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991900000001

第1章

问四事品第一

闻如是。一时佛游舍卫国祇树之园给饭孤独精舍。与大众俱。比丘千二百五十人。菩萨万人。及诸欲天子诸色天子诸遍净天子。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于是世尊与无央数百千之众。围绕会聚而为说法。尔时文殊师利童子。须真天子。于会中坐。须真天子察众坐定。便从坐起整衣服。叉手长跪白佛言。愿欲有所问。惟佛分别解说其决。佛言善哉善哉天子。为世一切求最上义。乃以此念问多陀竭。所疑便说恣所欲问。须真天子踊跃欢喜即白佛言。世尊。何谓菩萨得不妄信而志大乘。何谓菩萨所作坚强得不怯弱。何谓菩萨得无能及最禑之福。何谓菩萨得知无所挂碍之行。何谓菩萨去离冥尘而得智慧。何谓菩萨入众勇辩得无恐惧。何谓菩萨得所闻义依而有护。何谓菩萨得依法奥超绝于俗。何谓菩萨得恭敬顺行佛世尊教。何谓菩萨得承法教导利一切。何谓菩萨得不可及神通之慧。何谓菩萨得魔现怪心不倾动。何谓菩萨得深远智而不可逮。何谓菩萨得不为俗法之所沾污。何谓菩萨得入深行殊胜无侣。何谓菩萨得知巧方便根为众说法。何谓菩萨得入脱门在生死中不与色欲会。何谓菩萨得奇特方便降伏贡高。何谓菩萨得因缘方便知诸所作。何谓菩萨得律方便离诸所见。何谓菩萨得善权方便长育一切。何谓菩萨得吉祥愿身意清净。何谓菩萨得忍辱力心无恚怒。何谓菩萨得波罗蜜度于彼岸。何谓菩萨得应所乏饶益一切。何谓菩萨得为一切世人所爱敬。何谓菩萨而得智黠为人所誉。何谓菩萨所行功德而不可尽。何谓菩萨坚其本要会得至佛。何谓菩萨常为豪尊揽持诸法而得自在。何谓菩萨诸所施造辄为作师。何谓菩萨总持众事无所不了。须真天子问已默然。佛言善哉善哉须真天子。所问甚深。多所过度于世人民。念持是事以问如来。起菩萨意济脱生死。谛听谛受。佛当为汝解说其义。踰于所问疾得是事。于是天子受教而听。佛告天子。菩萨有四事行。得不妄信而志大乘。何等为四。一者以善权方便入于智慧而不动转。二者以立大哀住无盖慈。三者以立法义所问能报。四者以立于道逮得神通晓知所有。是为四事。菩萨得不妄信而志大乘。佛尔时歌颂而言。

坚住于权方便  已见慧智无底

普弘广行大哀  慈护人常得脱

得义法善方便  应所报无踬碍

神通达道化之  以得是无能坏

复次天子。菩萨有四事行。所作坚强得不怯弱。何等为四。一者精进不转。二者身所行净及净他人。三者其意纯淑得至于道。四者不厌惓于佛法而得成就。是为四事菩萨所作坚强得不怯弱。佛尔时歌颂曰。

得坚住于精进  立中正无两际

常清净无垢浊  身意行口亦尔

所作为常纯淑  以是故乘佛义

于请益不厌惓  常思念于佛法

此四事法之上  是则为微妙持

若有坚住法者  便当得道行径

于内外皆已了  悉逮得道之节

在于此三处中  为法王今不久

复次天子。菩萨有四事法。得无能及最禑之福。何等为四事。一者以般若波罗蜜。广教授诸菩萨。二者未发道心者。而劝一切令发道意。三者常行三品愿一戒二智慧三平等。应是事者所作功德而无恚怒。四者心念于道而无懈怠。是为四事菩萨得无能及最禑之福。佛尔时歌颂言。

用智慧度无极  教导于解黠者

便以等住于道  则恒以是道心

广劝勉于众人  皆使令发道意

于三品而不转  若有应于是者

便为合于道义  其一切诸所作

是功德遂当办  稍得依近于道

复次天子。菩萨有四事行。得知无所挂碍之行。何等为四。一者有所作常以慧。不为顽佷自用。二者知一切法因缘所属。离于吾我而无嗔怒。三者以空法摄护一切。四者远离爱欲晓了六情。是为四事菩萨得无所挂碍之行。佛尔时歌颂言。

所作常以慧  不佷不自从

信用律方便  所见而不受

是法为以空  终不舍离人

行过诸所欲  内外为已净

如是最上法  四事之所立

便得智无碍  慧度于无极

复次天子。菩萨有四事行。去离冥尘而得智慧。何等为四。一者所闻不厌足。二者应人所欲。而为说法心无所冀。三者一切所作如幻。于诸法界慧无所坏。四者一时发道意。超入法城。是为四事菩萨去离冥尘而得智慧。佛尔时歌颂言。

