道以濟三界。髮膚不毀。俗中之近言耳。立身行道。達者知焉。且披袈裟。振錫杖。飲清流。詠般若。雖王公之服八珍之饍鏗鏘之聲煒燁之色。不與易也。若能懸契。則同期於泥洹矣且人心各異。有若面焉。卿之不樂道。猶我之不慕俗矣。楊氏長別離矣。萬世因緣於今絕矣。歲聿云。暮時不我與。學道者當以日損為志。處世者當以及時為務。卿年德竝茂。宜速有所慕。莫以道人經心而坐失盛年也。又報詩五篇。有云。機運無停住。倐忽歲時過。良由去不息。故令川上嗟。不聞榮啟期。皓首發清歌。布衣可暖身。誰論飾綺羅。今世雖云樂。當奈後生何。度既志懷匪石不可迴轉。苕華惑悟。亦向道焉。度至是精毗曇。著旨歸云。
甲子(二)(六)
時簡文作相。以竺潛是道俗。標領尊敬。兼常迄乎。龍飛虔禮彌篤。潛甞於簡文處遇劉恢。恢曰。道人何以遊朱門。潛曰。君自觀其朱門。貧道見為蓬戶。十月潛辭還剡山囗帝復詔法師支遁。出都止東安寺。講道行般若。時講法于禁中。
乙丑(三)(建元元)
于法開道行既著。哀帝累詔。乃出京講放光經。凡舊學抱疑。莫不披釋。及辭還帝厚嚫錢物。謝安王文度皆友善。年六十卒。開有弟子法威。清悟有樞辨。自蘭至開。開至威凡三世。負盛譽(僧傳)囗釋慧受化王坦之等。捨園宅為安樂寺。
丙寅(海西公奕)(太和元)(二)
遁法師。三載在京講法。朝野悅服。郗超甞問謝安曰。遁談何如嵆中散。安曰。嵆努力才得半耳。又曰。何如殷浩。安曰亹亹論辯。恐當抗衡。超拔淵源。殷有慚德。超後與親舊書曰。林公神理所通。玄拔獨悟。數百年來紹隆大法。令真理不絕。一人而已。是年遁抗。表辭還山。有詔資給。敦遣公卿祖餞于征虜亭。是日都市為廢。既而收迹剡山。畢命林澤。壽五十三。甞有遺遁馬者。遁受之。或有譏者。遁曰。愛其神駿。聊復畜耳。後有餉鶴者。遁曰。鶴冲天之物。寧為耳目翫乎。遂放之(本傳)秦西域曇摩持(此云法海)。譯十誦戒本三部。
丁卯(二)(三)
竺曇猷。初止剡之石城山。又移始豐赤城山石室坐禪。有羣虎蹲於前。猷因誦經。一虎獨睡。猷以如意。扣其頭云。何不聽經。經畢而虎皆去。尋有大虵。十圍競來環遶。舉頭向猷。半日復去。一日神見形曰。弟子夏帝之子。居山二千餘年。今往寒石山。輒推室以相奉。鳴[鞥-合+(白-日+田)]吹角。陵雲而去。禪學者皆造焉(本傳)。
戊辰(三)(四)
釋慧常譯尼戒一卷囗司徒王珣及弟珉。捨宅為寺(今平江虎丘也)。
己巳(四)(五)
竺僧朗。於太山金輿谷崑崙山。別立精舍。學者聞風而至。秦主符堅欽其德。遣使嚫遺。此谷舊多虎。及朗居之。猛獸皆遁。至今人呼為朗公谷。
庚午(五)(六)(滅燕而有中原)燕土(為秦滅)
晉司馬桓溫。末年奉法有尼造之。溫敬而不倦。每浴必移晷。溫訝而私視見。尼揮刀自割截支分臠。有頃尼出。溫以情問。尼曰。君志若遂。形當如之。時溫方謀問鼎。聞此悵然便止。尼遂辭。不測所之(感通傳)。
辛未(太宗)(簡文帝昱咸安元)(七)(涼)(代三十四)
