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王维(约701——761),字摩诘,祖籍山西祁县。开元九年(721)中进士,任太乐丞,后官至尚书右丞,故后世亦称“王右丞”。王维中年居于蓝田辋川别墅,潜心修佛,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亦号“诗佛”。王维精通音律、佛学,工于诗画,其早期写过一些边塞诗歌,后多作山水田园诗,与孟浩然并称“王孟”。北宋文学家苏轼曾评其:“为摩诘之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今存诗400余首。
·陇西行①
十里一走马, 五里一扬鞭。
都护军书至, 匈奴围酒泉。
关山正飞雪, 烽火断无烟。
【注释】
①《陇西行》:乐府旧题。又称《步出夏门行》,属《相和歌·瑟调曲》。
【赏析】
这首诗从侧面描写了一场紧张的边塞战事。诗人开篇便以夸张的手法、精练的语言渲染了紧张的气氛:一匹快马像闪电一样在原野上飞驰,策马扬鞭之中,“十里”、“五里”的路程疾驰而过。这两句给读者设下了悬念,马上是谁?为什么行动如此迅速?
“都护军书至,匈奴围酒泉”中间两句解答了这个疑问,点明了诗中人物的身份和迅驰的理由。都护,是唐代官职。原来匈奴围酒泉,军情紧急。他快马加鞭将军书送到军营,将领从中得知军情严峻。“围”字极状千钧一发之势,写出了形势的急迫。与首联的紧张气氛相照应。
“关山正飞雪,烽火断无烟”讲主将并没有收到烽火信号,心中不免一惊。因为正常情况下,应该是先看到烽火信号,才收到军书。但是由于风雪天的干扰,茫茫天地中纵然有烽烟也看不见。最后一句进一步解释了首句骑者风驰电掣、走马扬鞭的原因——因漫天的风雪中断了烽火的联系,这种情况下,传达军书自然刻不容缓。
诗人行笔自将紧张、急迫的气氛推至极致但却戛然而止,留给读者广阔的想象空间。这首诗的最大特点,即诗人写边塞战争,但既没有正面描写战争的残酷、激烈,也没有在骑者突围传书上着墨,而是选取了飞马迅驰、军书到营中这一细节,侧面渲染边关军情的紧急,将丰富的信息和内涵融汇于短小精悍的篇幅当中,构思精当,气脉一贯,无论在题材还是艺术手法上均不落窠臼。
【大师导读】
信不减太白。
——张戒《岁寒堂诗话》。
·送别
下马饮君酒①,问君何所之②?
君言不得意,归卧③南山陲④。
但⑤去⑥莫复问,白云无尽时。
【注释】
①饮君酒:即劝君喝酒。饮:使动用法,意为使某人饮。
②何所之:之何所的倒装,去到哪里。之,去、到。
③归卧:归隐,隐居。
④南山陲:终南山边。南山:终南山。陲,边,边陲。
⑤但:只。
⑥去:离开。
【赏析】
《送别》是一首送别诗。诗歌开篇“下马饮君酒”,直写与友人的饮酒饯行。用质朴无华的叙述方式,点出“送别”一题。第二句“问君何所之”是诗人对朋友的关切询问:“你要到哪里去?”将要分别的朋友,总是有太多想说的话,却不知从何说起,关切爱护、深情厚谊都凝练到一句“问君何所之”里。惜别之意尽在字里行间。诗人运用了设问的句式,引起读者的注意,顺利地引出下文:“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将话题自然而然地过渡到写归隐上来。
朋友答复了诗人的问话,表示自己仕途不顺,做官遭受排挤打击而不得意,于是只好决定归隐终南山下。“不得意”三字是本诗题旨关键。它们不仅交代了友人选择隐居的原因,也暗含朋友官场失意后不满的情绪。在朋友的这份不平的情绪中,也夹杂了诗人的牢骚和不满。他借着朋友的际遇宣泄对现实的不满。
“归卧南山陲”是朋友告诉诗人自己将要隐居在终南山。“南山”引自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诗人以陶渊明的淡泊恬静与朋友的品性作比,也借此抒发自己向往隐居、超然物外的情怀。
诗人在得知好友“不得意”的心情后,以“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来劝慰,意思便是:你尽管去吧,我也就不再苦苦追问了。其实你何必心心念念想着官场的失意呢?尘世的功名利禄、官场的荣辱沉浮总是有尽头的,而山谷中的白云没有穷尽的时候。它时时刻刻伴随着你,你并不会孤独。
最后两句中包含着诗人复杂的感情,其中有对好友的同情和安慰,有对隐居生活的羡慕,有对人世浮华的否定,有对现实的不满,也有无可奈何。与朋友同在官场的王维对于政治本怀有期待,但他最终也以失望收尾。与上文的“不得意”联系起来看,这两句中更重要的是与朋友的共勉。
从写作方法上来讲,前四句显得平淡,叙述得无色无味。而到了最后两句,诗的意味顿出,渐入佳境。其实,正是在前面貌似平淡的四句的铺垫下才令后两句清音有余。与此同时,诗人以悠悠白云作为诗歌结尾,意味深厚。自陶渊明的“云无心以出岫”句后,“白云”大多象征优游自得、远离尘世的隐居生活。诗人以白云作结,含蓄地表达了他的清高志趣,提升了全诗的境界,丰富的想象空间引人入胜。
