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申(三年)
詔不空三藏。於興善寺立道場。命近侍大臣及諸鎮將帥。悉授灌頂。帝親為不空敘官。特進鴻臚卿 囗帝召忠國師入內。引太白山人見之。帝曰。此人頗有見解。請師驗之。忠曰。汝蘊何能。山人曰。忝識山識地識字善筭。曰山人所居之山。是雄山雌山。山人茫然不能對。忠指殿上地問。此是何地。曰容弟子筭方知。忠於地上畫一畫云此甚字。曰一字。忠云。土上一畫是王字。何謂一字耶。忠又云。筭三七是多少。曰國師玩弟子。三七豈非二十一。忠云。却是山人弄貧道。三七是十。何謂二十一。復問更有何能。曰弟子縱有能。亦不敢向國師開口。忠曰。縱汝有能。亦俱未是。忠乃謂帝曰。問山不識山。問地不識地。問字不識字。問筭不解筭。陛下何處得此幪漢來。帝謂山人曰。朕有國位。不足為寶。師乃國寶也。山人曰。陛下真識寶者矣囗是歲。詔徑山道欽禪師。詔書云。朕聞。江左有蘊道禪人。德性氷霜。淨行林野。朕虗心瞻企。渴仰懸懸。有感必通。國亦大慶。願和尚遠降中天。盡朕歸向。不違願力。應物現形。今特詔迎。速副朕懷。春寒師得安否。遣此旨不多及。師赴詔至闕。帝親加瞻禮慰問。從容因曰。朕聞。徑山神龍。獻湫為寶坊。非師道德。莫能如此。師一日在內庭。見帝起立。帝曰。師何必見朕起身。師曰。陛下何得向四威儀中見貧道。帝悅。賜號國一禪師(本錄)。
己酉(四年)
帝甞在便殿。指魚朝恩。謂忠國師曰。朝恩亦解些子佛法。朝恩即問國師曰。何是無明。無明從何起。師曰。佛法衰相今現。帝曰何也。師曰。奴也解問佛法。豈非衰相現。朝恩色怒。師曰。即此是無明。無明從此起。朝恩復曰。有人言。師今是佛。得否。師曰。有人言。汝是天子。果否。恩伏地曰死罪。朝恩實非天子。師曰。我不是佛。恩曰。師應長作凡夫。無成佛時耶。師曰。我向後必當作佛。我若作佛。不名慧忠。汝向後若作天子。改却姓莫不姓魚否。朝恩仍伏地曰死罪。朝恩此去。實不敢向師論佛法。忠謂帝曰。幾怕殺此奴(通論)囗徑山欽禪師。力請歸山囗江西道一禪師。說法于豫章開元寺。時號馬祖囗牛頭慧忠禪師示寂。師平生一衲不易。器用唯一鐺。甞有供僧穀二廩。盜者窺伺。虎為守之。縣令張遜入山頂謁問。師有何徒弟。曰有三五人。師敲床三下。有三虎哮吼而出。遜驚怖而退。及移居莊嚴寺。將建法堂築墓。有二神人。定其四角。潛資夜役。不日而成。由是學徒雲集。至是將終。石室前掛鐺樹。掛衣藤。無故枯死。師集眾布薩訖。淨髮浴身。怡然坐化(五燈)。
庚戌(五年)
西域大耳三藏至京。自云得他心通。帝請忠國師試驗。忠曰。汝道老僧今在甚處。耳云。和尚是國師。何得往天津橋。看弄猢猻。忠又問。今在甚處。耳云。國師何得去西川看競渡。忠又問。今在何處。耳良久罔知去處。忠叱云。這野狐精。他心通在什麼處囗三藏不空示疾。以表辭帝。詔遣內使勞問。就加開府儀同三司蕭國公。空辭讓數四。帝不允。六月癸未。沐浴更衣。吉祥安臥而寂。帝輟朝三日。贈司空。追諡大辨正廣智三藏和尚。荼毗日。詔遣中謁者。賷祝文祖祭。睿詞深切。禮冠群倫(此出碑傳。而通鑑載師卒於九年)。
辛亥(六年)
