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族那些事
在中国内地,随处可见以“邵逸夫”命名的楼宇,因此有人打趣,邵逸夫应该是内地知名度最高的一个香港商人。
邵逸夫出生于浙江省宁波市,是邵家第六个孩子(在男孩中排行第四)。所以,当他功成名就后,香港娱乐圈中的人都习惯称他为“六老板”或“六叔”。
邵逸夫是香港知名的电影制作人、娱乐业大亨、慈善家。他在1958年创办邵氏兄弟电影公司,拍摄过逾千部华语电影,另外他旗下的电视广播有限公司(TVB,亦称“香港无线电视台”或“无线”)亦主导香港的电视行业。1977年,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册封邵逸夫为下级勋位爵士,成为香港娱乐圈获“爵士”头衔第一人。
邵逸夫慈善为怀,历年捐助社会公益、慈善事业超过100多亿港元。在教育事业和科技事业上,邵逸夫捐赠的教育资金尤其丰厚,中国多家高等院校均有以邵逸夫名字命名的逸夫楼。
家训:高标准之下才能诞生好结果
1907年,邵逸夫出生于浙江宁波镇海,父亲邵玉轩是上海的一个富商,以经营漂染业为主。优越的家庭环境让邵逸夫从小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天资聪颖的他学习成绩一直很好。
后来,父亲收购了一家剧院,因无暇打理交给其兄长邵仁枚。兄长不仅把剧院打理得红红火火,还开拍电影,广受欢迎。受家庭的影响,邵逸夫对电影充满了好奇,在中学毕业后为了帮助兄长开拓电影事业,便放弃了升学,从此开始了他的电影人生。
起初兄长并没有让他当小老板,而是把他当成普通员工,分配他去干后勤。邵逸夫并没有因为岗位不够光鲜而消极怠工,不但勤于打扫卫生,还尽心尽力地管理演员的道具,有时为了借一件道具,甚至不惜跑几十里路。虽然有时摄影师和演员会耍耍派头,但邵逸夫仍然努力去做,他总是主动向演员、职员征求意见,短短半年内就成了大家交口称赞的好后勤。
邵逸夫文化程度不高,但他做任何事都尽最大的努力,严格要求自己。无论是剧本、摄影、导演和演员的选聘以及化妆、剪辑,还是影片推广、发行、剧院管理,他都勤恳认真,很快便样样在行,很多方面甚至成为行家里手。后来他几乎熟悉电影制作每一个方面和环节的工作,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精通业务的电影企业家。
邵逸夫是个极其认真的人,为了树立邵氏的良好形象,他对影片的质量严格把关,出现劣片,他都要亲手烧掉,毫不手软。邵逸夫成功之后曾说:“在早期,我成日烧片,没有好的戏,我宁愿烧。”
正是基于如此认真的态度,邵氏公司蓬勃发展,长期称雄香港市场,而邵氏电影获得过金马奖、金像奖等几十项大奖。据说最盛时,每天有100万观众光顾他的影院。他的影片,如《江山美人》、《貂蝉》、《倾国倾城》、《梁山伯与祝英台》等在华人世界引起了巨大反响,倾倒无数观众。据说,《梁山伯与祝英台》在台湾上映时“完全疯狂”,有位老太太连看100多场,在台湾掀起黄梅调热潮;而《天下第一拳》更掀起功夫片新高潮,发行到全球各大洲近百个国家和地区。
有人说,邵逸夫堪称中国电影史的见证人,因为他在中国电影史上写下了诸多“第一”和“之最”。从默片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中国电影的每一步变迁都有邵逸夫及其家人的心血。
为了拍出好电影,邵逸夫成了名副其实的“电影迷”。他每天要看几个小时的电影,每年要看六七百部影片,最高纪录是一天看9部影片。他投身电影事业长达60年,谁也没办法计算他一共看过多少影片。
