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959600000009

第9章

若佛子自为饮食钱财利养名誉故亲近国王王子大臣百官恃作形势乞索打拍牵挽横取钱物一切求利名为恶求多求教他人求都无慈心无孝顺心犯轻垢罪 自下四戒于自学处正行防守。初戒遮恃势乞求。第二遮无解诈师。第三遮嫉善斗过。第四遮见苦不济。初不横乞求者。亏损小欲之行。容致恼他之过。故制之。大小乘俱制。七众同禁。文中恃作形势者。显籍彼令谓之形。密凭彼力谓之势。乞索打拍牵挽者。初用乞索不与。则打拍以威之。牵挽以夺之。横取钱物者。非理夺取也。若取而得物别犯盗损。今恃势乞求边结轻垢也。一切求利名为恶求多求者。非理求故名为恶求。无厌求故名为多求。教他人求者。非唯自行。亦教他人都无慈心无孝顺心者。损恼他人故无慈心。违佛所制故无孝顺。

第八不诈作师戒

若佛子学诵戒者日日六时持菩萨戒解其义理佛性之性而菩萨不解一句一偈及戒律因缘诈言能解者即为自欺诳亦欺诳他人一一不解一切法不知而为他人作师授戒者犯轻垢罪 无德诈授有误人之失故制之。二乘同制。道俗俱禁。经许夫妇互作师授。故知通制俗众。文中学诵戒日乃至解其义理佛性之性者。明作师之人应先求自解。昼夜各为六时。恐新学人废忘教诠。于行有缺故制也。每日六时诵持菩萨戒者。受持其文也。解其义理者。解其开遮轻重义也。佛性之性者。解其当现因果佛性。所知中要故偏举也。而菩萨下违之成犯。言乖自心故云自欺。令他谬解故亦欺他。一一不解者。一一法门中不解也。一切法不知者。于一切法总不知也。若不解知诈授者。应随人多小结罪。

第九不斗两头戒

若佛子以恶心故见持戒比丘手捉香炉行菩萨行而斗过两头谤欺贤人无恶不造者犯轻垢罪 嫉善斗过乖和教行故制断也。二乘俱制。七众同禁。文中以恶心者。为乖和合损净行故云恶心。见持戒比丘乃至行菩萨行者。举所斗之人也。斗过两头者。闻此彼过向彼此说故云斗过。或经作遘字。谓彼此言斗而相遘。或经作。义亦同也。随字训释义。皆无妨。不应辄改作也。谤欺贤人无恶不造者。由斗过故致谤欺贤人。及无恶不造与第十三有何异者。古说。由运心有异。彼作陷没心说。此作离间心说。今谓谤欺贤人无恶不造。此显过失转多耳。非是此戒正所制也。唯斗过两头正是此戒所防也。如放火中杀盗。举其仍犯非是正所防也。若以善心说离间语亦无所犯。菩萨地云。又如菩萨见诸有情为恶朋友之所摄受亲爱不舍。菩萨见已起怜愍心。发生利益安乐意乐。随能随力说离间语。令离恶友舍相亲爱。勿令有情由近恶友当受长夜无义无利。菩萨如是以饶益心说离间语乖离他爱。无所违犯生多功德。

