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息也是学习的一部分
看电视也是一种学习
“果果!猜猜我是谁?”一天晚上,我突然接到一个国际长途,里面还莫名其妙冒出来这么一句。
“你是谁啊?快报上名来,好不?那么多人,我哪记得啊。”我没心思和对方玩猜名字的游戏,因为还有一大堆作业要做呢。
“娜娜啊!你不会连我都忘了吧?”娜娜在电话那边开始不满,“你小学的同桌兼死党——”
“娜娜!是你啊?”我高兴地不行,“怎么才打电话过来?在英国还好吧?学习上跟得上不?英语听不听得懂啊?”
“你十万个为什么啊?一口气问那么多,我怎么回答你啊。”娜娜开始笑开了。
“到底怎么样吗?”我也乐了。
“果果,你知道不,刚来英国上课的第一周,我可沮丧了。每节课能听懂老师讲的单词的没几个。可是没办法啊,谁让我过来了呢,只好硬着头皮听了。”娜娜开始诉苦,“到了第二周就好多了,大概能听懂七八成。不过街上听当地人讲话,还是叽里咕噜的,不知道讲什么。后来我没办法了,只好没事就把电视机打开,不看的时候也放着。你知道的,全是英语台,开始的时候,也和听老师讲课一个感觉,只能听懂几个单词,我也没管它,连睡觉都开着电视机……”
“那岂不打扰到别人啦?”我打断娜娜的话。
“不会,我把声音调的刚刚好,关上门,只有我自己听得到,也能睡得着。这样听了一个月,有一天我突然发现,里面的单词几乎每一个都能听懂了!你说神奇不神奇?电视居然还有这种学习功效!”娜娜在那边激动地说着。
妈妈告诉我:
果果,娜娜说得没错。其实不光是语言可以通过看电视来学习,还有很多知识都可以通过看电视来学习呢。人们啊,通常把这种学习方法叫做电视学习法。
相比较起广播学习法来,用电视来学习的最大好处就在于,它增加了视觉在学习中的作用。
可别小看视觉的作用哦。现代心理学试验证明,多种感觉器官一起上阵参加学习,要比一种感觉器官单独学习的效果好。而且多个器官同时使用时,并不是简单的数学相加。比如,人从听觉器官获得的知识,能够记住15%,而从视觉获得的知识能够记住25%,把听觉和视觉结合起来,则能够记住所获得知识的60%,而不是40%,神奇吧?
所以,如果可以,在学习过程中,我们提倡多器官共同参与学习,以提高学习效率。
可是,很多家长或者老师认为:看电视可能导致学生学习成绩下降。这个结论经过调查研究证明是不可靠的。因为看电视与学习成绩其实并无直接的关系。电视只是众多媒介工具的种类之一,广播、书籍、电子游戏机等也属于学习的媒介工具。而且学生的学习成绩好坏,常常受许多因素的影响,比如教师对儿童的态度、家庭关系、儿童的成就需要、儿童的自我接纳程度、儿童的同伴关系等等,电视不能直接决定孩子学习成绩的好与坏。
那么是不是就提倡无节制地看电视呢?
