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097000000028

第28章 李白(1)

【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有“诗仙”之称,剑南道绵州昌隆县人(今四川绵阳江油市青莲乡),一说生于西域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祖籍陇西郡成纪县(今甘肃平凉市静宁县南)。李白幼时随父迁至昌隆,二十五岁离开蜀地,长期漫游。天宝初年,供奉翰林,后受谗毁,离开长安。“安史之乱”时期曾为永王李璘幕下,后乱平后受牵连而流放夜郎,中途幸遇天下大赦。李白从民间和神话传说中吸取了大量养料和素材,其诗风格雄奇豪放,想象丰富绚烂,语言流畅,音律和谐多变,存世诗文千余篇。

·长干行·其一

妾①发初覆额,折花门前剧②。

郎骑竹马来,绕床③弄青梅。

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

十四为君妇,羞颜未尝开。

低头向暗壁,千唤不一回。

十五始展眉④,愿同尘与灰。

常存抱柱信⑤,岂上望夫台⑥。

十六君远行,瞿塘⑦滟预堆⑧。

五月不可触,猿声天上哀。

门前迟⑨行迹,一一生绿苔。

苔深不能扫,落叶秋风早。

八月蝴蝶黄,双飞西园草。

感此伤妾心,坐愁红颜老。

早晚下三巴,预将书报家。

相迎不道⑩远,直至长风沙○11。

【注释】

①妾:古代妇女自称。初覆额,指小的时候头发尚短。

②剧:游戏。

③床:井边护栏。

④始展眉:才懂得一些人情世故,感情开始显露在眉宇之间。

⑤抱柱信:相传古代有个叫尾生的人,与一女子约会于桥下,届时女子不来,潮水却至,尾生为表示自己的信实,结果抱着桥柱,被水淹死。常用这个故事来比喻行而有信。

⑥传说丈夫久出不归,妻子登台眺望,天长日久变成了一块石头,故名此石为望夫石,妻子所登之台为望夫台。

⑦瞿塘:峡名,长江三峡之一,在今重庆市。

⑧滟滪堆:瞿塘峡口的一块大礁石。每年阴历五月,江水上涨之时即被江水淹没,船只极易触礁。

⑨迟(zhí),一作“旧”,等待之意。

⑩不道:不嫌。

○11长风沙:地名,在今安徽省安庆市东的江边上。《入蜀记》(宋·陆游)中称,金陵(今为南京)至长风沙七百里,水流湍急,十分险恶。

【赏析】

长干行是乐府旧题《杂曲歌辞》中一个曲调的名字,原为长江下游一带写船家妇女生活的民歌。李白离开四川游历东南之时曾在汉水流域和长江中下游长时间流连客居,期间他熟悉了当地的“吴声”、“西曲”,民歌中那些表现商女离愁别恨的曲子深深地打动了诗人。在此基础上,加之多年生活阅历,促成了这首《长歌行》的诞生。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女主人公与自己的丈夫两小无猜,青梅竹马,他们相亲相爱,成为夫妻。但是他那身为商人的丈夫却不得不常年在外经商,独自留在家中的女子心中充满了对丈夫的思念和眷恋之情。

“妾发初覆额,折花门前剧。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开篇六句女主人公回忆儿时和丈夫嬉戏相伴的欢乐时光,塑造了两个天真无邪、童真可爱的孩童形象。“妾发初覆额,折花门前剧”描写女主人公年幼时的样子。“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写女子眼中丈夫孩童时的样子。二人自小相识,亲密无间,相亲相爱。

