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110700000004

第4章

大唐罽宾国三藏般若共牟尼室利译

入如来大悲不思议品第四

尔时文殊师利童子。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世尊。唯愿如来应正等觉。为我宣说诸佛如来于诸众生大悲随转。世尊如来大悲为有几种。以何为相以何为因。以何为缘为何所住。善哉世尊唯愿为我具足宣说。及说如来一切智智现证事业

尔时佛告文殊师利童子言。善哉善哉善男子。善能咨问如是深义。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吾当为汝分别解说诸佛如来大悲海门一渧之相。善男子一切如来。于诸众生所有大悲不生不灭。何以故如来大悲。常恒不断无时不转。已于无量阿僧祇劫。积集圆满诸功德故无去无来常恒不舍一切众生。皆悉护念而摄受故。如来大悲无量无边无有穷尽。甚深甚深不可思议。坚固猛利难解难入。非是语言所能宣说。何以故。善男子。譬如如来得大菩提。于诸众生起大悲心亦复如是。云何如来得于菩提。善男子佛得菩提。无有根本无有住处。云何根本云何住处。身见为根本妄想为住处。而身见妄想及与菩提平等平等故。说菩提无有根本无有住处。依于此义佛得菩提。一切众生不觉不知无有根本无有住处。为欲令其如实觉悟。是故如来普缘众生而起大悲

复次善男子。菩提寂静亲近寂静。言寂静者即是于内。亲近寂诤即是于外。何以故眼空我空我所亦空。性如是故名为寂静。耳空鼻空舌空身空意空我空我所亦空。性如是故名为寂静。由眼空故不行色境。是故名为亲近寂静。由耳鼻舌身意空。故不行声香味触法境。是故名为亲近寂静。如是寂静亲近寂静。众生不知欲令其知。是故如来于诸众生大悲随转

复次善男子。菩提本性清净光明。何以故。心之实性本清净故。云何清净。性无合故。犹如虚空性清净故。亦如虚空无有相故。亦如虚空性平等故。是故菩提名为最极清净光明。此净光明童蒙凡夫不能觉知。客尘烦恼之所覆故。欲令众生如实觉悟。是故如来于诸众生大悲随转

复次善男子菩提无取舍。何以故舍生死岸横截瀑流。至于彼岸名为取舍。如来深入第一义谛。不见此岸不见彼岸。以一切法无彼此故。是故菩提无有取舍。凡夫不知无取无舍。欲令其知是故。如来于诸众生大悲随转

复次善男子。菩提无相亦无观察。云何无相。所谓眼识不可得故。云何名为无有观察。眼识于色无分别故。如是耳识不可得故名为无相。耳识于声不分别故名无观察。鼻识不可得故名为无相。鼻识于香不分别故名无观察。舌识不可得故名为无相。舌识于味不分别故名无观察。身识不可得故名为无相。身识于触不分别故名无观察。意识不可得故名为无相。意识于法不分别故名无观察。如是无相无有观察是圣者境。出过三界故。非凡小之所能知。为欲令其如实知觉。是故如来于诸众生大悲随转

复次善男子。菩提非过去非现在非未来故。三际平等断绝三轮。云何名为断绝三轮。于彼过去心不起故。于彼未来识不行故。于此现在意不作故。此心意识无有住处。云何名为三际平等。过去之事不可思量。未来之识不可宣示。现在之意不可说故。如是甚深三际平等三轮清净。众生不知。为欲令其如实觉悟。是故如来于诸众生大悲随转

复次善男子。菩提无身菩提无为。云何无身。所谓眼识不可知故。如是耳鼻舌身意识不可知故。云何无为。无生无灭亦无住故。故说无为远离三相。如无为相有为之相亦复如是。何以故一切诸法性如是故。无性之性此性不无。此二无二是菩提性。如是无身及无为相。童蒙凡夫不觉不知。欲令知觉。是故如来于诸众生大悲随转

复次善男子。菩提不可坏无所证迹。云何所证及不可坏。所谓真如是所证迹。由无住处故不可坏。法界是所证。由无种种故不可坏。实际是所证。由不可动故不可坏。空门是所证。由不可得故不可坏。无相是所证。由无分别故不可坏。无愿是所证。由不可求故不可坏。无众生是所证。由无本性故不可坏。虚空是所证。由不可取故不可坏。无生是所证。由无有灭故不可坏。无为是所证。由无诸行故不可坏。菩提是所证。由于寂静亲近寂静故不可坏。涅槃是所证。由本无生故不可坏。如是所证迹及不可坏。众生不知。欲令觉悟。是故如来于诸众生大悲随转

