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964700000001

第1章 艺文

按正闰迄无定说兹部所采概入艺

文不立总论祇各存其说以备参考

正统论上        宋欧阳修

传曰君子大居正又曰王者大一统正者所以正天

下之不正也统者所以合天下之不一也由不正与

不一然后正统之论作尧舜之相传三代之相代或

以至公或以大义皆得天下之正合天下于一是以

君子不论也其帝王之理得而始终之分明故也及

后世之乱僭伪兴而盗窃作由是有居其正而不能

合天下于一者周平王之有吴徐是也有合天下于

一而不得居其正者前世谓秦为闰是也由是正统

之论兴焉自汉而下至于西晋又推而下之为宋齐

梁陈自唐而上至于后魏又推而上之则为刘汉石

赵苻秦其帝王之理舛而始终之际不明由是学者

疑焉而是非又多不公自周之囗迄于显德实千有

二百一十六年之间或理或乱或取或传或分或合

其理不能一概大抵其可疑之际有三周秦之际也

东晋后魏之际也五代之际也秦亲得周而一天下

其迹无异禹汤而论者黜之其可疑者一也以东晋

承西晋则无终以隋承后魏则无始其可疑者二也

五代之所以得国者虽异然同归于贼乱也而前世

议者独以梁为伪其可疑者三也夫论者何为疑者

设也尧舜三代之始终较然着乎万世而不疑固不

待论而明也后世之有天下者帝王之理或舛而始

终之际不明则不可以不疑故曰由不正与不一然

后正统之论作也然而论者众矣其是非予夺所持

者各异使后世莫知夫所从者何哉盖于其可疑之

际又挟自私之心而溺于非圣之学也自西晋之灭

而南为东晋宋齐梁陈北为后魏北齐后周隋私东

晋者曰隋得陈然后天下一则推其统曰晋宋齐梁

陈隋私后魏者曰统必有所受则推其统曰唐受之

隋隋受之后周后周受之后魏至其甚相戾也则为

南史者诋北为北史者诋南此自私之偏说也自古

王者之兴必有盛德以受天命或其功泽被于生民

或累世积渐而成王业岂偏名于一德哉至于汤武

之起所以救弊拯民盖有不得已者而曰五行之运

有休王一以彼衰一以此胜此历官术家之事而谓

帝王之兴必乘五运者缪妄之说也不知其出于何

人盖自孔子殁周益衰乱先王之道不明而人人异

学肆其怪奇放荡之说后之学者不能卓然奋力而

诛绝之反从而附益其说以相固结故自秦推五胜

以水德自名由汉以来有国者未始不由于此说此

所谓溺于非圣之学也惟天下之至公大义可以祛

人之疑而使人不得遂其私夫心无所私疑得其决

则是非之异论息而正统明所谓非圣人之说者可

置而勿论也

正统论下

凡为正统之论者皆欲相承而不绝至其断而不属

则猥以假人而续之是以其论曲而不通也夫居天

下之正合天下于一斯正统矣尧舜夏商周秦汉唐

是也始虽不得其正卒能合天下于一夫一天下而

居正则是天下之君矣斯谓之正统可矣晋隋是也

天下大乱其上无君僭窃并兴正统无属当是之时

奋然而起并争乎天下有功者强有德者王威泽皆

被于生民号令皆加乎当世幸而以大并小以强兼

弱遂合天下于一则大且强者谓之正统犹有说焉

不幸而两立不能相并考其迹则皆正较其义则均

焉则正统者将安予夺乎东晋后魏是也其或终始

不得其正又不能合天下于一则可谓之正统乎魏

及五代是也然则有不幸而丁其时则正统有时而

绝也故正统之序上自尧舜历夏商周秦汉而绝晋

得之而又绝隋唐得之而又绝自尧舜以来三绝而

复续惟有绝而有续然后是非公予夺当而正统明

然诸儒之论至于秦及东晋后魏五代之际其说多

不同其恶秦而黜之以为闰者谁乎是汉人之私论

溺于非圣曲学之说者也其说有三不过曰灭弃礼

乐用法严苛与其兴也不当五德之运而已五德之

说可置而勿论其二者特始皇帝之事耳然未原秦

之本末也昔者尧传于舜舜传于禹夏之衰也汤代

之王商之衰也周代之王周之衰也秦代之王其兴

也或以德或以功大抵皆乘其弊而代之初夏世衰

而桀为昏暴汤救其乱而起稍治诸侯而诛之其书

曰汤征自葛是也其后卒以攻桀而灭夏及商世衰

而纣为昏暴周之文武救其乱而起亦治诸侯而诛

之其诗所谓崇密是也其后卒攻纣而灭商推秦之

兴其功德固有优劣而其迹岂有异乎秦之纪曰其

先大业出于颛顼之苗裔其孙伯翳佐禹治水有功

唐虞之间赐姓嬴氏及非子为周养马有功秦仲始

为命大夫而襄公与立平王遂受岐丰之赐当是之

时周衰固已久矣乱始于穆王而继以厉幽之祸平

王东迁遂同列国而齐晋大侯鲁卫同姓擅相攻伐

共起而弱周非独秦之暴也秦于是时既平西戎因

取周所赐岐丰之地而缪公以来始东侵晋地至于

河尽灭诸戎拓国千里其后关东诸侯强僭者日益

多周之国地日益蹙至无复天子之制特其号在耳

秦昭襄王五十二年周之君臣稽首自归于秦至其

后世遂灭诸侯而一天下此其本末之迹也其德虽

不足而其功力尚不优于魏晋乎始秦之兴务以力

胜至于始皇遂悖弃先王之典礼又自推水德益任

法而少恩其制度文为皆非古而自是此其所以见

黜也夫始皇之不德不过如桀纣桀纣不废夏商之