“十四为君妇,羞颜未尝开。低头向暗壁,千唤不一回”四句,重点表现女子和丈夫新婚生活的喜悦和羞涩,其中饱含了甜蜜与幸福。

“十五始展眉,愿同尘与灰。常存抱柱信,岂上望夫台”这四句中,女子和丈夫陷入了热恋之中,他们许下愿同生共死的誓言,这时他们生活甜蜜美满的具体表现。

“十六君远行,瞿塘滟预堆。五月不可触,猿声天上哀”四句中,女子的丈夫为了经商离开这心爱的妻子,独自留在家中的女子心中充满了对丈夫的思念和担忧。

“门前迟行迹,一一生绿苔。苔深不能扫,落叶秋风早。八月蝴蝶黄,双飞西园草。感此伤妾心,坐愁红颜老。”这八句诗中包含缠绵悱恻的相思之情,诗人通过景物描写表达感情,其中充满了相思之情,思念之苦。女子看到自己门前那深深的苔藓,看着被秋风扫落的树叶,不禁感叹年华逝去,当她再看到园中双飞的蝴蝶联想到了自己的形单影只,心中升起了深深的孤单之情,他渴望丈夫早日归来。

“早晚下三巴,预将书报家,相迎不道远,直至长风沙。”这四句是全诗的终结,对于女子来说,她期盼的只是一封报平安的书信,为了这封书信,她会不远万里、不辞辛苦的去迎接,女子的思念之情在这里达到了顶点。

本诗全篇都是女子的独白,思念的同时,她也不禁怨恨一去杳无音信的丈夫。诗人将写景、叙事和抒情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语言婉转,节奏明快,感人至深。

《长干行》温雅感人,深沉柔婉。人物形象细致入微、栩栩如生,字里行间充满了浓烈的感情。

【大师导读】

这是一首以商妇的爱情和离别为题材的诗。它以女子自述的口吻,抒写对远出经商的丈夫的怀念。诗用年龄充数法和四季相思的格调,巧妙地把一些生活片断(或女主人公拟想中的生活情景)联缀成完整的艺术整体。

——余恕诚

·长相思·其一

长相思,在长安。

络纬秋啼金井阑, 微霜凄凄簟①色寒。

孤灯不明思欲绝, 卷帷望月空长叹。

美人如花隔云端。

上有青冥之高天, 下有渌水之波澜。

天长路远魂飞苦, 梦魂不到关山难。

长相思,摧心肝。

【注释】

①簟(diàn):竹席。

【赏析】

《长相思》为乐府旧题,宋人郭茂倩将其收归于《杂曲歌辞》。汉至六朝文人所作多表达羁旅、征戍的相思之苦。

一般认为,李白的长相思二首作于不同时期,艺术表现手法也不尽相同。此为第一首,主要通过描写景物来烘托感情,渲染气氛,表达相思苦欲绝,大约属离开长安后的回忆之作。

这首诗以“美人如花隔云端”一句分前后两个部分。前部分由“长相思”开始铺叙情势,中间辅以四句七言扩张;后半部先以四句七言诗开始,用“长相思”收尾,前后形式均衡对称,富有艺术美感。

第一部分,从听觉到触觉再到视觉描写景物,渲染了清冷孤寂的氛围,突出了相思之苦。秋日虫鸣倍感凄切落寞,秋霜清冷,寒气逼人。不明的孤灯,照应出人物内心的孤独。一番相思“欲绝”,何其清苦。举目远望,寄寓明月托相思,不想美人远如相隔在云端,只能“空长叹”。

诗中描写“络纬”、“金井阑”等意象不禁让人想起闺词之作,但似乎又不可完全作为其解。“长相思,在长安”,这句看似在倾诉对长安之美人的思念,而大唐帝都长安对于李白来说是一个充满希望又使他的理想破灭的地方,它承载着诗人匡时济世的政治理想,也承载着他失败的苦闷和痛楚。即使离开后,长安的风景、人物也时刻萦绕在诗人脑海中,挥之不去,化而入诗。

第二部分,类似于《离骚》中的“求女”一段,诗人以饱满的感情上天入地,寻求令他魂牵梦系的人儿。长天冥冥、绿水滔滔,怎奈茫茫苍苍天高地远,纵上下求索皆不见芳踪。最终只得沉重一叹:“长相思,摧心肝!”以短促的句子结尾,铿锵有力,情感执著,相思悲痛,形式上首尾呼应。

