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固覽慧皎澄照通慧高僧傳三本總八十卷。披其文覩其事。今古之異聖賢之跡。非周公之才董狐之筆無以能為也。然而義旨縱橫卷軸繁廣。覽之者無強記而有忘。是故集其事類討其異常。以偶對為文聲律為韻。題曰釋氏蒙求焉。後進童孺誦而明其文究其理。思繼古賢之蹤為五教之端者也。時己酉四月望日序。
(虞)摩騰入漢 僧會來吳
攝摩騰。本中天竺人。化彼諸國廣有靈應。初與竺法蘭將入漢土。遂感明皇帝夜夢金人飛空而至。明旦大集羣臣以占所夢。通人傅毅曰。臣聞西域有神其名曰佛。陛下所夢將必是乎。聞之大悅。即遣郎中蔡愔博士秦景等使往天竺尋訪佛法。愔等行至中途果見騰蘭二僧擕經像而來乃同迴洛陽。明帝深加禮接。東土大興教法自騰為始。
康僧會。康居國人也。以赤烏十年達于建鄴設像行教。時吳國初見沙門疑為矯異。有司奏曰。有胡人入境自稱沙門。容服非常事應檢察。國主孫權召會詰問有何靈應。會曰。如來遷跡忽踰千載。遺骨舍利神曜無方。昔阿育王起塔乃八萬四千。塔寺之興以表遺化也。權曰。若得舍利當為起塔。如其虗妄國有常刑。會乃請期七日。至二七日無驗。權曰此欺誑耳。欲加其罪。會更請七日。權又特聽。至第七日忽聞銅瓶鏗然有聲。會往視之果得舍利乃呈權。舉朝集覽騰光五色。權執瓶瀉于銅盤。舍利衝盤盤即破碎。乃以火鍜之置鐵砧磓以擊之。砧磓俱陷舍利無損。權肅然驚起揚聲嗟伏。由此興于塔寺。
慧則石甕 寶意銅壺
慧則。為性奇逸善於言辯。晉永嘉年中天下疫病。則乃晝夜祈誠願天神降藥以愈萬民。一日出寺見兩石形如甕疑是異物。取之果有神水在內。與天下病者飲之皆愈。
寶意者。天竺人。胡云阿那摩抵。來于此土樹下安禪講說經論又善神呪。為宋世祖禮重施以銅唾壺。高二尺許常在牀前。忽有盜去。意乃取坐席一領空卷呪上。經三夕還見壺在於席上。
僧稠被謗 慧思遭誣
僧稠者。情度淳直孝信知名。徵為大學博士。後乃出家大習禪觀。住鄴西龍山雲門寺。齊文宣帝詔請入京供養欽重非常。後人以事讒稠以倨傲無禮者。帝大怒自來欲殺稠。稠即冥知之謂眾曰。明日有大客至。多作供設。至夜半先備牛輿獨往谷口。去寺二十餘里獨立道側。至明。帝果然忽至。見稠怪問其故。稠曰恐身血不淨穢污伽藍。在此候爾。帝下馬拜伏悔過。謂尚書令楊遵彥曰。如此真人何可謗毀。乃躬負稠歸寺。稠磬折不受。帝曰弟子負師遍天下未足謝過。
慧思。幼乃慈和頓悟禪寂。陳光大年中至南嶽值一林泉之所。謂眾曰吾前身曾居於此。依言掘之果獲房殿基墌僧用器皿。時有異道懷嫉者密告陳主誣思掘破衡山。陳主勅使至山撿察。見兩虎咆憤居思之側。驚懼而退。後乃更進又阻毒蜂。不久誣思之者暴死。陳主乃迎歸京師舉朝禮供。
法喜畫馬 保誌畫烏
法喜。南海人。形容醜陋神異莫測。居于嶺表。耆老相傳童幼時見。喜年可三百歲矣。在陳時馬靜為廣州刺史。方上任喜直上廳以手指畫地作馬頭以示。靜多武略乃臨郡也。每出行部將甲士數萬多為威猛。人以奏於陳帝。即遣臨汝候來。觀其形勢曰必有逆狀。遂擒而斬之。馬頭之讖踰月乃應。
保誌。初止道林寺修習教法。長擎一錫杖杖頭掛照天剪刀。行化於時大有靈異。齊大尉司馬殷齊之隨陳顯達鎮江州辭誌。誌將紙畫一烏在樹上語曰急時可登此。後顯達逆節。留齊之鎮州。及敗。齊之入廬山。追騎將及。齊之見一樹上一烏。烏竟不去。追騎謂是無人。因而獲免。其烏與樹如誌所畫之狀。
(紙)僧瑜雙桐 邵碩隻履
僧瑜幼入釋門。誓欲焚身。以宋孝建中集薪為龕。請僧設齋辭別而入火中。經三日。瑜房內忽生雙桐樹。根枝豐茂。鬱翠非常。遂成連理。道俗異之。號為雙桐沙門。
邵碩者。始康之人。出入不擇晝夜。俗姓邵。入道之後自稱碩公。言謔於人皆有符讖。後卒於岷山寺。臨亡語道人法進云。可露骸於道路。急繫履著脚。既而依之出屍置寺。後經三日忽然不見。俄而有人從[郫-卑+((白-日+田)/廾)]縣來。遇進云。昨見碩公在市中一脚著履。語云。小子無宜適。失我履一隻。進驚曰。與碩脚繫急。右脚繫寬不好。所以致失也。(此中云字當作曰。遇進。疑當作過進)
慧滿息火 植相唾水(數軌切)
慧滿。博通經律。多著文疏。甞在鄜城行化。時寓居魏兵曹家別院講羯磨法。所居艸堂忽為火燒。風焰俱盛。滿乃索水噀之。隨便息焉。
植相。節行清苦人皆仰之。寓于巴西興揚教法。行至弘農水側。見垂釣化勸止之。不從其言。即唾水中。忽有大蛇擎頭來趣。釣者驚而悔過。便投相出家。
