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985900000003

第3章

辩伤寒非寒病论

属性:内经黄帝问曰。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岐伯对曰。人之伤于寒也。则为病热。热虽甚。不死。黄帝又问曰。

人伤于寒而传为热。何也。岐伯曰。夫寒甚。则生热也。此可见人病伤寒。皆系热证。或疑其所伤非热。要其寒气既传于内。无有不郁而生热者。故人之热病虽多。惟伤寒之热。其热为最。方寒之初感也。扪其人之头额肢体。其肌肤烙手而热如火。及寒之深入也。候其人之口鼻呼吸。其出气熏人而热如蒸。甚则面红目赤。鼻干唇焦。齿燥舌裂。喜露手足。

裸身体。渴欲饮水。溺浊而赤。便焦而黑。凡人身表里上下。无处非热。又何有于寒哉。内经中论伤寒。反以热病名篇。

即此意也。难经云。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凡风湿温热。皆得谓之伤寒。则知其名虽为寒。其实非真寒也。汉张仲景着伤寒论。凡温暑风湿疟痢。时行疫毒之气。多杂其中。其意何也。彼盖以以上等证。

皆系热病。人患热病。多传经。故凡传经之热病。经云皆伤寒之类也。其论中所不解者。三阴经真寒证。不由阳经传入。

并非内经所云热病。亦列于传经热病之中。使后之学人。寒热不明。阴阳错误。其为害可胜道哉。金时刘河间集伤寒标本一书。只分汗下和解法。置温中之例不论。其于麻桂等汤中。类加知母石膏黄芩等药。更于柴胡白虎承气等汤外。复制天水散。凉膈散。甘露饮。解毒汤等。辄投以三黄三石等。苦寒甘辛凉解之药。至仲景所用干姜乌附桂心吴茱萸等汤剂。并未言及。此岂患病之人。再无阴寒之证者邪。但既曰伤寒。皆是热病。当如内经中所云也。自丹溪朱氏出。始云仲景论伤寒矣。而未及乎中寒。曰伤曰中。不闻有议。愚今祖丹溪之意。凡仲景中寒之条。混于伤寒中者。悉为标出。

另作一书。名曰中寒论。其余温暑诸病。虽各因证分别。要其病名。皆曰伤寒。何也。以其病皆热病。皆传经者也。爰集古今诸名家之说。附以管见。为着伤寒非寒论。其中间有缺略。当俟后之君子。起而补辑之。

纂注内经热论

属性:(出素问第三十一篇)内经热论一篇。乃伤寒之根本也。张仲景着伤寒论。其六经传变。即从此篇之文而推展之。故凡治伤寒者。必先究内经热论。后读仲景伤寒。庶几学有源流。心有主宰。因不揣固陋。为之解释。冀有志于斯道者。一展卷而知所宗焉。

黄帝问曰。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伤寒本系热病。其余如温暑诸证。亦为热病。观难经云。伤寒有五。可见推此篇帝问之意。以热病莫大于伤寒。故凡今诸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王太仆注。竟以温热之病。即由冬时伤寒。至夏至前后所变。是此热病者。其根先伏于隔年之冬。有是理乎。即伤寒论中云然。要与此段经旨不合。更推帝于当日。

何不曰伤寒所变。或竟曰伤寒所致。而曰伤寒之类。其旨当从愚注可知。马玄台注亦不明。兹不更录。)或愈或死。其死皆以六七日之间。其愈皆以十日以上者。何也。不知其解。愿闻其故。岐伯对曰。巨阳者。(即太阳)诸阳之属也。其脉连于风府。(按图经云。风府一穴。在顶上入发际一寸。大筋内宛宛中。乃督脉所行之穴。与太阳经无涉。经文中举之者。