常求深学  闻不厌足  审观法义

应所欲教  已得总持  自以意说

不复从人  有所启受  所作若梦

及野马幻  视一切法  痴分如是

其所修设  而不坏法  一发净意

便弃苦痛  如是法品  甚为殊杰

是经尊特  常当亲近  去离冥尘

而得慧明  游于三世  譬如日光

复次天子。菩萨有四事行。入诸勇辩得不恐惧。何等为四。一者得陀邻尼念持不忘。二者语能报诸所问。皆断其狐疑。三者以大哀。教授一切使入空。四者所作离于魔事。便得神通之智。是为四事菩萨入众勇辩得不恐惧。佛尔时歌颂言。

已得于总持  所闻而不忘

语报坚诸问  皆断众狐疑

大哀广教授  一切无所有

神通为已达  魔欲不能制

如是四事法  则为应菩萨

于是无恐畏  在众住不惧

复次天子。菩萨有四事行。得所闻义依而有护。何等为四。一者诸所闻者皆悉持之。于所闻无所闻。亦无力亦无持亦无所至。二者诸所音声非是正行。皆远离之诸法皆解脱等。若如称义议如响。三者若闻他方有深经。轻身往求。四者已入寂静义。而无有愦闹。是为四事菩萨得所闻义依而有护。佛尔时歌颂言。

虽欲多闻法  不听采其义

无闻亦无力  因义是其要

三界诸音声  皆非正道行

响等譬如称  知义亦如是

于是得闻听  观受奉其义

无使身自行  彼说闻欢喜

其义最第一  法寂无愦义

用是深法行  禀承敬其义

复次天子。菩萨有四事行。得依法隩超绝于俗。何等为四。一者聚会众人。而为说法。二者于大众中。为现无常事。三者劝大祠祀者。使为觉愿。四者常欲舍诸所有止空闲处。是为四事菩萨得依法隩超绝于俗。佛尔时歌颂言。

在于大城  常处其中  因其黠慧

而为说法  住身大会  建立众人

淫放逸中  为现无常  会于大祠

彼我等佐  因祠劝助  用已觉故

与无有俱  常念舍离  心常愿求

处在空闲

复次天子。菩萨有四事行。得恭敬顺行佛世尊教。何等为四。一者心常在道。究竟不离。二者所闻受持。念未曾忘。三者所许如言。有求不逆。四者习于空无。入一切法。是为四事得菩萨恭敬顺行佛世尊教。佛尔时歌颂言。

身更诸苦痛  道意终不转

得闻入法要  是则大导师

心口有所许  身行亦如言

习诸空无慧  入众智黠法

奉行如法教  得离淫怒痴

不懈不中止  无恚亦无懊

十方称名誉  歌叹其功德

若应顺此教  法慧无过者

复次天子菩萨有四事行。得承法教道利一切。何等为四。一者受空身住。能为众会广说大法。二者已自调心去离淫欲而得泥曰。复令会者调心止欲说泥洹法。三者自身所作满足至道。复令一切立摩诃衍。四者自身求法已畅众妙。复教于人令求索法。是为四事菩萨得承法教导利一切。佛尔时歌颂曰。

教授于人  令受空要  调心止欲

得住泥曰  有德至尊  及大神足

以法布施  示人觉乘  所为已具

至于道心  于众立人  使至大乘

常求于法  便合义力  为众说法

亦不增减

复次天子。菩萨有四事行。得不可及神通之慧。何等为四。一者日日修梵四净之行。二者常止宿于空闲之处。三者深入于法忍。四者身心而等慧。是为四事菩萨得不可及神通之慧。佛尔时歌颂言。

日修梵行  以自兴立  常乐空闲

处于清净  已入深法  便至于道

身心平等  自致得慧  已合如是

于行如等  于五神通  为已得达

飞到十方  住诸佛前  多所育养

于一切人

复次天子。菩萨有四事行。得魔现怪心不倾动。何等为四。一者住四禅者皆令入空。二者常以大哀不舍一切。三者供施三宝精进不绝常不厌足。四者以沤和拘舍罗故。六波罗蜜而得坚住。是为四事菩萨得魔现怪心不倾动。佛尔时歌颂言。

空无思想住  建立道四禅

常以无极哀  令众安入义

其于法宝贯  不截亦不断

应诸度无极  则是权所引

意尊无能坏  坚住而不动

一切诸四魔  皆悉为之伏

遍见众庶人  在魔罗网中

示于泥洹道  皆令发是乘

复次天子。菩萨有四事行。得深远智而不可逮。何等为四。一者常思惟入深法。二者非义之事常悉舍离。三者常忧念一切便得合法议。四者能调刚强开解愚冥得佛无碍智。是为四事菩萨得深远智而不可逮。佛尔时歌颂言。

意常思惟  入于空法  放舍非义

常合正义  已入是念  忧劳一切

得深远智  则意之最  得调刚强

开伏曚冥  令发起意  立摩诃衍

神通之智  皆为已办  得智深远

不可逮觉

复次天子。菩萨有四事行。得不为俗法之所沾污。何等为四。一者若得利若乐若有名若叹誉不以喜悦。二者若无利若苦若无名若谤毁亦不以忧。三者依受五阴护养一切。四者若得受阴者示现空聚处。是为四事菩萨得不为俗法之所沾污。佛尔时歌颂言。