统则始皇未可废秦也其私东晋之论者曰周迁而

东天下遂不能一然仲尼作春秋区区于尊周而黜

吴楚者岂非以其正统之所在乎晋迁而东与周无

异而今黜之何哉曰是有说焉较其德与迹而然耳

周之始兴其来也远当其盛也规方天下为大小之

国众建诸侯以维王室定其名分使传子孙而守之

以为万世之计及厉王之乱周室无君者十四年而

天下诸侯不敢侥幸而窥周于此然后见周德之深

而文武周公之作真圣人之业也况平王之迁国地

虽蹙然周德之在人者未厌而法制之临人者未移

平王以子继父自西而东不出王畿之内则正统之

在周也推其德与迹可以不疑夫晋之为晋与夫周

之为周也异矣其德法之维天下者非有万世之计

圣人之业也直以其受魏之禅而合天下于一推较

其迹可以曰正而统耳自惠帝之乱至于愍怀之间

晋如线耳惟嗣君继世推其迹曰正焉可也建兴之

囗晋于是而绝矣夫周之东也以周而东晋之南也

岂复以晋而南乎自愍帝死贼庭琅邪起江表位非

嗣君正非继世徒以晋之臣子有不忘晋之心发于

忠义而功不就可为伤已若因而遂窃正统之号其

可得乎春秋之说君弒而贼不讨则以为无臣子也

使晋之臣子遭乎圣人适当春秋之诛况欲干天下

之统哉若乃国已灭矣以宗室子自立于一方卒不

能复天下于一则晋之琅邪与夫后汉之刘备五代

汉之刘崇何异备与崇未尝为正统则东晋可知焉

耳其私后魏之论者曰魏之兴也其来甚远自昭成

建国改元承天下衰敝得奋其力并争乎中国七世

至于孝文而易姓建都遂定天下之乱然后修礼乐

兴制度而文之考其渐积之基其道德虽不及于三

代而其为功何异王者之兴今特以其不能并晋宋

之一方以小不备而黜其大功不得承百王之统者

何哉曰质诸圣人而不疑也今为魏说者不过曰功

多而国强耳此圣人有所不与也春秋之时齐桓晋

文可谓有功矣吴楚之僣迭强于诸侯矣圣人于春

秋所尊者周也然则功与强圣人有所不取也论者

又曰秦能灭周而一天下遂进之魏以不能灭晋宋

而见黜是则因其成败而毁誉之岂至公之笃论乎

曰是不然也各于其党而已周秦之所以兴者其说

固已详之矣当魏之兴也刘渊以匈奴慕容以鲜卑

苻坚以氐弋仲以羌赫连秃发石勒季龙之徒皆四

裔之雄者也其力不足者弱有余者强其最强者苻

坚当坚之时自晋而外天下莫不为秦休兵革兴学

校庶几刑政之方不幸未几而败乱其又强者曰魏

自江而北天下皆为魏矣幸而传数世而后乱以是

而言魏者纔优于苻坚而已岂能干正统乎五代之

得国者皆贼乱之君也而独伪梁而黜之者固恶梁

者之私论也唐自僖昭以来不能制命于四海而方

镇之兵作已而小者并于大弱者服于强其尤强者

朱氏以梁李氏以晋共起而窥唐而梁先得之李氏

因之借名讨贼以与梁争中国而卒得之其势不得

不以梁为伪也而继其后者遂因之使梁独被此名

也夫梁固不得为正统而唐晋汉周何以得之今皆

黜之而论者犹以汉为疑以谓契丹灭晋天下无君

而汉起太原徐驱而入汴与梁唐晋周其迹异矣而

今乃一概可乎曰较其心迹小异而大同耳且刘知

远晋之大臣也方晋有契丹之乱也竭其力以救虽

力所不胜而不能存晋出于无可奈何则可以少异

乎四国矣汉独不然自契丹与晋战者二年矣汉独

高拱而视之如秦人之视越人也卒幸其败囗而取

之及契丹之北也以中国委之许王从益而去从益

之势虽不能存晋然使忠于晋者得而奉之可以冀

于有为也汉乃杀之而后入以是而较其心迹其异

于四国者几何矧皆未尝合天下于一也其于正统

绝之何疑

魏论            前人

新与魏皆取汉者新辄败囗魏遂传数世而为晋不

幸东汉无贤子孙而魏为不讨之雠今方黜新而进

魏疑者以谓与奸而进恶此不可以不论也昔三代

之兴也皆以功德或积数世而后王其囗也衰乱之

迹亦积数世而至于大坏不可复救然后有起而代

之者其兴也皆以至公大义为心然成汤尚有惭德

伯夷叔齐至耻食周粟而饿死况其后世乎自秦以

来兴者以力故直较其迹之逆顺功之成败而已彼

汉之德自安和而始衰至桓灵而大坏其衰乱之迹

积之数世无异三代之囗也故豪杰并起而争而强

者得之直较其迹尔故魏之取汉无异汉之取秦而

秦之取周也夫得正统者汉也得汉者魏也得魏者

晋也晋当统天下矣推其本末而言之则魏进而正

之不疑

梁论            前人

黜梁为伪者其说有三一曰后唐之为唐犹后汉之

为汉梁盖新比也一曰梁虽改元即位而唐之正朔

在李氏而不绝是梁于唐未能绝而李氏复兴一曰

因后唐而不改因后唐者是谓因人之论固已辨矣

其二者宜有说也夫后唐之自为唐也缘其赐姓而

已唐之时赐姓李者多矣或因臣子之异心或怀远

人而縻之忠臣茂正思忠克用是也当唐之衰克用

与梁并起而争之梁以强而先得克用耻争之不胜

难忍臣敌之惭不得不借唐以自托也后之议者何

谓而从之哉其所以得为正统者以其得梁而然也

使梁且不灭同光之号不过于河南则其为唐与囗

景等尔夫正朔者何王者所以加天下而同之于一

之号也昔周之东其政虽弱而周犹在也故仲尼以

王加正而绳诸侯者幸周在也当唐之亡天佑虚名