第十放救报恩戒

若佛子以慈心故行放生业。应作是念。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无不从之受生。故六道众生皆是我父母而杀而食者即杀我父母。亦杀我故身。一切地水是我先身。一切火风是我本体。故常行放生。生生受生常住之法教人放生。若见世人杀畜生时。应方便救护解其苦难。常教化讲说菩萨戒救度众生。若父母兄弟死亡之日。应请法师讲菩萨戒经。福资亡者。得见诸佛。生人天上。若不尔者。犯轻垢罪 慎终追远。归厚莫故杀生。以救死难斋讲以资亡灵。是则行慈报恩之善行。故制令作。大小不共。大士一切应度。以等慈普故。声闻正在眷属。此外不制。以自度故。七众同犯也。文中有二。一放生以救死难。二斋讲以资亡灵。前中复二。初以慈心行放生。后以方便解苦难。初中以慈心故行放生业者。见临死之厄。深生慈心放之令生。一切男子是我父下。明所救生中修慈心之由。此中有二。一于一切生起等普亲观。二于一切物起一体观。前中男女父母者。就相且配。约实。隔世男女通是父母。六途众生既皆是亲。见其厄苦不得不救。而杀而食者即杀父母者。举其普亲兼遮杀食。亦杀我故身下明一体观。于中乘势先止杀食。后正明一体观。一切地水是我先身一切火风是我本体者。众生之身揽四大而成体。生时聚集为身。死时离散为物。虽集散从缘。而其性不殊。大而观之。无非我体。故圣人以群生为己身。以万物为己体者。理自不然岂能尔乎。故常行放生以救济也。生生受生下明方便解苦难。生生受生者。虽更生历死而悲观愈深。若见世人下正明方便救度。所杀之生被现在之苦。能杀之人受当来之苦。故于能所杀者普生悲而救度。应方便救护解其苦难者。救所杀生解其现苦。常教化讲说菩萨戒救度众生者。救能杀生遮其当苦。若父母下斋讲以资亡灵。法力难思冥资不空。故亡过神灵随在何趣。除彼二定必得蒙益。问相续既别。云何此修福因彼得乐果。自作他受违因果故。答因果道理实无我作他受。然彼此相缘非无互资。故目连设福母灵脱于饿苦。那舍修善。父神免于剧难。是则相感之义。理数必然。

如是十戒应当学敬心奉持如灭罪品中广明一一戒相 如是十下总结劝持指余广文。

自下第三十戒明摄和敬之善。和敬有六。谓三业同及戒见利同。于十戒中。初三戒明三业同。次一明见同。次四明利同。后二明戒同。即论所说摄善戒中于诸尊长勤修敬事。初三戒中。初遮嗔不忍受。次遮憍不咨问。次遮慢不教训。一一通遮三业不和。或可如次遮身口意。

第一忍受违犯戒

佛言佛子不得以嗔报嗔以打报打若杀父母兄弟六亲不得加报若国主为他人杀者亦不得加报杀生报生不顺孝道尚不畜奴婢打拍骂辱日日起三业得罪无量况故作七逆之罪而出家菩萨无慈报仇乃至六亲中故报者犯轻垢罪 既信普亲一体之道。而嗔打相报则非孝顺亦丧慈忍。故制断也。即论中云。于他违犯思择安忍。二乘俱制。七众同禁。文中若杀父母兄弟六亲不得加报者。外论一世怨亲定异。故云。父母之仇弗与共天下。兄弟之仇弗与共国。从昆弟之仇不为魁。内融三世怨亲一贯。岂容为彼一亲而杀此一亲耶。故虽杀父兄不得加报。又我亲既死不可还活。设害彼亲于我何益。故长寿王经云。以怨报怨。怨终不灭。以德报怨。怨乃灭耳。若国主为他人杀者亦不得加报者。谓国主为他人故杀我亲者。亦不得于国主加报。以国主亦是亲故。又可若我国主为他敌国杀者。亦不得于他国加报。以彼亦是亲故。长生安剑即其事也。杀生报生不顺孝道者。谓怨复是亲故亦有生我之恩。杀彼生命报我生恩。不孝顺道也。此亦杀时别结重罪。今于报怨之边结轻垢也。尚不畜下举轻。况故作七逆之罪者。知一切是亲而行报杀故名作逆耳。而出家菩萨无慈报酬下违而成犯。偏举出家者。违之甚故。理通在家。乃至六亲故作者。父母伯叔兄弟为六亲。六亲之仇尚不应报。况余人也。菩萨地第十六戒云。若诸菩萨他骂报骂。他嗔报嗔。他打报打。他弄报弄。是名有犯。有所违越是染违犯。此戒无开缘。制意可见。