他不但看自己公司出品的影片,也看别的公司的影片作为借鉴。有时他晚上有空,还会自己开车到街头的电影院买票看电影。他不光看电影,还注意看观众的反应。好的电影和差的电影,他同样注意看,因为他要了解好电影究竟是怎样好,而差电影又差在哪里。所以,他看每一部影片时都是认认真真从头看到尾,瞪大眼睛注意银幕上的每一个细节。他在样片室看样片时,不喜欢有人坐在他的前面,也不喜欢有人来打扰。据说有一次他正在看样片,有人从新加坡打长途电话来报告说他的大儿子被绑架了,他只是问了一句:“有没有受伤?能不能用钱解决?”得到肯定的答复后,他就挂了电话,继续看电影。
很多人这样评价邵逸夫:他是世界上拍电影最多的中国人,也是世界上看电影最多的中国人。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这位电影人身上无处不在的高标准严要求精神。
一个人在设计自己的人生时,是想成就一番事业还是碌碌无为,全在于他是否认真对待,是否用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只有认真的人才是最能成就人生价值的人。只要我们以认真的态度对待所做的事情,积小步而行千里,聚点滴而成大川,你终会发现自己正在一步一步走向目标,走向成功。
家训剖析
邵逸夫始终用高标准来要求和衡量自己,在每个岗位上都兢兢业业,做到极致。成功所需要的零件都已经被他磨得锃亮,最终的胜利必然指日可待。
很多人羡慕别人的成功,觉得成功离自己很遥远,其实,综观诸多成功人士,分析促使他们成功的品质便会发现,真正起关键作用的其实都是最平凡的一些东西,比如勤奋、用心,但恰好是这些品质被他们演绎得淋漓尽致而使他们最终变得不平凡。很多时候,不是因为你不知道怎样去做,而是在知道后很难坚持去做,所以,你永远也无法变得如他们一样出色。
拥有第一流的目标,就算力不能及,但起码能得到二流的结果,但倘若只有第三流的目标,最终可能什么都得不到。严格地自我要求,对人生价值的实现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家训:在正确的时间做正确的事
人一生中有太多事情需要处理,也有太多机会需要把握,很多人因此迷茫,胡子眉毛一把抓,最终却什么都没有抓住。邵逸夫之所以能够成功,与他在正确的时间做正确的事的原则是分不开的。
在黑白电影大行其道时,商家的竞争进入白热化阶段。为了抢先占领市场,邵逸夫建议拍摄有声电影,而在当时,只有西方有有声电影,中国和东南亚还停留在“哑巴电影”的时代。因此这一想法固然好,但真正开始着手时,却发现事情并不如想象的那么简单。有声电影所需要的演员没有,机器没有,音响设备没有,连资料都没有,他所知道的只有一点:这些东西欧洲、美国有。
邵逸夫决定去美国考察,当时没有飞机可乘,他只好坐轮船去,上了船就晕,吐得死去活来,差一点把命丢在太平洋上。到达旧金山时,他已经虚弱得不能走路,被人送进医院,不过他第二天就从医院溜走了。
美国之行使邵逸夫大开眼界。那里不但有有声电影,还有富丽堂皇的电影院。想到东南亚那些以一块白布当银幕、几排板凳坐观众的简陋影院,邵逸夫感慨万千,他购买了大批器材设备,又经过一个月的远洋航行,再一次吐得昏天黑地,终于,邵逸夫回来了,并在他的电影院里安上了有声设备。
虽然放映设备有了,但拍影片还需要剧本。这一次,邵逸夫不得不自己坐下来写剧本。一写半个月,可是连自己看了都不满意。当时正值夏季,写作剧本时,他的两条腿被蚊虫咬得吃不消,他只好打上一桶水,把脚泡在水里。遇到难题,连个请教的人都没有,这方面的中国专家还不曾出现,“吃螃蟹”的他是第一个;外国专家身边又没有,要专门从西方请一个专家养起来,他又负担不起!他只好一边继续拍无声片,一边摸索有声片的拍摄技术,训练人员,包括他自己。
多年之后谈到当时的心境,邵逸夫说,如果有声电影最后搞不出来,他可真的就无路可走了,也许要跳太平洋了!
