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意春芳歇”,这“随意”二字向来无人注解,大家都忽略了。其实这个语词的意义和现代用法不同。它是唐宋人的口语,相等于现代口语的“尽管”。
——施蛰存
·使至塞上
单车①欲问边②,属国过居延③。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④逢候骑⑤,都护⑥在燕然⑦。
【注释】
①单车:一辆车,形容这次出使时随从不多。
②问边:指慰边塞官兵。
③居延:地名,汉代称居延泽,唐代称居延海,在今内蒙古额济纳旗北境。
④萧关:古关名,在今宁夏固原东南。
⑤候骑:负责侦察通讯的骑兵。
⑥都护:官名。唐朝在边境设有六大都护府,每府派都护负责辖区事务。
⑦燕然:古山名,即今蒙古国杭爱山。
【赏析】
唐开元二十五年(737年),王维受唐玄宗之命往边塞慰问官军。王维当时的官职是“监察御史”,诗题中的“使”即指此。唐玄宗的这次任命,虽以“慰边”为由,但事实上却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廷,因此诗人在诗中流露出飘零孤寂之感。
首联作者开门见山地交代了地点,事件:“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本联意为:“我”只带着少量随从出塞慰问官军。大唐边疆辽阔,一直延伸到居延一带。“单车”表明诗人此次行程所带的随从很少,这与他的御史身份其实并不相符。因为此行是王维受朝廷排挤的结果,所以他对“问边”一事实是不情愿。这也便解释了为何他作为“监察御史”出行而只有少量随从跟随。
诗人开篇便向读者透露了他的失望与落寞,接下来颔联的描写便是从这种情绪中生发而来:“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这两句并不是单纯描写边塞景物,而是诗人以“蓬”“雁”自喻,写自己如飘零的蓬草一样来到边塞,像大雁一样来到少数民族居住的地方。作为御史,诗人用象征游子的蓬草与大雁自比,可见其心境郁卒。
首、颔联诗人用低沉的笔调书写了他的行程。诗行至此意境沉郁,但颈联中,诗人的笔调忽然拔起,诗的色彩也明亮起来。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是对大漠风景的描述:放眼望去,辽阔的沙漠中有烽烟直上,黄河边上悬着浑圆的落日。这两句看似信手拈来大漠常见意象入诗,实际独具匠心。
“大漠”、“长河”画面开阔,铺开雄浑意境。在这样的背景中,烽火台上的“孤烟”就格外引人注目,成了画面的重心。“直”字体现了烽烟的特有的劲拔之势,也将大漠烽烟与其他种类的烟,如“炊烟”等作出了区格。
“长河”也是大漠特有的景象。因为沙漠平旷,没有山峦阻隔,因此“长”不仅仅指河流的长度,更是指其特有的蜿蜒不断的姿态。“圆”字也十分精当地传达了苍莽大地,山河吞吐日月的雄姿,令画面更添瑰丽。
颈联两句在描写自然壮丽的同时,也传达了诗人此时心境的开阔。原本心情阴郁的诗人,看到广阔雄壮的自然之景,心境似乎比先前开朗一些。但烟虽直,但“孤”,圆日瑰丽,可也是夕阳残照,因此孤独落寞仍是诗人的主要情绪。
尾联写诗人行至萧关时,恰好遇到侦察兵。他向诗人报告说:“都护此刻正在燕然山。”诗人在人烟稀少的异乡好不容易“逢”一人,但却没有与对方有更多情感的交流。对方只是冷漠地向他报告情况而已,诗人心中的落寞失意可想而知。“都护在燕然”也暗示此时边塞仍有战事。这一情况令诗人更加惆怅。
诗歌的重点是对边塞风物的描述。诗人巧妙地把自己的失意与寂寥之感融入景物中,因此画面苍凉。王维炼字精当,尤其颈联字字珠玑,生动而准确地传达了大漠风景的神韵,体现了诗人高超的诗歌创作水平。
【大师导读】
亲见其景者,始知“直”字之佳。
——赵殿成《王右丞集笺注》
“大漠”“长河”一联,独绝千古。
——徐增《而庵说唐诗》
“直”、“圆”二字极锤炼,亦极自然。后人全讲炼字之法,非也;不讲炼字之法,亦非也。
——黄培芳《唐贤三昧集笺注》
“大漠孤烟直,长江落日圆”十字,是一幅好画,但比画表现得多,因为这两句诗中的“直”“圆”是动的过程,画是无法表现的。
——朱自清
颈联二句,气象极好。在一片大沙漠上看到远处烽烟直冲霄汉,大河上一轮落日,没有云翳,显得格外圆而且大。大漠、长河、孤烟、落日,抓到了西北高原的特色。“孤烟直”,“落日圆”,表示天气平静,无风无云,也是沙漠上的气候特征。
