壬辰(十七)(七)(七)(五)(四)(七)(七)
八月彗現。詔天下有德沙門禳之。竺曇猷禱之。七日彗沒。有青衣童子來悔過。乃隱不現囗西域迦留陀伽(此云時水)譯十二遊經囗西秦釋聖堅。譯摩伽等經二十四卷。
癸巳(十八)(八)(八)(萇死高祖興立)(六)(五)(八)(八)
時謝靈運。恃其才高。骯髒傲物。與世少諧。初入廬山。一見遠公。肅然心服。師問於遠。求入淨社。遠以心雜止之。今東西二池。乃靈運所鑿也。常有紅白蓮花。光華殊特。其白花西方有之。自此而始(廬山記)囗秦僧伽跋澄(此云眾現)。譯[鞥-合+(白-日+田)]婆沙等經論二十七卷。澄戒德整峻。眾皆則之。
甲午(十九)(秦)(為後秦滅)(後秦)(高祖皇初元)(七)(六)(九)(九)
釋慧嵬多在山禪定。有一無頭鬼(現形)。嵬曰。汝無頭痛之患。一何快哉。鬼便隱復作無腹鬼現。嵬曰。汝無腹藏之憂。一何樂哉。須臾復作異形鬼。皆隨點化而隱。時大雪。有一女子。來求寄宿。姿容婉媚。衣服鮮麗。女白嵬曰。以上人有德。天遣我來。以相慰喻。談說欲言。勸動其意。嵬執志貞確。一心無擾。乃謂女曰。吾心若死灰。無以革囊見試。女遂凌雲而逝。顧歎曰。海水可竭。須彌可傾。彼上人者。秉志堅貞。嵬以隆安三年。與法顯遊西域焉(本傳)囗符秦五主四十四年。沙門六人。出經律論一百九十七卷。
乙未(二十)(後秦二)(八)(七)(十)(十)
釋僧道。秦主欽其德業。友而愛之。入寺造敬。同輦還宮。及什公譯經。師亦參議焉囗釋曇微。安公弟子。講法精敏。是年無疾而化。
丙申(太元二十一)(九月安帝即位)(三)(西秦)(太初九)(後涼)(龍飛元)(後燕寶)(永康元)(魏)(皇始元)
魏趙郡沙門法果。戒行精至。開演法籍。詔徵以為僧統(弘明)囗沙門康道和。戒德有儀。軌範羣物。譯益意經。
丁酉(安帝)(德宗)(隆安元)(皇初)(四)(太初)(十)(龍飛)(二)(南涼)(禿髮鳥孤元)(北涼)(囗業神璽元)(西涼)(李暠)(燕二)(魏二)
桓元勸帝沙汰僧尼。詔曰。沙門有通經律。行可宣寄大化者。聽依所習。否者悉令罷道。唯廬山道德所居。不在搜簡。及遠法師以書抵元。遂停其詔囗僧伽提婆。來遊建康。晉朝王公名士。莫不造席。乃譯阿含經一百一十卷。
戊戌(二)(五)(十一)(三)(二)(二)(西涼)(後燕慕容囗囗囗囗)(囗)(囗)
魏太祖。下詔曰。佛法之興。其來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神蹤遺法。信可依憑。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令信向之徒。有所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中達唯誦觀音經。明日將噉之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嚙柵成闕。達乃穿柵得脫(僧傳)。
己亥(三)(弘始元)(十二)(後涼)(纂咸寧元)(三)(天璽元)(長樂元)(二)(二)
曇摩耶舍(此云法稱)。明悟出羣。常有聖僧。執錫自空詣稱談話。又夢博叉天王。勸以遊方觀道。不當自善。由是行化。至于此土。是年譯差摩經一卷囗釋法顯。與同學五人往西域。求未至經囗釋慧持。廬山遠公弟也。形長八尺。風神雋爽。是年辭遠入蜀。止龍淵寺。白黑歸敬。升持堂者。皆號登龍門。
庚子(四)(二)(十三)(二)(利鹿孤建和元)(二)(元)(二)(建平元)(三)
三月曇摩蜱。出雜問律事二卷。明三寶物。須善防護囗太山竺僧朗。有先知之異。晉魏燕秦六天子。降詔問所。供聘皆奇寶。南燕主欽其德。給二縣租稅。仍為立神通寺。曾經三度毀之。而不得犯者。朗輙見身以錫杖揮之立。四百年而佛像如新(本傳及北山錄)。
辛丑(五)(三)(呂降)(神鼎元)(二)(沮渠蒙遜永安元)(二)(熈)(光始元)(二)(四)