敬脫誓筆(誓。疑當作擔) 賈逸贈紙
敬脫。深通經義大有儀範。時共目之為僧中之傑。隋帝召入內講說羣經。賜大竹扇濶三尺餘。令執用。出入宮中帝或目送之。曰誠為僧傑矣。常學習時每自負擔。以母置於一頭。筆及經書又置一頭。若食時留母樹下入村乞食。其筆管大於臂。長三尺。人有乞書者置大紙。但書一字耳。更欲求大。隨筆而成。曾無修飾鋒彩神異。觀者不厭。
賈逸。未詳何人。隋仁壽初來於安陸。凡言語皆有靈應。後人諸處一日俱見。方悟分身也。時方等寺慧暠法師。逸見而贈暠紙五十幅。曰法師由此得解耳。暠後因官事被禁獄中責問。而答紙盡。事畢獲免。果應其語。
明度呼鴿 僧安喚雉
明度。長誦經為務。居于并州石壁寺。時有鴿巢于屋簷乳養二鶵。度每以粥飯就巢哺之。謂曰。承我經力速得生長。鴿忽飛。墜地俱殞。踰旬日。夢二小兒曰。兒等是二鴿。承上人經力生人間。寺東十里某家為兒。度乃往此家尋問。果[孿-子+孖]生二子。度入視呼曰鴿兒。一時迴頭應諾。歲餘能言。(生長。元本中傍註云。一本作人身。可也)
僧安。不知何人。齊文宣時在王屋山聚徒講涅槃經。始發題有雌雉來座前伏聽。僧若食時出外飲啄。講三劵畢。眾咸怪不至。安曰。雉今生人道。不須怪也。武平中領徒至越。忽憶往年雌雉應生在此。經至一家遙喚雌雉。一女走出如舊相識。其家驚怪。引安入設食。安曰何故名雌雉耶。答曰。見初生時髮如雉尾。既如是。女故。便名雌雉也。安即為述本緣。
(先)北山二聖 西竺七賢
魏法度.法紹。游學北土綜習三藏。靈跡異事世皆見聞。時居于[山*聶]山栖霞寺。故世號曰北山二聖。
晉有西竺七僧。普通儒釋。辯論適時。故孫綽撰道賢論云。此西竺七贒。比竹林七賢。以法護匹山巨源。法祖比嵆康。竺潛比劉伯倫。于法蘭比阮嗣宗。竺法乘比王濬沖。于道邃比阮咸。支遁比向子期。凡此七賢匹於七僧。皆察其氣槩較道量德。著其論文盛傳于時。
法聰入定 慧寬坐禪
法聰。八歲出家。卓然神操以禪定為道。初至襄陽傘葢山建習定之室。梁晉安王來襄雍間。聞聰名因造禪室。乃見猛火熾然。良久忽變為水。經停水滅室現。以事相詢乃知入水火定也。居近白馬泉。聰於泉內取白龜就掌謂王曰。此是雄龍。又取五色鯉就手中。復曰此是雌龍。王及部從歎駭以聞高祖。
慧寬。姓楊氏。父母本崇道法不信釋宗。乃生一女名曰信相。後又生一男名慧寬。與姉信相好樂幽寂。年登五歲與信相於靜處坐禪。二親怪問。答曰。佛來為說般若聖智界入等法門。乃共姉論其佛法。父是異道不解其言。附口錄得二百餘紙。時龍懷寺會禪師聞而往現。父示其文。會披而歎曰此語並合佛理。因與姉出家大揚法教。其姉為蜀王所重。時人號聖尼。故為立寺亦號聖尼。
明瓚轉石 羅竭蹍泉
明瓚。遊至嵩山棲息時久。盛行禪法而情性默然。後有刺史奉勅祭嶽。先修道路直上巖頂。忽中夜風雷而一峯頺落其下緣山磴。道為大石所欄。乃以牛十頭縻絆而挽之。又以千餘人鼓噪以推之。力竭石愈固。瓚曰。奚用如許多人力。我與去之。眾大笑。瓚遂履石而動忽轉盤而下。聲如雷震。刺史道俗歎曰斯大聖人也。(笑。本傳作驚)
訶羅竭。誦二百萬言。後入婁至山石室中坐禪。此室去水既遠。信士欲開澗。竭曰不假相勞。乃出定以左脚蹍室西石壁。口陷沒投足出。泉已從中涌出。其味香潔。飲者受樂。
僧祐集萬 法建誦千
僧祐。少入釋門。專精律藏大遵儀則。居于建鄴講演律宗。常有學徒一萬餘人傳持教法。
法建。入道以來常勤誦習。居止益州五層寺侍。武陵王弟規守益州。魏遣將軍尉遲迴來伐規。規降。城中僧道皆被拘禁。至夜忽有光明。迴乃尋光所在。見諸僧皆睡。唯建端坐誦經光從口出。迴乃問建誦何經也。答曰貧道誦華嚴經下帙。迴曰何不從頭誦之。答誦到此爾。迴曰法師誦得幾許。答曰。貧道發心欲誦一藏。今始誦得一千卷爾。迴驚嗟不信。欲試。請誦一遍。莫有勞乎。建曰誦經常事。乃設座請誦經。七日七夜聲不暫息焉。
史宗凭埭 杯渡負圈
史宗。不知何來。常著麻衣。世號麻衣道人。在廣陵白土埭凭埭謳唱自樂。或幽或顯無定其蹤。時有商人海行於孤洲上。遇一沙門寄書於宗。書在船中商欲看。書著船不脫。及至白土埭。書自飛起就宗掌中。陶淵明雜傳云。白土埭有二異法師。宗為其一也。