以太阳一经。夹督脉而行故也。)故为诸阳主气也。(马注云。足太阳膀胱之脉。自睛明穴而始。上连于督脉之风府穴。

从头项至背至足。凡一身手足阳经皆属于此。故穴有一百二十六。真为诸阳经主气也。)人之伤于寒也。则为病热。热虽甚不死。(此句对上其愈。皆以十日以上句。)其两感于寒而病者。必不免于死。(此句对上其死。皆以六七日之间句。)帝曰。愿闻其状。(此问伤寒传经病热之状。)岐伯曰。伤寒一日巨阳受之。(伤寒之邪。由表传里。太阳为表之表。所以寒邪伤表。第一日太阳先受。伤寒论云。尺寸俱浮者。太阳受病也。当一二日发。可见伤寒之发。不可拘拘于日数矣。

按伤寒论以下有其脉。上连风府句。)故头项痛。腰脊强。(足太阳之脉。从巅入络脑。还出别下项。循肩 内。挟脊抵腰中。故见头项痛。腰脊强之证。经文中不言热者。以太阳病。有未发热之时也。)二日阳明受之。阳明主肉。(阳明为表之中。故太阳之邪不解。第二日当传入阳明也。伤寒论云。阳明受病。当二三日发其后诸经。皆兼二日而言。)其脉挟鼻。络于目。故身热目疼而鼻干。不得卧也。(身热目疼鼻干。非病热而何。六经经脉之行。详后图中)三日少阳受之。

少阳主胆。(少阳为表之里。故其传又次之。)其脉循胁。络于耳。故胸胁痛而耳聋。(详此亦病热之状。)三阳经络。皆受其病。而未入于藏者。故可汗而已。(按藏字。伤寒论作府字大妙。后全元起杨上善皆宗之。李东垣云。此非五脏之脏。

乃藏物之藏。不改作府亦通。马注云。此即指后三阴经。以三阴属五脏。故以藏字言。此论欠通。成无己注伤寒论云。

三阳受邪。为病在表。法当汗解。然三阳亦有便入府者。入府则宜下。故云未入于府者。可汗而已。已止也。言病热之势衰也。)四日太阴受之。(太阴为里之表。其有失于汗。而邪不已者。当自少阳而传入于太阴经也。)太阴脉布胃中。络于嗌。故腹满而嗌干。(成注云。脾经壅而成热也。)五日少阴受之。(少阴为里之中。)少阴脉贯肾。络于肺。系舌本。

故口燥舌干而渴。(成注云。邪传入里。热气渐深也。)六日厥阴受之。(厥阴为里之里。)厥阴脉循阴器。而络于肝。故烦满而囊缩。(病愈深而热愈极。谁谓伤寒为寒证乎。按伤寒论以下。有此三经皆受病。已入于府者。可下而已三句。成注云。三阴在经者。犹宜汗。故云。已入于腑者。可下而已也。)三阴三阳。五脏六腑皆受病。营卫不行。五脏不通。则死矣。(当其时也。阴阳六经皆病。脏腑受热已深。宜用下药。以泄其热。如初时失于汗者。急宜汗下兼施。方免于死。

有如当汗不汗。当下不下。经络之邪未解。胃府之实未去。则营卫之阴阳不行。五脏之气血不通。必不免于死。所谓其死。皆以六七日之间者。此也。)其不两感于寒者。(此承上文而言。循经传入之证。初非两感于寒。要其病热已极。其治稍疏。亦不能免于死。今则以其不两感于寒。而病热轻者言之。)七日巨阳病衰。头痛少愈。(此言初时巨阳所感之邪。

或热不甚。不传入于诸经。即或热甚渐传入于诸经。要其未尽传者。尚在巨阳。至第七日。比之初时之病。其热必衰。

而头痛等证。则少愈焉下诸经病衰注仿此。)八日阳明病衰。身热少愈(愈字伤寒论改作歇字)九日少阳病衰。耳聋微闻。

十日太阴病衰。腹减如故。则思饮食。十一日少阴病衰。渴止。不满。舌干已而嚏。(少阴脉络于肺。嚏者。肺热得泄。

阴阳和畅也。)十二日。厥阴病衰。囊纵。少腹微下。大气皆去。病日已矣。(大气。谓大热之邪气。至十二日以后。则皆去而病已。所谓其愈皆在十日以上者此。也所谓热虽甚不死者。亦此也。)帝曰。治之奈何。(此因上文。有死于失治者。故问治之之法也。)岐伯曰。治之。各通其藏脉。病日衰已矣。其未满三日者。可汗而已。其满三日者。可泄而已。