若有利及名誉  便已得一切乐

有如是称叹者  心亦不以为喜

若无利无名苦  有智者不以忧

如莲华无沾污  于世行亦如是

若受阴用是义  以将护养一切

已能灭尽诸阴  计念之若如幻

于世行随其法  不为俗所沾污

令一切得乐义  以戒德为涂香

复次天子。菩萨有四事行。得入深行殊胜无侣。何等为四。一者是身亦无人。二者是人亦非人。三者诸法皆静寞。四者慧无所著。是为四事菩萨得入深行殊胜无侣。佛尔时歌颂言。

是身亦非身  是人亦非人

法静亦如是  慧亦无欲着

复次天子。菩萨有四事行。得知巧便根为众说法。何等为四。一者便得神通。二者其慧无所挂碍。三者得辩才之智。四者本愿已净。是为四事菩萨得知巧便根为众说法。佛尔时歌颂言。

神通已为达  其慧无挂碍

辩智常如此  本愿毕清净

已知见人根  如应为说法

听者辄闻受  不疑怪泥洹

复次天子。菩萨有四事行。得入脱门在生死中不与色欲会。何等为四。一者得住于空聚若见系囚便度脱之。二者得立无想诸着行者皆度脱之。三者逮得无愿安和定隐将育一切。四者得沤和拘舍罗以智慧示现诸法。是为四事菩萨得入脱门在生死中不与色欲会。佛尔时歌颂言。

已得空于聚  系囚即解脱

已立于无想  度诸想着行

已得于无愿  安详和定隐

随众所生处  将育于一切

权慧开化人  则住度脱门

具足以时入  不止无色界

复次天子。菩萨有四事行。得奇特方便降伏贡高。何等为四。一者普视悉见知诸法界。二者了生死本以法度脱之。三者悉知身欲本。四者习于泥洹不疑诸法。是为四事菩萨得奇特方便降伏贡高。佛尔时歌颂言。

普察悉见知  一切诸法界

终无偏恨心  所视悉平等

至于身之本  处欲而自在

已知殊特便  以权应而说

一切无所习  诸法皆灭度

不生无所趣  所有为都尽

不慢不自大  降伏诸贡高

一切以巧智  皆使入泥洹

复次天子。菩萨有四事行。得因缘方便知诸所作。何等为四。一者布施得豪富因此便致是。二者持戒得生天因此便致是。三者博学成大智因此便致是。四者止观离生死因此便致是。是为四事菩萨得因缘方便知诸所作。佛尔时歌颂言。

布施得豪富  缘是则果报

持戒生天上  缘是则果报

博闻慧无欲  缘是则果报

道观无识着  缘是则果报

复次天子。菩萨有四事行。得律方便离诸所见。何等为四。一者在有常中心得无著。二者在无常中意不有异。三者见诸起者及生死本。乃从十二因缘合会生。其已见知不作是事。四者视诸起灭及生死灭。乃从十二因缘离散灭。其已见知处于三界不作灭事。是为四事菩萨得律方便离诸所见。佛尔时歌颂言。

见计有常者  为示无常事

在于无常中  为现中正法

若为一切人  广说因缘意

其闻十二事  心普得清净

一切诸十方  世尊所可说

痴为生死本  上下从是起

诸可所起者  亦终不复灭

因缘皆已尽  不与十二会

复次天子。菩萨有四事行。得善权方便长育一切。何等为四。一者一切人是我所皆为示现其道。二者所作功德而不厌足。三者住于生死无求泥洹无。四者随诸所乐而入度脱之。以权行不为爱欲所污。是为四事菩萨得善权方便长育一切。佛尔时歌颂言。

坚于一切人  使住于道觉

诸所作功德  不念欲中止

在于生死中  而为求灭度

如其所好乐  因是而济脱

心意常当念  亲近于是法

善权方便故  都以晓了知

恒志在养护  无数诸人民

揽持一切智  皆使疾逮得

复次天子。菩萨有四事行。得吉祥愿身意清净。何等为四。一者无悭贪。二者施不择时与。三者坚于戒。四者身意所作常愿于道。是为四事菩萨得吉祥愿身意清净。佛尔时歌颂言。

心质朴不悭  持戒净无瑕

坚住而不动  譬如须弥山

身意之所作  常愿于觉乘

今得吉祥应  如是得不久

复次天子。菩萨有四事行。得忍辱力心无恚怒。何等为四。一者待遇一切人如父母爱其子。亦如自身无异。二者若得苦痛挝捶割剥。计无有身而不愁忧。三者已得解空离诸所见。四者身所行恶常自责悔。他人所作见而不证。是为四事菩萨得忍辱力心无恚怒。佛尔时歌颂言。