全诗在情感表达和诗歌韵律上达到了高度的统一。李白善用重复意思的词语,故作长调,抒发无限的感慨和咏叹。如诗中“上有青冥之高天, 下有渌水之波澜”一句,“青冥”与“高天”,“波澜”与“渌水”,几乎是一回事,诗人重复而用,一是为了避免在歌行中夹杂断句减缓气势;二是为了形成感叹的语感。

在思想内容上,由《楚辞》开始,诗人常以美人比喻所追求的理想,故而这首诗常被解读为诗人对于政治理想的执著追求。但诗中并没有直接地表达出来,而是含于象外,隐而不露,显示出一种含蓄蕴藉的格调,风度翩然,情感酣畅,令人叹为观止。

【大师导读】

题中偏不欲显,象外偏令有馀。一以为风度,一以为淋漓。乌乎,观止矣。

——王夫之《唐诗评选》

音节哀苦,忠爱之意蔼然。至“美人如花”之句,尤是惊艳。

——桂天祥《批点唐诗正声》

·春思

燕①草如碧丝,秦②桑低绿枝。

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

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

【注释】

①燕:指燕地,诗中征人所在的地方。

②秦:指秦地,今陕西一带。诗中思妇居住的地方。

【赏析】

“春”在我国古典诗歌里往往是双关语,其一指自然界的春天,其二又可比喻男女之间的爱情。此诗题为“春思”,其实也就是描写春日里思妇对戍边丈夫的思恋之情。此诗篇幅短小,一共只有六句,但是每一句都经过了诗人的精心设计,看似平常语,却有无限深意,须细心体悟方得其妙。

这首诗开头的“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两句,运用了起兴的手法,即“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诗人描写燕地和秦地春日的景色,以春景引起下文的相思之情。

原本燕地与秦地相隔甚远,思妇无法同时见到两地的春色。但这看似不合常理的表述却别有深意。思妇独处秦地,闲来无事坐在窗前,忽然看见外面枝繁叶茂的桑树,心想,秦地已经春意盎然了,北边的燕地应该也碧草如丝了吧。本来就终日盼望证人早日归来的思妇,此刻对丈夫的思念更加强烈。她眼中所见虽是秦地绿桑,心中所想却是燕地春草。这种想法十分符合处于相思情苦中的离人心态。

其实,无论是枝条低垂的桑树,还是刚刚吐丝的春草,思妇根本无心过问,丈夫何时归来才是她时时刻刻关心的事。三四两句明白地展示了思妇的心事,“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这又是一处反常描写。所思之人怀归时,思妇非但没有丝毫喜悦,反而断肠。事实上,这种手法更能体现思妇情感的浓烈:燕地在秦地之北,气候比秦地寒冷,因而春季来得较迟,当秦地桑枝低绿之时,燕地春草才刚刚发芽。征人看到春草萌发,也会开始思念家中的妻子。可是当燕地的丈夫见到春草开始思归的时候,思妇早已不知多少次魂里梦里地牵肠挂肚了。思妇仿佛在嗔怪丈夫,我盼你回来已经到了肝肠寸断的地步了,你怎么现在才想起回家?言辞中流露出无限幽怨和深情。

最后两句为问句:“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思妇倚在窗前等候征人归来,这时一阵春风吹入深闺,掀起了轻薄的罗帐。可是在思妇心中,掀动罗帐的应该是她日夜期盼的丈夫。春风不懂思妇的心思,不知趣地掀帘入室,让思妇的期待又一次落空,更加扰乱了思妇本就纷乱的心绪,因此她才会对着春风发出这样的责问。春风本无情,当然不会知道思妇的所思所想。这种发问看似不合理,却十分合情,正好表现出一位独守春闺的女子对未归丈夫的殷切思念之情。