淮南節度使張廷賞。狀舒州三祖僧粲大師行實。請諡于朝。四月。賜諡鏡智禪師。塔曰覺寂囗九月。詔以不空三藏舍利。起塔于舊居寺。御史嚴郢。撰紀德碑。略曰。和尚西域人也。玄宗肅宗代宗三朝。皆為灌頂國師。僧夏五十。享年七十。譯經一百三十六卷。自金剛薩埵。於毗盧佛前。受瑜伽上乘義。傳於龍猛。猛傳於龍智闍黎。智傳金剛智闍黎。金剛智。東來傳於不空。凡六葉矣。不空傳於惠朗等。天下謂之密教囗十二月。越州律師曇一示滅。師慧辨該愽。大弘律教。陸象先李邕等名士。皆為莫逆之友。
壬子(七年)
顏魯公真卿。撰撫州寶應寺律藏院戒壇記。略曰。州有謝靈運番經臺。尚書魏公。奏為寶應寺。請惠欽律師登壇。董木鐸焉。遠近駿奔道場側塞。像法於變。皆欽化道之力焉。
癸丑(八年)
西域沙門純陀至京。時年六百餘歲。帝召見。問以養生之術。甚蒙咨挹囗杜鴻漸以疾辭宰相。釋位三日而薨。臨終儼朝服。加僧伽棃。剃鬚髮而逝。遺命依沙門法葬(舊史)。
甲寅(九年)
道士史華。以術得幸。因請立刃梯與沙門角法。有旨。兩街選僧。克日較勝負。沙門崇惠。常誦楞嚴呪。表請挫之。帝率百僚臨觀。史華履刃梯而上。命惠登之。惠躡刃而昇。往復無傷。惠乘勝。命聚薪於庭舉烈焰。惠入火聚。呼華入。華慚汗不敢正視。帝大悅而罷。賜崇惠。號護國三藏(佛道論衡)囗沙門圓澤。與隱士李源厚善。相率游峨嵋。澤欲由長安往。源欲自荊州往。遂自荊州。舟次南浦。見錦襠婦汲水。澤泣曰。所不欲由此者為是。源驚問故。澤曰。婦人孕三稔矣。遲吾為之子。不逢則已。今逢無可逃者。我生三日。願公臨顧。以一笑為信。後十三年。於杭州天竺寺外。當與公相見。吾以三生為比丘。居湘西之嶽麓寺。有巨石林間。當習禪為上。澤亡。婦乳三日。源往視之。兒果笑。後如期至吳赴。約於葛洪井畔。聞牧童歌。曰三生石上舊精魂。賞月吟風莫要論。慚愧情人遠相訪。此身雖異性常存。源曰。澤公健否。答曰。李君真信士。然世緣未盡。且勿相近。惟勤修不惰。乃復相見。又歌曰。身前身後事茫茫。欲話因緣恐斷腸。吳越江山尋已遍。却回煙棹上瞿塘。遂隱不見。
乙卯(十年)
忠國師將去世。入辭代宗。帝曰。師滅度後。弟子將何所記。忠曰。告檀越。造取一所無縫塔。帝曰。請師塔樣。忠良久曰。會麼。帝曰不會。忠曰。吾有侍者應真(真后住耽源也)。却知此事。以十二月九日。右脇而寂。弟子奉全身建塔。賜諡大證禪師。帝尋召應真入內。舉前語問之。真良久曰。聖上會麼。帝曰不會。真述偈曰。湘之南潭之北。中有黃金充一國。無影樹下合同舡。琉璃殿上無知識。
丙辰(十一年)
衛州別駕周伯玉。常持金剛經。忽見梵僧。玉問是誰。曰我是須菩提。為汝誦經數年。不斷肉食。汝若志心求佛。必須斷肉。伯玉自此斷肉蔬食。轉加誦持(證驗賦)。
丁巳(十二年)
華嚴疏主澄觀。字大休。初大曆三年。詔入內。與三藏不空。譯經為潤文。大德既而辭。入五臺山大華嚴寺。覃思華嚴。博覽異學。
戊午(十三年)
詔兩京律師。詳定新舊律條列持犯。頒行天下囗時禪化大行。江西主大寂。湖南主石頭。往來憧憧。竝湊二大士之門。
己未(十四年)
天柱山崇慧禪師。初得法初牛頭威。僧問達磨未來此土。有佛法否。曰未來且置。即今事作麼生。又曰他家來大似賣卜漢相似。見汝不會。為汝錐破卦文。才生吉凶。在汝分上。一切自看。是年示寂。肉身不壞。數百年猶在囗五月帝崩。德宗即位。
德宗
庚申(建中元)