视一切如身  若父母爱子

常持大慈意  照育诸人民

若有起恨心  则觉随而灭

已解了于空  能为第一忍

若身有短恶  常深自责悔

及见他瑕秽  终不证其阙

一切诸人民  吾当尽度脱

在于夜梦中  未曾起恚心

复次天子。菩萨有四事行。得波罗蜜度于彼岸。何等为四。一者所作福无央数。二者所作慧无有限。三者以一波罗蜜满诸度无极。四者发意作功德不求余但愿一切智。是为四事菩萨得波罗蜜度于彼岸。佛尔时歌颂言。

所作福无厌足  如众流归于海

修智慧无限量  已得住于佛乘

则持一度无极  满足诸波罗蜜

凡发意所作为  常愿求于正道

已得度于彼岸  诸度无极亦尔

则便入泥洹城  如是得不为难

复次天子。菩萨有四事行。得应所乏饶益一切。何等为四。一者有无尽宝藏。二者有无穷法教。三者神通为已达。四者心平等譬如地。是为四事菩萨得应所乏饶益一切。佛尔时歌颂言。

其福藏无有尽  法教化亦无穷

神通智达无碍  心平等其若地

如是法难称量  已于道而得住

如是者多饶益  便疾得至于佛

复次天子。菩萨有四事行。得为一切世人所敬。何等为四。一者行四梵行。二者行四恩救摄一切。三者有四谛慧。四者得四无所挂碍一义二法三次第均四报答。是为四事菩萨得为一切世人所敬。佛尔时歌颂言。

如梵住行四净  常乐施于四恩

已得有四谛慧  用供养一切人

因是恩已得度  应教授而说法

以恩行合会人  用是故见敬爱

复次天子。菩萨有四事行。而得智黠为人所誉。何等为四。一者多闻具足不犯于戒得无所疑。二者已得乐止安而无害。三者已得寂寞诸根便定。四者自身已得安隐而无所贪所作不自侵悉逮见知。是为四事菩萨而得智黠为人所誉。佛尔时歌颂言。

闻已具便受持  以自戒度彼岸

如是者无所疑  得乐止安隐处

已止宿在空闲  则诸根用寂定

身已安无所贪  悉逮见诸自侵

复次天子。菩萨有四事行。所作功德而不可尽。何等为四。一者已信得丰饶。二者已精进得丰饶。三者以大哀得丰饶。四者所作功德但愿大乘。是为四事菩萨所作功德而不可尽。佛尔时歌颂言。

已信得坚住  无能动摇者

常修精进行  从是得大力

无尽之大慈  及与无极哀

常为一切人  行于广大道

以如是之故  得无尽功德

稍稍复增益  遂至不可量

如月盛满时  净好无瑕秽

常在众星中  其明无能蔽

复次天子。菩萨有四事行。坚其本要会得至佛。何等为四。一者如口所言身意不异。二者已受持要。三者心已安隐得住于道。四者意得坚强若如金刚。是为四事菩萨坚其本要会得至佛。佛尔时歌颂言。

口之所言  所作亦尔  若已敬爱

奉持正要  为已安住  于此道意

其身坚强  譬若金刚  如是则为

四事法行  智黠之人  常修是事

意不犹预  为已得定  已坚其要

会得至佛

复次天子。菩萨有四事行。常为豪尊揽持诸法而得自在。何等为四。一者得于智力而无欲力。二者得黠慧力离诸痴冥。三者心得自在不随魔教。四者为得总持随人所乐而为说法。是为四事菩萨常为豪尊揽持诸法而得自在。佛尔时歌颂言。

已智力得勇慧  为不随爱欲力

黠慧力消痴冥  已度脱诸所见

心已尊魔皆伏  得总持应问答

教授众不自侵  已是故疾得尊

复次天子。菩萨有四事行。诸所施造辄为作师。何等为四。一者不嗔恚。二者常恭敬于人。三者不淫泆。四者意纯淑。是为四事菩萨诸所施造辄为作师。佛尔时歌颂言。

心念无淫恚  常住于恭敬

纯淑得至道  为师敷要慧

造匠众方便  于世世之上

世人咸归仰  一切头面礼

复次天子。菩萨有四事行。总持众事无所不了。何等为四。一者已通于智。于智中游无所不过。二者所说十方诸佛皆闻其音佛寻报赞。三者皆已离诸无功德法。四者皆已得诸功德正法即便逮得世雄印。是为四事菩萨总持众事无所不了。佛尔时歌颂言。

