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括山一菴釋 本覺 編集
明羼提居士 畢熈志 較訂
唐
德宗(下)
己卯(十五年)
四月帝誕節。敕有司備儀輦。迎教授和尚澄觀。入內殿。闡揚華嚴宗旨。觀陞高座曰。大哉真界。萬法資始。包空有而絕相。入言象而無迹。妙有不有。真空不空。我佛得之。妙踐真覺。廓淨塵習。寂寥於萬化之域。動用於一虗之中。融身利以相含。流聲光而遐燭。我皇得之。靈鑒虗極。保合大和。聖文掩於百王。淳風扇於萬國。敷玄化以覺夢。垂天真以性情。是如華嚴教旨。恢廓沖邃。不可得而思議矣。失其旨也。徒脩因於曠劫。得其門也。等諸佛於一朝(云云)。帝顧謂羣臣曰。朕之師言雅而簡。辭典而富。能以聖法。清涼朕心。仍以清涼賜為國師之號。朕思從來執身心我人。及諸法定相。斯為顛倒。羣臣再拜稽首。頂奉明命。由是中外台輔重臣。咸以八戒。禮而師之囗是歲廬山東林律大德熈怡示寂。許堯佐製其碑。略曰。師精貫六藝。旁達百氏。甞與魯公顏真卿。丞相趙公憬。御史盧羣等為禪侶。門人法粲等傳其教囗四明庾承宣。作福州無垢淨光塔銘。略曰。觀察使柳公。監軍使魚公。相與言曰。報君莫大於崇福。崇福莫大於樹善。樹善莫大於佛教。教之本其在浮圖歟。夫塔者。上參諸天。下鎮三界。影之所蔭。如日月之照。破昏為明。鈴之所響。如金石之奏。聞聲生善。如是諸福盡歸人王。謀之既藏。相顧踴躍。食王祿者。樂於檀施。荷帝力者。悅而獻工。役無告勞。功用斯畢。皇帝嘉焉。御扎題額。錫名真元無垢淨光之塔云。
庚辰(十六年)
逸士劉軻。游廬山黃石岩。遇高僧。因為記。略曰。軻至黃石岩。岩有棲禪子。問其所住幾年。但以手指松桂曰。毫髮我植。今環人臂。烏飛兔走。吾復何齒。世之人名為利鈎。利為名餌。吞鈎食餌。手足羈鎻。彼焉得跳躍於此乎夫。禪子脫去桎梏。四支宣展。動與雲無心。靜將石何機。物我一致。端邪徑塞。所謂非斯人不能住斯境也。師俗姓黃。名常進。以師久住。遂以其姓名岩焉。
辛巳(十七年)
金陵沙門惠炬。天竺三藏勝持。編次諸祖傳法偈讖。及宗師機緣。為寶林傳囗南嶽雲峰律師法證示寂。凡度學者五萬人。壽七十八。柳子厚銘其塔。復為之碑。略曰。乾元元年。皇帝曰。予欲俾慈仁怡愉。治于生人。惟浮圖道允廸。乃命五岳求厥元德。以義于下惟慈岳。上于尚書。其首曰。雲峯大師法證。凡蒞事五十年。貞元十七年乃沒。其徒曰詮。曰遠。曰振。曰巽。曰素。凡三千餘人。有來受律者。吾師示以尊嚴整齊。明列義類。而人知其所不為。有來求道者。吾師示以高廣通達。統其空有。而人知其所必至。元臣碩老稽首受教。髫童毀齒踴躍執役。故從吾師之命而度者。凡五萬人。吾師冬不燠裘。饑不豐食。每歲會其類。讀群經。俾聖言畢出。有以見其大。又率其仵伐木輦土。作佛塔廟洎經典。俾像法益廣。有以見其用(云云)。以至厥徒蒸蒸。惟大教是膺。惟憲言是懲。溥博恢弘。如川之增。如雲之興如嶽之不崩。終古其承(柳集)。
壬午(十八年)
癸未(十九年)