杯渡者不知姓名。常乘木杯渡水。莫測其神。帶索藍縷殆不蔽身。言語無定。或加冰洗浴。或著木履登山。唯負一蘆圈子別無餘物。行向廣陵。遇村舍一家持八關齋。先不相識。直往而坐。置圈子於庭中。其家見渡容陋劣不生重敬。欲移圈子舉而不起。乃招十人舉之亦乃不起。復觀其中見四小兒並長數寸形容端嚴。其家即大驚駭焉。
乘師髭出 礪公齒全
元魏世乘禪師者。不知上字。生而自陳前生之事。父母恐其出家逼以納室。執志無改。入京師被命作閹官。却奏乞入山毀形修道。賚一部華嚴經晝夜誦念。踰月髭鬚復出。
法礪。生時牙齒全具堅白璨然。迄于終老中無毀落。入道以來深窮大教。名聞四海。道俗仰之。果有異於常矣。
(虞)光竉兩途 能秀二祖
魏鄴下勒那三藏訓於慧光。光領徒傳其教法在於道南。菩提三藏訓於道竉。竉領徒傳其教法在於道北。故鄴下有南北兩途大稱於時。復有四宗五宗之說從此而起。
慧能居于雙峯曹溪。神秀栖于江陵當陽山。同傳達磨之法。盛行于天下。並德行相高。於是教興南北。以能為南宗。以秀為北宗。二宗之稱自茲為盛矣。
信行泣牛 曇猷扣虎
信行。纔生之後便樂經像。似知空門之道。乃令出家。時年四歲。於路見牛車沒泥牽引不停。乃悲泣無已。人問其故。曰憫其疲苦如是。
曇猷。以修學禪道隱于上剡之石城山。後移赤城山石室坐禪。常有虎數十頭蹲在猷前。猷誦經次。中有一虎困睡。猷乃以竹如意扣虎頭曰何不聽經。於是俱聽。須臾有蛇競出。大數十圍。共來聽法而去。
慧持龍門 竺潛蓬戶
慧持。即慧遠之弟也。性格清雋解行俱高。亦事道安為師。與遠共止廬山。領徒三千餘人。持居其首。時豫章太守范甯請持講法華.毗曇。于時學者競集。王殉與范甯書云。遠公持公孰愈。范甯答曰誠為賢兄賢弟也。持後屆于蜀都大揚教法。時有沙門慧巖.僧恭者皆先在蜀。俱有才名。一時之英傑也。及持至。皆望風推服。其有升持堂入持室者。號為登龍門焉。
竺潛。字法深。大有才器。晉哀帝頻請入內講演。時簡文作相。與潛交知。時詣簡文所。遇沛國劉[怡-台+炭]。[怡-台+炭]嘲曰道人何以游朱門。潛曰君自覩其朱門。貧道見為蓬戶耳。還剡之仰山遂隱其跡。于時支遁遣使求買仰山之側沃州小嶺。潛答曰。欲來輙給。豈聞巢由買山而隱遁歟。([怡-台+炭]疑當作恢字)
抱玉出雲 涉公致雨
抱玉。行業高奇。人事罕接。謂來事如目擊焉。每夕獨處一室。常有鄰僧見玉口中出雲色彩五般。人皆往視。每夕如是。
涉公。西竺人也。不食五糓。日行五百里。以苻堅建元中來長安。于時天旱。堅請呪龍。俄而致雨。凡大旱。請必致雨。涉卒。經年不雨。堅祈之不致。謂大臣朱彤曰。涉公若在。朕豈燋心於雲漢若是哉。此道人者其大聖乎。
曇遵泣師 跋摩化母
曇遵。解行高深。誦經論備曉。事保光為師。初在齊州講演。聞師保光終後。不覺大慟。從牀擲身於地。口中血流。其孝義若是。乃游化齊楚晉魏。遇丞相王肱知見。遂舉為國統。
求那跋摩。此云功德鎧。大有道行慧解過人。本居剎利。有母常食野肉。令跋摩辨之。摩啟母曰。有命之類莫不貪生。害彼之命非仁矣。母怒曰。設令得罪。吾當代汝。摩他日煑油設澆其指。謂母曰代兒忍痛。母曰痛在汝身吾何能代。摩曰。眼前之苦尚不能代。況三途耶。母即禮拜悔過。終身不殺。因茲信重於摩。
陀勒乞油 道冏採乳(橤生切音汝)
犍陀勒者。西域人。來至洛陽。人莫能識。一日謂眾曰。洛東有盤鴟山。有古寺基存焉。眾則不信。乃往掘之深方見石基。乃共立寺而居。寺去洛城一百餘里。勒朝朝至洛諸寺赴中。暮則乞油一鉢歸寺燭燈。以此為常。有人健行者欲隨勒觀其遲疾。奔走不及。勒令執衣角。唯聞勵風之響。不覺須臾而至彼寺。
道冏。事道懿為師。懿病。遣同寺四人至河南霍山採鐘乳入穴。數跨木渡水。三人溺死。炬火又滅。到無濟理。冏乃唯誦法華經。忽見一光如螢火。追之不及。照穴分明。遂得出穴。
(支)僧達白髮 覺明赤髭
偽魏僧達。學通內外時盡稱揚。性剛忓物。被擯居于長沙。達少而髮白。故世皆號為白頭達。
佛陀耶舍。此云覺明。幼在釋門誦大小乘經數百萬言。兼解義理。羅什事之為師。大曉毗婆沙論。少有赤髭。時號曰赤髭毗婆沙。(覺明。本傳作覺名)
寶瓊法主 神迥論師
寶瓊。纔生之後便入空門。年雖少小大通經論。始從光宅寺雲法師習學。後移聽南澗仙法師講。仙深加賞歎。年登五歲舉為法主。與仙師更相敷演。及長。身長八尺背皮龍文。口三十九齒。異常之相不一。
神迥。幼齡雋敏神異非常。深窮內外。凡撰疏文銘論共四十餘卷。故四海英賢為之諺曰。大論師釋迦。迥法界多羅一時領。
靈潤觀燒 智凱誓池