——施蛰存
历来盛赞“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决非偶然。这几笔雄健粗放的线条,不仅勾勒出沙漠上无边的壮丽景色,也有力地表现了诗人对壮丽景色的强烈盛叹,以及因它而变得无限开阔的胸襟。
——陈贻焮
·山中送别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赏析】
这首是一首五言绝句,题为送别,但却未对依依惜别的情景加以描绘,而是选取了与一般送别诗全然不同的角度和场景来作为着墨点,可谓另辟蹊径、匠心独运。
“山中相送罢”开篇即写到相送已罢。常规的离别诗本应在此句中描写情深意笃的送别场景。而诗人在此处却用了一个看似无味的“罢”字将这一场景一笔带过。接句“日暮掩柴扉”又只讲到送别归来,诗人轻掩柴扉。诗人再次将送别后的心情剪去,而只留“掩柴扉”这一情境。
一、二句时空跨越幅度较大,在蒙太奇式的结构中留下了大量的空白。这些空白的留给读者想象空间:送走友人后,“日暮”之中独行的诗人当觉失落、怅惘。是他在“掩柴扉”之后的又有何种心绪?一个“掩”字也令人想到诗人的落寞神态。正是通过这种留白,诗人将原本复杂的离别情绪凝练于十字之中,笔墨经济,余味深长。
后两句“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从《楚辞·招隐士》中 “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一句化出。文中原意为叹游子久去不归,这里是说明年春天来临的时候草必定变绿,但友人却不知能不能归来。
这里除了离思之外,还包含着诗人内心的思想斗争,更可能是缘于与友人对仕途的看法产生了争议。但是二人才能禀赋相似,意气相投,因此希望友人能早日得悟,返归山林。
摩诘作诗,善于从生活中挖掘看似平凡的素材。虽然朴素、自然,但情感真挚,意境悠远,读起来别有一番韵味。本诗即将这种风格演绎得淋漓尽致。
【大师导读】
所送别者,当是驰骛功名之士,而非栖迟泉石之人。
——俞陛云
做五绝诗,虽只寥寥二十字,看似容易,其实在这二十宇句,立意要不寻常,造语要任自然,前后章法要相连贯,并且还要有一种“余韵”,就是意思不可说尽,字句不求深奥,每个字无论抒情写景,总要个个字站得住,个个字能打动读者的心弦,才是一首好诗。
——喻守真
·相思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赏析】
这是一首借咏物寄相思的五言绝句,题一作《江上赠李龟年》,可见确实是诗人为眷怀友人而作无疑。李龟年是盛唐时期著名的音乐家,安史之乱时,流落江南一带。
首句点明红豆生长的地区,也是朋友所在之地。红豆生于南方,果实红润浑圆,如珊瑚般晶莹,南方人常用红豆作为镶嵌的饰物。传说古时候有一位女子,她的丈夫死在边疆战场,她便哭死于树下,化为红豆,于是人们又称呼红豆为“相思子”。唐诗中常常用红豆来隐喻相思之情。所谓“相思”,不仅局限于男女情爱,亦可以用在朋友之间。
“春来发几枝”一声轻问,春天到来,红豆的枝桠又发了几只呢?这句承接得十分自然,设问的语气也显得分外亲切。对友人关怀的心绪自然而然地流露于字里行间。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意为:希望你多多采撷,因为只有这红豆才最惹人喜爱,最叫人忘不了呢。“此物最相思”是作为补充的理由来解释为何“愿君多采撷”。诗人寄意于对方“多采撷”红豆,其言外之意是:“希望你看见红豆,就想起关于我的一切。”意在暗示远方的朋友一定要珍视互相之间的情谊,语言诚挚动人。
全诗中主要的关键字是“相思”和“君”。 “相思”之情,人皆有之,相思的对象有可能是任何人。而“君”,指的是作者最在意的一个人。“相思”于“君”具有很强的对象性和专一性,情有所专,情有所真。它表达了人与人之间的深挚情谊。“劝”,“最”同“君”、“相思”组合在一起,诗人内心的情感就曲折完满地表达了出来。这种表达方式,能够触动读者的内心,将诗的境界转化为读者的自我境界。
整首诗丝毫未表露相思之情、离别之意、尽管作者柔思满怀,却仍然只字未提。相反,却句句话不离红豆,情感超脱于物象之外,萦绕于读诗人心中,将相思之情表达得无形却有神。
【大师导读】
直举胸臆,不假雕锼。
——管世铭《读雪山房唐诗序例》
睹物思人,恒情所有,况红豆本相思物,愿君多采撷者,即谆嘱无忘故人之意。
——王文濡《唐诗评注读本》
