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申(文德元 二月帝歸京 王建掠西川)
三月帝崩。昭宗即位囗四月石霜慶諸禪師告寂。師止石霜二十年。學眾有長坐不臥。屹若株杌。天下謂之枯木眾也。僖宗聞師道譽。甞遣使齎賜紫衣。師牢讓不受。壽八十二。諡普會大師。塔曰見相(一云二月滅)囗五月杭州千頃山楚南禪師。辭眾奄然而化。師得旨於黃蘖。初抵姑蘇報恩寺。精脩禪定二十餘載。足不踰閾。尋住寶林支磵慈雲。師雖應機無倦。而常儼然處定。或逾月。或浹旬。光啟中。錢王請下山供養。昭宗聞其道化。就賜紫衣。壽七十六。師著破邪論。行于世囗龍湖圓覺禪師。自住山數年。飯木實。飲谷水。甞危坐於路傍杉木之上。占望形勢。引錫一擲。隨其所止。即建堂殿。既而道德播聞。緇徒雲集。遂成巨剎。忽有老人。跪請曰。我乃龍也。家于此山。以行雨不職。上天有罰當死。願賜救護。師曰。汝得罪上帝。我何能致力。雖然汝可易形來。俄化為小蛇。師以錫杖引入淨瓶。良久風雷挾坐榻。山岳搖振。師宴坐達旦。天宇澄霽。蛇自瓶出。有頃。復為老人形。而謝曰。若非藉法力。則血肉腥穢此地矣。無以報德。山中無水。何以安眾。當以水延師道場也。即於峻谷窮源。刮石成穴。湧泉一泓。始雖涓涓。終焉衍溢。遂成一湖。今在半山。龍湖之名。蓋始於此。沍寒不氷。大旱不竭。其流四出。灌溉田數百頃。邦人神之。建祠其上。歲時享祀焉。今遇上元。乃師誕辰。龍必朝謝。有祥雲瑞氣之應。邦人由是益歸於師。富者施財。貧者施力。翕然而成樓觀。院之右十五里。有隋義寧歐陽太守之廟。即今福善王也。廟食至是年歷二百七十餘載。其神極靈。禍福此邦。民畏敬之。牲牢饗祭無虗日。師見而憫焉。一日杖策之祠下。說偈見意。告之曰。悟道然同死。死中生不忘。虎用無心伏。人來與惠降。殺生及祭祀。輪迴萬劫殃。為報人天道。無遮福最強。欲種當生果。今生足資糧。到處人驚悕。脩齋勸大王。昔年地獄裏。今日作天堂。復與之約曰。能食素。持不殺戒。乃可為鄰。是夕里之父老夢神云。我今受禪師戒。我不復血食。祭我當如比丘飯足矣。於是易血食以齋羞。至今遵之。神人相安。自是神顯靈異。護持此山。或云。師甞與神以道力角勝負。廟傍有松。巨幹參天。師舉手拗下。佛地三匝。而神實拂其二。遂屈而從之。右丞黃履作詩寄僧云。龍湖曾與祐民談(王曾祐民)。手轉松梢拂地三。感得茹蔬今尚爾。聞師孤潔可追參。後有僧紹新。偈云。古木寒雅晝鎻煙。靈風長在劫頻遷。忽思圓覺當年事。只與談因不論禪。審此則或者之說。又未必然。今併錄之。
昭宗
己酉(龍紀元)
九峰虔禪師。久參石霜諸。諸歿時。虔作侍者。眾請首座。嗣諸住持。方議次。虔犯眾曰。未可。須明先師意乃可耳。眾曰。先師何意。虔曰。只如道休去。歇去。一念萬年去。古廟香爐去。如何會。座曰。是明一色邊事。虔曰。果不會先師意。首座炷香曰。我若會先師意。香煙滅則我脫去。不然。煙寂不能脫。言卒而脫去。虔拊其背曰。坐脫立亡。不如首座。先師意則未會在。虔廬于普會塔旁。三年而去。經行末山之下。住崇福寺。
庚戌(大順元)
洪州上藍令超禪師。正月十五日。齋畢。聲鍾。端坐長往囗曹山本寂禪師。初居撫州曹山。後居荷玉山。二處法席。學者雲集。洞山之宗。至師為盛囗溫州大雲寺。因會昌例廢。至是高僧洪楚。投牒刺史朱誕。請復建大雲寺。誕上其事。且請加晝錦二字為額。詔從之。楚師誦經說法。陸地生蓮。靈蛇聽法。其後刺史錢元珪。建楚師堂。清泰年。建高塔焉。