当然不是。
每种东西都几乎尤其两面性,要如何利用它们为我所用,达到我们想要达到的目标,怎么达到我们要实现的目标,这才是问题的关键所在。
要想利用好电视这个媒介来帮助我们学习,要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正确引导。电视可以说是某种程度上的双刃剑,可以让孩子变得聪明,也可以让孩子变笨。所以,我们有时候就要有意识地去挑选一些能让自己变聪明的节目去看。比如,你想学习英语,就可以每周锁定中央二台的《希望英语》,也可以选择中央九台,也就是中国国际频道,这个频道全天都用英语播放节目,是非常好的学习英语的电视资源。
第二,掌握好度。每件事情往往都有它自己的规律,也就是“度”。要想做好一件事情,我们常常要掌握一个尺度,既不能太过,又不能不足。利用电视来学习也是这样。不能成天都只在看电视,这样就过度了。对于一般的青少年儿童来说,最好是每天看电视的时间不超过2个小时。过了时间,就要有这个自制力将电视关掉。
因为看电视的过程往往是心智被动接受的过程。看太多的电视,就可能剥夺孩子的自我创造力、自我信赖、学习和其他社会互动的时间。据研究表明,看电视容易造成脑部“惯性思考”的发展,容易使攻击行为增加、容忍度降低,集中注意力的时间减少。
所以,给自己规定每天看电视的时间点和时间长度,到点了就关机。如果做不到,可以请爸爸妈妈来监督管理。
第三,不养成不好的习惯。比如,边看电视边吃饭或者做作业。看电视的时候就安安心心看电视,吃饭的时候就认真吃饭,一心两用的结果常常是两件事都得不到最好的效果。
第四,制定一个可行的电视学习时间表。详细列出自己每天想看的节目以及节目播出的时间和长度,甚至可以制定出一天完全不看电视,选择户外活动。这样可以检测自己对电视的依赖程度究竟有多少。
如果能够做到这些,相信电视学习法能让你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读图比读字更直观
“葱头,你这草稿本上怎么全是图片啊?你在学画画吗?”我随手拿起葱头手边的草稿纸,发现上面很多奇奇怪怪的图画,有鱼啊,鸟啊,甚至飞机的简笔画。
“没有啊。我没学画画。不过喜欢画画倒是真的。”葱头笑了笑,从我手里接过她的草稿纸,“看我画得好不?”
“还挺不错的。这个鸭子好像是一笔画成的吧?你怎么做到的啊?”我接着问。
“画久了就会了呗。”葱头得意地说。
“这是什么意思呢?”我还是觉得不解。
“我们昨天不是学了‘丑小鸭的故事’吗,我画它来帮助记忆的。”葱头边说边给我解释,“看见没?这里还有个小池塘呢,‘丑小鸭’到池塘和大家一起游泳,大家都不理它,我用了个箭头表示它们和丑小鸭走了相反的方向,然后丑小鸭一天天长大,接过发现自己长成了白天鹅。在这儿呢——美丽的白天鹅。怎么样,思路很清晰吧?”
“行啊,葱头,真有你的!”我边顺着葱头指的看着她画的图边听故事,觉得自己也一下子就记住了,“很形象啊。”
妈妈告诉我:
果果,确实是这样。图形比起文字来,有一个十分明显的优势:就是直观。直观的最大的好处就是便于记忆。所以你随手去翻翻你们的教科书,常常在课文后配有相关的图片。尤其是小学的教科书,上面更是几乎每篇文章都配有插图。这样做,就是为了方便小朋友们更好地记忆学到的东西。
再看看现实生活中的例子:路边醒目的广告牌,报纸上刊登的广告等等,常常是大幅大幅的图片配上少量的文字。商家们这么做,也是利用了这一点,希望人们能够记住他们的广告,从而去购买他们的产品。
葱头真是应用了这种方法来帮助记忆。
其实每段文字材料,往往都是某种可观事物的反应。如果一篇课文结构清晰的话,常常表现的就是一个很好的场景。我们如果要在头脑中背诵或者复述的话,就可以用这种图形法构造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通常,人们把这种语言环境叫做人工语言环境,以便帮助人们记忆相对比较复杂的、大量的文字材料。
相对人工语言环境而言,还有一种叫自然语言环境,说简单点,就是我们每天生活在某种语言社会里,每天用自己的母语与别人交流、沟通的这个环境。构造一个人工语言环境,可以比自然的语言环境更规范、更浓缩,从而更具有学习的价值。这就是人们为什么要用图片来帮助记忆的原因。
另外,从生理结构上来说,人类右脑对于图像有强大的记忆功能,所以我们大可以利用这种强大的功能来学习和记忆。