与唐俱绝尚安所寓于天下哉使幸而有忠唐之臣

不忍去唐而自守虽不中于事理或可善其诚心若

李氏者果忠唐而不忍弃乎况于唐亡托虚名者不

独李氏也王建称之于蜀杨行密称之于吴李茂正

亦称之于岐大抵不为梁屈者皆自托于虚名也初

梁祖夺昭宗于岐遂劫而东改天复四年为天佑而

克用与王建怒曰唐为朱氏夺矣天佑非唐号也遂

不奉之但称天复至八年自以为非复称天佑此尤

可笑者安得曰正朔在李氏乎夫论者何为疑者设

也尧舜三代之始终较然着于万世而不疑固不待

论而明也后世之有天下者帝王之理或舛而始终

之际不明则不可以不疑故曰由不正与不一然后

正统之论兴者也其德不足以道矣推其迹而论之

庶几不为无据云

正统论上          苏轼

正统者何耶名耶实耶正统之说曰正者所以正天

下之不正也统者所以合天下之不一也不幸有天

子之实而无其位有天子之名而无其德是二人者

立于天下天下何正何一而正统之论决矣正统之

为言犹曰有天下云尔人之得此名而又有此实也

夫何议天下固有无其实而得其名者圣人于此不

得已焉而不以实伤名而名卒不能伤实故名轻而

实重不以实伤名故天下不争名轻而实重故天下

趋于实天下有不肖而曰吾贤者矣未有贱而曰吾

贵者也天下之争自贤不肖始圣人忧焉不敢以乱

贵贱故天下知贤之不能夺贵天下之贵者圣人莫

不从而贵之恃有贤不肖存焉轻以与人贵而重以

与人贤天下然后知贵之不如贤知贤之不能夺贵

故不争知贵之不如贤故趋于实使天下不争而趋

于实是亦足矣正统者名之所在焉而已名之所在

而不能有益乎其人而后名轻名轻而后实重吾欲

重天下之实于是乎名轻正统听其自得者十曰尧

舜夏商周秦汉晋隋唐序其可得者六以存教曰魏

梁后唐晋汉周使夫尧舜三代之所以为贤于后世

之君者皆不在乎正统故后世之君不以其道而得

之者亦无以为尧舜三代之比于是乎实重

正统论中

正统之论起于欧阳子而霸统之说起于章子二子

之论吾与欧阳子故不得不与章子辨以全欧阳子

之说欧阳子之说全而吾之说又因以明章子之说

曰进秦梁失而未善也进魏非也是章子未知夫名

实之所在也夫所谓正统者犹曰有天下云尔名尔

正统者果名也又焉实之知视天下之所同君而加

之又焉知其他章子以为魏不能一天下不当与之

统夫魏虽不能一天下亦无有如魏之强者吴虽存

非两立之势奈何不与之统章子之不绝五代也亦

徒以为天下无有与之敌者而已今也绝魏魏安得

无辞哉正统者恶夫天下之无君而作也故天下虽

不合于一而未至乎两立者则君子不忍绝之于无

君且夫德同而力均不臣焉可也今以天下不幸而

不合于一德既无以相过而弱者又不肯臣乎强于

是焉而不与之统亦见其重天下之不幸而助夫不

臣者也章子曰乡人且耻与盗者偶圣人岂得与篡

君同名哉吾将曰是乡人与是为盗者民则皆民也

士则皆士也大夫则皆大夫也则亦与之皆坐乎苟

其势不得不与之皆坐则乡人何耻耶圣人得天下

君亦得天下顾其势不得不与之同名圣人何耻

耶吾将以圣人耻夫篡君而篡君又焉能耻圣人哉

章子曰君子大居正而以不正人居之是正不正之

相去未能相远也且章子之所谓正者何也以一身

之正为正耶以天下有君为正耶一身之正是天下

之私正也天下有君是天下之公正也吾无取乎私

正也天下无君篡君出而制天下汤武既没吾安所

取正哉故篡君者亦当时之正而已章子曰祖与孙

虽百岁而子五十则子不得为寿汉与晋虽得天下

而魏不能一则魏不得为有统吾将曰其兄四十而

死则其弟五十为寿弟为寿乎其兄魏为有统乎当

时而已章子比之妇谓舅嬖妾为姑吾将曰舅则以

为妻而妇独奈何不以为姑乎以妾为妻者舅之过

也妇谓之姑盖非妇罪也举天下而授之魏晋是亦

汉魏之过而已矣与之统者独何罪乎虽然欧阳子

之论犹有异乎吾说者欧阳子之所与者吾之所与

也欧阳子之所以与之者非吾所以与之也欧阳子

重与之而吾轻与之且其言曰秦汉而下正统屡绝

而得之者少以其得之者少故其为名甚尊而重也

呜呼吾不善夫少也幸而得之者少故有以尊重其

名不幸而皆得欧阳子其敢有所不与耶且其重之

则其施于篡君也诚若过然故章子有以启其说夫

以文王而终身不得以魏晋梁而得之果其为重也

则文王将有愧于魏晋梁焉必也使夫正统者不得

为圣人之盛节则得之为无益得之为无益故虽举

而加之篡君而不为过使夫文王之所不得而魏晋

梁之所得者皆吾之所轻者也然后魏晋梁无以愧

文王而文王亦无所愧于魏晋梁焉

正统论下

始终得其正天下合于一是二者必以其道得之耶

亦或不以其道得之耶病乎或者之不以其道得之

也于是乎举而归之名欧阳子曰皆正统是以名言

者也章子曰正统又曰霸统是以实言者也欧阳子

以名言而纯乎名章子以实言而不尽乎实章子之

意以霸统重其实而不知实之轻自霸统始使天下

之名皆不得过乎实者固章子意也天下之名果不

过乎实也则吾以章子为过乎圣人圣人不得已则

不能以实伤名而章子则能之且吾岂不知居得其

正之为正如魏受之于汉晋受之于魏不如至公大

义之为正也哉盖亦有不得已焉耳章子之说吾将