辛亥(二年 楊行密據揚州封吳王)
仰山慧寂禪師。一日見異僧乘虗而至。作禮而立。師問。近離甚處。曰早辰離西天。師云。何太遲。僧曰。遊山翫水。師云。神通妙用不如闍梨。佛法須還老僧。曰特來東土禮文殊。却遇小釋迦。遂出西天貝多葉。與師作禮。乘雲騰空而去。師又甞示眾云。聖邊事且莫將心湊泊。但向自己性海。如實而脩。三明六通。是聖末邊事。如今且要識心達本。但得本不愁末。他時後日自具去在。若未得本。縱饒將情。學他亦不得。豈不見溈山道。凡聖情盡。體露真常。事理不二。即如如佛。先是師預示偈曰。吾年七十七。老去是今日。任性自浮沉。兩手攀屈膝。至是於東平。兩手抱膝而逝。敕諡智通大師。師之異迹。及垂讖記。具存本山實錄囗南塔光湧禪師。初事仰山於石亭。仰指謂人曰。此子肉佛。可以化人也。石亭沒。湧燃第三指以報法。又燃第二指以報親。
壬子(景福元)
泉州莆田國歡崇福慧日大師。初名文矩。為縣獄卒。常往神光靈觀及西院大安所。後往萬歲譚空禪師落髮。不披袈裟。不受具戒。唯以雜綵為掛子。復至觀所。觀令禮西院去。師擕一青竹杖。入西院法堂。安迨見笑曰。入涅槃堂去。師輪竹杖而入。時有五百許僧染時疾。師以杖次第點之。各隨點而起。閩王禮重。創國歡禪院以居之。後頗多靈迹。乾寧中示寂。
癸丑(景福二)(王朝據福州稱留後王 鎔帥鎮定 稱趙王錢鏐據浙西稱吳王釗仁恭為幽州盧龍節度稱燕王)
趙州從諗禪師。初參南泉得旨。後歸北地。眾請住趙州觀音古剎。道風大振。一日燕王領兵至鎮府界。欲取趙城。有觀氣者曰。趙州必有聖人者居。戰必不勝。因此燕趙通和。聞有觀音院諗禪師道眼明白。此必應兆。一日二王命駕。謁趙州和尚。師見王。端坐不起。燕王問。人王尊。法王尊。師曰。在人中人王尊。在法中法王尊。王唯然而已。師良久乃問。那個鎮府大王。趙王曰。弟子是。師曰。老僧濫在化部。不及趍見。須臾王請說法。師曰。大王尊諱多。王曰。請去諱說法。師曰。我佛世尊一稱名號。罪滅福生。大王先祖才有人觸著名諱。便生嗔怒。趙州於是慈悲說法。二王大悅稽首而退。至來日燕王有先鋒將入院。欲責慢君之禮。師聞來乃出接。鋒云。昨日見二王不起。今日見某甲來。何故出接。師云。待都使似大王。老僧亦不出接。鋒愧而退囗又趙王擕諸子。謁趙州入院。師坐而問曰。大王會麼。王云不會。師曰。自少持齋今已老。見人無力下禪床。趙王加禮而去。翌日令客將傳語。師下禪床接之。少間侍者問。和尚昨日大王來。却不下禪床。今日軍將來。為甚麼下禪床。師云。非汝所知。上等人來禪床上接。中等人來下禪床接。末等人來三門外接囗趙王請趙州和尚供養。師屆城。王敕令合城具威儀。迎接入內。師下輦。王乃設拜。請上殿正位而坐。齋罷。眾欲請師演法。師云。這裏已坐却老僧。那裏更問甚法。二尊不竝化。王乃止。時王與后在師左右侍立。后曰。請師與王摩頂受記。師以手摩王頂云。願大王與老僧齊年。
甲寅(乾寧元)
禪月大師貫休。以詩謁吳越王錢鏐。有一劒霜寒十四州之語。謬令改作四十州乃可相見。休曰。詩不可改。孤雲野鶴何天而不可飛。乃入豫章之西山。後入蜀謁王。大王蜀僧齊己。幼捐俗依溈山。及仰山慧寂禪師住豫章觀音。己公為總轄庶務。有粥疏曰。粥名良藥。佛所贊揚。義冠三檀。功標十利。更祈英哲。各遂願心。既備清晨。永資白業。其後居西山金鼓示寂。塔尚存焉。龍盤乃其書堂(雲臥紀談)。