整首诗句句耐人寻味,充满了无理而妙的趣味,在看似有悖常情和常理的描写中,深刻地揭示了闺中少妇复杂的心理情感,将思妇心理描摹得丝丝入扣。

【大师导读】

字字欲飞,不以情,不以景。《华严》有“两镜相入”义,唯供奉不离不堕。

——王夫之《唐诗评选》

这种诗大抵寓言居多,是假托女子的口气来抒写诗人的感想。这首诗是说女子的贞洁,比喻自己的正直。

——喻守真

无理而妙是古典诗歌中一个常见的艺术特征。从李白的这首诗中不难看出,所谓无理而妙,就是指在看似违背常理、常情的描写中,反而更深刻地表现了各自复杂的感情。

——吴汝煜

·登金陵①凤凰台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②花草埋幽径,晋代③衣冠④成古丘⑤。

三山⑥半落青天外,二水⑦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⑧,长安不见使人愁。

【注释】

①金陵:江苏省南京市的古称

②吴宫:三国时吴国建都金陵。

③晋代:东晋也建都于金陵。

④衣冠:代指豪门贵族。

⑤丘:坟墓。

⑥三山:在南京市西南长江边,因三峰并列而得名。

⑦二水:秦淮河流经南京后,西入长江,被白鹭洲分为二支。

⑧浮云能蔽日:比喻谗臣当道。

【赏析】

天宝三年(公元744年),李白因遭奸人谗害而失信于唐玄宗,被迫离开了长安城,之后他游历江南,来到了金陵登览凤凰台,期间写下本诗。诗中李白触景生情,感慨自己的不幸遭遇,抒发了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

传说当李白看到崔颢的《黄鹤楼》之后,一直想要作一首同类题材的诗与之相比,于是写下了这首《登金陵凤凰台》。这首诗和崔颢的《黄鹤楼》无论在格律、用韵还是气势上均难分伯仲,千百年来两首诗歌的优劣高低多次成为众多诗评家探讨的主题。有的人认为崔颢的《黄鹤楼》无人能比,而有的人则认为李白这首诗语言更加自然、清新洒脱,当为唐诗七律的代表作之一。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开篇二句在短短的十四个字中出现了三个“凤”字,但并未给人繁琐重复之感,反而造成一种一唱三叹的气势。传说,曾经有三只凤凰降临南京凤凰山的凤凰台上,凤凰台也因此而得名。现在凤凰台依然在原地,凤凰却再也看不到了,只剩江水悠悠。三个“凤”字、两个“台”字,将这种鲜明的今昔对比直接表现出来,奠定了全诗哀伤的感情基调。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是诗人登上凤凰台所看到的景色。曾经繁华一时的吴国宫苑已经颓废衰败,只剩下断壁残垣;晋代的风流名士已经作古,成为了一座座坟墓。过去的显赫但现在什么都没有留下,只剩了一场空。“吴”、“晋”二字极具沧桑感;“埋”、“成”两个字带有浓厚的历史、时间印记,充满了无奈之感。

同类推荐
  • 四库全书精编4

    四库全书精编4

    《四库全书》可以称为中华传统文化最丰富最完备的集成之作。中国文、史、哲、理、工、医,几乎所有的学科都能够从中找到它的源头和血脉,几乎所有关于中国的新兴学科都能从这里找到它生存发展的泥土和营养。
  • 扬州画舫录

    扬州画舫录

    《扬州画舫录》的许多版本会省去工段营造录这一章,本版本以原貌全部保留,是全本的权威珍藏本。《扬州画舫录》是李斗历时30年写就的扬州奇书,被尊为迄今为止最权威最全面的扬州百科全书。朱自清先生最推崇的明清笔记体奇书。朱自清说:扬州从隋炀帝以来,是诗人文士所称道的地方——特别是没去过扬州而有念过唐诗的人,在他心里,扬州真象蜃楼海市一般美丽;他若念过《扬州画舫录》一类书,那更了不得了。
  • 历代赋评注(汉代卷)