神通为已达  飞行净众尘

其智甚广大  普等如虚空

一切诸如来  皆见闻其音

报答悉满足  其音无缺减

诸非功德业  为已悉远离

爱庆得吉祥  立诸功德本

已住如此者  为能光是法

于是功德中  皆无自侵者

佛说此四事章句言时。万二千人发无上正真道意。五千菩萨得无所从生法忍。尔时三千大千刹土六反震动。其大光明无所不照。

答法议品第二

须真天子。则语文殊师利童子言。如来为我发遣三十二事章句法品。惟愿重为广说令解。云何菩萨于此大乘意不忘信。文殊师利答言。心自审信不随他教故。天子复问。云何菩萨所作坚强。答言降弃诸欲故。天子复问。云何菩萨得最禑之福。答言了知法界而不动故。天子复问。云何菩萨得无碍行。答言不为诸入之所惑故。天子复问。云何菩萨去离冥尘。答曰知诸法界本皆净故。天子复问。云何菩萨入众勇辩离诸恐畏。答言选求诸法不可得貌故。天子复问。云何菩萨得所闻义依而有护。答言知诸法默然故。天子复问。云何菩萨得依法议。答言已知住法界故。天子复问。云何菩萨而得顺教。答言不随诸音故。天子复问。云何菩萨得随法教。文殊答言得诸解脱故。天子复问。云何菩萨得无过者。答言于诸法心不动故。天子复问。云何菩萨降伏魔众。答言以空觉于爱欲而求道故。天子复问。云何菩萨智不可逮。文殊答曰得诸佛法悉受持故。天子复问。云何菩萨不为世法所污。答曰随世俗行无能污故。天子复问。云何菩萨得诸深行。答言于空法不恐惧故。天子复问。云何菩萨知巧便根。答曰于六情悉见诸情之本故。天子复问。云何菩萨得至脱门。答言于一切门为说脱教故。天子复问。云何菩萨得奇特方便。答言于生死索泥洹求而见之于泥洹见生死径故。天子复问。云何菩萨所作得因缘方便。答曰住于无数悉见一切诸法故。天子复问。云何菩萨得律方便。答言视一切法无所属故。天子复问。云何菩萨得善权方便。答言随世所作不离不着故。天子复问。云何菩萨得吉祥愿。答言已逮道智故。天子复问。云何菩萨得忍辱力。答言从本已来至于泥洹悉知诸法故。天子复问。云何菩萨得度彼岸。答言悉知一切异法故。天子复问。云何菩萨得饶益一切。答言悉知无尽法界故。天子复问。云何菩萨为众所爱。答言视诸佛刹无有色故。天子复问。云何菩萨得众称誉。答言不于诸法言是我所非我所故。天子复问。云何菩萨德不可尽。答曰等知诸法如虚空故。天子复问。云何菩萨得坚其本要。答言于法界无所破坏故。天子复问。云何菩萨得为豪尊。答言无心悉知一切心故。天子复问。云何菩萨而得为师。答言于无念法无所舍故。天子复问。云何菩萨得晓知众事。答言知一切法无依无怙无来往故。是故天子。菩萨得晓了众事。尔时文殊师利说是事时。八万菩萨得无所从生法忍。于是世尊赞文殊师利童子言。善哉善哉。如所解说。分别法义。何快如此。

法纯淑品第三

于是须真天子复问文殊师利言。仁者我所问法为纯淑不。答言世之所有欲而无厌。心悉舍离。审于法奥。则为法之纯淑。如吾所报卿属所问。岂复纯淑法耶。法乎天子无纯无淑。所以者何。无像貌故。法乎天子不可得见。所以者何。目之所视不极于微用有着故。法乎天子亦无作者。所以者何。用无起故。法乎天子无有道径。所以者何。无吾无我故。法乎天子悉皆平等。所以者何。如虚空故。法乎天子不可得等。所以者何。用无侣故。法乎天子常住无来无去无语无言。无毁无誉离于毁誉。无绮无饰无丑无陋故。法乎天子无穿无漏无补无纳。所以者何。过于魔行故。法乎天子无长无养。所以者何。离于起灭故。法乎天子无处无住。所以者何。乐于法界故。法乎天子无所畏。所以者何。用不惑故。法乎天子无所爱。所以者何。离于贡高故。法乎天子不贡高。所以者何。习寂然故。法乎天子习寂然。所以者何。离诸念故。法乎天子无所念。所以者何。降诸异道故。法乎天子无有巢窟。所以者何。离淫怒痴故。法乎天子空。所以者何。从本以来净故。法乎天子无想。所以者何。无声名故。法乎天子无愿。所以者何。不造立识故。法乎天子无造立。所以者何。无疆界故。法乎天子无所猗。所以者何。用无双故。法乎天子无动摇。所以者何。用坚住故。法乎天子无我。所以者何。用不灭故。法乎天子无人。所以者何。从本已来无所生故。法乎天子无常。所以者何。无所起故。法乎天子无所起。所以者何。习无所生故。法乎天子无所生。所以者何。无苦器想故。法乎天子无有想。所以者何。离诸相故。如是天子此则为法之纯淑义也。天子复问。文殊师利。法无所有亦无所要。云何仁者说纯淑法议乎。答言善哉善哉。如卿所语诚无有异。无所有者此则纯淑法议。所以者何。无身口意所作。是则法之纯淑也。所以然者。天子。法无巢窟故。有巢窟者身与意而异。则为非时之心施。