第二下心受法戒

若佛子初始出家未有所解。而自恃聪明有智。或恃高贵年宿。或恃大姓高门大解大福大富饶财七宝。以此憍慢而不咨受先学法师经律。其法师者或小姓年少卑门贫穷诸根不具而实有德。一切经律尽解。而新学菩萨不得观法师种姓。而不来咨受法师第一义谛者。犯轻垢罪 见形不咨失纳法之利故制之。大小俱制。七众同防。文中始出家未有解者。谓入道日近。于佛法中未有所解也。自恃聪明有智者。谓恃于世事中聪明有智也。或高贵年宿者。谓豪势高贵年岁长宿。或恃大性高门者。谓生大族家门高胜。大解大福者。才德丰饶也。以此憍慢者。以上五事生憍慢也。其法师者下出所慢境。律制残截人作。当扬法主。此中当是小少咨请。故从咨受。或可菩萨但贵其道不在其形。故虽卑贱请令说法。如天帝从野干受法等。而新学下违成犯也。

第三好心教授戒

若佛子佛灭度后欲以好心受菩萨戒时。于佛菩萨形像前自誓受戒。当以七日佛前忏悔。得见好相便受得戒。若不得好相。应以二七三七乃至一年要得好相。得好相已便得佛菩萨形像前受戒。若不得好相虽佛像前受戒不名得戒。若先受菩萨戒法师前受戒时不须要见好相。是法师师师相授故不须好相。是以法师前受戒即得戒。以生重心故便得戒。若千里内无能授戒师。得佛菩萨形像前自誓受戒。而要见好相。若法师自倚解经律大乘学戒与国王太子百官以为善友。而新学菩萨来问若经义律义以轻心恶心慢心一一不好答问者。犯轻垢罪 见器不授违教训之道故制也。大小道俗俱同制也。文中有二。一辨新学得戒之缘。二明法师不好教授。得戒缘中有三。一明自誓受法。二明从他受法。三覆结二受。声闻法中出家五众必从他受。在家二众通自他受。如瑜伽论五十三中广说其相。菩萨法中此经不分七众之受。若准占察。七众受戒皆通两受。如彼上卷广分别也。若法师下恶说成犯。与前第十六戒异者。彼制为利倒说。此制慢心恶说。开缘同彼。

第四不专异学戒

同类推荐
  • 治浙成规

    治浙成规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On Sophistical Refutations

    On Sophistical Refutations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太上三洞传授道德经紫虚箓拜表仪

    太上三洞传授道德经紫虚箓拜表仪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绛守居园池

    绛守居园池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仁斋直指方论

    仁斋直指方论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热门推荐
  • 没有一条道路是重复的

    没有一条道路是重复的

    一个好的作家,他描写现实,述说一个悲剧,不管是用来警世,亦或表达他的失落和绝望,但是后文学的意义都在于告诉人们真相并给予人们希望,余华正是留下了这样的希望。在《没有一条道路是重复的》这本集子里,余华收集了近年来的一些关于写作、关于社会、关于他个人童年回忆的文章,虽然在他的所有文字中算不得出采,但是有两篇文章很值得推荐,因为一篇解释了阅读的意义——《没有一条道路是重复的》,而另一篇则阐述了漂泊的幸福感——《别人的城市》。
  • 一池青萍

    一池青萍

    一个故事传统武侠故事吧,第一写可能不会很好看吧!随缘了。
  • 重读《周易》智慧

    重读《周易》智慧

    解读周易古经,开发先贤智慧!继承优秀传统,光大中华文化!《重读周易智慧》从对中华元典——《周易》的认识入手,集中介绍了《周易》中的崇尚自然、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发明创造、彰往察来、循序渐进、革故鼎新、物极必反、否极泰来等哲理。《重读周易智慧》作者刘明武从微小处入手,阐发出做人、做事的道理,具前人所未见,道前人所未道,是当今人们认识中华文化、学习中华经典时的入门之书。
  • 静心·与心灵对话