求其备尧舜以德三代以德与功汉唐以功秦隋后

唐晋汉周以力晋梁以弒不言魏者以章子之说而

与之辨以实言之则德与功不如德功不如德与功

力不如功弒不如力是尧舜而下得统者凡更四不

如而后至于晋梁焉而章子以为天下之实尽于其

正统霸统之间矣欧阳子纯乎名故不得实之所在

章子杂乎实故虽晋梁弒君之罪天下所不容之恶

而其实反不过乎霸彼其初得正统之虚名而不测

其实罪之所至也章子则告之曰尔霸者也夫以弒

君得天下而不失为霸则章子之说固便乎篡者也

夫章子岂曰弒君者其实止乎霸也哉盖已举其实

而着之名虽欲复加之罪而不可得也夫王者没而

霸者有功于天下吾以为在汉唐为宜必不得已而

秦隋后唐晋汉周得之吾犹有憾焉奈何其举而加

之弒君之人乎呜呼吾不惜乎名而惜乎实也霸之

于王也犹兄之于父也闻天下之父尝有曰尧者而

曰必尧而后父少不若尧而降为兄则瞽鲧惧至仆

妾焉天下将有降父而至于仆妾者无怪也从章子

之说者其弊固至乎此也故曰莫若纯乎名纯乎名

故晋梁之得天下其名曰正统而其弒君之实惟天

下后世之所加而吾不为之齐量焉于是乎晋梁之

恶不胜诛于天下实于此反不重乎章子曰尧舜曰

帝三代曰王夏曰氏商周曰人古之人轻重其君有

是也以为其霸统之说夫执圣人之一端以藉其口

夫何说而不可吾亦将曰孔子删书而虞夏商周皆

曰书汤武伯禽秦穆公皆曰誓以为皆曰正统之说

其谁曰不可圣人之于实也不伤其名而后从之帝

亦天子也王亦天子也氏亦人也人亦氏也夫何名

之伤若章子之所为霸统者伤乎名而丧乎实者也

论正闰           周密

正闰之说尚矣欧公作正统论则章望之着明统论

以非之温公作通鉴则朱晦庵作纲目以纠之张敬

夫亦着经世纪年直以蜀先主上继汉献帝其后庐

陵萧常着后汉书起先主章武元年辛丑尽后主炎

兴元年癸未又为吴魏载记近世如郑雄飞亦着为

续后汉书不过踵常之故步最后翁再又作蜀汉书

此又不过拾萧郑弃之竹马耳盖欲沽特见之名而

自附于朱张也余尝闻徐谊子宜之言云立言之人

与作史记之体不同不可以他文比也故圣人以秦

誓次于帝王之后亦世衰推移虽圣人不能强黜之

汉儒虽以秦为闰位亦何尝以汉继周耶若如诸公

之说则李囗自称为吴王恪之后亦可以续唐矣余

尝见陈过圣观之说甚当今备录于此云纲目序例

有云表岁以首年而因年以着统自注其下云正统

之年岁下大书非正统者两行分注或问纲目主意

于朱子曰主在正统又曰只是天下为一诸侯朝觐

讼狱皆归便是正统夫正闰之说其来久矣甲可乙

否迄无定论盖其论无论正统之有无虽分裂之不

一或兴创而未成必择其间强大者一国当之其余

不得与焉此其论所以不定也自纲目之作用春秋

法而正统所在有绝有续皆因其所建之真伪所有

之偏全斟酌焉以为之予夺此昔人所未及今历考

之自周之亡秦与列国分注而为首此正统之一绝

也始襄王五十二年至始皇二十六年初并天下遂

得正统此正统之一续也二世已亡义帝虽为众所

推不得正统特先诸国而已此正统之再绝也义帝

亡而西楚为首至汉高帝之五年始得正统此正统

之再续也王莽始建国之年尽有汉天下矣虽无他

国亦从分注此正统之三绝也更始之主虽汉子孙

而为诸将所立犹不得绍统光武即位乃得正统之

三续也汉献帝之废昭烈承之虽在一隅正统赖以

不绝后主亡而魏吴分注此正统之四绝也晋武平

吴亦得正统此正统之四续也愍帝亡而元帝中兴

虽在江南而正统未绝安帝为桓元所篡未几返正

以至恭帝禅宋而与魏分注此正统之五绝也自是

历齐梁陈魏齐周南北分注比之隋文平陈而复得

正统此正统之五续也隋恭帝侑废而越王侗与唐

高祖分注此正统之六绝也高祖武德五年乃得正

统此正统之六续也昭宣帝为朱全忠所篡而晋与

淮南以其用唐年号特先梁而分注此正统之七绝

也自是历后唐晋汉周皆不得正统可谓密矣然正

统之兼备自三代以后五季以前往往不能三四秦

亡而汉高以兴隋亡而唐高以王正统之归吾无间

然他如秦以无君无亲嗜杀人隋以外戚有反相而

皆得天下是皆始不得其正者得其次如晋武帝袭

祖父不义之业卒以平吴一统而与秦隋俱得正统

此其所未安也有正者其后未必有统以正之所在

而统从之可也有统者其初未必有正以统之所成

而正从之可乎以秦晋及隋概之羿莽特其成败有

不同耳顾以其终于伪定而以正归之殆于不可故

尝为之说曰有正者不必有统非汉唐不与焉有统

者不必有正虽秦隋可滥数夫有正者不责其统以

正之不可废也有统者终与之正是不特统与正等

为重于正矣无统而存其正统犹以正而存也无正

而与之统正无乃以统而泯乎若曰纪事之法姑以

是提其要耳正与不正万世自有公论则昔人正闰

之论犹不能一而以是断魏汉之真伪吾恐犹以彼

三者借口也何以言之以正言之则正者为正不正

者为国以统言之则正固正也统亦正也今而曰朝

觐狱讼皆归便是正统却使不得正统如南北十六

国五代十国有能以智力取天下而不道如秦晋与

隋者其必以正统归之矣庄周有言窃钩者诛窃国