靈潤。節橾孤真博通典教。因與同學數游山。復觀野燒燒火。四合眾並走避。唯潤安行如常。火雖逼身。顧下語諸同學曰。心外無火。火實自心。謂火自逃。無由免火。及火至潤身忽然散滅。
智凱。姓憑。父早亡。六歲聽吉藏法師講法華火宅品。夜告母曰。經明火宅者。只我身爾。是我火宅我應燒。人既其不燒。明知無我。終夜達曉詣藏出家。身相黑色。時號為烏凱。年十三便講經論。脇不親席。不受信施虗齋度日。佛殿之後忽涌開一池。凱便誓曰。只飲此池中水以過此生。
明恭食鹿 道豐噉羆
明恭。昔在俗時為隋高祖下犳騎。與伴一人膂力相似。時皆猜忌。帝欲除之作餅兩裹。一餅內生鹿角一具。一餅內鹽五升。俱賜食之並盡。食鹽者腹裂而死。恭食鹿角全無所妨。因乃悟而出家。住會善寺。甞與超化寺爭地。彼多召無賴者百餘人來奪會善秋苗。眾咸憂愁。恭曰勿愁。乃取一大石可三十人得轉。恭獨拈之。遠擲如小土塊。彼徒一時奔走。(犳音豹。即豹字省也。又音勺。獸豹文也○伴一人者。本傳作三人。傳文疑誤歟)
道豐。世稱得道之流也。為齊高祖仰重。帝命酒及一蒸羆置於殿上。勅豐上殿賜食之。聊無辭讓。極意飽噉。帝大笑歸。謂弟子曰。除却牀頭物。及撤牀。見向者帝賜蒸肫宛然而在。都無噉嚼之處。弟子大驚怪也。(置於殿上之置字疑寫倒當作帝命置酒及一蒸羆於殿上)
僧實重瞳 法秀連眉
僧實。生而目有重瞳。光明外射。口繞黑子欹若斗形。腋懷鳳卵。七處俱平。人皆異之。果於釋教入明理性。周太祖文帝詔實曰。師目有重瞳。偏同虞舜。背隆傴僂。分若周公。可謂世寶矣。
曇摩蜜多。此云法秀。西竺人。來於漢土。年登七歲。大有節操善解眾經。生而連眉。相狀奇異。故此方人號之為連眉禪師。(來於。準本傳疑當作來游歟)
慧遷白玉 辨相紫芝
慧遷。講說才能振名天下。勅送舍利。於海州安和寺起塔掘地之際。忽感一白玉闊一尺餘。光彩明皎。人皆異之。
辨相。幼習經論兼曉儒宗。勅送舍利。於吳州大禹寺忽騰光五色。建塔之所獲紫芝枝。長三尺餘。光色殊異。(吳州。本傳作越州。又三尺餘作二尺三寸)
(銑)智藏踞座 道安登輦
智藏。少而神氣。長乃曉釋宗。武帝重之。頻請入內講演。勅昇御座。羣臣議曰。御座唯天子所昇。沙門不可霑預。藏聞之。勃然作色。上正殿。踞法座曰。貧道昔為吳中俗官。尚不慚御榻。況復乃祖定光金輪釋子耶。檀越若殺貧道即殺。不慮無受生之處。帝乃罷勅。依前昇座。
道安。性行高明而形貌陋黑。時人語曰漆道人。驚四鄰。秦苻堅深加禮重。堅與諸小國書云。晉氏伐吳。利在二陸。今朕破漢南。獲士一人有半爾。僕射權翼曰。未審誰耶。堅曰。安法師一人。習[醫-酉+金]齒半人。後堅出遊東苑。命安法師升輦同載。權翼諫曰。臣聞天子法駕侍中陪乘。安師毀形。不可參廁。堅勃然作色曰。安師道冥至境。德為時尊。朕舉天下之重未足以易之。非卿輩舉之榮。是朕之顯也。仍勅權翼扶法師登輦。
法開才華 曇延機辯
于法開。以義解才能知名天下。與謝安.王文度等為文學之友。故孫綽目之曰。深通內外。才華瞻逸。其在開公乎。晉哀帝累請講唱。
曇延。身長九尺五寸。手垂過膝。大曉三藏。機辯非常。為周大祖禮重。後入秦境。時陳有使周弘正者。深窮釋教兼曉儒宗。機辯過人游說三國。以周建德中衘命入秦。秦王見其機辯。朝堂大臣無敢對者。勅境內能言之士不限道俗與弘正對論。時刺史中山公宇文氏上表奏延入京。秦王乃大集賢能觀其辯論。延直上座。秦主問曰。何不禮三寶。延曰自力兼微不假聖賢加助。遂與弘正論議三教。正被延數問不通。機辯不捷。便乃下座揚聲歎伏。禮拜為師。旦夕親近。目之曰曇延菩薩。
道整出塵 智稱入善
道整。在俗姓趙名正。字文業。偽秦位至武威大守。性好譏諫。苻堅末年。堅寵鮮卑。正見堅及鮮卑。便乃歌曰。昔聞孟津河。千里作一曲。此水本自清。是誰攪令濁。堅動容曰是朕也。又曰。北園有一棗。布葉垂重蔭。外雖饒棘刺。內實懷赤心。堅曰非趙文業耶。正因而忽悟釋教。便乃出塵改名道整。與曇摩大三藏游於襄陽大傳教法。(譏諫。疑當作規諫)。
智稱。俗姓裴。幼乃性好弓馬。十七便為武官。後北討獫狁。每至交兵心懷慈憫。因乃歎曰。害人自濟。非仁之志矣。便解甲投師出家。從南澗宗法師學習。大曉解羣經。其名遠振。後集學徒一萬餘人。
南陽雉鳩 法朗猴犬
有僧不出姓名。來于[利-禾+登]州。日食二雉鳩。僧俗盡皆嫌惡。每饌羞之。次有貧士求乞。其僧乃分其二足與之共食。僧食訖。命水盥洗嗽。忽見向者雉鳩從口飛出。一則能行。一則匍匐在地。貧士大驚。不覺亦出二雉鳩。足生全。道俗異之。號為南陽雉鳩和尚。