总之,这首诗歌借朋友的失意归隐,来传诗人的复杂情感,韵味深厚悠长。语句愈淡,情致愈浓,在结尾处韵味骤增,使人感慨无限。
【大师导读】
这是用的问答法,首句叙事,次句问,三四句答,五六句写感慨,又有寄托,为全诗着眼之处。
——喻守真
·酬张少府
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
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
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
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
【注释】
①唯:只是。
②穷:失意、归隐。
③通:得意、出仕。
【赏析】
从诗题“酬”字上看,本诗应当是张少府先有诗赠与王维,王维再写此诗为酬。少府,是县尉的别称。古时称县令为明府,县尉是辅佐县令工作,地位在县令之下,故称少府。全诗主要讲述了诗人“好静”的志趣,意在言志。
诗人在首联两句中就感慨自己一入晚年,就只喜欢清静,对什么事情都漠不关心。诗句表面看似消极,但事实上却另有深意。原来王维早年也曾怀有远大的政治理想。后来因奸相李林甫手当道,忠贞之士逐渐受到排斥、打压,诗人的理想随之灰飞烟灭。因此,诗人只是晚年才“好静”。在接下来的颔联中,诗人也进一步点出“晚年唯好静”这一转变的原因。
在严酷冷峻的现实面前,诗人既不愿与人同流合污,又对现实境况无可奈何。“自顾无长策”,是自谦之词。他不是无才,而是怀才不遇,只得返归旧林隐居。句中的“空”字,有“徒然”之意。它揭示了诗人恬淡好静的内心深处,仍有一丝无奈和不满。
颈联“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描写了安静闲适的山中生活。诗人在松林下凭风而立,对着明月和远山拨弄素琴。这种生活与污浊的官场生活相对照,同时也表达诗人避世归隐的生活态度,以及对官场生活的厌恶与否定。松林、清风、明月、素琴,都是隐逸生活象征,同时也象征着超然尘世、高洁孤傲的性情。诗人将情思寄托于这些景物中,寥寥数字,勾勒出一幅极富神韵的画面,诗歌的意境也被扩大、深化。
“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的意思是:你要问仕与隐、得与失的道理吗?我可要唱着渔歌去到河浦深处了。对于“穷通理”的问题,诗人最终没有作出正面的回答,但却用含蓄的笔法,隐藏了若干的潜台词。“渔歌入浦深”的言外之意是:不如你也不要做那个小官,与我一同归隐到山林河浦去吧。
结尾处问而不答恰为此诗的妙处所在,同时一问一答的形式也呼应了题目中的“酬”字。这首诗道出了诗人“晚年惟好静”的原因,可为研究王维生平和思想变化佐证。
【大师导读】
“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含一篇之脉,此方是起法。三、四虚承,五、六实地,用笔浅深俱到,章法之妙也。
——张谦宜《絸斋诗谈》
这是自述志趣的诗,着意在“好静”二字。结句是即景悟情,故作玄解,以不答作答。是问答中别开生面的话。
——喻守真
·观猎
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①。
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忽过新丰市②,还归细柳营③。
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
【注释】
①渭城:在长安西北,渭水之北,乃秦都咸阳故城。
②新丰市:故址在今陕西省临潼县东北,是古代盛产美酒的地方。
③细柳营:汉代名将周亚夫屯军之地,在今陕西省长安县。《史记·绛侯周勃世家》:“亚夫为将军,军细柳以备胡。”借指将军军营。
【赏析】
《观猎》属王维早期诗作,本诗描写了将军由出猎到归猎的狩猎过程,气势遒劲,一气直贯,流转自如,当属盛唐佳作。
诗歌从打猎的高潮写起,在一连串纵马涉猎的动作之后,尾联的写景似在回味方才骑马狩猎激动人心的场面,意境归于平静,仿若气定神闲。
全诗首联“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烈风呼啸在旷野上,角弓瑟瑟鸣叫振动,让读者不禁想起策马驰骋的场面。“劲”字状风势之猛;“鸣”字衬托角弓之强。前句犹如高山落石,突兀惊绝,待气势蓄满后,顺着耳畔的咧咧风声,读者翘首以盼的英武形象才正式登场——这样的场面原来是将军在渭城狩猎。首联的描写成功地为狩猎创造了典型的气氛,也为后面塑造将军傲风驰骋、坚忍不拔的形象做了铺垫。