初建元十三年。符秦盛時。德星屢現。太史奏。外國當有智人入輔。及秦主攻襄陽。得道安以為應。安讓不敢當。勸秦主。迎龜茲國鳩摩羅什(此云童壽)。秦主從之。太元七年。即遣呂光。伐龜茲以迎什。遂獲什。光見什年少。妻以龜茲王女。什苦辭。光飲以醇。囗囗閉室中囗囗囗囗囗囗光還。而符堅已敗。因僭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國及姚萇囗囗囗囗囗安八年囗囗囗囗囗囗風化囗囗是年三月。有木連理。生于廟廷。囗囗囗園葱變為[蓲-品+囗]。以為美瑞。五月遣將伐涼。九月隆隆乃迎什。十二月至長安。秦主禮待以國師。於西內逍遙園。命什譯經。秦主卑萬乘之心。尊三寶之教。機政之暇。躬與什對譯囗南涼釋曇霍。專以神力化物。行疾如風。力者追之不及。言人死生貴賤。毫釐無爽。人或藏其錫杖。霍閉目少時。立知其處。因之事佛者甚眾。鹿孤有弟耨檀。多虗害。霍謂曰。當脩善道。為後世橋梁。檀曰公能七日不食。僕當奉佛。乃幽七日。而霍無饑色。檀因此改信節殺興慈。國人既蒙其祐。咸稱曰大師(本傳)囗杯度比丘。常乘木杯度水。神化莫測。時在彭城。羅什聞之歎曰(一作度聞什入關歎曰)。吾與此子戲別三百年矣。相見杳然。未期遲於來世耳(感通傳)。
壬寅(元興元)(四)(傉檀弘昌元)(二)(三)(二)(三)(五)
秦什法師。是年出彌陀彌勒思益等經囗廬山遠法師。聞什入關。遣書通好。秦主聞遠師之風。遙相欽敬。送旃檀像塔。請作大智度論度。致書殷勤。什亦送雙口澡瓶。及遺書曰。佛記東南有護法菩薩。勗哉仁者。善弘其事。并遺偈一章。略曰。既已捨染樂。心得善攝否。若得不馳散。深入實相否。畢竟空相中。其心無所樂(云云)。遠復答以偈。略曰。本端竟何從。起滅有囗囗。一微涉動境。囗囗頹山勢。惑想更相乘。觸理自生滯。(云云)囗囗國未囗囗囗常住之說。但云壽命長劫。遠曰。佛是至極。至極則無變。無變之理。豈有窮哉。乃著法性論。有曰。至極以不變為性。得性以體極為宗云。羅什見論歎曰。遠未及見經。暗與理會。豈不妙哉囗桓元重申庚氷之議。欲沙門盡敬王者。朝廷承風。旨多與元合。因以問遠曰。此一代大事。不可使朝廷失體也。得八座書。今以似君。君其件件詳論不敬之意。以釋其疑。便當行之。遠公慨然。懼大法之將淪。乃答其書。并著沙門不敬王者論五篇。劇陳所以不拜之意。其論五篇。一曰在家。謂在家奉法。則是順化之民。情未變俗。迹同方內。故有天屬之愛。奉主之禮。禮敬有本。遂因之以成教。二曰出家。謂出家則是方外之賓。能遁世以求其志。變俗以達其道。變俗則不得與世典同禮。遁世則宜高尚其迹。故能拯溺俗於沉流。拔幽根於重劫。遠通三乘之津。近開人天之路。如令一夫全德。則道洽六親。澤流天下。雖不處王侯之位。固已恊契皇極。在宥生民矣。是故內乖天屬之重。而不違其孝。外闕奉主之恭。而不失其敬也。三曰求宗不順化。謂反本求宗者。不以生累其神。超落塵封者。不以情累其生。不以情累其生。則其生可滅。不以生累其神。則其神可冥。冥神絕境故謂之泥洹。故沙門雖抗禮萬乘。高尚其事。不爵王侯。而沾其惠者也。四曰體極不兼應。謂如來之與周孔。發致雖殊。潛相影響。出處或異。終期必同。故雖曰道殊。所謂歸一也。不兼應者。物不能兼受也。五曰形盡神不滅。謂識神馳騖。隨行東西也(弘明集)。元始意堅。及得遠論。即緩其事囗竺法曠。志行淵深。每以法華為會三之旨。彌陀為淨土之因。常詠二部。有眾則講。獨處則誦。甞造彌陀大殿。伐木遇旱。曠呪令出水。是年示寂。顧愷之作讚傳(本傳)囗北涼釋道龔。譯寶梁等經十二卷。釋法眾。譯陀羅尼經。又僧伽陀。譯善權經囗魏太祖。於虞地。造十五級塔。又造開泰定國二寺。寫一切經。造千金像。每日法集三百名僧(方志)。
癸卯(二)(五)(後涼)(為後秦滅)(二)(三)(四)(三)(四)(六)