竺法汰止瓦官寺。簡文深相敬重。請講放光經。帝親臨幸。公卿畢集。黑白欽敬囗鳩摩羅佛提(此云童覺)。共竺佛念佛護。譯阿含抄囗許詢字玄度。澡心學佛。甚為江左公卿仰慕。簡文高其風。每月夜思清言妙理必造焉。至其亹亹。帝不覺前席達旦忘倦。帝每曰。玄度才情。固未易有(本傳)囗是年彗星現。帝詔竺法曠禳之。曠答。有曰陛下當勤脩德政以塞天譴。貧道固當盡情上答。乃與弟子齋懺。有頃灾滅。
壬申(二)(八)
七月帝崩。帝性仁恕。造佛建齋。度僧立寺。於長干寺。起浮圖塔。壯麗殊偉(六帖)囗是歲合浦人董宗之。漁海中護佛圓光。獻于高悝。所獲金佛之背。脗然契合。四十餘年。靈像方足。自晉及隋六代王臣。莫不歸敬。靈異非一(見感通錄)囗前涼月支優婆塞支施崙。譯須賴等經。
癸酉(孝武帝曜)(寧康元)(九)
道安法師。自達襄陽。廣宣(經法經義)克明自安始也。立檀溪寺。建浮圖。鑄銅像。能起自行。光明燭天。傾都拜贍。歡呼動山谷。秦主符堅。送外國金像彌勒 安每講設以作證。一夕像光照室。視之頂有舍利焉。習鑿齒襄陽高士。先以書通好。因詣安。自稱曰。四海習鑿齒。安曰。彌天釋道安。相得歡甚。齒即以書抵謝東山。稱安蓋非常勝士。恨公不一見耳。孝武帝欽師道德。遣使通問。并有詔曰。安法師。以道德照臨人天。使大法流行。為蒼生依賴。宜日食王公祿。所司以時資給。安固辭不受。後秦主符堅。攻克襄陽。得道安而喜。謂左右曰。朕以十萬師取襄陽。得一人半耳。左右問為誰。堅曰。安公一人。習鑿齒半人也。
甲戌(二)(十)
法師竺潛示寂。壽八十九。武帝下詔曰。潛法師理悟虗遠。風鑑清高。棄宰輔之榮。襲染衣之素。方賴宣道以濟蒼生。奄從遷謝。用痛于懷。可賻錢十萬。助建塋塔。勑塟沙門。自潛而始囗潛有弟子法友法蘊法識法濟。皆有才譽。又康听尤善草隷孫綽各為之贊(僧傳)。
乙亥(三)(十一)
竺法義。深公弟子也。王導孔敷。竝承風敬友。咸安三年。忽感氣疾。常念觀音。夢人破腹洗腸。覺即病愈。是年帝遣使徵請。出都講說。帝每從之聽講。太元五年卒。賜錢十萬營塔。塟于新亭崗。後立寺焉。今天安是也囗支曇籥善梵唄。傳響至今。
丙子(太元元)(十二)(涼)(為秦滅)(代)(為秦滅)
竺法念。譯瓔珞經十二卷囗前涼張氏八主七十六年。共譯經四部六卷囗竺法曠。初止潛青山。謝安郗超皆往致敬。興寧中。東遊若耶。止昌原寺。時多疫疾曠善神呪。百姓疾者。祈之皆效。有人見曠之行住。常有鬼神數十。衛其前後。孝武帝欽其風。請出京。止長干寺。事以師禮。
丁丑(二)(秦十三)(至是九州之地秦有其八晉唯有東南一隅耳)
釋慧永。初與遠公。同依安公。至是永先至尋陽。刺史陶範。留之憩廬山。捨宅棲止。乃瓶西林寺。永真素自然。言常含笑。善於講說。門徒稍盛。又別立一室於嶺上。時坐禪焉。所居有香氣。因號香谷。常有一虎。馴伏于屋。永甞至一橋。營主騎馬。當道阻之。永以杖指。馬驚人仆。明晨來寺悔過。白黑聞知。歸心者眾。
戊寅(三)(十四)
竺法念。出毗奈耶律十卷囗竺道壹。初從汰公受學。思徹淵深。簡文帝深重之。後東止虎丘。又適耶溪。頃之郡守王薈。起嘉祥寺。請居僧首。僧尼諮稟。時號九州都維那。隆安中卒。孫綽有讚(僧傳)。