天子复问。云何得知非时之心。答言天子。有身为六衰相所系。而计有常。则知非时之心。知法求名著音声响。而随邪径。则知非时之心。知法及僧受道果证。则知非时之心。知爱欲本邪相施与。则知非时之心。知戒而离寂静。则知非时之心。毕三恶道得出为人志在天福。则知非时之心。其意不调而欲布施。则知非时之心。意无寂灭。则知非时之心。意有猗怙而欲忍辱。则知非时之心。不净其意而欲精进。则知非时之心。多念喜忘禅思不定。则知非时之心。自大贡高忽于智慧。则知非时之心。住于我所而欲行慈。则知非时之心。志于犹豫而欲行哀。则知非时之心。行堕四证而欲行喜。则知非时之心。住于有身而欲行护。则知非时之心。无身痛痒意而欲念法不应止。则知非时之心。知诸起灭不应断。则知非时之心。身意相猗不应神足。则知非时之心。以六情猗于五根。则知非时之心。以所见力依于五力。则知非时之心。知七法无觉意。则知非时之心。念爱欲贪不应八直。则知非时之心。于苦智而有疑。则知非时之心。于习而有疑。则知非时之心。于灭尽而有疑。则知非时之心。赍俗所有欲入于道。则知非时之心。如是天子。受持净心用专著故。则知非时之心。

天子复问。云何得知是时之心。答言天子。心等如虚空。则知是时之心。复问云何心如虚空。答言。如虚空无心。心亦如是。如是心。心等如虚空。复问谁当信心等如虚空。答言天子。计有吾我人者则不信。天子复问。计吾我人者何所是。答言心等如虚空。而欲增益过出其上。复问云何增益过出其上。答言计有常者便欲出其上。计无常者亦欲出其上。苦者亦欲出其上。乐者亦欲出其上。忧者亦欲出其上。无忧者亦欲出其上。计有身者亦欲出其上。计无身者亦欲出其上。空无想无愿亦欲出其上。幻梦水中月影响一切诸法。其譬如是。如是等而复欲出其上。如法有所处便可增益淫怒痴更相猗复欲出其上。形此生死不可赞叹泥洹之事复欲出其上。如是天子。是为计吾我人者。复问云何得无嗔恚而不佷。答言从生死出。住于泥洹。还世间。灭诸爱欲而净行。于灭不永灭。于起无所起。诸形音声不以畏惧。如是灭为习者有所脱。脱习者为已度如是事一切法。不能举其功不能胜其德。是为无恚而不恨。说是法时。三万二千天子得法眼净。五千比丘心得解脱。万二千菩萨得忍辱力。

声闻品第四

于是须真天子谓诸大弟子。仁者所狐疑。可问文殊师利。长老摩诃迦叶。前问文殊师利言。菩萨云何行八惟务禅。答言菩萨于八惟务禅。本无无所造立禅。无恚禅等禅。是菩萨禅。复问云何作是说。答言惟迦叶。身本无。无造立于三界者。便起爱欲已了离欲。是故知身本无。于三界无所造。于欲无所想。已知空而立禅。如是迦叶而作此说。八惟务禅。本无无造立禅。无恚禅等禅。则菩萨禅。于是迦叶默而无言。贤者舍利弗复问。云何菩萨得无碍慧。答言菩萨于诸碍而无恚恨。于诸挂碍而无制着。一切爱欲而皆见知而不舍离。所以者何。养护一切故。是故菩萨得无碍慧。

贤者摩诃目犍连复问。云何菩萨而得神足。答言。惟目犍连。菩萨于无为而无所受。度脱一切而降尽之。不于有为有所受。所以者何。将护一切故。是故菩萨得大神足。

长老须菩提复问。云何菩萨得知他法行。答言。惟须菩提。菩萨于一切他异法悉了知之。心于道事而不厌。常乐三昧而无足诸所作为而示现。是故菩萨得知他法行。

贤者分耨文陀尼子复问。云何菩萨博采众义说明慧法。答言。惟分耨。菩萨悉示一切诸根。随所乐喜而说其德。无常苦空非身之义。各令得其所。无数生死百千劫。持是法义而遍教授。无有灭尽。其智如是。是故菩萨博采众义说明慧法。

贤者离越复问。云何菩萨如常乐禅。答言惟离越。菩萨习三摩越悉知诸法。于诸乱意者而起大哀。令发无央数行不禅无所乐。是故菩萨得禅。

贤者忧波离复问。云何菩萨得持法藏。答言唯忧波离。菩萨悉知诸法奥藏。从本已来泥曰离爱欲者。已应法藏教授一切。为示爱欲令觉知之。于爱欲中令起道意。是故菩萨得法隩藏。贤者阿那律复问。云何菩萨得天眼彻视。答言。唯阿那律。菩萨于十方诸色。悉照见已。有色习者。而为示现于一切法。悉示现无所著。令寻迹而得出。是为菩萨天眼彻视。

贤者薄鸠卢复问。云何菩萨得诸根寂定。答言菩萨于一切界视如佛界。于佛界。视诸界无所有。是故菩萨得诸根寂定。

贤者鸯掘魔复问。云何菩萨得利诸根。答言菩萨视诸逆恶等之如道。是故菩萨得利诸根。

贤者摩诃迦旃延复问。云何菩萨得分别知众经方便。答言菩萨得四等无尽。何等为四。一者义。二者法。三者次第。四者报答。是为四。以一绝句。于百千劫。广为一切分别演教。而是教不近有为不有所染。已净无所却。而是教于诸法界不动转。于一切受而为作受。是故菩萨得分别知众经方便。贤者摩诃拘絺复问。云何菩萨得义法次第报答四事。答言菩萨于寂然法得此。已义等教授以住于法。以法等教授于所为常欢喜而无恨。以等次第教授而响不可护持。以报答教授。是故菩萨得义法次第报答。