者王此言虽小可以喻大盖南北十六国五代十国

窃钩者也秦晋及隋窃国者也彼囗囗不知有如曹

丕凭借世恶幸及其身而舜禹之事吾知之矣然世

有公论在也今以朱子正统之法而使秦晋及隋乃

幸得之使其尚存其以计得者将不以曹丕自说而

幸己之不与同传其以力得者将又不曰汤武之事

吾知乎是后世无复有公论也而可乎夫徒以其统

之幸得而遂畀以正则自今以往气数运会之参差

凡天下之暴者巧者侥幸者皆可以窃取而安受之

而为人类者亦皆俯首稽首厥角以为事之理之当

然而人道或几乎灭矣天地将何赖以为天地乎窃

谓三代而下独汉唐本朝可当正统秦晋与隋有统

无正者当分注熏莸囗玉居然自明汉魏之际亦有

不待辨者矣

正统辨         元陶宗仪

至正二年壬午春三月十有四日上御咸宁殿中书

右丞相脱脱等奉命使臣纂修宋辽金三史制曰可

越二年甲申春三月进辽史本纪三十卷志三十一

卷表八卷列传四十六卷冬十一月进金史本纪一

十九卷志三十九卷表四卷列传七十三卷又明年

乙酉冬十一月进宋史本纪四十七卷志一百六十

二卷表三十二卷列传世家二百五十五卷初会稽

杨维桢尝进正统辨可谓一洗天下纷纭之论公万

世而为心者也惜三史已成其言终不见用后之秉

史笔而续通鉴纲目者必以是为本矣维桢字廉夫

号铁崖人咸称之曰铁史先生泰定丁卯李黼榜相

甲及第以文章名当世表曰至正二年五月日伏睹

皇帝诏旨起大梁张京兆杜本等爵某官职专修宋

辽金三史越明年史有成书而正统未有所归臣维

桢谨撰三史正统辨凡二千六百余言谨表以上者

右伏以一代离合之殊固系乎天数盛衰之变万年

正闰之统实出于人心是非之公盖统正而例可兴

犹纲举而目可备前代异史今日兼修是非之论既

明正闰之统可定奈三史虽云有作而一统犹未有

归恭惟世祖皇帝以汤武而立国皇帝陛下以尧舜

而为君建极建中致中和而育物惟精惟一大一统

以书元尝怪辽金史之未成必列赵宋编而全备芸

台大启草泽高升宜开三百载之编年以垂千万代

之大典岂料诸儒之谦笔徒为三国之志书春秋之

首例未闻纲目之大节不举臣维桢素读春秋之王

正月公羊谓大一统之书再观纲目之绍春秋文公

有在正统之说故以始皇二十六年而继周统高祖

成功五年而接秦亡晋始于平吴而不始于泰始唐

始于灭盗而不始于武德稽之于古证之于今况当

世祖命伯颜平江南之时式应宋祖命曹彬下江南

之岁亲传诏旨有过唐不及汉之言确定统宗有继

宋不继辽之禅故臣维桢敢痛排浮议力建公言挈

大宋之编年包辽金之纪载置之上所用成一代可

鉴之书传之将来永示万世不刊之典冒干天听深

惧冰兢下情无任瞻天望阙激切屏营之至辨曰正

统之说何自而起乎起于夏后传国汤武革世皆出

于天命人心之公也统出于天命人心之公则三代

而下历数之相仍者可以妄归于人乎故正统之义

立于圣人之经以扶万世之纲常圣人之经春秋是

也春秋万代之史宗也首书王正于鲁史之元年者

大一统也五伯之权非不强于王也而春秋必黜之

不使奸此统也吴楚之号非不窃于王也而春秋必

外之不使僭此统也然则统之所在不得以割据之

地强梁之力僭伪之名而论之也尚矣先正论统于

汉之后者不以刘蜀之祚促与其地之偏而夺其统

之正者春秋之义也彼志三国降昭烈以侪吴魏使

汉嗣之正下与汉贼并称此春秋之罪人矣复有作

元经自谓法春秋者而又帝北魏黜江左其失与志

三国者等耳以致尊昭烈续江左两魏之名不正而

言不顺者大正于宋朱氏之纲目焉或问朱氏述纲

目主意曰在正统故纲目之挈统者在蜀晋而抑统

者则秦昭襄唐武氏也至不得已以始皇之廿六年

而始继周汉始于高帝之五年而不始于降秦晋始

于平吴而不始于太和唐始于群盗既平之后而不

始于武德之元又所以法春秋之大一统也然则今

日之修宋辽金三史者宜莫严于正统与大一统之

辨矣自我世祖皇帝立国史院尝命承旨百一王公

修辽金二史矣宋亡又命词臣通修三史矣延佑天

历之间屡勤诏旨而三史卒无成书者岂不以二史

正统之议未决乎夫其议未决者又岂不以宋渡干

南之后拘于辽金之抗于北乎吾尝究契丹之有国

矣自灰牛氏之部落始广至于阿保机披其党而自

尊迨耶律光而其势寖盛契丹之号立于梁贞明之

初大辽之号复改于汉天福之日自阿保机讫于天

祚凡七主历二百一十有五年夫辽固唐之边裔也

乘唐之衰草窃而起石晋氏通之且割幽燕以与之

遂得窥衅中夏而石晋氏不得不亡矣而议者以辽

承晋统吾不知其何统也再考金之有国矣始于完

颜氏实又臣属于契丹者也至阿骨打苟逃性命于

道宗之世遂敢萌人臣之将而篡有其国僭称国号

于宋重和之元相传九主凡历一百一十有七年而

议者又以金之平辽囗宋帝有中原而谓接辽宋之

统吾又不知其何统也议者又谓完颜氏世为君长

保其肃慎至太祖时南北为敌国素非君臣辽祖神

册之际宋祖未生辽祖比宋前兴五十余年而宋尝

遣使卑辞以告和结为兄弟晚年且辽为翁而宋为

孙矣此又其说之曲而陋也汉之匈奴唐之突厥不

皆兴于汉唐之前乎而汉唐又与之通和矣吴魏之