己卯(四)(十五)
秦道安法師。既住長安。大弘法化。初魏晉沙門。依師為姓故。姓各不同。安曰。師莫尊於釋迦也。應沙門宜以釋為氏。今稱釋氏。自安始也。安多聞廣識。雖古器篆文。安皆識之。秦主勑三舘學士。內外有疑。皆咨問於安。國人語曰。學不師安。義不禁難。然安臂上。有一肉釧。[搖-缶+寸]可上下。而不出腕。時人謂之印手菩薩。羅什之在龜茲。亦遙禮焉。安常注諸經。恐不合理。因誓曰。若所說合理。願見瑞相。乃夢胡僧。頭白眉長。語安云。君所注經。殊合道理。我不入泥洹。當助流通。可時設我食。後十誦律至。遠公乃知。和上所夢。賓頭盧也。於是立座飯之。處處成則(同上)囗安有弟子法遇。江陵講經。受業者眾。一僧飲酒廢夕講。遇罰而不遣。安聞以荊寄之。遇即曰。此由飲酒也。我訓領不勤。遠貽憂賜即集眾自伏地。命維那行杖三十。垂淚自責。時道俗因之厲業者眾。
庚辰(五)(十六)
高僧涉公蜀人。豫言事多驗。不食五穀。日行五百里。能呪龍降雨。建元十一年。至長安。秦每遇旱。常詔師祈雨。師誦呪致龍于鉢。命堅與羣臣觀之。乃遣升空而雨。王臣士庶悉皆敬奉。自是無復炎旱之憂。是年十二月。無疾而化。卒後七日。堅以其異。試開棺視之。唯殮被存焉明年大旱。堅曰。涉公若在豈使朕燋心於雲漢哉。
辛巳(六)(十七)(六十二國入貢)
正月帝初奉佛法。立精舍於殿內。引諸沙門居之(通鑑)囗帝造皇太寺。捨本第立本起寺(方志)。
壬午(七)(十八)
秦曇摩蜱(此云愛法)譯般若鈔五卷囗秦主出同苑。命安法師。升輦同載。秦主以將伐晉。告安。安力諫。而堅不納。明年果有淮南之敗(僧傳)。
癸未(八)(十九)
西域竺曇無蘭(此云法正)自太元辛巳。於揚都譯經六十一部囗竺曇猷(即帛道猷)聞天台山有精舍。得道者居之。猷至。以石梁高危。未敢直度。且西礙大石。攀登路絕。因還止石室。彌年禪觀。後試造橋。乃見梁道平正。橫石洞。開度橋少許。見寶寺神僧。果如所說。猷乃陳住意。僧曰。却後十年。自當至此。何勞早住。相送度梁。橫石已塞。至太元末年。終於山室。舉體綠色。端坐如生。今有往者。雲迷其道也(僧傳又感通錄云太元元年化者非也)。
甲甲(晉太元)(九)(秦建元二十)(後秦)(姚萇日雀元)(西秦)(乞伏國亡)(後燕)(世祖)(慕容垂元年)
慧遠法師。少為儒生。博極羣書。甞與僧慧持。造安法師席下。聞出世間法。而悅之歎曰。儒道九流。特粃糠耳。遂出家。安門徒數千。遠居第一座。安甞歎曰。使道流東國。其在遠乎。至是以秦亂。來遊于晉。
乙酉(十)(秦)(符堅遇弑符丕即位)(秦後二)(西)(建義秦元)(後燕二)
正月二十七日。道安法師。見有異僧。出入窻隙。安以生處問之。僧曰。當生兜率。即以手虗撥天西北。即雲開。備見兜率天宮之妙。又曰。當浴聖僧。方果所願。具示浴法。後安設浴。見有數十小兒入寺。須臾但聞浴室用水聲。久之不見。開室而巾濕水減。果是聖應也。二月八日。忽告眾曰。吾當去矣。無疾加趺而逝。門弟子數十人。知名于世。師著僧尼軌範。及法門清式二十四條(僧傳)。