邵逸夫的有声电影最终获得了成功,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到20世纪六七十年代,邵氏兄弟制作了1000多部电影;在日本、泰国、新加坡、澳大利亚等几十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200多个发行网点,专门放映邵氏兄弟公司拍摄的中国影片;当年风靡亚洲的影星,如胡蝶、阮玲玉、李丽华、林黛、凌波等无不出自邵氏兄弟电影公司。
因为电影而致富的邵逸夫并没有就此满足,他还在探寻着新的商机。1965年,观察到新兴媒体开始崛起的邵逸夫进军电视业。他与利孝和、余经纬及英资公司合资创办“电视广播有限公司”(即TVB),选定1967年11月19日正式启播,并由公司最大股东利孝和出任董事局主席,而邵逸夫为常务董事。20世纪70年代末期,受到来自电视的威胁和挑战,电影业开始下滑,精明的邵逸夫立即收缩电影业务,转投无线电视。当时曾有人批评他误入歧途,邵逸夫却笑骂由人,我行我素。
1980年,因利孝和心脏病突发逝世,利氏家族无心打理TVB,邵逸夫接任董事局主席一职,并增持TVB股权,成为最大股东。随后他集中力量经营所属的电视明珠台和翡翠台,将邵氏影城的明星和香港演艺的精英网罗到门下,使TVB制作的高水平高质量电视剧集纷纷出笼,收视率急剧上升,压倒其在香港的竞争对手“亚视”,影响扩展到中国内地、澳门、台湾和世界各地华人社会。时至今日,TVB仍然是香港电视行业中的老大。
邵逸夫于1971年开设了被誉为“港星摇篮”的训练班,香港演艺圈“黄金一代”如周润发、周星驰、梁朝伟、刘德华、郭富城、刘嘉玲等影视巨星,乃至大导演杜琪峰等都出自这个训练班,而这些人时至今日仍有着巨大的影响。
TVB在邵逸夫的带领下好戏连台:《上海滩》、《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鹿鼎记》等巨制捧出了“五虎将”——黄日华、刘德华、梁朝伟、苗侨伟、汤镇业;女星则在汪明荃、赵雅芝、郑裕玲后,捧出陈玉莲、曾华倩、戚美珍、黎美娴、刘嘉玲等各具特色的花旦。值得一提的是,“四大天王”的人选和称号也是由邵逸夫一手操办的。
40多年间,TVB从邵逸夫创立发展至今,已不再单单属于邵逸夫一个人——她已是全球人的TVB。时间便是最好的证明,她的电视剧、综艺节目、广告等电视节目在全球各地吸引着无数粉丝,让无数人废寝忘食。
散尽千金济众生,邵逸夫在获得成功以后意识到,财富积累达到一定层次后就需要回馈社会,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因为财富生不带来死不带去,而好的名声却可以让一个人流芳千古。“我的财富取之于民众,应该回到民众。”这位影视巨子,不仅是这样说,更是这样做的。早在1973年他就设立邵氏基金会,致力于各项社会公益事业,为此他受到了广泛的好评。随着中国内地改革开放,从1985年起,邵逸夫将目光投向中国内地,平均每年都拿出1亿多港元用于支持内地的各项社会公益事业。他对中国内地的教育事业更是竭力支持,如今以“逸夫”两字命名的教学楼、图书馆、科技馆及其他文化艺术、医疗设施遍布中国各地。1990年,中国科学院为了表彰他为中国教育事业作出的贡献,将中国发现的2899号小行星命名为“邵逸夫星”。
近年来,已逾百岁高龄的邵逸夫仍在资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据不完全统计,2008年四川汶川8.0级大地震时邵逸夫捐款1亿港币,2009年“88水灾”关爱行动捐款1亿新台币,2010年4月14日青海玉树大地震捐款1亿港币。
受过邵逸夫帮助的人不计其数,不少人因为他的慷慨好施而终生受益,而他也履行了自己“大丈夫贵兼济,岂独善一身”的人生信条。
家训剖析
邵逸夫在同行做无声电影的时候做有声电影,在大家还在电影产业里烧钱时选择新兴的电视行业,在大家都沉溺于财富的快感时做慈善……正是这一个个关键的节点,汇成他充满传奇色彩的人生。
正确的时间做正确的事,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因为它需要我们有清醒的头脑,需要我们有未卜先知的敏锐,更重要的是需要我们有壮士断腕的勇气。放弃已经习惯的模式,去拥抱一个未知的希望,给人精神上带来的考验可想而知,也许这就是为什么成功人士永远是凤毛麟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