(此言治之之法也。大抵三日以前。邪必在表。故云可汗。三日以后。邪多入里。故云可泄。此正所以各通其脏腑之经脉。而衰已其病热之势也。愚按伤寒汗下之法。不可拘于日数。王注云。日数虽多。但有表证。脉大浮数。犹宜发汗。

日数虽少。即有里证。脉沉细数。盒饭下之。治伤寒者。须审辩脉证。方得无误。此篇中文。凡言日数。皆不可拘也。)帝曰。热病已愈。时有所遗者。何也。(谓热未尽去。尚有遗留于脏腑间也。)岐伯曰。诸遗者。热甚而强食之。故有所遗也。若此者。皆病已衰。而热有所藏。(所藏者。即所遗之热也。)因其谷气相薄。两热相合。故有所遗也。(两热者。

谓所藏之热。与新入谷气之热相侵薄。故相交合也。)帝曰。善。治遗奈何。岐伯曰。视其虚实。调其逆从。(逆者正治。

谓以寒治热也。从者反治。谓以热治热也。)可使必已矣。帝曰。病热当何禁之。岐伯曰。病热少愈。食肉则复。(谓热病复发如故。)多食则遗。(谓初时热病不能尽去。盖病遗热轻。而病复热重也。)此其禁也。帝曰。其病两感于寒者。其脉应与其病形何如。(脉应者。谓三阴。三阳经脉之应也。)岐伯曰。两感于寒者。病一日。则巨阳与少阴俱病。则头痛。

(巨阳。)口干而烦满。(少阴 按伤寒论云。口干烦满而渴。)二日。则阳明与太阴俱病。则腹满。(太阴)身热(阳明)不欲食(太阴)谵言(阳明)。三日则少阳与厥阴俱病。则耳聋。(少阳)囊缩而厥。(厥阴。)水浆不入。不知人。六日死。(此则其阴阳经脉之相应。表里俱病之互形。有如此。)帝曰。五脏已伤。六腑不通。营卫不行。如是之后。三日乃死。何也。(此承上文。帝疑两感伤寒。非若单传之病。其死必待六七日之间。而伯言三日之时。病患脏腑营卫。亢热已极。此时宜即死矣。如是之后。必又三日乃死者。何也。)岐伯曰。阳明者。十二经脉之长也。其气血盛。故不知人。三日其气乃尽。故死矣。(阳明为十二经之长。以上诸经之气血盛。则诸经之病热亦甚。热甚。故不知人。方其初病三日之时。诸经之邪热虽甚。而阳明之元气未尽。故不即死。又三日。则阳明之元气尽。不能胜诸经之邪热。故云。必不免于死耳。)凡病伤寒而成温者。先夏至日者。为病温。后夏至日者。为病暑。暑当与汗皆出。勿止。(凡热病因时变迁。冬为寒。春为温。夏为暑。秋为疟。各因时气所伤。分立病名。上言病伤寒。而成温者。谓热病发于冬。则为伤寒。如发于夏至以前。三春之时。时令已温。故成温病。如过夏至以后。时令大热。故成暑病。总之为温为暑。各有时也。暑病多汗。勿止汗者。谓不可遽用实表之药。以止其汗。亦不可反用发表之药。以泄其汗。乃清暑解肌之法也。治暑法另具暑门治温法。见后第十三卷论中)

图注内经足阴阳六经之脉

属性:(出灵枢第十篇)欲读仲景伤寒。又须识内经经脉。不识经脉。则六经篇传变之病。无由而起悟也。所以朱奉议着活人书。其第一卷。先言足六经脉。惜乎手之六经。并未言及。愚今以足经图注于前。从俗论也。复以手经图注于后。衍经义也。先轩岐而后仲景。则知仲景立论。悉本于内经云尔。

膀胱足太阳之脉。起于目内 。上额。交巅。(目之内角为内 。一名大 。发际前为额。巅。顶也。)其支者。从巅至耳上角。(支者。如木之有枝。经络发挥云支别。此言脉之旁行者。与正经相别也。耳上角。为足少阳经所行之地。