乙卯(二年)
九座正覺大師智廣。自咸通六年。至九座山。忽逢巨蠎。欲來吞師。師錫自飛。撑柱其口。師入其口。趺坐入定。神來謝罪。師不顧之。逮師出定。蠎化為石矣。繼而雷雨湧沙。夷成院基。山神移山。八維蔭映。乾符三年示滅。是年諡正覺號云囗五月灌溪志閑禪師。將示滅。問侍者曰。坐化者誰。曰僧伽。曰立化者誰。曰僧會。師乃行六七步。垂手而逝。
丙辰(三年 馬殷據湖南 錢鏐兼鎮兩浙 李茂貞焚長安宮室)
二月九峰玄禪師。誡其徒曰。無虗度光陰。無虗消信施。既已出家。唯道是履。名大丈夫。於是寂然在定。至三月二十日乃化。
丁巳(四年 閩帥王朝薨弟王審知據其地)
燕王尊仰趙州。甞自幽州降至命服。鎮府具威儀迎接。持以奉師。師堅讓不受。左右曰。大王為和尚佛法。故以為奉。請著此衣。師云。老僧為佛法故。不著此衣。諸官咨聞再三。師乃取著。諸官禮賀。師唯應諾而已囗十一月趙州示滅。壽一百二十。後諡真際大師。師臨化。令侍者送拂子與趙王。囑云。此是老僧一生受用不盡底。趙王贊師真曰。碧潭之月。清鏡中頭。我師我化。天下趙州。趙王哭師頌二首。一曰。師離淲水動王侯。心印光潛麈尾收。碧落霧霾松嶺月。滄溟浪覆濟人舟。一燈乍滅波旬喜。雙眼重昏道侶愁。縱是了然雲外客。每瞻瓶几淚還流。二曰。佛日西傾祖印隳。珠沉丹沼月沉輝。影敷丈室爐煙慘。風送禪床松韻微。隻履乍來留化迹。五天何處又逢歸。解空弟子絕悲喜。猶自潛然對雪幃(禪苑聯芳)。
戊午(光化元)
八月洛浦安禪師。誡門人曰。出家之法。長物不留。況其他哉。切須在念。時光迅速。大道深玄。苟或因循。曷由體悟。師二山開法。語播諸方。十二月一日夜坐化(一云二日午時)。
己未(二年)
華嶽玄偉禪師。編次貞元以來宗師機緣。為玄門聖胃集囗龍牙居遁禪師。初參洞山价。洞水逆流語下大悟。服勤八年。日增智證。至是馬氏據有長沙。興崇梵坊。請遁說法于龍牙法濟禪寺。有徒五百餘眾。僧問祖意。師曰。待石龜解語。即向汝道。僧曰。石龜語也。曰向汝道甚麼。其僧亦悟。
庚申(三年)
杭州文喜禪師。初參仰山。山令典常住。一日有異僧。就求齋食。師減己分饋之。山預和問曰。適來果位人。汝給食否。答曰。輟己回施。山曰。汝大利益。尋止浙右千頃。次住仁王。光啟三年。錢王請住龍泉廨署。大順元年。錢王表薦。賜紫衣。乾寧四年。又奏師號。曰無著。是年十月。告眾曰。三界心盡。即是涅槃。言訖。加趺而終。壽八十。塔于靈隱西塢。後天祐二年。叛兵廢師塔。觀肉身不壞。髮爪俱長。武肅王奇之。遣裨將重封[療-(日/小)+土]焉。
辛酉(天復元)
曹山本寂禪師。一日有紙衣道者來參。師問。如何是紙衣下事。僧曰。一裘才掛體。萬事悉皆如。又問。如何是紙衣下用。其僧拱立曰諾。即脫去。師笑曰。汝但解恁麼去。何不與麼來。僧忽開眼曰。一靈真性不假胞胎時如何。師曰。未是妙。曰如何是妙。師曰。不借借。其僧退坐於堂中而化。時洪州帥南平鍾王。屢盡禮請師。師不赴。但寫大梅和尚山居頌。付使者曰。摧殘枯木倚寒林。幾度逢春不變心。樵客見之猶不採。郢人何事苦追尋。至是年六月夜。問知事。今是何日。對曰。六月十五。師曰。曹山平生行脚到處。只管九十日為一夏。明日辰時。吾行脚去。及時焚香安坐而化。壽六十二。諡元證大師。塔曰福圓。
壬戌(二年 錢鏐進爵越王)