法朗。入道後居于鄂州。飲噉同俗。時共非之。常養一猴一犬。其狀偉大。與朗行坐相隨。若至食時。猴與犬將木盂來受食。與朗同食。食訖。猴戴木盂於頂。騎犬背上與俱行。朗若誦念。猴犬伏聽。朗聲發如雷。唇吻不動。其神怪莫測。
(侵)道融少誦 知玄幼吟
道融。年十二便勤學習。師令先讀外書。乃往村借論語。至暮方歸其書。竟不借。歸室。師問其故。答曰彼已誦畢。師更借本覆之。不遺一字。眾乃大驚而異之。後果深窮三藏天下振名。(天下振名。疑當作振名天下)
知玄。字後覺。姓陳。祖父皆仕。玄雖在襁褓中。見佛僧長含喜色。年及五歲。祖父見其聰敏。因見花開令玄詠之。不數步間偶成詩曰。花開滿樹紅。花落萬枝空。唯餘一朵在。明日定隨風。祖父驚歎曰。吾望此子入仕榮家。今見其志定入空門矣。不踰年果求出家。備曉經論大有殊異。時共傳揚。
辨公鶴下 僧範雁臨
晉僧辨。受業於遷.暢二師。深窮經義。有大聲相。時新亭劉紹請讀經教。其聲清雅。遂感羣鶴飛下喈前伏聽。卷終而去。
齊鄞東僧範。幼學儒宗。後曉釋教。時膠州刺史杜弼請於顯義寺講演。忽有羣雁飛臨法座伏聽。講終而去。後又感羣雀來座前伏聽。靈異至多。
普曠刵耳 靜靄割心
普曠。勤苦為懷。多栖林野。後住樊州自靜。夜宿寒林。有人索其首者。曠乃引刀將斷。乞者止之。乃從索耳。曠乃便刵與。隋高祖時釋氏大興。黃巾生謗。曠乃爭論。立理既平。又刵一耳。後兩耳俱無。
靜靄。學道以來遁於太一山。梁武帝知靄名。下詔以車轝從衡到山迎靄。欲位以上卿。靄乃不就。謂弟子曰。吾見大法淪廢。吾無益於教。欲捨身命以答佛恩。眾皆不許。學者慕戀。乃更撰三寶集二十卷示與學徒。帝又下詔勸請。欲自到山。靄潛往巖頂磐石之上。自割身肉段段布於石上。引腸掛松枝。自餘筋肉手足頭面臠折盡皆分散。唯見骨及心藏。乃割心捧之而卒。學徒驚駭。(轝。音豫。舁土器也。今文恐寫誤。疑當作輦輿之字。又從衡疑當作從衛)
慧果掘錢 慧義取金
慧果。習誦為務。忽於圊廁見一鬼致禮於果曰。昔為僧。作維那。多不如法。墮在噉[米/鬼]鬼中。知法師高明。願為度脫。有錢三千埋在柹樹根下。可為福因。果遂告眾。因共掘之。得錢三千。為鬼作善。踰日復見。鬼曰已得脫苦矣。
慧義。久學佛乘。深通大義。為宋帝禮重。時冀州有法稱道人。臨終語弟子普嚴曰。嵩靈神曰。江東有將軍劉。應受天命。吾以三十二璧鎮金一鉼為信。人以其事聞帝。帝詔義謂曰。非常之事也。朕欲取之。亦須非常之人。然可致自。非法師親行恐無獲此。義遂行至嵩山。尋覓未得。乃燒香祝之。至七日。夜夢一長鬚老翁拄杖將義往璧處。指示曰在此石下。及明旦。周行山下至一處。似夢中所見之處。即於廟所石下果獲璧大小三十二枝。鎮金一鉼。此事書於宋史矣。
(未)元曉難敵 智詵可畏
元曉。新羅人。居于彼土。以解行云高明。居民無不禮重。深洞佛乘廣撰文疏。或勇擊義團。或雄布文陳。彼國謂之曰。雖有萬人莫能敵曉。後入中華。大揚道譽。智詵。字慧成。少而明悟。大有節操。而多有嚴忌。深明律乘。侍蜀王秀請詣法聚寺集徒講演。有僧道恢。為人兇獫剛猛非常。遙見詵乃走避。人曰。公從來不畏一人。何故畏見詵律師耶。恢曰。此人佛法中王。那得不畏。人曰。以恢公勇。可不敵一律師耶。恢曰。縱力敵千人。遙見詵公。百脈已沈四支不舉。何敵之乎。時共語曰詵律師真可畏也。
(寘)普明見形 慧偘出臂
普明。栖于天台山。習定為務。初建禪室狹小。欲毀而廣之。共頂禪師商議。頂勸勿改。時有括州刺史周孝節遙聞。施杉木浮海送來。于時明在赤城。頂亦在彼。頂忽見明身形長十丈餘高。杉松之上翼徒亦眾。孝節方來。與頂同見。驚歎其神。
慧侃。遊心教典深造其源。住棲霞寺。時來楊都訪偲法師。偲素知偘神異無方。因請侃見神力。偘曰。法師許。復何難。偘即從窻中出臂長二十餘丈。解齊熙寺佛殿上額將歸室中。侃謂偲曰。世人無遠識。見多驚駭。所以不現爾。法師高明。敢如是。(二十餘丈。本傳作數十丈也)
孝龍八達 法周十智
晉支孝龍。曉悟羣經兼精外典。與阮瞻之徒並為知己。時以龍達悟非常。呼為八達。時諺嘲於龍曰。大晉龍興。天下為家。沙門何不全髮膚。去袈裟。釋胡服。被綾羅。龍曰。抱一以逍遙。唯寂以致誠。剪髮毀容改服變形。彼謂我辱。我棄彼榮。故無心於貴而愈貴。無心於足而愈足矣。