    历代赋评注(汉代卷)

    本书是目前篇幅最大的一部历代赋注评本。书中对入选作家的生平和作品的背景均作了介绍。第一卷开篇除以“总序”对赋的特质及其同汉语与中华文化的血肉关系、赋在中国和世界文学史上的地位作了概括论述之外,还在评注前撰文《赋体溯源与先秦赋概述》,以下各卷在评注前也都有“概述”,对该时期赋的主要作家、重要作品、创作成就和主要特色等有简略而精当的论述,以与书中的作者简介、各篇题解及品评形成点、线、面结合的关系,从而便于读者在阅读作品及评注过程中形成对该时期赋吏的整体认识。
  • 四书五经·大学中庸孟子

    四书五经·大学中庸孟子

    《四书五经·大学 中庸 孟子》归属清华大学继续教育文库,是“中国传统文化经典名句”丛书之一。从中国传统文化经典名著《大学》《中庸》《孟子》中,遴选部分代表名句,分主题原文呈现并中英文翻译注释,配以精美书法作品,附传统经典名篇全文及生僻字注音,同时定向邀请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及汉语言文字造诣的书法教育家、清华大学德艺双馨的师生校友、社会各界实力派书法名家书写主题内容,经典名句、传统丹青、中英文释义三位一体,以传统艺术形式承载民族优秀文化思想。
  • 梦溪笔谈

    梦溪笔谈

    在中国古代的科技著作中,影响最巨、传播最广者,无过于《梦溪笔谈》一书了,被誉为中国科技史上的里程碑。全书按内容分为故事、辩证、乐律……可谓包罗万象,应有尽有。
热门推荐
  • 量子记忆

    量子记忆

    当我遇见她的时候,冬日里冰凉的雨水、阴冷的空气、潮湿的地面,都在我眼中化为一片蔷薇色。她躲在一辆轿车下面,仿若睡熟的婴儿般蜷缩着的幼小身体。我走到她面前,蹲下身体,手中的雨伞稍稍前倾。随即在这个仅属于我们的空间里,雨停了下来。“喵……”她发出轻声的惊叫,不过没有逃开。大概是不明白为什么天空不再下雨,也不明白我想要做什么,她的眼中充满迷惑不解,唯有怯生生地望着我。水汽从余温尚存的引擎盖上升腾起来,注满雨水从这个空间消失后所留下的虚无。在充盈于雨伞之下的如梦似幻的水雾中,我与她彼此凝视。
  • 天神圣典

    天神圣典

    伊甸园、巴别塔、诺亚方舟、永生的神、龙、与天使——这是关于世界起源的神话物语、这是世界最古之王与神的盛宴!原来,圣经、两河、埃及、希腊等主流神话讲述的都是天神们共同的故事。穿梭5000年的时空,见证上帝如何成为上帝、旧日主宰如何悄然隐退、新神如何在历史中翻江倒海,诸神的离去又如何在人类世界掀起了惊天变革……遍览大神进化史,又怎能不触及非凡、成就传奇?书友群:698363135
  • 重生之李白修仙记

    重生之李白修仙记

    本是一名即将毕业的高材生,却在即将毕业之时与女朋友分手。心灰意冷他一个人走在大街上,忽然一辆客车驶来。。。。。再次醒来,已物是人非。“日,老子穿越到了唐朝”“他们叫我啥?李白,我穿越成李白了?”从此,大唐'诗仙'开始了另一段不一样的故事。。。“哈哈哈,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高力士,把我的鞋子脱下来我就给娘娘做诗。”。。。。。。。。
  • 齐天大圣传(全集)

    齐天大圣传(全集)