复次善男子。菩提不可以身得。不可以心得。何以故身无知故心如幻故。如是正知名得菩提。随顺世谛说有菩提。当知菩提体不可得无能说者。于何不可得。若身若心若理非理。若无若有若实若虚皆不可得。云何不可说。一切诸法种种方便。无能显说此菩提故。无有少分而住于法。以无住故。非是文字言说境界。譬如虚空无有住处不可宣说。菩提亦尔无住无说。如来如是如实观察一切诸法皆不可说。何以故一切法中无有语言。诸语言中亦无法故。如此妙法一切众生不觉不知。欲令觉知。是故如来于诸众生大悲随转

复次善男子。菩提不可取无有依处。云何不可取云何无依处。如来如实知见法故。所谓眼不可得故不可取。色不可得故无依处。耳不可得故不可取。声不可得故无依处。鼻不可得故不可取。香不可得故无依处。舌不可得故不可取。味不可得故无依处。身不可得故不可取。触不可得故无依处。意不可得故不可取。法不可得故无依处。如来如是无取无依。故于菩提现正等觉。由眼无取色无依处故识无所依。由耳无取声无依处故识无所依。由鼻无取香无依处故识无所依。由舌无取味无依处故识无所依。由身无取触无依处故识无所依。由意无取法无依处故识无所依。由无所依故识无住处。一切众生虚妄横执识有住处。云何众生识心住处。此有四种。所谓色蕴受想行蕴。即是众生识之住处。如来了知众生住处即无住处穷无住际。一切众生不觉不知。欲令觉知。是故如来于诸众生大悲随转

复次善男子。言菩提者名体性空。由体空故则菩提空。由体空故一切法空。如来如是如其体空。于一切法现正等觉。以是义故不以空觉而觉于空。此即名一三菩提智。谓若空若菩提少分无二。空与菩提不可分别。与一切法亦复如是无二无二相。审谛观察一切诸法无名无相。无有能行亦无所行无所趣向。无言无说无执无取。是名为空。第一义中空亦叵得但有言说。如说虚空但有空言空非言境。如是说空名不可说。是名为入一切法门。谓一切法无有名字。于无名中强以名说。如是名字于一切法无有住处。何以故依一切相假立其名。相本性空名依何立。如来如是以如实智知一切法。此云何知。知从本来不生不出不起不灭。无障无碍无相无为。离心意识无有名字无有音声。如是知见而得解脱。如是解脱不缚不解。何以故性平等故。而诸凡夫不觉不知。欲令于彼如实知觉。是故如来于诸众生大悲随转

复次善男子。菩提虚空平等平等。而其虚空无等无不等。菩提亦尔无等不等。何以故诸法如实无生无灭故。一切法无等不等。如来如是如实知见无等不等。故于诸法现等正觉。是故于中无有少法说等不等。于一切法如实而知。当云何知。知一切法无有根本无生无灭。一切诸法本无今有已有还无。彼无生者亦无灭者。如是生灭从因缘生从因缘转。此中无有少法可转。如来为断生死长远危险道故。故说如是如实之法。一切众生不觉不知断生死道。亦复不知法性平等及不平等。欲令于彼如实知觉。是故如来于诸众生大悲随转

复次善男子。菩提所证即是如如。如菩提如色亦如是。于第一义不即不离。如菩提如。于受想行识如亦不即不离。如菩提如于地界如水火风界如亦不即不离。如菩提如。于眼界色界眼识界如亦不即不离。如菩提如。于耳界声界耳识界如。乃至意界法界意识界如亦不即不离。如是诸蕴及界处等。一切诸法不离于如。如来称如知一切法。是故现前成等正觉。称于性相等正觉故。如现在如过去未来亦复如是。前际不生后际未至中际寂静。如是平等即是菩提真实所证。如是所证一法不异一切法。一切法不异一法。以如实中若一若二若复多法俱不可得。如是所证凡夫众生不觉不知。我当令觉。是故如来于诸众生大悲随转

复次善男子。菩提无相善入诸相。云何为相云何无相。此中相者谓始修起一切善法。言无相者谓一切法皆不可得。又复相者是无住心所住之处。言无相者即是无相三昧解脱。又复相者心心所法。称量观察一切诸法。言无相者过于称量随识作业。又复相者于有为法审细观察。言无相者于无为法现证相应。如是甚深相无相门。凡夫不觉我当令觉。是故如来于诸众生大悲随转