于蜀也亦一时角立而不相统摄者也而秉史笔者

必以匈奴突厥为纪传而以汉唐为正统必以吴魏

为分系而以蜀汉为正统何也天理人心之公阅万

世而不可泯者也议者之论五代又以朱梁氏为篡

逆不当合为五代史其说似矣吾又不知朱晃之篡

克用氏父子以为仇矣契丹氏背唐兄弟之约而称

臣于梁非逆党乎春秋诛逆重诛其党契丹氏之诛

为何如哉且石敬塘事唐不受其命而篡唐谓之承

晋可乎纵承晋也谓之统可乎又谓东汉四主远兼

郭周宋至兴国四年始受其降遂以周为闰以宋统

不为受周禅之正也吁苟以五代之统论之则南唐

李囗尝立大唐宗庙而自称为宪宗五代之孙矣宋

于开宝八年灭南唐则宋统继唐不优于继周继汉

乎但五代皆闰也吾无取其统吁天之历数自有归

代之正闰不可紊千载历数之统不必以承先朝续

亡主为正则宋兴不必以膺周之禅接汉接唐之闰

为统也宋不必膺周接汉接唐以为统则遂谓欧阳

子不定五代为南史为宋膺周禅之张本者皆非矣

当唐明宗之祝天也自以不任社稷生灵之主愿天

早生圣人以主生灵自是天人交感而宋祖生矣天

厌祸乱之极使之君主中国非欺孤弱寡之所致也

朱氏纲目于五代之年皆细注于岁之下其余意固

有待于宋矣有待于宋则直以宋接唐统之正矣而

又何计其受周禅与否乎中遭阳九之厄而天犹不

泯其社稷瓜瓞之系在江之南子孙享国又凡百五

十有五年金泰和之议以靖康为游魂余魄比之昭

烈在蜀则泰和之议固知宋有遗统在江之左矣而

金欲承其绝为得统可乎好党君子遂斥绍兴为伪

宋吁吾不忍道矣张邦昌迎康邸之书曰由康邸之

旧藩嗣宋朝之大统汉家之囗十世而光武中兴献

公之子九人而重耳尚在兹惟天意夫岂人谋是书

也邦昌肯以靖康之后为游魂余魄而代有其国乎

邦昌不得革宋则金不得以承宋是则后宋之与前

宋即东汉前汉之比耳又非刘蜀牛晋族属疏远马

牛疑迷者之可以同日语也论正闰者犹以正统在

蜀正朔相仍在江东况嗣祚亲切比诸光武重耳

者乎而又可以伪斥之乎此宜不得以南渡为南史

也明矣再考宋祖生于丁亥而建国于庚申我太祖

之降年与建国之年亦同宋以甲戌渡江而平江南

于乙亥丙子之年而我王师渡江平江南之年亦同

是天数之有符者不偶然天意之有属者不苟然矣

故我世祖平宋之时有过唐不及汉宋统当绝我统

当续之喻是世祖以历数之正统归之于宋而以今

日接宋统之正者自属也当时一二大臣又有奏言

曰其国可灭其史不可灭也是又以编年之统在宋

矣论而至此则中华之统正而大者不在辽金而在

于天付生灵之主也昭昭矣然则论我元之大一统

者当在平宋而不在平辽与金之日又可推矣夫何

今之君子昧于春秋大一统之旨而急于我元开国

之年遂欲接辽以为统至于咈天数之符悖世祖君

臣之喻逆万世是非之公论而不恤也吁不以天数

之正华统之大属之我元承乎有宋如宋之承唐唐

之承隋承晋承汉也而妄分闰代之承欲以荒远非

统之统属之我元吾又不知今之君子待今日为何

时待今圣人为何君也哉于乎春秋大统之义吾已

悉之请复以成周之大统明之于今日也文王在诸

侯凡五十年至三分天下有其二遂诞膺天命以抚

方夏然犹九年而大统未集必至武王十有三年代

商有天下商命始革而大统始集焉盖革命之事间

不容发一日之命未绝则一日之统未集当日之命

绝则当日之统集也宋命一日而未革则我元之大

统亦一日而未集也成周不急文王五十年武王十

三年而集天下之大统则我元又岂急于太祖开国

五十年及世祖十有七年而集天下之大统哉抑又

论之道统者治统之所在也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

传之禹汤文武周公孔子孔子没几不得其传百有

余年而孟子传焉孟子没又几不得其传千有余年

而洛周程诸子传焉及乎中立杨氏而吾道南矣

既而宋亦南渡矣杨氏之传为豫章罗氏延平李氏

及于新安朱子朱子没而其传及于我朝许文正公

此历代道统之源委也然则道统不在辽金而在宋

在宋而后及于我朝君子可以观治统之所在矣于

乎世隔而后其议公事久而后其论定故前代之史

必修于异代之君子以其议公而论定也晋史修于

唐唐史修于宋则宋史之修宜在今日而无让矣而

今日之君子又不以议公论定者自任而又诿曰付

公论于后之儒者吾又不知后之儒者又何如也此

则予为今日君子之痛惜也今日堂堂大国林林巨

儒议事为律吐辞为经而正统大笔不自竖立又阙

之以遗将来不以贻千载纲目君子之笑为厚耻吾

又不知负儒名于我元者何施眉目以诵孔子之遗

经乎洪惟我圣天子当朝廷清明四方无虞之日与

贤宰臣亲览经史有志于圣人春秋之经制故断然

定修三史以继祖宗未遂之意甚盛典也知其事大

任重以在馆之诸贤为未足而又遣使草野以聘天

下之良史才负其任以往者有其人矣而问之以春

秋之大法纲目之主意则概乎其无以为言也于乎

司马迁易编年为纪传破春秋之大法唐儒萧茂挺

能议之孰谓林林巨儒之中而无一萧茂挺其人乎

此草野有识之士之所甚惜而不能倡其言于上也

故私着其说为宋辽金正统辨以俟千载纲目之君