此太阳之支脉。交于少阳之经脉也。)其直者。从巅入络脑。还出别下项。循肩 内。挟脊抵腰中。入循膂。络肾。属膀胱。(别字疑有误。此言脉之直行者。乃太阳之正经也。络。绕也。犹兜也。还。复也。循。巡也。又根据也。沿也。挟。

夹。抵至属连属也。脑者。头中之髓。脑外之后为项。肩后成片大骨谓之肩 。椎骨为脊。尻上横骨为腰。挟脊为膂。

盖足太阳正经直行之脉。亦从巅内。入络于脑。复出下项。却循肩 内。挟脊两旁下行。至腰中复入循膂。内络两肾。

下而连属于膀胱也。)其支者。从腰中。下挟脊。贯臀。入 中。(臀尻旁大肉也。膝后曲处为 。此其支脉之别行者。

即接上直行之经。而下行者也。盖上直行之经。从腰中内入。循膂而络于肾。此支脉即从腰中接行。下挟脊。贯臀而入于中也。)其支者。从 内左右。别下贯胛。挟脊内。过髀枢。循髀外。从后廉。下合 中。以下贯 内。出外踝之后。

循京骨。至小指外侧。(胛音甲。发挥中改作胂。音申。膂内曰胂。夹脊肉也。髀。股也。一云。股外为髀。髀之上。捷骨之下。曰髀枢。廉隅也。边也。后廉。犹言后边也。囗。 同。一名腓肠。下腿肚也。足跗后两旁圆骨曰踝。外曰外踝。京骨。本经穴名。此又言。足太阳一大支之脉。与直行之经。左右相夹而别行者也。其脉亦从肩 内。左右别行下贯胂。挟脊内。下历尻臀。过髀。枢循髀外后廉。髀枢之里。下而与前支脉之入 中者。相合。复下行贯入 内。复出外踝之后。循京骨穴。至足小指外侧之端。以交于足少阴经也。)(经穴分寸。详见铜人资生针灸等书。兹不细述。以后诸经仿此。)此系肾膀俞穴。因其正经。必由腰中而入。自内而联系肾与膀胱。故图与经文颠倒。实则两肾在腰以上。而膀胱又居于小腹之前也。(琥)按足太阳之脉。上下左右分行。共十道。其脉之起。自目内 。上额交于巅上者。二道。此为正经。犹树之有根也。其直行者。从巅入络脑。还出下项。挟脊。抵腰中者。二道。此亦为正经。犹树之有本也。其别行者。从正经之巅。至耳上角者。二道。此为第一小支。又从腰中。接正经而下行。贯臀入 者。二道。此为第二大支。又从正经之内。别下贯胂。挟脊过髀。下合入 之支脉。复下贯 。出外踝之后。至小指外侧者。二道。此为第三大支。犹树之有枝也。以上皆太阳所行之脉。然其支脉之接合。正经而至足者。即为正经之脉也。前热论中止云。头项痛。腰脊强。

同类推荐
  • 物不迁正量证

    物不迁正量证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西山群仙会真记

    西山群仙会真记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女聊斋志异

    女聊斋志异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百字碑注

    百字碑注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明伦汇编人事典眉部

    明伦汇编人事典眉部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热门推荐
  • 苦才是人生,做才是得到

    苦才是人生,做才是得到

    从人类呱呱坠地的那一声啼哭开始,伴随而来的各种痛苦也就应运而生。生活之苦、疾病之苦、对死亡的惧怕、对财富的贪恋、内心的烦恼、情感的波折等等,无时无刻不在困扰着我们,让我们殚精竭虑,叫苦不迭,挣扎在悲喜之间。每当痛苦到来的时候,很多人都是怨声载道、脆弱不堪甚至万念俱灰。其实,人生皆苦,苦就是人生。认识到了这一点,我们就能够学会接纳痛苦,增强战胜苦难的动力和信心,以及寻找到解脱痛苦、获得快乐的方法和智慧。
  • 中国历史博览4