法周。大有文名。亦解本業。住曲池靜覺寺。其寺林本繁鬱池曲清澄。多於佳致。周乃狎十人解行相應者。同於此習學儒釋。賦咏風月。時即號之為曲池十智。
(未)慧超學士 安玄都尉
慧超。幼投智藏出家。聽習經論明解煥然。與生徒有異。武帝聞而異之。勅為壽光學士。
安玄者。初優婆塞。後乃為僧。博綜三教無不明解。漢靈之末游于洛陽。以功勅為騎都尉。漸通漢言。能宣典教。與沙門講演義理。世所謂都尉者也。
(寘)智文峯落 法雲華墜
智文。母懷之時。夢一梵僧把松枝曰。爾後生男以為麈尾。當大揚我教。及文生後。雋異不羣。乃令入道。備曉律藏日夕講說。乃夢二龍泛海而來。及在東安寺開講。麈尾纔振不覺兩箇山峯俱落。學徒驚怪。以詢建初瓊法師。瓊曰。斯吉之先兆。有二龍傳公講法。文有學徒甚多。唯道志.法成二人繼其師道。
法雲。母吳氏。初生雲時。忽見雲氣滿室光色瑩徹。因名法雲。出家之後不更易之。時梁武欽重同若誌公。誌亦重於雲。號為大林法師。雲長講次。時有天華散墜。舉眾咸見。歎異非常。
(支)慧成擲筯 道生取匙
慧成。即智詵之字也。為炫法師之弟。時蜀王秀於法聚寺為詵設大會。詵忽捉筯問炫師曰。此處護淨否。炫曰。初還未檢校。承道不護淨。詵擲筯而起曰。寧噉屠兒食。此洋銅何得噉也。時會中僧徒五千餘人。一時盡散。其詵公持律嚴忌如此。
竺道生。即竺法汰之弟子也。初栖止廬山。講演經教慧解傳名。宋太祖文帝請入京師禮重。為設大齋一萬餘人。帝亦赴會。眾咸疑日晚未下食饌。帝曰始可中爾。生曰。白日麗天。天言始中。何得非中。生遂取匙索食便齋。於是大眾從之。其持衷若此。(持衷。疑當作折衷)
(庚)惟儼大笑 曇憑雄聲
惟儼。幼栖止朗州藥山修習禪觀。一夜月明上彼山頂大笑一聲。聲應澧陽九十餘里。夜澧陽東人家長幼皆聞此大笑聲。盡驚怪。明旦展轉尋問推檢。直至藥山。徒侶各曰。和尚昨夜月明之時。上於山頂大笑。此必是歟。
曇憑。善於唱導。其聲雄大無以比方。一聲發時。便象馬悲鳴。行途駐步矣。
僧慧二傑 明琰三英(明。疑當作智。本傳亦爾)
僧慧。少有雋才。大撰義疏。而辨說縱橫。長講三藏教典。與玄暢法師同時振譽。世號黑衣二傑。
智琰。在家朝宰。棄榮求寂。興揚教法。琰常與陳臨海國王弟道安法師及徧知三藏法師結交游處。世以其三僧道行慧解相敵。故號三英。傳名四海。
法通多力 道開健行
法通。少入空門。極尫弱。隨風偃仆。同侶輕之。通垂淚即觀音像前發願曰。通聞菩薩聖鑒。乞垂念誘。免斯輕侮。因乃誦持不息。一日歸覲老母。假寐母家。庭中樹下忽見通睡。口中涎沫流出將有三升。母驚呼。覺問曰何事如此。通曰。夢有人遣三驢馱筋與通。噉姑一驢。聞呼覺。從是有大筯力人。謂是聖。時南山有一大石臼。重石百餘斤。通去負歸京都法海寺後。復見牛車。通倒曳走。于時天下壯士歎通天力士也。(姑一驢。疑當作茹一驢。或又姑一驢者姑且之義歟)
單道開。長隱山林。誦經四十餘萬言。在山中唯食栢實。後服細石子。時有阜陵太守遣馬迎開。開辭乃步行三百餘里一日早至。又以石虎建武中從西平來至南安。路有七百餘里。開一日行至。度一童子為沙彌。年十四。亦傳師教法。兼能遠行。與開相繼。
普化挾木 香公堀坑
普化。不知何許人。千變萬化略無常度。時居真定府。一日忽擎挾棺木巡街告曰。化明日死去。人皆莫測。相率隨送。出城東門。揚聲告曰。今日葬不合青烏。經二日出城南門。亦隨之。又曰明日方吉。至明旦。化乃自坐于郊野如入定者。乃已卒。
香闍梨。梁初至益州青城山飛赴寺。時俗每至三月三日夕將酒肉游山取藥。香勸之不斷。後年三月又如前至。時俗坐已。香令人於座穿坑方丈餘。莫測其意。香謂曰。檀越常自飲噉。未嘗與香。今日為眾。須一頓。人爭奉肴酒。隨得隨盡。若填巨壑。識者怪之。至晚曰。我大醉飽。扶我就坑。及至坑所。張口大吐。雞肉自口出即能飛。羊肉自口出即能走。乃至魚[魚*且]鵞鴨盡皆生活。眾大驚走。誓斷酒肉。山上永絕殺生之人。
(青)曇始足白 羅叉眼青
曇始。入道之後大有外跡。游化關中。始足白於面。跣涉泥水未嘗沾污。天下咸呼白足和尚。時赫連勃勃斬戮關中。始後遇害。連遭數刃盡不能傷。於是隱遁山林。後拓跋燾入關中。有博陵崔浩猜忌佛法。乃信天師宼謙之。燾與浩遂於偽魏大平七年盡滅佛法。軍兵燒掠寺院。僧尼罷道。有竄者追捕得必梟斬。始聞下山。杖錫宮門。有司奏曰。有一道人足白於面。今到宮門。燾令斬之。不傷。遂以奏燾。燾大怒。自以所佩劒斫之數下。俱無傷損。時北園養虎。以始餧虎。虎皆潛伏不近。試以天師近之。虎大吼而來。燾知佛法殊勝乃退。上殿禮悔。後興佛法。(入關中之上。一有再字。減佛法。一作滅佛教)