東都聖善寺大師凝公示寂。翰林白居易作八漸偈吊之。其序曰。居易甞求心要於師。師賜教焉。曰。觀覺定慧。明通濟捨。由是入於耳貫於心。嗚呼今師之報身則化。師之八言不化。至哉八言。實先生忍觀之漸門也。故廣一言為一偈。謂之八漸偈。蓋欲以發揮師之心教。且明居易不敢失墜也。既而升于堂。禮于牀。跪而唱。泣而去(偈曰。囗觀囗以心中眼。觀心外相。從何而有。從何而喪。觀之又觀。則辨真妄囗覺囗惟真常在。為妄所蒙。真妄苟辨。覺生其中。不離妄有。而得真空囗定囗真若不滅。妄即不起。六根之源。湛如止水。是為禪定。乃脫生死囗慧囗專之以定。定猶有繫。濟之以慧。慧則無滯。如珠在盤。盤定珠慧囗明囗定慧相合。合而後明。明彼萬物。物無遺形。如大圓鏡。有權無高囗通囗慧至乃明。明則不昧。明至乃通。通則無礙。無礙者何。變化自在囗濟囗通力不常。應念而變。二相非有。隨求而見。是大慈悲。囗一濟萬囗捨囗眾苦既濟。大悲亦捨。苦既非真。悲亦是假。是故眾生。實無度者)囗濬上人歸淮南。柳宗元子厚作序送之。略曰。金仙氏之道。蓋本於孝敬。而後積以眾德。歸於空無。其教曰禪。曰法。曰律。以誘掖謎濁世用寂無。上人窮討祕義。發明上乘。奉威儀三千。雖造次必備。甞以此道宣於江湖之人。皆悅其風而受賜。攀慈航望彼岸者。蓋千百計。天子聞之。徵至闕以問焉。導揚本教。頗甚稱旨。京師士眾方且翹然。仰大雲之澤。以植德本。而上人不勝顧復之恩。退懷省侍之禮。[怡-台+(懇-心)]迫上乞。遂無以奪。由是杖錫東顧。振衣晨往。右司員外郎劉公。通達釋教。與上人為方外游。始榮其至。今惜其去。於是合郎署之友。詩以貺之。退使孺子執簡而序之。因繫其辭曰。上人專於律行。恒久彌固。其儀刑後學者歟。誨於生靈。觸類蒙福。其積眾德者歟。覲干骨堂。視遠如邇。其本孝敬者歟。若然者是將心歸空無。捨筏登地。固何從而識之乎(柳集)。
甲申(二十年)
正月南岳般舟和尚卒。柳子厚作第二碑。其詞略曰。和尚曰日悟。心大而行密。體卑而道尊。以為由定發慧。必用毗尼為之室宇。遂究觀祕義。登壇蒞事。度比丘眾。歲凡千人者。三十有七。而道不慁。以為去凡即聖。必以三昧為之軌道。遂脩明要奧。得以觀佛道場專精。長跪右遶。凡七日者。百有二十。而志不衰。師即崇嶺作精室。凡南方人。顓念佛三昧者。必由於是。命曰般舟臺焉。嗚呼無得而脩。故念為實相。不取於法。故律為大乘。萬行方厲。一性恒如。寂用之涯。不可得也(柳集)。
順帝
乙酉(永正元)
正月德宗崩囗順宗即位。
帝初在東宮時。問佛光如滿禪師曰。佛從何方來。滅向何方去。既言常住世。今佛在何處。答曰。佛從無為來。滅向無為去。法身等虗空。常住無心處。有念歸無念。有住歸無住。來為眾生來。去為眾生去。清淨真如海。湛然體常住。智者善思惟。更勿生疑慮。帝又問曰佛向王宮生。滅向雙林滅。住世四十九。又言無法說。山河及大海。天地及日月。時至皆歸盡。誰言不生滅。疑情猶若斯。智者善分別。答曰。佛禮本無為。迷情妄分別。法身等虗空。未曾有生滅。有緣佛出世。無緣佛入滅。處處化眾生。猶如水中月。非常亦非斷。非生亦非滅。了見無心處。自然無法說。帝聞大悅囗帝甞問尸利禪師。大地眾生。如何得見性成佛去。尸利對曰。佛性如水中月。