贤者罗云复问。云何菩萨得净其戒。答言惟罗云。菩萨以净戒三昧。舍戒犯戒。将养一切。是故菩萨而得净戒。贤者阿难复问。云何菩萨而得博闻。答言。菩萨一切诸佛所说。乐欲听闻。已闻则受其义。闻已皆持。所闻便以教授。是为菩萨而得博闻。于是诸大弟子欢喜默然。

尔时须真天子谓诸大弟子言。属文殊师利所说法仁宁有是事乎。诸大弟子言。吾等尚不能了知一法。何况尔所法耶。天子言。仁者若干种身。各各异类。其道义一也。大弟子答言。譬如牛迹中水。诸余弟子所知如是。若车毂隐地其处受水。吾等之类其譬如是。譬如大海其水广长。无有边幅深难得底。于声闻辟支佛中。菩萨为尊。天子赞言。善哉善哉。所说至诚而不贡高。文殊师利言。如是天子。弟子所言而不贡高。称誉菩萨。审谛实尔。天子问文殊师利。仁者云何作是说。答言。如是天子。声闻辟支佛。为猗贡高为离贡高。菩萨贡高出彼辈上。合聚佛法则是菩萨为行勇悍。天子复问。菩萨贡高。欲令他人称誉耶。答言欲将导一切故。如是天子。天子复问。云何如是。答言天子。是故菩萨方便称誉佛乘。毁弟子乘。于大众中。自现身所行及法事。所以者何。欲令一切皆发道意。不欲使人起小道意。所以者何。焦烧佛种故。教一切人皆令远离。所以者何。不欲令人贪乐故也。如是天子。欲令菩萨发大乘灭弟子乘故。天子复问。得无过耶。答言天子称誉摩尼琉璃水精甚净。无所沾污。宁复过乎。天子报言。所说无过。答言如是天子。菩萨称誉大乘毁弟子乘。不增不减也。天子。譬如长者子称誉转轮圣王功德。毁呰国中诸贫乞者。岂有不可。天子言无不可也。文殊师利。自如所说耶。答言如是天子。菩萨称誉大乘而毁呰弟子乘者。而无所损。佛尔时赞叹文殊师利言。善哉善哉。如是所说为甚快也。何以故。文殊师利。称誉大乘毁弟子乘。弟子则毁一切乘矣。所以然者。其大乘者。皆生一切乘故。

同类推荐
  • 太上说青玄雷令法行因地妙经

    太上说青玄雷令法行因地妙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前汉纪

    前汉纪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The Life of Sir John Oldcastle

    The Life of Sir John Oldcastle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怀紫阁隐者

    怀紫阁隐者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达摩洗髓易筋经

    达摩洗髓易筋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热门推荐
  • 宋先生的小镇花

    宋先生的小镇花

    塊昼坝上曾经流传着一个传说。说是天上的玄女执意追寻自己人间的情郎而不幸毁掉一个家庭,受天界惩戒,幡然醒悟后玄女为赎罪便自戕于坝上。仙骨化作存汶山体,仙气流入河中,自此塊昼坝下云雾腾腾,水面波光粼粼,浮光跃金,之后数千年凡有情侣在此求愿皆能得偿所愿,后人慈悲而筑玄女石像,留存至今。那年南方带着她的情郎跋涉来此求取姻缘。宋归舟并不曾听过传说,还以为小姑娘贪凉,想下河玩水,自己这做哥的要满足她领着她玩。趁着宋归舟率先跳下坝子入河沟时,南方偷摸跑到玄女像前,怀着近乎虔诚的心向玄女祈祷她和坝下的男孩长长久久。这样一份隐秘细腻的心思于一个十六岁的少女而言,是沉重而刻骨铭心的,是情不自禁的欢喜和不自持的苦涩。*后来宋归舟没告诉她,那天把南方送回家后,几天后偶然听得寇思书说那传说。深更半夜,四野寂和,他穿过密林跪在玄女像下求了同愿。~所谓爱情就是你给我雾霭我赠你光明,你让我抽筋剥皮,我愿为你削骨挫皮重塑身躯,爱情是信仰是忠诚是自由,是你做我心里的鬼魂,我做你梦里的爱人,是你折下一根肋骨填满我的整个灵魂,是你在彼岸,我助你渡河。**十年之后塊昼坝上再见那个女孩,已为人妻为人母,当年的灵动少女如今身姿绰约,清润温和。这个值得宋归舟奉上一腔孤勇和热情去爱的姑娘历经岁月流砾的打磨,褪变稚嫩,成了温柔成熟的女人。人,生而难于奔忙,难于舍得,难于敢作敢为,难于不枉此行,多是遗憾自负于心,贪恋繁华,远避苦楚,顽抗孤独。*唯少年与爱不可远望。本文1v1,he,豪门与现实谨以此文献给每个从小镇走出的边缘青年,不忘故土,初心犹存,孤胆勇敢,以一己之力做这个欲望时代的刺客。
  • 东观汉记