冬桓元篡位。封帝為平固王。乃下書曰。佛法弘大。所不能測。推奉主之情。欲興其敬。今事既在己。宜體謙冲。應諸道人。勿復致禮也囗秦什出金剛仁王等經囗釋曇邕。初仕符秦。為衛將軍。形長八尺。雄武過人。符堅南敗。因從安公出家。次事廬山遠公。內外綜涉。志尚弘法。為遠人關。致書羅什。凡為使命。十有餘年。鼓擊風流。搖動峯岫。強捍果敢。專對不辱。後於山西。營立茅宇。與弟子曇果。沉思禪門。果夢山神求受五戒。果曰。家師在此。可往咨受。後邕見一人。風姿端雅。從者二十人。請受五戒。邕知是山神。乃為說戒說法。神嚫以外國七節。禮拜辭別。倐忽不見(僧傳)。
甲辰(三)(六)(西秦)(南涼)(三)(四)(五)(四)(五)(魏)(天賜元)
春劉裕討桓元。元敗。挾帝走江陵。元為人所殺囗釋智猛。招十五人。往西域求經囗四月秦什師。譯大品般若經四十卷。又百論二卷。什尋覽舊經。多所紕繆。皆釐正之。沙門僧叡僧肇等。八百餘人。傳受其旨囗天竺弗若多羅(此云功德大)。至長安。義學沙門數百人從之。於中寺誦十誦梵本。什公番譯三分獲二。而十月弗若示寂。會曇摩流支至。亦善毗尼。廬山遠公。走書關中。勸流支足成之。秦王亦加敦請。流支乃與什公續之。至來秋而終焉。律儀大備。自此而始。
乙巳(義熈元)(七)(五)(建初元)(五)(慕容超太上元)(二)
桓振挾帝屯江津。劉毅等擊之。振走。何無忌。奉帝還京師。帝次潯陽。詔遠法師。見于行在。輔國何無忌。勸遠一出。遠固辭以疾。帝再詔問勞。敕九江太守。歲時送米資奉(本傳)囗正月秦王興。以鳩摩羅什為國師。奉之如神。親帥群臣。聽什講經。大營塔寺。沙門坐禪者。常以千數。公卿以下皆奉佛。由是州郡化之事佛者。十室而九(北史)囗是年什。出佛藏經。菩薩藏經。譬喻經。及智度論一百卷囗法師僧[((素-糸)*力)/石]。奉律精苦。為秦主所重。自什入關。僧尼以萬數。頗多愆濫。遂以[((素-糸)*力)/石]為國僧正。統攝僧事。給車輿吏士。秩視侍中。僧正自此而始囗又以僧遷禪慧為悅眾。以法欽慧斌為僧錄。班秩有差。尋加親信。仗身白從。各三十人囗法師僧叡。從什受業。妙悟絕倫。秦王嘗指之曰。四海僧望也。叡講成實論。什歎曰。子真精識。傳譯有甞音。吾何恨焉囗法師僧肇。自為沙門。名震三輔。什公在姑臧。肇走依之。什與語驚曰。法中龍象也。及歸關中。助什詳定經論。因出大品之後。著般若無知論。什覽奇之。傳其論至廬山。遠公歎為未甞有也。復著物不遷寶藏等論。皆妙盡精微。并注維摩。竝傳於世囗時師子國有婆羅門。號聰明。為異道之宗。聞什在關中。馱其書至。乞與僧辨論。什謂道融曰。子可當之。融密使人錄其書目。一覽即誦。克日論議。秦王與公卿大集。婆羅門以博觀為誇。融乃歷數其書。并秦地經史三倍之。什嘲曰。卿乃未聞大秦有博學者乎。敢輕遠來。婆羅門愧拜而去(僧傳)囗晉司徒王謐。於東掖門。見五色光。穿其地得金像。高四尺。因奉入宮。宋祖加敬。躬禮事焉(感通傳)。
丙午(二)(八)(六)(二)(六)(二)(三)
師子國沙門曇摩。獻玉像。高四尺二寸。帝賜瓦官寺(統紀)囗天竺佛馱跋陀羅(此云覺賢)。遊罽賓積歲。常於宴坐。屢見神通。已得不還果。時有秦沙門智嚴等。西往罽賓。請來長安。講讚大乘。咸覿玄奧。什公倒屣迎之。議論多發。藥奉太子泓。甞延至東宮。對什論法。時秦崇尚玄化。沙門出入宮闕者數千。唯跋陀守靜隤然而已。偶謂弟子曰。昨見天竺五舶俱發。應合至矣。又其徒自言。得那含果。僧正道[(丰*力)/石]曰。佛不許言自所得法。五舶之論。何所窮詰。弟子輕言誑惑。於律有違。義不同處。跋陀遂渡江入廬山。見遠公。遠高之。遣書關中雪其枉。遠乃請出禪數諸經。未幾而五舶俱至。共伏其靈通。陀即持佛舍利五粒。建塔於東林寺北上方(廬山記)囗夏什出法華經七卷。又維摩經三卷。華手經十三卷。又於草堂寺。出梵網經二卷。融影等三百人。一時共受菩薩十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