复次善男子。菩提无漏无烦恼蕴。此中云何为漏无漏。漏有四种谓欲漏有漏无明漏见漏。于此四漏皆悉远离故名无漏。云何名为无烦恼蕴。远离四种烦恼蕴故。所谓远离欲蕴远离邪见蕴。远离我见蕴远离戒禁取蕴。此四烦恼皆为无明黑暗所覆。盲无智眼。欲贪渴爱使令干燋。积集建立故名为蕴。如来知此我见等惑无有根本本来清净。亦随顺知众生清净。若我清净若众生清净无二无二相。此无二相即无生义。此无生义即无灭义。于此无生无灭之中。心意识等皆悉不转。此心意识不转之处分别不生。若有分别即生死法生。若无分别即解脱法生。若解脱法生即无明不起。若无明不起即十二有支不生。若十二有支不生。即是无生。若无生者即是解脱。若解脱者即是了义。了义即是第一义谛。云何名为第一义谛。所谓无我。若无我者即不可说。若不可说即是因缘和合之义。如是因缘和合之义即一切法义。一切法义即如来义。以是义故。若见因缘和合之法即见诸法。若见诸法即见如来。如是真见第一义中。审谛观察不见少分。云何少分所谓观察。随观察心见其真实名真实见。如是而知诸法平等。是故如来现等正觉。此之无漏无烦恼蕴。凡夫众生不觉不知。我当令觉。是故如来于诸众生大悲随转

复次善男子。菩提清净无垢无有处所。此中何法名为清净。云何无垢云何复名无有处所。所谓空即清净。无相即是无垢。无愿即无处所。无生即是清净。无行即是无垢。无起即无处所。诸法本性即是清净。穷究清净即是无垢。本性光明即无处所。体不可说即是清净。体无分别即是无垢。离言寂默即无处所。真谛清净法性无垢真实之际即无处所。知蕴清净知界本性即是无垢。知入远离即无处所。知于过去尽智清净知于未来无生之智即是无垢。知于现在法界住处即无处所。有如是等清净无垢无处所义。皆悉入于一所证中。言所证者即是寂静。寂静者即是寂灭。寂灭者即是亲证。亲证者即是无相。无相者即胜义谛。胜义谛者即虚空相。如虚空相则菩提相亦复如是。如菩提相一切法相亦复如是。如一切法一切众生亦复如是。如诸众生一切佛刹亦复如是。如一切刹大般涅槃亦复如是。是故我说一切诸法即涅槃相。此为究竟实际之相无对之相。无始清净本来无垢。从本已来无有处所。如来如是于如是等种种色相见无色相。故于诸法现等正觉。等正觉已遍观十方。见诸众生住不清净。起于垢秽执着处所。便于众生普皆发起游戏大悲。以善方便欲转法轮。而念梵王未来诚请

尔时尸叶大梵天王知佛所念。与梵眷属八十亿天。前后围绕。于梵宫没现如来前。顶礼佛足而白佛言。唯愿世尊转于法轮。唯愿善逝转于法轮。即说偈言

如来所证最寂静  清净无垢妙光明

不可宣说无名言  佛净智慧方穷究

为此经于多亿劫  难行苦行靡不经

无始痴爱我随眠  颠倒众生令觉悟

此会众生多善利  昔于佛所已修因

唯愿广开甘露门  转最胜轮利含识

彼当觉悟最上法  摧破魔军无有余

引导邪径诸众生  令住如来真正道

如来大悲为最上  为利一切不思议

我今劝请天人师  转于最上微妙法

如拘留孙佛所转  亦如拘那含牟尼

迦叶善逝转法轮  今请世尊如是转

譬如大云降甘雨  药草卉木皆发生

愿佛兴大慈悲云  遍降难思妙法雨

如来初生师子吼  誓普解脱诸有情

愿澍法水应其时  以满人天深渴仰

善男子尸叶梵王说偈请已。我于尔时受梵王请。不舍如来游戏大悲。于波罗奈城仙人堕处施鹿林中。最初转于无上法轮。若沙门若婆罗门若天魔梵一切世间所不能转。转法轮时其无常声。普闻三千大千世界。时阿若憍陈如最初闻法悟解得果。我于尔时而说偈言

不可说甚深  胜义无文字

我说非无果  陈如初悟解

善男子我转法轮时。复有无量无数众生。皆于如来游戏大悲而得调伏。复有无量无数众生发菩提心。是故如来于诸众生大悲常转

善男子是为如来具足圆满十六大悲。常住其中不假功用任运恒转。为一众生经恒沙劫。于大地狱具受众苦。而此众生或有调伏或未调伏。要令调伏置于如来正法之中。如为一众生为一切众生悉亦如是。如是经于无量劫中。受地狱苦无有疲厌。大悲之心亦无减少。是故如来于诸众生。大悲深重不可思议。二乘之悲如割皮肤。菩萨悲心如割脂肉。如来大悲深彻骨髓。又复随顺佛智是声闻悲。劝诸众生发菩提心是菩萨悲。授当佛记是如来悲。因慈心起是声闻悲。因化众生是菩萨悲。因于究竟成熟众生是佛大悲。求断生死是声闻悲。运度众生至于彼岸是菩萨悲。普能度脱一切生死一切烦恼至于彼岸是佛大悲。是故当知如来大悲最为尊胜。为欲调伏诸众生故。或经一劫或复百劫。或百千劫久住于世。不入究竟无余涅槃

