莲池大师之不疏十六观经。以有智者之疏。四明尊者之钞也。天台以三观三谛。释一切经。而于是经尤切。一心三观者为能观。一境三谛者为所观。然即佛即心。即心即境。则所即是能。能即是所。初无彼此之别。台宗一色一香。无非中道。所谓即妄全真。况我佛依正。无上胜境乎。但在行人根器不同。修持有序。则有次第三观。一心三观之别。次第三观者。从空入假。从假入空。从空入中。此经先观依正。日水冰地。宝树楼台。以渐及观金容。因以渐契心源也。一心三观者。即假即空即中。诸佛正遍知海。从心想生。故行者观佛时。此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相好。则无次第之可言矣。彻悟禅师语录曰。观经是心作佛。是心即佛。此言较之宗门见性成佛。尤为直捷。何者。以成佛难而作佛易也。见佛时即成佛时。知此则以弥陀之自性。念自性之弥陀。以净土之惟心。念惟心之净土。而净业纯是第一义谛矣。古德曰。诸佛心内众生。尘尘极乐。众生心内诸佛。念念证真。自非用志不分。绝利一源者。岂易语此哉。但需依经次第。谛审观境。如对目前。自然定中梦中。默为感应。心境圆融。入不思议。略述指归。以告持诵是经者。
菩萨戒弟子魏承贯谨叙
问观佛依正之时。不可念佛号乎。曰是何言也。如落日莲华。此方所有。观之易现。至于观水观冰。不过江河湖荡之水。已难成天水相接。琉璃世界之象。况七宝之树。八功德之水。若非求佛加被。于梦寐之中现之。岂凡夫心想所能现乎。至于观三圣金容之时。则观佛之日。必须终日念佛名。观二大士之日。必须终日念二大士之名。是观佛念佛。两不可离也。念佛在一心不乱。今口中念佛。而心观依正。并非二用其心也。
问观佛不至有魔。而各观皆防邪观者。何也。曰。此非邪魔之谓。如观水冰而现落日。观宝树而现莲华。所现与所观不相应。不得即以为正观也。
观经于观佛法门。备极婆心。恐相好太多。众生无由入也。则教以从一相好入。先观眉间白毫。又恐佛法界身。非凡夫心力所能摄也。则教以先观丈六金身立池水上。至于普观。想此身生于西方极乐世界莲华中趺坐。华开见佛。遍览依正。此则在前此白毫丈六两观既成之后。非上上根器。不得见此。有能以法界性。观法界身者。则心可契此矣。
魏承贯谨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