“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主要描写射猎时的情景。“草枯”、“雪尽”意在点明其时令正值冬末春初,极具画意。因“草枯”“鹰眼”更加锐利,扑取猎物更加迅疾;积雪销尽后马儿驰骋更加无阻。这两句一方面描写狩猎时候的景物,一方面通过正面写战马飞奔、猎鹰狩猎时的动作体态来描绘将军纵马逐猎时矫捷的身姿、专注的神态和昂扬的斗志。这两句写将军出猎的过程,虽然并未直接写出是否获猎,但在字里行间已经表达了射猎的乐趣、出猎的结果。
颈联紧承“马蹄轻”,写出归猎的欢快。“新丰市”和“细柳营”两地相去甚远,诗中以“忽过”“还归”衬托将军获猎后返营疾速。简单两句既刻画了将军高超的骑术、出神入化射猎技艺,同时也反映了他的充沛的精力、高昂的斗志,以及喜悦轻松的心情。
尾联写踏入军营之时,将军回望天际的景色,与篇首相对照。出猎时候狂风乍起,归来时分已是日暮黄昏、云淡风轻。开篇的景物渲染了狩猎之初紧张激烈的气氛,结尾处的景色也与归猎时的气定神闲相符。结句一方面衬托出将军踌躇满志、兴犹未尽的情致,一方面也蕴含一种值得回味的余韵。
全诗起笔突兀,收笔意远,首尾相映,气脉一贯。颔联一语多关,写景亦是写人,同时又穷自然之理。用地名、化典故如若己出,浑然天成。锤字炼句,尽显字法之妙。视觉听觉兼顾,形态和动感并具,同时融合诗画音乐的综合魅力,其艺术手法堪称绝妙。
【大师导读】
后四句奇笔写生,毫端有风雨声。
——王夫之《唐诗评选》
章法、句法、字法俱臻绝顶。盛唐诗中亦不多见。
——沈德潜《唐诗别裁》
此诗全是形容一“快”字,耳后风生,鼻端火出,鹰飞兔走,蹄响弓鸣,真有瞬息千里之势。
——顾安《唐律消夏录》
“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一句空摹声势,一句实出正面,所谓起也。“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二句乃猎之排场闹热处,所谓承也。“已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二句乃猎毕收科,所谓转也。“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二句是勒回追想,所谓合也。
——张谦宜《絸斋诗谈》
(作诗)起处须有崚嶒之势,收处须有完固之力。则中二联愈形警策。如摩诘“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倒戟而入,笔势轩昂。“草枯”一联,正写“猎”字,愈有精神。“忽过”二句,写猎后光景,题分已足。收处作回顾之笔,兜裹全篇,恰与起笔倒入者相照应,最为整密可法。
——施补华《岘佣说诗》
(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上句言草枯则狐兔难藏,故鹰眼俯瞰,霍如掣电。用一“疾”字,有拿云下攫之势。下句言雪消纵辔,所向无前。……此诗首句“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用反装法,便突兀有势。结句“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句法亦如猎者之反射,尚有余劲也。
——俞陛云
《观猎》是完美无疵的好诗。这首诗八句结构很紧,前四句写出猎,后西句写猎归。
——施蛰存
从打猎的高潮写起,展开一连串生动的画面,集中地表现了猎骑的急速。末二句以平缓反衬,益见适才纵横驰骋之状。
——袁行霈
·汉江临泛①
楚塞②三湘③接,荆门④九派⑤通。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
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注释】
①一作《汉江临眺》。汉江:汉水。
②楚塞:古代楚国的地界。
③三湘:一种说法是湘水合漓水为漓湘,合蒸水为蒸湘,合潇水为潇湘,合称三湘;另一种说法则是湖南的湘潭、湘阴、湘乡。在古典诗文当中,三湘一般泛指今天洞庭湖南北、湘江一带。
④荆门:是山名,在今湖北宜都县西北。
⑤九派:指长江的九条支流,相传大禹治水,开凿江流,使九派彼此相通。
【赏析】
《汉江临泛》是一首五言律诗,全诗描绘了一幅清新淡雅、格调悠远的山水画卷,称得上是诗人王维融画法入诗的代表作。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泛舟江上,极目远望,只见莽莽古楚之地与湖南方向奔涌而来的“三湘”之水相连接。汹涌的汉江流入荆江,长江九派汇聚合流。起句大处着笔、气势非凡,将相隔千里之画面,纳入一览,勾勒出汉江波澜壮阔的景象,为整首诗奠定雄壮的基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