    东观汉记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史前再现:半坡遗址(文化之美)

    史前再现:半坡遗址(文化之美)

    在人类几百万年的历史征程中,有一个极重要的时代——新石器时代。陕西半坡遗址,则是黄河流域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母系氏族聚落遗址的典型代表,距今已有六七千年历史。本书从半坡遗址的各方面,探讨中国黄河流域原始氏族社会的性质、聚落布局、经济发展与文化生活,为我们展现新石器时代母系氏族的繁荣昌盛,以至向父系氏族制过渡的社会结构和文化成就。
  • 一山文集

    一山文集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超级黄金手

    超级黄金手

    珠宝公司实习员李阳在平安夜的救下了一个小男孩,随后被意外的提拔转正。惊心刺激的赌石,典雅高贵的青花瓷,清纯可爱的大学生,英姿飒爽的女警,美丽高傲的下属,获得了特殊能力的李阳开始了完全不一样的人生
  • 红楼之倾世缘

    红楼之倾世缘

    林海病重,唤女归扬,为保女儿将来,过继一子林墨涵。皇上薨逝,却是被太子毒害,太后拥立亲子十六子刘玄继位,一时间风雨欲来,太后开刀清算前账。林海尚未出头七,皇上圣旨便到,孰料林墨涵手中竟有先皇遗诏,保住林家,携黛玉归姑苏葬父。林家与皇室又有着怎么的因缘,太后为何在林如海尸骨未寒之时就要动手?贾家及其他豪门贵族为顺应太后之意步步相逼,墨涵和黛玉又要怎样一次次破解阴谋,冲出重围?又有哪些人会一路保这兄妹俩平安?圣旨下,重返京城,等待他们的是什么?相依相守多少年,兄妹之情渐渐变为男女之爱,这段为世人所不容的不伦之恋将会如何收场。为保性命,一朝而反,烽烟起,新主立,天下定,兄妹情。且看黛玉如何走出贾家的亲情,如何走出丧父丧母的哀痛,如何勇敢地承担起自己的爱与被爱,演绎一段兄妹之间的倾世孽缘。墨涵:妹妹,哥哥不管你心中是怎生想的,哥哥都要叫你知道,哥哥喜欢你,只想娶你为妻,爱护你守护你一辈子。黛玉:哥哥,只要有你在身边,玉儿什么都不怕,管他是太后还是皇上,管他是贾家还是王府,玉儿永远只相信哥哥一人。推荐兰兰的完结文:黛清醉红楼推荐新文:嫡女策喜欢西兰的读者可以加入QQ群:2059761西兰—花菜。有什么意见大家可以随便提,或者有好的想法也可以告诉我。谢谢亲们的支持。
  • 深爱你这城

    深爱你这城

    背景城市,从南京到北京,跨越1200公里,七年时间的恋情。苏绿,小绿叶一样的女孩子,坚强的要长成一株小树,爱上儒雅俊朗的男人方卓昂,她倔强偏执,义无反顾。如果你爱的人不爱你,你愿意乔装成他爱的女人的模样吗?苏绿说我愿意。你不爱我,我知道。亲爱的女孩,你爱过一个不爱你的人吗?那时的你就是一片小绿叶,全世界都心疼你,独独你爱的人不心疼你。倔强地坚持很久很久,要么他爱上你了,要么你不再爱他了。在最美好的年纪,遇见一个爱你的人,刹那盛开。爱情,是世间最大的信仰,连上帝也阻止不了爱情。【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气象与自然灾害

    气象与自然灾害

    《气象与自然灾害》介绍了一些自然灾害和气象知识,让读者领略自然的威力并提高人们战胜自然灾害的智慧和勇气,主要内容包括:你知道大气由什么组成吗;空气有质量吗;常用气象名词有哪些;什么是气象观测等。以素质教育为目标,打造科学普及教育权威读本,全面提升青少年科学素养。
  • 被斯大林改变的中国边疆

    被斯大林改变的中国边疆

    斯大林迫切需要一个稳定而亲苏的新疆90年前的1924年,列宁病逝,斯大林经过一系列的政治斗争取得了苏联的最高领导权,开启了他近30年的统治。当他的目光投向东方时,发现中苏之间漫长的边界线上有太多沙俄时代留下的“悬案”——沙皇俄国本是一个欧洲国家,与中国并不接壤,但经过几个世纪的扩张,其势力入侵到中国边疆,形成西段、中段、东段三段有争议的边界。到斯大林时代,中苏西段边界,有新疆问题;中苏中段边界,有外蒙古问题;中苏东段边界,有东北的中东铁路等问题。
  • 布衣神算

    布衣神算

    我学算卦六年,师傅却警告我不许给任何人算卦。心仪女神上门求卦,我无视了师傅的警告帮人算卦,求卦人竟让我吃了他的肉作为答谢!我以为卦是给人算的,实际上算的竟是附在人身上的某些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