雲居膺禪師。居雲居三十年道遍天下。南昌鍾王師尊之。願以為世世師。於元年十二月二十八日。為眾開最後方便。敘出世始末。眾皆愴然。是年正月三日。問侍者。今日是幾。對云初三。師云。三十年後但云只這是。乃端然告寂。諡弘覺禪師。塔曰圓寂(僧寶)囗雲居道簡禪師。久入先雲居之室。為堂中第一座。屬先雲居將順寂。主事請問。誰堪繼嗣。居曰。堂中簡。主事意謂。令揀擇可當者。僉曰。第二座可然。且備禮請第一座。若謙讓。即堅請第二座。師既密承授記。略不辭免。即自持道具。入方丈。攝眾演法。主事等不愜素志。罔循規式。師察其情。乃潛棄去。其夜安樂樹神號泣。詰旦主事大眾奔至麥莊。悔過哀請歸院。眾聞空中連聲唱曰。和尚來也囗是年同安威禪師示寂。
癸亥(三年 以王建為蜀王)
閩帥王大王。請雪峰與玄沙入內。王問。佛祖究竟脩何因果。乃得成佛。峰云。須是見性。方得成佛。王問。爭得見性。峰曰。悟即剎那間。不悟塵沙劫。此事未可造次指示。緣山僧各有千百人眾。竝二三十年。密用此事。未有一二人承當得。況今大王為俗天子。日為萬民。判斷山河。有迷心念。爭覯得此真實法門。願大王且為佛法主宰。於筆頭下。救護生靈。豈不是好事。王大悅(語錄)。
甲子(天祐元)(八月帝崩哀帝立)(錢鏐封吳王 朱溫封梁王)
南塔光湧禪師。道聲既著。南昌帥南平王鍾傳禮迎之至府。遂嗣石亭法席。學者歸之如雲(僧寶)囗台州瑞岩師彥禪師。初於岩頭得旨。尋抵丹丘。終日如愚。四眾欽慕。請住瑞岩。統眾嚴整。江表稱之。師每自喚主人公。復自應喏。乃云惺惺著。他後莫受人瞞。一日有村媼來作禮。師曰。汝疾歸去。救取數千物命。媼忩忙至舍。乃見兒婦提竹器。拾田螺歸。媼接取放諸水濱。師之異迹頗多(語錄)。
哀帝
乙丑(天祐二年 吳王楊行密薨子渥立)
蘇州永光真禪師。上堂曰。言鋒若差。鄉關萬里。直須懸崖撒手自肯承當。絕後再蘇。欺君不得。非常之旨。人焉廋哉。
丙寅(三年 南平鍾傳薨子匡時立)(尋為秦虜)(高季昌鎮荊南)
幼璋禪師。初又嘗見憨憨和尚曰。汝後四十年。有巾子下菩薩。王於江南。于時我法乃昌。至是師之道行既著。錢王尚又遣使童建。齎衣服香藥。入山致請。至府署志德大師。館于功臣院。日夕問道。建瑞龍寺於城中延之。禪者雲集。乃契憨憨之語(僧寶)囗閩王一日問雪峰玄沙。朕今造寺脩福。布施度僧。遏惡行善。此去還得成佛否。師云。未得成佛。但是有作之心。皆是輪迴。王云。得何果報。師云。得生天報。得福壽報。王默然少時。二師向王言。見性是佛。王云。將何為道。作何脩行。師云。一切業障海。皆從妄想生。若欲懺悔者。端坐念實相。願大王識取實相。自然成佛。大王起禮二師言。相救生死事大。師曰。真如佛性。三世諸佛。十二部經。竝在大王本性自具足。亦不用求。切須自救。無人相囗為。若作佛。應須自度。一若悟真如性。不在多言。佛言向無功用處。證道矣。願大王但觀本性。若見了。一切自通。王聞二師指示。大起信心。誓志受持。終無退志(雪峰錄)囗雪竇常通禪師。初參長沙岑。咸通末。宣城郡守。於謝仙山。奏置禪苑。號瑞聖院。請師居之。光啟中。宼起。師領徒至四明。大順二年。郡守請居雪竇。鬱然盛化。是年七月。集眾。焚香。付囑訖。合掌而逝(一云乙丑示寂)囗長慶稜禪師。於雪峰句下得悟。是年住招慶。道化日盛。後閩帥請居長樂府之西院。奏額曰長慶。號超覺大師。
丁卯(天祐四)
三月帝遜位于梁王朱全忠。改元開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