    这次让我们看一个摆脱了紧箍咒、真正掌握自己命运的孙悟空!《西游记》的另类演绎,揭开“西游世界”的终极秘密!谁安排了大闹天宫?谁操纵了唐僧西游?五百年重压藏猫腻,八十一难是作秀。当孙悟空恍悟一切,齐天大圣的故事才真正开始,看那只大名鼎鼎的猴子,如何弃取经、斗如来,打破枷锁!读《齐天大圣传》,你会彻悟西游,一切存疑都会变得顺理成章。小到每一个配角的来龙去脉,大到明里暗里的高层博弈与交锋;从幽冥黄泉到凌霄宝殿的一砖一瓦,从城隍小鬼到天兵佛陀的一喜一怒;在这个紧贴西游脉络的中华上古神话体系中,我们看到的不止是神仙妖怪故事,还有对禅语、道经与天理的聚合与思辨,更有对生命、天地、宇宙等终极问题的叩问!
  • 天帝降临

    天帝降临

    人终难逃一死。但世人皆喜生恶死,又多有地狱苦难、神仙逍遥之说,令人更是向往得道成仙、长生不死。只是,仙就可以长生吗?也许只是多活些岁月而已。即使拥有百万之寿,千万岁月,也终究难逃一死。。。最强阳魄、极致阴魄、五行尊魄,万仙灵魂、远古神魂、天外之魂,拥有如此完美的三魂七魄,应天命降临人世的云帆,又能否为世人改写亿万年都无法逃脱的命运,挣脱生死的牢笼、冲破‘天’的束缚?
  • 一招搞定:顶尖社交方案

    一招搞定:顶尖社交方案

    本书内容包括纵横世界说搞定、经世致用的本领、一流搞定方案、如何搞定有权势的人、如何搞定有钱人、如何搞定名人、如何搞定你的老板、搞定方案等。
  • 雾笛

    雾笛

    英吉和幸子小姐跳完了最后一曲探戈回到座位上,船长随之起身,牵着留美小姐的手进入大厅中央。华尔兹舒缓的旋律在大厅里弥漫开来,就连此刻船体细微的摇晃,也仿佛是在跟随着舞曲三拍的节奏一般。“船长先生跳得真好啊,他可都六十多岁啦。”幸子情不自禁地感慨道。她可能是忘了,坐在她旁边的我这个船医可是比船长还年长一岁呢。六十多岁又如何,要知道,上年纪真的是一瞬间的事情,转眼你也会成为老太婆的。我暗暗地想。
  • 恶作剧之恋:别惹王子殿下

    恶作剧之恋:别惹王子殿下

    他眸子忽然闪过一丝玩味,一步一步地向她走来。“你是跟踪我来这里的粉丝?现在的女孩是越来越大胆了。”“哎,你要干嘛?”他离她太近了,近到让她的心脏嘭嘭地狂跳,脸上已绯红一片,背贴着树干,她有种困兽的无力感。“我想……”他眸子闪出煸情的火花,使他整个人像极了魅惑的花花公子。“你知道的,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单独在一起,该是要发生一些事情的……”
  • 地府恋爱指南

    地府恋爱指南

    【确实完本只有33万字,只是简短,没有烂尾!】 【没有烂尾!没有烂尾!】 “葱无心可活,人无心必死。”大概就是这个原因,我成了地府里的一只无心之鬼。不入轮回,就没法投胎转世。鬼帝看我可怜,让我当了个鬼使,每天送送信什么的。只是鬼帝家的某位殿下,你的桃花已经很旺了,可不可以不要缠着我,那些爱慕你的女鬼真的很难应对啊!
  • 回到废话现场:夏商讲谈录

    回到废话现场:夏商讲谈录

    本书是夏商的访谈演讲对话集,汇集了夏商与当代文学家、批评家的对话,在媒体和高校的演讲以及媒体对他的采访,共三辑十三篇文章。该书通过这十三篇文章,从各方面展示了夏商的文学思想,与当代文学及其现象的理解和看法,对自己的文学创作道路的想法等等,向大家展示了一个全面的夏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