    中国历史博览4

    《中国历史博览4》主要内容分为“元朝”、“明朝”、“清朝”三个章节。
  • 田园福妃

    田园福妃

    宋轻云到了古代,十个月后当娘?为了生存、养娃,拼命赚钱,不知不觉竟成了远近闻名的地主婆!这感觉爽!本想安安静静的渡过余生,不想被某王爷死缠烂打......做王妃还是当地主婆,鱼和熊掌也能兼得?
  • 小心轻放的光阴

    小心轻放的光阴

    这是一本慰藉广大年轻学子的疗愈系散文精选书籍。书中精选唯美、治愈、感人至深的散文和故事,有如花絮般纷繁的青春思绪,有灿若繁星的友情天地,也有朦胧羞涩的初恋情怀。每一篇都能触动年轻学子们的心弦,让他们懂得小心轻放锦缎般华美的青春时光,让青春在时光中飞扬。
  • 何处风景如画

    何处风景如画

    爱情是一种态度,人生是一道风景。金融男邢程觉得自己是一棵树,为了寻找一块肥沃的土壤,让自己成为云端上的风景,他选择忽视暗恋着自己的秘书画尘。留美医学博士何熠风觉得自己并不是超人,无法拯救全人类,能够守护在自己深爱的画尘身边,就是美丽的风景。于是,他弃医回国来到了画尘的家乡滨江。
  • 散仙俱乐部

    散仙俱乐部

    开宗建派?对不起没那个闲心。要开就开个散仙俱乐部,想加入?请问你是散仙吗?不是?那你就改修散仙,我负责培养。飞升仙界、神界?没意思,仙神二界,我想去就去,哪用飞升。
  • 胡适文选:假设与求证

    胡适文选:假设与求证

    叶君主编的《假设与求证(胡适文选)》收录了胡适先生以实证主义的方法进行学术研究的成果。胡适先生将实证主义从美国引入中国,井提出了“大胆地假设、小心地求证”的基本方法,对科学研究有晕大的指导意义。
  • 生长在心中的向日葵

    生长在心中的向日葵

    在一个关于流行文化的座谈会中,一位90后女大学生说什么也不明白,喜儿为什么不嫁黄世仁?她们语出惊人:嫁人就嫁黄世仁,黄世仁有钱;如果喜欢大春,就让大春做情人好了。爱情失效了吗?原来爱情只是一个传说?当今中国的爱情怎么了?本期推出杨立平的报告文学《生长在心中的向日葵》,向我们讲述了一个有些陈旧但却动人的爱情故事,两位相爱的北大荒青年,虽然历经沧桑却相爱依旧,平凡的人生闪现出伟大的爱情光芒,和当今社会的爱情婚姻现状形成鲜明的对比,令人感慨万端两年前,《北京文学》的总编辑杨晓升对我说,能不能采访一下王亚文和刘行军,他们的爱情故事特别感人。
  • 诺贝尔文学奖文集:伪币制造者、窄门

    诺贝尔文学奖文集:伪币制造者、窄门

    诺贝尔文学奖,以其人类理想主义的伟大精神,为世界文学提供了永恒的标准。其中所包含的诗、小说、散文、戏剧、哲学、史学等不同体裁。不同风格的杰作,流光溢彩,各具特色,全面展现了20世纪世界文学的总体各局。这些路数迥异的作家,虽语种不同、观念不同、背景不同,但他们那高擎思想主义旗帜的雄姿是相同的,他们那奋勇求索的自由精神是相同的。而他们的雄姿,无不闪现于他们的作品之中;他们的精神,无不渗透于这些作品的字里行间。这套丛书所承载的,正是他们那令万世崇敬的全部精华。一套丛书,为我们竖起了一座20世纪的文学丰碑。
  • 问仙遥

    问仙遥

    修仙路漫漫:你所求为何?我求长生,求自在,求逍遥,求的更是心中大道那道又是何物?道无形无踪,飘渺若远,道是自然,更是心之所向。………以为自己重生而归的方映瑶却不知,这又是一场命运与游戏的开始,她该如何去改变命定死局。且看一介凡女如何走上仙界巅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