鄧隱峰禪師。因燒浴燒殺一僧。一日揭天窗呼曰。還我命來。師云。爾生耶死耶。僧曰死也。師云。爾既死已。覔命者誰。僧謝曰。我已得無生忍。乃不見。
辛酉(二年)
大梅常禪師。自見馬祖後。直入大梅山。住二十年。祖聞令一僧去問。見馬師得何道理。便住此山。師曰。馬師道即心是佛。便向這裏住。僧云。馬師近日佛法又別。又道非心非佛。師云。這老漢。惑人未有了日。任爾非心非佛。我只即心是佛。僧回舉似祖。祖云梅子熟也。
壬戌(三年)
(德宗。遣使召懶瓚。瓚方撥牛糞火。尋煨芋食之。寒涕垂膺未甞答。使者且勸拭涕。瓚曰。我豈有工夫。為俗人拭涕耶。竟不能致而去囗自咏云。深夜一爐火。渾家團欒坐。煨得芋頭熟。天子不如我。又題其像曰。糞火但知黃美。銀鈎那識紫泥新。尚無心緒收寒涕。豈有工夫問俗人)。
癸亥(四年)
十月。朱泚兵反。僭國號秦。帝幸奉天囗澄觀法師。著華嚴疏。以信解行證。分華嚴為四大科。凡歷四年而文成。
甲子(興元元)
五月復京師。七月帝還京囗南岳明瓚禪師。初隱居上封。宰相李泌。乾元中入衡岳謁之。瓚誦經。泌曰。將非避隱者。有雲霄意乎。瓚唾之曰。莫相賊。泌色不為動。瓚久之見泌。立候不懈。乃曰飯未。泌曰未也。瓚撥火出芋食。泌與語久之辭去。瓚撫其背曰。好做十年宰相。至是泌用事。為帝言其高行。有詔徵之。使者至石窟。宣麻命曰。尊者起謝恩。瓚閉目盤足凝坐。略不以介意。使者不之迫。回奏其事。帝咨美之數四不已。瓚甞著歌。略曰。世事悠悠。不如山丘。臥藤蘿下。塊石枕頭。生死無慮。更復何憂(五燈)囗荊溪湛然禪師示寂。翰林梁肅。題其碑陰曰。聖人不興。必有命世者出焉。自智者以法付灌頂。再世而至左溪。明道若昧。待公而發。乘此寶乘。煥然中興。其受業身通者。三十有九人。而縉紳先生。高位崇名。屈體受教者數十。師嚴道尊。遐邇歸仁。自非命世亞聖。曷以臻此。
乙丑(正元元)
居士龐蘊字道玄。世習儒業。父為衡陽刺史。卒于任遂家焉。居士自幼敏悟。節槩高潔。每混俗和光。甞以舡載家珍數萬。沉于洞庭之淵。人問居士何不布施不造寺。士曰。自無始來。由為因果相牽。不得解脫。自是生涯澹如也。有男名耕穫。女名靈照。日鬻笊籬於市以自活。居士是年始謁石頭和尚。忘言妙契。一日石頭問。日用事作麼生。士呈頌曰。日用事無別。唯吾自偶諧。頭頭非取捨。處處沒張乖。朱紫誰為號。溪山絕點埃。神通兼妙用。運水與搬柴。石頭然之。後之江西。參馬祖。問不與萬法為侶者是什麼人。祖曰。待汝一口吸盡西江水。即向汝道。居士大悟。自是機辨諸方莫能禦矣。
丙寅(二年)
五月。詔律師道澄入宮。為妃嬪內侍授戒。賜號大圓律師。制諸寺宣講。復作蘭盆會囗翰林梁肅。修天台止觀論成。著止觀統例。略曰。止觀者。導萬化之理。而復於實際者也。物之不能復者。昏與動也。照昏謂之明。駐動謂之靜。明靜止觀之體也。在因謂之止觀。在果謂之智定。使其動而能靜。靜而能明。因相待以成法。即絕待以照本也。噫止觀其救世明道之書乎。非聖智超絕。其孰能知乎。若凡夫生滅心行。三惑浩然。於言說之中。推上妙之理。是猶醯雞而說大鵬。夏虫之議層氷。其不可見明矣。
丁卯(三年)
法師澄觀。華嚴疏成。初為眾講之。感景雲凝停講堂前之空中。又為僧叡等。著隨疏演義四十卷。隨文手鏡百卷。
戊辰(四年)(京師地震三十六番)