善男子乃往久远过阿僧祇劫。尔时有佛出现于世。名栴檀舍多陀阿伽度阿罗诃三藐三佛陀。世界名有香。劫名最胜香。佛寿十六八万四千岁。声闻弟子其数十六八万四千之所集会。彼如来身诸毛孔中恒流妙香。遍满三千大千世界。一切普熏无诸秽恶。垣墙舍宅树木山河。种种色相无不皆香。故此世界名为有香。其中众生遇斯香者。三业清净具足众善。舍家修道深入四禅。此世界中一万如来相续出现。皆同一号名栴檀舍。是故此劫名最胜香。栴檀舍如来作佛事已涅槃时至。复以出过一切人天净妙天眼。遍观众生何等众生余佛调伏。何等众生我当调伏。乃见非想非非想天有一众生。过去世中曾种善根。乐闻大乘心得清净我应调伏。而此众生尚经八万四千劫住彼天中。过是已后方从天下。生于人间未知五欲。闻赞大乘便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于大菩提永不退转。尔时栴檀舍如来。方便大悲遍观察已告诸比丘。我于今夜当入涅槃。便入大悲怜愍三昧。入三昧已示现涅槃。佛灭度后分布舍利。十方人天恭敬供养。正法住世八万四千岁。利益安乐无量众生。纯以正法一味化人。无复像法流行于世。彼佛世尊虽示涅槃。以其大悲怜愍三昧神通力持。复住于世八万四千劫。隐相好身世无能睹。过于八万四千劫已。彼一众生住非想者。方生人中大豪贵家。年始八岁。时彼如来从三昧起至童子家。现相好身住童子前。唯此童子及万二千天子。应调伏者得见如来余无能睹。时彼如来先为童子发起大乘。复为演说五欲过患。而告之言善男子。五欲过恶甚可怖畏。譬如高大五聚毒蛇。随一毒蛇即便害人。况于五聚。亦如积集五聚毒药。若尝少分便能害人。况食五聚。是故汝应勿生贪着。尔时童子闻是语已。观其舍宅资生之具。若男若女一切所有。皆如毒蛇深生厌离。便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发深重心得不退转。佛知童子身心澄净具足众善。便与授记告诸天子言。今此童子过七十二阿僧祇劫。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名最胜宝如来应正等觉出现于世。佛授记时余人不闻。唯此童子及万二千天子。堪住法器皆悉得闻。时诸天子皆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作是愿言彼最胜宝如来若成佛时。我等当生彼佛国土。时栴檀舍如来告诸天子当得往生。彼最胜宝如来皆当与汝授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尔时栴檀舍如来。与彼菩萨授记别已。然后究竟入于涅槃。一切人天供养舍利。善男子以是义故。一切如来大悲深重具足圆满。非诸声闻缘觉境界。善男子如是法门。能令汝等佛种不断。若有众生闻此法门。受持读诵书写解说。乃至一字一句一偈所得善根。未入涅槃相续不断。何以故因不断故。如来于此众会之中。说是大悲深法门时。有一恒河沙数众生。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二恒河沙菩萨得随顺忍。三恒河沙菩萨得于如来十六大悲。及一切佛灌顶法忍。尔时一切大众闻此法门。踊跃欢喜清凉悦泽倾竭身心。合掌向佛而白佛言。善哉如来善哉善逝快说斯义。即以人天种种供具以申供养。或以种种妙宝璎珞。或以种种上妙衣服。或以种种珍膳饮食。或以法服幢幡伞盖。持如是等种种供具。恭敬尊重供养于佛

同类推荐
  • 阴符经三皇玉诀

    阴符经三皇玉诀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长生指要篇

    长生指要篇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玄灵转经晚朝行道仪

    玄灵转经晚朝行道仪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散花庵词

    散花庵词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佛说弥勒菩萨上生兜率天经

    佛说弥勒菩萨上生兜率天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热门推荐
  • Greyfriars Bobby