可見不可取囗帝甞問心要於清涼國師。師答之。略曰。至道本乎其心。心法本乎無住。無住心體靈知不昧。性相寂然。包含德用。迷現量則惑苦紛然。悟真性則空明廓徹。雖即心即佛。唯證者方知。然有證有知。則慧日沉沒於有地。若無照無悟。則昏雲掩芘於空門。若一念不生則前後際斷。照體獨立。物我皆如。直造心源。無智無得。然迷悟相依。真妄相待。若求真去妄。如棄影勞形。若體妄即真。似處陰影滅。若無心忘照。則萬慮俱捐。若任運寂知。則眾行爰啟。放曠任其去住。靜鑒覺其源流。語默不失玄微。動靜未離法界。言止則雙亡知寂。論觀則雙照寂知。語證則不可示人。說理則非證不了。是以悟寂無寂。真知無知。以知寂不二之一心。契空有雙亡之中道囗八月順宗遜位于憲宗。自稱太上皇(次年正月崩)囗九月太尉中書令韋皐薨。皐初生。厥父飯僧祈福。忽有應真尊者至。齊畢。乳媼抱兒求呪願。尊者起謂眾曰。此兒諸葛武侯也。他日有美政於蜀。宜以武字之。言訖恍然不見。其後皐游宦出處。名節大槩。與武侯相類。治蜀二十一年。封南康郡王。四川至今奉祀之。雅好釋氏法。嘉州石像初成。皐為記有曰。頭圍千尺。目廣二丈。其餘相好。一一稱是。又甞訓鸎武念佛。鸎鵡斃。以桑門故事闍維之。得舍利。皐為記。略曰。元精以五氣授萬類。雖鱗介毛羽必有感。清英純粹者矣。或炳耀離火。或稟奇蒼精。皆應乎人文以奉。若時政則有革。彼禽類習乎能言。了空相於不念。留真骨於已斃。殆其元聖示現感於人心。同夫異緣用一真化。云云(通論)。
憲宗
丙戌(元和元年)
十月詔。天下有道行僧。赴上都闡化囗西堂智藏。因張拙秀才問三世諸佛。天堂地獄。是有是無。師皆云有。張云錯。師曰。汝見甚人來。云曾參百丈(一曰徑山)。他道總無。師曰。汝有甚眷屬。曰有一山妻兩箇頑子。師曰。待汝得似百丈時一切道無即得。張禮謝而去。
丁亥(二年)
詔鵝湖大義禪師。入麟德殿論義。帝臨聽。有法師問。何謂四諦。答曰。聖上一帝。三諦何在。又問。欲界無禪。禪居色界。此土憑何而立。答曰。法師只知欲界無禪。不知禪界無欲。曰。如何是禪義。以手點空。法師無對。帝曰。法師講無窮經論。只這一點尚不奈何。義却問眾師曰。畢竟以何為道。有對知者是道。義曰。不可以智知。不可以識識。安得知者是道。有對無分別是道。義曰。善能分別諸法相。於第一義而不動。安得無分別是道。有對四禪八定是道。義曰。佛身無為。不墮諸數。安得四禪八定是道。復有數人致對。義皆乘機剉之。即舉順宗甞問尸利禪師。佛性可見否。利曰。佛性如水中月。可見不可取。湖因謂帝曰。尸利既見水月。何不捉取。帝因問湖。何者是佛性。湖答曰。不離陛下所問。帝默契。由是益重禪宗囗二月制。法師端甫掌內殿法事儀注錄左右街僧事。僧錄自甫而始囗四月荊州天皇道悟禪師。命弟子先期告終。至晦日。大眾問疾。師曰。會麼。乃拈枕子拋於地上。即便告寂。壽六十。臘三十五。師嗣石頭。
戊子(三年)