丙戌(十一)(秦)(丕遇弑符登即位徿東太初元)(建初元)(長入長安即位)(西秦二)(後涼)(呂光太安元)(後燕)(建康元)(魏)(太祖現登國元)
慧遠法師。抵潯陽。見廬山愛之。乃止龍泉精舍。次寓西林。復於山東。建東林寺。經綸之際。山神降靈。願加資助。信宿後乃風雷夜作。雲雨晦冥。明發就觀。則有良木殊材。駢羅委積。時晉將軍桓伊。初臨此牧。驚其神異。奏立寺焉。是年寺成。初太尉陶侃鎮廣州。有漁于海。得文殊像。送寒溪寺。甞經火。而像無恙。後侃鎮武昌。使人迎之致舟。舟沒而失其像。及遠瓶寺心祈之。於是其像冷然自至(本傳)囗魏太祖道武皇帝即位。帝生知奉佛。初平中山經郡國。見沙門。皆致敬。禁軍旅。無有所犯(北史)。
丁亥(十二)(二)(二)(三)(二)(二)(二)
秦曇摩難提(此云法喜)。自建元末。至長安四年。譯法益經一卷囗竺法汰。是年示寂。壽六十八。孝武詔曰。汰法師。道播八方。奄爾喪逝。可賻錢十萬。喪事有司悉辦囗郗超與汰厚善。甞約。先沒者當先報冥事。至是汰卒。超夢之曰。向與君約報應之事。今皆不虗。願君無忘脩德。超由是循道彌篤(僧傳。又辨正搜神記。乃竺法度與王坦之相約云)。
戊子(十三)(三)(三)(高祖乾歸太初元)(三)(三)(三)
天竺二十六祖不如密多。以法付般若多羅。偈曰。真性心地藏。無頭亦無尾。應緣而化物。方便呼為智。遂示寂。
己丑(十四)(四)(四)(二)(麟嘉元)(四)(四)
道安法師。有弟子僧富。因還魏郡。有一劫人。劫一小兒。欲取心肝以解神願。富見乃曰。大人五藏可用否。劫戲言亦好。富自取劫刀。畫胸至臍。羣劫奔走。即送小兒還元家。時路人見富。因問其故。還家取針縫其腹皮。塗以藥。轝還寺將息。少時而差囗罽賓瞿曇僧伽提婆(此云眾天)。於長安。出揵度等論。四十六卷囗孝武帝精心奉法。志念冥符。師子國王。欽其懷道。遣沙門曇摩撮。遠送玉像。以表丹情(辨正論)。
庚寅(十五)(五)(五)(三)(二)(五)(五)
時晉室微。而天下奇才。多隱居不仕。聞廬山遠法師之道。皆來從之。師因謂劉程之等曰。諸君倘有心淨土之遊。當加勉勵。遂同發志。於無量壽佛之前。設齋立誓。期生淨土。其誓文略云。審二報之相催。知六道之難拔。誓同茲人。俱游絕域。臨三途而緬謝。傲天宮而囗囗云云。由是僧俗凡一百二十三人。竝慕道辭榮。棲心物外。續有千餘人。同結白蓮社矣(廬山記)囗竺佛念。自安高支謙之後。傳譯明匠。莫踰於念。符姚二代。為譯人之宗。念自譯經七十四卷。
辛卯(十六)(六)(六)(四)(三)(六)(六)
僧伽提婆。至尋陽。初曇摩難提。出毗曇心。言多疑滯。至是遠公請入廬山。重譯毗曇等論七卷囗曇摩難提。共譯經一百一十四卷囗釋道敬。方入廬山出家。奉持般若等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