子云若其推子午卯酉及五运之王以分正闰之说

者此日家小技之论君子不取也吾无以为论

帝统论上        明方孝孺

仁义而王道德而治者三代也智力而取法术而守

者汉唐宋也强致而暴失之者秦隋也篡弒以得之

无术以守之而子孙受其祸者晋也其取之也同而

身为天下戮者王莽也苟以全有天下号令行乎海

内者为正统邪则此皆其人矣然则汤武之与秦隋

可得而班乎汉唐之与王莽可得而并乎莽之不齿

乎正统久矣以其篡也而晋亦篡也后之得天下而

异乎晋者寡矣而独黜莽何也谓其无成而受诛也

使光武不兴而莽之子孙袭其位则亦将与之乎抑

黜之乎晋之君子未尝黜晋也其意以为后人行天

子之礼者数百年势固不得而黜之推斯意也则莽

苟不诛论正统者亦将与之矣呜呼何其戾也正统

之说何为而然邪苟以其全有天下故以是名加之

则彼固有天下矣何必加以是名也苟欲假此以寓

褒贬正大分申君臣之义明仁暴之别扶天理而诛

人伪则不宜无辨而猥加之以是名使圣智者同乎

暴桀顺人者等乎逆弒也侥幸而得天下者虽其势

力之强无所为而不成然其心私计而深念未尝不

畏后世之公议天下之大法以为万世劝戒能探其

邪正顺逆之实以明其是非而概以正统加诸有天

下之人不亦长侥幸者之恶而为圣君贤主之羞乎

适事机之会庸材小人皆可以得志处非其地用非

其时圣君贤主亦不足以成治功古之能统一宇内

而动不以正者多矣秦隋其尤也动不以正而以正

统称之使文武周公而有知其不羞与之同此名乎

故谓周秦汉晋隋唐宋均为正统犹谓孔子墨翟庄

周李斯孟轲扬雄俱为圣人而传道统也其孰以为

可非圣人而谓之圣人人皆知其不可然不可为正

统而加之以正统之号则安之而不知其不可是尚

可以建之万世而无弊乎名者圣人之所慎也季子

然以仲由冉求为大臣孔子忿然争之若二子之才

鲁之诸臣莫及也苟为大臣未见其为过而孔子慎

而不许盖才如仲由冉求而以为大臣则伊尹周公

将曷以名之乎伊尹周公大臣也则二子非其类矣

故曰可谓具臣矣秦隋而方乎周岂直若二子之与

伊尹周公哉使孔子而出其不混而称之也决矣盖

必其有道焉而不可知尝试论之曰天下有正统一

变统三三代正统也如汉如唐如宋虽不敢几乎三

代然其主皆有恤民之心则亦圣人之徒也附之以

正统亦孔子与齐桓仁管仲之意欤奚为变统取之

不以正如晋宋齐梁之君使全有天下亦不可为正

矣守之不以仁义戕虐乎生民如秦与隋使传数百

年亦不可为正矣苻坚而僭大号女后而据天位治

如苻坚才如武氏亦不可继统矣二统立而劝戒之

道明侥幸者其有惧乎此非孔子之言也盖窃孔子

之意也

帝统论下

正统之说立而后人君之位尊变统之名立而后正

统之说明举有天下者皆谓之正统则人将以正统

可智力得而不务修德矣其弊至于使人骄肆而不

知戒举三代而下皆不谓之正统则人将以正统非

后世所能及而不勉于为善矣其弊至于使人懈怠

而无所劝其有天下同也惟其或归之正统或归诸

变统而不可必得故贤主有所劝而奸雄暴君不敢

萌凌上虐民之心朱子纲目之作所以诛暴止乱于

前而为万世法也立一法而不足尽天下之情伪则

小人将驰骛乎法之外而窃笑吾法之疏是孰若无

法之愈乎故正统以处其常而参之以变统然后其

变可得而尽也朱子之意曰周秦汉晋隋唐皆全有

天下矣固不得不与之以正统苟如是则仁者徒仁

而暴者徒暴以正为正又以非正为正也而可乎吾

之说则不然所贵乎为君者岂谓其有天下哉以其

建道德之中正仁义之极操政教之原有以过乎天

下也有以过乎天下斯可以为正统不然非天所据

而据之则是变也以变为正不若以变为变之美乎

故周也汉也唐也宋也如朱子之意则可也秦也隋

也女后也僭窃也不谓之变何可哉正统则处之以

天子之制变统则不得并焉正统之君非吾贵之也

变统之君非吾贱之也贤者得民心得民心民斯尊

之矣民尊之则天与之矣安得不贵之乎非其类无

其德民必恶之当时恶之后世以其位而尊之则违

乎天矣故不得不贱之也贵不特于其身而又延及

于子孙虽甚愚不肖苟未至于亡国犹尊之以正统

之礼贱不特于其身而其子孙虽有贤知之才亦不

能揜其恶夫如是而后褒贬明夫如是而后劝戒着

夫如是而后正统尊奸邪息

同类推荐
  • 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药事

    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药事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毛诗故训传

    毛诗故训传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疡科心得集

    疡科心得集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The Hunting of the Snark