人的大脑分为左右两个半脑,即左脑和右脑。他们的分工是有些不同的。粗率地讲,左脑部分主要语言、逻辑、数学和次序等等,而右脑部分主要处理节奏、旋律、音乐、图像和幻想等等。传统的机械记忆,人们往往只用到了左脑,而浪费了可以利用的大好资源的右脑。
如果能通过图片将记忆内容与相关的画面联系起来,那么我们就是同时使用了左右脑来进行记忆,这将大大有利于提高记忆力和记忆效果。
图片记忆法,不仅可以用于记忆大段大段的文字材料,还可以用来记数理化公式,英语单词,生物的遗传变异规律等等。
在应用这种方法时,使用的图片与内容越直接相关越好。同时,还可以在这些图片的旁边适量地写些字词,画些表示先后顺序或者关系的线条,作为记忆时的关键提示。
图形学习法,可以将抽象的难记的知识转化为形象的、直观的、便于理解和记忆的图形,是一种很好的记忆方法,也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值得一试。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果果!果果!你知道我暑假去哪儿玩了吗?”花花神秘兮兮地跑过来问我。
“哪里啊?”我放下正在写作业的笔。
“湖南长沙!”花花十分得意的样子。
“去那里干吗?” 说到玩,我可开心了,不知道花花在那边看到什么好玩的东西了,那么兴奋。
“你还记得我们学古文的时候,学到‘棺’和‘椁’的区别不?”花花又开始装出一副自己很懂的样子。
“当然记得了。语文老师不是说了吗?‘椁’也是棺材的一种,比棺大而已。”我也不甘示弱。
“你知道大多少吗?”花花穷追猛打。
“那我倒是不记得了。反正很大就是了。对棺材没概念。”我的自信心备受打击,说真的,当时老师教的时候,我就半懂不懂的,什么棺啊椁的,古代人怎么那么能折腾,埋个死人还整那么多事儿,它们区别到底在哪啊。当时就简单扫了一眼,也就没管它了。
“我这次去长沙看‘马王堆女尸展’的时候就亲眼看见椁了。好家伙,那个叫大!”花花边说边比划,“那个椁有我们的教室这么高,宽比我们教室还宽,长就没这么长了,不过也已经很长了。我才明白什么叫‘椁是周于棺’的意思,说白了,就是一个大盒子里面套一个小盒子。只不过那个大盒子啊,和一间房子一般大。原来这就是以前的达官贵人所说的厚葬啊。以后啊,再也不会把棺和椁弄混了。”
“看来你这趟旅行还真值啊。”看花花说得眉飞色舞,我看了她就想笑。
“可不是,难怪古人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啊……”花花高兴坏了,古人的话都引出来了,“以后我有机会的话,要去更多的地方,好好地实地考察考察。”
妈妈告诉我:
果果,花花其实也很爱学习啊,连出去游玩都想着书本上的知识。其实,事实也是这样,知识来源于实践嘛,生活中只要留心,处处都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这可能也是古人说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意思。
不过,行万里路,并不是说要去走上一万里,而是说要多把学到的知识和身边接触到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这样才是真正的学以致用,也可以巩固提高我们对所学知识的掌握和理解,为以后能更好地学习更难的知识和灵活应用所学的知识打下坚持的基础。
我们都知道,中国古代交通并不发达,信息的传递也没有现代社会迅速,人们常常要通过艰难的长途跋涉才能搜集到自己想要的资料。比如写《徐霞客游记》的徐霞客,写《本草纲目》的李时珍,写《史记》的司马迁等等,他们为了能得到准确可靠的第一手资料,可以说是真的走了“万里”路。
可是人类的精力是有限的,尤其是在学校接受专业教育的念书的青少年,不可能每学到一样新的知识都去亲自验证,不管千山万水,那是做不到的,也是没有必要的。
所以,妈妈在这里想强调的是:书不怕多读,路未必真要多走。这里的路是具体的路程。但这不表示,妈妈就同意,只读书,不实践。其实学校里的物理课、化学课和生物课上做的实验,就是“行万里路”的一种方式。说得更直白点,就是学习的时候要自己动手去实践,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