    静心·与心灵对话

    静心的修习在于独抒灵性的思考,这并不是一个模仿的过程,不是说树立一种好的模式,然后跟着去做就行了。正如东施效颦的可笑在于东施只知道西施捂着自己的胸口楚楚可怜,样子很美,却不知道这种美是因人而异,不可复制的,同样的动作发生在她身上就显得很丑。盲目去模仿别人,会失去自己应有的特色,所有对于他人的成功和经验,只能借鉴而不可照搬。
  • 别说你懂交际学

    别说你懂交际学

    《别说你懂交际学》我们要想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需要有理论的指导。但是交际无论怎样复杂,怎样难于观察和研究,我们都不应当逃避,因为逃避没有出路,现实早已向人们提出了这样的课题。本书从个体事例与社会活动入手,对交际中所遇到的各种实际情况都找到了方法。希望你在读完这本书以后,可以成为一个交际高手,并且迈向成功。
  • 逍遥小神农

    逍遥小神农

    新时代大学生农民,意外得到药皇传承,逆天崛起!每天晚上十一点左右更新!!!!新书《修道千年归来》发布了,请各位道友一起去观赏,多多支持,在此拜谢了!
  • 飘动的导游旗

    飘动的导游旗

    陆川是一名普通的地接导游,在一次五天团中结识了心怡的女人白丽丽,随着旅游行程的进程,彼此从陌生到相恋,两颗孤寂的心逐渐靠近,工作同事在潜移默化中升华到恋人,从而引出各自曾经的经历逐层,从而展示了导游职业和内心中的苦与乐、喜与悲。在展示导游丰富多彩的职业生活的同时,也展示出一幅幅生动美丽的草原风景,带着读者身临其境地体会到内蒙旅游的真实感受。一次突发的带团事故之后,陆川被迫选择放弃了曾经热爱的职业。辞职之后,陆川患上了严重的抑郁症,自悲、自闭、怀疑、焦虑不断地折磨着陆川的内心,让他痛不欲生。朋友的离去,家人的误解、旧时失败恋情经历的困扰,使得陆川几乎迷失了自我。在他最孤立无助的时候,一个女人用爱鼓励了他,帮助他重新振作起来,在陆川重新步入事业正轨的时候,这个女人却从此离开了他的生活。
  • 凡尔纳密码:神秘岛

    凡尔纳密码:神秘岛

    讲述了在美国南北战争期间,有五个被围困在南军城中的北方人乘坐热气球逃脱了。他们中途被风暴吹落到太平洋的一个荒岛上,依靠自己的科学知识和集体劳动,在没有任何工具的情况下,克服了重重困难,从赤手空拳一直到制造出陶器、玻璃、风磨、电报机,把小岛建设成了一个繁荣富庶的乐园。每当危难时刻,总有一个神秘人物援助受难者,这个人就是在他们到达之前就已住在岛上的尼摩船长。受难者们还挽救了一个在附近孤岛上独居了十二年而失去理智的罪犯,使他恢复了人性,成为了他们忠实的伙伴。他们一起打退了海盗的侵袭。好景不长,岛上的火山复活了,火山爆发导致了孤岛沉没,在最后的危急时刻,还会有神秘人物伸出援手吗?
  • 重生竹马很难搞

    重生竹马很难搞

    淳箬若是一名资深读者,最近她迷上了一本书,她深深的迷上了这本书的男二,一个偶然的机会她挂了,并重生到这本书的女主身上,好啊,终于可以去守护自己的男神了,可是谁能告诉她为什么这暖男男二从一开始就崩了人设,变成了一座冰山……从此,淳箬若就踏上了自己的追夫之路……本文女主角穿书,男主角重生
  • 官人如花颜如玉

    官人如花颜如玉

    她凤冠霞帔,笑靥如花,却目光黯淡,一步步走进将军府。身边的他,是自己的夫君官城,他是将军却是生就一副绝美面容,不笑寡言。他被迫成婚,却是第一次放声大笑,谈笑风生。猜不透,她的眼神,他的笑容。微风吹起,她盖头飞扬,锁住了他的深深目光。他问:“你为何不看我?”她不语,浅笑。多年之后,在他“坟”前。她眼角含泪,拿出那块玉佩,放在心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