詔迎岐州無憂王寺佛指骨。入禁中供養囗三月。江西馬祖道一大師示寂。臨終偈曰。心地隨時說。菩提亦只寧。事理俱無礙。當生即不生。門弟子奉靈骨舍利。建道場于石門。相國權德輿為之碑。宣宗賜諡大寂禪師。得法弟子百三十九人。各為一方宗主。轉化無窮。禪宗至此大盛于世。
己巳(五年)
十月。遣中使賷詔迎澄觀法師赴闕囗徑山國一欽禪師。居龍興寺。是年帝遣中使勞問囗五洩靈默禪師。初參石頭。遷出門還曰。從生至老。只是這个。師大悟。棲止久之。自貞元初。入天台。住白沙道場。復居五洩。
庚午(六年)
十二月。石頭希遷禪師示寂。壽九十一。諡無際大師。師初閱肇論云。會萬物為己者。其唯聖人乎。遂豁然曰。聖人無己。靡所不己。因著參同契。其辭略曰。竺土大仙心。東西密相付。事存凾蓋合。理應箭鋒拄。承言須會宗。勿自立規矩。觸目不會道。運足焉知路。進步非遠近。迷隔山河固。謹白參玄人。光陰莫虗度(五燈)囗惟惲禪師。初參馬祖得心要。至是行化於吳越。
辛未(七年)
六月。帝幸章敬寺觀譯經。帝賦詩。太子群臣皆和囗處州西堂藏禪師。參馬祖得法。祖有藏頭白之語。至是眾請開堂。
壬申(八年)
十二月。徑山國一欽禪師示寂。賜諡大覺禪師。壽九十二。憲宗元和十年。敕賜石碑行狀。比部崔元翰撰囗惟惲禪師至鄱陽。山神求受八戒。
癸酉(九年)
龐居士。自見馬祖諸師之後。放曠自如。游止襄漢。山林城市不定所居。女靈照常隨之。士有偈曰。心如境亦如。無實亦無虗。有亦不管。無亦不拘。不是聖賢。了事凡夫。
甲戌(十年)
釋皎然(名晝一作字)。有逸才。為顏魯公于頔吳季德諸公所敬。陸羽至。則清談終日。天下士夫服其標致。然恥以文章名世。甞嘆曰。使有宣尼之愽識。胥臣之多聞。終日目前矜道修義。適足以擾真性。豈若松巖雲月禪坐相偶。無言而道合。至靜而性同。吾將入杼山矣。於是裒所著詩文火之。後中丞李洪刺湖州。枉駕訪晝。請及詩文。曰貧道役筆硯。二十餘年。一無所得。冥搜物累。徒起我人。今棄之久矣。洪搜之民間。僅得十卷。晝沒。相國于頔序之進于朝。德宗詔藏祕閣。
乙亥(十一年)
律師靈徹字源澄。居越州雲門寺。一時公卿負才望。若劉長卿嚴維皇甫曾。皆投刺結友。澈詩與皎然僧標齊名。著律宗行源二十一卷。初澈游京師。名聞輦轂。緇流嫉其盛。造飛語浸誣。得罪徒汀州。入會稽。遂終老於吳越。相國權德輿。曾作序餞之。有觀其容鑒其詞知其心。不待境靜而靜之語囗陸德輿。又與玄禪師厚善。玄歸天竺。德輿以序餞之。略曰。桑門患為外見所雜。既得之患。為內見所縛。今玄公翛然二見之間。不外不內。冥夫至妙。且以勾吳山水之絕境。天竺又經行之淨界。振錫而往。其心浩然。蓋隨緣生興。觸物成化。而不為外塵所引也。
丙子(十二年)
西嶺。吳中士夫。雅與之游。如李吉甫韓皇孟簡輩。皆與結西外交。吳人語曰。杭之標摩雲霄。越之澈洞氷雪。霅川書記清秀。景陵陸羽見標。稱之曰。日月雲霞。吾知為天標。山川草木。吾知為地標。推能歸美。吾知為德標。閑居趣寂。得非名實在公乎。杭人尊之而不名。呼西嶺和尚囗時天皇道悟禪師。初居荊州當陽柴紫山。學徒依附。駕肩接迹。都人士女。嚮風而至。連師迎入城郡。遂居天皇。時江陵尹僕射裴公。問法勤至。師素不迎送。客無貴賤。皆坐而揖之。裴公愈加歸向。由是石頭法道。盛于此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