以发问起,即不觉直率,三句承上转放,四句结出相思正意。
——喻守真
这里可以说是爱情,可以说是友情,也可以说乃是乡情,它涵有非常普遍的思想感情,而又不流于一般化,这乃又都表现为盛唐诗歌深入浅出的普遍特色。
——林庚
·渭城曲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赏析】
这首诗一题为《送元二使安西》,是一首极负盛名的送别诗。此诗后来被编入乐府,成为饯别的名曲广为传诵,名曰《阳关曲》,或名《阳关三叠》。
诗人在首句“渭城朝雨浥轻尘”中点明了送别的时间、地点、天气情况以及环境气氛。渭城早上下了一会儿雨。尘土被雨水浸得湿润。“浥”为湿润的意思。“浥轻尘”表明雨下得并不大,另外也展示出原本尘土飞扬的大道因微雨而洁净清爽的样子。
接句“客舍青青柳色新”描写客舍延伸至不见尽头的驿道,驿道两旁的柳树郁郁青青。客舍,是羁旅者在外的居住之地;杨柳在唐诗中也常作为离别的象征。这两件事物是作者有意关合送别而特地选取的。“轻尘”、“青青”、“新”这三个词语,声韵轻柔、节奏明快,读起来朗朗上口。诗人选取极平常的景色入诗,构成了一幅色调清新明朗的图景,为送别提供了恰当的自然环境。
前两句写景,三四两句“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便转入抒情。这两句的重点在描写惜别时诗人与友人的情感交流。诗人劝朋友临行前再饮一杯,因为出了阳关后,身边便再无朋友相伴。
句是提到的“阳关”位于河西走廊的尽头,与它北面的玉门关相对。自汉代以来,一直是内地出往西域的交通要道。阳关以西是荒莽的西域,因此“西出阳关”在唐人眼中是一件伴随着艰辛的壮举。诗人劝对方“更尽一杯酒”,一是在试图延宕离别的时间,好让对方再多留片刻,二是希望这杯酒能能载着诗人深情厚谊,伴着朋友踏上前路,包含着诗人对远行者的体贴关怀之情。同时,“劝君更尽一杯酒”将惜别的千言万言浓缩于酒中,语虽平实,但情感丰富。
诗人用直白平实的语言,道出世间最普遍的离情,情感真挚深厚。
【大师导读】
更万首绝句亦无复近,古今第一。
——刘辰翁《唐诗品汇》
作诗不可以意徇辞,而须以辞达意。辞能达意,可歌可咏,则可以传。王摩诘“阳关无故人”之句,盛唐以前所未道。此辞一出,一时传诵不足,至为三叠歌之。后之咏别者,千言万语,殆不能出其意之外。必如是,方可谓之达耳。
——李东阳《怀麓堂诗话》
送别诗要情味俱深,意境两尽,如此篇真绝也。
——宋顾乐《唐人万首绝句选评》
只体贴友心,而伤别之情不言自喻。用笔曲折。
——刘宏煦《唐诗真趣编》
此诗与朝雨裛尘,客舍柳青,已现一种愁惨景象。不待下文临别赠言,已觉黯然销魂。
——喻守真
·鸟鸣涧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赏析】
这首诗是王维五言绝句组诗《皇甫岳云溪杂题五首》中的第一首,被公认为描写静境的名篇。开篇“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一联,对仗整齐自然。诗人用“人闲”二字即指山中无人事烦扰,远离车马喧嚣,也点明诗人闲静的心境,心境怡然自得。正因环境静谧,诗人愈发觉得春山格外空旷,加之诗人心境平和,所以他对大自然的声音和动态的事物十分敏感。因此,即便桂树枝叶繁茂,而花瓣细小,但他仍然能感觉到春桂的花瓣纷纷散落。因“人闲”而知“花落”,因“花落”而感“夜静”,困“夜静”而觉“山空”。意境环环相扣,一气蝉联而下,具有一种流动的音乐美。闲静的心境和春山静谧的气氛,既互相契合又互相作用。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写一轮明月破云而出,白色的月光洒落山林,惊动了栖息于涧中的山鸟。鸟惊,是由于它们已习惯于山谷的静默,似乎连月亮出现也惊动了它们,这正表明春山寂静到了极点。音回空谷,既打破了春山的寂静,同时又使春山愈发显得清幽空寂。“山谷”的寂静与“鸟鸣”的喧闹一静一动,相辅相成。这种“以动显静”和“以声写静”的艺术手法让全诗充满了雅致的美感。
王维在许多诗中都创造了“空”、“静”的意境,这首诗亦是如此。诗人用花落、月出的动态,来衬托出春山月夜之静。最后一句,又用鸟啼之声来打破春山之静。寓动于静,寓声于静,愈见其静,描绘出深刻的幽静境界。全诗静境优雅而不枯寂,动境生机盎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