卑摩羅叉。此云無垢眼。羅什禮為師。偏以律藏。精究戒之興。叉為始。道場慧觀新括宗旨記所判內禁輕重。大行京師。僧尼書寫。于時長安紙價增長。復行天下。叉為人眼青。時皆呼為青眼律師。
僧洪鑄像 士行燒經
僧洪。住于京師。造丈六金像。鎔鑄告畢未及開摸。時晉末銅禁大嚴。犯者皆死。洪被囚禁于相府。心唯念佛。夜夢願鑄像來以手摩洪頂曰。無憂。明當免。及旦果聞欲行刑戮。府參軍監殺而牛奔車壞。因更尅日。須臾有令免罪。
朱士行。出家之後。專務經論義解洞明。後入流沙至于闐國。遂獲禁本大乘經九十章。遣弟子將歸洛陽。之時于闐諸僧竝學小乘不曉大乘。遂白國王曰。漢地沙門欲以婆羅門書惑亂正法。王為地主。若不禁之聾盲漢地。王之咎也。王即不許賷經入漢。士行深懷痛心。乃求燒大乘經為證。王即許之。於是積薪殿前以火焚經。士行誓曰。若大法應漢地。經當不燃。乃投經火中。火即俱滅不損一字。遂得將歸洛陽。此燒經事即漢末也。明帝時騰.蘭與道法較勝燒經。與此不同矣。
(質)生融上首 觀肇第一
宋道生.道融。皆通儒釋義理縱橫。復有慧觀.僧肇。亦窮內外辨論難敵。故當代英賢稱曰。通情則生融上首。精難則觀肇第一。其譽廣傳。
智順持戒 道房授律
智順。入道之後居于鍾山退賢寺。幼乃專持戒法嚴忌非常。集徒稱唱長有千餘人。後臥病至甚。弟子曇和見師絕食日久。潛以蜜和少許米煑以進順。順食而吐之。索水洗[口*敕]。語弟子曇和曰。汝速出山門。不得還此。非我弟子。其秉戒如此。(山門傳中作雲門)
道房。性行清貞。少精律藏。勤苦講誘。學者多至。盡令改惡。中有不改者。房輙為悲泣。授其律典。後終年至一百二十歲。人皆歎之。
道超囗囗 明徹囗囗
道超。姓少以勤篤居習學。內外塵埃。蟲聲聒耳。塵土埋膝而無忤耶。超答。時聞虫聲。足代簫管。塵土雖防。我未暇掃。其剛學若是。
明徹。六歲出家。教立志守操勤苦知名。與同學數僧師舊本朽壞。忽風雨吹屋欹倒。無物支持。數僧皆走。徹居其屋學業如故。人或問之。屋崩何不避耶。徹答曰。寸陰難廢爾。
(已上蠹滅。纔殘此一百一十九字。今私依殘文并本傳。取意私補之云)
(道超塵埋 明徹梁絕)
(道超。姓陸。吳郡之人也。少以勤篤知名。超處獨房。屏絕賓伴居習學。內外塵埃滿室。蟋蟀鳴壁。中書郎張率謂曰。蟲聲聒耳。塵土埋膝。安能對此而無忤耶。超答。時聞虫聲。足代簫管。塵土雖[怡-台+方]。我未暇掃。其剛學若是)
(明徹。六歲出家學教。立志守操勤苦知名。與同學數僧住師舊房。其房本朽壞。忽風雨吹屋欹倒。無物支持。數僧皆走。徹居其屋學業如故。或問之。屋崩何不避之耶。徹答曰。寸陰難癈爾)
道英臥氷 慧滿坐雪
道英。習禪為業。神異累陳。因行至龍臺澤池側。令弟子持衣。脫衣入水。經于六宿而出。告曰。雖在水中唯獘土坌我爾。後又屬嚴冬氷雪厚壯。乃曰如此平地可不得眠。遂脫衣臥于氷雪。三宿乃起曰。幾被火炙殺。
慧滿。初來相州遇那禪師。禪師授與禪法。因而大悟。唯著一衣復蓄二針。夏便通捨。冬則乞補。別無生計。後於洛州南會善寺側宿於栢墓中。遇雪深三尺。乃入寺見曇曠法師。曠怪問何來。滿曰法友來耶。曠遣尋坐處四邊。雪擁其身可積五六尺。(法友來。未詳)
(月)藏母吞星 玄親夢月
智藏。姓顧。祖父皆仕於梁。父早亡。其母居于吳中。甞出繞吳城一匝。忽見密雲四布而中天開朗。眾星墜地。乃取一而吞之。因而有娠。及生藏。聰敏非常。出家興教。
知玄。姓陳。眉州人。祖父皆仕。母魏氏因夢月入于懷乃有孕。生於玄。幼便聰慧深悟釋宗。乃求入道。後三藏俱曉。化行岷蜀。蜀人歸信。不忍呼名。唯呼為陳菩薩焉。
(屑)慧隆松寒 朗公霜潔
慧隆。幼學佛乘深解義理。宋明帝請隆於湘宮寺講說。學徒一千餘人。宋代名流多為交結。而節操容貌有若寒松。故汝南周顒目之曰。隆法師蕭散森疎。若霜下之松竹。(一千餘人。傳作八百餘人)
慧朗。廣學內外。擅名梁代。而肥貌潔白宛若雪霜。故時語云霜潔白朗。
道常執志 亡名秉節
道常。與道標同學。大有才器。三藏備明。時秦主姚興見此二人。神氣雋朗有經國之量。乃令尚書令姚顯逼此二人罷道助振王業。又作詔與常.標云。卿等皎然之操實在可嘉。但君臨四海。治急須才。欲令奪卿法服。助翼贊時世。苟心存道味。寧繫白黑。望察此懷。不以守志為辭也。常等各有答云云。興又致書於什.[(丰*力)/石]。二師求免此二人罷道。常等被逼無已。執志不遑。乃投身巖谷而卒。(道常。傳作道恒。投身作遁身)