    Greyfriars Bobby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超少年密码之时空彼端

    超少年密码之时空彼端

    那天,三位少女拾起最后的希望,踏上三条不同的路线,前往同样的汇聚点。一张照片,白衣少年,暖心微笑……回忆起一见钟情、二次心动的她,泪中带笑的拥入他的怀抱。冰激凌店,薄荷笑颜,那句“先生”再次回响耳边……薄荷冰激凌的清凉萦绕在鼻尖,她笑着靠在他的肩膀。熟悉的站点,公车再次停靠在眼前……又一次踏进这辆公车,目光交汇间,身旁的少年已与自己十指相牵……初夏的风徐徐吹过,十里长街树影婆娑……一步一步揭开的阴谋,一点一滴的时光,一环扣一环的命运……“我们会走到最后对吗?”“没有最后,只有永远。”“对!我们要一起走到永远!”《超少年密码II:时空彼端》又名《超少女密匙》
  • 我的世界之X计划

    我的世界之X计划

    一个计划,牵扯了一百个人的性命,一个上天选出的少年,向命运发起挑战.......
  • On The Firing Line

    On The Firing Line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华尔街规则:培养具有金钱思维和赚钱能力的孩子

    华尔街规则:培养具有金钱思维和赚钱能力的孩子

    在经济高度发展的社会,商业发达,物质丰富。生活在这样的社会中,孩子们从小就有很多向往,他们想拥有钢琴,想拥有画板,想报特长班,想出去旅游……然而,生活是很实际的。这些向往的实现都离不开钱。在孩子小的时候,作为家长,我们可以想尽办法,甚至省吃俭用满足孩子的愿望。那么,等孩子大了呢?他能靠自己的劳动满足自己日益增长的欲望吗?给孩子金钱,不如培养孩子赚钱的思维和能力。培养孩子的金钱思维并不是教给孩子具体的赚钱技能,而要重视综合素质的培养,比如学习能力、个性品质、创新思维和理财能力等等。本书揭示了华尔街精英的成功秘诀,帮父母共同打造高财商、了不起的孩子。
  • 蔬果美白面膜

    蔬果美白面膜

    《美食天下(第1辑):蔬果美白面膜》教你不用花大笔金钱,也没有烦琐的程序,却能得到比昂责护肤品还要好的效果,快来体验蔬果面膜的神奇美肤魅力吧!享受大自然的恩惠,使皮肤吸收天然精华;根据不同肤质选材,让您拥有光滑亮自美肌。
  • 天魔逆仙

    天魔逆仙

    陆青云,一个平凡的少年,因为复仇而踏上修仙之路。他本是万中无一的天魔根拥有着,却阴错阳差,选择了仙魔同修。无意间,得到一龙凤玉,据说当龙魂凤魂苏醒之时,可以动乱八荒。筑基之境,凝结魔婴,据说魔婴九变,可以造就魔仙。神禁术,乃上古传承之禁术,据说神禁术大成之时,可以封印天地。虚族人族本同源,据说练就虚族分身,人虚同修,可以返璞归真,成就人王之境。当这些奇迹重叠在一个少年身上时,试问,这天地间还有什么,可以阻挡他的脚步?
  • 手术直播间

    手术直播间

    一个外科的小医生,一不小心得到了系统加持,横扫医学界,妙手回春,活人无数。
  • 重生之凤倾九天

    重生之凤倾九天

    初见,她女扮男装迎风而立,清隽雅致,潇洒恣意。后来,她舞一曲惊鸿惊煞世人,倾世容颜配一袭白纱云袖轻扬,遗世独立,人人称赞,“沉湘有女顾红妆,惊才绝艳世无双。他许他一世安宁,她许他白头偕老,最后却是誓言皆负,她心如死水毫无波澜,死后重生却变为她人,接近他,利用他,不过是为了查出何人要置她于死地,但依旧在他身上失了心丢了魂。他说,我不怕死,我只是怕即便我死了,也无法护她周全。她说,我愿倾覆一生,只换与他生死相依,情深不负。
  • 纳兰词 笺注全编

    纳兰词 笺注全编

    纳兰词是清代最为著名的词人之一纳兰性德的作品。纳兰性德(1655-1685),原名成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满洲正黄旗人。大学士明珠之子。康熙进士,官一等侍卫。他的诗词不但在清代词坛享有很高的声誉,在整个中国文学史上,也以“纳兰词”为词坛一说而占有光采夺目的一席之地。他所生活的满汉融合的时期;他贵族家庭兴衰关联王朝国事的典型性;以及侍从帝王却向往平淡的经历,构成特殊的环境与背景。加之他个人的超逸才华,使其诗词的创作呈现独特的个性特征和鲜明的艺术风格。