二月長沙龍安寺如海禪師示寂。柳宗元為碑。略曰。師居長沙。在定十四日。人即其處而成室宇。遂為寶應寺。去湘之西。人又從之。負木石以益其居。又為龍安寺焉。尚書裴公某。李公某。侍郎李公某。陽公某。中丞房公某。咸尊師之道。執弟子禮。年八十一。為僧五十三期。弟子玄覺懷直等(全見柳文)囗海有弟子浩初。與子厚善。子厚有序送初。其辭略曰。儒者韓退之。病予嗜浮圖言。訾予與浮圖遊。且曰。見送元生序。不斥浮圖。浮圖誠有不可斥者。往往與易論語合。誠樂之。其與性情[奭-人+大]然不與孔子異道。退之好儒。未能過楊子。楊子之書。於莊墨申韓。皆有取焉。浮圖者反不及莊墨申韓之怪僻險賊耶。曰以其夷也。果不信道而斥焉以夷。則將友惡來盜跖。而賤季扎由余乎。非所謂去名求實者矣。吾之所取者。與易論語合。雖聖人復生。不可得而斥也。退之所罪者。其迹也。曰髠而緇。無夫婦父子。不為耕農蚕桑而活乎人。若是雖吾亦不樂也。退之忿其外。而違其中。是知石而不知韞玉也。吾之所以嗜浮圖之言以此。與其人游者。非必能通其言者。且凡為其道者。不愛官不爭能。樂山水而嗜安閑者為多。吾病世之逐逐然唯印組為務。則捨是其焉從。吾之好與浮圖遊以此。今浩初閑其性。安其情。讀其書。通易論語。唯山水之樂。又父子咸為其道。以養而居。泊焉而無求。則其賢於為莊墨申韓之言。而逐逐然唯印組為務者。其亦遠矣(見柳文)囗詔栢岩惟惲禪師居章敬。每歲入麟德殿論道囗十月十三日。荊南城西天王道悟禪師入滅。壽八十二。坐六十三夏(一云。元和十三年四月十三化)。師嗣馬祖。其嗣法即龍潭信也(覺夢堂重校五家宗泒謂。今傳燈却收雲門法眼兩宗歸石頭下。誤矣。緣同時道悟者有兩人。一曰。江陵城西天王寺道悟者。諸宮人。嗣馬祖。元和十三年四月十三日化。正議大夫丘玄素撰塔銘。文數千言。一曰。江陵城東天皇道悟。婺州東王人。嗣石頭。元和二年丁亥化。律師符載撰碑。二碑所載。生緣出處甚詳。張無盡討得二塔記。示諸方曰。元甞疑德山洞山同出石頭下。因甚垂手處死活不同。今以丘符二記證之。朗然明白)。
己丑(元和四年)
五月敕有司。別鑄金印。加清涼國師澄觀號僧統國師。主教門事囗宰相權德輿著草衣禪師宴坐記。略曰。信州南嶽有宴坐之地。而禪師在焉。師居三十年。州人以草衣號焉。足不蹈地。口不甞味。時無寒暑。一繩牀而已。身及智慧。二俱清淨。微言軟語。有時而聞。涉其境之遠近。隨其根之上下。如雨潤萬物。風行空中。履其門閾。皆獲趣入。若非幹玄機於無際。窮實相之源底。則四時攻於外。百疾生於內矣。古所謂遺物離人而立於獨者。禪師得之。嗚呼世人感物以游心。心遷於物。則利害生焉。吉凶形焉。牽縻羈瑣。蕩而不復。至人則返靜於動。復性於情。夭壽仁鄙之殊。由此作也。斯蓋世諦之一說耳。於禪師之道。其猶梯稗耶(本集)囗福州閩縣白鹿院開山第一代道弘禪師法嗣大度。是年領徒入槦溪山中。鄉老槖糧而往飯之。遂請移今院處。偶逢白鹿。開剏道場。一日空中忽降五十三佛及錫杖一條。借雜青鳧。紛紛而下。高可盈尺。師悉收之。鑄為聖像三百餘軀。師將示滅。自於槦溪源。遷塔基一所。前溪潺潺。師謂此水喧吾之定。荷錫泝流。振之數下。澗流當隨錫聲。而滲沽流。可餘百步。別為泉眼湧出。其澗遂涸。以長慶壬寅十二月二日趺化(長樂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