亡名。世襲衣冠。棄榮求道。性好吟嘯。偏賞丘林。名滿天下。梁元帝加禮重。帝見名器宇非常。有經濟之才。帝與朝省議之。欲以爵祿榮之。乃辭而不就。愈秉其節。帝謂之此高節道人也。乃作絕學箴文行於世矣。
僧可臂斷 法願齒折
僧可。以禪為務。初達磨以楞伽法始傳于可。可於林野之間習學。遭賊斫斷其臂。不令人知亦不覺痛苦。後有法林者。亦遭賊斫臂。號叫通夕。可為治裹。乞食供林。林恠可手臂不便怒之。可曰。我亦無臂。師何怪怒。於是世人方覺可禪師臂斷。
法願。深學習儒釋。獨步江西。人以道行之聲聞于宋孝武帝。帝一日忽問願何故作菜食。願曰。貧道受戒以來。一齋度日食菜飯。帝強逼以肉食。願執志不迴。被逼無已。遂折兩齒而免。
(東)淵度興西 基進化東
宋僧淵與曇度。俱曉教乘。義解相繼。其道興于江西。人稱為寶。
慧基.超進。行解相高。內外洞達。俱在江東大興佛法。人民遵化重之若神。
(冬)彌天辨鼎 法安獲鐘
道安。晉習鑿齒初訪於安。安問曰子何人也。齒曰四海習鑿齒。已問安曰法師何名。安曰彌天釋道安。因此時皆呼為彌天。時秦王苻堅於藍田獲大鼎。容三十七斛。邊有篆文。朝庭莫有識者。以示於安。安曰此古篆書。云魯襄公所鑄。又於市得一銅斛。其形正圓。下向為斗。橫梁昴者為升。低者為合梁。一頭為籥籥。同黃鐘容半合。邊有篆文。堅又問安。安曰此王莽自言出自帝舜。龍集戊辰改正即位。以同律量。布之四方。欲小大器均。令天下取平。堅大賞之。勅三舘學士有疑事皆師問於安法師。(昴當作昂也。昴星名。从日卯。昂者升也。从日卬也)
法安。慧遠之弟子也。精專經律。特持守戒行。於新陽縣寄居。此縣多虎。安為息人民建寺。後欲畫像。須得銅青。困不能得。夜夢神人指安牀前曰。此下有銅鐘。旦即掘之果獲二口。因以成像。復一口助遠師鑄像。一口武昌太守借看留之。
超達伏草 難陀變筇
魏超達。多於學問。大有知見。時魏武帝禁圖讖尤急。有人誣達有之。乃禁達。榮陽獄令崔浩檢勘。達以實告浩。浩即大怒。以車輪繫頭。嚴防衛之。自知無路。專念觀音。至夜忽不覺車輪所守者。皆大困睡。而獄門忽開。達因走出。及曉追騎四出。達伏草中。騎不蹋草。達在草中並無傷損。而得免禍。
難陀。西域人。詭異不倫。恭慢無定。入于蜀境。將三少尼同行。或大醉狂歌。或聚眾說法。蜀境戍將深惡。捉陀苦責。陀曰。此三尼者妙於歌舞。戍將乃悅。遂夜留宿置酒同飲。乃假衣衫與三尼。又施粉黛列坐同歡。嬌態笑調世施其容。飲欲半酣。陀曰可請三尼舞乎。尼乃遂舞竝皆妙絕。陀曰婦人風邪。乃取戍將刀斫三尼頭落。血流數丈。戍將大驚。左右縛之。陀曰無草草也。看三尼乃筇杖也。血即向者所飲酒也。(世施其容。疑當作世絕其容。酉陽雜俎載此事云。三尼及坐。含[口*弟]調笑。逸態絕世)
法願律虎 慧榮義龍
法願。即隋朝人。非與前宋時法願同。願大明律藏。東夏盛傳而義解洞曉。詞辨高高憉惇難敵。時號為律虎焉。
慧榮。陳時住禹穴莊嚴寺。講說縱橫三藏奧達。世稱義龍。時智者顗禪師說法。榮故來設問。數開徵引難問泉流。顗師解答鋒起事理煥然。榮自矜舞扇。扇便墮地。顗謂榮曰。禪定之力不可難也。當時大眾嘲榮曰。從來義龍今成伏鹿。扇既墮地何以遮羞。榮大慚而退。
法進施體 僧富劃胸
法進。以習誦為業。屬宋代饑荒國蓄稍竭。進屢屢求乞以救饑餓。後無處可求。乃淨浴取刀及鹽至餓人所聚之處。次第授與法言。掛衣著樹投身餓者前曰。施汝共食。眾雖餓困猶義不忍。進即自割肉拄鹽與噉之。皮都盡。語餓者。若國王來。可以我骸骨奉之。果不踰時宋帝聞而來看。君民號泣。乃施麥三百斛以救餓者。(為業下。一有時字。若國王。上有曰字)
僧富。高陽人。少在俗將。家貧。常勤學業。採薪為燭以照讀書。後與習[醫-酉+金]齒同詣道安講。席因而大悟。為僧之後潛形野外。時村中有羣劫得一小兒。欲取心肝解神。富於路遇劫。具問其事。因脫衣以易小兒。羣劫不許。富曰大人五臟可用否。劫曰亦好。富曰。會須一死。死濟於人。雖死猶生。即取劫刀劃胸至臍。羣劫大驚。即送小兒還其家。路人見富如此。以針縫其腸。用藥封。久後得差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