    The Hunting of the Snark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比丘尼传

    比丘尼传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热门推荐
  • 狼牙尖上的温柔

    狼牙尖上的温柔

    《狼牙尖上的温柔》是对梦境的迷恋的影像释放,残忍和宁静的并置,实现的欲望与未竟的渴望、暴力、爱情、性、死亡、意象的组合。 小说呈现了浓浓的魔幻色彩,人狼混杂、生死交融的奇异世界,荒诞、奇异,没有逻辑却又合乎情理,那么荒诞又那么神奇。小说把触目惊心的现实和迷离恍惚的幻觉结合在一起,通过夸张和虚实交错的艺术笔触来网罗人事,编织情节。这种似是而非,变幻想为现实而又不失其真,弥漫着浓重而强烈的神奇气氛。魔幻是途径,表现生活现实是目的。《狼牙尖上的温柔》是对梦境的迷恋的影像释放,残忍和宁静的并置,实现的欲望与未竟的渴望、暴力、爱情、性、死亡、意象的组合。
  • 邓小平批判性思维研究

    邓小平批判性思维研究

    批判性思维技能和气质是邓小平重要的品质之一。邓小平是运用批判性思维的典范。他之所以能取得非凡的成就,正在于他用批判性思维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处理问题,批判性思维在其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邓小平理论的创立与发展是在批判性思维中实现的,可以说没有批判性思维,就不可能有邓小平理论。因此,对邓小平的批判性思维进行全面、系统的探讨,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
  • 朋友

    朋友

    方达明,在文学期刊发表中短篇小说几十篇。短篇小说《出走》获第八届美国新语丝文学奖三等奖。小说《婶婶》获第九届美国新语丝文学奖,短篇小说《我的土豆》获第四届林语堂文学创作奖。短篇小说《气球》获台湾第33届联合报文学奖小说评审奖。
  • 名门独宠:顾夫人会捉鬼

    名门独宠:顾夫人会捉鬼

    一心重振家业的沈羡,某天开始突然能看到常人看不到的东西了,比如妖魔鬼怪,魑魅魍魉。为了家门崛起,从此,沈羡白天上学演戏,晚上捉妖闯鬼地。——女主:沈羡。【衰落的玄门世家女,学神,演员。】男主:顾如禛。【世界第一财阀大少,京门顾氏的掌权人。】——PS:此坑不弃,有甜不腻,不喜勿进。简介无能请阅正文。PS:风格依旧有丢丢复古。PS:玄怪玄怪,非各种传统体系。PS:不光谈情说爱,不喜勿进。PS:不虐,无误会,甜宠。
  • 他的专属小甜心

    他的专属小甜心

    一次意外的邂逅,元气女生落甜心从此被一个恶魔般的少年缠住,不但要做恶魔少爷的小跟班,最后恶魔少爷居然还说喜欢上了她!池原野:“听着,你现在只有两个选择,做我女朋友,或者,我做你男朋友。”甜心:…………
  • 高冷男神,甜又暖

    高冷男神,甜又暖

    【原名:校草是女生:高冷男神,撩上瘾】她是林氏集团盛宠爱及一身的大小姐,他是杨氏集团首席继承者。第一次被陷害,被他救了;第二次被追杀,又碰上他;第三次意外坠楼似乎还是他??为了一个赌约任务,林昭夏不得不女扮男装进入圣元。邪魅妖孽的容颜,桀骜不驯的雅痞性格,让她一举成为风云人物。只是她的这个救命恩人似乎有点怪?意外相遇,从此被他一宠再宠,宠上加宠!“喂,我前面那位小哥哥,都有家室的人了,确定还要在外惹桃花?”“啧,你的桃花不是花?”某大少爷一眯眼,当场把人打包带走,用实际行动表明,这个家伙已经名花有主了!!PS:女扮男装,高能热血,校草邀您前来,见证繁华与共!
  • 山海雅韵

    山海雅韵

    从吴越文化的荟萃,到历代文人雅士的遗韵,金山的海派文脉源远流长,历久而弥新。数千年的人物风流,可制皇皇巨著,而薄薄一册解读的只是金山文化发展的脉络和其中一些刹那的闪烁。跟着本书去了解、熟悉金山的前世今生,比如:明长城“金山卫”砖刻与金山的故事、上海硕果仅存的最后一座渔村、妈祖文化在上海的发端演变……与此同时,可边读边走去看看:最具吴越文化交融特色的千年古镇枫泾、黄公望潜心绘制传世名作《富春山居图》的吕巷……放下书本,可以去尝美食、看农民画展、听金山故事……
  • 趣生活

    趣生活

    这是写给都市青年的一本生活励志书。觅趣,不是让年轻人握着拳头,热血沸腾地喊一句口号,也不单单是为了猎奇、寻趣,更为打开生活多扇门之时,看到成长过程中,不曾领略的风景,见证不走寻常路的人生的诸多可能。书中的人和事是具体的,一纸文字的力量是有限的。但启发有多大,思想行多远,这不需要问别人,只需看自己,是否有一个知道去哪里、怎么去的头脑,一双拿得起放得下的手,和一颗能走出去走回来的心。
  • 万法之门

    万法之门

    天道在上。当知我心。我愿天下。人人如龙。生生不息。若有杂念。贪天之功。人神共诛。鬼仙共弃。
  • 罗生门

    罗生门

    在一个战争年代,一个被主人赶出家门的仆人,正徘徊于“是饿死还是当强盗”的两难抉择时,正巧走到一个到处都堆满死尸,叫做罗生门的地方,他壮起胆子,想进去找一些财物。结果竟发现一个衣衫褴褛的老妇正从一个年轻女子的尸体头上拔头发……《罗生门》以风雨不透的布局将人推向生死抉择的极限,从而展示了“恶”的无可回避,传递出作者对人的理解,对人生的无奈、悲观与绝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